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礼记》与西汉社会——以“孝”为中心的考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果。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y 6 4 2 5 63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虫垒尘兰兰 、 日 期:2 1 已生:垒: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 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 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二k 垒生兰球 日 期:主塑旦坐i 中文摘要 礼记的“孝”观念对于西汉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汉王朝提倡“以孝 治天下”,孝对于西汉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均有重大影响。西汉人在沿袭礼记 中的孝观念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及自身需要对婚礼、祭祀等进行了大胆的改制, 实现了孝观念的突破。本文还考察了孝观念由注重内容到注重形式的发展趋势以 及家长权利等问题,并探讨了由于重孝而产生的母权现象与男尊女卑观念的矛 盾,认为母权与其说是女权不如说是家长权。 关键词:袍记;孝;西汉:母权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n c e p to ff i l i a lp i e t yo f “t h eb o o ko fr i t e s h a de x e r t e dat r e m e n d o u s 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w e s t e r nh a ns o c i e t y 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a d v o c a t e d r u l i n g t h es t a t et h r o u g hf i l i a lp i e t y ”s ot h a tt h ec o n c e p to ff i l i a lp i e t yh a dag r e a ti m p a c to n m a n ya s p e c t so fp e o p l e sd a i l yl i f e h a v i n ga c c e p t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f i l i a l p i e t yi n t h eb o o ko fr i t e s ”,p e o p l ei n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m a d eg r e a ti n n o v a t i o n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a tt i m e ,s u c ha sw e d d i n gc e r e m o n ya n d s a c r i f i c es y s t e m , t om e e tt h e n e e do f s o c i e t ya n d r e a l i z e da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t h ec o n c e p to ff i l i a lp i e t y a tt h es a m e t i m e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d i s c u s s e st h ed e v e l o p i n gt e n d e n c yo f f i l i a lp i e t y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 t oi t sf o r mi n s t e a do f 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 i t sc o n t e n t i ta l s od i s c u s s e st h ep r o b l e mo f t h es t r e n g t ho fm a t r i a r c h y t h ek e y p o i n to f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a b o u t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b e t w e e n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m a t r i a r c h yd u et ot h ep r a c t i c eo fc o n c e p to ff i l i a lp i e t y a n dt h et h o u g h to f “m e na r es u p e r i o rt ow o m e n ”i nf a c t ,m a t r i a r c h yi sak i n do f m a t r i a r c h yr a t h e rt h a nw o m e n f i g h t s k e y w o r d s :“t h eb o o k o f r i t e s ”,c o n c e p to f f i l i a lp i e t y , t h e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 m a t r i a r c h y 刖置 近年来秦汉史学界已经从宏观上考察了经学对汉代社会的重大影响,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但是研究的重点大多放在春秋、孝经、诗经上,对于礼 记和汉代社会的研究却似乎有些薄弱。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先秦至汉 初的儒家著作汇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礼学素称难治,加之礼 记的烦琐和复杂因而更导致了对其研究的忽视。可喜的是有些学者己开始认识 到礼记的重要性。本文之所以选择礼记的孝观念与西汉社会作为考察的 对象,就是因为受到了这些研究的启发。礼记是所有古籍中阐述孝思想最丰 富的一本书,不仅对中国文化孝道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历代孝道之实践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绝对不允许某一时间可以逝而不续,而 置过去一切典章于不顾。 