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青铜器_第1页
甲骨文与青铜器_第2页
甲骨文与青铜器_第3页
甲骨文与青铜器_第4页
甲骨文与青铜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1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七年级上册 第 9 课 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 2070 前 221 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 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 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 第 5 课 “ 夏商西周的更迭 ” ,正文有 “ 家天下 ” 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 6 课 “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 ,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2 / 31 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 7 课 “ 春 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 ,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 8 课 “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 ,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 9 课 “ 甲骨文与青铜器 ” ,第 10 课 “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 ,第 11 课 “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 ,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 12 课了解身边的 “ 历史 ” 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 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启、 “ 父传子 ” 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 “ 巧合 ” ,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 2)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 “ 禹传子 ” 只作为“ 家天下 ” 的出现,作为 “ 王位世袭制 ” 取代 “ 禅让制 ” 的标志。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 “ 夏商周工程年表 ” 的推断,明确提出把 “ 公元前 2070 年 ”“ 禹 ” 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3 / 31 家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 ( 3) “ 禅让制 ” 的存或废不应以父子相传作为依据。因为实行 “ 禅让 ” 时有国家,如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先按传统办法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说明要用禅让的办法来更换继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权力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王位。同样,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如曹丕取代汉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 “ 禅让 ” 。这就说明,不要把 “ 禅让 ” 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天真了。 ( 4)夏朝历史至今仍旧是传说,因为尚未发现文字可靠的材料。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掘来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紧密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达来看, 似应有一个衔接点更好。因此,夏朝的存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不宜过分夸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 1)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 “ 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 ”“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 的说法;更没有强化社会形态,把 “ 夏商 ” 看成是 “ 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 “ 西周 ” 说成4 / 31 是 “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 ,而是把夏商西周说 成是 “ 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 ” ;也没有把 “ 春秋 ” 作为 “ 奴隶制的解体 ” ,把 “ 战国 ” 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 与希腊、罗马一样,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 ” 。这是有别于阶级斗争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 ( 2)课文中介绍了 “ 贵族、平民与奴隶 ” ,对当时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地位进行定位,反映了当时存在奴隶制的社会现状,但未肯定它是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 3)课文中也说到 “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 ,说明它们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起了 “ 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 ,也未给予定性。 ( 4)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历史上有争 议的封建社会源于何时的问题,不表示支持或反对哪一种说法,如西周 “ 封建论 ” ,或是战国 “ 封建论 ” 等。同时这也说明初中学生没有必要知道中国封建论定于何时。 ( 5)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社会阶段划分有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比如,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曾经说过: “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几个时代。 ” 这就是说,他并不认为人类社会都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还按照劳动资料和生产力类型将人类的历史从宏观上划分为采 集渔5 / 31 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时代;同时,从中国古代看,由于中国社会带有明显的血缘纽带关系,阻碍了把本族人全部变成奴隶的趋势,因此,中国的中原王朝不存在一个完全的奴隶制形态和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所以,新教材在社会分期上不使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概念,而只说是 “ 奴隶 ” 和 “ 封建 ”“ 奴役 ” 和 “ 剥削 ” 等的表现。 3为什么只讲 “ 分封制 ” ? ( 1)西周社会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国家制度,它的实行是受宗法制原则制约的。宗法制是社会的一种变革,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影响,且有浓重的政 治因素。因此,社会变革与国家制度变革这两个变革是紧密相关、互为表里的。但是,为了降低难度,只能讲其中的一个,分封制容易理解一些,因而不讲宗法制,或者把它叫做宗法分封制。 ( 2)课文从分封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分封制是通过血缘关系,以 “ 授民授疆土 ” 的形式,用分封的义务、权利和承诺,把政权与族权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密切了与边地区的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 ( 3)讲分封制的另一个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它向 “ 郡县制 ”过渡,说明 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是国家进步、发展的6 / 31 一个重要表现。 4 “ 春秋 ”“ 战国 ” 中的社会变革。 (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各国政治的主要内容。新兴势力不断取代原有的旧势力,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趋势。 ( 2)争霸战争体现了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特点,而且,各国都是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才取得胜利的。讲清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明白政治与军事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这一时代的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 3)春秋的社会变革,主要讲 “ 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 ,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霸实力;二是提出 “ 尊王攘夷 ” 的口号;三是拥有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齐桓公于公元前 651 年葵丘会盟,称霸中原。 ( 4)战国时期的争霸,首先应讲清背景,必须明确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集体强迫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也使个体农民从事农耕成为可能。这就是 “ 公作则迟 ”“ 分地则速 ” 现象的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在这里,教材避开了 “ 井田制 ” 是因为其太难,也说不清,也没有必要为此费笔墨。教材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也只说 “ 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来保 护土地私有制 ” ,而没有说 “ 废井田,开阡陌 ” 。这是必须把7 / 31 握的。 ( 5)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变革。课文分析了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由此说明变革中有进步,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反复,也说明社会就是在复杂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全面了解变法过程就能全面展现社会变革的全貌。 5孔子与百家争鸣都是重点内容,两者又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讲解孔子时主要围绕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来讲,并说明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儒墨道法各派思想,新教材尤其点明了各派争论的焦点: 例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 “ 兼爱 ” 、儒家以礼、法家以法、道家以 “ 无为而治 ” 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四)第二单元的教学方法建议 1这一时期的很多故事或成语体现了变革的精神和过程,它又为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条件,应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2分封制与西周社会关系的问题是本单元较难理解的问题,可用 “ 西周分封示意图 ” 和 “ 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 ” (教师教学用书第 59 页和 62 页)来帮助理解,由此理解社会等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3本单元的某些内容为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如商8 / 31 鞅变法 、孔子、百家争鸣。 