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峡谷实习总结_第1页
大峡谷实习总结_第2页
大峡谷实习总结_第3页
大峡谷实习总结_第4页
大峡谷实习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0 大峡谷实习总结 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野外 实习报告总结 实习概况 本次的韶关野外实习是在大学学习了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课程,对各种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且对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了初步的 知识储备,以及学会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作信手剖面图、素描图、标本采集后,在唐晓春院长、李春生教授、叶浩老师和王芳老师等的带领下,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班的本科同学,在丹霞山、大峡谷、芙蓉山等地方,进行主要针对各种地质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的实习活动。 实习目的 野外实 习是我们自然地理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韶关地区进行对于地质和地貌的野外实习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及地质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2 / 30 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初步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相关技能,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初步能力和严肃、严格、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修养,为将来参加地理调查或科研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动力。 实习内容之一 芙蓉山矿山公园 芙蓉山矿山公园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国家矿山公园,其目的为了恢复原来开矿留下的矿业遗迹恢复破坏的生态,是具有矿山文化的矿山博物馆。 矿山公园属向斜下部一翼,此向斜形成于晚古生代石炭纪下统的石磴子组,是原本水平的地层由于褶皱导致层面向上倾斜形成,岩性为灰黑色中层石灰岩浅海相。用罗盘在出露岩层测产状,测得该岩层倾向为北东 37 度,倾角 20 度 在矿山公园内向斜剖面的矿层断层中,从断层面两侧,通过断层面两侧岩层是否延续性判断断层上下盘,断层面上部为上盘,断层面下部为下盘,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在该断层中找一个标准层,发现断层面两侧上盘上升,3 / 30 下盘下降,所以为逆断层。剖面上还有些裂缝,不过由于有些裂面两端没有发生错动,因而不能是断层,只能称为节理。 在向斜核部的芙蓉湖区域,由于岩性变为白云岩和石灰岩,抗侵蚀能力下降,发育了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芙蓉湖实际上就是一个受喀斯特溶蚀和侵蚀形成的洼地。 喀斯特地貌有三种组合,分别是峰林谷地,孤峰盆地和峰丛洼地,而芙蓉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峰丛洼地。在地表,湖对面有峰 丛地貌,两侧还分布着不少石灰岩孤峰;在地下,有许多溶蚀而成的喀斯特洞穴,有些洞穴被人工开挖成机耕道,而其中著名的芙蓉 仙洞有三层结构,是喀斯特溶蚀洞穴的典型。 实习内容之二 丹霞山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华县和浈江区交界地带,总面积约 180km ?,由 680 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早第三纪以后的喜山运动期中,丹霞盆地基本上继承了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特征, 仍以较大规模的断块抬升为特征,而无明显的褶皱运动,因而丹霞组地层得以保持水平或近水平4 / 30 的产状,在地块抬升过程中,相对脆性的,主要由较坚硬的砾岩和砂砾岩组成的丹霞组形成了大量呈菱形的垂直节理。水流的不断切割侵蚀使节理深度加大,同时,在悬崖峭壁的底部由堆积着许多由崩积物组成的山麓堆积物,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 丹霞山的丹霞组按岩性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从山下到山顶岩性由粗到细再到粗,分下、中、上三段。