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9页)
编号:2592280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2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11-21
上传人:遗****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刘**(实名认证)
湖北
IP属地:湖北
6
积分
- 关 键 词:
-
企业
财务状况
综合
评价
现状
问题
分析
- 资源描述:
-
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现状,问题,分析
- 内容简介:
-
摘 要对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主体来说,首要任务便是了解自身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分析。因此,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无论对政府、债权人、投资者、经营管理者还是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来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现有的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理论进行研究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指标理论体系的设想,结合运用因子分析管理统计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达到本文写作目的,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首先,介绍财务状况综合评价问题的相关概念及研究意义。其次,在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本篇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建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原则,选取了反应企业偿债、盈利、资产管理、发展和现金获取五个方面能力的 27 项财务指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在 SPSS 中的应用及利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时借助于 SPSS13.0 统计软件,建立财务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分析。在综合评价各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还从企业的偿债、盈利、资产管理、发展和现金获取能力五个方面分别评价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本文所设计的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财务状况综合评价能力。本文提出企业应该通过对自身财务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找出影响整体财务状况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规划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财务战略。关键词:财务状况,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ABSTRACT For all the stakeholders of the enterprises, the primary task is to understand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 thus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cision analysis.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regardless of the government, investors, creditors, managers or other stakeholder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financial situation evaluation theory to studying the proposed idea of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index theory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factor analysis management statistical method,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per, mainly elaborates from the following six parts: first, introduc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research. Secondly, put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this is this paper to solve the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financi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principles, select the corporate debt, profit, assets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cash to acquire the abilities of 27 financial indicators,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ore perfect theory. This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several application and use in the SPS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hen using the SPSS13.0 statistical software,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evaluation model and case analysis. I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enterprises debt service, profit, asse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cash acquisition capacity of five aspects, respectively,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Finally,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this paper has a strong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enterprise should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evaluation of their financial situation, find out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overall financial situation, accordingly, focus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 feasible financial strategy.KEY WORDS:financial situation, index system,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目 录1绪 论31.1研究背景和意义31.1.1研究背景31.1.2研究意义41.2国内外文献综述51.2.1国外文献综述51.2.2国内研究综述6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71.3.1研究内容71.3.2研究方法82相关基础理论82.1相关概念界定82.1.1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概念82.1.2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特点92.1.3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作用与功能92.1.4企业财务状况的研究意义102.2相关基础理论103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133.1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现状分析133.1.1对现金流量状况的分析133.1.2对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153.1.3资产营运部分指标对投资者的使用存在局限性153.2财务状况综合评价问题分析173.2.1偿债能力部分指标存在不足173.2.2评价标准的临界值问题183.2.3可能误导中小投资者的指标计算数据的来源问题193.2.4对风险的评估不充分203.2.5评价体系本身的针对性问题214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优化224.1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224.1.1现有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借鉴224.1.2现金流量指标244.2基于指标相关性分析的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275结 论30致 谢31参考文献321绪 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使企业能够持续地生存下去,企业经营者不得不借助于财务报表的分析与评价来了解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做到知己知彼,把握自身的主动权。