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专业论文)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pdf_第1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pdf_第2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pdf_第3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pdf_第4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摘要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籍图书的发展史上,儒家经书成为格外醒目的一类。经书 的发展如同儒家学派的发展一样,紧密地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联系在一起。它 随着儒家学派的形成而出现,并随着历史上经济发展、政治斗争、社会变革而 跌宕起伏。经书始于春秋时期孔子删定的六经,到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 经之后,经书确立了官书的地位。汉初时己亡佚乐,而有了“五经”的提 法;东汉增加了论语、孝经,形成“七经”;到了唐朝又有将春秋和 礼分为“三传”和“三礼”之举,然后有“九经”之说;晚唐时期论语、 孝经、尔雅被列为经书形成“十二经”:后至宋代添加孟子书为经 书,最终形成“十三经”。由于经书中的思想与政治关系紧密相连,因而经书经 历过大荣大辱。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有悲惨遭遇,例如秦朝的焚书、禁书经 今古文之争和不断的战乱对经书的破坏,尤其是对石刻经书的破坏等,却又在 相当多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官书的地位。其主体思想指导着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 它的德治思想强调政治实施过程即道德感化的过程:它的法制思想有着法先王 的法制思维,以礼法观作为立法原理,强调法自君出的法制原则;它的伦理政 治观念对于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都起到了指导和维护的作用:它的 重视贤人的吏治思想也成为后来封建政治的主要思想。并且这些思想形成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例如“内圣外王”、“大一统思想”、“中和思想”、“民 本思想”等。但是经书里也包含了一些消极思想,例如等级观念、宗法制度、 官本位思想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否定的。沿着经书的发展轨迹,“五四”时期 是一段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受到猛烈批判,古籍 图书尤其是儒家的经书被有些人认为是封建的糟粕,然而此举实属矫枉过正之 举,认清实质、做深刻反思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意义非常。 关键词:儒学经书传统文化政治文化 绎书j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 i nt h ec h i n e s ep h y l o g e n yo fa n c i e n tb o o k ,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b e c a m e o n ee s p e c i a l l ye y e - s t r i k i n gk i n d a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o l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g o t i nt o u c hw i t h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s c u l t u r er a p i d l ya n di n t e n s i v e l yt o g e t h e r i ta p p e a r e dw i t h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f o r m a t i o n , a n dt r a n s f o r m e du pa n dd o w nw i t i l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i nh i s t o r y ,p o l i t i c a ls t r u g g l e , c h a n g e si ns o c i e t y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s t a r t e df r o m “t h es i x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 w h i c hc o m p i l e db yc o n f u c i u si nt h ey e a rp e r i o d a f t e rw u d io fh a nd y n a s t yr e j e c t e d t h eo t h e rt h o u g h to fah u n d r e ds c h o o l sa n dc o m m e n d e d ”t h es i x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 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h a de s t a b l i s h e dg o v e r n m e n to f f i c i a lb o o kp o s i t i o n b e c a u s e t h em u s i c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h a da l r e a d yd e s t r o y e di nt h ee a r l yh a nd y n a s t y t h e n t h e ”p e n t a t e u c h ”w o r d i n gw a sc o m i n g 