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尝试对王莽时代的太学作专门研究。扩张太学并更定其制度,是王莽改 制的重要内容。王莽时代的太学自汉平帝元始四年( 公元4 年) 修起,到王莽败 亡为止,共存在了2 0 年时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太学生,在当时及东汉初年均 发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首先考察了王莽太学修起的历史渊源;然后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钩稽 分析,并参证考古发现,考证出王莽太学的方位状况,指出王莽太学与明堂、辟 雍等实际上是三而合一的整体性建筑群落,并辨明了王莽太学的教学机制、师生 规模以及立于学官的经传情况,从而复原王莽太学规制。 文章还就王莽太学的经师群体和太学生群体进行稽考,从现存文献中考证出 王莽太学的经师3t 人、太学生3 4 人,通过对这些人物事迹行止的梳理,辨明王 莽太学中经今文学和经古文学并存的历史实相及经学变异的原因,并指出受学于 王莽太学的太学生群体在东汉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状 况使东汉王朝呈现出敦意于儒学教化的气象。 文章最后指出,作为王莽时代重要的文化举措,王莽太学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对促进两汉间教育和学术的下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时,王莽太学与谶纬 神学的盛行也存在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王莽太学经师太学生 、, 一 , a b s t r a c t n l et h e s i si n t e n d st of o c u so nt h ei m p e r i a lu n i v e r s i t yo fw a n g m a n g st i m e t h ee x p a n s i o n a n dc h a n g eo ft h ei m p e r i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y s t e m i st h ee s s e n t i a lp a r to fw a n gm a n g sr e f o r m t h ei m p e r i a l u n i v e r s i t yh a sl a s t e df o r2 0y e 3 e s s t a r t i n gi n4a ,d a n de n d i n gw i t ht h e d o w n f a l lo fw a n gm a n g sd y n a s t y h a v i n gp r o d u c e dt h o u s a n d so f s t u d e n t s ,i te x e r t e d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w a n gm a n g st i m ea n dt h ee a r l y y e a r so f e a s th a nd y n a s t y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 ,t h et h e s i se x a m i n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sf o u n d a t i o n b yu t i l i z i n gt h ee x i s t i n gh i s t o r y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a r c h e o l o g i c a ld i s c o v e r i e s t h e a u t h o rt r i e st ol o c a t et h e i m p e r i a l u n i v e r s i t ya n df i n d st h a ti tf o r m sac o r p o r a t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g r o u pt o g e t h e r w i t hm i n g t a n ga n dp i y o n g t h ei m p e r i a lu n i v e r s i t ys y s t e mi sr e s t o r e d t h r o u g ht h e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s c h o o ls y s t e m ,s c a l eo ft h et e a c h e r sa n d s t u d e n t s a n dt h e0 伍c i a lt e a c h i n gm a t e f i a l s t h et h e s i sa l s oe x a m i n e st h et e a c h e r so fc o n f u c i a ns c r i p t u r ea n d s t u d e n t si n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t h r o u g hs t u d y i