。西汉社会的孝观念在刻有其时代的烙印的同时也必然 会深受礼记的影响。 “孝,礼之始也。”“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孝是中国社会一切人际关系 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而孝内省和 孝教育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基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礼 记中的孝观念是宽泛的,“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 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礼记中的孝道对人的要 求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但是发展到西汉时期,逐渐趋于形式化、单一化,并且 上升到政治伦理的高度,开启了“以孝治天下”的先河。因而考察孝观念在汉代 社会的流传及其衍变,是汉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题。大力倡导孝亲养老问题,增强孝伦理意识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汉代孝问题的研究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历史借鉴祁启迪。孝作为传统伦理观念在中 国有悠久历史,其强大凝聚力在巩固历代王朝的统治和家庭的和谐方面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提倡孝,可养成尊老爱幼,恭敬辞让的君子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 尚。如何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汉社会的孝观念,如何克服其消极性并在批判的基础 上继承这一传统,使之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服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华友根:西汉礼学新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1 5 页。 3 以往“孝”的研究者大多强调孝子在父母生前是如何尽心侍奉、父母去世后 如何守孝等问题,但却未从整体上把握由于孝而引发的诸如婚姻、丧葬、社会风 气等一系列问题。而且,据礼记记载,孝是有等级性、阶层性的,西汉统治 者是如何把孝整合成不同阶层共同遵守的统一道德规范更应当引起重视。 本文主要结合礼记来探讨西汉社会对于“孝”的继承和发展。不只是考 察“孝”的本身问题,而是更多地分析了由于奉行孝观念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诸 如礼记中的孝观念对于西汉世人行为方式的影响,西汉社会在贯彻孝观念中 产生的孝亲与忠君的矛盾性问题及其整合的过程,男尊女卑观念的确立与实际母 权的矛盾性问题等等。具体如下: 西汉开始“以孝治天下”,但是对于体现孝观念的婚礼中不举乐、不互相道 贺等规定却视若无睹,反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彻底废除了旧制,这不能不令 人深思。笔者认为应该从统治者改制的动机出发来深入地考察这个问题。统治阶 级实行婚礼的改制恰恰是为了实现“以孝治天下”,把个人对父母的孝整合上升 为全社会共同乐于接受的行为规范。 西汉时期对于宗庙制度也进行了变革,无论是统治阶级下令在郡国建立宗 庙,还是最高统治阶级为其父母修建庙宇,都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统 治阶级内部奉行孝观念,最高统治者为其父母乃至祖父母等大建庙宇;另一个是 统治阶级把孝推广到全社会,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皇室的权威,从而达到由 孝劝忠的目的。 礼记主张父母有过,子女要谏诤,而对于不孝敬的子女,礼记中也 提倡父母不向外人公开子女不孝不敬的行为,把子女的孝否看作是家庭内务,不 足为外人道也。但是西汉时期由于孝观念的盛行,孝已经走出了家门,家长可以 要求子女行孝,对于不孝之人,家长可以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关于西汉社会孝由注重内容到注重形式的衍变趋势,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 孝观念的提倡,二是西汉统治者对于孝的外在评价以及“举孝廉”这种选举人才 方式的推行,三是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西汉毕竟处于忠孝观念整合的初始时期,所以人们对于忠君和孝亲两个概念 认识还不统一。因此当因为孝亲而与忠君发生矛盾时,人们往往给予理解。 西汉社会,虽然女性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享有较多的自由,由于汉武帝时 独尊儒学,男尊女卑的观念得到提倡。本文具体分析了女性在扮演女儿、妻子、 母亲三种角色时的地位,重点剖析了由于奉行孝观念而产生的母权现象与男尊女 卑观念的矛盾。我们通常所说的男尊女卑观念主要是针对丈夫与妻子这一对范畴 而言的,而对于母亲在家庭中所享有的权利,与其说是女权,不如说是家长权, “从子”说表面上与儒家文化理念相悖,但实质上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因 此,男尊女卑中所强调的女子地位卑下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妻子地位低下的问 题。 第一章礼记中的孝观念 一、先秦典籍中的孝观念及西汉人对孝的认识 “孝”观念在不同的典籍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有不同的内容,因而我们决不 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大量史料表明,“孝”乃源自古代社会对先祖亡灵的怀念与追思的朴素情感, 它通过祭祀行为表现出来。如论语泰伯说“禹致孝乎鬼神”,可证。在先秦 典籍中,“孝”既是一种必具的道德行为,又是“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有时甚 至“孝”与“德”并列。如尚书所见: 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唯聪。( 太甲) 尔唯践修厥猷,旧令有闻,恪慎克孝,肃恭神人。予嘉乃德,日笃不忘。 ( 微子之命) 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 酒诰) 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君陈) 论语学而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左传则认为“孝,礼 之始也” 襄仲如齐纳弊,礼也。