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 XX 高二历史选修 1 第九单元练习题 4 份(人教版含答案 )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文 章来源 m 第九单元 单元检测 (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 1晚清诗人丘逢甲曾经写过一首春愁: “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首诗应该写于 ( ) A 1893 年 B 1894 年 c 1895 年 D 1896 年 解析 “ 割台湾 ” 指 1895 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等给日本; “ 去年今日 ” 说明此诗写于 1896 年。 答案 D 2 1864 年,有人称: “ 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 ” ,欧洲诸邦 “ 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 。这一 “ 变局论 ”(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2 / 17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解析 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由时间限定即可排除 A 项。由题干引文中的 “ 创世 ”“ 变局 ”“ 不世出之机 ” 可知该文作者积极评价西学之东渐, 是主张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变革,排除 B、 c 两项。 答案 D 3中国读书人历来 “ 耻于言商,耻于言利 ” ,而清末 “ 状元实业家 ” 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解析 19 世纪末,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面对这种状况,张謇在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毅然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答案 A 4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 政策创新 ” 转向 “ 体制创新 ” 。导致 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3 / 17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解析 “ 政策创新 ” 指引进西方技术, “ 体制创新 ” 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其发动者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其 内在因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 c 5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 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 “ 实业救国 ” 思潮的推动 解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被迫调整工商业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痛感甲午战败之辱,以 “ 实业救国 ” 为旗帜,掀起了兴办工商业的高潮;列强的进一步侵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 c 6 “1895 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 4 / 17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解析 本 题考查有关 “ 公车上书 ” 的史实。这场运动的时间是 1895 年,领导者是康有为等人,地点是北京,但参加者并非 “ 各省官员 ” ,而是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 答案 c 7早期改良思潮形成的条件是 ( ) 民族危机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西学的传播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早期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危难形势下,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并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产物。当然是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 答案 D 8列宁说: “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 根据这个原则,早期维新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不包括 ( ) A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为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架起了桥梁 5 / 17 c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将理论付诸实践,形成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解析 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早期维新派著书立说,介绍西学,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但早期维新派并没有将主 张付诸实践。 答案 D 9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 )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 中体西用 ” 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 “ 中体西用 ” 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 “ 体 ” 和 “ 用 ” 与洋务派不同 解析 维新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康有为主张改革中国的科举制度,这本身已上升到制度变革的层面。因此,“ 中体西用 ” 的基本含义是用西方进步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里所说的 “ 体 ”“ 用 ” 与地主阶级洋务派有着 明显的不同。洋务派提倡的 “ 中体西用 ” 指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答案 D 6 / 17 10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 “ 公养 ”“ 公教 ”“ 公恤 ” 的社会福利制度。 儿童 6 岁入“ 小学院 ” , 11 岁入 “ 中学院 ” , 16 岁入 “ 大学院 ” , 20岁毕业。经过长达 14 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 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提倡 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 B c D 解析 依据关键词 “ 公养 ”“ 公教 ” 等可判断 正确;依据 “ 专门的技术训练 ” 可判断 正确;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11 110 多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 “ 新民 ” 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 “ 新 ” 的中国,必须先养成 “ 新 ” 的国民。 “ 新民 ” 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 )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要革命,不要改良 7 / 17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解析 建设一个 “ 新 的中国 ” 是目的, “ 养成 新 的国民 ” 是手段。梁启超意即使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调动和发动人民的积极性,最终是为变法寻找依据。 答案 D 1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 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 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解析 材料比较了中日两国考查欧洲的不同侧重点。中国侧重于器械,日本侧重于官制 (制度 ),并据此指出这是日中两国的 “ 强弱之源 ” 。因此其根本意图在于借鉴日本的经验以进行政治变革。 A、 c 两项属表面现象, 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13下列各项中,连接不正确的是 ( ) A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宣传托古改制 8 / 17 B梁启超变法通议 阐述变法的必然性 c谭嗣同仁学 大声疾呼 “ 冲决君主之网罗 ” D严复天演论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解析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改制的先师,意在托古改制。新学伪经考则是其反对统治者恪守祖训的文章。 答案 A 14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提出: “ 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 其主张实际要求建立 ( )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 c民主共和政体 D三权分立政体 解析 “ 皇上为元首 ”“ 军机为政府 ” 说明皇帝与军机处(政府 )实行权力的分离与制衡,这种体 制为君主立宪制。 