4本单元的教学既可以常规课进行讲述,也可采用探索课讲法。 【参考答案】 第 9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主备人:马集中学陈延安参与者:城关镇中学刘景元 【认定目标】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46 页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 2.下图是上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 1)它的名称是什么?名称有何含义? 司母戊鼎; 司,是及私的意思;戊,此 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 “ 司母戊 ” 这三个字的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注意:名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即可。 ( 2)说说这件青铜器的具体情况。 课本 P47 48 内容。最好给学生形象地解释一下数字的含义。 ( 3)商朝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9 / 31 工艺精湛,种类繁多;(四羊方尊精巧,司母戊鼎宏大)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 1.描画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能说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什么渊源关系吗? 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2.观察青铜立人像,试着说出它的特点: P48 教材小子内容。 【归纳整理】 1.什么是甲骨文?它主要出土在那里?它的发现有何价值? 基本上就是教材 P46 第一段大字。 2.列举青铜器的主要代表作。观察汉字 “ 鼎 ” 与司母戊鼎的形状。听老师讲司母戊鼎的传奇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青铜立人像等 故事(做完题后)。 司母戊鼎历经劫难的传奇故事 (组图 ) 司母戊大方鼎: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 1939 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 “ 司母戊 ” 三字而得名。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 “ 马槽鼎 ” 。 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 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 133 厘米、口长10 / 31 110 厘米、口宽 79 厘米、重千克。 该鼎的化学成分为:铜 %,锡 %,铅 %,其他 %。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 司母戊大方鼎发现于日本鬼子铁蹄蹂躏下的 1939 年,当年发现、挖掘司母戊大方鼎的 42 名村民中的最后幸存者吴培文已于 XX 年去世。 XX 年司母戊大方鼎回到安阳 “ 省亲 ” 时,他向记者讲述了大鼎历经劫难的传奇故事。 发现 村民结伙儿在田地里挖宝,贱价卖给时常在这一带转悠的古董商,不小心挖出了 “ 青铜大炉 ” 。 官村是距河南安阳市区 3 公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先后发掘出了上千座墓葬,还有十几座王公大墓。吴培文老人住在武官村 289 号一个朴素的小院里,当年这座小院落前后通街,是他父亲留下的家产。 当年,安阳小屯一带发现大量甲骨文以后,前民国政府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发掘。 1937 年之后,由于日本鬼子的侵占,发掘工作被迫停止了。鬼子一来,村民真是度日如年。人饿得没办法,只好结伙儿在田地里挖 “ 宝 ” ,贱价卖给时常在这一带转悠的古董商。 1939 年 3 月初的一天,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漫无目的地在野地里 “ 探宝 ” 。挖宝有挖宝 的门道,什么是生土,什么是熟土有讲究。探杆碰到铁、铜或者玉石,带出来的土颜色不同, “ 老江湖 ” 一看便知。接了两根杆,打到 13 米11 / 31 深的时候,已经打到水脉了,突然,探杆触到了硬东西,拔出来一看,探杆卷了,探杆头上带上来些许铜锈。 “ 有宝物! ” 吴希增收拾工具悄悄回村找到吴培文。一商量,决定找几个人,夜里偷偷挖。当天晚上,吴培文他们找来了十七八个棒小伙子,黑灯瞎火地开始了挖掘。按吴希增白天所做的标记,挖出了一个大土坑,然后继续朝下挖。终于,宝物露出来了,借着昏暗的烛光,仔细一观察,坑底躺着一个巨大的青铜炉样的东西 。大家七手八脚地向四周破土,尽量扩大土坑,宝物终于揭开了 “ 面纱 ” 。此时天边开始发亮,不能再干下去了。他们只好填回一些浮土,又用柴草盖住洞口,约定次日晚上接着干。 出土 换上新的绳子,用了三匹牲口,忙活了几夜,这鼎终于得见天日。 第二天晚上,他们多叫了一些人来,队伍扩大到 42 人。开始,一部分人在扩大洞口,另一部分人找来 3 根粗粗的圆木,交叉着支到洞口上,这在当地叫 “ 叉抽 ” 。找了一个浇水的辘轳作滑轮,又拿一条粗绳子从滑轮上面拉过来,直通洞底,成了稳固的提升架。洞下面空间小,只能站两三个人。地面上有 人喊着号子,套上两匹牲口,人也一起帮着使劲往上拽,洞底下的人用撬杠撬 “ 大炉 ” 终于缓缓地上升了。稍微挪动一点,上面有人往下扔土,洞下面的人马上再往 “ 大炉 ” 下面垫土。然后,12 / 31 上面号子一喊,大家憋住气猛地一拉, “ 大炉 ” 又上升了几厘米。如此往复,大鼎一点点提升。 不过消息还是让武官村所属的第十区区公所知道了。区公所的头头来了,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要派一个排保护大家。当然,这一个排的人都要 “ 算股 ” 了。于是,大坑周围,每50 米远就设一个岗。 整整折腾了一夜, “ 大炉 ” 才上升了六七米。直到第三天夜里,这 鼎终于得见天日。紧接着,就是秘密把鼎运回村里,暂时埋藏到吴培文家院里一个粪堆下面,上面用柴草伪装好。 刚刚过去十几天,大家的心还没有放下来就出事了。村里有人走漏了消息,驻守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长黑田荣要来看鼎,大伙儿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怎么办?想转移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应允下来。 觊觎 黑田荣的眼睛离开了司母戊鼎,狡黠地挤弄了两下,开口说话了: “ 宝物!