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神华集团案例分析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61页)
编号:2628032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0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11-22
上传人:遗****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刘**(实名认证)
湖北
IP属地:湖北
6
积分
- 关 键 词:
-
上市公司
内部
控制
盈余
质量
关系
研究
集团
案例
分析
- 资源描述:
-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神华集团案例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盈余,质量,关系,研究,集团,案例,分析
- 内容简介:
-
在此处键入本 科 毕 业 设 计 论 文题 目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神华集团案例分析系 别 管理系 专 业 会计学 班 级 会计205班 学号 12053271 学生姓名 屈原疆 指导老师 杨芳 2016年 4 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题 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神华集团案例分析姓 名屈原疆专 业会计学学 号120532711.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主要任务:1基本背景:当盈余是高质量时,它会:更加持续且稳定;与未来现金流的实现更相关;与公司股价或市场价值更相关。因此投资者会密切关注这一指标,那么内部控制会不会对其造成影响,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内容。 2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意在研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神华集团及旗下神华神东电力店塔发电公司的案例以及资料,对我国上市公司在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能否调高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研究分析。3研究思路:首先,对我国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发展进行简述;其次,对神华集团中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材料对比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的规律;最后,根据结论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提出建议。 4论文最终目标:依据神华集团的内部控制及盈余质量数据考察了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即对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提出建议。2.课题的具体工作内容(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1数据资料的收集主要通过网络资料库搜集和查阅专业书籍、期刊、报刊等搜集与课题相关资料。同时,通过在神华神东电力店塔发电公司进行企业访谈等获取原始数据资料。2毕业论文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要求首先,对我国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发展进行简述;其次,对神华集团中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数据对比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的规律;最后,根据结论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提出建议。论文结构:1.绪论2.国内外研究综述3.与议题相关理论概述4.现状及调查分析 5.提出解决对策6.保障措施3毕业论文工作主要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2015年12月1日-2016年12月10日 与导师见面,下达题目2015年12月11日-2016年2月20日 企业调研、资料检索和阅读文献资料2016年2月21日-2016年3月4日 提交大纲、资料收集和开题报告2016年3月5日-2016年3月31日 完成论文初稿2016年4月1日-2016年4月31日 修改初稿、完成二稿2016年5月1日-2016年5月31日 完成论并定稿2015年6月上旬 答辩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3.课题完成后提交的书面材料要求(论文字数,图纸规格、数量,实物样品,外文翻译字数等):13月初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毕业论文正文1.5万字以上。5月底需提交含“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的论文装订版和电子版各一份。35月底完成20000印刷符号的外文文献译文,交纸质版。4.主要参考文献:1袁放建 内部控制鉴证、终极控制人性质与权益资本成本基于沪市A股的经验依据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4)2刘宗盛 内部控制鉴证对提升公司盈余质量的效果分析 生产力研究 2015(3)3雷英 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 2013(11)4张晓岚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经营状况 审计与经济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2(2)5徐虹 内部控制有效性、盈余质量识别与企业债务期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6佟岩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的动态依存关系研究 中国软科学2013(2)7林静 内部控制鉴证对盈余质量的改善作用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商业会计 2012(17)8毛骏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 会计之友 2015(18)9徐晶 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提高盈余质量吗? 财经问题研究 2015(3)10谢坤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实证研究 中国商贸 2012(35)11严文永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 现代经济信息 2015(9)12李德久 分析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提高效果 商场现代化 2015(3)13李伟 信息披露、盈余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综述 商业会计 2015(4)14蔡晓贝 浅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关系 科技风 2015(8)15Nerissa C.Brown, Christiane Pott, Andreas Wmpener 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 regulation on earnings quality: Evidence from German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13要求完成日期: 2016 年 5 月 30 日指导教师(签名): 杨芳接受任务日期: 2015 年 12 月 3 日学生(签名): 屈原疆2摘 要 我国的内控系统仍属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公司都未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也竭力建立一套自身融合性较高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对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背景下,公司的运营环境和运营流程等多方面经营过程将得到良好的控制,公司经营将得到全面监控,又因较高的盈余质量是公司良好运营的指标之一,因此,本文就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这一论题进行研究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应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各个方面,是公司有效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水平,有效的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同时也是企业实务报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内部控制质量的水平高低必然会对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点,文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本文釆用多案例分析的研究形式,总结大量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盈余质量和内控缺陷对盈余质量影响的文献,回顾研究阶段和研究成果,梳理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研究背景下,结合神华集团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在随后的案例分析中,总结了神华集团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分析案例企业的内控现状,包括对内控信息披露分布、内控量化及存在的内控缺陷。并以净利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和资产为指标计算的盈余质量。通过对案例企业的盈余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盈余质量;ABSTRACT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our country still belongs to the stage of exploration, most companies have not established a perfec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e company is trying to establish a set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the integration of higher. Therefore,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defects of internal control problems, help to establish a standard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In a perfec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background, companys operation environment and operation flow and so on many business process will get good control, business will be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and for higher earnings quality is one of the indicators of the company in good operation.