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期末总结_第1页
地理必修一期末总结_第2页
地理必修一期末总结_第3页
地理必修一期末总结_第4页
地理必修一期末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7 地理必修一期末总结 地理必修一期末考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天体系统的组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节 :太阳辐射及意义;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第三节 :地球运动特征;地球自转的意义;公自转及其意义。、 第四节 :地球圈层构造及特点。 综合题考点:地球运动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天气 2 / 57 系统。 第二节 :水循环的环节、意义;洋流系统及其影响 第三节 :内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岩石分类。 地貌类型判读。包括:外力作用及类型;包括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风力沉积、流水侵蚀等;内力作用及类型。 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综合题考点: 1、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天气系统。 2、洋流系统及其影响 3、内外力作用、地表形态及成因、水循环的环节、城市区位等 第三章 第一节 :影响气候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3 / 57 面和人类活动。 下垫面因素 -海陆差异的影响、洋流的影响、地形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整体性的表现: 1.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综合题考点:世界地图影响气候因素、类型、 特征及对比、自然带及成因、板块等。 第四章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水、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4 / 57 第二节 :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全球变暖对海 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第三节 :寒潮的移动过程,天气及其危害和益处。 第四节 :水资源的含义及其特征。 造成资源短缺的原因: 1、 分布不均,总量少。 2、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需求量大。 3、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必修模块 1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5 / 57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 140亿 光年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银河系 中心天体:质量占 % 地月系: 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地球 和月球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特殊性: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因为日地 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 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 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 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6 / 57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 阳 常 数 : 焦 / 平方厘米 2 分 太阳辐射 能源 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水循环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 “ 磁暴 ” 现象和 “ 极光 ” 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概况 方向 自 西 向 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方向 周期 恒星日,长 23 小时 56 分 4 秒,而 1 太阳日是地球自转 36059 所需的时间。 时。地球表面除 低纬 向 高纬 递减,南北纬 60 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一半 。 7 / 57 导致 地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 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 6 时和 18 时 太阳高度是 0 度 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理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意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义 地方时差: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位置相同的 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 度每相差 1 ,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东早西晚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区时 ,又称 标准时 。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 时区差 31 小时 或 两地经度差 34分钟 8 / 57 时区差的求法:在 0 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80 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 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保持 180 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概况:是一个 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 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 西 向 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 59 ,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周期时 9 / 57 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黄道 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 间来 2 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带、带、 五带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 、 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运动。 A 角。 10 / 57 随纬度与季节变化: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12 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 太阳光直射 的纬线最大,向 南、 北 两侧逐渐降低。同 一时 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 直射;离直射点越近高度越大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 ,而且 纬 度越高,白昼越长 ,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极昼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四季的更替: 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较长, 太阳高度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 11 / 57 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 4、 5 月为春季 ?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 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23o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 间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太阳相对于 地平面 的高度 *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12 / 57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 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 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 3月 21 日或 9月 23日前后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 6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 12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13 / 57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 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 15 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 2 倍,除以 15才是该地的昼长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能在 固体、液体 中传播,速度较 快 横波:只能在 固体 中传播,速度较 慢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厚度:平均约 17 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厚 ,约 33 千米,海洋较 薄 , 14 / 57 约 6 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组成:含量最多的 3 种元素是 O、 Si、 Al ; 硅酸盐类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上层为 下层为 硅镁 层,相对密度较 大 ,分布连续。 三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上地幔 圈 层 下地幔 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外核 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15 / 57 内核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减少。一般把 2000 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液态 水、 固态 水和 气态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海洋 水、 陆地 水、 大气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陆地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6 / 57 第二章 第一 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单质 或 化合物 矿产: 有用矿物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 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 如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液态 如 石油、天然汞 固态 如 石英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属 矿 非金属矿 常见的有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等,其中,以 能源类 矿 17 / 57 物和 宝石 矿物最为重要。 化学元素 矿物 矿产 造岩矿物 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 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 组成。 :岩浆上升而冷凝而成,可分为 侵入岩,如 花岗岩 ; 喷出岩,如 流 安山岩 、 玄武岩 。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而 砾岩 、 白岩 、 石灰岩 、 砂岩 。 18 / 57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 温度 、 压力 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 的 结构 、 矿物成分 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 片麻岩、石灰岩 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页岩 板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地质循环 概 念:是指 岩石圈 和其下的 软流层 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 ,主要来自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 产生的热能。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三 )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9 / 57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 热力 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高低 气压 中心,因为北半球 陆地 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 的季节移动 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 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洲 东部和 南 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西北 亚洲 东北 季风夏季 东南 风带的季节移动 20 / 57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物理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高 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低 的气团。 2、锋面系统 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2 21 / 57 第四 节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 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 状态和 物理 状态的变化。 在 太阳能及 地球重力 的作用下,水在 陆地 、 海洋和 大气 间通过吸收 热量 或 放出 热量,以 固、 液、 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地表形态 。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 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地表蒸发 、人工增雨及 跨流域引水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海流 ,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 22 / 57 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25 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顺 时针方向,南半 球呈 逆 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 寒 流,西侧为 暖 流。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副极地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 逆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 东侧为 暖 流,西侧为 寒 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 西风漂流 ,就性质来讲属于 寒流 23 / 57 。 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波浪 、潮汐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风海流 、密度流 、补偿流 。 b a、 b、 c、 d 形成是由于 a、 d 由于风吹拂, b、 c风吹拂。 