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城市经济发展的文化作用实证分析——以泉州市为例.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城市经济发展的文化作用实证分析——以泉州市为例.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城市经济发展的文化作用实证分析——以泉州市为例.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城市经济发展的文化作用实证分析——以泉州市为例.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城市经济发展的文化作用实证分析——以泉州市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以往一个城市的发展主骚依靠囱然资源与经济资源,而文化在城市发靛的作用往 往被忽视。燕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导致城市经济建设与文化发碰不相协调,城市 发展缺乏文化支撑、经济增长后劲严重不足的现象襁中国城市特别燧些典型的资源 垒城市茏为突出。戆蓑鳃谖经济懿嬲寒,“经滚文诧一体纯”戆趋势逐步形成,文亿 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越来越 羁显。竞静十六大掇文亿竞争力上秀舞琶家藏珞,诲多城市管理着鬻意识翻文托在缄 市经济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运要的作用,棚继提出了“文化兴市”罄口号。 本文认真总鳐、分析了国内井学者关于文化与经济发餍关系研究成粜,并吸纳 媚关的研究方法,绘如证明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数学模型。剥用掰肇4 度经济 学的“路径依赖”理论,探索城市文化对城市主体行为方式的影响路径,进而导出由 于城市文偬特别是城市主体馀僮鼹念款不同,最终姆导致城枣经济发震状瑷露模式瓣 差异化。通过泉州、苏州、沈阳等城市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既印诚上述推导,又可 懿褥蠢凌索获买畜豹文凭氛强,包揍羧篷鬣念、天文辏褥秘褒监气怒等在簸寄经济笈 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泉州市城市发展实际,掇出提高泉州市城市竞争力文化支 撵豹五点建议:( 1 ) 提高入力资本:( 2 ) 掇炼城市精棹;( 3 ) 墙育众渡家耩神;( 4 ) 创造文化环境;( 5 ) 弘扬特色文化。 关键词:城市经济经济发展文化作用实诋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1 1 1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c i t yd e p e n d e do nt h e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a n de c o n o m i cr e s o u r c e m a i n l yi nt h ep a s t , e s p e c i a l l yd e p e n d o nt h ew o r k f o r c ea n d c a p i t a l w i t ht h ea r r i v a lo f t h e k o w n l e d g ee c o n o m y ,t h ef u n c t i o ni nt h ec i t yd e v e l o p s o fc u l t u r ei ss h o w n e s p e c i a l l yd a yb y d a y , c u l t u r ei sm o r ea n dm o r eo b v i o u st ot h ei n f l u e n c et h a tu r b a n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s ,i t p l a y sap r o m o t i n g ,l e a d i n ga n ds u p p o r t i n gr o l et ou r b a n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m e n t h o w e v e r , b yt h el o o ko fp r a c t i c eo fs o m ed o m e s t i cc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h e a v y e c o n o m i c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l i g h tc u l t u r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h a ss t i l le x i s t e ds e r i o u s l y , i ti sn o ti nt u n e t h a te c o n o m i c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ea r ed e v e l o p e d ,a n dt h e ni n f l u e n c et h ee c o n o m i c d e l a y e de f f e c t 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r e p o r to f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a s s e m b l y1 6t i m e s o ft h e c o m m u n i s tp a r t yo fc h i n ab e c o m e sn a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yo ft h ec u l t u r e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 ,t h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o r so fal o to fc i t i e sr e a l i z et h a tc u l t u r ep l a ya ne s s e n t i a lr o l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c e s so f u r b a ne c o n o m y , p u tf o r w a r d c u l t u r er e v i t a l i z ec i t y ”s l o g a ni ns u c c e s s i o n a t h i st e x th a ss u m m a r i z e d ,a n a l y s e d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l yt h a tad o m e s t i c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c h o l a rc o n c e l t l