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f earnings quality on this topic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Listed company internal control throughout all aspects of the enterpris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can ensure the level of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 in a certain extent,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business risk, but also business daily practice is now operating target important guarantee. Therefore, the level of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will inevitably have some impact on the managemen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ased on this 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of listing Corporation. The research in the form of cas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about internal control and earning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f earnings quality of literature, review phase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combing the related basic theory and under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combining with the Shenhua Groups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views put forward. In the subsequent case analysis, summed up the Shenhua Groups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identified standards,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case, includ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distribution, internal control and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 net profit, net cash flow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 and assets as indicators of earnings quality calcul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arnings quality on the case of enterprises, influence of defects in the internal control research on earnings quality.KEY WORDS:Listing Corporation; Internal control; Earnings quality;4目 录摘 要3ABSTRACT41绪 论71.1研究背景和意义71.1.1研究背景71.1.2研究意义81.2国内外文献综述81.2.1国外研究现状81.2.2国内研究现状91.3主要研究内容及采用方法101.3.1研究内容101.3.2采用方法11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相关理论122.1内部控制相关理论122.1.1内部控制122.1.2内部控制的原则122.1.3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32.2盈余质量相关理论142.2.1盈余质量的内涵142.2.2盈余质量的特征153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关系现状分析-以神华集团为例173.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现状173.1.1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现状173.1.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现状分析173.2神华集团等多家企业的内控缺陷分析及对盈余质量的影响183.2.1煤炭公司内部控制情况183.2.2内控缺陷分布情况193.2.3神华集团等多家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详细描述203.2.4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234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关系分析264.1通过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来提高盈余质量264.2通过减少管理层的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264.3内部控制目标和盈余质量特征要求具有一致性274.4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对盈余质量具有影响作用275提出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盈余质量的对策295.1内控体系的建立295.2规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295.3加强对盈余质量的综合治理295.4对监管部门的建议306结论与展望31致 谢32参考文献3361绪 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 早在1949年内部控制便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定义然而该理论却没有就此蓬勃发展,直到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的发生,接连的世界通信和国内的银广夏、中航油等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人们才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人们也逐渐开始关注和研究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对背后的因果分析。观察这些案件,不难发现,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很重要的隐患问题,那就是内部控制的缺失,正是由于缺失行之有效的内控措施来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才酿成了如此后果。近年来,政府对内部控制建立和落实的监管也推动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一些法规的出台印证了这一理论的进步。为了避免国内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件的再次发生,美国国会在2012年颁布了萨班斯法案也称SOX法案。该法案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关于内部控制情况的报告,且该报告须经外部审计师审核。随之,西方各国也纷纷要求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2005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出台了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该意见中明确指出:“上市公司需要切实的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模式和评估检查体系,保证制度体系的合理和完备并保证实施有效,同时还需增加外部审计”。2014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指出:“自2014年7月1日起,董事会应在年度报告披露的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对自我评价报告进行核实后出具的核实意见”。同年9月,深交所也提出了相关规定。 2015年6月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以法规的形式要求“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并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包括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规定:“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自2015年1月1日起将必须按照规定披露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自2015年1月1日起,在沪深两市主板上市的公司全面执行该指引”至此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逐步走到了强制性披露阶段。 从业人员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到企业的盈余质量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世纪初的财务造假丑闻和2014年的金融危机来说,盈余质量都凸显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上市公司盈余的低质量往往伴随着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的发生。财务报告是公司传播其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媒介,是解决内、外部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任问题的一种手段,投资者往往从定期财务报告上获得公司价值的信息。尤其是盈余信息,往往盈余能力较好的公司被视为发展前景好、价值高的公司,从而更受投资者的青睐1.1.2研究意义 无论是萨班斯法案,还是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主要目的之一都是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提高盈余质量,因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盈余错报和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提高盈余质量,而效率低的内部控制则缺乏责任划分机制,会计确认不恰当,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等案例充分说明,大量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内部控制效率低下,使得管理层有机会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盈余管理,降低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误导外部投资者。