与此同时,我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公司财务状况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政府监管部门开展监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证券分析等专业人士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信息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领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是指根据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等提供的资料,分析财务报表,选择恰当的财务指标,设计出一套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合适的评价处理方法,通过分析、整理,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与总结。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利益相关主体而言,对企业经营运行状况的评价需要借助于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以及适当的评价方法。然而,关于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既包括传统的评价方法如沃尔评分法、杜邦财务分析法等,也有融合了其它学科领域的综合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多元统计分析法等。这些种类繁多、难易程度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财务评价理论,但同时也使财务评价的实务操作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选用哪种评价方法。此外,各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常常不一致、评价结果过于简单也是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理论联系实际堕待解决的问题。1.1.2研究意义 现代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与政府、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债权人及企业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成为保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各种经营信息较为集中地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之中,并转化为财务信息。如何从企业财务报表所揭示的财务信息,评价和判断财务状况的优劣,把握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市公司是现代公司最典型的代表,其规范的管理体制要求它们必须定期公布本公司的财务报表,这成为广大利益相关者分析、评价上市公司的主要依据,因此,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在公司业绩、投资价值评价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本文尝试解决财务状况评价实践活动中不同评价方法所得结论的不一致性问题,在此过程中还要探讨如何根据财务指标的层次结构丰富财务评价结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预期达到的目的如下: 首先,它是对公司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需要。通过对公司价值评估,了解公司的真实业绩,以综合评价结果作为考核经营者的依据,并以此建立经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实现政府对企业传统的直接管理方式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有效途径。科学地评价公司可以提高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管和约束效率,及时防范重大风险的发生。 其次,它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公司内在价值是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尽管中国上市公司需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但是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仅凭分散的财务指标很难判定公司和真实业绩,因此需要建立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体系来科学地评价上市公司,通过全面、系统和科学的专业分析,才可以客观的把握住这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揭示出其作用机制以及某些规律,用于指导投资组合与投资决策,从而为广大债权人、中小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对可靠的公司业绩信息,从而发现投资价值。 此外,对上司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还有利于政府监管部门科学地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从而有利于微观角度的经济控制。1.2国内外文献综述1.2.1国外文献综述 自1980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之后,就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与评价一直都是经济管理学科领域讨论的热点之一。一百多年来国外经济学者和管理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许多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对上市公司的评价,并且在世界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帕森与莱西格对400家跨国公司2010年的经营状况调查所用的财务状况评价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工等。对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形成了以财务状况评价为主、非财务评价为补充的评价体系。 亚历山大沃尔提出的财务综合评价模型之后,美国许多学者或组织对财务综合评价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至今仍然广泛运用的财务综合评价模型:美国纽约大学奥尔曼(Altman,1968)教授创立的Zeta模型;比沸(Beaver,1966)提出的单变量判定模型;迪肯(Oeakin,1972)的概率模型;埃德米斯特(Edmisterd,1972)的小企业研究模型;达艾朦德(Dimond,1976)范式确认模型;美国著名的企业咨询组织麦肯锡公司开发的判断企业是否出色的财务模型等。 美国学者 George Foster 根据 1983 年的 Compustat tape 的数据,对九类财务指标1的相关关系与互动关系进行了数量分析。相关分析以 1983 年数据为基础,每一对相关计算的样本规模从 536 到 2165 不等;互动分析以 1978 年至 1983 年数据为基础,每一对互动计算的样本规模从 7744 到 11272 不等。研究发现:同类财务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与互动度量要高于不同类别财务指标间的相关与互动,如反映公司规模的总资产和资本市值间的横向相关系数和互动度量分别为 0.864和 0.686,反映盈利能力的净收益与每股收益间的横向相关系数和互动度量分别为 0.82 和 0.884,而不同类财务指标流动比率与股东权益净收益率间的横向相关系数和时间序列互动度量分别为 0.111 和 0.489,不同类财务指标销售现金比率与净资产净利率间的横向相关系数和时间序列互动度量分别仅为 0.186 和 0.528。 20 世纪初,亚力山大沃尔在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应用企业信用能力指数来评价综合财务状况,他选取了 7 个财务指标2并确定它们的的比重,然后将这些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以确定各个指标的得分,之后将它们利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得到总体得分,用综合得分的高低评判财务状况的优劣。这种方法虽然在评价内容上有所偏颇,只着重考察企业的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但为财务综合评价的发展引入了新的思路,后人在沃尔评分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丰富评价内容,拓宽运用范围,发展形成了现代综合评分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由杜邦公司创立并成功运用,以净资产利润率为核心指标,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揭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杜邦分析体系一方面能够通过净资产利润率这一核心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对净资产利润率的逐层分解(具体可参照净资产利润率的分解式4),考察影响它的各个财务指标,最终实现对企业财务状况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 1.2.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国内的学者们建立不同的财务状况评价体系以及采用上述不同的统计分析理论方法,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 朱顺泉,徐国祥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 年第 2 期发表了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主成分分析研究,朱顺泉,徐国祥在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 第三期年发表了论文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突变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朱顺泉,张尧庭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发表论文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理想点评价模型的构架与实证分析。