s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a b o u t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 r e c e i v et h e 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a p p r o a c h ,i tp r o v e su r b a nc u l t u r ea n dm a t h e m a t i c sm o d e lo f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d e p e n d e n c et op r o v i d e u t i l i z et h e ”p a t hd e p e n d e n c e t h e o r yo f n e w s y s t e m e c o n o m i c s ,e x p l o r et h ei n f l u e n c er o u t et ot h eu r b a ns u b j e c tb e h a v i o ro f u r b a nc u l t u r e ,a n d t h e nl e a do u ti tb e c a u s eo f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u r b a nc u l t u r ee s p e c i a l l yv a l u e so fu r b a n s u b j e c t ,w i l lc a u s e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 t h es t a t e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u r b a ne c o n o m ya n dm o d e f i n a l l y ,t h r o u g hq u a n z h o u ,s t t z h o u , s h e n y a n gc o m p a r i s o n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 i si td e r i v e w h i l e b e i n g a b o v e - m e n t i o n e dt oc o n f i r m a l r e a d y , c a n d r a wt h ec u l t u r e a t m o s p h e r e i n c l u d i n gv a l u e s ,h u m a n es p i r i t a n dc o m m e r c i a la t m o s p h e r ee t c h a do fc i t yo nt h e i m p o r t a n tf u n c t i o no f u r b a n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e t h e rc o m b i n eq u a n z h o u c i t yc i t y d e v e l o pr e a l i t y , i s i t i m p r o v eq u a n z h o uc i t yu r b a n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5s u g g e s t i o n st h a t c u l t u r es u p p o r t st op u tf o r w a r df i n a l l y ( 1 ) i m p r o v et h em a n p o w e r c a p i t a l ;( 2 ) r e f i n eu r b a n s p i r i t ;( 3 ) f o s t e rt h es p i r i t o f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 4 ) c r e a t et h ec u l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5 ) c a r r yf o r w a r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c i t ye c o n o m i c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u l u a r ef u n c t i o n 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鹾究残暴。尽我繇鳎,除文中已经栎暖弓l 惩蕊蠢察努,零论文不瞧含锤j l 薅英谴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嘲。本入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聚由本入承担。 学往谂文 罄者签名:j 唠离 日期:p 驴 年移月,譬霞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韶 本学位论文作嚣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鼹、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巍 权保韶并向豳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予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媸黉。本人授权华中秘技大学可以掩本学经论文静全部或帮分蠢容壤入窍关数搽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锌复制平段保稃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缣密西,在年篇密螽邋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方摄内打“4 ”) 搓导数f 零签名: 日期:匆颦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1 绪论 以往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特剐是依靠劳动力与资本。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 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综观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正在逐步形成。它是“一种文化与经济相 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新的社会综合发展趋势”【1 】。文化因素日益渗透到 经济领域,使经济发展长上文化的羽翼,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市场经济的因素 也在不断向文化领域渗透,使文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具有经济价值,增强了自身 的造血功能、竞争力和发展实力。