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2016年高一语文6月段考试卷(附答案)_第1页
新余市2016年高一语文6月段考试卷(附答案)_第2页
新余市2016年高一语文6月段考试卷(附答案)_第3页
新余市2016年高一语文6月段考试卷(附答案)_第4页
新余市2016年高一语文6月段考试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3 新余市 2016 年高一语文 6 月段考试卷(附答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莲 山课件 m XX 2016年度新余一中高一年级第三次段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出卷人 :曹小华审卷人:罗春根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怎样读宋词 谢桃坊 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余年。这段时期的文学以词为极盛,其艺术成就亦最突出,因而被誉为 “ 时代文学 ” 。词调今存八百余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宋代词人一千四百余家,词存两万余首。宋词的作家作品的数目与唐诗相比约少一半,若与宋诗相比则少得更多。这是因为词体文学样式的 “ 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法严而义备 ” ,故创作起比诗困难得多。它是倚声而作的,要求作者精通音律,否则便可能遭到 “ 不当行 ” 之讥,而那种2 / 23 不谐音律的作品就被视为 “ 句读不葺之诗 ” 了。所以像词这样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能有如此众多的作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很少见的文学现象。 词之为时代文学,虽然因体性的局限,不可能像宋诗 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而获得重大的意义,但仍有不少言志遣怀、登临怀古、感时伤世或歌颂升平的题材,也有表达林泉逸兴、善良祝愿、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尤其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发出了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为一股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的潮流。 在宋词里,估计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恋情的。我们对于这部分作品应当怎样认识呢?我以为应从文化的意义去理解。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各个时代的人们却赋予它特定的内容与色彩,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见到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还可以见到一种很真实的时代精神。 宋人多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表现心灵的颤动,歌颂甜蜜的幸福。正因宋人在词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服从了新的规律,词才成为时代文学的。在艳科题材里,作者流露了真实情感,于是往往不自觉地表现了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这类作品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宋人许多春愁闺怨与离别相思之作,虽然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争取爱情自由,敢3 / 23 于向阻碍获取幸福的社会因素斗争的反抗精神,但他们并不坚决,没有付出最大的代价,结成的是苦涩的果实,留下了永生的遗憾。他们幽会时总是 “ 落絮无 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 ;他们注定缘悭分浅, “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 ;他们魂牵梦绕,再见无因, “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 ,只得以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作为慰藉;他们往往辛酸地饮下人生这杯苦酒, “ 到头难灭景中情 ” ,未了今生,亦不希望于生,因为 “ 欲将恩爱结生,只恐生缘又短 ” 。从这里可见到我们民族曾经遭受过的精神生活的压抑与不幸。因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宋代词人是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本质力量而高唱胜利之歌的。 词为艳科,这是由词体文学产生的社会环境与传播的文化条件所决定的,表明它就 体性而言最适于表达爱情题材,而且概括了宋词题材内容的基本情形。宋人思想的活跃与欲望的增强,尤其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这在词体文学里表现得鲜明而深刻。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宋词音韵格律苛严,创作起比较困难,但仍出现了多样化的题材,反映出人们的不同愿望,并产生了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 4 / 23 B宋词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愿望,但因为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词人写下的多为哀怨缠绵之曲,无法高唱胜 利之歌。 c因为宋词是当时的 “ 时代文学 ” ,所以宋人敢于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敢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从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 D宋人思想活跃,欲望增强,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这些在宋词中都有鲜明而深刻的表现。 2下列关于 “ 宋词 ” 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是宋朝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丰富,对后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唐诗和宋诗。 B在宋词里,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男女恋情的,这是由词产生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的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c作为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宋词拥有众多的作家作品,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学现象。 D因为受自身体性的局限,所以宋词没有出现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3下列不属于宋词 “ 被誉为 时代文学 ” 原因的一项是() A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顶峰,其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现存的5 / 23 八百余种词调,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 B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能发出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聚成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潮流。 c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而在宋词里,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涉及恋 情,这典型地反映了爱情是文学本质。 D宋词描绘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体现出很真实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民族遭受过的精神压抑与不幸。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 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 轼若为滂 ,母许之否乎? ” 程氏曰: “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 “ 吾昔有见,口未能 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6 / 23 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 “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 卒长曰: “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 “ 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 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 “ 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 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自为举子至出入 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 注: 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4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吾侪小人,当效命侪:同辈,同类的人 B闻者始哗不厌厌:心服 7 / 23 c比冠,博通经史冠:戴上帽子 D忠规谠论,挺挺大节谠论:正直的言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吾谁与守。