宝物啊! ” 那天夜里,黑田荣坐着小汽车来了,登着梯子翻墙过来,大伙拨拉开乱草和浮土,黑田荣走到了跟前,自称见多识广的黑田荣就惊呆 了, “ 吆唏、吆唏 ” 地直叫唤。他戴着小眼镜围着大鼎整整转了好几圈,一边看,一边嘟囔,谁也不知道他说了点儿啥。终于,黑田荣的眼睛离开了司母戊鼎,狡黠地挤弄了两下,开口说话了: “ 宝物!宝物啊!中国人,13 / 31 这个! ” 他跷着大拇指连说带比划。村民们站在那里,不知道黑田荣的下文是什么。 没有几天,村里小孩子跑来说,赶快跑吧,鬼子又来了!这次来的不是黑田荣,有宪兵队、铁道警备队,还有皇协军共 100 多人里。吴培文一看这阵势,撒腿就跑了。可能是黑田荣说错了地方,这拨人把吴培文家翻箱倒柜弄了一遍,没有找到 “ 大炉 ” ,走了。 这可怎么办?继续放着连性命也难保了。这时就有人出主意说,还是卖了换成钱安生。 卖鼎 肖寅卿狡猾地笑笑,竖起两根手指头,这个数儿? 他们就托当地的一个专门 “ 倒腾 ” 古物的古董商将消息透漏给大买家。没过几天,当年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古董商肖寅卿带着护兵和通信员坐着小车来了。看到大铜鼎,肖寅卿一下子惊呆了。肖寅卿拿出放大镜,从鼎耳一直仔细地看到鼎足。大家沉不住气了,催促他说个数儿。肖寅卿狡猾地笑笑,竖起两根手指头,这个数儿? 两万?不, 20 万光洋!大家伙儿舌头还没有伸直,肖寅卿又说话了: “ 不过, 你们得把它给我分解开,起码分个十块八块的,不然,我怎么运走?等我一块块地装了箱,就把钱付给你们。怎么样?干不干? ” 一说这么多银元,不少人动心了,毕竟大家穷得要死啊! 14 / 31 当晚,他们开始用锯条锯,折腾了一夜,折断了几十根德国产的锯条,连大鼎的一根腿都没有锯下来。这时有人拎来大铁锤,垫上被子往鼎上砸。哎呀!这一锤可不得了,轰的一声,巨大的声响震耳欲聋,砸掉了一只鼎耳!由于害怕把鬼子招来,大家七手八脚地扒掉西屋马棚地上的牲口粪,挖了一个深坑,把 “ 大炉 ” 重新埋上,又伪装好。 不久,上回没有得手的宪兵 队等一班人,再次来到武官村,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吴培文家院子前后通街,他躲过一处岗哨,直奔村外,躲进了挖沙的大坑里。 说来也巧,下午 3 时许,突然刮来一阵狂风,天昏地暗。村里的鬼子只好走人。吴培文回村一看,他们把西院马棚误以为西屋马棚,翻了一个底朝天。回到自己家,他发现挂在墙上的照片被全部拿走了,拿走照片肯定是为了捉拿自己。家是待不下去了,吴培文找了几个人,把 “ 大炉 ” 又转移到自家放草料的东屋,只身投奔亲友去了。 贺礼 时值蒋介石 60 大寿在即,王仲廉正在发愁送什么礼物,得知此事,正中下怀! 村里人知道鬼子不会罢休,后来就把以前挖掘的一只没有人要的破罐子,用麻袋裹起来放到床底下,搪塞了他们。打那以后,吴培文有家不能归,在亲戚家辗转住了两年,又跑到徐州、蚌埠、淮南、南京流浪打工。抗战结束后,吴培文回到了故乡,当初参与挖鼎的几个人又开始合计怎样把鼎15 / 31 卖出去。 1946 年 6 月,当时的安阳县政府一位 “ 陈参议 ” 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威逼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 当时出版的民生报载文说: “7 月 11 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 X 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 12 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 ” 此文中的 “ 古炉 ” 即司母戊大方鼎。 当时的古物保存委员会设在安阳市老城县,一时城内百姓争相参观,盛况空前。结果,风声竟然传到了驻扎在新乡的国民党第 31 集团军司令长官王仲廉的耳中。时值蒋介石60 大寿在即,王仲廉正在发愁送什么礼物,得知此事,正中下怀!于是,司母戊鼎又连夜被运到了南京,后来被存放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 解放南京时,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被解放军发现后,转移到南京博物馆。解放后,国家对大鼎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及文化内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鼎腹中 “ 甲骨铭文 ”的破译,是经郭沫若亲自现场考证,确 认为 “ 司母戊 ” 三字,从此大鼎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 司母戊大方鼎。 1959 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大方鼎被调拨到北京参展。此后,历经磨难的司母戊大方鼎就留在该博物馆,并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司母戊大方鼎的剪影图案还被制为该馆馆徽。(据东方今报) 【拓展练习】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 16 / 31 1( XX湖北黄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2( XX福建龙岩)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 A金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 3( XX四川资阳)下列图片所示字体最早出现的是() ABcD 4( XX安徽)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B A.兵马俑 B.司母戊鼎 c.竹木简 D.青花瓷 5( XX浙江宁波) XX 年 4 月 1 日起,为期三个月的“ 国家宝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 ” 在宁波博物馆举行。其中右图的展品出自中国的() A商周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6( XX山东潍坊)周礼 载 “ 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 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 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金文的形成与发展 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17 / 31 7.( XX烟台中考)西周时期,周礼明确规定为 “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8( XX江苏淮安)秀美的成都平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创造了独特的 “ 三星堆 ” 青铜文化。