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h a di n c r e a s e d ”a n a |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a n d ”f i l i a lp i e t yc o n f u c i u sc l a s s i c “i nt h e e a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 s oi tb e c a m e t h es e v e nc o n f u c i u sc l a s s i c s “w h e ni tc a n l et o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 , ”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 s ”a n d “b o o ko fr i t e s “h a db e e nd i v i d e di n t o ”t h r e eb i o g r a p h y ”a n d ”t h r e er i t e st 1 t h e n t h en i n ec l a s s i c s ”t o o kf o r m i nt h el a t e 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f i l i a lp i e t yc l a s s i c ”,”y o ur r ee l e g a n t ”h a d b e e nl i s t e da s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s o ”t h et w e l v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h a dt a k e nf o r m n o tu n t i ls o n gd y n a s t ya d d i n gt h e 。m e n c i u s ”o n eb o o kb e c a m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 ”t h et h i r t e e n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f o r m e du l t i m a t e l y s i n c et h et h o u g h ti nt h e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w e r el i n k e dw i t ht h ep o l i t i c sr a p i d l ya n di n t e n s e l y , c o n f u c i a n c l a s s i c sh a de x p e r i e n c e db i gg l o r i o u sa n di n s u l ta sar e s u l t i n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 ,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h a dm i s e r a b l ee x p e r i e n c e ,f o ri n s t a n c e 。q i nd y n a s t y sb u r n i n gt h e b o o k t h eb a n n i n gt h eb o o k ,c o m p e t i n go fn o w c h i n e s es c r i p tb e f o r et h eq i nd y n a s t y , a n dc e a s e l e s sc h a o sc a u s e db yw a rd i r e c t so n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d e s t r o y i n g , e s p e c i a l l yd e s t r o y i n gt os t o n ei n s c r i p t i o n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e t c ,b u ti ta l w a y sh a d b e e nl o o k e du p o na sg o v e r n m e n to f f i c i a lb o o kb yp e o p l ew i t h i nm u c hq u i t et i m e t h e m a i ni d e ai n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w a sg u i d i n gt h ep o l i t i c a ll i f ei nt h ef e u d a l i s t s o c i e t y i t sr u l eo fv i r t u et h o u g h te m p h a s i z e dt h a tt h ep r o c e s sp u t t i n gp o l i t i c s i n t o p r a c t i c et h a ti st os a yt h ep r o c e s sh e l p i n gt h em o r a l i t yt oc h a n g e ;i t sl e g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s t h o u g h th a dt h el e g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st h o u g h tf o l l o w i n gm yd e c e a s e dk i n g ,l o o k e do n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e t i q u e t t ev i e w p o i mo fd i s c i p l i n e 鹊l e g i s l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e m p h a s i z e dt of o l l o wt h e p r i n c i p l eo fl e g a l i t yt h a tt h el a wc a m ef r o mak i n g ;i t se t h i c