凡君瓯位,好舅甥,修婚姻,娶之妃以奉粢盛,孝也。 孝礼之始也。( 文公二年) 孝、悌、忠、信为孝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文公十八年) 文公即位之初,遣使者到齐国送玉帛财礼,以巩固舅甥两国间的关系,在这 里被认定是合乎礼仪规范的。而文公娶齐君之女为元配夫人,从而得以共同主持 祭祀则被称作是孝道,并证明孝是礼的开始。而且在孝、悌、忠、信四德中,孝 也居于首位。孝经三才章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大 戴礼记曾子大孝日:“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 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 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把孝看成普遍适用的真理。显然,众 多的儒家典籍透露出同样一个信息,那就是把孝观念放到了至尊的地位。 西汉王朝建立伊始,经济凋敝,礼仪缺失,出现了“妇姑不相说,则反唇 而相稽”。的问题。对此,一些有识之士呼吁重建各种礼仪规章,于是作为儒家 经典中重要内容的“孝”观念又被重新提出来,所谓“孝至矣乎,一言而该。圣 人不加焉”。而且根据四时相序之推理,得出孝是“天之经,地之义”的结论, 企图令人信服,并提出“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9 。 早在西汉王朝之前,有关孝观念的理论就己非常丰富,但是孝只是停留在少 数上层人士自身修养的层面上,并没有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西汉社会对 孝观念的重要发展,就是将孝推行到社会各个阶层,把它看作是施政的重要内容 之一,所谓“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百姓 不安,则力其孝弟”,“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有的时候,在西汉社会内部 孝的实施似乎比进攻外族更为重要,如汉书魏相传云: 元康中,匈奴遣兵击汉屯田军师者,不能下。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 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敢复扰西域。魏相上书谏日:“出兵虽胜,犹有后 忧,恐灾害之变因此以生。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风俗尤薄,水旱不时。案今年计, 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为此非小变也。今左右不忧此,乃 欲发兵报纤介之忿于远夷,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西汉中期时,孝观念己经家喻户晓,盐铁会议上孝则成为贤良、文学和士大 夫争论的一个重要议题。虽然在会议上众说纷纭,但是并没有根本性分歧,大家 似乎对孝观念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一致,只是在如何养亲才算尽孝的具体问题上有 所争议罢了。对于如何行孝的问题,文学日:“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 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其事亲,孝之至也。”而丞相史日:“与其礼有余而养不 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o 二、礼记中孝的内容及其特点 考察礼记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孝的内容是宽泛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宫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 。汉书贾谊传。 。杨雄著李轨注:杨子法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3 1 页。 。春秋繁露卷十一五行之义 o 春秋繁露卷十一t 为人者天。 。王利器校注:t 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3 0 8 页。 7 “居处不庄非孝电,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 无勇非孝也”,“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将人的一言一行都纳入 了孝的伦理规范之中,不仅将孝带到了战场和官场,也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朋 友交往和对皇帝的态度中,使人们的任何举动都处在孝观念的左右之下,只有一 切事情都做得合乎规范,才能使父母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安慰与满足,这就是孝 的广义,属于间接意义上的孝。显然,在这里孝的道德范围被极大地拓宽,孝成 了道德和正义的象征。狭义上的孝,是指奉养父母,主要针对父母的身体而言, 属于直接意义上的孝。礼记中提出“事亲”之三道“是故孝子之事亲电, 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 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对此,一些学者归纳出汉代社会子女 应该承担的家庭义务是:“一日养,二日敬,三日隐私,四日丧葬,五日祭祀。” 。因而,这里即使讲述的是狭义的孝观念,相对于我们习惯所认识的孝观念来讲 也是比较宽泛的。这里的孝观念既有时间性又有层次性。 首先,最初的同时也是最低级的即为“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 之”固,就是要从物质生活上赡养老人,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孔子则要求“事父 母,能竭其力”。孟子离娄上中说:“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事亲,事之 本也。”孟子万章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孝经则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 重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汉代扬雄 解释了其中的缘由,即:“父母,子之天地舆,无天何生,无地何形,天地裕于 万物乎? 万物裕于天地乎? 裕父母之裕,不裕矣,一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 不可得而久者,一事亲之谓也。”。关心父母身体状况,“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 夏清,昏定而晨省”,。