这三篇文章选取了反映财务状况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以及资本结构的 15 项财务指标来构建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均采用相同的 20 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以2009 年财务数据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不同的是,这三篇文章所采用的评价理论方法依次为主成分分析法、理想点评价模型以及突变技术评价模型。研究的结果为对这 20 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和成绩的排序。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三篇论文所采取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同,导致了这三次实证分析产生的财务状况评价得分以及排序也并不相同。吕长江,赵岩在会计研究2014 年第 11 期上发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研究,该篇论文在理论上首次将财务状况划分为闲置、充盈、均衡、困境以及破产五类。文中通过选取反映公司财务资产规模、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水平三个方面的财务指标来建立财务指标体系。分别采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统计分析法对工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样本存在五类财务分级状况,而且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指标可以分为规模、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三大类。不过对财务状况的五类分级的判断依据仅仅为企业的可变现资产与债务的关系,这种判断依据并不能全面地体现出企业的财务状况。 王静静在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年5月发表企业财务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该文按照我国企业财务通则和工业企业财务制度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三个方面考虑,选取 8 个财务比率构造的企业综合财务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引入模糊数学提出一种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并用实例进行分析。 王敬,李华在价值工程2014年10月发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研究,该文从财务总量、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经营效率及获利能力等方面建立财务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发两种统计方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排名。 王波,冉美华在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15年3月发表因子分析在财务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从投入产出规模、投资者投入效率、企业发展规模及经营业绩等方面选取 14 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引用因子分析法对 18 家汽车公司进行分析,并从实证分析角度为人们提供财务综合评价的定量测试方法,从而为企业投资决策和自我诊断提供新的分析思路。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研究内容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国内外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概括。第二章相关基础理论;概括本文运用到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第三章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针对企业财务数据,有力的分析财务综合现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提出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建议。针对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可行建议。第五章分析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价-以任天堂公司为例。以任天堂公司为研究对象,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第六章结论,对本文进行全面总结。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借助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大量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并在参考他人的思路和吸收他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继续研究。 2)统计分析方法。如简单相关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在进行指标体系优化时采用相关分析来计算指标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在确定权重时用到了主观赋权法的一种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能够比其他主观赋权法能更有效的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案例实证法。第四部分将评价体系优化的方法运用到一个具体的行业中,为这个行业优化指标体系,并利用此指标体系,结合评价主体的需要计算综合得分,以期对这种方法的推广使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另外通过这个实例也能够证实指标间相关关系的存在,进一步点明了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 2相关基础理论2.1相关概念界定2.1.1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概念 财务综合评价是企业从整体或者站在其外部的角度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及其它相关的财务数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一定的模型或方法将企业财务状况各个方面的情况加以融汇,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一个全面性的判断,藉以对企业过去和当前的财务运筹能力和财务活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且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整体发展趋势进行观察。所谓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是指根据企业财务部门提供会计报告等资料信息,分析财务报表,选取恰当的财务指标,设计出一套能够全面且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合适的评价处理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单独分析或评价任何一项财务指标,都难以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我们应该将企业财务活动看成是一个整体系统,对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2.1.2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特点 财务状况综合评价与单项指标分析评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财务综合评价是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总体上揭示出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财务状况,而单项的财务指标分析只能揭示出财务经营活动的某一具体方面,它把企业财务活动看成是若干具体独立的部分,进行逐一计算各财务指标,然后利用这些指标揭示企业财务活动状况的某一侧面。 2)评价的范围与深度不同。财务综合评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财务的基本状况特点,而财务单项指标分析则具有实证性,能够具体地认识每一个财务现象,但是如果不在此基础上把具体的问题提高到抽象概括的理性高度认识,那么财务分析的价值必然会降低。 3)分析的基准与重点不同。企业整体发展趋势是财务综合评价的基准与重点,而财务理论标准与财务计划则是单项指标分析的基准与重点。 4)指标关系及重要程度不同。在财务综合评价中各种财务指标功能有主辅之分,评价中各主辅指标配合使用。而在财务单项指标分析中,各分析的指标重要性大致相同,很少考虑各种同等重要的地位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2.1.3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作用与功能 财务综合评价可以对企业过去已经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估,对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进行衡量,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除了上述作用以外,其功能优势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整体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将企业财务的状况视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对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能力、企业财务状况显现出的综合实力进行分析评价,使人们对企业的财务信息有更加明确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来把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全局。