“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形成有五大动因:第, 文化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 越大;第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威力越来越大,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制 高点;第三,商品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 来越成为经济的强大竞争力:第四,观念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第五,文化产业迅猛崛起,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可以说,大到一 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一个企业生产 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都是一种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活动;一个国家、 区域或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也无不凸显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 素。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文化建设课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文化竞争力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文化的力量“越来越 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城 市以文化定输赢”。许多地方政府意识到提高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是提高城市竞争力 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相继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市”以及“文化兴市” 的口号。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宣;= = = = = = = = = = = 昌= = = = = = 兰= = = = = = 宣= = = = ;= = = = = 1 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思路 应该看到,一个城市要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就 确立不了,经济建设也就难以搞好,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然而,从国内 一些城市发展的实践看,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仍严重存在,经济建设与文 化发展不相协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忽视先进文化的培育、为经济增长牺牲优秀文化 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经济建设缺乏文化支撑,最后丧失发展后劲。这是促使笔者从 文化入手探讨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因。 城市作为人类相互联系、聚集、聚居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文明的主 要成果基本上都是由城市创造和发展的,“没有城市,文明就很少有可能兴起”【2 j 。 人类的城市演进史表明,城市不只是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政治学上的单位,还 是文化学上的单位。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往往代表了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所 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入手, 侧重于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比较分析,涉及城市这一中观层面的研究还不多。 这也是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意义所在。 本文在认真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 相关性模型,通过探索文化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比较分析影响我国若干城市经 济发展差异的文化因素,进一步归纳、提炼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结合泉州 市城市发展实际,提出实现城市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 1 3 文化概念的理解 在我国古代,“文化”一词与“人文”相通,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不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 悠”。在这里,文化具有某种观念和教化的意义。在西方,文化( c u l t u r e ) 一词源于拉 丁史,是动词“c o e r e ”的派生词,原意是指对土地的耕种。1 9 世纪以后,文化被作 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加以研究,其含义不断丰富,“内涵”和“外延”也不断 扩展。 3 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于在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把握上存在差异,不同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方 式有所不同。定义文化的方式非常多,据说现在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 0 0 多 种。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就 收集了1 6 6 条文化的定义。现在较为普遍接受的文化定义,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 种,广义的文化即“人化说”,狭义的文化即“精神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 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意识形 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4 作为物质形态的文化,是具体的,历史 的。