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文深教《七颗钻石》_第1页
浅文深教《七颗钻石》_第2页
浅文深教《七颗钻石》_第3页
浅文深教《七颗钻石》_第4页
浅文深教《七颗钻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浅文深教七颗钻石 莲山课 件 k 浅文深教七颗钻石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 89 浅文深教七颗钻石 梁增红发表 七颗钻石是世界级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简单明了,没有障碍,故事情节也不复杂,立意上对初中生而言也是一目了然。根据上一届学生反映,这篇文章以前曾编在小学教材中,而现在则删除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童话还是前移至小学阶段更合适些。当然,既然是放在初中课本中,我就要跟学生一起来学习。只是,我想利用的时间稍微短点,只 须花一节课就可以了。 学习什么呢?宣扬 “ 爱心 ” ?文章虽然没有直接了当地说 “ 表现了小姑娘的爱心 ” 之类的话,但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已经读懂了这些意思,我如果再带着学生去挖掘这些已经显而易见的东西,实在有点画蛇添足的拙劣了。语言文字上也很通俗易懂,只有一个词语 “ 干涸 ” ,有少许几个学生好像没有认真预习,读成了干 “ku” ,其他同学很快就为之纠正过来,也用不着花再多的时间。于是,我想到了一些2 / 5 名家所提倡的 “ 浅文深教 ” 的说法,我决定姑且把这篇文章当作一篇 “ 浅文 ” ,来尝试一下,深入文本,透过浅显的文字表象,去探究一 些有益于开发思维的东西。我和学生一起主要探讨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小姑娘那神奇的水罐,最后竟变成了七颗钻石,并飞上天空又成为 “ 大熊星座 ” ,蕴含着作者什么美好的愿望? 2、文中小姑娘 “ 把水让给小狗喝 ” , “ 让给生病的妈妈喝、妈妈又让给小姑娘喝 ” , “ 小姑娘把水又让给素不相识的路人喝 ” 三个主要情节的安排顺序,能否改变? 3、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讲述三个主要情节。 从教学效果来看,第一个问题似乎没有任何的悬念,学生都能很轻松地解决了,也就是 “ 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 照亮人们的心田 ” 的美好愿望。第二个问题则颇费思量。回答不能调换顺序是 “ 无效问题 ” ,一般而言,学生不要思考也会知道,文章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作者一定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关键是学生如何能理解作者这样匠心独运的构思。当然,也不乏有时候会有学生与作者的思路的不一样的灵感,但是,这样的情形实在太少了。而且,生成那样的 “ 敢于质疑 ” 的读书态度,需要一定的底气的,需要在真正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见的。不在这里讨论。学生在再读课文后,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作者这样安排3 / 5 有某种道理,但想说出原因,却处于 “ 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 言 ” 这样一种 “ 愤、悱 ” 状态。此时此刻,正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最佳时机,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讨论,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能通,口欲言而能言,进而达到通他人之未通,言他人之未言。果然,在讨论中,学生有的说,这是按照 “ 爱的由易到难 ” 的顺序写的;有的说,这是按照 “ 爱心由小到大 ” 的顺序来写的;有的则说是按照 “ 由因到果 ” 的顺序写的。等等。学生讨论的答案不仅有道理,而且都逼近了完美的答案。我请学生一一加以阐述这样分析的原因,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说出了我的想 法。我说,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正体现在这里,也正是我们这篇看似简单的文章的可圈可点之处。小姑娘给水小狗喝,表明小姑娘拥有一颗同情弱小的美好的善心;母女二人的让水,凸现了母女之间至纯至美的天然亲情;而把水让给路人喝,则是一种无私的爱心,因为她舍己为人,帮助他人的行为,已经不是普通的爱心,相对于前面二者来说,是一种升华了的高尚的情怀,是把爱洒向普天之下的博爱,这与下文作者通过七颗钻石幻化为天上的星星以及大熊星座是相照应的,文章最后一笔不是闲来,而是作者前文写作铺垫的必然结果。所以,这里 的顺序是爱心的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逐步过度的逻辑顺序。同时,也正是由于小姑娘前面的 “ 同情弱小 ” 、 “ 关怀生命 ” 、 “ 珍爱亲情 ” 的基础,也才有了后4 / 5 文的舍己为人的行动,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故而,顺序是不能调换的。在阐述这层关系时,学生好像对这个因果关系不太明白,我举例说,正如我们现在都说要 “ 爱祖国 ” ,但是我们更提倡 “ 爱自己 ”“ 爱父母 ”“ 爱学校 ” ,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资格去爱 “ 国家 ” 。为什么呢?我说,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的父母、母校、自己都不会爱,都不愿意爱,那么他怎么去爱祖国呢?有什么资格去爱祖国呢? 等我把 这些话说完后,我感觉学生若有所思。我想,或许今天有学生还不一定都懂我说的意思,但是,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加,读书的增多,体验的不断丰富,其中的道理一定会慢慢地领会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本来准备上课时完成,可是在第二个环节上时间比较长,只好留给学生课后去写写了。我之所以有这个设计,是由于前面的课本剧表演中学生没有放开手脚,拘泥于课文而显得刻板教条给我带来的启发。还有前面的一篇小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故事梗概进行改编,结果学生基本上都是在既定的框架内的捣腾,是茶壶里起波澜,难以有大作为 ,难以突破窠臼。显然,这是学生的思维长期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