sp o l i t i c sc o n c e p tg u i d e d a n dd e f e n d e dp r o f e s s i o n a le t h i c s ,f a m i l ym o r a l i t ya n ds o c i a lm o r a l s ;t h et h o u g h to f t a k i n gp 盱s o no fv i r t u es e r i o u s l ya l s ob e c a m e m a i nf e u d a l i s mp o l i t i c si nt h e a f t e r w a r d st h o u g h t w h a t sm o r e ,t h e s et h o u g h th a sf o r m e dm a i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c u l t u r ec o n n o t a t i o nm o r e o v e r , f o ri n s t a n c e :”al e a r n i n gb o t hs o u n di nt h e o r ya n d p r a c t i c e ”t 。g r a n du n i f i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 ”。t h i st h o u g h tn e u t r a l i z i n gt h o u g h t ”h i g h l y v a l u ep e o p l et h o u g h t ”e t c b u t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h a v ea l s oc o n t a i n e dal i t t l ei n a c t i v e t h o u g h t ,s u c h 笛g r a d ec o n c e p t ,p a t r i a r c hs y s t e m g o v e r n m e n to f f i c i a ls t a n d a r d t h o u g h te t c t h e s ew e r ea l lt h a t w eo u g h tt od e n y a l o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t h et r a j e c t o r y ”m a y4 t h ”p e r i o di sas e g m e n to fp e c u l i a rp e r i o d 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c e n t e r i n go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m e t 、析mf i e r c ec r i t i c i z i n g s o m ep e o p l e t h o u g h tt h a ta n c i e n tb o o ke s p e c i a l l y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w e r et h ef e u d a l i s md r o s s b u t i ti sr e a lo v e r d oi nr e c t i f y i n gb e h a v i o r s o ,g e t t i n gac l e a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e s s e n c e , m a k i n gad e p t hr e t h i n k i n gp r o f o u n d l yt o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t oi n h e r i ta n dd e v e l o p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e x t r a o r d i n a r i l y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 p o l i t i c s c u l t u r e 1 1 1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 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 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 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雾弦 同期: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p 7 。 刮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及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 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彰彩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经陆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导言 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然而在众多的古籍图书当中唯有儒家经书一直处于 封建社会的官书地位。并且儒家经书的内涵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 引导着当时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塑造了 中华民族的性格。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经书引导着当时社会政治 文化的发展。经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 那么经书是如何产生发展的,经书又是怎样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的政 治文化又是如何影响经书的,儿此种种问题又j 下是经书史研究所忽略的。