作为精神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 济。在现实生活中,文化则主要指艺术形态领域和文化工作部门,如思想、理论、宣 传、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体育、卫生、图书、文博等 领域和部门的人们所从事的领域和所创造成果。 根据文化的广义和侠义之分,我们可以这样给城市文化下定义:广义的城市文化 是指一个城市历史上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 城市中的人们所具有的独特的心理结构和精神动力,是城市社会心理共同的沉淀。 本文研究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时,关于城市文化概念的引入,主要侧重于 城市文化的两个部分,第一是城市主体的精神追求,主要涉及城市主体的价值观念及 其对行为方式的影响;第二是城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发展提出的解释 性变量也在不断增多,把非经济因素引入经济发展的分析已经成为解释性变量扩展的 努力方向。其中,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管理层的关注。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研 究,很早就引起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兴趣。例如,a d a m s m i t h 和在探讨经济( 财富) 增长原因时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就是基于对人的道德伦理的深刻思考。马克思关 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论述以及历史唯物主义蕴涵着广泛和深刻的有关经 济和文化关系的哲理。m a r xw e b e r 以他两部有关经济和文化关系的论著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被奉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其后,诸如s c h u m p e t e r , m i s e s ,h a y e ,b u c h a n a n 等经济大师都涉足该领域,以演进、互动的观点来解释文化 与经济的关系。上世纪7 0 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迅速兴起,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成 为了新的热点,在n o r t h 制度变迁分析中,意识形态就是四要素之一。在国内,张培 刚把文化传统作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樊纲等学者分析过儒家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 系;许多地方成立“五缘”文化研究会,专门研究“五缘”( 神缘、地缘、亲缘、物 缘、业缘) 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倪鹏飞博士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也涉 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下面介绍国内外一些主要研究情况。 2 1 国外学者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 1 1 马克斯韦伯的资本主义有灵论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新教伦理关于工作、节 俭、奉献等文化价值观在形成资本主义伦理价值体系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 新教伦理在西欧社会经济领域变革的特殊动因。他指出,有别于中世纪基督教教义的 新教,给人们的世俗生活“设定”了一个全新的意义结构,即上帝所允许的生存方式, 是让每一个人去完成它在世俗生活中所处地位赋予他的那份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 义务是神的召唤,是天职,人们只有完成这份天职,才会成为上帝的选民。要想成为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帝的选民,你首先必须是一个勤奋劳作的人,必须以自己的辛勤劳作来增加上帝的 荣耀。其次,你必须要抓住每一次可以获利的机会,因为这是上帝的恩赐,只要追求 财富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欲,那么,个人财富积累的越多,说明你更多 地受到了上帝的恩赐。最后,你在个人生活消费上一定要节俭,因为从极终关怀的角 度看,你只是受托管理上帝恩赐给你的财产,你没有权利为了自己的享受去消费上帝 恩赐的任何一部分财产。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所倡导的对艰苦奋斗美德的信仰,与资本 主义经济中为谋求成功所必需的价值观完全一致,因此,新教伦理精神促进了以勤劳、 俭朴、首创精神、竞争和获得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兴起,促进了西欧资本主 义经济的蓬勃发展。 2 1 2 彼得伯格的“亚洲资本主义精神”论 随着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迅速崛起,东亚地区很快吸引 了包括经济学家和文化学家在内的学术界的目光,他们认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背后 同样有一种文化精神的支撑。美国学者彼得伯格就是其中代表之一。相对于韦伯的 “西欧资本主义精神”,彼得伯格把此种文化精神称为“亚洲资本主义精神”,并分 析了其所具有的如下文化特征: ( 1 ) 强烈的成就取向的工作伦理。强烈的成就取向保证了个人不会只为享乐而 从事经济活动,而是为了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奉献而努力工作。因此,“亚洲资本主义 精神”同样是敬业的和节俭的,同时具有一种奉献社会的担当精神冲动。 ( 2 ) 高度的集体团结感。与美、英“个人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价值大异其趣, 同本“社团资本主义”则强调社团价值。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属于“发展导向 型国家”,这类国家在使用市场概念时,主要是把市场看成能在国民中培育出奋发进 取的企业家精神的最有效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他们主要是通过发扬这种企业家精 神,来取得市场对经济成长的效果,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而不着重个人之间的竞 争。 ( 3 ) 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重视教育是儒家文化圈共有的文化特征。