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B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此二害轻重 ,盖略等矣。今言 “ 华 ” 如 “ 华实 ” 之 “ 华 ”者,盖音谬也。 D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用火以入 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苏轼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见解的一组是()( 3 分) 叹曰: “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A B c D 7把文 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5 分) ( 2)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8 / 23 缘为奸。( 5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 9 题。(共 11 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 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 “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 波神:水神。 准拟:准定。 8本词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试作分析。( 5 分) 9有人评价 “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 与苏东坡定风波中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似是而非。请作分析。( 6分) (三)默写( 6 分) 10根据内容,填写相关内容。 ( 1)白居易琵琶行直抒听琵琶曲后的无尽伤感:“_” 9 / 23 ( 2)宋代词人雨霖铃中常被用来表现亲朋洒泪而别、欲语难言的感人场面的名句 “_” ( 3)蜀道难中写出水 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 4)题。( 25 分) 丑兵 莫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 “ 美男子 ” )。 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 “ 郭 ” 字读成 “ 狗 ” 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 “ 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 ”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10 / 23 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 “ 哎,老卡, ” 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 “ 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 ” 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 “ 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 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 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 ” 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 ,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连队就像开水般沸腾起来,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还写了血书。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11 / 23 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 “ 请问连首长,这次是选演员还是挑女婿? ” 大家面面相觑 ,他又说: “ 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 ” 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 “ 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 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走去。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 “ 副连长,快坐。 ” 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 “ 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 他沉吟了半晌说: “ 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 ” 他拿出一叠手稿: “ 这是我根据我们家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他长得丑,小时天花落了一脸麻子,后来他牺牲了 ” 他把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梁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 “ 副连长,我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处理吧。 ”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久久地不放开。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12 / 23 丑兵却杳无 音讯。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 “ 你是谁? ” 他瓮声瓮气地说: “ 老卡。 ” 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 “ 老卡!老卡! ”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 “ 小豆子 不要记恨我 那碗豆腐 炖粉条 ” 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这篇小说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歌颂了以丑兵为代表的当代最可爱的人,语言活泼,运用比喻修辞,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富有表现力。 B小说中的 “ 我 ” 对丑兵的态度经历了厌恶、愧疚、惦念、感动几个心理过程, “ 我 ” 渺小的形象与丑兵的高大形象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c丑兵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主动请缨,获准参战,为救战友,光荣牺牲,使读者对丑兵不觉13 / 23 产生无限深沉的感怀和崇敬之情。 D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和富有特色 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主动请战的情节就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丑兵参战的决心。 E郭排长看不起丑兵,小豆子他们嘲笑丑兵,丑兵王三社就自暴自弃,迫不得已向连里要求到生产组喂猪,最后连里批准了他的这一要求。 (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6 分) 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3 分) 答: 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 3 分) 答: (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 分) 答: ( 4)本文在人物 塑造上最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全文分析对此进行分析。并联系课外阅读作品人物进行分析。( 8分) 答: 第 II 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4 / 23 1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武则天精心设计的无字碑,在乾陵的众多石雕中,它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人注目,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风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备受青睐,。 