下段为下景观层,半山亭 -锦石岩为主要景点,也是观察丹霞组下段粗碎屑岩组成的岩溶及悬崖峭壁等地貌景观的典型地点。上段为上景观层,在长老峰的观日亭不仅可以观赏日出和晚霞,还可以观赏丹霞组上段的砂砾岩。 实习内容之三 乳源大峡谷 乳源大峡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 城西南 68km 处的大布镇。峡谷长约 15km,深约 300m.峡谷宽度介于 100-1000m 之间。该区域出露的岩层主要为泥盆系中下统的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和第四系砾岩及砂质粘土层,另有少量泥盆系中统的片岩、页岩、灰岩和泥盆系下统的 生物灰岩,地层倾角约为 5 度。 5 / 30 峡谷顶部地形平缓,为粤北地区古夷平面的一部分。峡谷由两组断层形成,随着河流侵蚀与新构造运动,属于地堑式峡谷,在观测点近处山顶为大峡谷顶面,属于剥削面,因构造陷落、地壳开裂、河流下切形成,大约 300 万年左右,远处山顶主要由砂岩、砾岩组成,受现代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抬升而成 ,海拔约 ,峡谷附近海拔平均约 1000m,至少有 2-3 级剥蚀面,是由于地壳阶段性抬升及阶段性稳定的隆起与夷平。大峡谷发育有多级裂点,形成裂点带,说明该地壳有多次抬升或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垂直落差 200 余 m 的埕头瀑布就是大布河从大峡谷谷口沿梯级河床裂点坠下形成。 实习内容之四 马坝人遗址 马坝人博物 馆 马坝人为早期智人,马坝人的化石是在狮子山发现的。狮子岩为可溶性 ,巨厚层,属于发育在水平流动带的大型溶洞。洞内含有的石钟乳、石笋、石柱都比较少,石钟乳少也许是因为洞顶层薄,水里碳酸钙的含量少。狮子岩有 3 层溶洞,说明地壳阶段性抬升。第一层溶洞有地下暗河,第二层溶洞有 13 万年前的马坝人头骨化石及 动物化石,第三层溶洞里有生物化石。从狮子岩往下看,有喀斯特的地貌组合:孤峰和盆地。 6 / 30 马坝人博物馆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楼为马坝人遗址及附近同期化石地点出土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二楼为石峡遗址出土的各类人类文化遗存。 实习心得 在学完了大一的相应地貌地质基础知识,我终于有机会把它应用于实习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看到的地质地貌基本都不是它的原始样貌。由于受到 多种因素干扰,特别是人工开凿挖取山体,导致其受到了破坏。所以我们在鉴定考证某种地质地貌时,要谨慎细微的从多方面观察,才有可能判断正确。理论知识是进行户外拓展的前提,但是不可生抄照搬,需结合具体场景综合考虑。而且,野外实习是一种苦力活,考验的不单单是应用实践的能力,更是对意志信念力的磨练。至今在乳源大峡谷爬的那个 1368 级阶梯攀爬过程仍历历在目,虽然中途真的筋疲力尽,但是登到了最顶级,那种喜悦那种快感难以言语。那是意志力的胜利勋章。 实习概况本次的韶关野外实习是在大学学习了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课程,对各种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且对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了初步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会如何7 / 30 使用地质罗盘、作信手剖面图、素描图、标本采集后,在唐晓春院长、李春生教授、叶浩老师和王芳老师等的带领下,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班的本科同学,在丹 霞山、大峡谷、芙蓉山等地方,进行主要针对各种地质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的实习活动。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是我们自然地理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韶关地区进行对于地质和地貌的野外实习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及地质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初步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相关技能,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初步能力和严肃、严格、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修养,为将来参加地理调查或科研奠定 基础,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动力。