2)区分影响财务状况各因素的不同重要程度。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的各方面因素都融合在综合评价之中,财务整体状况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在综合评价之中,对于各因素对总体状况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的变动情况对总体的影响程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清财务状况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3)衡量财务状况在行业中的所处的地位。反应综合评价的结果的综合财务指标明确地显示各企业的财务状况水平,作为企业之间唯一的可比的基础,使企业便于比较衡量各自在行业中财务状况的相对地位。4)研究财务状况的整体变动规律。财务综合评价结果非常明确,那么财务状况整体发展变化的趋势就可以清晰地通过综合评价反映出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序时的评价结果发现财务状况整体变动的规律。5)预测财务状况的未来发展。在了解财务状况变动规律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发展走势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预测财务状况整体发展趋势可以避免因单项因素优劣变动而粉饰财务实际状况的情形,从而更能起到财务预警的作用。2.1.4企业财务状况的研究意义 作为一个独立而综合的完整系统,企业的财务通过价值形式贯穿于企业管理和经营各个方面。由于资本的稀缺,资源配置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财务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表现出的独特重要性则越来越明显,同时也会对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产生重大的影响。财务状况评价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环境下的不同主体的财务现状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同时还可以预测其发展潜力,并由此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财务战略。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科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将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标准,从区域经济或所在行业的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现状,使企业认清自身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缩小存在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之有效的财务战略。 2)指导企业进行分析财务状况的各种因素,便于经营者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有利于经营管理者加强经营管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对财务预测、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企业财务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透明度,使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提高。依据财务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充分、全面地得到了解。4)债权人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企业的债权人可以依据对企业偿债能力方面的评价结果,了解企业的财务风险情况,帮助债权人做出科学的债权投资决策,有效地降低债权投资风险,提高债权人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5)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确保政府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提高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的准确度和制定经济发展的目标及政策的正确性,从而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2.2相关基础理论本文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相关关系理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分析以及这两者与财务综合评价的结合。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某种现象发生变化时,另一现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各种现象之间的这种联系一般可以透过它们的数量关系表现出来,现象间的发展变化也往往变现为数量关系的发展变化。从统计角度看,数量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确定性关系,也称为函数关系;一种是非确定性关系,也称为相关关系。这两种数量关系的对比见表2-1。 表2-1 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对比表 两个变量表现出相关关系而不是函数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变量虽然受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但并不由这个变量完全决定,还有其他变量的影响。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表现出相关关系,因为消费支出并不只由可支配收入决定,还有诸如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更加普遍,相关关系反映了一种现实化的状态,而函数关系在反映社会现象或经济现象变化时,却显得力不从心、过于呆板、过于理想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函数关系的应用性和解释性都不及相关关系,对相关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从数量上研究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称为相关关系分析,相关关系分析已成为构建各种经济模型、进行预测和推算、政策评价、结构分析的必备工具。相关关系分析可分为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这两者区别及联系如表2-2所示 表2-2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异同表 下面对财务指标存在的相关关系进行说明。两个或多个现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说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若两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则说明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一个指标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指标值必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原因在于这两个指标所衡量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冗余、所反映的信息量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冗余或重合的比例要根据这两个指标的依存程度来判断,相关程度越高,信息重叠部分越多。在进行财务综合评价时,应该首先对指标之间相关关系的高低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指标,避免将相关程度显著的两个指标同时纳入指标体系,以尽量减少财务信息的冗余反映,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综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评价结果对于财务决策的指导价值。判断两个财务指标的依存关系,需要用到相关分析,由于本文不需要深入研究两个具有相关关系的财务指标间的变化规律,因此不需要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下面着重介绍对财务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的方法以及判断指标相关程度的依据。相关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绘制相关图和计算相关系数。通过相关图可以判断两个财务指标之间有无相关关系,并且对密切程度做出粗略判断,但要准确度量两个指标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需要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能用确定的数值对财务指标相关关系的大小做出精确说明,参照标准如表2-3所示。 表2-3相关程度判断表3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3.1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现状分析3.1.1对现金流量状况的分析 从经营的角度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现金流就像企业的血液一样支持着整个体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这是因为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成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从会计角度看,我们目前的会计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计制,由此形成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收益尽管被认为是企业的收益,但难以说明与企业财富特别是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的会计收益具有虚拟性,是一种观念上的收益,而非变现收益能够带来净现金流量的收益。