自然就“父母唯其疾之忧” ,要特别为父母的疾病操心。 礼记曲礼:“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 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亲有疾,饮药,子 。大鼓礼记曾于立孝。 4 孙筱:孝的观2 与汉代家庭,中国史研究1 9 8 8 年第4 期,第i 5 0 页。 ”礼记内则。 ”杨于法言孝至。 9 礼记曲礼。 9 论语为政, 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其次,要尊敬父母,使其精神愉悦。现代民俗学者认为一个家族的社会属性 不仅标志在家庭物质生活方面,更重要的标志则在家族的精神生活方面,其中尤 其是对老人的关照,成为不可忽视的职能 。早在两千多年前,许多先贤就已提 出此种理论,而且讲述得通俗易匿。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日:“民之本教日孝, 其行日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i 乜,久为难;久可能 也,卒为难。”阐释了孝的真谛,即强调从精神上高度重视,是发自内心的恭敬 父母而非仅仅注重形式上的养,这与论语为政中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的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因而礼记坊 记说:“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辩? ”关于物质上奉养父母和精神上 尊敬父母两者孰重孰轻的问题,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列有专门章 节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鲜明地提出了“义之养生 人大于利”,“身之养重于义”的看法。 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 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莫养重于义。义之养 生人大于利矣。 注重父母的精神愉悦在西汉社会是提倡的。景帝在位时,梁孝王死后,窦 太后“哭极哀,不食,日:帝果杀吾子! ”,景帝亦“哀惧,不知所为”,于是和 长公主一起商议,为取悦母亲窦太后,决定分粱为五国,“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 女五人皆食汤沐邑” 。武帝时,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万石君之子石庆“醉 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听闻此事,不吃饭,其子庆“恐,肉袒请罪,不许”。 于是举家诚惶诚恐,最后石庆带领诸子弟和其兄石建肉袒请罪,这时万石君才解 心头之怒气,原谅了石庆固。 第三,注重丧葬和祭祀之礼。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日:“民之本教日孝, 其行日养。养可能电,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 也,卒为难。”这里的“卒为难”就体现了重视丧葬和祭祀的重要性。大戴礼记 盛德:“故日: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狱,则饰丧祭之礼。”重视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l 9 8 5 年版第1 3 2 页。 。春秋繁露眷九身之养重于义。 。史记粱孝王世家。 。史记万石君传。 它能起到“追养继孝”,即延续孝悌之情的作用,对此,孔颖达注疏说“追生时 之养,继生时之孝”,就是通过丧礼和祭礼象征性地对死去的父母先祖继续尽养 与孝的义务,以表达其哀思之情。对己死祖先的孝是对在世父母孝的自然的延伸 和扩大,是祖先神灵崇拜在新的条件下的表现。“孝的观念由生而死,由父母而 及祖先的一点痕迹。”o 否则“人而不祭,豺獭乎? ”( 九月豺祭默,正月獭祭鱼, 豺獭犹有所先人,而不祭豺獭之不若也。) 。 第四,孝是个长久的行为,而非暂时性的行为。孝经开宗明义章臼: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礼记内则则日:“终身也 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也就是说即使父母去世后,也要谨慎从事,“不 遗父母恶名”。 第五,针对不同的阶层孝有不同的要求。大戴礼记曾子立孝根据对象的 不同把孝分为“君子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三等。“君子之孝”是曾 子所说的“以正致谏”,即所谓公卿大夫以正道礼义谏说君父。“士之孝”是“以 德从命”,即要从君父之命,但前提是君父之命必须符合德义。“庶人之孝”是“以 力恶食”,也就是努力耕地纺织,为父母提供衣食之需。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封建帝国,以孝为核心 的封建伦常第一次受到统治者空前的重视,最高统治者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自惠 帝后帝王把孝作为自己的谥号,从而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西汉“以孝治天 下”的精神刁仅渗透在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中,而且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逐步完成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统一。 。徐吉车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3 7 页。 。杨子法言孝至。 1 0 第二章礼记中的孝观念在西汉社会的表现 季乃礼先生指出汉家真正意义上的孝治始于惠帝,对此,我不完全赞同。 由第一节所述,孝有广泛的内涵,孝表现为方方面面的内容,因而不能仅以给孝 悌者好处作为西汉统治者实行孝治开始的标志。另外,即使把给孝悌者以好处作 为西汉孝治的开始,考察西汉孝观念的时候,也不能不考察高祖甚至西汉之前的 孝观念的渊源和西汉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必然。西汉开始实行以孝治天下,这里应 该蕴涵双层含义:一方面,西汉统治者在皇家内部履行孝观念,并且由此而推向 全社会,这是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另一方面,西汉统治者在全社会推行孝观念, 反过来又进一步约束皇室成员,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礼记中广泛的孝 观念在西汉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汉社会的尊老养老 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农业经营方 式中,老人长期积累的经验、阅历往往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经营条件,因而老人在 农业社会中一直都享有较高的威信与地位。