实习内容 之一 芙蓉山矿山公园芙蓉山矿山公园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国家矿山公园,其目的为了恢复原来开矿留下的矿业遗迹恢复破坏的生态,是具有矿山文化的矿山博物馆。矿山公园属向斜下部一翼,此向斜形成于晚古生代石炭纪下统的石磴子组,是原本水平的地层由于褶皱导致层面向上倾斜形成,岩性为灰黑色中层石灰岩浅海相。用罗盘在出露岩层测产状,测得该岩层倾向为北东 37 度,倾角 20 度在矿山公园内向斜剖面的矿层断层中,从断层面两侧,通过断层面两侧岩层是否延续性判断断层上下盘,断层面上部为上盘,断层面下部为下盘,8 / 30 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 断层;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在该断层中找一个标准层,发现断层面两侧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所以为逆断层。剖面上还有些裂缝,不过由于有些裂面两端没有发生错动,因而不能是断层,只能称为节理。在向斜核部的芙蓉湖区域,由于岩性变为白云岩和石灰岩,抗侵蚀能力下降,发育了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芙蓉湖实际上就是一个受喀斯特溶蚀和侵蚀形成的洼地。喀斯特地貌有三种组合,分别是峰林谷地,孤峰盆地和峰丛洼地,而芙蓉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峰丛洼地。在地表,湖对面有峰丛地貌,两侧还分布着不少石灰岩孤峰;在地下,有许多溶 蚀而成的喀斯特洞穴,有些洞穴被人工开挖成机耕道,而其中著名的芙蓉仙洞有三层结构,是喀斯特溶蚀洞穴的典型。实习内容之二 丹霞山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华县和浈江区交界地带,总面积约180km ?,由 680 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早第三纪以后的喜山运动期中,丹霞盆地基本上继承了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特征,仍以较大规模的断块抬升为特征,而无明显的褶皱运动,因而丹霞组地层得以保持水平或近水平的产状,在地块抬升过程中,相对脆性的,主要由较坚硬的砾岩和砂砾岩组成的丹霞组形成了大量呈菱形的垂直节理。水流的不断切 割侵蚀使节理深度加大,同时,在悬崖峭壁的底部由堆积着许多由崩积物组成的山麓堆积物,形成了典型9 / 30 的丹霞地貌。丹霞山的丹霞组按岩性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从山下到山顶岩性由粗到细再到粗,分下、中、上三段。下段为下景观层,半山亭 -锦石岩为主要景点,也是观察丹霞组下段粗碎屑岩组成的岩溶及悬崖峭壁等地貌景观的典型地点。上段为上景观层,在长老峰的观日亭不仅可以观赏日出和晚霞,还可以观赏丹霞组上段的砂砾岩。实习内容之 三 乳源大峡谷乳源大峡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 城西南 68km 处的大布镇。峡谷长约 15km,深约 300m.峡谷宽度介于 100-1000m 之间。该区域出露的岩层主要为泥盆系中下统的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和第四系砾岩及砂质粘土层,另有少量泥盆系中统的片岩、页岩、灰岩和泥盆系下统的生物灰岩,地层倾角约为 5 度。实习内容之四 马坝人遗址 马坝人博物馆马坝人为早期智人,马坝人的化石是在狮子山发现的。狮子岩为可溶性 ,巨厚层,属于发育在水平流动带的大型溶洞。洞内含有的石钟乳、石笋、石柱都比较少,石钟乳少也许是因 为洞顶层薄,水里碳酸钙的含量少。狮子岩有 3 层溶洞,说明地壳阶段性抬升。第一层溶洞有地下暗河,第二层溶洞有 13 万年前的马坝人头骨化石及动物化石,第三层溶洞 里有生物化石。从狮子岩往下看,有喀斯特的地貌组合:孤10 / 30 峰和盆地。马坝人博物馆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楼为马坝人遗址及附近同期化石地点出土的人 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二楼为石峡遗址出土的各类人类文化遗存。实习心得在学完了大一的相应地貌地质基础知识,我终于有机会把它应用于实习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看到的地质地貌基本都不是它的原始样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干扰,特别是人工开凿挖取山体,导致其受到了破坏。所以我们在鉴定考证某种地质地貌时,要谨慎细微的从多方面观察,才有可能判断正确。理论知识是进行户外拓展的前提,但是不可生抄照搬,需结合具体场景综合考虑。而且,野外实习是一种苦力活,考验的不单单是应用实践的能力,更是对意志信念力的磨练。至今在乳源大峡谷 爬的那个 1368 级阶梯攀爬过程仍历历在目,虽然中途真的筋疲力尽,但是登到了最顶级,那种喜悦那种快感难以言语。那是意志力的胜利勋章。