随着公司治理的逐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在建立和执行过程中,抓住企业自身的关键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必要的。而盈余质量又是通常公司在管控盈余时的一个重要的结果,无论内部或是外界,都会对盈余质量好的企业产生信任感,这也与盈余质量传递的重要企业价值信息相关。研究内部控制这一盈余管理之外的内部治理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人为的对盈余操控,导致不真实财务数据和经营状况的出现。我国仍处发展中国家,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上市公司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风险性但又并存着巨大的潜力,但从2004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宏观环境的严格控制和自身高速发展带来的冲突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因此研究上市公司是大势所趋。本文利用了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针对性的研究分析这一特殊行业的盈余质量,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1.2国内外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 McMullen,Dorothy 和 Ragahunandank (2013)18对 2013 年 2221 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研究发现,仅有74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而在那些财务有问题的的公司中,仅有10.5%的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对于那些财务有问题的小公司而言,这种关系更加突出。 Krishnan (2013)1通过研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发现,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次数、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审计师变更的频繁程度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审计任期和审计费用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则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Iriving (2014)2分析了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所包念的信息量,研究结论表明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中所包含的信息有显著的反应,这表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可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与投资决策相关的增量信息。 Hoitash (2014)27把研究对象界定为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并设置了三个定量指标:财务总监的工资薪酬、财务总监的专业胜任能力、财务总监能否得到董事会支持。研究发现财务总监的工资薪酬越高,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就越少。但发现那些曾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的财务总监以及有良好的声誉的财务总监会使这种相关关系减弱。 Ashbaugh (2014)4将研究的对象锁定为萨班斯法案第404条款生效之前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发现上市公司的业务量越多,经营环境越复杂,公司越经常变革,内部控制就越容易出现实质性缺陷。同时财务风险、审计人员及财务人员的经常变更会加剧这种情况的产生。款的实际执行成本远高于此估计。 BuPa (2015)3认为萨班斯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利于抑制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但同时也要考虑由此形成的高昂的执行成本。 J.Efrim.Boritz和Ping Zhang (2015)1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过高,管理层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博弃,同时他们还运用博奔理论模型分析了管理者薪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1.2.2国内研究现状 李明辉,何海,马夕奎(2013)11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A股2001年1147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上市公司中,商业银行以及被PT的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比较详细,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并没有在其他的上市公司得到有效的执行。秦雷,梁劲(2013)和杨雄胜等(2013)8都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缺乏社会认同度。秦雷、梁劲还认为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也不及时,更不具备可比性,他们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股票市场存在某些制度性的缺陷。因此,要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中介制度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杨雄胜等还认为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仍为自愿性披露。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还不够重视,并且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普遍偏低。 李飞(2014),池国华,朱俊卿(2015)7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状况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总体水平比较低,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动机不强,相关规定未得到有效执行;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8形式化、评价标准也不统一、信息披露的权责关系不明确、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公司都不会披露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蔡吉甫(2015)19以2013年A股125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营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最后还指出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不强,披露流于形 .式,存在信息披露的管理行为。李馨弘(2015)21宋绍清和张瑶(2015)17都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发现公司规模、上市地区市场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显著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此外,李聲弘还研究了中介机构特征、公司基本特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证券承销商声誉、审计意见类型、盈利能力、是否受到处罚都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显著相关。方红星,孙篙(2014)11研究了 20132015年在沪市上市的非金融类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发现虽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不高,但这种情况每年都在好转。本文还分析了财务报告中的相关信息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交叉上市、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公司规模、资产净利率、独立董事比例都显著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但是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外部审计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杨德明、胡停(2015)13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和盈余质量的关系,都是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用修正的Jones模型估算盈余质量,实证分析得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盈余质量越高。 张龙平等(2014)15通过实证的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可以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活动,因此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可以提高盈余质量。张国清(2015)24对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盈余质量关系进行研究,张国清以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正面评价作为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标准,而于忠泊,田高良,张雅嫁以是否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标准,上述学者都是用Jones模型度量盈余质量。最终双方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盈余质量相关关系不显著。1.3主要研究内容及采用方法1.3.1研究内容 本文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广泛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上市公司的特点,将内部控制缺陷进一步分类,在基础内控缺陷认定上,探讨上市公司特定内控因素对盈余质10量的影响。在分析上市公司内控情况的大环境基础上,挑选了神华集团等多家房产企业作为案例,深入探讨他们自身存在的内控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对盈余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选题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框架及主要研究方法。这一部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本文论题在大环境背景下的时代意义,并简介了内容和阐述了思路,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整体行文。 