日本的“教 育立国”人所共知,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也非常重视教育,认为知识不仅在今 后的社会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经济领域尤其起决定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3 诺慰制度变迁中意识形态鳃意义 新古典主义把制度、文化等因素视为经济运行的既定因素或外生变量。但新制度 经渗学家帮凳毽据意识形态在内豹籁度终海经济灞动兹一拿重要态生交爨。“翻度 ( i n s t i t u t i o n ) 是一套涉及人们政治及经济行为的规则,它定义了人与人之间巢种契约 关系1 5 o 铡度静基零梅或霄三部分,帮由较会认可的菲正式规则( i n f o r m a lc o n s t r a i n t ) 、 国家规定的正式规则( f o r m a lc o n s t r a i n t s ) 以及实旌机制。其中,“非挺式规则,也称非 正式约束,怒入臂j 程长期交往中的无意识形成的。”嘲它主要包括价德观念、伦理规范、 道德理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爨素。意识形态不仅可以骧湮硷傻鼹念、伦理援蕊、 道德观点和风俗习惯,而且意识形态还对入的行为舆有强有力的约窳。美国新制度经 济掌家诺悉挺意援形态捧为与产投、专绣及酒家露等重要黪彩稳经济发震熬器耪重要 制度之一。他认为意识形态自b 够最大程度地在社会成员问实现一致,减少“搭便车” 闯鬏;并量,一静炙丽的意识形态逐有动予倍患在车圭会藏受中静传播。诺憨在分帮子潮 度环境的变化对潜在收益与制度变迁成本的影响是指出,一项制度变迁的安排必须符 合被会中现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否弼,这项翻度安排的变迁成本将稠当大,共 同的意识形态也可以极大地降低社会中其他制度安摊的供绘成本和逡行成本( 即“襁 容原理”) 。 2 。2 国内荚于交袍与经济发蒜关系鹩研究 2 。2 。1 张壤羯关手交耗费缝砖缝漭凌囊豹翻筑俸蔫 张培刚在其早期著作农业与工业化和近期主编出版的发展经济学教程中 指出,翻约经济发栽的社会阂素可归纳为资源、通淫环境、入口、制度、文化传统以 及豳际经济政治秩序等。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被会价值观,如果与现代社 会的工业化所需要的工业文明相差蒜远,就构成了经济发展深层的隰碍因素。在类似 中隧和e s 度这样魇史悠久懿代表着东方文明的发展中大国,“凡于零的越戆羼史馒它 们形成了与传统农业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由此演化成为一种历史 包袱”f 7 。张薅廷g 试舞黄绫文讫及荬历史惫羧鼹王数往产生戆疆褥终矮主笺表瑰瓷器 方面: 6 华中科技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 1 ) i 业化魑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为前撼条件的,但传统文化痰体 现的农业文明却是“重农轻商”或“重农抑商”的农本主义思想。 ( 2 ) 工业化秘现代促瑟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怒拿大方戆约环境,以秘学技本瓣 力量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也是两方整个工业文明的基础和核心。可是东方传统文 化中懿“整合意识”只麓侵入漕极蜷适痤篷然,窿欢治上黢麸毅力瓣统治。蓊基,佟 统文化有一种内在的保守主义倾向,使人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不能孕育出民主 政治麓度鞠先遂静褥学鼓寒,迄不麓为工鼗仡帮现代亿瓣兴起提供妊要条 牟。 ( 3 ) 工业化和现代化援求科学有很大的而且是不断的发展,程东方文化传统中, 虽然重视教肖,但根本排斥了科学和技术。生产技术被统治阶级褫为“奇技淫巧”, 致使科学技术的发鼹的不到鼓励,褥科学技术的落露必然譬致经济发展的落压。 ( 4 ) 工业化和现代化瑟求人际关系也发生根本的变化,传统系法社会形成的宗 族关系必矮 是享会偬大生产爨要复杂分工、姿捧及法锻爨攥定豹投力义务灏旋替。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几千年习惯形成的传统宗族关系却一直顽固的存在瓣,对现代 经浚中懿铡度纛缝缓产生了耱耱不零l 影嫡耪抗蕹终耀,使z 妊纯帮蕊代纯掰要求翡现 代制度与组织难以建立和不易健全。 2 2 2 儒家文化影晌经济发展的论每 关予馕容文键慰经济懿佟鬟,焱藿蠹学本爨长羧存在誉网看法,势弓| 趋缓大争谂, 至今仍未结束。突出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完全否认儒家文化对经济的贞 麸,缝镪扶工遂革命菇螽,器方经济逐猛袋震,孛嚣羽“嚣力磊灏式锾,不复为毽器 中心” 8 1 寻找原因,认为,中国落厥于西方是因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蹶方文化,而儒家 文化一直程中国文化中占麟主导逮位。中翻文化落精扶程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中国 人肖很多行为劣根性,保守、乐天知命、圆滑、不求甚解、自私、特剐容忍恶势力 和社会不公难、夜郎自大。中国人行为特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彻底地 拿今日之我同昨目之我对挽,以今嚣之我寒否定昨霞之我”,“必须嚣倒强家痊、改 变文化才有可能使中国强起来”1 9 】。他们把中国所有的落詹、一切的困难都归罪于儒 家文化。 另一种观点则大力肯定儒家文化。他们则从家驻地区出现新兴工业化缀济入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探讨为什么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能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当中脱颖而出,j j n a 以西 欧、北美白种人为主导的发达国家俱乐部? 为什么他们经济有活力、发展这么快? 结 果发现一个共同因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他们进而分析为什 么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地区经济能够取得快速发展? 结果发现儒家文化事实上对经济 赶上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作了很大的贡献,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儒家文化强调勤劳、节 俭、刻苦、重视知识、重视长幼次序、重视所谓朋友有信。这样,他们又把成功的这 一部分全都归因于儒家文化所带来的这些优点。 2 2 3“五缘文化说” 五缘是对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从五个方面或五个层次所做的一种结构性分 析。具体地讲,五缘是指神缘、地缘、亲缘、物缘、业缘。它既是对特定地域人们生 产、生存环境的一种高度概括,又是人们生产、生存方式的具体化内容。学者研究表 明,华人更能利用五缘关系。由神缘、地缘、亲缘、物缘和业缘构成的五种关系,并 不是只有华人才有的,而是人类一般交往即会形成的五种渠道。