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 地铁看看手机又何妨(高三第八次作文示例) 地铁看看手机又何妨(高三第八次作文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韋。 (60分) 纽约地铁里,几乎每个人都手捧着一本书。中国的地铁里几乎每个人都在看手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人们乘地铁时,为了打发时光,一般都会看点什么。据媒体报道,欧美人喜欢在地铁上看书;我们中国人乘地铁,习惯看看手机。于是有人惊呼:西方人有文化,爱阅读,中国人没文化,只会玩手机 。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西方的地铁出现得早,人们养成了看书的习惯;而中国的地铁多数是在强大的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所以国人在地铁上看手机的就多了。据说,德国人过去也是在地铁上看书的,但自从伟大的华为公司对德国地铁实行了网络全覆盖后,爱看书的德国人现在也多半都看手机了。而我清楚地记得,二十多年前在北京乘地铁的时候,人们也都是看纸质书的。 2 / 3 希望大家多读书是对的,但是不能以 “ 书 ” 的载体来衡量阅读者的文化程度。比如说吧,中国文字最初是刻在甲骨上面的,后来出现了竹简书,你不能说读甲骨文的人就比读竹简书的人文化 程度高;后来纸质书出现了,你当然也可以继续抱着你的竹简去学习,这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不能由此说读竹简书的人一定比读纸质书的人有文化。所以说,在地铁上是用什么载体阅读,是时代和技术使然,和文化素养没关系。所以,用什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的是什么。你拿着本纸质的花花公子读得入迷,我捧着个手机看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能说我的文化素养比你差吗? 有人说,手机阅读是碎片化的,无法满足人们对经典的需求。说这话的,一定是个对互联网一无所知的人。在云存储的时代,互联网几乎可以满 足你对任何经典的需要。我们就经常在互联网上查询木刻板的中国古代典籍影印本,迅捷无比,准确无比。 还有人认为,手机和互联网带给人们一种娱乐至上的生活态度,降低了人们的精神境界。这样的说法也是偏颇的。龙生九子,九子九个样,何况我们亿万的普通人?生活态度千姿百态,精神境界各不相同,这正是人生最可爱的东西。手机和互联网作为新型文化载体,既可以全方位地满足人们对新信息摄入的渴求,还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求。上班路上,看看天气预报,听听音乐,抖擞精神,迎接挑战,有何3 / 3 不可?下班归来,看看电影,听听相声,以解一天的疲乏 ,怎么就不行呢?高大上的思想是人生的一部分,娱乐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当然,我十分理解并且敬重喜欢阅读纸质书的人们。那是一个田园牧歌的时代留给他们的梦幻般的生活记忆。纸质的书页,油墨的香味,夕阳的光线,悠闲的心理,它是很多知识分子人生的一部分。我就是这样的阅读者之一,但我也同样是充分享受手机和互联网阅读的阅读者。 所谓书香,不是指书本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