为此,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再认识经书的历史地 位和社会作用以及经书发展基本规律决定其自身规律的具体状况,这对于古籍 整理学的研究和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儒学的出现与发展 经书不是从来就有的,可以说它是伴随着儒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在儒 家的地位得到巩固之后而随之发展的。经书的增减损益就是儒家及儒家思想在 历史中地位的客观反映。 1 1 孔、孟、荀与先秦儒学 1 1 1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 1 1 1 、“儒”的本义。“儒”在说文解字中的训解是:“弱也,术士 之称。”然而“术士”,未必皆弱,儒者也追求刚毅勇猛。论语中就有“仁 者必有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见义不为,无勇也”。可见儒 生并不是弱生的意思。但是“儒”为一种职业,无疑是肯定的。这一点可以从 孔子的话中得到证实,论语雍也载“子谓子夏日: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人儒”。孔子之言,当是要子夏为君子做“儒”,莫为小人做“儒”。周礼当 中“儒”可能是一种官职,到了孔子以后,“儒”的本义就是以“仁”、“义”、“忠”、 “信”等思想教人,讲究礼乐,崇尚礼仪。后世将孔子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学, 一直沿用至今。 1 1 1 ,2 、孔子继承周之礼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 期鲁国人伟大的思家、教育家。孔子自幼无父,跟随母亲来到鲁城的阙罩。 章年时代的孔子在母亲教导下丌始学习文化,施行礼仪。逐渐,他对周文化有 了更深的了解,并且产生了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学问已有 深厚的功底。这个时期,就已经有一些贵族和平民子弟开始向孔子问学。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三十岁以后,孔子开始小有名气,除了讲学授业外还经常被请去问政。五 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第二年又升为大司寇。开始政绩不错,但是到了后 来由于孔子的主张不合鲁国贵族的需要,于是他离开鲁国,希望在其他诸侯国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周游列国,也四处碰壁,晚年孔子回到鲁国,专心 致志从事教育和古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弟子三千人通晓六艺的七十二人,孔子 死后,他的弟子们继承了他的事业,传播他的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主导思想。 1 1 1 3 、儒学的主要内容。孔子时期儒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内圣” 和“外王”两个方面。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p r o 论语颜渊 中载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论语述而中: “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外王”方面,孔子主张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 人”为终点。论语宪问中就有孔子的话:“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 己以安百姓”。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 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 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y j 。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只有 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在论语雍也 中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 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 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j j 。能真诈做到“内圣外 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总之内圣属于修身、齐家的 范围,内化为修己之道:外王则是治国平天下的范围,外化为治人之政。所以 历史上都把孔子、儒学归之为“修齐治平之学”和“内圣外王之道”。 1 1 2 孟子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 1 2 1 、孟子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孟子名轲,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 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孟子与孔子的学说 一起构成了后来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因而被称 为“孔孟之道”。战国是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时期,孟子旗i 以鲜明地继承了孔子的 思想,当仁不让的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从而使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 重权谋、贵武力的战国时代,有了一个立场坚定而且充满激情的维护者和传播 者。孟子力挽狂澜,与各种流行的与儒家思想相违背的异端学说进行辩论,挽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救了儒学衰微的态势。孟子斥杨朱“为我”是“无君”,墨氏的“兼爱”是“无 父”,许行之道是使天下“相率而为伪”,公孙衍、张仪之术乃“妾妇之道”。这 些辩论有力地巩固了儒家的思想阵地。”