答案 B 15 “ 天演 ”“ 物竞 ”“ 淘汰 ”“ 天择 ” 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中取“ 适 ” 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 A “ 开眼看世界 ” 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9 / 17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解析 材料表明胡适接受了达尔文 “ 适者生存 ” 的生物进化理论,并把生物进化的法则用于指导中国社会的变革,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改变中国的落后 状况。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实行制度改革。 答案 D 16光绪帝说: “ 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 ” 此语说明光绪帝 ( ) A要挽救民族危亡 B要为人民改革政治 c要向西方学习 D要利用民众的智慧 解析 从材料中的 “ 兼采西法 ”“ 补我所未及 ” 等内容可以看出,光绪帝接受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但从定国是诏可以看出,光绪帝所学习的内容与维新派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并非是为人民改革政治。 答案 c 17 “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 这段史料主要说明了 ( ) A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得明显成效 B变法立新不破旧导致人浮于事 10 / 17 c裁汰冗员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D变法过程中地方阻力相对比较大 解析 根据关键信息 “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 ” ,结合百日维新的内容,应该指的是裁汰冗员,这导致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答案 c 18 “ 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 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造成混乱。 ”该材料 ( )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解析 材料反映了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不注意改革的后果并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导致了变法 “ 造成混乱 ” 而失败,说明其配套措施不完善。材料是对变法的客观评述, A 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在于其阶级局限性, B 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变法妨碍了一部 分人的利益,未提及 “ 人民群众 ” ,排除 c 项。 答案 D 11 / 17 19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 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 B c D 解析 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 “ 帝党 ” 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从康有为上 书光绪帝中提到的“ 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 可以看出,当时农民起义已在酝酿之中,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因此 错误。 答案 c 20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12 / 17 革 解析 思想解放应从引进或宣传新思想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方面去思考,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 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其中第 21 题 14分, 22 题 14 分, 23 题 12 分。 )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 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 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 他们把足够几年 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和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 “ 说经家一野狐也 ”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13 / 17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康有为希望 “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 的历史背景。 (6 分 )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8 分 ) 解析 第 (1)问由材料一可归纳出康有为变法的外部因素和主观动因,但全面认识康有为变法的历史背景,还应把康有为变法放在 19 世纪末的时代背景下,从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等方面做深入的思考、挖掘。第 (2)问答案要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全面分析概括。“ 诏令 184 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 ,体现了贪大求全; “ 几年吃 ” 的东西 “ 在三个月之内 ”“ 全给它吃了 ” ,体现了急于求成;唐才常、黄遵宪反对,翁同龢斥之,光绪帝毁版,体现了内部分歧;顽固派坚决反对和“ 失业者万人 ” ,体现了树敌过多和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答案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14 / 17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 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 “ 百日维新 ” 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 XX 年 12 月 7 日 ) 材料三 (康 有为 )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 “ 乾纲独断 ” ,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15 / 17 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烈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 XX 年 12 月 7 日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 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4 分 ) (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 分 ) (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8分 ) 解析 题中材料一、二、三分别介绍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失败的主要因素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概括。 答案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2)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 (3)缺乏斗争策略 (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 计;缺乏群众基础。(任答两点即可 ) 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2025年情境化教学方法探索研究报告
- 2025年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创新优化策略报告
- 2024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6篇)
- 2024劳动关系证明书(34篇)
- Unit1+Back+to+School2025-2026学年高一英语译林版(2020)必修第一册
- 2025年度智能房产遗产继承分配与税务筹划服务协议书
- 2025年度电视节目冠名权广告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大棚物联网技术与产品销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陶瓷材料购销合同模板
- 2025版三方房屋买卖物业管理与维护合同
- 2025-2030中国甘草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研究报告
- 国有资产交易协议模板合同5篇
- 吊车吊装施工方案完整
- 面向适航要求的eVTOL航电系统安全调度模型
- 环保专业基础知识
- 2024年阳江市阳东区区内选调教师笔试真题
- 以工代赈项目施工合同范本
- 《阿里巴巴集团介绍》课件
- GB/T 33993-2024商品二维码
- 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 《格局》读书分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