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整体备课.doc_第1页
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整体备课.doc_第2页
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整体备课.doc_第3页
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整体备课.doc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揽景入怀放飞心灵个人批注修改课时数10设计人秦继强、崔万礼、牟芙蓉、李春柳、臧金玲、刘锦同教材分析1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教学时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2由于全是文言诗文通过朗读、速读、默读学生能迅速抓住课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梗概。开展各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进而爱上学习。文言文单元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对于经典名篇要熟读成诵。4积累文言词语,背诵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表述诗歌意境,让作出简单的赏析和评价。学情分析学习文言文,关键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要养成自觉诵读的好习惯。通过诵读让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本单元学习内容丰富,有的表达忧国忧民情思,有的赞美古代艺术家聪明才智,有的憧憬向往美好生活总之这些内容都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时最好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采用探究式方式学习,教学效果会更好。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诗歌学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内容。单元目标1正确流利诵读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文章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部分诗歌。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精美语言,领会每一诗文中丰富的内涵。3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难点及突破措施1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诗四首;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主题划分及课时安排1主题一:永远“桃花源”学习内容: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课时:2课时2主题二:咏物言情怀学习内容:陋室铭、爱莲说;主题丛书五:39页枫树礼赞、48页落花枝头 课时:2课时3主题三:微雕记忆耀中华走进核舟记学习内容:核舟记核工记、网上搜集的有关材料 课时:2课时4主题四:志远似山忧国民 学习内容:杜甫诗三首,主题学习丛书古诗登高兵车行、底层 课时:2课时5托物言志主题写作指导练习课学习内容:陋室铭爱莲说看树落花枝头走进芦苇林中小溪 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1设备资源:录音机、多媒体。2通过朗读、速读、默读学生能迅速抓住课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梗概。开展各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3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4文言文单元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对于经典名篇要熟读成诵。5积累文言词语,背诵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表述诗歌意境,让作出简单的赏析和评价。单元整体推进教学流程模块(主题)一永远“桃花源”个人批注修改课时数2课时设计人昌乐实验中学 牟芙蓉阅读资源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材料分析通过整合,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言篇目文意,感知文本内容。进而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提炼,理解每一位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形态。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一一年的文言知识接触,基本能够做到流畅阅读和把握文意,课堂上需要教师的进一步点拨指导以增强文言字词的积累。初二学段的学生虽然涉世未深,但对社会已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懵懂的心理以及一些五花八门的电子信息更让孩子对理想社会有了憧憬和虚构的冲动。那么,古人和现代人对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有什么不同层次的认识和幻想呢?通过整合课的学习,学生会像穿越时光隧道一样脑洞大开,感受文学作品流光溢彩般的奇幻魅力!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感知文本内容。2.品读四篇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之美,理解每位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形态。重、难点及突破措施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保证正确流利地朗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课堂注意学生交流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品读文本,感知文本内容,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课前准备教师整合文本相通的情感表达内容,精心制作课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反复朗读指定文章,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教学流程设计个人批注修改1、 谈话导入假如有一架时空穿梭机,你想让它带你穿越到哪个时代?并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畅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独特,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但是只要我们不去过多的考虑美貌、才情、功名或者金钱地位,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摆脱这些外在束缚,去一个与世无争的,远离尘世间的喧嚣的一片净土,那里有山有水、落红成阵、风景秀美,简直美丽得让人窒息。好了,下面就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到陶渊明所在的东晋时期,去领略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没有战乱,安定而又祥和的世外桃源风光吧!2、 学习桃花源记,感知文意1. 初读文本,校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集体读,指名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2. 再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够准确的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师适时指导,要求学生把握本课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能够流畅地翻译课文。3.