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地理野外 实习报告总结 今年 7 月中旬,为了深刻认识和巩固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知识,我们 13 级人文城规跟随着唐院长来到韶关进行我们大一暑假的实习。韶关位于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11 / 30 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峭,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而且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 、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丹霞山更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 第一天我们在去帽峰山的途中观察到典型的平卧褶皱,沉积时是水平的,后来由强烈的挤压力和构造变动使地表发生塑性变动,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石灰岩,厚度都大于 1 米,属于巨厚层沉积。 马路的对面采石场,有典型的断层构造,中间接近水平,两边近于直立,根据山体两侧岩石的颜色和岩性差异,判断可能为正断层。不难看出,这一带的泥盆纪的地质运动比较活跃。可以推出,平卧褶皱受到断层干扰。 随后,我们来到帽峰公园南部,沿着公路由北往南走,出露地层由新到老,观察岩层产状及性质,可以明显发现开始是以泥灰岩为主,伴有粉砂岩、泥质灰岩、页岩,后来以石灰岩为主。中部存在较多层间揉皱,小型断层,考虑到属于海相沉积,初步判断为潮间带到潮下带过渡类型,地层由几厘米的薄层变为几米的厚层,说明沉积环境由复杂多变变为稳定,北侧为帽子峰组,南侧为天子岭组。 12 / 30 最后,我们来到武江边观察河流的发育,河流在弯道处存在横向环流,使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生长,而在河流一侧可观察到三级河流阶地。 7 月 10 号我们乘车到达广东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首先观察的 是石炭系下统、石凳子组的断层构造,观察到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所以判断为逆断层。返回出口的路上观察到灰白色带状的方解石脉。 步行到达芙蓉山的石炭系下统测水组的煤窑所在地,主要成分为煤矸石。往上步行到达古生物化石的沉积地点,图示为挖掘化石所获。 在登山终点,我们观察到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蚀洼地、峰丛及芙蓉湖的秀美景观。芙蓉湖岸边,我们观察到山体的向斜构造,向斜判断依据为岩层受到水平地质运动挤压后岩石由老变新以及地形起伏状况。 第三天,我们去到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上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这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13 / 30 不过在去的路程中,我们先在国道 106 线 2202 公里 +250 米的地方下了车,这里有一个性质为古浈江河流阶地沉积的地貌点。我们对其进行了观察,发现它是二元相结构, 地层的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地层的下部为河床相沉积,它的成分大多是粘土粉砂粒、鹅卵石、泥沙,而且从鹅卵石有规律地朝同一方面排列这一现象,可看出古浈江河流的流向是近似水平的。 随后,我们进入了丹霞山景区。一路往上走,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阳元石景区。阳元石已经有 30 万年的历史,被誉为 “ 天下第一奇石 ” 、 “ 天下第一绝景 ”. 它的性质是蚀余石柱,其岩性属于碎屑岩类。阳元石是由于地壳抬升后,两组岩层相互交叉,流水沿着节理面侵蚀搬运,即是由垂直节理发育而形成的。在阳元石的表面我们能看出水平层理,这是由于岩层岩性软硬不一,软层被侵蚀凹陷,硬层不易侵蚀被保留而形成的。 后来我们又坐上车,来到了一处性质为水平韵律层理与节理发育的地貌点。它是由于地壳抬升后巨大岩块由错落方法坠落形成,而又由于其下错的岩块形似向上爬行的鳄鱼,故称14 / 30 “ 鳄鱼上山 ”. 其岩石的本色是红色和白色,但因雨水冲刷而发黑。岩石的沉积层基本上为水平层理,其上的黑色条带上有鹅卵石,反映了河流相与湖泊相转换的古地理环境;岩石的红色部分反映的是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其倾斜方向代表古水流方 向和流速大小。 第四第五天我们来到马坝人遗址、大峡谷,这是实习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了。在路上我们还看到一个滑坡体现场,我们亲自爬到滑坡体的对面进行观察,老师们给我们介绍了滑坡体形成的特征以及我们面对滑坡体可以采取的一些防护措施。