所不同的是,东方文 化强调这种关系,西方文化则比较淡化这种关系,而注重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和人与人 的契约联系,显然这是由各自文化内在特质所决定的。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社会伦理道 德,以追求社会和谐为其目标,因而更注重社会联系和由此形成的网络。我国许多地 区,比如上海、福建,充分利用五缘关系去“结缘、化缘”,组织各种社会关系资源, 吸引华商进行投资。而华商也借助五缘文化,克服在华投资的“文化障碍”,实现“文 化沟通”和管理本土化。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由于文化组成成分的多元性,造成文化对 经济发展的作用的两重性,即文化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能制约经济发展。但有一点 是大家共同注意到的,即经济起飞需要一种作为动力和规范因素的文化,没有文化提 供的价值定位,不可能有健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秩序;没有文化精神的推动和支撑, 也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和起飞。尽管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研究切入点各 不相同,研究过程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所形成的理论 框架对我们分析城市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实证模型 3 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由于文化需求和供给始终在总量和结构矛盾的交替变化中发展,文化的多重功能 通过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形成文化的多重效益,文化发展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 的质量与效果从根本上制约文化的发展。因此,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相互作用 的统一系统,这个系统具有灰色系统所必备的基本特征,即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其关系存在信息不完全、准则多样性;从信息到结果是由多到 多的灰映射,二者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不确定等。根据文化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性质,有以下实证分析模型:【1 伽 设有自然数序列x ( t ) 、y ( t ) ,即: 五0 。) - ( 墨i 。) 。矗耻,x ,墨( f 。h 弓( 气) ;亿( 。x 弓扛,) 。,弓( ) ) i ,j ,t = ( 1 ,2 ,n ) 。 则有x ( t ) 、y ( t ) 两数列在t 时刻的关联系数: 琦。璃啊j 酊 ”薪 ( 式2 ) ( 式3 ) ( 式4 ) - 瓣 利用yu ( t ) 可以得到每个y 指标与x 指标在t 时间区间内的平均关联度大小: ) ) “ “ ;= 叮 ) ) l l 件 什 ( ( 瓤 了 ) ) t t ( ( x y : a 中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矗2 击:啼扛) ( 式6 ) f 。l 由于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往往只能定性描述,考虑到计量的可能性和统计数据的 可获耿性,文化发展以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体指标进行描述;经济发展则以城 市经济增长指标进行描述。因此,在上述模型中,x 为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评价指标,y 为城市经济增长评价指标,t 为时间( 年) 。则x ( t ) 表示为第t 年某一 城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体系,y ( t ) 表示第t 年该城市经济增长指标体 系。 运用此模型对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作实证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1 ) 模型所用 数据量较一般的函数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要求较少而分辨率高,回避了不同指标 的数量级和量纲,模型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2 ) 模型所需的原始数据无须标准化和选 择参考点,便于计算机处理;( 3 ) 原始数列中含有零或负值时,不影响评价效果;( 4 ) 通过滤波处理计算关联时,两序歹h 均起作用。 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不仅取决于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本身的复杂 性,还取决于衡量文化效益的多因素性,理论的不完整性,借鉴中的制度性差异,定 量计算中模型假设的不合理性以及数据缺陷等。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相互作用 的开放系统,其发展具有全局性、关联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有多级递阶,多输入、多变量、多目标以及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不均衡性。 3 2 路径探索 “经济体系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的汪洋大海中,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遵 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 1 l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不同的城市文 化外化为不同的经济观念与准则。 学术界对文化的结构有“两分说”、“三层次说”、“四层次说”、“六系统说”等多 种不同的划分。这里借助费孝通先生关于文化结构的三层次说,就城市文化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提出一个路径图。如下( 见图3 1 )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 1 城市文化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结构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器物层次,即生产、生活 的工具,国家、社会用什么样的工具、器物来生产、生活。第二是组织层次,包括这 个社会里面怎样把个人组织起来,让单独的个人能够结合在一起、在一个社会里面共 同生活以及他们之间怎样互动。第三个层次是精神层次,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等。