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III).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III).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III).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III).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III).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III)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逐渐发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B“孝”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于“善事父母”的伦理意义。C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确立了“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孝”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D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孝”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内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不仅要求内心尊敬,更应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孝”的底线。B“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可见违背自己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亲”陷于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C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孝”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突出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孝文化中“真正的不孝”,从而增强了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孝”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B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C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认为“不孝”的重点在于“绝先祖祀”,只要有人继承衣钵,就不算是真正的大不孝。D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对“孝”与“不孝”都有明确的规定,优于西方孝文化。(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胡宗波“背叛”炊烟,需要勇气。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B. 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讽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了对比。C. “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D. 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5. 结合文本,试从手法、内容、情感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6分)6. 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报告显示,xx15月传统媒体广告降幅为5.8%。其中状况最为严峻的是报纸,广告降幅达32.0%,创下了xx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覆盖、到达为目标的传统投放模式已被广告主放弃,精准、互动和直接效果越来越被重视,而这恰恰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短板。基于新闻纸的经营阵地很难守住,报纸必须通过转型、融合找到新的生存方式。xxxx全国报纸总印数及增速示意图(摘编自xx15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报纸广告经营已到危急时刻)材料二:数据显示,相较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目前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已经成为更为普遍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xx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统计表明,其中44.4%的事件由“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渠道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移动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成为网络舆论的策源地,并逐步影响社会舆论的整体走势。在移动舆论场,中央主流媒体在微博、微信、客户端持续发力占据了重要地位。各类媒体都十分重视微信平台的传播,表现出微信指标在各榜单中都获得较高的分数。其中报纸(平均分73.12)、杂志(平均分72.52)和广播电台(平均分67.83)最高。(来源:人民网xx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发布)材料三:新媒体时代来临,对传统报刊业冲击很大。微博、微信的使用使得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那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报呢?2014年1月13日,笔者同微博“大V”方振宁先生简短地探讨了报纸这一话题。笔者:方老师,您还看报纸吗?方:现在报纸都不行,没有微博方便,微博上多快啊,刚发生,很快就有了。报纸我现在基本不看,除了参考消息。参考消息为中国大陆仅有的两家能够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之一,每日精选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评论,全方位、多视角报道国际国内新闻,为读者开启了看世界的窗口,开阔了视野。参考消息独有的新闻视角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特色,使得它即使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也能立足。(摘编自张新雨新媒体时代,中国报纸会消亡吗?)材料四:相比于电子媒体,纸媒的劣势很明显。纸媒不仅无法拼得过电媒的速度,有限的版面也无法实现信息容量的扩充,且难以有效地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需求,受众话语权的表达更无从谈起。但纸媒也具有着电子媒体所不能及的优势。一、权威性优势。在电媒环境下,“个人发布、大众视听、广泛评论、群体交流”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影响着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尤其是“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现实状况更进一步加剧了电子媒体信息传播的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而对于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需要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纸媒一直以来均以社会职能作为发展原则,对所传播的信息均予以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对于受众来说更贴近其对信息的需求且更能符合受众的利益。尤其是我国党报党刊,权威性和公信力已经定型,在受众心目当中的定位难以被电媒撼动。二、专业化优势。纸媒除了报纸还包括期刊杂志,纵观我国纸媒所涉足的领域基本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不同领域的纸媒也均以该领域为重点报道范围,加之大多数纸媒本身又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于电子媒体来说,专业性无疑大大提升,在完善的运营机制与成熟的工作团队的努力下使得纸媒新闻报道的专业化程度绝非电子媒体所能企及。(摘编自姜涛电子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发展之路)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可明显看出整个报纸行业均呈现下滑趋势,尤其是xx以后,全国报纸总印数急剧减少,同比增速呈断崖式下滑。Bxx15月报纸广告降幅为32.0%,创下xx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也是xx传统媒体广告降幅最大的。Cxx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44.4%由“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渠道披露而引发关注,可见“两微一端”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D各类媒体的微信指标在各榜单中都获得较高的分数,其中报纸和杂志的评分占据冠亚军,说明微信平台传播已成为纸媒的新发力场。8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和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时代,微博“大V”方振宁报纸只看参考消息,是因为参考消息独有的世界视野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特色。B从材料三的谈话可知,在新媒体时代,像参考消息这样的老牌报纸,凭借自己的特色,仍然能与微博等新媒体相抗衡。C“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现实状况造成了电子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D在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难以甄别的新媒体时代,纸媒以其独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优势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9根据上述材料,报纸要获得新生,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B.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C.