, 1 1 2 2 施“仁政”、行“王道”一孟子的政治主张。“仁政”是孟子政治思 想的核心,也是他一生追求而最终仍未能实现的理想。孟子的“仁政”思想, 是在对孔子“仁”学和“德政”说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仁政” 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即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统治者应当以“恻隐 之心”即同情心或不忍人之心来施政爱人、爱民。具体实施应当“置民恒产”, 减轻剥削减轻压迫,他认为倘若能行“仁政”,不但治理好国家会易如反掌, 而且使天下“定于一”也不是难事。 1 _ 1 2 3 “民为贵,君为轻”一孟子的政治理念。孟子认为理想的政治,应 确立如下原则: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首先,“民为贵”是说人民 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 上来说,都是来自人民、面向人民、为了人民。其次,“社稷次之”。社稷在古 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后来成了国家的代名词。作为一个国家,当然要有制度, 要有宪法。但制度也好、宪法也好,终究还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所以社 稷的地位次于人民。最后,“君为轻”是说相对于民与社稷来说,君的地位并不 那么重要。君的地位与权力是民赋予的,没有民就没有君,君不能与民相提并 论。另外国君意味着有国7 j 。有军,从来就没有无国家的国君,因此国君的地位 也不能和社稷相提并论。总之,在孟子看来,得到广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资格 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 一切政治权力,从根源上来说,都是来自于民众。这种重民思想是孟子学说的 精华。 : 1 1 3 苟子对儒学的改造 1 1 3 1 苟子的礼论。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关于 苟子的师承,没有明确记载。苟子自己十分崇敬仲尼,以仲尼传人自任。如果 说孟子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由重视主体自觉走上了“内圣”之路的 话:那么,荀子则主要继承了孔子的礼学,由重视客观约束而迈上了“外王” 之道。孔子的“克己复礼”显示了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礼制的维护和依恋,然而 苟子的礼论已经完全越出了传统的樊篱。 首先,关于礼之起源,苟子认为礼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脱离并超越自然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状态的标志。苟子礼论提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 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属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 礼之所起也。”。在荀子看来人生来都是有欲求的,“礼”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 望,并节制人欲的过分膨胀扩张,避免物品供小于求的现象而制定的。是使人 们合理地节制欲望,进行有秩序的竞争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外在规范。 其次,苟子认为礼义是社会的普遍规范,是国家的根本制度,任何一个社 会和国家必须建立在礼义之上。礼作为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国家的命脉。苟子 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家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 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 苟子王霸) 一个 国家没有礼,就不可能建立起公j 下合理的社会秩序,必将陷入混乱。 第三,苟子从f 1 常生活方面对礼作了许多阐述,苟子修身中说:“凡 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食饮、衣服、居处、动静, 由专l 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 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礼无所不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必须遵从礼 的规范,礼的领域就是社会j 下常秩序的领域。在同常生活中,礼是修己、待人、 接物的根本原则,人必须不断学习礼义,至死方已。总之在苟子的礼学体系中, 既有形而上的证明,又有具体的规范;既继承了传统的内容有注入了新时代 的精神,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理论基础。 1 1 3 2 苟子的“王道”与“霸道”思想。苟子王制中认为作为统一 天下的策略,王道是以“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使天下之人亲近、 尊贵我,使敌人畏惧我,达到不战而臣服天下的目的。霸道是开辟农田、充实 库府,选择和招募战斗之士,增强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并以刑赏加强对内的 治理,对外则“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 苟子王制) 同诸 侯国修睦讲和,以友相待,在天下无王的情况下就可以常胜。所以王霸的区别 是,王者臣诸侯,霸者友诸侯。 体现在治国方面的王道是指礼义之治。苟子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主 张为政以礼,以礼正国。当然,王道并非将刑法排斥在外,与法家不同的是, 纳入王道系统中的刑法是符合礼义原则的刑法。体现在治国方面的霸道是指刑 赏之治,主要特点是刑赏必信。霸道于德义有所缺略,然大节已备。霸道虽不 主于德义但也不排斥德义。荀子对齐桓公就多有称道。 