三个 层次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整体。u 2 】从图3 1 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城市所拥有的器物 工具、组织制度、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引起城市主体行为方式( 生产活动) 的差别, 并最终导致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的差异化。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价值观念是如何影响行为方式并最终导致城市经济增长 的差异性的,即这一过程是遵循什么原则进行的。发展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 a | e x a n d e ,g e r s c h e n k r o w ) 在通过对1 9 世纪欧洲一些落后国家工业化进程进行考察 时,提出所谓的“落后优势”( t h ea d v a n t a g eo f b a c k w a r d n e s s ) ,认为,落后国家可以 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制度学习和制度模仿追赶先进国家。【1 2 1 同样的,不同城市 之间,作为器物层次的生产工具和作为组织层次的组织制度,是可以在较短时期内通 过不同城市主体间的交流和交易获取的,完全有可能照抄照搬,使不同城市文化在器 物工具层次和组织制度层次有趋同的可能。但是作为城市文化特质或者说是内核的价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值观念,是城市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具有其城市独特的个性,是不可能被完全 移植的。现实生产生活中的不少例子表明,不同城市的行为主体( 不单指个体) ,在 相同的制度安排下使用相同的工具进行生产活动,却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显然 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基于以上原因,下面在探讨城市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路径的影响时,将舍弃器物 和组织层面的东西,只取其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念,并以其对行为的影响为切入 点。亦即探讨文化如何通过人类行为的运作机制来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需求理论告 诉我们,人类的需要产生了行为的动机,动机经过权衡转化为行为,行为的过程及其 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在这一行为机制中,文化既对需要起着“过滤”的作用,又对 动机的转化起着“筛选”作用,动机的权衡往往不是纯粹的机会成本的比较,文化还 可以给出需求满足的心理程度。由图3 1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分析文化与经济行为的 基本架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行为方式。 研究文化对经济变化的影响,有一种方法可以借鉴。经济学研究发现,技术的演 进和制度的变迁过程存在自我增强( s e l f - e n f o r c i n g ) 和路径依赖( p a t h d e p e n d e n c e ) 特 征,认为细小的事情和偶然的情况往往会把技术发展和制度演变引入特定的路径,丽 不同的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文化发展之中。一旦 国经济在发展初始阶段走上某一路径,那么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 强化,人们过去的选择往往就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诺思在2 0 世纪8 0 年代提 出了“路径依赖”理论,用来解释现实中的制度演进轨迹。“路径依赖,是创新理论 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理论,还是在制度创新理论中,创新变动的 趋势、方向总是在特定的路径上演变,而决定路径的主要因素是原有的技术或制度结 构及其结构内部的相互依赖性。” 1 3 1 按照给出文化与经济关系分析的架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不 同城市人们的行为方式之所以不同是由于作为积累过程的知识、思维与价值观的不同 所致。价值体系既展现了人们的意志世界,又给出了行为的可能性边界,而知识结构是 自由意志世界的可能性成为现实的最坚实后盾。 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人类的行为都是机会成本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任何行为都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通过成本效益原则计算的,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显然这一假定并不符合人类行为 方式的真实情况。事实上,在人类的行为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行为复制现象,并且, 不仅在行为本身,同时在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系中也存在着复制现象。 怀特认为:“行为是文化的函数” 1 4 o 因此,“人的经济行为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 文化特质,取决于价值支配下从事经济活动的态度、动机和心理,这种态度、动机和 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积淀和结晶。这种积淀和结晶作为一种隐型文化弥 漫于一个民族或地区社会成员的文化心理层面,成为指导每代新人行为方式的先 天律令” 1 5 o “隐型文化”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创立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定的社会 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某种思维定势和行为“范式”,它以“集体无意识”的 方式渗透于该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心理特征等文化深层。如 果把文化比喻成一种生物,那么“隐型文化”则是这一种生物的遗传基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通过生产率的提高而实现,生产率的提高又是各 行为主体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的行为结果,因此,所谓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是在一定 的制度安排中进行并完成的。