三读文本,思考:(1)渔人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请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并从文中找到根据)明确: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远离战乱(2) 为什么后人再寻“桃花源”却“不复得路”?明确: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是一个似真而幻、似有而无的所在。(3)既然不是真实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还要虚构一个美好的“桃花源”? 链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小结:厌恶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三、根据老师提纲,学生自学大道之行也1、初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1)关注生字读音。与(j) 矜(gun) 分(fn)恶(w)(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2、再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勾画出来。(2)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整理重点字词。分组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补充。3、理清文章脉络,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思考问题: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明确)人人得到关爱,社会亲如一家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小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形态。四、阅读主题丛书推荐篇目:茵尼斯弗里湖岛和乡下人哪儿去了默读课文,思考: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 分别是什么样子?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完成、自由发言。明确:幽静、恬淡、自然和谐的生活;人性淳朴、厚道,渴望心灵回归。五、畅所欲言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怎样的状态。六、总结 时至今日,“桃花源”已成为美好、幸福、安定的代名词。它拥有着无人能及的魅力,它吸引着人们不断创造生活、改变生活。它已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圣地,是我们永远的“桃花源”。七、 推荐书目: 桃花源诗陶渊明 桃源行王维单元整体推进教学流程模块(主题)二咏物言情怀个人批注修改课时数2设计人实验中学 李春柳阅读资源指导学生阅读的材料材料分析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主题丛书五:39页枫树礼赞、48页落花枝头学情分析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短文谈到了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态度,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操。主题丛书中的枫树礼赞、落花枝头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情操。为此将这四篇文章整合在一起学习。学习目标短文两篇文章不长,课下注释比较多,学生们应该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陋室和莲花的吟咏,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便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重、难点及突破措施1.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识记刘禹锡和周敦颐的字、朝代。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默写短文两篇。3.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尚的品质和情怀。课前准备重难点: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之”;学习并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措施: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教学流程设计个人批注修改第一课时一、 导入今天我们要走进清新雅致的陋室,一起去品读高洁傲岸的莲花。让我们走进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文章。二、 搜集作者和文体信息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搜集作者和文体信息,积累作者的字和朝代。2.学生自由展示,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师多媒体出示:刘禹锡:字梦得,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三、 初读文本,正音断句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师多媒体出示如何读骈句: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 四、再读文本,疏通文意1.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不会翻译的句子。2.小组合作,质疑解难。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五、拓展阅读,了解大意阅读主题丛书五:39页枫叶礼赞48页落花枝头六、熟读、背诵短文两篇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合作探究,理解寓意: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何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2、爱莲说中称莲花是“花中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作者写莲花有何用意?学习要求:小组合作交流,形成小组意见,派代表准备交流。师点拨:托物言志: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陋室 :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莲: 高洁、正直、美名远扬、清高、志洁行廉、质朴三、明手法,拓阅读思考:1、枫叶礼赞中作者写枫叶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2、落花枝头中作者写石榴花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学习要求:小组合作交流,明确文章表达的情怀,小组代表发言。师生评析、补充。四、推荐阅读主题丛书五:P41页松树的风格P51页走进芦苇P68页病梅馆记教学流程设计个人批注修改模块(主题)三微雕技艺耀中华走进核舟记个人批注修改课时数2设计人刘锦同(实验中学)阅读资源课文、主题阅读丛书中的核工记、网上搜集的有关材料材料分析课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优秀范文,同时又是熏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说明文,说明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都很典型。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一已经初步接触过说明文。2.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并背诵二至四段,培养文言语感。2.积累文言词,注意文言现象。3.继续学习说明文。(空间顺序,总分总结构,说明方法等)4.了解中国微雕艺术的精湛,激发民族自豪感。重、难点及突破措施1.重点:积累文言词,熟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难点:理解微雕者艺术构思之妙,也就是写作者艺术构思之妙怎样表现“奇巧”“灵怪”的?可抓住重点段第三段来突破。