A树立不是而是闻名遐迩 B竖立不仅而且名播八方 c树立不是就是举世闻名 D竖立虽然但是名传千古 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 一项是() (3 分 ) A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 “ 科学家 ” 便突然冒了出来,对别的鲤鱼真是一个奇迹。 B根据深海探测仪扫描的结果显示,他认出这是两条铲鼻鲨。 c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 “ 演习 ” ,为了 “ 自娱 ” ,为了 “ 学习 ” ,还是为了 “ 锻炼 ” ?研究者们莫衷一是。 D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激发了我们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中掌握我们的命运。 14依次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_,无论如何斗移星转、岁月更换,后15 / 23 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会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 还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 通过这种奇妙感觉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 作者不但用亲身的实践诠释了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平和自然,葆有一颗平常心 而且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 A B c D 15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具有潜台词,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 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其中的丰富的内涵。( 6 分) 雷雨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答: 16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年级拟定的研究性学习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拟写一则说明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40 字。( 5 分) 答: 六作文( 60 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师范大学的女生,毕业后到山村做了一名小学教师。有16 / 23 一年,她接到一笔捐款,她没有把钱用在眼前的 “ 现实问题 ” 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用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 其他老师的反对下,将全班孩子 “ 奢侈 ” 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了山旮旯,亲自感受到了外面的广阔的世界。面对记者的一大堆提问,那位年轻的女老师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话: “ 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XX 2016 年度新余一中高一年级第三次段考 语文试卷答案 1 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非要点及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经过逐项分析可知, c 项因果颠倒。正确的表 述应为:正因为宋人在词里 “ 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 ” ,才有词 “ 成为时代文学 ” 这个结果) 2 B(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或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 项无中生有, “ 对后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唐诗和宋诗 ” 于原文无据; c 项判断失当, “ 绝无仅有 ” 过于绝对。原文是说 “ 很少见 ” ; D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对宋诗与宋词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方面作总体比较,并不是说宋词中 “ 没有出17 / 23 现 ” 过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的作家作品) 3 c(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 B D 三项都符合其要求。 c 项答非所问,选项内容不属于被誉为 “ 时代文 学 ” 的原因,而且 “ 永恒主题 ” 与 “ 文学本质 ” 也不能画等号)。 (冠,加冠,古指男子年满 20 岁。 ) ( A 项 “ 与 ” 字,前句表介词,和、跟;后一句表连词,和、跟。 B 项 “ 乃 ” 前句为副词,才;后一句副词,竟然,却。 c项 “ 盖 ” 前句表大概;后一句表原因推测,大概,因为。 D项 “ 以 ” ,都表修饰。) ( 句写苏轼读庄子的感叹; 句侧面表现苏轼的才能; 句写司马光担任宰相时的情况。 ) 7.(1)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 “ 庐 ”“ 分 ”“ 全 ” 各 1 分,句意通畅 2 分,共 5 分。) (2)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 ( “ 官 ”“ 力 ”“ 缘 ”“ 为奸 ” 各 1 分,共 5 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18 / 23 母亲: “ 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昵? ” 程氏说:“ 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 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 “ 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 ” 嘉祐二年( 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后来苏轼携文章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 人)说: “ 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 ” 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 “ 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19 / 23 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 ” 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 说: “ 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 ” 士兵头目说: “ 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 ” 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 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 ”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 “ 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 ” 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20 / 23 建中靖国元年( 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 66 岁。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二)诗歌阅读。(略) 10.默写( 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 1) Ac(选 A 给 3 分, c 给 2 分, D 给 1 分,选 E B 不给分) E 项 “ 自暴自弃 ” 不正确,他这样做是为了有一个读书写作的环境; c 项不是 “ 鲜明的对比 ” 应是衬托,而且我也不是 “ 渺小 ” 的形象; D 项不全面,还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 2) ( 3 分)比喻( 1 分)把丑兵的外貌(肖像比作 “ 歪脖子愉树 ”“ 干疤土豆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丑兵的外表之丑 ,语言富有乡土气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丑兵作铺垫。( 2 分) (3 分 )环境描写( 1 分)交代时间(夜晚)以景写人 ,烘托丑兵美好的心灵( 2 分)或比喻手法( 1 分)以景写人 ,烘托21 / 23 丑兵美 ( 3)示例:理由: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应该给读者留下 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不宜太多太实。 从情节结构看,上一段已交代了情节发展的结果,丑兵牺牲了,最后一段没有特别情节需要,可去掉。 从主题表现看,去掉之后,不影响主题的阐述,戛然而止会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从人物形象看,前文对丑兵性格已有充分表现,结尾补充战场救助细节,再提之前两人矛盾,显得做作多余。( 6 分,答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