4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王道和霸道有优劣等差,但没有鸿沟相隔,两者密切相关,各有其价值, 故苟子说:“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又说:“为人上者,必将慎礼 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 强国) 推行什么样的治国之道, 就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王 霸) 。”但是因苟子的治国思想与孟子的治国思想相左,因而在封建社会中一直 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1 2 儒学在秦代的发展 1 2 1 对儒学的学习教授。秦代儒学是原始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代 及以后的儒学有重大的影响。然而人们往往拘泥于所谓的“焚书坑儒”,认为儒 学的发展断于秦代。其实儒学在秦代并未中断发展。有史籍记载:“悉招文学方 术士甚众”又有“始争置酒成阳宫,博士七十人i j 为寿”( 史记秦始争本 纪) 这些方术士和博士其中大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博士传授六经的也 颇多。”1 伏生以尚书授晁错;叔孙通因答对能曲合秦二世之意,拜为博士。 京师之外,各地也有儒学活动。“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 未尝间断“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 史记儒林传) 。其白j 著名者如孔鳅、 浮丘伯等。孔鳅,孔子九世孙,“通六艺”,始辛召为鲁国“文通君”。秦未禁私 学,他曾地下讲学,受业弟子甚众。齐人浮丘伯,“与李斯俱事荀卿”,精诗 及谷梁秦时以诗教。燕楚等地也有儒学研究者,如韩婴、陆贾。韩婴 潜心诗学,著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数月言。陆贾,楚人,以客从刘 邦定天下“时时前称说诗书”,力主“行仁义,法先圣”。”1 1 2 2 秦朝对儒家著作经典的整理传播。尚书是历史档案,与政治的关 系最密切,因此秦代儒生曾整理过它,将由唐虞至秦的重要书篇依次编排,表 明j 下统。秦誓列于书末,】下是记秦以霸业继周统,颂扬始皇帝业。而这 只能发生在秦统一天下之后。大约在秦禁诗、书时,尚书被整理为百 篇,使书成为一部包括二帝三王整齐完备的经典。可能因为百篇的数目太 多,普通不能都学习,当时选择最重要的约三十篇编为一集。陈梦家先生认为, 伏生所传尚书二十九篇就是秦代齐鲁儒者所更定而立于官学的。 1 2 3 儒家文化对秦朝政治的影响 一 儒家文化对秦朝政治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博士儒生参与议政,儒 学渗人决策圈。史记所载两次在朝廷议政,都涉及王朝的重要决策问题。在 决策过程中,博士儒生可以用经学为批判武器“以古非今”,加以减否。淳于越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面斥博士仆射,批判既定国策,且说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并未 受罚。至于秦二世罢诸儒之官,是因为他忌讳说人民造反,并非因为是儒生引 经义为据。 第二,儒家思想进入统治思想系统。秦代搞了不少刻石。其内容都是统治阶 级所称赞的。刻石文中有很多儒家思想的内容。例如“仁”、“义”、“圣”、“德”、 “圣智仁义”等,都是重要儒学概念。在东观刻石和碣石刻石中有“秦灭六王, 阐并天下”和“德并诸侯,初一泰平”的字样。此外,秦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 秩序,达到“行同伦”,在刻石文中也多宣扬礼教。如在泰山刻石晕有“贵贱分 明,男女体( 礼) 顺”,“昭隔内外,靡不清净”;会稽刻石里有“伤省宣义,有子 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成。夫为寄毅,杀之无罪,男 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成化廉洁”等。这些说明儒家思想已经深深的 影响着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另外在秦朝的为吏之道当中以儒家道德规范 和行为标准要求官吏的字样也随处可见。“凡为吏之道”,“严刚毋暴”,“宽裕忠 信,和平毋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施而喜之,敬而起之,惠以聚之, 宽以治之”,“有严不治”。这与儒家的“德刑并施、宽猛相济”思想多有吻合。 【们 第三札制的采纳。史记礼书说:“至秦有天下,悉纳六国礼仪。”如, 秦始阜本纪载:“始争于二十八年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 川之事”。秦二世则“令群臣议尊始争庙”,群臣所对与谷梁、王制、礼 器之义相合。封禅立庙,今天看来固然无聊,但在以祀与戎为大事的古代却 被认为是神圣的。这只要看司马谈以未参与封禅大典为莫大遗憾,辞赋大家司 马相如死前却忙于编撰封禅书,便可明白古人何等重视。”1 1 3 汉及以后儒家地位的巩固与变化 1 3 1 汉代儒家的地位 西汉建国之初,在连年战乱之后,国家经济凋敝,人民穷困,大一统局面 的确立,又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思想,因此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结束。刘邦 鉴于秦朝刑法过于苛刻,当然不会继续采用法家理论。但是刘邦又出身卑微, 并且是凭借武力打天下,因而他一向对儒家嗤之以鼻,常骂儒生是“腐儒”。但 在刘邦身边的儒生如陆贾、叔孙通等终究还是经常在刘邦面前称赞儒家的一些 思想,叔孙通还特别制定了一套兼采周礼与秦仪的宫廷朝仪制度,实施效果很 好,刘邦非常满意,从此儒家某些思想开始逐渐被接受。以至于刘邦在平定英 6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布反叛路经曲阜时,还亲自去拜祭孔子墓,从而开了后世帝王祭孔的先河。但 是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还是“无为”的思想。汉初时期,推行黄老思想的著名人 物曹参在齐国辅佐支b 邦的长子齐王时,得到专门研究黄老之学的盖公的真传: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他在齐国做了九年丞相,实行无为而治的结果使齐国 大治,政绩在各诸侯国中名列第一。