一般地讲,生产率与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之间有一种内 在的统一性,即为了适应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各行为主体总要在现有的技术 与制度结构中寻找要素的相互替代,这一行为本身既实现了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又会 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点受到理性假定的支持。但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二 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的实现需要诸多的中介因素的作用才能达到,虽然这种统性 “最终”会实现,但作为实现“过程”而言,其差异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可以把人的行为方式划分为两种,其一是简单的行为方式,它是指人做某一 工作或处理某一事情简单的重复以前的行为,是一种行为复制。其二是复杂的行为方 式,是指人做某一工作或处理某一事情不是简单的重复以前的行为,而是加入或改变 某些要素,它是一种行为创新。显然行为复制是不可能引起生产率的提高。当生产率 的提高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时,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创新的具体途径将 受到行为惯性、现有知识结构、传统价值观念的多重限定,因此,对于特定的城市而 言,经济增长的方式是注定要沿一定的路径演变。相对于不同的城市而言,由于其所 “沉浸”的文化环境不同,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必定有所差异。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以泉州、苏州、沈阳为例 人的经济活动,都是由特定的群体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生产生活在一个城市 的群体( 政府、企业和市民) ,构成该城市生产力的主体成份。不同城市主体在特定 环境的适应方式与改造过程中产生了本城市的文化特征,由于生存环境和经济生活的 多样性,造就了不同城市文化的独特个性。建构在一定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城市文化, 反过来又规定着城市主体的经济活动秩序,使之呈现明显的城市特质。由城市文化特 质所赋予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偏好、选择方式等等,成为城市特定的文化价 值标准,对城市经济生活起到推动或约束作用。 4 1 一个故事的引入 为方便对我国不同城市的文化差异性有一个感性认识,我先举一个故事。 有一批人,包括泉州人、温州人、成都人和东北人要到一个岛屿去淘金,但挡住 他们去路的是一条大江,江面广、水又急,没有什么其他的过渡工具可用。有一个人 先跳下水,由于抱着对财富的狂热,其他人也不肯落后纷纷跳下。但是,我们知道, 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游泳并具备横渡大江所必须的体力和耐力的,最后只有极少部分 人游到对岸,大部分人还是回到岸边,另有一小部分人被淹死了。游到岛上的人开始 淘金并发了财。而回到岸边的人出现了分化:成都人觉得淘金辛苦并且风险太大,还 不如回家去打打麻将,喝喝茶,过自己的农家乐;泉卅1 人认为就这样回去不划算,又 试着跳水,有极个别也成功,但多数人失败;东北人想等看看,等是否有一个“强人” 能带他们过江去淘金:温州人也跑回去了,但却带来两条木船。他们用术船将岸边的 人运到岛上去淘金,收取了一定费用,自己并不去淘金,而是干起了运输,建饭店、 旅社,办加工厂,收益比淘金者多得多。泉州人看到温州人如此,在自己有了原始积 累后也投资建酒店、搞运输和娱乐业,与温州人争夺另一块蛋糕。东北人仍然继续淘 金,尽管会矿在不断减少。 1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可能描述的也并非十分确切,但它对我们分析城市文化差异 对经济的影响仍有一定的价值。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这首先是一种经济活动; 其次,它反映了不同城市的人对经济活动的态度,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第三,从深层次看它却可以折射出不同城市的人的文化差异。成都人性格洒脱、 闲散,比较讲究安逸;东北人勤劳,但依赖性也较强,关东大汉性格是“大河向东流,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他们需要北斗,也有产生北斗的土壤;泉州人“爱拼才会赢”, 模仿能力强,但创新不足:温州人精明,有较强的商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下面以泉州、苏州、沈阳为例,比较分析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4 2 泉州多元文化支撑经济发展。 泉州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人便在此拓荒耕耘,繁衍生息。周秦 以后,中原汉族逐渐南渡入闽,西晋末年,大量晋人南迁,唐代又有两次大规模入闽, 中原文化开始在泉州大地上扎根、衍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越文化日渐式微,中原 文化蔚为主流。泉州逐渐成为“朱子过化之区”、“海滨邹鲁”。从区域上看,泉州地 处东南沿海,良港棋布,最早参与国际商业贸易,因此,泉州文化深受萁特定的地理 环境的熏陶,受外来文化影响十分明显。由于泉州是个滨海地区,飘洋过海者众,对 外接触和联系多,而五湖四海的来客也接踵而至。早在唐代泉州已呈现出“市井十洲 人”之独特景象,深深地打上了海洋文化的烙印。宋元时期泉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 路”的启锚地,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也由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同益频繁,成为东、西方文化的聚集地和交汇点。从文化特性看,海外交通带来的古 代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种文化,与古越文化、中原文化交融汇合,形成了 我国文化领域内独特的异彩纷呈的多元现象。在泉州,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宗 教的民族融洽相处,绽放出人类和平与文明之花,使泉州赢得了“泉南佛国”、“世界 宗教博物馆”等称誉。历经千百年交汇流转,泉州文化显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 格。其根本特质就是融中原农业文明与海洋商业文化于一体,构成一种多元化多质性 的文化景观。中原文化执着的求实精神,表现出质朴、敦厚、刚毅的文化心理素质; 海洋文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