真正到野外实习了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就蕴含知识。在你经过 一大堆黄土的时候,你绝不会想到那叫滑坡体,也不会想到我们还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以及应对措施。 要观察大峡谷,光有观察力还不够,还要有体力。在大峡谷中我们可以看到跌水、瀑布等,在汗流浃背之际感受水流冲下来引起的气流,真的是应了那句广告词 “ 透心凉,心飞扬 ”. 当然,那一千多级的阶梯更是考验人,所以我觉得我们去实习不仅仅是 收获知识,更是磨练人的一个过程。当有想偷懒的同学问院长可不可以不爬的时候,院长调侃地说,你可以不上来,但一定要下去。是的,大峡谷下面没有15 / 30 缆车,所以只能通过爬楼梯的方式上来。但是当你重返 “ 地面 ” 的时候,你会为自己自豪的。 最后一站就是马坝人故址。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步入溶洞之中,不禁佩服古人竟会找到如此宜居之地。 为时五天的实习,你会发现你不仅仅在思维能力上得到极大提高,更能练就坚持的毅力。和组员一起分工合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不一样的视觉来看生活! 实习小结 时间: 2016 年 7 月 17 日 2016 年 7 月 24 日 实习人员: 09 级地科班及老师 老师:李业锦老师、潘宝林老师、胡珊珊老师,孙婧一老师、蔺雪芹老师。 实习线路:北京市 陕西省 陕西省 四川省 重庆市 三峡沿线 湖北省 北京市 16 / 30 实习目的:通过观察实习沿线中各个省市中各个景区以及当地风土人情,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性实习。 2016 年 7 月 17 日 实习地点:晋陕交界壶口瀑布 实习目的:了解壶口瀑布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晋陕两省的旅游开发的作用。 实习内容: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城以东 35 公里,吉县城西 45 公里处的秦晋大峡谷黄河河床中,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壶口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奇丽。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根据不同季节会形成 “ 水中冒烟 ” 、 “ 旱地行船 ” 等景观。 壶口瀑 布其成因主要是三方面:意识地质构造因素,与原始河床发育的两组节理有关系。两组节理分别是 NE150 和17 / 30 NE700 NE800.这两组节理使基岩的整体性遭到破坏结合力大大减小,形成易于冲蚀的条件;二是岩性条件,其原始河床上的岩性是厚层砂岩层,硬度大,其底下是杂色泥岩层,软硬相间,易于冲蚀;三是万里的侵蚀作用。水体携带的泥沙等对它的各种作用逐渐形成逆源侵蚀,使得其不断向上游溯源。 而今壶口瀑布的含水量、 含沙量都在逐渐的减少,其原因主要:一是植树造林的面积增大,阻止了水土流失,保持水土;其次是山西的山体大多因为挖煤而使地下水位下降,补给减少;三是上游沿流域多建有大中型水库,使拦水拦沙量增加。 壶口瀑布对晋陕两省旅游资源的发展、开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就目前来说在山西省境内可以看到的壶口瀑布的景观有飞跃黄河的起始点、仿造的狮身人面像和寺庙等,主要以 观光为主。在陕西省境内主要有毛驴艺术、观光旅游点、旱地行船景观、宾馆等,已经与延安等形成一条黄金旅游路线。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交通不便捷,特别是从山西境内前往,非常不便捷;其次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城市发展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只适合一次性旅游。 18 / 30 对于壶口瀑布景区以后开发的几点建议:如加快高速公路的发展,大力发展甘肃公路,减少路上的时间。开发新的娱乐游览项目,例如游览索道,节日行旅游等,并与其他旅游项目相结合,创办出一个更适合山西省的旅游胜地。 2016 年 7 月 18 日 实习地点:洛河大桥;黄帝陵,铜川 实习目的:观察黄土高原土壤剖面及黄帝陵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现实的区位、布局。 实习内容: 1、洛河大桥黄土剖面 洛河大桥东面的土壤剖面成因,目前较公认的是西北外蒙吹过来的黄 土。主要形成于 240 万年前左右的第四纪时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贺兰山,南到秦岭,北至长城,形似元宝状,降水呈东南至西北减少。 今天观察的土壤剖面,大致可分为四层:表层为 S0 黑垆土,全新世万年前形成;之下是 L1 马兰黄土, 2 6 万年前形成,氧同位素 2、 4 阶段。马兰黄土是在干冷气候下,风力吹蚀19 / 30 堆积形成,整体表现为有垂直节理,无层理,有空隙,水溶性强,但坚硬,原因为:碳酸盐交结;易溶于水;在下层是S1 古土壤, 7 12 万年前形成;底层是 L2 离蚀黄土,中更新世 2 6 万年前形成。