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资产的本质是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而这个经济利益最终以现金流入为标志。由于权责发生制下对企业会计收益的理解,企业的会计收益与变现收益往往差异很大,其结果可能是企业有实现的利润而没有产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确认会计盈余需要使用很多应计项目并采用许多会计估计方法。即使在没有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公司同样可以对应计项目的适当控制或者对应计收入和配比费用进行调控,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如权责发生制使收入在没有现金流人时就可以进行确认。尽管对于收入的确认,新会计准则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然而并不能杜绝公司提前或滞后确认收入,进行收益平滑的行为。同时在费用的配比上,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定以及期间费用和待摊费用的处理上,会计准则只能提供一个原则性的操作框架,其他细节则有赖于公司适当的会计估计和判断。由于会计盈余确实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会计盈余指标作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现实经济领域中,由于企业不重视现金管理,盈利的背后往往是少得可怜的现金。王安武曾对公布于2010年年报的861家上市公司进行过研究,发现2010年年报中有67.6%的上市公司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的确认,有近3/4的公司盈利质量较差,有近六成公司的盈利质量很差。因此,简单的以公司的盈余计算出来的指标谈不上科学性,其数据也不够真实。大股东由于对公司的控制能力较强,往往还能获得企业盈利背后的现金信息。但中小投资者则会因得不到这类信息而做出错误的财务抉择。 从财务评价的角度看,现行的评价体系里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给出评价的。如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流出的财务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因而可能掩藏企业潜在的风险。当一个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假如一个公司虽然很小心地管理存货与应收账款,但销售的迅速增长导致对资产的投资必须有更大的增长。所以,即使公司盈利,其现金也许还是不能满足债务的偿付,依然存在破产的风险。同时,当企业的现金不能满足企业日常运转的需要时,企业所赢得的效率和效果都是昙花一现。对中小投资者而言,没有足够的周转现金除了证明企业可能会有债务危机以外,还意味着企业动作效率低下,企业前景暗淡,他们投资于企业的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甚至可能是大股东为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企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结果。3.1.2对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 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潜力,重视无形资产、知识资本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现行的企业以效绩评价为目的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是以效益指标作为核心,这样往往使企业经营者更加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使得企业经营产生短期行为,例如企业可能把科研开发支出、人力资源支出和市场推广支出等作为调节当期损益的蓄水池企业还可能削减正常的研究开发支出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来迅速提高经营者的业绩。 因此,企业财务状况评价指标设计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全面兼顾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促进作用,正确引导企业逐步形成技术机制和创新机制。重视企业的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愈加重要。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通常较高,其风险大,但成长潜力往往也很大。但不少风险喜好型中小投资者往往因为其高成长性,而愿意以中小股东的身份投资于这些项目,因而,财务状况评价体系应关注企业的无形资产及其可能的发展前景。3.1.3资产营运部分指标对投资者的使用存在局限性 价税分流带来的争议执行新税制后,由于价税分流,企业统计的销售额为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而我们资产营运部分指标中的周转率如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就相应的缩小了企业实际收到的资金叫。以应收账款周转率为例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在上述的公式中,销售收入净额为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而向客户收取的应收账款则包含了增值税的。这样就不同程度地缩小了被评价单位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应收账款的流转情况。 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涉及销售收入的指标同样应将销售收入换为含增值税的销售额,只有这样计算才能准确地评价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不良资产的界定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对不良资产的界定为三年以上应收账款、积压商品物资和不良投资,其中不良投资又界定为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甚至亏损的投资项目。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有些投资虽然不能给企业自身带来收益,甚至会导致企业大量的现金流出。但企业的这类投资却具有社会公益性,即该投资是以国家、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虽然该项投资未给企业带来任何收益,但却为整个社会福利做出了贡献,它的经济效益是体现在它的社会效益上的。由于这类投资项目往往能得到政府或社会的支持,所以其账面上的损失其实质是转化为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这样的资产就不应该界定为不良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净额的界定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对待处理资产损失净额的界定为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以及固定资产毁损、待报废等项目。但企业已提足折旧仍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按这个规定应归为待报废资产。可是该项资产仍在参与生产经营,仍在为企业创造利润,因而实际上仍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它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所以,企业的这类资产不该列为企业的待处理资产,企业的待处理资产损失应该扣除企业已提足折旧且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 发展能力状况指标中的问题现行的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基本指标有两个,即销售营业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修正指标有三个,技术投入比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和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我认为,基本指标还设计的恰当,能够比较简明、准确地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状况。但修正指标中,除了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指标设计较为合理之外,其余的两项指标均存在一定缺陷。因为资本是可以只关注期初期末指标量的对比,但其它两项就不一样。其缺陷具体表现在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当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一,它是依据企业本年年末销售收入总额与三年前年末销售总额计算出三年销售的平均增长率,用来评价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大概该指标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均衡地计算企业三年平均销售增长的水平,从而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状况。但是从该项指标的计算公式上来看,则不能实现上述目的。因为该指标的计算结果只与企业本年度实现的销售总额和三年前年度实现销售总额有关,而中间两年实现的利润总额大小不会影响该指标计算结果。 图3-1甲、乙两企业销售收入额比较 假定甲企业在年至年间各年度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万元,那么四年实现销售总额为万元乙企业在年至年期间各年度实现的销售总额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万元,那么该企业四年累计销售总额为万元。