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数民族预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强化“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doc_第1页
在少数民族预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强化“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doc_第2页
在少数民族预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强化“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doc_第3页
在少数民族预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强化“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doc_第4页
在少数民族预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强化“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少数民族预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强化“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预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四个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民族高校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编号:16Y117)的阶段性成果。 :G642.0:A:1671-0568(xx)26-0018-02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普遍开设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是少数民族预备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预备大学生的有效途径。而“四个认同”(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的培育和加强,既是贯穿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向和主要内容,是课程现实作用的体现之一,又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使他们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通过“四个认同”教育,实现凝聚各民族力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断奋斗的目的。 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与“四个认同”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 一门教学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更是需要解决学生实际面临的思想问题,而部分教学人员的能力、素质、观念和方法等方面出现“沟通鸿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目前以“95”后为主的大学生的思想、话语、兴趣状况,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施教者的交流语境无法与受教者契合,存在脱离实际、无法很好应对的问题。加上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普遍较强烈,对外在思想、知识和不同于自我固有观念的过滤性增强,接纳度不高,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普遍面临学生不感兴趣的状况,对“四个认同”的认识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如何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创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和“四个认同”教育方式,摆脱这一困境呢?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和“四个认同”教育紧密结合不失为一种一举两得的改革措施。首先,“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的建设和“四个认同”教育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门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方面,还要从国家的教育高度出发,从育人的本质出发,发挥综合、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两者紧密结合,向着一个有着更加丰富内涵的方向延伸发展。其次,育人要着力回归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战场,不局限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从两者各自独立的、单一的表现形式向着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体系。 二、课堂讲授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四个认同”教育的目的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是一门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课程,也是一门面向实际、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课程。这门课程综合性很强,既需要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产生、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又要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该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四个认同”教育同样是需要整体规划、科学布局、与时俱进、积极实施。目前来看,“四个认同”教育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如教育方式单一、不丰富,还是主要依靠班主任、辅导员主题班会等活动开展,在信息如此发达、新媒体影响日益扩大、文化日趋多元化的当下社会,这已远远不能适应价值取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矛盾和困惑的当代大学生实际,更谈不上结合不同民族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情况,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加上当前“四个认同”教育主要依赖辅导员、班主任来展开,课程渗透不够,教师参与不多,教育教学活动效果不佳。 因此,这两个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改革创新,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相互结合。“四个认同”教育是“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两者都是全员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单位部门履职尽责、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和各民族学生团结互助的全员育人机制,将“四个认同”教育和课程教学相融合,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统一在这一最高目的之下。 三、精心设计内容、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是促进两种教育效果提升的有效方法 针对目前“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存在的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等问题,根据课程性质要求,一方面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定为最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目前国际国内热点民族问题。另一方面,结合预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大纲内容安排,列出相关专题,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把握当前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些内容由国内到国际,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真实新闻事件和真实案例展开,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党在民族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步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历史地观察分析当前民族问题和民族团结的成果,为培养各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实践教学,需要充分认识到它能够增加学生对国情、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书本的知识,认识当前我国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从而深化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安排的时间很短,即使开展,实践效果也不明显,加上教师所带学生较多,外出实践组织麻烦,还有安全责任因素,因此通常情况下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面对这些不利因素,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实践教学形式。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工作管理和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和安全评价后,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学。同时,扩宽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如社会调研、参观学习、劳动服务、教学观摩、案例分析、讨论、辩论以及情景模拟等都可以是实践教育教学的内容。还可以按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分类实践,比如:思想活跃、大方外向的学生可以参与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活动中;电脑视频、图片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制作一些民族题材的音乐动画、多媒体课件;喜欢读书、爱好文学的学生可以阅读有关民族文化的小说,形成读书笔记或读书报告。 四、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在网络信息时代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的研究对象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科技、外交、军事、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课程,具有知识综合性强、学科涵盖面广、教学内容变动大、备课工作相对繁重的特点,上好这门课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成为“专家”,又要成为“杂家”。 另外,教师也要积极跟上信息化时代,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不仅仅是形式上从传统的“一份讲稿、一支粉笔、一张嘴”变成有图文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而是要能够运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和方法,呈现给学生新颖活泼、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同时把课堂交给学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同时教师也要把握课堂,适当分析讲解,总结学生讨论思考的结果,实现“高深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参考文献: 1胡振华.如何正确认识“四个认同”教育J.黑龙江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