第二部分为上市公司内控及盈余质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缺陷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基础理论,本文主要运用的基础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基础内控框架、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等。 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部分,第一节主要描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包括上市公司发展状况和内部控制披露情况。第二节为神华集团、西山煤电和露天煤业这三家地产企业的背景介绍,为后文分析案例企业奠定基础。第三节,首先根据上市公司特点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进行调整,后按照内控缺陷认定表分析神华集团等多家企业内控建设现状和可能存在的缺陷情况,并对这些企业的盈余质量分析,探讨其内部控制的缺陷情况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作用。 第四部分为对神华集团的内部控制情况与盈余质量的产生的现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解决对策。从改善内部控制理念、构建全面、内部控制机制、提高盈余质量等出发,制定了促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改善,提高盈余质量的相关对策。 第六部分:结论。对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作简要概述。1.3.2采用方法文献研究法。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2)案例研究法。结合神华集团所出具的关于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的相关资料结合实际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3)综合分析法。通过理论基础,案例研究,综合分析影响内部控制、盈余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可行性的对策。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相关理论2.1内部控制相关理论2.1.1内部控制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49年第一次对内部控制进行解释:“所谓内部控制即是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这一解释初步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地位,即为帮助企业达到相关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后来相继出现了更加与时代发展相符的有关内部控制的定义。1992年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定义内部控制是一个确保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我国首次以正式法规的形式提出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内部会计控制)是在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2013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给出内部控制最新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2.1.2内部控制的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从内容上说可以分为是职责划分和制定工作标准。职责划分包括:组织规划、分工、授权、独立负责。制定工作标准是指企业制定各种作业程 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 定的目标。制定的工作标准必须要合理、公平、明确、可衡量,才能具有激励作用,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目标。 内部控制从性质角度有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覆盖公司的各项业务(作业)、各个部门和各级人员,并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经营环节。 (2)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 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应避免一个人对某一项业务可以单独处理,或有绝对控制权,而必须经过其他人或部门的审查、核对,以最上限度地减少错误和舞弊现象的发生。12 (3)关联性原则。各部门应保持相对独立,又应当相互配合。内部控制是整个企业各个环节的控制,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得到较好的执行。 (4)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的任何分工、审核、制衡,都必须考虑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分工和制衡的成本高于其效益,则不应当采用该项控制。 如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由于人员有限,指责划分可能不能像大企业那样细。但是判断一项控制的成本效益并非易事,而需要较多的主观判断。判断一项控制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应当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综合考虑。如尽管一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对整个企业来讲,如果不采用该项控制,则可能对企业造成更大损失,则仍应实施该项控制。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各机构、各部门及广大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尽量降低经营运作成本,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内部控制效果。 (5)时效性原则。内部控制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其效果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应当适时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缺陷,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2.1.3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美国内部会计控制研究从 两点论、三点论、五点论发展到今天的八点论,日趋完整和深入。 这里出现了两个概念: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内部会计控制这一概念是2010年由CPA提出的,内部会计控制包括组织规划的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与财产安全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的联系。内部会计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审核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等。 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是平行独立的概念还是从属概念,尚有各种不同认识。但是制度论(内部控制是包括会计控制制度在内的各种管理制度)、系统论(为实现目标而建立的包括会计在内的业务系统)、协调论(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包括会计在内的全部协调方法)都无法把内部会计控制排除在内部控制之外。就字面而言,按中文习惯,内部会计控制也是从属于内部控制的,但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的。 而我国直到 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推行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评价的规范化建设。2013 年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并在此后对最容易发生错误和舞弊的环节制定了控制规范。这一系列措施对新形式下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4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将内部控制审核定义为“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计意见”。界定了各方责任并指出:“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持其有效性,是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按照本意见的要求,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出具审核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中国证监会对内部控制鉴证服务性质的界定也在不断发展。 2014年 4 月中国证监会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期货经纪公司内部控制的指引原则,2015年发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同时还要求商业银行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迸意见,并出具评价报告。2.2盈余质量相关理论2.2.1盈余质量的内涵 经济收益观(真实盈余观)下的盈余质量;经济收益观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相匹配的程度。会计收益只注重盈余的可预测性,而经济收益更加注重盈余的真实性和可预测性,因此与会计收益相比,经济收益更能代表企业经营发展的实质。在经济收益观下,盈余质量越高代表会计收益越接近于经济收益。虽然经济收益观下的盈余质量在理论上行的通,但是由于经济收益受到会计确认的限制,在实践上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计量,只能取得一个中立无偏的接近值。 决策有用观下的盈余质量;自从会计收益被证实具有信息含量之后,对会计收益决策有用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决策有用观认为要对盈余质量下定义,必须要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结合。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定义盈余质量,更符合盈余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本质。关于盈余质量的任何一个视角的定义,都离不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个根本,然后再根据盈余的特殊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补充和完善。 现金流量观下的盈余质量;站在现金流量观角度,学者们认为盈余质量是指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相匹配的程度。现代企业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企业的收入和费用按实际发生期来确认,因此与按收付实现制确认的现金流是不同步的。在现金流量观下,盈余质量的高低与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有关。如果会计盈余能够及时的转化为未来现金的流入,则认为会计盈余是高质量的。 