丞相萧何死后,他被调到中央继任丞相, 仍是把“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奉为宗旨,实行“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最大贡献是培养国力,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 世。但是这一时期由“无为”到“有为”,由黄老到儒学的转化也在悄然地进行 着。到了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已经不适合帝国体制的中央集权化倾向。公 元前1 4 0 年汉武帝即位,这位十六岁的少年皇帝接连三次下诏向有识之士策问 古今治乱之道。汉武帝首先采纳丞相卫绾的建议,罢黜专治法家、纵横家学说 的“贤良”:接着公元前1 3 4 年,汉武帝采用儒学大师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政 策:公元酊1 2 4 年,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被提拔为丞相,他建议各地多举荐 热心学问、尊敬师长、与周围关系和顺、表罩如一的人,加以培养,充实政府 机构。以后,汉武帝又用“好儒术”的阳蚧为丞相,放手让阳蚧把不研究儒家 经典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把黄老刑名等百家之学排斥在官学之外以优 厚的待遇延揽儒生进入政府。汉武帝为了表彰儒学,设立“五经博士”( 专门研 究诗、书、礼、易、春秋的博士) ,使儒学从此成为官学。他还根 据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在首都长安建立太学( 国立大学) ,教授五经,从学 习五经的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在郡县也设立学校,配备经师,教授五经,培养 官吏的后备队。”1 从此之后,自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机关,大小官员多为儒家学者 担任,儒学的地位就越来越巩固,甚至形成“以经断事”的社会政治局面。 1 3 2 魏晋时期经学的转变 当历史的长河流过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时,我们知道此时的中国进入 国家分裂的困境当中,文化中儒学的j 下统地位受到动摇和责难,统治者无心也 无力维持儒学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的唯一意识形态。魏晋经学风气的转变,具有 深刻的社会根源。汉未三国之际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两汉以来的比较固定 的编户齐民的政治制度和剥削方式随着社会的动乱以及农民战争的打击而破 产,思想意识领域代之而起的便是由汉代博士意识中对古典章旬的严守师法家 承到魏晋士人的玄虚清谈。到了“衣冠南渡”的东晋,侨居江左,完全依于血 统宗族纽带相连接,来维持标示身份的门第,在意识上就更加追求一种虚诞的 7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稃华”。 两汉制度下选举出来的贤良方正,走的是“通经致用”的途径,而动荡的 魏晋以门阀品评选举的通达名流,走的则是“游刃皆虚”的路途。前者守经, 有抱残守旧的趋向:后者权变,有通达趋理的走势。从总体上说。由于魏晋时 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社会思潮的影响,魏晋时期经学风气的转变主要表 现为:第一,两汉以来经学严守师法家承的局面完全打破,在经学领域出现了 异彩纷呈、“各自论说,不相统摄”的态势。第二,两汉以来的经学“今古文之 争”在魏晋时期消融平息。在这时期实现了一个内部的统一。第三。两汉时期 粗俗的神学等思想对经学的影响,到魏晋时期而减弱,从而出现了解注经书中 注重理性精微的趋势。魏晋经学风气的这些转变,使儒家嵌失了独尊的社会地 位,但是它却仍然保持了华夏文化币统代表的身份。 1 3 3 隋、唐时期儒、释、道并存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反佛思潮亦随之兴起。后期,儒、释、道三派调和 论和殊途同归论相当流行,但由于南北政权对峙,文化政策得不到统一。隋的 统一,为政治、礼仪、教育制度的改善提供了政治前提,为“三教”政策的协 调提供了可能,也为经学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文、炀二帝都崇尚儒 学,视儒学为治国法宝。他们大力扶植和提倡儒学,兴儒学,习儒典,重儒士,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形成了一股研究儒学的风气。隋朝统治者亦 积极扶植和利用佛、道,与儒家并存,以儒为主,是隋朝统治者的基本方针。 隋代经学主要是在场帝时得到发展,出现了足以代表时代水平的著名经学家刘 悼、刘炫。 到了唐代,唐太宗从中国宗法社会的国情出发,感到要想安邦治国,还得 依靠儒家的治道和宗旨来正君臣,定名分,化民成俗,维持封建统治秩序,因 而儒家的诈统地位不能动摇。同时,佛、道也有利于王权的巩固和人心的安定, 所以他依然孥持三家并存并重的政策。而在实际的政治措施中,则孥持以儒术 为主,确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峰持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方针,是唐初鉴 戒思想的可贵成果,正是在这种思维带动下,贞观朝出现了两件影响久远的文 化盛事,一是大规模的整理古籍,确定了吉籍分类的基本门类:二是大规模修 撰史书,开创了官修史书的基本格局。唐太宗以后各代皇帝虽然各有侧重,但 儒、释、道并存这一点则一直保留下来。 1 ,3 4 宋代新儒学理学的产生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深知可以马上得天下,但无法以马上治之,并且五代 十国时期天下四分五裂,君不君,臣不臣,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因此就需要 寻求一种理论以说明争权的至上性和不可侵犯性,以重建社会伦理秩序,儒学 的复兴便成为现实。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以文官知州事的制度,竭力褒 扬孔子和儒学,登基伊始,就下令增修国子监学舍,修饰先圣十哲像画七十二 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并亲自为孔子、颜渊撰写赞辞。儒家j 下统地位非常显赫。 