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微雕艺术。2.老师阅读主题阅读丛书,找整合材料。上网搜集有关微雕图片和现状的材料。教学流程设计个人批注修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展示搜集到的微雕艺术品课件。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一)学习第一段。 1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2思考以下问题: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哪一个词能总领下文?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奇巧。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二)学习第二段。 1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 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三)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说明顺序?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先中间后两边。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针对以往学生对苏、黄姿态及位置关系易辨识不清,又加上古文化知识较少的情况,让学生每两人一组,模仿两人情形,并通过两三组同学的表演以加深印象,亦便于及时掌握。)(佛印和下文两舟子的姿态也可酌情让同学们演示。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排演一出短剧。)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钩画于了:钩画,字的一钩画。 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全文是怎样的说明结构?(由上到下,有主要到次要。总分总)(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用原文回答。(奇巧)可向学生作一些知识扩展与本文部分用字相关联的词语:轩气宇轩昂 语窃窃私语历历历历在目 了了一目了然盈热泪盈眶、恶贯满盈 比朋比为奸贻贻笑大方(与本文不同义)夷化险为夷、夷为平地(与本文不同义)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1.阅读主题阅读核工记,是宋朝人宋起风写的一篇文章,与核舟记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内容、手法、中心等方面比较阅读,总结一下两文有什么异同。2. 补充资料 贾宗赤微刻极品震惊世界“微刻”的标准由此被改写【华人艺术家网】 2003年的国庆节,对于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对于世界上所有从事于微刻艺术的艺术家们来说,是最为令人震惊和兴奋的一个国庆节!因为,十月一日至五日在北京国贸中心举行的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微刻艺术家贾宗赤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他那已经改写了“微刻”标准的惊世之作! 此次贾宗赤先生参加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微雕微刻作品均为其精心之作。微雕外型形式各异、材质上乘、形态古朴大方、制作精细;微刻书画内容丰富、刻画清晰。其中黄金版微刻作品易经,其外型仿商代青铜器方鼎,以牛角冻寿山石为方鼎材料。鼎高4.7厘米,横长3.5厘米,宽2.2厘米。易经全文刻于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纯金金片上。金片重3.888克,嵌于方鼎正面。全文共6379字(含标点及题款),刻写面积为1.4平方厘米,密度为4550字/平方厘米。字体为行书,自右向左竖排刻写。该件作品材质上乘、形态古朴大方、制作精细。文字刻写于黄金之上,更显豪华尊贵、千载不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孤品!另一件极品佳作是中英文版联合国宪章。该件作品中文1.33万字刻写面积1.11平方厘米,英文6.5万字母刻写面积1.11平方厘米,刻写密度竟然达到了每平方厘米60000字母,更是当今微刻文字世界之最! 贾宗赤先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心之作,不仅字的密度大得惊人,最绝的是:其微刻艺术,是在继承传统书画之精髓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精湛技艺,将书画艺术以另外的独特形式表现出来。在细微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有限平面上,将传统书画艺术的韵味体现得极其完美!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微刻作品。10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文化报道以专题新闻的形式报道了贾宗赤先生的惊世微刻艺术,随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也进行了相同内容的报道。本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共有三百多家中外艺术参展商参展,而这是中央电视台对所有参展单位所做唯一的专题性新闻报道。在这次新闻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在近五分钟的时间内高度评价了贾宗赤先生的微刻艺术造诣。该报道播出后,立即在京城乃至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是真正的惊世之作,更是这届艺术博览会最闪亮的艺术明珠!”。第二天便有很多人专程慕名前往艺术博览会,参观欣赏贾先生那令人不可思议的微刻艺术。 在微刻界,贾宗赤先生所带来的震撼更为强烈!因为在此次国际艺术博览会之前,国内外微刻水平最高、密度最大的也就是每平方厘米能刻写三千多个汉字。这样的密度显然跟贾先生四万字以上的极限刻写密度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更为令微刻界感到振奋的是:“微刻”的标准由此已经被贾宗赤先生改写!从而使从事微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以前,微刻的概念就是指刻写得很小的字或画,但从来没有过具体的定义,即小到什么程度可以称作微刻。现在,贾宗赤先生的微刻艺术对此已经进行了最好、最新的诠释:“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凭肉眼无法看清和辨别刻写内容、必须借助于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阅读和欣赏的,方可称得上微刻二字。凡是用肉眼就能辨认出刻写内容的,都不应该算是微刻”。 世界上最早的微刻文字是西周甲骨文微刻。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这批甲骨文,字体小如芥粒,笔划细若秋毫,其直笔契刻有力,折直遒劲。其中一片面积仅2.7平方厘米的卜甲,在1.17平方厘米内刻细如发丝的文字30多个,其中有的字体不足毫米;一件清朝的吊饰,在一粒长仅4.5厘米,宽只2厘米的榄核底部,刻出全首后赤壁赋,合共357个字(每平方厘米约40字);前些年在浙江省东阳市一户农家发现的上下两册五经全注袖珍作弊书,每平方厘米约33字。 贾宗赤先生的微刻书法艺术,是完全承袭传统书法之精髓,通过特殊的精湛微刻技艺,将书法艺术以另外的独特形式表现出来。目前其创作的作品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600010000字,最大密度的作品达到了每平方厘米65000字!而在贾宗赤先生获得基尼斯世界之最之前,微刻密度的世界记录仅为每平方厘米4000字。贾宗赤先生所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其精心而作,不仅字的密度大得惊人,最绝的是:在细微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有限平面上,能将传统书法的韵味体现得如此完美!由于贾宗赤先生的微刻作品非常微小,就连一般的高倍放大镜都无法清晰地展现出作品的精妙之处。所以在欣赏贾宗赤先生的微刻书法作品时,需要使用放大倍数较大的显微镜。在显微镜下,可以非常清晰地欣赏贾宗赤先生的作品。板 书设 计 核舟记 魏学洢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 奇巧比 灵怪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 教学流程设计个人批注修改单元整体推进教学流程模块(主题)四志远似山忧国民课时数2课时数2阅读资源杜甫诗三首,主题学习丛书古诗登高兵车行、底层材料分析杜甫诗三首选编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歌,有青年时期豪情壮志的抒发,有安史之乱时忧国忧民之怀。