盈余特征观下的盈余质量;盈余特征观认为盈余质量的内涵还可以以某些会计盈余特征来界定。比如会计盈余的持续性和稳健性。有些学者认为持续并且稳14健的会计盈余应该是高质量的,当然这里的持续和稳健是建立在不存在管理层人工干预的基础上,否则盈余质量就会降低。 盈余管理观下的盈余质量;所谓盈余管理就是在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范围内对会计盈余信息的管理行为。在盈余管理观下,用会计盈余信息被管理的程度来衡量盈余质量,被管理的程度越低,盈余质量越高,反之亦然。虽然盈余管理并不是影响盈余质量的唯一因素,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盈余管理是影响盈余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盈余管理观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也在我国付诸了实践。 以上五种观点从不同的视角界定了盈余质量的内涵,盈佘特征观只是以某个方面来定义盈余质量,这样以偏概全的定义未免有失偏颇。而除盈余管理观和盈佘特征观之外的其它三种观点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一致性越高会使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的匹配程度也越高,此时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也越高。结合上文对盈余质量不同视角的分析,本文认为盈余质量最全面的内涵应该是:盈余质量是企业向外部投资者传递的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这一会计信息与是否能够真实可靠的反映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以及预测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有关。2.2.2盈余质量的特征 从上文对盈余质量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对盈余质量的特征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相关性、真实可靠性、持续性、可预测性和现金保证性。 相关性;所谓盈余质量的相关性就是指盈余信息对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有用性,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特征是站在决策有用观的角度发展出来的。盈佘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一种,也应该同其他的会计信息一样,必须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相联系,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满足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以帮助投资者详细的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在并且准确的预测未来的投资风险。盈余质量的信息含量越高,就越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发展。 真实可靠性;盈余质量的真实可靠性是指外部投资者可以对企业提供的盈余信息给予充分的信任,降低依据虚假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风险。盈余质量的真实可靠性特征是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和盈余管理观角度发展出来的。盈余质量的决策有用性的特征依赖于盈余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只有真实可靠的盈余信息才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分析,以提高盈余质量的决策相关性。而盈余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建立在盈余管理的程度下,否则,拥有虚假信息含量的盈余信息会增加投资者投资失败的风险。盈余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越高,盈余质量也就越高。 持续性;盈余质量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盈余的持续性。年利普(将当期会计盈余中未预测到的变动在以后各会计期间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定义为盈余的持续性,未预测到的盈余变动的持续性越强,盈余信息的质量越高。年托马斯(等人又根据会计盈余持续性时间的长短,将会计盈余分为三类:一是与企业经常性业务活动相关的永久性会计盈余,这类会计盈余预期会持续到以后会计期间;二是与偶然性业务活动相关的短暂性会计盈余,这类会汁盈余只会影响业务活动发生的当期;三是与公司未来股价无关的会计盈余。毫无疑问,永久性会计盈余是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体现,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可预测性;所谓盈余的可预测性是指已发生的会计盈余预测未来各个会计期间产生会计盈余的能力。盈余的可预测性也是出于决策有用观发展起来的。有些学者认为会计盈佘预测未来的能力体现的是已发生盈余与公司未来绩效的关联关系。当前会计盈余的预测能力越强,盈余质量也就越高,依据盈余质量作出的投资决策也越有效。 对现金的保障性;现金的保障性重点关注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相匹配的程度以及会计盈余转化为现金的能力,盈余质量的这一特征是站在现金流量观的角度提出的。众所周知,会计盈余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越强,公司经营的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也越小,投资者依据盈余信息作出的投资决策也越正确。在当前的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会计盈余转化为现金的能力的影响。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屮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充足的现金流做后盾。如果企业持续经营实现的会计盈余没有对应的现金流入,则这种会计盈余无疑会增加投资的不确定性。因此,为了减少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不匹配所带来的危害,基于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表应运而生。163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关系现状分析-以神华集团为例3.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现状3.1.1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现状 根据深圳迪博公司发布的2011、2012、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随着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日益重视,以及上市公司积极地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呈逐年提升的趋势,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总评的均值为20.23,2012年为21.25,2013年为26.01。2013年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整体水平比2012年提升了21.40%,比2011年提升了21.27%。 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披露水平有所提升,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的比例达到76.86%,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比例达到41.57%。然而,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比例低1%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认为上市公司失效的比例也低于1%。在99%以上认为自身内部控制体系有效的上市公司中,多家上市公司存在着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其内部控制体系实质上是失效的,以2013年违法违规及财务重述的数据为例,我国有50家上市公司由于违法违规而被监管机构处罚,占家上市公司的2.38%;截止2014年4月30日,我国已有93家上市公司对2013年的年报进行财务重述,占2105家上市公司的4.42%。除此之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存在着安全质量环保等问题,如双汇发展、紫金矿业等公司。与我国相比,美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比例高达13.8%。针对此种现象,建议监管机构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督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可以借鉴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中的906条款对隐瞒内部控制缺陷、虚假披露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上市公司进行严厉处罚,以此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3.1.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现状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2012年上市公司中账面盈余能够得到现金保证的仅占总数的1/3,尽管账面盈余的现金保证程度并不完全代表企业的盈余质量现状,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的健康情况。根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显示,2013年抽査的192家企业中,有的63.5%企业利润不实;2014年抽查的152家企业中,有57.24%的企业利润不实,盈余质量是企业盈余信息的质量,在抽査的上述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利润不实,那么也就说明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盈余质量也就很低。柳木华通过调査问卷的形式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了调査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最为依赖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的盈余信息,上市公司反应盈余能力的各项指标在投资决策中处于中心地位。同时调查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大多数投资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较低,盈余质量是导致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不信任的主要原因。前几年来发生的红光实业、郑百文、银广厦、德隆系列、东方电子、中航油、蓝田股份等事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心。随着2013年新会计准则的施行,2014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4年又发布了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并要求大中型企业有步骤的实施。