可以说,尊老养老的习俗和道德为中 国传统孝道的产生、发展和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民知尊老养老,而后 乃能入孝弟”。礼记中说尊老养老是得以兴孝的手段,即所谓“老吾老以为 孝,又合乡之耆老而养之,推致吾心之孝,使之兴孝也”。“长民者,朝廷敬老, 则民作孝。”雪礼记大学中则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弟。”可见孝是治理天下的手段。 礼记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如何侍奉自己的父母,而且对于如何对待父亲的 好友也有详细规定,如“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 敢对,此孝子之行电”。也就是说,见到父亲的同志好友,他不叫进就不敢上前, 不叫退就不敢退下,不问就不敢开口对话,并明确表示这也是孝子的行为。礼 记坊记中说:“于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广孝也。”就 是说,君子以敬父之心敬父亲的同志和朋友,从而来推广孝道。关于如何对待一 。礼记乡饮酒义。 。礼记坊记。 般老人也有广泛而细致的规定,如:打扫卫生,簸箕应对向自己,不能对着长者, 所谓“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扳之”。“谋于长者, 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意思是说,同长辈一起商量 事情,一定要操持惩几。礼记少仪日:“尊长于己蹄等,不敢问其年。遇其 道,见则面。不请所之。”意思是说,对比自己长一辈的尊长,不能问他的年纪。 在道路上遇见尊长,如果尊长看到自己,就应该上前问安答话,不要请问他上哪 去。如果尊长没有看见自己,就不要上前打招呼,以免烦劳尊长。为了明长幼之 序,礼记曲礼中还有专门的乡饮酒之礼。礼记王制中有大量关于养老方 面的规定,如其“凡养老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五十异糇,六十宿肉,七十贰 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 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z i z io 通观史记,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孝慈,从秦汉之际到西汉前期,“长者” 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已似乎成了贤明之人的代名词。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取 王陵母并安置军中,企图以此招降王陵,王陵母私送使者时,哭泣“为老妾欲陵, 谨事汉王”,原因就在于“汉王,长者也”。,最终王陵母以死送使者,不要王 陵持有二心。陈平虽然“家乃负郭穷巷,以樊席为门”。,而富人张负却把孙女 嫁给陈平,其原因就在于“门外多长者车辙”。张良则因为甘愿到圯下为一老父 取履并且“长跪履之”。,终究获得传说中的兵书。汉高祖平反陈稀的过程中路 过赵国,赵王张敖“礼恭甚”,高祖却“箕距骂之”,于是赵王手下数十八皆怒, 都请求造反,贡高说“王长者,不倍德”圆,于是私下里犯上作乱,赵王因此也 受牵连。刘盈因听从留侯张良的建议,“卑辞安车”请来逃匿于山中的四位老者, 让刘邦另眼相看,改变了其废太子而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的初衷,从而保住了太 子之位。王生则因“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辘” 史记陈丞帽世家 史记陈丞帽世家 史记留侯世京。 史记i 叔列传。 史记留侯l 廿柬。 。,从而成就了张廷尉的名声。 尊老养老不仅给个人带来了诸多好处,而且为治理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汉书韩延寿传载,“颍川地区多豪强,难治,国家常为选良二千石”, 最初赵广汉为太守的时候,“构会吏民,令相告讦”,因而“民多怨仇”。韩延寿 上任以后,“欲更改之,教以礼让”,但恐百姓不从,于是“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 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从具有威望的老人着手,治 理当地的社会风气,最终取得了艮好的效果,“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 人莫敢入界”。 西汉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养老。文帝时期曾颁布了养老令,即 “老者非帛不缓,非肉不饱,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食老之意哉! 具为令”固。从汉武帝开始,最高统治者因为种种缘由更往往赏赐给老年人钱、 粮、帛等。兹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汉武帝建元元年夏四月己巳,诏日:“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 导民,莫善于德。然则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 尽以承其亲,外追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阕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 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元狩元年夏四月,赦天下。 赐民年九十以上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元封元年,登封太山, 还。诏行所巡至,七十以上帛,人二匹。o 宣帝地节三年春三月,诏赐高年帛。元康元年三月,以凤凰集泰山,赐三老帛。 二年三月,以凤凰甘露降集,赐天下高年帛。三年春,以神爵集泰山,赐天下高年 帛。四年三月,祠后土,赐三老帛,人二匹。神爵元年- - , e l ,祠后土,赐天下高年 帛。五凤三年三月,鸾风集,赐高年帛。甘露二年正月,赦天下,赐高年帛。三年, 诏以乃者风凰集新蔡,赐新蔡三老帛。9 元帝初元元年四月,赐三老帛五匹。五年四月,赐三老帛,人五匹。永光元年 正月郊泰酶,赐云阳高年帛。三月,赦天下,赐高年帛。二年二月,赦天下赐天下 三老帛。建昭五年二月,赐三老帛。9 。史记- 张释之列传。 。汉书文帝纪。 。汉书武帝纪。 。汉书宣帝纪。 o 汉书元帝纪。 成帝建始元年,赐三老钱帛。鸿嘉元年二月,赐天下高年帛。元始四年正月,行 幸甘泉,赐高年帛。 