甲、乙两企业的情况如下一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甲企业销售收入逐年稳步增长,有较好的发展能力,而乙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不均衡,年度间经营状况有较大的起伏,对其未来发展能力的判断,还得具体分析其各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增减的具体的原因。显然,甲、乙两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状况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依据现行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甲乙两企业年至年的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指标是相同的,均为。由此可见,现行的以效绩评价为主要目的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把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作为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修正指标是不行的,应该将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指标加以改进或用更合适的指标取代。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企业的成长从财务上来衡量应该是从一段时间的总量上来关注,而不是像上例那样因为关注的是期末和期终,而忽视了对企业发展稳定性的评价。3.2财务状况综合评价问题分析3.2.1偿债能力部分指标存在不足 在现实中,企业的变现能力有多大,从账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企业在债务到期前有能力筹集到资金的话,就不能说企业有支付危机,而且能通过各种正当途径拿出钱来也能说明其实力。现行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偿债能力部分指标没有量化地反映企业潜在的变现能力因素和短期债务。资产负债率不能告诉利益相关者资产的质量以及资产的构成,速动比率是通过会计报表上速动资产规模与流动负债规模之间的关系来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大小的。在现实中,还有一些可以增加企业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没有在报表的数据中反映出来,从而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多数以财务报表为抉择依据的中小投资者造成错误的判断评价。 此外,由于会计信息数据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计算资产负债率和流速动比率的数据常常被扭曲。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经济人的逐利本质和契约的不完备性、部分契约关系人便有动机和机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进行利润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计算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的数据被扭曲,这对对企业没有实际控制权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因为没有更多的信息渠道,所以损害就更大。 信息经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代理人总是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当这种信息是会计信息时,代理人便有动机进行利润操纵,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利益优势,因此,存在通过某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来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可能,即所谓粉饰效应。用于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这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也将导致计算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的数据被扭曲。董明志曾以年度被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被出具有说明意见的审计报告所涉及的问题为切入点,对股公司的利润操纵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有利润操纵的现象不少,其中通过虚列应收账款,少提准备、提前确认销售或将下一年度赊销提前列帐,少转销售成本增加存款金额等操纵利润方式为最多,其结果都将是导致计算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的数据被扭曲,最终导致两个指标被扭曲。 再次,现行评价体系对用资产负债率来评价偿债能力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其值越低表明企业债务越少,自有资金越雄厚,财务状况越稳定,其偿债能力越强。其实,适当举债经营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些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的企业在其能力范围内通过举债,取得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报酬率高的项目,从长远看对其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是十分有利的。相反,一些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可能很低,但并不能说明其偿债能力强。因此,对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不光要看资产负债率,还要考察资产报酬率的大小。若其单位资产获利能力强,则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也是允许的。但并非所有的项目一经投资就会立即有回报,尤其是报酬率高同时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其获得的利润不能在当期得到反映,这便使资产报酬率也无法修正资产负债率所反映的情况。 综上所述,企业的偿债能力作为中小投资者所关心的风险的一个方面,除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等指标外,还应结合现金获取能力、经营边际等来考察。3.2.2评价标准的临界值问题现行的以企业效绩评价为目的的财务评价是对企业的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因此,将评价结果用于具体项目或选择部分指标进行特定目标的评价时,比如用于银行信贷或拟投资评价时,还要进行主要财务指标的研究分析和横向、纵向比较。按照企业效绩评价的有关规定当净资产为负值时,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积累率两项指标和初步评价得分均按零分计算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亏损挂账比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指标的单项修正系数均按计算。这样由于系数和其它指标值的影响,企业效绩评价指标值仍可能较高石,刽。如果将这一评价结果应用于信贷或拟投资评价时,显然不太合理,因为净资产出现负值,即资不抵债,按我国企业破产的有关规定,这种企业随时都有可能破产清算。那么,没有更多信息来源渠道的中小投资者以其较高的评价值作为其投资依据所得到的当然只是较高的风险而较低的收益。 财务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对象是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而报表数据本身是有局商,其具体表现为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会使不同企业同类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有差异。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帐的处理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外币报表折算汇率,所得税会计中的核算方法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分批实际法等多种方法。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完全相同,不同的方法对期末存货及销售成本水平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会有所不同,使得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发生歪曲。 会计报表中的有些数据是通过估计得来的,受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采用备抵法核销坏帐,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的一的比例计提坏帐准备金,计入管理费用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率一,低于或高于由企业自主决定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无形资产与开办费的摊销期限,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等,在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导致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差异。单一地看,上述这些似乎无关紧要,但每一种估计与企业损益都有直接关系,都会对企业损益产生影响,而损益尤其是净损益往往又是财务分析中最为关注的。 通货膨胀会使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各项数据严重地歪曲。会计核算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前提,而币值稳定是货币计量假设的内容之一。而现实的情况是,通货膨胀普遍存在,币值稳定假设受到严峻的挑战,正如美国通货膨胀会计学家所言“会计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货币的真实性,但货币是一个说谎者,它所说的和其实际含义是不相同的”。