这样,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状况逐渐好转,会计盈余质量也有所提高。3.2神华集团等多家企业的内控缺陷分析及对盈余质量的影响3.2.1煤炭公司内部控制情况 本文选取的统计样本为己上市的煤炭公司,为了增强可比性,本文剔除了创业版、中小板和新三板的公司,仅选取了沪深两市上市的主板公司。表3-1内控披露情况2013年2014年数量比例数量比例公司总数121134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8872.73%11686.57%出具内控评价报告结论8771.90%11384.33%内部控制有效8872.73%11585.82%存在内部控制缺陷119.09%4533.58% 由表3-1可见,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2013年的煤炭行业公司数量从2013年的121家增长到134家,增幅10%以上。尽管是在强制披露内控信息的情况,在2013年,仍然只有88家公司符合五部委的要求,披露了当年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72.73%。而这一情况在2014年,无论是披露的公司数量还是比例都有定的提升,有116家企业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同时,表3-1显示,这些出具内控评价报告的企业仍存在没有得出内控自评报告结论的现象。2013年内部控制有效的企业有88家,伴随着内控评价报告披露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内部控制有效的企业数量也在增长,在2014年增加到115家,占比85.82%。在2013年,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煤炭行业企业有8家,占比6.61%。大量的学者研究给出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思路,业界纷纷开始自省,在内控建设中发现不足,提出整改,完善制度,2014年就显得是一个关键时点,内控制度建设在摸索中前行。在2014年,有45家煤炭行业企业存在着内部控制缺陷,占比高大33.85%。表3-2内控审计报告2013年2014年数量比例数量比例公司总数121134其中:披露内控审计报告32 26.45%8059.70%其中:披露标准意见内控审计报告3093.75%80100.00%披露非标意见内控审计报告26.25%00.00% 在2011年有121家房产企业,有32家企业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其中标准意见占比93.75%;在2012年有134家房产企业,有80家企业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并且全部为标准意见内控审计报告。3.2.2内控缺陷分布情况 本文对上市公司内控情况的统计描述,从另一方面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本文在统计案例企业内控缺陷信息情况将从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内控审计报告和财务报告中剖析。并且采用5级量表进行测评的内控披露信息(瞿旭,2009),本文采取5级量表对内部控制信息的八个部分披露的情况进行初步测量,其中“0”表示没有披露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1”表示公司只用一句话总结说明内部控制情况,即只有“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完整、有效”或类似的简短语句;“2”表示公司对有关内部控制信息做出的简单说明情况,或用简单语句概括在部分方面做了控制;“3”表示公司有针对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工作计划、董事会及监事会对内部控制有关工作的安排、或公司治理中关于部门的设置及运行情况等至少一项做出较为详细说明的情况;“4”表示公司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包括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构成、对关键领域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及拟采取措施等。表3-3神华集团等多家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情况分布神华集团西山煤电露天煤业201320142013201420132014公司治理234441股东大会简介000000董事会报告323343监事会报告202310重要事件121210报表附注222222内控自评444444审计意见4111413.2.3神华集团等多家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详细描述 由表3-3可观察,神华集团在公司治理中和监事会报告中会披露部分内控情况,描述状态停留在简要的介绍土地竞拍、经营发展计划、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等内控完善等。而在董事会报告和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中有详细的内控建设现状,在董事会报告中,公司简要的介绍了公司存在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公司为完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工作作出更多计划部署,坚持内控达标工作与制度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子公司与分公司管理水平提高三结合的原则,分步推进学习培训,建立起了以财务管控为重点的内控体系,提交了涵盖了 18项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聘请具有资格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完成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事务所为神华集团在2014年出具的审计报告为带有强调事项的审计报告,公司在1988年、1995年和1997年投资的三家公司已被吊销营业执照,然而,截至审计报告日,该等公司尚未进行清算。 制度建设:由于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属于建立的初期阶段,在运行中存在着消化较弱,又因国内在内控建设方面尚缺乏较为的成熟点的经验予以借鉴,;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公司也发现内控体系与实际运行存在差异,在内部控制手册如何与内控体系衔接、内控体系如何量化评价、内控建设如何信息化等方面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公司作为内控制度的建立者、实践者、探索者,在深化内控建设方面还有待优化。 培训:公司存在着新员工对新修订制度不了解、对业务不熟悉,员工对新体系振业纲领的学习力度较弱等问题,存在个别工作质量不高、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公司员工对内控体系的熟悉了解是更好的执行内控制度的保证,对关键岗位员工的制度制约也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措施之一,因此,公司对员工培训这一问题仍需改善。 技术问题:随着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在运营过程中,也发现运行系统的部分问题,在不断加强体系完善的基础上,EAS系统需要进一步修复。 高级管理层:高级管理层往往是公司在内控制度建立时容易忽略的地方,内部控制制度会因缺乏对管理层的控制而被架空,以至于造成无效的控制环境,而影响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在公司的内控评价报告和财报中都未标明对高级管理层采取控制规范,也未有文字提到对经营班子的考核制度,对于高级管理的监督控制和事后的考核制度,可以在防止舞弊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公司在这方面的建设有待提高。 账户特定式:事务所对2012年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出具的是无保留意见带有强调事项的报告,提醒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使用者关注,神华集团于1988年、1995年和1997年分别投资的深圳市建设(集团)公司金属结构制品厂、天津市振业化工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振业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已停业多年,且均已被吊销营业执照。截至审计报告日,这些公司尚未进行清算。 公司在2011年存在的内控缺陷主要为制度建设不完善;员工对内控制度的执行能力差;对投资项管理不足,未做到及时清理;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着漏洞,有待升级;并且未披露对高级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措施。但公司经过2012年一年的整改,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 首先,事务所对2012年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出具的是标注无保留意见。在规章制度方面,神华集团制定了2012年内控持续提升工作方案(内部控制),加强落实制度的同时,提升商业智能系统运作,完善了 EAS系统,对企业的纲要性文件进一步进行学习和落实,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按章办事的意识和对制度的掌握,增加了执行力,注重在核心业务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问题,建立正确的绩效考核和任用选拨机制。公司在2012年加强了对高级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进一步细化内控制度,增加了对董事会和董事的考核评价制度,增强董事会运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公司加强了对高级管理层的双层控制,更加有效的执行公司治理职能。落实了监督和考核体制,在报告中有披露考评及激励情况。 部分子公司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储备稍显薄弱,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加强。 子公司员工制度执行力:报告期,各子公司全面进入开发期,公司的管理幅度加大,内控体系已历经多次修改完善,但仍存在个别子公司员工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对制度的理解运用能力需要提高。 控股子公司因部分商品房房源未实行一套一标价而被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处罚,责令改正并罚款,对于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不严格,对于子公司的公司政策运用监管不严格。子公司内控建设问题属于重要的内部控制缺陷,需要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20 西山煤电在公司治理、董事会报告、内控自评中披露较多的内控建设情况,也较为详细,西山煤电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表现优异,基本完成构建内控措施,对内幕交易防控,担保风险防范,子公司内控管制,高级管理人员的控制制度和社会责任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控制。建立并合理安排战略委员会人员,增强了战略委员会在公司战略建设中的作用。 于企业性质的要求,国有控股公司需要按照报备制度向大股东报送财务报表,且报送过程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同时,在董事会报告中能对董事会内控工作进行较为详尽的披露,例如董事对重大担保事项、高级管理人员的聘任、关联交易和对公司新一届董事的提名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等重要事项均发表了独立意见。