n gt h e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a n d c o n d u c t so f3lt e a c h e r sa n d3 4s t u d e n t sa p p e a r i n gi nh i s t o r yl i t e r a t u r e , t h ea u t h o rf i n d so u t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h e n o m e n o nt h a tt h ec l a s s i c i s mi n m o d e mw o r d sa n dt h a ti na n c i e n tw o r d su s e dt oc o e x i s ta n di d e n t i f i e st h e r e a s o n sf o rt h ec h a n g e so fc l a s s i c i s m m e a n w h i l e ,t h ea u t h o r sp o i n t so u t t h a tt h e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p l a y e da ne s s e n t i a lr o l ei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e a s th a nd y n a s t y , w h i c hg a v ei n t e n s i v ea t t e n t i o nt oc o n f u c i a n e d u c a t i o i l i nt h ee n d ,t h et h e s i sc o n c l u d e st h a tt h ei m p e r i a lu n i v e r s i t yo fw a n g m a n g st i m ei sa ni m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a lp o l i c y i tf a c i l i t a t e st h es p r e a do f c u l t u r ea n ds t i m u l a t e st h ee d u c a t i o nt h r o u g h o u tt h et w oh a nd y n a s t i e s a n dt h e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o fa c a d e m i cs t u d y m e a n w h i l e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i s c l o s e l y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p o p u l a r i t yo ft h eo c c u l ta tt h et i m e k e yw o r d s :w a n gm a n g t h ei m p e r i a lu n i v e r s i t yt e a c h e r so fc l a s s i c s s t u d e n t so ft h ei m p e r i a lu n i v e r s t i y 第一章研究史 一、王莽研究述略。 汉元寿二年( 公元前1 年) ,年轻的同性恋皂帝刘欣。死去,经过一番宫廷政 变,太争太后王政君的侄儿王莽重新秉持汉政。从那时侯起到新朝地阜四年( 公 元2 3 年) 他身败业灭为止,王莽主宰了中国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不算短的历史。 在这期间,王莽以及他所建立的新朝对大体上承袭于秦朝的“汉家故事”多所更 张,如修三雍、张太学、更官制、废奴婢、立井田、易币制、设五均六莞等等, 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改制运动。 由于新朝及王莽之身而灭,于是,在重新取得皇权的刘氏王朝的史臣笔下, 王莽便毫无疑义地被盖棺论定为“色取仁而行违”的“乱臣贼子”,他以及他的 新朝也无非是“紫色蠢声,余分闰位,圣王之驱除”:不待说,在这种饱含偏见 的中世纪史学编撰原则的主导下,有关王莽的记载会羼入多少的曲笔。从那时 侯起,历代中世纪的文人学者,都踵继班固的口吻,对王莽以及他的新朝鲜有一 字褒语。到中世纪行将结束的晚清,康有为假学术作政论,发表新学伪经考, 谓“王莽以伪行篡汉国,刘歆以伪学篡孔学。二者同伪,二者同篡”,。于是王莽 来去“伪篡”之恶名,而更增添了一大所谓“新学伪经”的公案。 历史进入2 0 世纪,学术界关于王莽的研究与评价才出现了一些新内容。t 9 2 2 年,胡适发表王莽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一文,并于1 9 2 8 年 作再论王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呼吁为王莽“平反昭雪”。胡适说:“王莽 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然而王莽确是一个大政治家, 我近来仔细研究王莽传、食货志及周礼,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 主义者。”