哀帝以绥和二年四月即位,赦天下,赐三老帛。+ 。 这些都充分表明了西汉统治者尊老敬老,为老人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上的保 证。对于作为臣子的老人,还有另外一些优惠,这就是西汉朝廷建立的官员致仕 制度。据汉书记载,万石君石奋和张欧都以士大夫禄归老于家,同为御史大 夫的薛广德和杜延年乞骸骨告老还乡时均赐安车驷马及黄金若干。西汉会要 载:“孝平元始元年,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 终其身。”从孝平帝开始,给退休老臣以一定的政治和生活优待已成为汉家定制。 统治者还运用法律保护老年人的权益,对于不敬老者予以法律制裁。1 9 8 1 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王杖诏书令记载:“年七十始,授之以王杖。”持这 种特别手杖的老人,“入宫廷不趋”,“吏民有敢殴辱”者,处以“大逆不道”罪, 该诏书实际上是中国早期的敬老法,它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与家庭地位。汉惠帝 时规定“年七十以上有罪当刑者,皆完之” 。汉景帝元年规定:“高年长老,入 所尊敬也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当鞠系者颂系之”。,也就是说八十以上的 老者,监禁时免带枷锁。汉宣帝时则规定“自今以来,诸年八十,非诬告,杀伤, 它皆勿坐。”。汉代“父被人侮辱,其子杀之,恕免其死刑”。对此,高成鸢先生 的评价是:“中国法律权威不足的一切特点,都实际具有无限偏于维护老人利益 的倾向。 如果对老年人不尊敬将肯定受到责罚,景帝时内史石庆因为醉酒而归, 所以“入外门不下车”,最后受到父亲万石君的责备。万石君解释了自己的理由 “内史贵人,入闰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 ”。更有 甚者,武帝兴师讨伐匈奴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乱人伦,暴长虐老”。 二、孝观念对于西汉人行为方式的影响 礼记中的孝观念对西汉人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 o 汉书成帝纪。 o 汉书哀帝纪。 o 汉书惠帝纪。 4 1 汉书刑法志。 o 汉书刷法志。 。高成鸢:中毕尊老文化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8 2 页。 j 史记万石君列传。 下几个方面。 ( 一) 对身体发肤的爱护 孝经开宗明义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把 对自身身体的爱护看作是孝的起点。同样,礼记的看法也是如此,其中原因: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 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所以“君子一举足 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遗体殆”国。孝子更应该 “顷步而弗敢忘孝也”。礼记曲礼中对于孝子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作了具体 的规定,即“孝子不服蔺,不登危,惧辱亲也”。这种思想影响到与朋友的交往, 即“父母存,不许友以死”。大戴记曾子本孝也有类似的记载:“孝子之事 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侥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父 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对于违反上述原则 而导致死亡的,就有死而不唁吊之说。礼记曲礼中记载死而不吊有三类: 畏、厌、溺。“畏”是因畏惧而自杀,“厌”就是行止危险之下,“溺”是不乘桥 船。郑玄解释这三类死而不吊的原因是“以其轻身忘孝也。三者之死,皆非正命”。 司马迁遭受腐刑之后有“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的悲叹,这也就不足为奇 了。 礼记关于对其身体的爱护就是对父母的孝的观念影响到西汉人的言行。 吕太后时,平原君朱建“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而辟阳侯“行不正”,辟阳侯欲 知平原君,而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因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 具”,陆贾因“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并向辟阳侯道贺,理由就是“前日君侯欲 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这就是父母存不许友以死的典型。又如郅都尝从入( 景帝) 上林,贾姬如厕, 野猪突然也入厕。紧急关头,“上目都,都不行”,景帝想“自持兵救贾姬”,这 时,郅都却上前阻拦,重要的一条理由是:“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天 子纵然为了整个社稷不可轻易冒险,身为臣子的郅都在应该挺身而出的时刻却退 缩了,这显然是“不敢以先父母遗体殆”的思想己经深入人心。再如汉书薛 i 传传传扎迁列列义马贾吏祭司陆酷记书记记礼汉史史l o 0 o 0 广德传说,元帝酎祭宗庙,“出便门,欲下楼船”这时,御史大夫薛广德免冠 顿首日:“宜从桥。”随后即以死相谏,皇上不高兴。光禄大夫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那就是“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最终皇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乃从桥”。 ( 二) 子女侍奉父母和继承父志 礼记内则对于子女日常生活的行为有详细的规定。在父母、舅姑之 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奢,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喊噫、嚏咳、欠 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演。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 不撅,亵衣衾不见裹”。孝敬的子女应该“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若饮食之, 虽不耆,必尝而待;加之衣服,虽不欲,必服而待。加之事,人代之,己虽弗欲, 姑与之而姑使之,而后复之”。并且身为人子要“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 酶、夷不争”。