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严格按照财经法规建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外币借款配套NDF交易风险并披露内控自我评价。公司全面梳理了各级管理权限,聘请了外部专业机构对其内控建设进行指导,能做到内部员工积极参加,全力配合,推动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规范化制度的进程。除此之外,ERP系统的分期上线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并完善知识管理系统使其在全国部分试运行,信息化水平的全面建立使工作更为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及信息化。在重要事项部分中,详细说明了报告期内衍生品持仓的风险及控制措施。总体来看,较为详尽全面的披露内部控制情况。 制度建设:在2013年,公司发现纳入内控评价范围内的全部七家单位在报告期内共存在设计缺陷79个,执行缺陷60个。缺陷较均匀分布于22个流程中,未发现针对同一控制目标存在一系列一般控制缺陷的情况。由于2013年初开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晚,内控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又因(Geand McVay 2005)研究表明,公司业务复杂的企业的较业务单一的企业更容易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西山煤电具有业务广泛,除了煤炭行业经营外还有科研技术服务。且属于中外合资企业,因此从经营复杂性的角度上看,更容易出现内控缺陷,公司在运行过程中,尽管对大部分流程进行了控制规范,但描述分散化现象严重,未形成成型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内控自评报告存在着标准型不强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内控执行力度较弱的原因之一。 培训:在2013年的财务报告中,西山煤电披露要对员工培训进行详尽的计划,但仍处于计划中,并为实施。增加对员工内控知识系统的培训,有助于员工理22解和掌控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达到从根源根治,防患于未然。 资金:公司在资金使用上有较为详尽的规定,对于子公司大额资金使用的控制、对于筹资、投资和运营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公司对于公司的付款流程管理十分严格,但是对公司的收款项未有明确的管控。产业上下游的资金的有效的衔接有助于公司稳定的运营,收款项的管控同样重要,收款项可能导致资金链的断裂,影响可持续发展。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2013年为69%,在财务报告中,又披露公司新增融资90个亿,西山煤电资金的使用效率值得关注,否则大量的冗余资金增加公司的负债压力,是公司发展中隐患。 技术问题:公司初步建立信息化平台,CRM系统软件和OA办公系统的使用,是公司现有内部沟通办公和外部与供应商沟通的平台,通过实施ERP系统土地信息与审核管理模块,可以更好的管控土地资源,同时也是对土地成本进一步监控。尽管ERP系统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要通过优化煤炭行业ERP系统,完善项目计划、成本管理、采购招投标、会员管理、售楼管理、租赁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流程等各方面的系统化水平。此外,公司的信息技术采用外包制,也需要加强对外包公司的内控制度。 子公司特定式:公司已经对子公司的经营绩效、发展战略、财务预算、重大投融资、重要人事任免、主要资产处置、大额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通过内部上报和授权审批等程序加强管控工作。但是子公司治理中出现子公司缺乏内控的情况,子公司自身内控需要关注,且子公司未建立内控信息系统,现状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较好,但缺乏自主性,且由于理解掌握公司内控制度意识薄弱,其内控制度执行力较差。 高级管理层:公司章程中表明已规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和任职条件,明确了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但没有关于具体控制的流程,同时缺乏对高级管理层控制效果的检查,缺乏完整的内控监管体系,监督执行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公司各部门、各子公司全面落实内控规范,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指引要求,在员工的配合下历经了内控缺陷整改,公司全面梳理了业务流程,修订了共25个工作指引、制度文件及模板范本,整改了人力资源、资金活动、固定资产、全面预算等11个业务流程存在的设计缺陷;通过明源ERP系统的上线运行,加强了采购、成本、合同管理、工程付款等6个业务流程的操作规范性,提升了公司管控水平。纳入内控评价范围内的全部七家单位在报告期末仍存在7个设计缺陷,13个执行缺陷。3.2.4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表3-4案例企业内控缺陷类型汇总缺陷类型出现次数制度建设4培训2帐户特定式1子公司特定式5技术问题3高级管理层3 由上述企业的内控缺陷分析所知(见表3-7),这三家企业会在制度建设、子公司特定式、技术问题和高级管理层等方面出现的次数较多,我们将内控缺陷分为公司层面的内控和账户层面的内控。其中,账户特定式、收入确认、对账问题、技术问题和资金是账户层面;培训、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职责划分、子公司特定式、高级管理层和政策的消化属于公司层面的内控。在衡量盈余质量上,现有研究通常都会考虑应计项目的变化,随意性应计项目越大,盈余管理的成分越大,从而盈余质量越差。本文放弃采用这种研究方法,摒弃了繁琐的琼斯模型,而用另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对盈余质量重新定义。盈余质量即为名义盈利能力与实际盈利能力的差,而名义盈利能力通常体现在净利润上,实际盈利能力则体现在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又在考虑盈余质量时应校区对规模影响因素的考虑,因此我们将这两个变量同时除以资产。则这一值越低表示盈余质量越好。由此,我们根据这一公式分析2011年和2012年神华集团等多家企业的盈余质量。表3-8神华集团等多家企业的盈余质量企业名称净利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资产绝对盈余质量西山煤电-20133312954510.00-2112339698.0079666494368.000.0681西山煤电-20144277519103.495098777753.73109197242683.000.0075露天资源-2013116474240.81-626084369.908304668529.410.0894露天资源-201444066247.241562062956.8212496505298.080.1215神华集团-2013434117007.891198565275.408321974063.400.0919神华集团-2014629565379.962181610271.529343430259.570.1661 比较分析表3-9,神华集团在2013年的绝对盈余质量为0.0919,在2014年为0.1661,在2013年,神华集团存在着5类内控缺陷,其中2类为账户层面的,3类为公司层面的;在2014年,神华集团仅存在着子公司特定式这一内控缺陷。西山煤电在2013年的绝对盈余质量是0.0681,而在2014年,这一值直转直下,降到0.0075。相对应的,2013年西山煤电的内控缺陷有6类,有4个公司层面的,2个账户层面的内控缺陷。根据信息披露结果显示,西山煤电在2013年存在着79个内控缺陷,而在2014年,这些缺陷大部门都由于公司制定的整改措施而消失。2012年,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着4个内控缺陷类型。都为公司层面的。露天煤业在2013年的绝对盈余质量为0.0894,该公司在2013年被披露存在4类内控缺陷问题,且大部分为账户层面的内控缺陷,并在2014年逐步完善,根据露天煤业出具的报告中未发现明显的内控缺陷,其2014年的绝对盈余质量也随之上涨,达到了 0.1215。4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关系分析4.1通过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来提高盈余质量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集合 (科斯, 2013)。在企业组织关系中,在发起设立时会形成平等契约关系,而在运行时会形成科层等级关系,以及同一科层各环节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 。而不管是以企业组织的设立以及同一科层的供应链或需求链的契约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以制衡为本质的内部控制,还是以企业运行关系为基础的科层关系所形成的监督本质的内部控制,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契约的不完备性。 在制衡关系上:出于利益考虑,所有者将控制权让渡给经理人员,经理人员由于拥有信息优势,从而影响所有者的最终收益;在科层关系上,出于专业分工,控制权力不断被分解到下级人员手中。在理性的经济人、效用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假设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会违背契约的要求,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谋取利益,做出有损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企业的所有者需要财务报告来识别企业真实的盈余质量,了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而管理层也需要真实的盈余质量信息来检查自己以及下属人员的工作结果,因而真实的盈余质量信息至关重要。 内部控制的内容中,既包含了平等关系相互牵制和制衡的内容,也包含了科层关系的单项控制内容。如所有者和经营者存在有关出资和经营的权力义务关系,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存在决策和执行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股东大会必然存在大股东与小股东的牵制或制约,在董事会存在不同董事、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的牵制或制约。在经营执行的每个层面都应该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业务进行分离,并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岗位进行这些业务,在这些部门和岗位之间要分别形成两两之间的牵制或制约关系。从这个角度讲,这种制衡或者单项控制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各类不完备契约的补充,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弥补契约的不完备性,其存在的动因就是企业所有者以及管理层为了获取企业真实的盈余信息,所以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然能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 4.2通过减少管理层的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所有者期望公司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并且他们依赖这种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评价公司的经营成果和正确估计公司的未来发展,从而做出投资决策。26他们还希望控制公司的会计政策,使其反应的结果倾向于维护所有者利益,比如充分贯彻稳健性原则。