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X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 1 第 1 单元 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 1 第 1 单元 考点 2 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前自主学习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西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郡县、封国并存。 (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 “ 七国之乱 ” 的基础上,颁布“ 推恩令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 ,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发展成为 割据 势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 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通判 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藩镇割据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 / 12 4元朝:在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省制 的开端。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 【疑点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指点迷津: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 ,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 (1)汉初: 丞相 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 相权 ,加强 皇权 。 2魏晋南北朝:拥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 ,继而又有 中书省 、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在中央设 中书省 、 门下省 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决策 、审议和 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隋唐时在尚书省下3 / 12 设 六部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北宋:宋初设立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 参知政事 、 枢密使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加强了皇权。 5元朝:设 中书省 ,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削弱了皇权。 【疑点二】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区 别。 指点迷津: 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 察举制 ,汉武帝起 举孝廉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 九品中正制 。 3隋唐 : 4 / 12 (1)隋唐科举制的完善:隋文帝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 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 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明初废 行中书省 ,设 三司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扩大。 (2)根本原因:明太祖认为 丞相制度 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 (3)直接原因:丞相 胡惟庸 擅权专恣,骄横跋扈。 2经过: (1)1380 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 (2)废除 中书省 和丞相,权分 六部 ,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废除, 君主专制 达到新的高度。 五、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处理,政务繁多。 5 / 12 2确立: (1)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于是设 殿阁大学士 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时,选 翰林院 官员参与机密事务决策,正式确立 内阁 制度。 3发展: (1)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 批答奏章的 票拟权 。 (2)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 六部 几乎变成内阁下属。 4.评价: (1)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 中央 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2)是 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疑点三】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与明清时期内阁制有何区别? 指点迷津:秦汉时期在宰相制度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但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本身并没有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职位,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就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了。 6 / 12 六、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沿用内阁,置六部,负责 奏章票拟 ;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 军国机要 。 2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 南书房 ,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时,为办理 西北军务 ,又设置 军机处 ,由皇帝挑选亲信充任大臣,每日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他们完全听 命于 皇帝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课堂精讲精练 1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及作用。 (1)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宋承唐制,但以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合 称 “ 二府 ” 。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7 / 12 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 (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2)作用: 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 三省六部官吏绝对听命于皇帝,虽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例 1】 (XX福建文综 )朱子语类云: “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 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 c、 D 均是正确的。 B 选项转换了概念,它没有监察的作用。 答案: B 变式训练: (XX江苏单科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8 / 12 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 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答案: c 2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不 同 点盛行的时代不同奴隶社会 (西周 )几乎整个封建社会元朝 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影响不同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9 / 12 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 方行政制度 ( 2)目的都是为了政治统治 ( 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例 2】 (XX江苏单科 )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答案: B 变式训练: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 “ 流动的中央政府 ” ,下列对 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 “ 流动的中央政府 ” 说明行省严格受中央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项不符合行省的性质; c 项不能体现 “ 流动的中央政10 / 12 府 ” 的特点; D 项表述与行省的作用相反。 答案: A 3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和启示。 (1)演变:我国古代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制度有世袭制、军功授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其中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和启示。 (1)演变:我国古代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制度有世袭制、军功授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 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2)启示:人才选拔制度的好坏事关国运的兴衰,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例 3】 (XX浙江文综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11 / 12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 “ 唐朝 ” 和关键信息 “ 科举 制 ” 。 “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 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 A 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B 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D 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答案: c 变式训练: (XX江苏单科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造成这一社 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书店仓管员考试题及答案
- 土方班主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护理三基知识考试必考题库及答案
- 中医熏洗治疗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试题(附答案)
- 预防春季传染病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海姆立克急救法试题(附答案)
- 区口腔医院院感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流动厨师食品安全专业知识考核试题附答案
- 化验室安全知识培训
- 汉服文化知识课件
- 钢材月结合同协议
- 委托律师签署协议书模板
- 医院传染病上报处理流程
- 阿尔茨海默患者的护理
- 【仲量联行】2024年重庆商业地产市场报告
- 2024年重庆沙坪坝区社会选拔社区专职工作者后备人选笔试真题
-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课件
- 货物运输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年中州水务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彩钢瓦屋面施工材料选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