对于女性具体而言,在出嫁以前,“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婉听从, 执麻臬,治丝茧,缀赶组制,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菹醢,礼相 助奠”,就是为结婚成家后履行妇女的职责作准备。出嫁以后,“妇事舅姑,如事 父母,鸡初鸣,成盥漱,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疾痛苛瘘,而敬抑搔之。出入则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此外,# l e e 曲礼 还规定,为了顾及父母的感受,作为子女应该“恒言不称老”,并且做到“夫为 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礼记坊记也规定:“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 慈。”意思是说,父母健在,不敢自称年老,谈话时只能谈论如何尽孝。 西汉社会子女对父母所行的礼节似乎并没有那么烦琐,但是也受到一定的 影响。从史书上记载,西汉社会似乎改每日朝见父母为每五日一朝见。史记高 祖本纪记载高祖称帝后,仍“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又如汉书外 戚传载:“初许后起微贱,登至尊目浅,从官车服甚节俭,五日一朝皇太后于 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共养。及霍后立,亦修许后故事。”再如石建“为 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 身自烷涤,复与 传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 西汉社会孝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供养父母,尤其是父母患病后,悉心 照顾父母并且为父母之疾而担忧等方面。汉文帝在为代王时,“太后尝病,三年, 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被袁盎称为“高世之行”9 。文 帝的儿子梁孝王也是位有名的孝子,孝王“每闻太后有病,口不能食,常欲留长 安侍太后”雪。朱穆“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9 。 大将军王风病的时候,王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反之, 如果不供养父母,父母病时不侍奉,就会被视为不孝,就必然会受到社会舆论的 谴责。如汉书薛宣传记载,哀帝即位后,博士申咸指责薛宣“不供养,行 丧服,薄于骨肉”,遂以“不养母之名”免。又如西汉衡山王瘸时,“太子时称病 不侍”,王后诬告他“实不病,自言,有喜色”9 ,衡山王便欲废掉太子。再如 常山宪王病时“医进药,太子勃不自尝药,又不宿留侍疾”,常山王死后,“王后、 太子乃至”,所以朝廷给予废王后、太子迁徙房陵的惩罚。o 可见,汉代对于奉养 父母是十分看重的。有时候,孝甚至超出了道德规范而用法律形式加以保证,不 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孝经五刑章云:“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 规定不孝者要“斩首枭之”。汉书王尊传载,对于不孝子处以极刑,“取不 孝子县磔著树,使骑吏五人张弓射杀之”。 礼记内则日:“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 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 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所敬亦敬之。”礼记中庸也说:“孝者,善继人 之志,善述人之事也。”这种继承父志的要求在西汉社会也有所体现。太史公临 终前,执司马迁手而泣日:“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o 汉书韦贤传则直接表白:“孝莫大于严父,故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 之所异,子不敢不同。”在韦贤的影响下,他最小的儿子韦玄成“少好学,修父 业”,后受父爵,但是当他被削爵为关内侯时,即叹息说:“吾何面目以奉祭祀! ” 并且作诗进行自责。 ( 三) 子女失去财产控制权和人身权 。汉书爰盎传。 。汉书粱孝王传。 。汉书贾山传。 9 汉书王莽传。 。汉书衡山王传。 。汉书常山王传。 。史记太史公自序。 礼记坊记中说:“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礼记内则 也规定:“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未仕者不敢 税人,如税人,则以父兄之命。”陈氏滞注日:“未仕者,身未尊显,故内则不可 专家财,外则不可私恩惠。或有情义之所不得己而当遗者,则称父兄之命而行之。” 这就意味着子女不得有私财,父母对家庭财产可以任意处置。这些规定对于西汉 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汉书疏广传记:疏广归故里,族人劝他为子孙 买田宅,疏广说:“吾岂老悖不念子孙载? 顾自有旧天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 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孝是汉代家庭的基本道德,是调剂家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按照孝的要 求,家庭上下一定要和睦,反对家庭分裂,因而同产共居的家庭是西汉家庭的一 种重要形式。有的学者认为核心家庭( 以夫妻为主体组成的家庭,包括夫妻与未 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和直系家庭( 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是秦与西 汉时期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而同居家庭( 又称联合家庭,主要指夫妻与二个咀 上已婚儿、孙或曾孙的同居共财家庭、兄弟壮年或婚后的同居共财家庭) 则较为 少见。这种说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同产共居这种 家庭形式的重要意义。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方面是考察西汉家庭 形式发展的趋势,另一个方面则是考察其余占主导地位的家庭形式。西汉社会的 核心家庭与直系家庭固然是受到秦“生分”( 又称“出分”,指父母尚在世,兄弟 间即分财异居) 制度的影响并且占当时家庭形式的大多数,但是随着孝观念的提 倡,同产共居的大家族的家庭形式成为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自两汉以后, 出现了一些累世同居的义门大家,家庭人数达几百人口,这便是最有力的明汪。