公司经营管理者可能不太关心公司长远利益而采取与所有者意愿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他们在多数情况下更看重短期经营效果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所以会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或夸大受托经营成果,他们倾向于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甚至有可能想办法损害所有者利益。在公司实际运行中,管理层是现实的企业经营主体,直接控制着盈余质量,拥有的内部信息大大多余所有者拥有的信息。 这种情况下健全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实现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公司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程序可以通过限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能力、限制程序错误、减少估计误差而减低操控性应计,从而减少代理成本,或者通过其他什么途径其结果都有助于实现较高的应计质量和盈余质量。可见,内部控制机制使真实、公允的盈余质量的产生成为可能,从而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 4.3内部控制目标和盈余质量特征要求具有一致性 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规的遵循性成了内部控制所要实现的首要目标。根据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给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的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也指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中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要也求按照会计准则,提供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由于内部控制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作为它的首要目标,因此,它的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与盈余质量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旨在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获得企业高质量的盈余,使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盈余质量更能客观的反应实际状况。 从内部控制目标和会计信息可靠性对盈余质量的高要求一致性的角度,也可以推理内部控制的目标如果得到落实,那么企业的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可靠的,同时企业的盈余质量也会较高。 4.4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对盈余质量具有影响作用 控制环境中的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从组织结构的设计开始,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形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通过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确保人员的胜任能力与道德,通过重视管理者的风格、操守的培养,以此影响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企业盈余质量的产生过程以及最终结果。 风险评估要素通过目标的确定和分解,并及时辨识风险,管理风险,使由于各种变化因素而造成的盈余质量下降的可能性降低。 控制活动是风险应对策略的具体化,控制活动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护、预算、运营分析和绩效考评等措施。控制活动至少贯穿于企业下述业务流程:采购、市场营销与销售、服务、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应收账款处理、应付账款处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薪酬管理、税务事项管理、生产成本管理、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提供、管理报告的编制与提供。控制活动旨在实现上述业务流程设计的有效性和运行的有效性。流程的分工很显然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牵制、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分工有明确规定,能实现分工的合理性,保证流程有效运作、保证盈余真实可靠,业务流程中引入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控制企业风险。 信息沟通强调会计信息的流动性,并为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提供了平台。如果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相互沟通的话,在某些环节会造成疏忽或不知情,这样就会增加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此,信息沟通是盈余质量保证的基本要素。监督要素通过预算、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手段等持续地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为高质量的盈余提供了合理的保证。 从以上多个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契约经济学基础和委托代理理论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通过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来提高盈余质量、可以通过减少管理层的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内部控制的目标和盈余质量属性要求有一致性、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对盈余的整体加工过程都起到了保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推断:内部控制质量和企业的盈余质量是密切相关的。285提出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盈余质量的对策5.1内控体系的建立 (1)建议监管机构加大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督促以及检查力度,对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所有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强调管理层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对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可对其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再融资、股权激励等行为进行重点关注。我们的研究支持了这一建议,既然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助于提高企业盈余的持续性、可预测性和价值相关性,同样可以减少上市公司利润操控,这说明内部控制的加强可以带来高质量的企业盈余质量,从而导致这些公司具有投资的价值。 (2)建议监管机构强制性披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事务所鉴证报告,同时统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事务所鉴证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美国的内部控制披露由自由披露阶段跨入了强制性披露阶段,对资本市场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研究中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事务所鉴证报告格式和内容不一,这给我们收集数据来评判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带来了一定困难。报告内容和格式没有统一的规定,导致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信息可比困难。统一的披露要求能增强上市公司内控信息的可比性,使监管机构和投资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 (3)建议财政部尽快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仅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框架性的规定,但操作性不强;其他三项指引也仅仅是颁布了征求意见稿,还未最终形成规范性文件,财政部应尽快拟定最终的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强的指引,以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的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好的推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 5.2规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 内部控制的建立体系不健全直接体现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经过手工整理后发现,这些自评报告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格式上都千差万别,没有一套普适的、可理解的报告规范,且多数规则和控制活动都釆用分散方式描述;这种非标准的报告形式,给报告使用者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在等待国家新政出台之余,各个公司仔细学习落实内部控制规范指引,根据指引中对内部控制建设的纲要,建立普适性的内控缺陷报告体系。5.3加强对盈余质量的综合治理 在完善的行程规则、有效的监管安排、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等一系列条件的规范下会出现较高质量的盈余。为了保障较高的盈余质量,上市公司会设计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个过程称之为盈余质量的综合治理。能够保障高质量的盈余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会计、税务的相关法律处体系及实施准则,上市、退市配股条件规定等。因此,本文认为,国家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着重监督考察上市公司以及拟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实施效果、审计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因此,加强对这些项目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建立高水平的盈余质量。5.4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在现行规范中仅要求事务所上报对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鉴证报告,并没有提出强制性披露要求,这也为部分公司不披露内控信息留下了借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和措施还不够健全,造成市场不规范的原因之一。早在年,证监会在上市公司管理方面就提出了要加强对违规企业的惩处,但是对内控信息披露方面,尚未幵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