氧同位素 6 阶段。 2、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 古墓葬第一号 ” ,号称 “ 天下第一陵 ” 。黄帝陵古称 “ 桥陵 ” ,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 442 年。自唐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对黄帝陵主要从人文地理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优势与不足。 首先其优势在于:黄帝陵是我国重要的祭祖之 地属于历史文化资源方面,为寻根文化的 开发。黄帝陵风水非常好,具有龙行山脉,这种寻根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 20 / 30 不足之处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多为一次性旅游。前来 游客主要是闽粤人,因为闽粤人对寻根文化、祖先看待的非常重要的;其次在于黄帝陵中相关旅游商品开发不足。从黄帝陵山脚下到山上,大部分旅游纪念品大部分都是些小摆设、小挂件,这种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并没有体现出当地文化和地域特征,所以并不吸引人;除此之外相应配套设施不完善。景区内的设施不完善,比如停车场的设计不规范、景区内公共设施比较少,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这些有需要进一步的改善,面向各种游客进一步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并与周围其他资源一起开发。 3、铜川 西安北 铜川,西安北部城市,是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是药王孙思邈故居。有煤、铜、 1+1 水泥厂。城市建设以老屋为主,新型产业主要为药业和旅游业。 到达西安北部的泾河和渭河时,我们发现泾河和渭河并不是像成语 “ 泾渭分明 ” 那样有很大的区别, 都想黄河那样呈现出黄色。这样是因为近年来污染越来越大的原因,泾河也变得含有大量泥沙,呈现出泾渭不分明的样子。 21 / 30 2016 年 7 月 19 日 实习地点:秦始皇陵、西安回民街、西安大雁塔、西安市区 实习目的:参观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博物馆,总结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方向。游览回民街以及大雁塔来考察西安市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风土人情。 实习内容: 1、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博物馆 在前往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博物馆的途中,导游给我们讲解了陕西十大怪。 “ 陕西十大怪 ” ,多被称为 “ 关中十大怪 ” ,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出现的十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习俗,以其 “ 古风古韵古长安 ” 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这十大怪分别是:第一怪:面条像裤带;第二怪:锅盔像锅盖;第三怪:辣子一道菜;第四怪:碗盆不22 / 30 分家;第五怪:手帕头上 戴;第六怪:房子半边盖;第七怪:姑娘不对外;第八怪:不坐椅子蹲起来;第九怪:睡觉枕石块;第十怪:秦腔不唱 吼起来。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民俗文化,可以值得挖掘。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 省西安市以东 35 公里的临潼区境内。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秦始皇陵于公元前 246 年至公元前 208 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此外,秦始皇陵兵马俑全部面向大海的方向。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区城东,南为骊山,北临渭水,从下车到景区需要经过一段商业步行街。完全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没有让人感觉到一般的皇帝陵墓的气息,而完全被商业化了。 总体来说整个展区的环境是比较整洁的。 一号坑的展区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宏伟,挖掘程度相对完整,给人比较震撼的感觉。其次是三号坑,这里展示的兵马俑也相对较好。在次是二号坑展示了三种俑,这三种俑分别是不同等级的将士。