同时,所选诗歌也反映出了诗作风格的变化。另外选的三篇文章既有和杜甫诗歌学习相关联,又有不同文体的文章,拓展延伸。学情分析学生对杜甫的诗歌已经学过多篇,但对于杜甫的不同时期人生的经历及诗歌风格的变化还未系统把握。学习时要引领学生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大意并积累。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通过品读诗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感受诗人的崇高情怀。重、难点及突破措施重点:通过朗诵、品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突破措施:以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感悟赏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准备主题阅读丛书5。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教学流程设计诗歌的学习采用:朗读-感悟-赏析-合作-展示的流程。课堂学习以杜甫生活经历为主线,设计为六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凌云之志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国忧思四、“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忧国伤时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颠沛流离六、仰望贤者,拓展延伸教学流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唐朝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又能反映杜甫的思想情怀,并生动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画卷,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诗,追寻他起伏跌宕的人生足迹,感受他博大崇高的思想情怀。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凌云之志教师:杜甫(公元712年-770年)35岁前的杜甫过着读书、吟诗、漫游、交友的惬意生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直就有的治世雄心,虽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充满信心,望岳作于他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2问题探讨: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传神? 最后一句话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这几句描绘了泰山雄奇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 “青未了”三个字,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钟”概括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豪迈气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3由这首诗,你认识一个怎样的年轻杜甫?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国忧思教师: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奔走,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着危机。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年(即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1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文字想象诗歌的意境,探讨交流:诗歌描绘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造成百姓深重苦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描绘了悲怆送别、战争惨烈、田园荒芜、尸骨遍野的悲惨画面。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2这首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学生有感情读诗。明确:要读出悲愤之情与作者对百姓的深深同情。学生根据历史教材介绍安史之乱,教师补充:公元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春望诗作于次年三月。1朗读春望,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2问题探讨: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展开想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望见长安城怎样的景象?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结合全诗内容,你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中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教师点拨:由“感时花溅泪”一句,要学习本文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四、“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忧国伤时教师: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第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下面欣赏石壕吏。1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这首诗?2这首诗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读完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感情?为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明确:这首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感到愤慨,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不是“征兵”而是“捉人”,而且在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兵役制度多么黑暗,差吏多么阴险!“吏呼一何怒”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尽管三男二死,最后老妇还是被捉,这一家人的命运又何其凄惨!怎能不令人同情!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颠沛流离教师: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并写下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千古绝唱。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至忠州,后又身居夔州。登高是公元767年重阳节所作,当时作者已经56岁。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登高,在沉郁悲凉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襟怀。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教师指导。2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前四句描绘的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