现当代文学论文-试论近年美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掠影.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试论近年美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掠影.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试论近年美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掠影.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试论近年美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掠影.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试论近年美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掠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试论近年美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掠影1996年2月到1997年3月,我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逗留一年,主要访问了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以及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部分学者。这次出访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为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和青年课题玉台新咏研究收集海外有关的研究信息。并由此为基础,了解美国当代汉学研究的一般状况,诸如研究机构、藏书、人员以及近年的研究趋势等。第二,应文学遗产编辑部之命,拜访一些著名学者,把他们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内同行。有关专业方面的研究信息,我已尽可能地吸收在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和玉台新咏研究中。这里想就个人闻见,对美国汉学研究的一般状况作浮光掠影式的介绍。一、中国文学研究的背景回顾美国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当时没有明确的文学研究的概念,只是为传教的需要,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的概况,SAMUELWELLSWILLIANS最早编撰中文缀音字典,以北京话,附广东、厦门、上海读音。1869年,美国向清王朝赠送西文图书和植物种子,想交换大清最新人口资料。清王朝回赠了大约一千册中国图书,这是国会图书馆最早也是最有价值的特藏。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来自于欧洲。德国的BERTHOOLDLAUFER是著名的考古学家,精通汉语,同时对日、满、藏、梵、波斯、马来等文字也通晓,后来任职于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著有汉代的陶器从玉器看中国的考古与宗教中国与波斯等,当时称为第一流学者,这些著作,成为美国汉学研究的奠基之作。1901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丁龙中文讲座”(DEANLUNGPROFESSOR),名扬一时,英国的HERBERTA.GILES,法国的PAULPELLIOT等都曾前来讲学。这是大学设立汉学讲座的开始。此后,各大学虽然逐渐设立了亚洲系(或曰东亚系),但是,汉学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不要说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当时的美国人研究中国,充其量是为传教通商、扩展殖民区域的需要,或者干脆视中国为一个神秘而遗世独立的国度,带有玩赏古董、以个人兴趣为主的心态来探寻中国。两次大战之后,美国出现了不少有关亚洲研究的学术团体。譬如1925年成立中国太平洋学会,1926年成立华美协进会,1928年成立远东研究促进会(也就是远东学会及现在亚洲研究学会的前身)及哈佛燕京学社。与这些学术团体同样重要的是几个重要的基金会,ROCDFELLER,FORD,纽约卡内基基金会等,从三十年代前开始注入资金。特别是二战之后,各大基金会更是有目的性地拨款资助中国研究,加上美国政府提供的对远东研究的资金,在研究经费方面有了比较充分的保证。当然,基金会与政府的资金投入,其主要目的不是学术,而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因此,希望一切研究能和国家的外交、国防、经济挂钩,急功近利,是其显而易见的特色。20世纪70年代,以哈佛大学JOHNK.FAIRBANK(费正清)为代表的现代汉学研究,以“现代化”的标准评估一切。他们所说的现代化,其涵意主要是指工业化、资本主义、中产阶级的兴起、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等,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步,而忽略文化背景,这难免有削足适履的弊端。不过话说回来,在20世纪初期,也有不少学者努力探讨中国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如MAXWEBER就说过,中国的法律、俸禄制度、文人教育、甚至满口仁义道德、轻视追求自我利益实现的儒家思想,无一不是阻碍中国进步革新的“包袱”。中国的沦落,不是列强的欺凌,而是自身传统文化政治社会结构出了毛病。结果,中国被视为现代化失败的个案,因此他们探索的是中国“体质”上的“病理剖析”,从而为西方列强的依强凌弱找到历史根据。这种理论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质疑。