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对货币性资产而言,实际购买力降低,报表中列示的货币资金与其所体现的实际购买力不符而实物资产由于受历史成本原则的限制,持续的物价上涨使其现时价值高出原帐面价值,往往越是长时期存放的资产,低估程度越严重从负债角度看,货币性负债会由于物价的上涨给企业带来利益而非货币性负债则会使企业造成损失同时,实收资本等所有者权益项目也是以历史成本核算予以反映的。因此,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资产负债表数据的真实性受到影响是必然的,从而影响对企业的财务分析。通货膨胀同样影响着损益表的可靠性。由于受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假设及原则的影响,如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一方面收入是现时的,而成本则是历史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资产低估导致成本偏低,因此会使收益虚增。另外,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所摊销的对象可能是前期、前几期甚至是前十几期的物价水平下的消耗情况,因此必然造成净收益不实。3.2.3可能误导中小投资者的指标计算数据的来源问题 一未进行资产评估调账的老企业。这类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尤其是资产项目以及由此计算的指标值与新办企业和近期经过评估调账的企业比较相差甚远,但对这类企业的财务指标计算一般未做进一步的调整。 二未经独立审计机构审计调整的会计报表数据。这类企业由于未按国家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其会计科目和对应会计科目的数据,缺乏可比性,由此计算出的指标值,也就缺乏可比性。 三关联交易。要判断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应对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分析,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就应该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企业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企业。但现行的评价体系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事实上,现实中不少大股东掏空中小投资者正是通过关联交易这种手段。 四非主营业务利润。现行的评价体系没有对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在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特别是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3.2.4对风险的评估不充分 企业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的企业往往从利润、债务负担并不很重的情况下突然面临财务失败。改革开放多年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发展势头非常不错、也很有影响力的企业,但过了几年之后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所以有人评价中国的企业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巨人、三株、爱多、亚细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此之多的辉煌一时的企业,都无奈的走向衰落和失败,其症结主要在于缺乏风险的管理。而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最终会反映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上来。特别是高投入、高成长、高技术型企业,往往在高收益中伴随着高的风险。对中小投资者来说,如果太专注于企业账面上的利润及负债水平及通过企业现行的计算方法表现出来的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而不看到这些方面后面的风险,那是件非常危险的问题。缺乏反映风险防御能力的财务评价体系既不全面,也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钊。现在的财务评价体系只是从偿债能力以及赢利能力等方面间接地反映企业风险,这与中小投资者因其较小的风险承受力而要求信息明了准确是不尽一致的。 不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容易使企业经营者形成“资本免费”粗旧的幻觉。任何一种资本的使用都是有代价的,权益资本也不是免费的午餐,它的成本表现为股东所要求的必要报酬。而净利润指标却无法反映权益资本成本,因为若净利润为零,从表面看企业没有亏损,但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股东连必要报酬都没有得到,掩盖了其亏损的实质。因此,净利润实际应包括两部分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只有当净利润大于权益资本成本时,才一具有真实利润。但净利润指标无法将这两部分区分,使经营者产生“资本免费”的幻觉,造成经营者不注重资本的使用效率,以致出现投资失误、重复投资、投资低效益等不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行为,这也是我国众多国有企业长期虚盈实亏、上市圈钱欺骗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原因之一另外,还可能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即如果两个公司资本结构不同,那么即使资本成本、真实利润是相等的,在损益表中的净利润也是不同的,权益比例高的净利润高,这对企业效益的横向比较显然是不合理的,容易对中小投资者形成误导。3.2.5评价体系本身的针对性问题 现行的企业效绩评价的实质是国有资本金的效绩评价,它主要服务于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国有资本金管理及财务监督、领导班子考核、经营者收入分配等,体现的是国家所有者的职能。马克思曾说过“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两种权力派生出两种不同的职能,即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企业效绩评价体现的正是这种财产权力和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它为政治权力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服务,并通过其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现行的以绩效评价为目的的财务评价体系对国有控股和全资子公司的评价的适应条件和环境要好些,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些,而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的评价就要差些,发挥的作用也要小些。当以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价时,这套评价体系就显得不甚合理。因为中小投资者对企业只有体现在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上的有限的财产权利,对企业没有实质的控制权。因而其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企业进行直接的监督,而是作为“用脚投票”的依据寻求高估风险、低估价值的企业作为投资对象,抛弃那些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投资对象。4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优化4.1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4.1.1现有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借鉴 财务综合评价由来已久,在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推动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关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因此应该充分借鉴已有的关于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在尽量扩大评价指标覆盖面的同时保证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本文将已有的指标体系分为三类,一是沃尔评分法和Z计分模型中所使用的指标。二是我国颁布的两套绩效评价体系中涉及财务评价的指标。三是在进行财务综合评价活动时我国评价人员常用的指标,是通过汇总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财务综合评价的期刊和硕博士论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所得到的。汇总结果如表4-1所示。 表4-1现有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汇总表 对上表中的指标进行分析: (1)由于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和产权比率所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这三者存在以下关系:权益乘数=1+产权比率=(1-资产负债率)-1,所以只需要选取一个指标即可,本文选择权益乘数。 (2)衡量盈利能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和衡量发展能力的资本积累率存在以下关系:资本保值增值率=1+资本积累率,此处只选取资本积累率。 (3)作为债权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考虑到可操作性原则,在此要进行删减的指标有:不良资产比率、技术投入比率。 (4)债权人大多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或者有关联关系的公司,其以资信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中对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这两项指标与其评价目标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此直接将这两项指标删除。 (5)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流动资产中比重最大的就是存货与应收账款,存货与应收账款的营运状况几乎就决定了流动资产的营运状况,所以这三个指标不能同时被纳入最后的指标体系,最终选择哪个指标要根据相关系数表来决定。 (6)此处还没有考虑行业因素,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还应该在这些常用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行业进行指标的增减。例如本文第四部分以土木工程建筑行业为例,如果考虑行业特点,应该增加的指标有: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技术装备程度和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比率。这四项指标在商品流通、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等行业没有很大的用处,但是在建筑行业意义就非常重大。2010 年建筑行业分析报告指出,建筑业正由劳动力密集型竞争逐步向资金密集型、高技术型竞争过渡,建筑市场的竞争主体将逐步集中在专业突出、资本雄厚、管理先进、技术装备程度高的大型建筑企业之间展开。而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了公司的工程管理能力,人均技术装备程度和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比率则反映了公司的技术管理创新能力以及对于技术装备的重视程度,这四项指标体现了建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利润的源泉。 4.1.2现金流量指标 现金流量是财务资金的直接表现形式,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企业创造净现金流量的能力,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入流出的信息,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获现能力、收益质量和财务弹性等。 从理论层面看,分析现金流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一,现金流信息能够体现财务报告的目标,能够预测企业的价值。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理论(Free Cash Flow)主要阐明了企业为股东创造的财富主要体现为自由现金流的增加。与此同时,现代财务学理论也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其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资产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第二,现金流信息比会计利润更加真实可靠,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一般来说,企业最直接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关心的是企业创造有利现金流的能力,他们对企业创造的有利现金流具有共同的利益,原因就在于现金流的真实性,能够更准确的反映企业的流动性。 从现实层面上看,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第一,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营运周转状况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风险状况,资金周转中存在的风险可能将一些本来业绩优秀的企业推向破产的边缘,资金链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们已步入一个“现金为王”的时代。第二,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企业的盈余质量下降,盈余粉饰现象严重,而现金流量与利润是紧密相关的,结合分析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利润能够考察利润的质量,促使企业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实证研究方面,赵春光(2004)利用回归分析和收益率模型检验了我国证券市场上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的问题,并得到结论: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都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一发现也证明了现金流量信息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明确了在指标体系中加入现金流量的必要性之后,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要补充加入更多的现金流量指标,同时要提高这些指标的总体权重水平。而具体选择哪些现金流量指标、选择多少就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衡量现金流量信息的指标有31个,无须将所有的这些指标都纳入指标体系,只需将大众认可的、重要性比较高的指标纳入即可,这样既能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又能减少工作量,当然这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对现有现金流量指标汇总的基础之上。在进行汇总时本文借鉴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后文需要,简称三个现金流量指标体系):一是我国学者李秉成、田笑丰、曹芳于2003年进行的关于31个现金流量指标重要性的问卷调查,调查范围很广,并且经过了科学的数据处理,调查结果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二是财务类教材10中选取的常用的现金流量指标。三是在进行现金流量评价活动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这部分指标是汇总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有关现金流量指标的期刊得到的,代表了进行评价活动时常用的现金流量指标。 在汇总这三个现金流量指标体系之后,具体选定本文采用的指标时的做法是:若一项指标在这三个指标体系中出现两次或三次,则认为这项指标具有重要性,将其选定为本文反映现金流量信息的指标;若只出现一次,则认为这一指标不具备相应的重要性水平,将其删除。最终的汇总结果如表4-2所示,选定了6项指标,依次为: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现金流量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其中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现金流量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反映企业获现的能力,现金比率和现金流量比率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的一种补充。表4-2 现有现金流量指标汇总表 在吸收现有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入现金流量指标可以得到各行业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3所示。 表4-3 各行业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此表是建立在没有考虑行业因素影响的基础上的,在进行下一步指标体系的优化之前需要将行业因素考虑进来,本文第四部分是针对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的评价,要增加的指标有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技术装备程度和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比率。 4.2基于指标相关性分析的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在得到上述指标体系后,就要对其进行优化,优化的整体步骤是:先对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表,然后通过相关系数表分析指标间的相关程度,将高度相关或显著相关的同类指标进行删减,删减的过程就是指标体系优化的过程。 首先,进行相关分析时计算相关系数的最常用方法是积差法,是用两个变量的协方差与这两个变量的标准差的乘积之比来计算的,不过现在可以借助于EVIEWS、MATLAB、SPSS、EXCEL等软件来实现,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工作量。本文中除了要计算相关系数外,还要求对置信度进行说明,也就是p值的检验,这在EXCEL中是无法实现的,除此之外,本文涉及到的样本公司和财务指标都很多,并且用到了三年的财务指标,涉及到对面板数据的分析,为了更好的进行相关分析,本文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中有一行p值,当p0.05,相关性显著,当p0.01时则表明相关性极其显著。 第二,在做相关分析时,只选取正常健康企业的数据,因为ST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恶化,不能反映持续经营情况下行业的特点及指标间正常的相关关系,所以不能被包含进来。 第三,对相关系数表进行分析以筛选指标时应该注意,对指标的删减是在同一类指标内部进行的,而不能在不同的类指标之间。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类指标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甚至有些指标间会高度相关,但是不能依据这一点进行指标的筛选,因为不同的类指标衡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反映的企业生产运营的侧面是不同的。可以参见下例:在本文第四部分,通过对土木建筑业类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利息保障倍数与总资产利润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 0.83,但是不能据此删减指标,因为总资产利润率衡量的是盈利能力,而利息保障倍数衡量的是偿债能力,这两项指标本来就应该具备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如果将利息保障倍数删减的话,其包含的一些反映偿债能力的信息就不会被反映出来,这种思路也适用于总资产利润率。而这种现象在同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