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案_8_第1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_8_第2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_8_第3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_8_第4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_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5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解读教材: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 “ 老生 ” 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设想: 1、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这篇文章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迸发出勃发向上的 追求与热情,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要在反复 读 中用心去体会。 3、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 “ 十三岁的际遇 ” 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2 / 15 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体会并学习作者 “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 对北大 的特殊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 丰富自己的语汇。 4、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3 / 15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 90 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 小书呆子 ” ,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 “ 世界儿童诗歌比赛 ” 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 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 13 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二、揭示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4 / 15 变化的过程。 三、检查预习 穹窿( qi6ngl6ng)涉足( She)徜徉( changyang)絮语( xu)犀利( xi) 安恬( tian)撷取 (xie)惆怅( chouchang)沉淀( dian)呜咽( ye) 茫然若失: 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 Xi):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2、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 第一部分( 1 3):写 “ 我 ” 进了北大,实 现了童年的梦想;第二部分( 4 13):写 “ 我 ” 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 14 18):抒发 “ 我 ” 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5 / 15 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五、概括文章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一)思考: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 “ 十三岁的际遇 ” ? 1、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 7 岁到 16 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7 岁的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 着一个 “ 北大 ” 。 10 岁的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 岁的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16 岁的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明确:七至十六岁的生活: 7 岁初知北大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向往 10 岁初见北大固执地扭过头自信 13 岁进入北大没想到这么快自信 16 岁感悟北大不胜凉意茫然若失 2、朗读第 4 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二) 1、第 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6 / 15 2、学习课文第 6-9 节,思考: (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 3)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 4)朗读第 8、 9 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3、学习课文第 10-12 段,思考: ( 1)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 看到了什么? ( 2)朗读 10、 11 段 A、第 10 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 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 , “ 人 ” 可以 “ 读 ” 吗?在这里 “ 读 ” 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 “ 读 ” 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 “ 读 ” 到了什么? 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 “ 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这句话中 “ 船客 ” 、 “ 舵手与船工 ” 、 “ 两岸风景变换 ” 各7 / 15 指什么?为什么是从 “ 九十年前的源头 ” 出发?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 400 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三) 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赞颂北大、抒发深情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B、为什么 “ 我是不系之舟 ” , “ 系 ” 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8 / 15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 1、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2、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 二、复习导入: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 “ 我 ” 的影响最大?什么给 “ 我 ” 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 “ 我 ” 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三、品味精美语句 1、学生交流,合作归纳: 排比句(略)好处: 比喻句(略 )好处: 拟人句(略)好处: 2、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明确:(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第一部分: “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9 / 15 心。 ” 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 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 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 不新鲜 了吗? ” 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 “ 我 ” 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 。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 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 “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 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 “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 ”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 加丰富。 第三部分: “ 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 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 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 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 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10 / 15 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联想造句: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 _就不再是 _不再是 _而是 _ 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_,渴望 _,渴望_,_。 四、归纳小结 1、文章题为 “ 十三岁的际遇 ” ,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 “ 我爱北大 ” , “ 我的学校 ” 或者 “ 北大生活的回忆 ” 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 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 ” , “ 正是在北大,我由一11 / 15 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 , “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 的我 ” , “ 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 ,和我 “ 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 ,简而言之, “ 我 ” 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 “ 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 。 2、中心思想 (教师给予足够提示 ,还可以互相交流 ) 提问后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3、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北大图书馆开始近乎绝望 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 后来渴望飞翔 回报母校 “ 我 ” 与北大 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 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4、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 13 岁就上大学, 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明确: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12 / 15 五、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 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六、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补充资料 一、田晓菲近况 田晓菲在哈佛(节选) 张维攻 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 走过来的田晓菲。 9 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整个波士顿在大搞城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田晓菲在这里读书工作了 10 年,觉得这个古老的13 / 15 城市建设起来没个完。田晓菲说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 “ 那就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 ” ,在哈佛校园,她如数家珍般说起每一座教学楼,说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观的景点,特别是走过那座古老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我们的江泽民主席曾在那里发表过演讲。她说,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因为那里 不仅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矿藏,最为独特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 玻璃花 ” ,用这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绿叶举世罕见。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 10 年了,竟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教室里,她的话就更多了。 “ 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氛围更重些。 ” 晓菲介绍说。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 4 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 一首诗,后出版了 5 本诗集。天津 13 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 14岁从天津市第 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 1991 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 1998 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14 / 15 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 2000 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骄傲的一个系。这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明,成为东西方文 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摘自中国校园网 二、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