八十年代以来,以WMTHEODOREDEBARY(狄百瑞)为代表的学者从探讨“新儒家主义”入手,倡导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的价值。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如果不能了解及尊重传统中国,妄想跳过传统中国而理解近代中国,是不可能的事。上述这段历史,王家凤、李光真当西方遇见东方国际汉学与汉学家(光华杂志丛书第15辑,1991)有过清晰的论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看。从总的研究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所谓传统的汉学已经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学术已经进入了专门化的阶段,像已往那样极为笼统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得失,很多学者不以为然。专门之学逐渐取代传统的汉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来巡视近五年美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状况,许多问题也就比较容易得到理解。二、与中国文学研究有关的机构及藏书国会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藏书机构。该馆建立于1800年,而中文藏书始于1869年。如前所述,当时同治皇帝曾以中国古典和科学的明清刻本十种共计九百余卷回赠美国,这是该馆收藏中国古籍之始。1879年预购顾盛图书馆所藏汉、满图书2500卷,包括太平天国之稀有文献、清刻方志及天主教基督教传道士的早期译著。顾盛(CALEBCUSHING1800-1879)是泰勒(JOHNTYLER1790-1862)总统任内第一位派往中国的外交使节。1901年至1902年,另一位出使中国的外交官罗克义(WILLIAMW.ROCKHILL1854-1914)将历年收集的汉、满、回文图书约六百余卷赠送该馆,其中有关佛教典籍颇为丰富。1908年清政府派唐绍仪至美送一部古今图书集成。1928年国会图书馆成立中国文学部,1942年改名亚洲部,1944年重新改组东方部,近年又改为亚洲部。目前可称的上是在中国本土以外收藏最为丰富的中文书库。出版有远东语言目录国会图书馆中国收藏国会图书馆方志目录中国稀见本叙录等。美国汉学研究在二十世纪迅速崛起,其丰富的藏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奈尔大学其书库有专门收藏东亚和东南亚史料的藏书库,是1918年利用校友CHARLESW.WASON的捐款而设,历经八十年的建设,被认为美国各大学图书馆中有关中国的西文藏书最为丰富的书库。其主要特色是华氏所遗赠的九千五百卷有关中国的西文图书,此后又不断地扩充收藏。这里还收藏有中国民俗文学与戏曲史料方面的古籍,被认定为中国口语和表演文学会议的资料储存中心。此外还有原刊永乐大典数卷。出版有中国大陆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收藏目录和华生书库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收藏等书籍。主要学者有:TSU-LINMEI(梅祖麟):研究唐代文学及语言学;EDWARDM.GUNN(耿德华):研究沦陷区文学及钱钟书。胡佛研究所地址在斯坦弗大学,1919年建立。重点研究二十世纪国际及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特别注意共产主义及中共研究。1945年在赖特(MARYG.WRIGHT)领导下,开始收集东亚资料,以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资料为基础。后来斯坦弗大学将远东藏书并入该所,有了中国传统的古籍。出版有中文藏书目录和胡佛研究所东亚藏书调查等。主要学者有:ALBERT.E.DIEN(丁爱博):北齐书颜之推传考论,慕尼黑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JANESJ.Y.LIU(刘若愚1926-1986):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英国牛津大学读书,又曾任教于伦敦大学、香港大学、新亚学院、夏威夷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重要著作:中国诗歌艺术(芝加哥1962年)、李商隐的诗(芝加哥1969年)、北宋抒情诗(普林斯顿1974年)、中国文学理论(芝加哥1975年)等;JOHNWANG(王靖宇)。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从1896年收藏汉学家傅莱尔(JOHNFRYER)的藏书,包括傅氏自己中文翻译的西文书。二十年后又收江亢虎(KIANGKAN-FU)私人藏书。至1947年正式成立东亚图书馆。该馆以考古、艺术、历史、文学和哲学藏书为主,其中大约有一百多种中国早期翻译西文的科技著作,由20世纪初上海江南军械局翻译。方志以两广、福建等沿海区域为多。善本书有周秦汉砖、瓦拓本,唐代写本,宋元版本等,还有名家批校本及原稿本等。另外还有甲骨、钟鼎及黑陶文献等。该馆收藏之丰,仅次于哈佛大学,而雄居第二。出版有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作者书名及标题目录。主要学者有:CYRILBIRCH(白之):明代传奇选读,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DOUGLASNIELSON;EDWARDH.SCHAFER(薛爱华);JUDITHBOLTZ;JONKOWALLIS;JEFFREYRIEGEL;STEPHENR.BOKENKAMP;STEPHENH.WEST(奚如谷):翻译西厢记,加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LEOQU-FANLEE.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四十年代末叶成立东方语言系,随即成立了东方图书馆,藏有东亚各国语文资料,而以中文居多。由于获得MONUMENTSERICAINSTITUTE的藏书,使之成为北美最大的东亚藏书之一。