t 胡适的开创之功在于,他为王莽评价奠定了另一条路基,从此,学术 界对王莽的评论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在肯定、完全否定、持中等不同的论 述取向中,王莽研究呈现出比较活跃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的论著论文。固就其涵 盖内容而言,这些论著论文大致围绕王莽其人、王莽改制的总体评论、王莽改制 的背景、王莽改制的各项措置( 如王田私属制、五均六莞、货币改革等) 、王莽 改制失败之原因、王莽改制与经学史、文化史、思想史的相关度等方面展开论述。 即汉哀帝。 汉书) 卷9 9 ,i - 莽专。对班同曲笔的考辨可参看毕汉斯l :莽,汉之中兴,后汉剑坼中困秦 汉史中译本,中固扯会科学 b 版 上,t 9 9 2 年。 康自+ 为:新学伪绛考朱维铮先生执行土编中国近代学术名著,本,= 联书店1 9 9 8 年版负1 4 7 , 胡适:葬一下。几n 年前的一个 t 会主义哥) i 胡适j = 薛t _ 二集) 卷一黄山书朴,1 9 9 6 年、 汉j 专门的研究传记l 面寄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大陆就版过三种i :莽传记:孟 t 才著卜萍传( 天 津人民出版t i9 8 2 年) ,崩件锏著e 莽评传复古改革宋( 广两教育j f i 版扯1 9 9 6 年) 、葛乐雍苫l 莽靳传 ( 两北足学:i i 版 :1 9 9 7 年) 。人体i f 【i 者三青取资人多本于汉书卜莽传,, t l 学术研究【i 艇 i 篼并没片太凡的突破,七诈对圻史人物的褒贬定性向所小一 1 在这之中,特别是在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定论定性上,各家论述见仁见智,许 多观点大相径庭,莫衷一是,缺乏新意,能够比较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主义研究 的尚不多见;就学术研究所以揭明事物在历史过程中的诸多不同面相而言,钱穆、 。吕思勉、。周予同、。余敦康、3 周作明、。阎步克。等学者在王莽研究领域中进行 的研究探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比较值得借鉴。 域外对王莽史事的探讨可参看剑桥中国秦汉史。其执笔者之一毕汉斯 ( h a n s b i e l e n s t e i n ) 认为,班固对王莽的记述充满偏见,其实,从积极方面看, 王莽是一个机智能于的、务实的政治家;从消极方面看,王莽是一个过分依赖古 文学派经典的有点迂腐的儒生,且过于迷信。另一个执笔者陈启云认为,“在某 种意义上,儒家( 在西汉) 的胜利是全面的”,而王莽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汉代儒 家理想主义的顶峰。9 二、王莽研究的难点。 作为中世纪疆域辽阔的统一王朝之一,由于其一世而亡的短祚命运,王莽新 。关于e 莽研究的部分情况,可参番程有为建国以来上莽改制问题讨论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 ,1 9 8 3 年1 2 期。 o 钱穆于1 9 3 0 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以编年的形式对西汉中晚期以后的经学历史条分缕析,;! i 孕 明刘歆并来伪造群经,而王莽改制也是今古文并用,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趋势平隋考量作为这种趋势z 结 果的王莽代汉改制运动,对新莽史事达到了较为同情的了解( 见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影印) 。钱氏此文廓清了自康有为以来在学术界瞩目时的“新学伪经”公案,对王葬及其相关研究笈 生丁相当影响( 参刘巍( 刘向歆父子年谱) 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历史研究,2 0 0 1 年第3 期j 。 1 吕思勉撰于2 0 世纪4 0 年代的秦汉史列专蕈论述新莽一朝史事。吕氏认为中国文化在两汉间有火 转变,“白西汉以前,音治者多对社会政治竭l = 攻击:东汉以后,此等议论,渐不复闻”,过一转变的 枢纽,就是新莽的改制运动;而新莽的改制运动,“孟先秦以来志士仁人之公意”所积而致,其失败,征 十“迂阔而不切于事情”( 参r 思勉秦汉史第七章:“新室始末”卜海古精版社i9 8 3 年) 用予同先生于j 9 6 1 年发表王莽改制与经学中的今古文学问题,周先生认为王莽利用了经学作为夺取 西汉政权的和改制的工具,并分析指出王莽对经今文学和经古文学是取其所需、兼而用之( 见朱维铮先 生编周予周经学史论著选集( 增订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第二版) 。 5 余敦康先生在两汉时期的经学和白虎观会议一文中指出,王莽对经学的三犬派别即今文经学、古文 经学、谨纬神学实行“兼收并蓄、分别利用”的政策,并试图形成统一的经学;而这一策略为东汉初的 光武、叫,章= 帝所继乐( 见中国哲学第1 二辑) 。其剖析经学白西汉中经工莽覃东汉初的力史段腱 过程甚为情到。 闱作明先生f 莽改制依经初考一文在对一e 莽改制之史料的条分缕析方面有发轫之功。周氏对l 撵改 制所 茈据的经典出文作r 毛u 步的稽考通过对e 莽改制中的几项犬举措与经典记载的比勘,剧氏指 f , _ l i d ) 和周礼特别是礼i d 是王莽改制主要依耗的经典,乇莽改制多耗周公为事并 参用今古文经典,蚝“毹古改制”从严格意义卜说应是“托古经以改制”( 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f 哲学 f t 会科学版1 1 9 8 4 年第4 期) 。 