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案例.doc_第1页
必修一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案例.doc_第2页
必修一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案例.doc_第3页
必修一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案例.doc_第4页
必修一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案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案例 教学课题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标解读(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劳动创造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认知层次 知识点识记理解应用知识点1 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知识点2 货币的本质 知识点3 货币的职能 知识点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目标设计通过设疑、探究、展示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握重点,理解难点,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情境设计问题设计结论情境1 图片展示: 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 超市中的水果 农民自己吃的水果 对应问题一: 第一张图片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比较第二和第三张图片,农民生产的水果自己食用,是商品吗?为什么? 3、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后,师生归纳总结)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是: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同学们买的增氧器中的氧。2、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3、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100斤粮食在市场上出售,其卖掉2/3,剩下1/3就送给了他的亲戚。4、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5、到商店买来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情境2 组织学生表演 根据教材P4图文问题,组织五位同学,让他们分别扮演:拥有牛奶者、拥有盐者、拥有矛者、拥有咖啡者、拥有红珍珠者。(表演后,要求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对应问题二: 如果这几个人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成交的办法吗? 根据学生探讨回答的情况,教师总结:要想都能成交,必须相互需要对方的商品,这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讲解有关一般等价物的知识。 情境3 图片展示: 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 展示金银的图片 对应问题三: 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哪些? 为什么最后固定到了金银上呢? 由此引出金银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学生看书后回答)及货币的含义及本质情境4 模拟表演:请三位同学扮演顾客,一位同学扮演卖衣服的人。 一个人在卖衣服,种类繁多。不断有人过来问价,于是他不停地回答:短衫一两白银,长衫二两白银,裤子一两半白银最后不耐烦了,干脆写了一个标价牌,于是顾客自己看标价牌。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对应问题四: 1.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 结论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此,教师要简单介绍我国货币单位的变化,使学生的认识和现实接轨。(我国最初主要用“两”作为货币单位;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把货币单位名称改为“圆”,每圆的纯银量为23.977克,银圆由此而来。再后来货币单位又改用了“元”,一直延续到现在。) 结论3: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情景5 模拟表演: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木匠、卖桌椅的人和卖粮食的人,模拟表演一下场景: 木匠将自己生产的桌椅卖出去,然后购买木材回家。 木匠将自己生产的桌椅卖出去后,然后说:“暂时没有什么好买的”,将钱带回家,过了几个月之后,他才到集市上购买粮食。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 对应问题五: 1.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畅通无阻,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结论2:货币出现以后,卖和买可以分离,异时异地进行,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或“货币商品”。 结论3: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结论4: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 情景6 剖析案例,探究交子的奥秘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 多媒体播放:交子的发行和使用过程 对应问题六: 1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 2.由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3.比较交子与金属货币,明确纸币的优点。 (1)引导学生得出:交子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凭借纸币可以随时兑换货币,在这里纸币作为货币的象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符号。 (2)得出:私人发行不能保证兑换,信誉缺乏保证。所以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 引导学生结合上述两点得出纸币的内涵: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明确: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也有效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正是由于这种优点,纸币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情景7 多媒体展示图片及其材料: 1、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 2、最初的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到了1949年五月仅可以买到一粒大米的2.45%。“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由于物价疯狂上涨造成的恐慌心理驱使,人们疯狂地抢购各种物资。 对应问题七: 1100元法币最初能买两头牛,最后连一粒米都买不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 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之后,逆向设问: 3如果纸币发行过少行不行,为什么? 在师生交流讨论中,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相关知识及其危害。 情景8 调查询问对应问题八: 班内有多少学生收到过假币?并请他们谈谈收到假币后的想法和做法。 最后明确: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制贩假币既给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终也难以逃脱法律的惩罚。 对于这种行为,除了国家加大打击力度之外,作为我们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课堂小结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 其他职能 纸币 含义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四、电子货币课堂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商品 原始森林;自产自用的蔬菜;商店里卖的衣服;赠送同学的生日礼物;中国向海地地震灾区提供的紧急物资援助;家庭用的电、自来水 A. B. C. D. 2商店里的货品有标价,如一支钢笔标价为6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是 的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3通常在一定时期内,在商品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A.与代售商品量成反比 B.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C.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D.与货币流通次数成正比 4货币之所以能度量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是因为 A.货币可以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B.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人们乐于接受 C.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使用价值 D.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5我国发行了20元面额的人民币,并已进入流通领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