主要学者有:MARLONHOM(谭雅伦);RICHARDE.STRASSBERG(韩禄伯);SHIRLEENS.WONG(黄秀魂);HAUNSAUSSY.耶鲁大学在全美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校从1878年开始收藏中国图书,由该校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容闳将中文书籍赠给母校。1884年,该校中国语文系主任威廉士(SAMNELW.WILLIAMS)又赠送私人藏书,以后多由各界赠送。其中以现代中国史料最为丰富,有美国文学的中文译本多种。近年又获简又文(JENYU-WEN)藏书三百余种及期刊、拓片、地图、钱币等,都是关于清末太平天国的史料。主要学者有:DOUGLASWILKERSON(魏道格);HANSFRANKEL(傅汉思):柏克莱博士,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等,著有THEFLOWERINGPLUMANDTHEPALACELADY等论著;JONATHANSPENCE(史景迁);KANG-SUNCHANG(孙康宜):普林斯顿博士,著有六朝诗研究、晚明诗人陈子龙;KARLS.Y.KAOEDROACOSTA(柯彼得);YING-SHIHYU(余英时);ARDREWC.WEST.芝加哥大学1936年成立远东图书馆,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1944年芝加哥NEWBERRY图书馆将已故汉学家BERTHOLDLAUFER(德国人)藏书转让该馆。有汉文863种,藏文303种,满文62种,蒙文61种,还有一套7920册的正统版大藏经,是1440年印制的。出版有远东图书馆目录。藏有中国善本书近两千种,就笔者所见如李焘通历旧钞15卷,文廷式知过轩随录(包括晋书补逸经义丛抄续编旋江日记等)稿本、刘鳞生燕居脞录稿本、瑞萱录稿本等,均值得注意。主要学者有:钱存信;ANTHONYC.YU(余国藩):翻译西游记,出版有余国藩西游记论集,联经出版公司1989年版,收录论文五篇;CRAIGFISK(费维廉);DAVIDROY(芮效卫):翻译研究金瓶梅;TAI-LAIMA(马泰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EDWARDSHAUGHNESSY(夏含夷):研究先秦文学。哈佛大学中心是哈佛燕京学社,为此配备有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其藏书被认为东亚诸国以外各大学图书馆中最大和最特别的东亚藏书。首任馆长裘开明(DR.ALFREDKAIMINGCHIU)重视东亚古典与传统文学;吴文津(DR.ENGENEW.WU)接任后强调现代当代资料的收存,重点放在东亚、东南亚人文社会科学的高级研究。出版有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分类目录、哈佛燕京学社所藏明代类书及参考书目提要,藏有中国善本书,包括宋、元、明、清初诸种版本达二千五百余种,方志三千余种,类书一千余种,丛书一千余种。另外还有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字(英文译作NAKHI)。这些藏书的特点,可以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主要学者有:PATRICKHANAN(韩南);STEPHENOWEN(宇文所安);KAOYU-KUNG(高友工):哈佛大学博士;PETERK.BOL.夏威夷大学该校1930年开始收集东亚语文资料,成立了东方研究社。1962年成立东亚中心并建立东亚中心图书馆。1970年成立亚洲书库。主要学者有:STEPHENOHARROW;Y.W.MA(马幼垣)。密执根大学从1948年开始收集中文图书,以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中叶图书为主,尤其重视近代现代史料的收集。此馆收藏缩微胶卷为多,也是一大特色。主要学者有:C.S.CHANG(张春树):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密执根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与夫人骆雪伦合著。骆氏尚有历史讲史与文化传统一书,密执根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J.CREUTZ;SHUEN-FULIN(林顺夫):普林斯顿博士,著作多种。普林斯顿大学是汉学研究的重要学校,其藏书在美国也称丰富。它从1926年开始收藏中文图书,初藏八千种,据说都是由宣统老师沈葆祯选定。1937年移入学术研究所。1956年成立东方图书馆。其收藏以明版书为特藏。出版有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所藏中文善本书目和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所藏中文显影目录主要学者有:ANDREWH.PLAKS(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1983年版;CHRISCONNERY;S.F.LAI(赖瑞和);FREDERICHW.MOTE.哥伦比亚大学其藏书在全美也居前几名。东亚图书馆的前身是东亚史料馆,1902开放,1922年成立日文部。1935年合并中日文部为东亚图书馆。其特藏是中国族谱,约千余种,是西方对这类书收藏最多的单位。此外,还有许多明版,多为稀见本。主要学者有:C.T.HSIAAULROUZER:论温庭筠的诗,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BURTONWATSON:左传选读,1989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华盛顿大学1937年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开始购买中文图书。1946年成立远东及俄国研究院。出版有华盛顿大学远东图书馆明版古籍选目等。主要学者有:CHING-HSIENWANG(王靖献):柏克莱比较文学博士,现已出版各类论著三十余种,包括文学批评和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