e、 f 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一部分,性质上属于寒流。 在太平洋里 e、 f分别是 加利福尼亚寒 流和 秘鲁寒 流。 e 00 f 在大西洋里 e、 f分别是 加那利寒 流和 本格拉寒 流。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4 / 57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 演化过程。 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 生物 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 海洋 中的 单细胞 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 原核细胞 生物。 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们使大量的 自由氧 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 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 无氧 环境向 有氧 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 经过了大约 20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 14 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 真核细胞 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 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 海洋 和 大气 中的积累,也使太阳 紫外线 辐射 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 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 物出现在地球表层,25 / 57 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 进程的序幕。 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古生代前期 海生无脊椎 动物时代 古生代中期鱼类 时代 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 中生代 爬行 动物时代 新生代第三纪 哺乳 动物时代 新生代第四纪 人类 时代。 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 海生藻类 植物时代 古生代中期 孢子 植物时 代 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 裸子 植物时代 中生代后期、新生代 被子 植物时代。 环境变迁与 生物灭绝 和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在古生代末期, 60%以上的 海生无脊椎动物 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 原始鱼类 26 / 57 和古老的 两栖 类全部灭绝,蕨类 植物明显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恐龙 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 无脊椎 动 物种类也灭绝了。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人类是地理环 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 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 自 然 ,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7 / 57 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 化石 燃料 、砍伐森林 等,致使大量 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氮、臭氧、 氟利昂 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 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 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是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8 / 57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 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 形成的物质 基础和植物 矿物 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 粉砂 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 石块 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 质地分层 特征 29 / 57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 化学元素 和养分 。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铁、镁、锰、钙 含量 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 含量高 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 和 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 的 水热状况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 性质 与 强度 。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 肥力 的产 30 / 57 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 物质 、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 不同的垂直 气候 带和 植被 带,导致土壤的 组成成分 和 理化性质 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 成土因素 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 变地表 生物状况 的影响最为突出。 31 / 57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 水稻土等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 成土壤退化,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 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 和对 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 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2 / 57 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3 / 57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 (能根据资料分析 )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简单阐述 ) (2)太阳活动 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磁暴 ;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 ;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 );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34 / 57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 ;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 ;区时的计算 (注意北京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昼夜长短的比较 ;主要节气的判读 ;季节划分 的依据 ;晨、昏线的判断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 P29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 (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 35 / 57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本 P37 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 (只要求跟气压带、风带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6 / 57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 (台风和寒潮 )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 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37 / 57 (2)会简要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等温线图的判读 ) (4)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重点放在渔场的分布 ) (5)会根据洋流分布图分析污染物的流向和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以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意义。 (1)衡量水资源的标准及水资源的定义 (2)简单认识河流的补给类型 (3)会根据资料分析一个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如以色列、咸海、我国黄河 下游等 )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8 / 57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会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根据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地貌 (如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 ),分析形成的原因 (2)三种山岳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会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一些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在生产中的应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山路公路的选址问题 (2)山地、高原、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9 / 57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中作用。 生物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能画出生物循环的示意图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 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黄土高原和修水库为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根据资料判断三种地域分异 上面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对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概括,对大家进行复习非常有帮助,希望大家好好利用这份提纲。 . 40 / 57 地理必修 I复习提纲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 可见宇宙:也称为 “ 已知宇宙 ” ,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 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 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 适于生物呼吸41 / 57 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 2 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 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 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焦 /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42 / 57 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 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 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3 / 57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时太阳高度 0 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 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44 / 57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6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 12 月 22 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6 月 22日出现最小值, 12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 时候,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 =黄赤交角度数,极圈 =90度 -黄赤交角 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或看经度 ,东经度数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45 / 57 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 12点的经线决定 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 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 0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 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点。 判断昼夜长短:昼长 =2 2 。 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 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 =经度差 4 分钟 ,东加西减 . 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 ,计算两 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 ,东加西减。 T1一 T2=N1一 N2 东时区为正 ,西时区为负 ),T46 / 57 为区时, N 为时区序号。 ( 3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 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 1800 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 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47 / 57 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48 / 57 沉积岩 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 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49 / 57 形成海沟 -岛弧或海沟 -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 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1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50 / 57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中的 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51 / 57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 风力: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速越大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52 / 57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 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