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西汉社会的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家 庭形式并不是对孝观念的否定,因为“生分”的结果往往是分家后的长子与父母 生活在一起,所以在直系家庭里,孝养父母仍是子女重要的义务。政府对于与父 母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给予奖励,我们在史记和汉书两部书中会经常看到 帝王“赐为父后者爵”、“赐为人后者爵”的诏令。 按照古礼规定,父母不汉掌握包括地产、房产和家庭成员的全部收入等形式 的财产,雨且对父母来说,子女亦是家庭财产的一部分,父母有权处置。西汉初 。马欣:秦汉时代京内人际关系的变迁,山东大学学报1 9 9 3 年第3 朗,第7 4 - 页。 1 8 年,高祖曾颁布诏令:“民得卖子。”。汉书严助传也有“民得卖爵赘子以接 衣食”的诏令。其中如淳注日:“淮南俗卖子与人作奴婢,名日赘子,三年不赎, 遂为奴婢。”可见,卖子已经成为某些地区的一种风俗。汉书贾捐之传也说 “民众久困,连年流离,至嫁妻卖子,法不能禁”。 ( 四) 血亲复仇风气的盛行 礼汜檀弓载子夏问于孔子:“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日:“寝苫 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所以“父子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 避之仇不同国”。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解诂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礼: 父母之仇,不同戴天;兄弟之仇,不同国;九族之仇,不同乡党。”在这种观念 的影响下,倡导孝观念的西汉社会盛行了一股血亲复仇之风,并且愈演愈烈,东 汉时已经上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汉书灌夫传收录了为父报仇的一则事例: 麓夹字仲孺,颍阴人也。父张孟,尝为淮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圜进之,至二千 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颖阴馔潆婴为将军,属太尉,请盂为校尉。夫以 干人与父俱。盂年老,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汉法,父子俱,有死事,得与丧 归。夫不肯随丧归,奋日:“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夫被甲持戟,募军中 壮士所善愿从数十人。及出壁门,奠敢前,独_ 二人及从奴十余骑驰入曼军,至觑f ,所 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还走汉壁,亡其奴,独与一犄归。丈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 良药,故得无死夫以此名闻天下。 显然,上述事例中灌夫之所以敢带领数十骑而闯入吴军阵营,这主要是受为 父报仇的强烈心理的驱使。 西汉人不仅在父亲被仇人杀死的情况下要寻仇,就连父亲受到侮辱,也要 报仇为快。如汉书文三王传说,元朔年f 目j ,雎阳人犴反因“人辱其父”,而 “与雎阳令客俱出同车,犴反杀其仇车上,亡去”。 西汉血亲复仇方式多种,除了手刃仇人外,血亲报仇还有借客复仇或借交复 仇等。如宣、元时期,平陵朱云,“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又如汉书游 汉书商帝纪。 。汉书米五传。 1 9 侠传说,原涉的叔父被茂陵秦氏所杀,“涉居谷口半岁所,自劾去官,欲报仇”, 最后“谷口豪杰为杀秦氏,亡命岁佘,逢赦出”。再如西汉末年的海曲吕母,不 惜散尽家财,招募侠客少年为其子报仇。 西汉血亲复仇不仅仅表现在个别人身上,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复仇已 经成为一些地区的流行风气。如记载太原、上党地区,“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 相倾,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娶送死奢靡。汉兴,号为难治,常择威猛之将,或 任杀伐为威。父兄被诛,子弟怨愤,至告讦刺史二千石,或报杀其亲属。”长安 中则“奸滑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 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袍鼓 不绝。”。所以,鲍宣指出当时民有七亡和七死,“亡谓失其作业也”,而把“怨仇 相残”列为第五死因,列在“岁恶饥饿”、“时气疾疫”等自然灾害的前面 ,可 见复仇风气之盛。 宣扬孝观念就势必要承认血亲复仇的合理性,但是,血亲复仇必然又会触 犯国家的法律,它又是不合法的行为,所以统治者对于复仇现象产生了一种矛盾 心理,即所谓“不许复仇,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许复仇,人将倚法专 杀,无以禁止其端矣” 。虽然如此,西汉统治者对于血亲复仇行为的态度还是 比较明朗的,即触犯法律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至多统治阶级只能在道义上表 示同情而已。如上述的因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秋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Section B(1a-1e)说课稿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模拟卷(典优)附答案详解
- 泉州泳池工程安装方案(3篇)
- 清理人工湿地工程方案(3篇)
- 主机托管合同2025年版6篇
- Lesson32 Do your best and be your best.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英语第三级B剑桥少儿英语(2013版)
- 酒店大堂接待劳动合同4篇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精练)
- 黄花梨树买卖合同4篇
- 民宿收尾工程方案(3篇)
- 胃息肉个案护理
- 汽车配件库存表
- 【教学评一体化】第五单元 观世间万物悟人生哲思【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 护理文书书写规范2025
- 工程项目资源配置方案
- 非营利组织会计岗位职责
- 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措施
- 电梯维修改造施工方案大修
-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 项目风险评估报告表格模板(风险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