但是又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 道相融合的政策,这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周敦颐首先提出吸 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 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 为理学的开端。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南宋朱熹则 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戍,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一理 学的体系。理学吸取佛道二教哲理,深入探寻性命天道之学,深化了儒学义理, 使儒家思想进一步哲学化。因此,理学又称新儒学。它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第二 次改造和重新整合,标志着儒学思想的成熟。 i 3 5 明朝理学的官学化和心学的崛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他对孔子顶礼膜拜,尊礼有 加,不仅下令全国祭祀孑l 子,由各级各类学校将孔子的道理普及化,强调治国 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而且自己身体力行,每于宫中无事,便取孔子 之言观之。在刘基的建议下,朱元璋明确规定:科举考试专取四书及易、 诗、书、春秋、礼五经命题试士。四书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 五经中易以程颐伊川易传、朱熹周易本义为依据:书以朱 熹弟子蔡沈书集传为依据:诗以朱熹诗集传为依据:春秋以左 氏、公羊、毂梁及胡安国春秋传、张洽春秋传为依掘:礼以 古注疏为依据。“o :于是在明王朝建国之初,便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尊崇儒家学说 的思潮。 永乐年间,明成祖为了以程朱理学统一人们的思想,亲自主持和作序,由 胡广、杨荣等人具体负责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开始编修。 规定凡科举不以朱学应试,“剿窃异端邪说,炫奇立异者文虽工,弗录”( 松 下杂钞卷下) 。至此,程朱理学的儒学正统地位和独尊地位便确立下来,程朱 理学官学化了。 9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但是从陈献章开始,心学逐渐复兴。他既是明代复兴陆九渊心学的第一人, 也是明代心学,尤其是王阳明心学的先躯者。其学说总的来看,是以自然为宗, 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自得为归旨,并以自得之旨教人。1 而心学的集 大成者则属于王阳明,他是宋明时期与朱熹、陆九渊等人齐名的儒学大家,他 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在宋明理学中形成了陆、王学术流派,在明 中、后期的思想界曾经风靡一时,一度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影响中国思想 界长达百年之久。 1 3 6 清代实学时期 明清之际由于李白成领导的农民战争,加上满洲贵族入主,最后导致明王 朝的覆亡。这一系列重大事变给儒家学者以极大的震撼和影响。痛定思痛,清 初儒者在总结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过程中,深感“空谈误国”的危害性,于是 纷纷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宋明理学和心学,开始提倡“经世致用”之“实学”。 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稳固及其所推行的文化高压政策清初儒家学者所倡导 的经世致用之学未能持续发展下去。清代中期以后,在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的威 压下,文人士子的经世意识大大弱化,人们讳言政事,远离政治,把主要精力 投向训诂考据一类纯学术研究上。在乾嘉汉学中,戴震把训诂之学与义理之学 结合起来,以训话求义理,卓然自立,成为“皖派”领袖,但他在当时也只是 以汉学家名世。 乾嘉汉学虽曾一度成为显学,汉学学派显赫一时,但由于汉学远离社会现 实,无法给社会需要以理论的满足,也不易吸收和消化西方刚传来的科学技术, 所以到鸦片战争前夕,汉学便为清今文经学所取代,今文经学派重新确立主导地 位。 第二章“独尊儒术”的历史地位、作用及其影响。 2 1 “独尊儒术”的提出 2 1 1 汉初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 汉初政论家贾谊、贾山等认为秦朝的天子应当对秦王朝的短命负主要责任, 因此,批判的矛头集中针对秦始皂、秦二世。秦朝统一后大刀阔斧地推行各项 巩固统一的措施i 不断进行规模宏大的工程,并且征用数以千力j 计的兵役劳役, 以苛法酷刑和高压手段维护秦王朝的统治t 这种措施的推行非但没有起到维护 统一王朝的目的,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和复杂,使秦朝在短期内陷入统治 体系崩溃和社会动荡的泥潭。 o 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秦王朝速亡后,人们震惊之余,敏锐地觉察到了秦王朝的致命缺陷:无论是 秦始争还是以李斯为首的一帮谋臣,太沉迷于战争时期那种命令式的统治方式 太相信靠铁腕和暴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而,国家体制没有从为战争服务 的军事化体制转变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经济建设体制。汉初政治家贾谊看到了 问题的症结,他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 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 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 天下可以于马上得之,但不能于马上治之。秦王朝以其二世而亡的惨痛教 训印证了这一治国名言的客观真理性。刘邦在其一帮谋士的开导和坚持下汲 取了秦始争马上治天下而遭到迅速灭亡的教训,刚刚进入咸阳就宣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