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 ,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 ,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 确地 “ 同中求异 ” 或“ 异中求同 ”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 知人论世 ” 。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2 / 17 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 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 “ 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 。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3 / 17 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 “ 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 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 以分析,并按照 “ 手法表达作用 ” 的格式进行表述。 6、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下面分别以几道古诗比较阅读题为例 ,加以简要说明。 此外,在比较鉴赏考查方面,有一类仿写题,这种题型发轫于湖南卷。但仿写是其形式,比较才是实质。因此,解答此类古诗鉴赏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两首诗的比较角度。比较的角度找准了,仿写起来能保证要点到位, 至于表达稍微差点,不会影响得分。分析要点时宜粗不宜细,尤其不宜过细。分析得太细,仿写时思维受的约束必多,以致无从下手。或情4 / 17 理或写法,或概括或具体,或总写或分写,从大的方面析其要点就可以了。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涣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 分) (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 “ 荷 ” 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 荷 ” 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解析第( 1)题是 “ 析同 ” 。题干中 “ 都是 ” 、 “ 均 ” 带有明确的指向性。杜诗中的 “ 落日 ” ,杨诗中的 “ 暮 ” 都表明时间是傍晚。两首诗都写出了 “ 荷 ”, 在风中的姿态。所以除 “ 荷 ” 而外 ,两首诗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意象 ,那就是 “ 西风 ” 。当然 ,杜诗中的意象还有 “ 溪桥 ” 、 “ 轻烟 “ 、 “ 柳5 / 17 影 ”, 杨诗中的意象还有 “ 细草 ”, 但这些是 “ 异 ” 点而非我们要找的 “ 同 ” 点。第( 2)题前一问还是 “ 析同 ”, 题干中的 “ 都 ” 字规定了我 们答题的方向。杜诗中的 “ 倚恨 ” 、“ 回首 ”, 杨诗中的 “ 摇头 ” 、 “ 愁 ” 、 “ 低面 ” 等 ,都表明诗歌采用的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拟人手法。第( 2)题后一问才是 “ 求异 ”, 题干中 “ 不同 ” 二字便是明证。但回答问题的落脚点要在 “ 情感特点 ” 四个字上。杜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 “ 恨 ”, 杨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 “ 愁 ” 。前者因“ 恨 ” 而 “ 背西风 ”, 表达的是不平之气 ,诗人其实也是要让 “ 荷 ” 为自己代言后者 “ 低面深藏碧伞中 ”, 描摹的是荷花的娇羞之态 ,容易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 “ 恰似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 ”, 诗人要表达的是喜悦怜爱之情。 【参考答案】 ( 1)傍晚西风 (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 “ 绿荷 ” 有 “ 恨 ” 而 “ 背西风 ”, 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 “ 荷花 ”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 ,似是 “ 愁热 ”, 却呈现娇羞之态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基调活泼有趣。 2.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6 / 17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 ,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 ,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 ,系舟犹有去年痕。 ( 1)两首诗的首句均 用了 “ 月黄昏 ” 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 ,两诗 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 分) ( 2)两首诗的末句 ,一用 “ 应有 ”, 一用 “ 犹有 ”, 哪个更好?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4 分) 解析第( 1)题是 “ 析同 ” 。这两首诗都属于羁旅诗 ,诗歌内容包括遣词造句都十分相似。投宿地点都是荒僻的江边 ,小店都是 “ 无灯欲闭门 ”, 所见都是 “ 半死 ” 之 “ 枫 ”, 所感也都是 “ 去年痕 ”, 所有这些都给人萧瑟冷清的感觉。而“ 月黄昏 ” 则是这幅羁旅图的大背景 ,也就是说上述的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色 之下 ,更增添了景物的迷蒙和冷寂 ,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就在其中了。第( 2)题是 “ 求异 ”, 要求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两首诗虽然题材相同 ,但7 / 17 不同的人物即使面对同一景象产生的情感也会有不同 ,因此在用词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 应有 ” 是想象猜测 ,是一种探索寻找 ,透露无限惆怅 “ 犹有 ” 是实景 ,旧痕犹在 ,人事已非 ,蕴涵不尽感慨。两者在表现孤独寂寞之情上有细微的差别。所以 ,从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来看 ,两者各有其妙从读者感受方面来看 ,会得到不同的体味。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 【参考答案】 ( 1) “ 月黄昏 ” 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 、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 “ 无灯 ” 野(小)店、半死枫树 ,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暗淡朦胧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 2)可以有三种答案 “ 应有 ” 更好。 “ 应有 ” 二字蕴涵丰富 ,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 ,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 ,也有失意与怅惘 ,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 ,可谓传神之笔 “ 犹有 ” 二字则无此意趣。 “ 犹有 ” 更好。 “ 犹有 ” 二字 ,自然道出 ,却出人意料 ,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 ,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 ,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 怅惘的心绪而 “ 应有 ” 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8 / 17 海畔尖山似剑軬,秋来处处割断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 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 京华亲故:指在京城长安的亲人与友朋。 二十五弦:一种弦乐器,初发 于西域之地。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请简要概括它们各自使用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 1)柳诗:以形象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失意中的思乡之情。 ( 2)钱诗:以生动的拟人和丰富的联想,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达了诗人久居异地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9 / 17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 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 落水中。 注: 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飐风:在水中摇摆。 搔头:古代妇女绾发 的簪子。 【参考答案】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0 / 17 【参考答案】 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 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写法上的不同点: 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 堂前燕 ” 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 “ 鹧鸪飞 ” 指出现实。 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即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6.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补全赏析。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分水岭 黄公度 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 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唐宋诗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唐诗主情,宋诗重理。上述两诗均以 “ 过分水岭 ” 为题材,温庭筠的诗纪行,寓情于景。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三日同行,岭头夜宿,拂晓分别,溪水潺潺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诗人殷殷话别,依依难舍,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黄公11 / 17 度的诗_ 解析这是仿写式古诗鉴赏的实例。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仿写对象的内容要点,以求仿写时要点到位,至于字数、句数、句式则不必求同。经过分析,比较的角度有三个:“ 温诗纪行,寓情于景 ” ,这是对温诗的整体概括,既概括了内容(纪行),也概括了写法(寓情于景);“ 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 依依难舍 ” ,这是对诗的具体内容的解说,解说的方法近似于对诗的逐句串讲;“ 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 ”, 这是对诗所抒之情的概括,前面既然 说 “ 唐诗主情 ”“ 寓情于景 ” ,结尾就应对诗中之情进行概括了。诗以言志,两首诗的比较无非是着眼于 “ 言了何志 ”“ 何以言志 ” 两个大的方面,前者指诗的情理,后者指诗的手法,明白了这个大方向,解题时一般不会出大问题。 据上分析,在答题时就要依次答出上面的三个要点,具体内容的组织则从被仿写内容中得到相应的启示。 【参考答案】 示例一:黄公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表达了人生不应因暂时的离别而伤感,相信人生漫漫终有重逢之时的哲理。 12 / 17 示例二:黄公 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巧妙地表达了人生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悲伤,而要相信厄运终会过去的哲理。 “ 示例二 ” 概括性强些,是较好的仿写; “ 示例一 ” 拘泥于诗,概括性弱些,但是符合要求的答案。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 蔡家亲:用了 “ 羊祜为蔡邕外孙 ” 的故事,因此称表亲为蔡家亲。这里 13 / 17 借指两家是表亲。 ( 1)两首诗都写到了外弟带给作者的欣喜,司空曙的欣喜是诗人贫居独处时遇外弟留宿得以倾心一谈;李益的欣喜则是离乱十年后与外弟意外相逢回忆往事。但这两首诗也可以说都是喜中有悲,以喜写悲。司空曙诗的 “ 悲 ” 在_;李益诗的 “ 悲 ” 在 _。 ( 2)司空曙诗中的 “ 雨中黄叶树 ” 既是烘托凄凉气氛,也是借树之落叶来比喻 _;李益诗中的“ 秋山又几重 ” 既写外弟此去重山阻隔,也隐喻蕴含着作者_。 【参考答案】 ( 1)司空曙的 “ 悲 ” 在于自己长期沉沦,贫居独处,无人问津;李益诗的 “ 悲 ” 在于十年一见,又要匆匆作别,不知再聚在何年。 ( 2)作者的衰老潦倒、伤别的情怀。 8.阅读下面两首诗,参照对 “ 其二 ” 的鉴赏,写出对 “ 其三 ” 的鉴赏。 塞下曲 卢纶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14 / 17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六首是卢纶边塞诗的代表作,这里选了其中的两首,它们表现了戍边将士豪迈壮丽的军事生活,刻画出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其二写将军夜巡,误以石为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将军勇武过人。诗一开始就渲染猛虎袭来的紧张气氛,为将军误射作好铺垫,同时也写出了将军的高度警觉性;后两句写箭没在石中的情景,以戏剧性的结果烘托出将军那非凡的臂力和高超的箭术。其三_ 【参考答案】 写将军雪夜率军追敌的壮举,突出了将军杀敌卫国的精神。诗一开始用月黑之夜大雁被惊高飞,来衬托敌军溃败夜遁的情景;三四句写将军率领轻骑冒雪追敌, “ 大雪满弓刀 ” 这一细节,既写出了环境的极度恶劣,更突出了将军的英勇刚毅。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5 / 17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临长 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 “ 潮平两岸失 ” ,有的版本作 “ 潮平两岸阔 ” ,你觉得 “ 失 ” 与 “ 阔 ” ,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析这是典型的比较类古诗鉴赏题。 “ 失 ” 和 “ 阔 ” 各有其版本为据,说明两字各有各的妙处。命题人既然是问你觉得哪个字好,说明答案不是唯一的,你可 以说 “ 失 ” 字好,也可以说 “ 阔 ” 字好,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行。可从意境、音韵或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 “ 失 ”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觉,给人无尽 的想象。 “ 阔 ” 字更好。它是对实际的描写,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