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_第2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_第3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_第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8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抒情类) 课前预习 一、默写古诗名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 2.,望尽天涯路。 3.无可奈何花落去,。 4.泪眼问花花不语,。 5.,西北望,。 6.料得年年肠断处,。 二、表现手法:抒情类,描写类,修辞类,其他类。 表现手法是一首诗在整体上采用的抒怀言志方式,即诗人是借助什么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 题型二:赏析手法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2 / 16 答题范式 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叙 析 评】 【是 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三、抒情手法: (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手法解析】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 16 【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 “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 的怆凉意境 ,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 “ 独怆然而涕下 ” 。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 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 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 牙璋 ”“ 凤阙 ”“ 铁骑 ”“ 龙城 ” 采用的都是 _的修辞方法。 答案:直抒胸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借代。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 (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 生活4 / 16 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 “ 红胜火 ” 的 “ 江花 ” 和 “ 绿如蓝 ” 的 “ 江水 ” 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 “ 绿肥红瘦 ” 的景象来抒发的。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 “ 朝雨 ”“ 柳色 ” 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 “ 朝雨 ” 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 “ 杨柳 ” 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 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2、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5 / 16 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 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 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绝句二首(之一)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 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6 / 16 4、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 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 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 杜牧泊秦淮: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李商隐锦瑟: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6、叙事抒情: 7 / 16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区别几组概念】: 一、 “ 借景抒情 ” 、 “ 触景生情 ” 与 “ 寓情于景 ” “ 借景抒情 ” 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 彩。 “ 触景生情 ” 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 寓情于景 ” 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 1) “ 借景抒情 ” 与 “ 触景生情 ” 的区别: “ 借景抒情 ” 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 触景生情 ” 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 2) “ 借景抒情 ” 与 “ 寓情于景 ” 的区别: “ 借景抒情 ”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情 ” 不见 “ 景 ” ; “ 寓情于景 ”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 景 ” 不见 “ 情 ”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8 / 16 例如: 1、 XX 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端居:闲居。 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 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 “ 青苔 ” 、 “ 红树 ” 以及 “ 雨 ” 景、“ 月 ” 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 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题菊花黄巢 9 / 16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 “ 物 ” 非“ 景 ” ,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 景 ” 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 “ 志 ” 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 “ 情 ” 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0 / 16 答案 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课内探究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 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 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11 / 16 答: 课后拓展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1、长安秋望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诗中 “ 红衣落净渚莲愁 ” 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声声慢词中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在抒情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2、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 24 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2 / 16 注:络脑,马笼头。 (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 2 分) 答: ( 2)南 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4 分 答: (接上期)二、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复习指导 (一)、外部感知。外部感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 2、识 “ 人 ” 这里的 “ 人 ” ,指诗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诗词中的主体对象)三者。凡诗文皆有叙述者,相对于文而言,对诗的叙述者的辨识,对理解诗的情感内容更加直接。诗的 “ 叙述 ”者有两种形式:一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者以旁观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一是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 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为局外人,与诗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例如,卢照邻的曲池荷: “ 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 这首咏物13 / 16 诗,叙述者和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叙述者是诗人,主体对象是池荷。诗句是围绕主体对象展开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体对象允许的范围内的。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读主体对象。该诗写荷花的香艳,也写荷花担忧因秋风而过早的飘零。只有解 读了荷花的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诗人在诗中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子夜吴歌: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诗人与诗中的主体对象思妇也是分离的。诗句都是扣紧思妇写,诗人渴望和平的愿望,是通过思妇的思念丈夫(良人)和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表现出来的。 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叙述者往往和主体对象合二为一。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陆游书愤、苏 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等。这些诗词,都直接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读诗,就是与诗人的直接对话。读诗,不应忽略叙述者的立场,这对鉴赏诗不无帮助。 另一个识 “ 人 ” 的含义,指对作者的认识。对作者的认识途径有二:一是调动文学常识记忆库中的知识储备,二是借助现场的材料 诗词后面的注释。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诗,因为有些诗,作者抒发的情感往往与他的背景14 / 16 有关。 3、辨 “ 文 ” 所谓辨 “ 文 ” ,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 别酬答的、咏物写景的、寄兴咏怀的,不一而足。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例如,李白越中览古: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越王破吴凯旋,战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真是荣极盛极一时。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 “ 只今 ” 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较容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铃,当我们获知这是一首离别词之后,我们同样可以比较轻松地 掌握它的情节:一对恋人长亭惜别,他们缠绵留恋,无奈船夫催发,他们哽咽着离别,女主人公想象着情人的去处和途中的景况,并且设想自己日后生活的寂寞孤凄。明白了词的情节,就能进一步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又如李纲病牛: “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主体对象是 “ 病牛 ” 。当我们辨清了 “ 文 ” 之后,它的情节就很清楚了:病牛为人耕种,结果,他们收获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却筋疲力尽,无15 / 16 人为他的老病衰弱而伤感;然而,只要众生能够温饱,他甘心情愿让病弱的身躯倒卧在残阳里。了解了 情节之后,诗人的为民奉献的情怀也就从诗句中透露出来了。辨 “ 文 ” ,对我们进一步赏读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4、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