除此之外还有青铜剑,讲解员解说中提到这把剑运用了相当高的科学技术制造而成。展区还展示了两辆马车,一辆为仿品一辆为真品,都是十分有名的。 23 / 30 在参观中,我们看到,这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导游讲解中提到,来这里的大部分是外国游客,这说 明景区对于外国游客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他们乐于探索东方文明,看看不一样的文化。导游的服务态度是极好的,但是我们发现导游对外国游客的重视度还是高于我们中国的游客。 我觉得景区内还是有不足之处,可以改进,比如:景区内公共设施还是较缺少的;相对过大的景区内只有陈列的兵马俑,游客进入景区只能参观,体验项目较少。还有景区内只有四个坑,四个坑中只有 2 个坑相对规模较大,其他两个不能形成规模。景区内游客数量十 分多,这就造成拥挤现象,甚至不能听清导游的讲解。我觉得这是一个遗憾,偌大的景区实在是浪费了很多。 2、回民街 离开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之后我们来到位于西安的钟鼓楼附近的回民街,感觉这被称为小吃街一点都不过分。这里云集这西安各色小吃,商品大多都为西安特色商品。有外敌游客闻名而来,也有当 地居民来吃饭,购物。 24 / 30 但是这里的商品很单一,只有有限的几种,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而且能看出来这里没有统一的管理,垃圾堆放在路边没有人收拾,还有就是路边垃圾桶十分少,这种硬件条件使得这条小吃街环境恶劣,大大影响了小吃街的卫生。我觉得政府可以参与其中,加强对街边小吃店和商店的规划管理。根据游客的需要统计出目前缺少什么样的商品还有合理分配不同类型的商店,以便于优化资源配置。 3、大雁塔北广场 大雁塔北广场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东西宽 218 米,南北长 364 米,占地 100 余亩,建筑面积约 11 万平方米,总投资约 5 亿元。整个广场由水景喷泉、 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 “ 唐诗园林区 ” 、 “ 法相花坛区 ” 、 “ 禅修林树区 ” 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 “ 水景落瀑 ” 、“ 主题水景 ” 、 “ 观景平台 ” 等景观。 总体感触是环境优美,面积很大,喷泉很吸引人。存在的问题是安全措施中要耗费太多的人力。游客特别是小孩子都喜欢到喷泉中玩水,但是为了安全考虑,不能让游客进入喷泉25 / 30 区,但唯一的设施 就是人力吹哨子来制止游客的进入。我觉得这样是不科学的。景区中可以建栏杆把喷泉单划出来,或者另辟出一块地方可以供游客戏水,有专人看护,这样可以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还有就是喷泉周围有很多店铺都没有开门,不知道是还在放假还是没有出租。可以看出这片区域是西安人口的聚集区,产业开发比较全面,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较好。除了游客之外,还有很多当地人在这里休息,乘凉,这篇区域是十分有意义的,如果开发得当,将会是西安中比较大的人口聚集地。 2016 年 7 月 20 日 实习地点:陕西省翠华山 实习目的:观察翠华山的自然、人文景观及其区位特征。翠华山在陕西省的地理位置进行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之间的互动联系。 实习内容: 翠华山位于西安城南约 35 千米处,海拔 1600 多米,山上有多处山崩景区。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为 2001 年 326 / 30 月国土资源部首批的 11 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而且是全国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国家地质公园。 2002 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 AAAA 级旅游区。公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 20 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 2604 米,总面积 32 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 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 “ 中国山崩奇观 ”“ 地质地貌博物馆 ” 之美称。 其形成山崩的时间分为三期:一期是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二期是公元前 780 年的周幽王时期;三期是 1527 1553年间的关中大地震时期。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