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D.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C. 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D. 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B. 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C. 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D. 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5分)(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14-15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鸂鶒:xch水鸟名。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B“蚕娘洗茧前溪绿”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C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D、晚春是山中的忙碌季节,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给人以清新秀美之感。15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3)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离骚中写诗人通过加高帽子,加长佩带来表现自身高洁情操的两句是“_,_。”(2)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写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一直以来,学界对过于封闭的专业文学批评多有微词,常指责它们搬弄西方学术名词,话语呆板乏味,行文程式僵化,难以击中对象的要害。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学术规范之名,忽略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概而言之,专业文学批评固然深刻、严谨,( )。因而,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它有时候会沉浸于单纯理论操练的欢悦,在纯粹的阐释中迷失批判性力量,从而流于一种无效的分析。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而都可能是批评家。这无疑有利于打破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壁垒,激活普通大众的话语热情,也打破专业话语对批评行业的垄断。在这个意义上,“微批评”因其微小而更易于回到对象本身,回到批评的初心。它_,无所旁骛,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抵根本,而无需漫无边际的铺陈和_的延展,更没有_的枯燥和_的迂腐。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危言危行 喧宾夺主 要言不烦 食言而肥B、 仗义执言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古不化C、 仗义执言 喧宾夺主 要言不烦 食古不化D、 危言危行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言而肥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B、 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C、 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危险D、 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的危险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弱化批评现实感的理性B、 但其学理性常会成为弱化批评现实感的罪魁祸首C、 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学理性弱化了批评现实感D、 但批评现实感常常使得专业批评学理性弱化20. 下面是我校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21、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5分)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不胜感激。至于您托我为您的犬子毕业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近期有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高中生活关键词”有:疲惫、欢笑、泪水、理解、敬畏、执着、转变、独立、超越。以上材料中哪几个关键词最能概括你的高中生活?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选择其中的两到三个,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华中师大琼中附中与屯昌中学xx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C项,张冠李戴,确立“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的是孝经,这从原文第二段中“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中可以看出。2.【答案】C【解析】C项,“对比论证”说法错误,应是引用论证。3.【答案】D【解析】D项,“优于西方孝文化”文章并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4.【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BD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情感,其中C项,全文既有对故乡炊烟的逃离,又有对故乡炊烟的思念和牵挂。5.【参考答案】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文章的句子的题目,注意从手法,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切入,“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句中“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是拟人的手法,从内容看,是“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从情感看,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6.【参考答案】不矛盾,炊烟原本是故乡特有的景致,但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而故乡的炊烟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我背叛了炊烟”“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是否矛盾,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理由,如,不矛盾,然后解释“背叛”的原因: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而“失去了故乡”的内涵,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所以不矛盾。7.【答案】C【解析】材料二提到“移动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两微一端”只是“移动端”的代表,而非所有,以偏概全。原文中“逐渐成为”不是“已成为”,混淆了“已然”与“未然”。8.【答案】A【解析】B项,表述不准确。参考消息能在新媒体时代“立足”,不等于能与“微博”等新媒体“相抗衡”。C项,“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只是“加剧”了电子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而不是唯一“造成”者。D项,纸媒仅凭“权威性”和“专业性”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判断绝对。材料一、二都提到了纸媒要与新媒体融合才有出路。9.【参考答案】走媒体融合的道路,借助“两微一端”等移动互联网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加强创新,形成特色,迎合受众对新闻信息精读的阅读需求,强化新闻信息引导。走专业化道路,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深读的需求,着力于深度报道、追踪报道、系列报道。借助权威性优势,重视受众对社会纷繁新闻信息的价值追索,深化报道的价值导向。【解析】每答对一点给1.5分,共6分。能扣住“走媒体融合的道路”“形成特色”“发挥专业化、权威性优势”等关键词作答,可酌情给分。10、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代词“太宗”“国子监”“文宣王”“辇”“西门”“左右”“觉(李觉)”“徒”“书”“上”“御”,动词“幸”“谒”“升”“出”“顾见”“讲”“言”“聚”“召”“令”,“左右”指身边的侍臣,作主语,排除A、B两项;“毕”是结束的意思,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句子可以断开为: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故答案为C。11、【答案】B【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说法错误,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故选B。12、【答案】C【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类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说法错误,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故选C。13、【参考答案】(1)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2)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因”,于是;“降辇”,下了辇车;“张”,张设,设置;“帟幕”,帐幕;“别”,另外;“坐”,通“座”,座位;“诏”,下诏命令;“从臣”,随从的大臣;“列坐”,依次而坐。(2)句中的“意”,怀疑,猜测;“宿”,预先;“即”,就;“试以别法”,介词结构后置,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就”,完成;“叹伏”,赞叹佩服。【参考译文】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等人校定。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之位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