下列 文物属于这一文化的是() ABcD 【教学案例 1】 第 9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课程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18 / 31 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 “ 甲骨文 汉字,汉字 甲骨文 ” 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 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 形状奇伟,花纹瑰丽 ” 的商朝青铜器是 “ 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的地感受到 “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 ” 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 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19 / 31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 F4 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 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 “ 人本思想 ” ,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 “ 启 ”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 教学方法的应用: 20 / 31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设计说明,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展现出来,在设计上重在把握知识的线索。本课板书设计在设计时把握住三条线索:( 1) “ 文字 ” 线索,从线索上可以明确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关系,及我国文字的发展趋势;( 2)以 “ 文字刻在什么地方 ” 为线索;( 3)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司母戊铜方鼎。 导入新课设计 1 通过一则游戏 导入新课,游戏的名称为 “ 简单任务的传递 ” 。 具体操作过程:老师将一项简单任务 (譬如原地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告诉学生甲,要求同学甲在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将任务内容告诉学生乙,并最终由学生乙完成此任务。 破解方式:学生甲只要将任务的具体内容写在纸上,就能顺利完成任务。 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疑: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设计 2 21 / 31 通过游戏导入,游戏名称为 “ 比比划划 ” 。 游戏规则:教师准备部分汉字的图片,由两名同学组成一组,竞猜者 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猜出图片上的汉字。 注意事项:表演者不能发出声音,时间是 2 分钟。在规定时间内猜出数目最多的一组将成为本轮游戏的获胜者。教师在此基础上同样进一步设疑,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按照教科书的框架结构,本课共分为两部分,第一框题 “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 ,第二框题 “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 。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需要讲清 “ 甲骨文的含义 ”“ 甲骨文的意义 ”“ 甲骨文的出土地点 ” 三个知识点,具体操作建议: 1、播放 F4 的流星雨: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 “ 流星雨是怎样形成的 ” ,这是一个自然科学问 题,需要学生运用地理课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设疑:在人类文明不发达的远古,人们遇到例如流星雨这些他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会怎样做呢?由此导入“ 甲骨文的含义 ” 。 甲骨文的含义 1、 “ 模拟案情分析 侦缉档案 ” 。教师设计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刑警的身份进行模拟、想像,获胜者将赢得 “ 神探福尔摩斯 ” 的称号。 22 / 31 ( 1)什么是占卜? ( 2)在商代能够进行占卜的都是哪些人? ( 3)他们都向谁占卜? ( 4)王室贵族通常遇到什么事情,才会去占卜? ( 5)占卜人是如何进行占卜的? 2、小 循环反馈。多媒体展台展示商朝龟甲,引导学生观察龟甲或兽骨上的裂纹呈什么形状,由( 1) ( 5)分析得出占卜的含义,并进一步推出 “ 甲骨文 ” 的含义。此教学环节的设计相互呼应,这种紧密问题的设计在于培养学生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初步掌握收集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师联系时事,分析鬼神迷信思想的产生根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甲骨文的意义 1、甲骨文 汉字。 (1)通过甲骨文十二生肖单字寻找自己属相。此设计使甲骨文以近距离的形式与学生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讨论 “ 通过甲骨文 汉字的推论,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由此分析得出 “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转化而来的 ” 。这种设计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教师归纳总结:与甲骨文同时存在的人类的古老文字包23 / 31 括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人图形文字,这三种古文字早已灭绝,唯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并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总结实际上是对甲骨文世界意义的阐述。 2、汉字 甲骨 文。 (1)造字游戏:要求学生由 “ 日 ”“ 月 ”“ 水 ” 等简单的汉字想像甲骨文的书写,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横向思考能力及丰富的想像力。 (2)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我国在破释甲骨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是谁? 他一共破译出多少个甲骨文单字? 在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己经破译的甲骨文单字有多少? (3)设疑: “ 为什么说甲骨文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 ” 3、小循环反馈。 (1)讨论:从甲骨文 汉字,汉字 甲骨文的推理论证活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导出 “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 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 结论。 (2)游戏 “ 挑刺先生 ” 。游戏规则:教师说出一句话,由学生找出错误,进行分析。找出 “ 我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 这句话的错误。 24 / 31 甲骨文的出土地点 由上一框题导出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 1、设疑:为什么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就一定是反映了商朝的历史呢?此设计需要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回答,学生提高把握历史脉络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归纳、综合的能力。 2、进一步设疑: “ 千里马虽好,也要有伯乐来识 ” ,发现甲骨文这匹 “ 千里马 ” 的 “ 伯乐 ” 是谁,他是怎样发现甲骨文 的?由此导出 “ 王懿荣与甲骨文 ” 。 3、多媒体展示金文: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青铜 1、观察:教师要求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铜制品,观察铜的特性。 2、设疑:金属铜有哪些缺点? 3、模拟空间想像: “ 如果你是商朝的工匠,你该怎样做才能既解决铜软的特性,又降低铜的熔点? ”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 青铜器是怎样铸造的? ” 由此导入下一框题 “ 商朝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 ” 。 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 1、发展。学生根据搜集的材料,复述商朝铸造业的发展。 2、高度发展。 25 / 31 设疑:设计三 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1)青铜艺术达到高峰是在什么时期? (2)你们有什么证据呢? (3)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3、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 (1)评选活动 “ 最佳评论员 ” :引导学生观察司母戊鼎的造型并进行描述,并解释司母戊鼎名称的由来,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 “ 最佳评论员 ” 。 (2)现场演算:为了使学生形成对 “ 世界上最大的 ” 形象认识,设计一个现场演算环节,说出一个学生的体重,估算司母戊鼎相当于多少名学生的体重之和。 (3)组织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 “ 假如你 是司母戊鼎铸造工程的总设计师,你会怎样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 ” 并由此评选出 “ 最佳工程创意奖 ”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操作: 两道数学题的计算:提问形式参照开心辞典及主持人风格。 浇铸司母戊鼎需要 800 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26 / 31 通过学生自己的计算,能够较为形象的了解铸造司母戊鼎的复杂。 铸造过程的六项工程难题: 为什么一定要 70 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 ? 怎样才能协调好 250 人同时行动? 怎样才能做到 70 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怎样才能保证 70 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 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 怎样才能做到 70 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 小结 要求学生以 “ 每课一得 ” 的形式进行小结,这种设计即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又是对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锻炼,体现了师生互动式教学原则。 【教学案例 2】 第 9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 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现27 / 31 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搜集 5 个甲骨文文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搜集青铜器照片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学生对青铜器这一中华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真切地感受到 “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 ” 从而自发地增 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过程 师导入:根据本课标题,大家都十分清楚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的: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要求全班朗读课文内容提示,明确问题 1我国有文学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 ? 28 / 31 2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 ? 3目前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的哪个朝代 ? 一、甲骨文 要求全班认真阅读第一段文字,生字注意卜 请一学生朗读第一段文字,回答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