2 0 世纪8 0 年代中1 l l j 以后,从立化史缃堙税,问步克先生伟f 莽研究l :的有关探索颇具新意,其号论1 莽变法前后知识群体的撕空变迁( 硅会科学研究1 9 8 7 年第2 朗) 、卜莽变法j 中困文化的r j j 托爿; 惜冲( 见f 闹步克自选集,广两师范人学版札1 9 9 7 年) ,! 土专苦卜人大政治演生史稿【北京人学 “ 版 l1 9 9 8 年) d 返方面均有或详或略的论述。简而苦之,问氏_ ;j 入f 会学方法,区分 b “知识分了” ( 黼生、”技能官吏( 上吏) 、“价值理眺”、“下具理忡”等范畴,对秦政纯任立吏、两京汉政杂用上虹 r j 儒生、辆政纯用懦生、最京汉政儒生+ j 立吏逐渐触台的册史演进过程进行别开新意的考察:池认为l - 莽变法表瓶j 中周立化某f i | 一5 托邦情冲的实践运功1 町变法的破灭偿中国政:台文他逐渐安脱j 同埋r + 化 的转变 前揭毕;z 斯i - 薛汉之中必,后汉) 阡届o :i 前汉阳1 萍:传统剑娇中周嘉汉史,中i 午奉中周f t 会科学_ 版i _ f = 1 9 9 2 年。 朝在其后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留下与其王朝地位相称的篇章。新莽王朝的历史 主要见于以传记之名系于汉书篇末的王莽传,王莽传其实是王莽新朝 的一部编年史。就王莽新朝兴衰的全部内容而言,王莽传的记载无疑是过于 简略而且充满偏见的。不待说,踵继班固的论调,以为与暴秦一般“俱用灭亡” 的新莽像死狗一样就那么盖棺论定了,在今天看来,有多么的不足取;那么,自 胡适喊出要为王莽平反以来,。那许多试图给新莽“公平的论定”的论说是否就 包含更高的识见呢? 在我看来,似乎也未必尽然。 的确,王莽及其王朝的诸多举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十分使人感佩; 9 不过,以新莽一朝史事之丰富,而今天留下的有关史料又如此偏狭集中,因此, 试图对王莽其人其事进行定论定性或褒誉、或贬损、或游移于两个极端之间 的努力常常是徒劳的,或至少是缺乏新意的;而这,恰恰是王莽研究领域的 主要现状与难点。 进一步说,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褒贬定性亦即 价值判断似乎不是历史学所要急于做的事情。历史是如此的纷繁芜杂,何可一概 而论? 借助一定的概念和考据,辨明历史本身的变化迁衍过程,也许才是历史学 的本义。 譬如说,新莽历史,既是政治史事件,也是思想史、文化史事件,若只据其 中一者进行考论定性,所得就容易流于偏颇。新莽与经学有莫大关系,如所周知, 经学作为儒学的翼在西汉经常被表述为儒家的某种政治理想,而新莽历史常常 被简单地看成是这种理想的延伸。事实却未必如此。经学一儒学在汉代的确被大 大张扬了,然而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经学一儒学经常蜕变为注重实效的经术一 儒术。朱维铮先生先生指出,“术”,即“帝王南面之术”,泛指统治术。我们知 道,儒学在公元前二世纪晚期开始进入西汉帝国的政治舞台中心时,是以“缘饰 性”的“术”的面目出现的。此后,汉宣帝在教训未来的汉元帝时,毫不掩饰 地强调:“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种 重“术”的实用取向在中世纪历代统治者那里从来都是遵而勿替的。因此,王莽 改制虽然强烈地征现了对儒家诸经传所称述之“古制”的崇仰与仿效,但若依此 断言其改制完全表现了所谓儒生政治理想的实践,那恐怕也不足为训。正如钱穆、 周予同、余敦康、周作明等研究者已经指出,王莽在改制过程中于经今文学、经 毕汉斯就以为,胡适对 - 莽的样释未免自点“浪漫土义和北肌史盹”( 见前揭剑阱中困秦汉史、兜2 4 8 ) 。 学如新莽始建国冗年立外b i 废奴埤之诏“( 秦以术为无道) 叉霄蚁蜱之市与个马尉蔺节略丈人妻 丁,逆天心,捧人睑,塔于天地之忡人为贵之义”( 汉书f 莽传) o 西;钱穆即谮:“涌莽此峭 口i 肖蔼然l 舌之言。“( 划向歆父了年讲) 4 :维铮先生:求索真立l 射题记、,【:海古赭版 l :1 9 9 6 年, 、史记i i 漳睢主父列传) 毁公孙弛“习卫法吏事, i 叉巍饰以惜术, i ( 浞t 帝) 人悦之”、十尼渐f ,i 相封供。 汉书诺9 ,“莆纪: 古文学、谶纬神学诸种资源是各取所需、参而用之的,那便强烈地表现了“术” 的色彩;因此,着眼于“术”的角度以辨明历史经由新莽而发生的各种变化迁i j 过程,或许才具有真正的学术意义。同样的道理,若抱着经学的门户成见,汲汲 于考镜王莽用古文、排今文等等之类的问题,同样是不足取的,因为,从历史发 生学的角度来说,关于经学在其源头的实际状况,本身就存在诸多争论。 三、现有王莽太学研究概况。 正是基于以上的回溯与分析,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对王莽时代太学进行专门研 究就显示出其可能存在的一点价值。 王莽扩张太学的举措是他登上权力顶峰的重要一阶,。作为兴教化、修礼乐 的重要举政,王莽太学的新制构成他改制运动的重要一环,在当时以及东汉初都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却一向不甚为论者所留意。 周光倬、仇良虎撰于1 9 2 4 年的两汉太学生考,以自汉武帝开始的各朝皇 帝为纲,以姓名、籍贯、师承、行迹、著述、传授、备注等各项为目,稽考两汉 太学生共1 7 6 人,其中系于汉平帝时期的太学生为5 人,系于王莽时代的太学生 为1 8 人。是为较早的对王莽太学的相关论述。 这之后,对王莽太学较专f 的研究见于冷鹏飞作于1 9 8 5 年的硕士论文两 汉太学述论。从两汉太学发展兴衰的全过程着眼,冷氏将王莽( 包括汉平帝) 时期的太学作为两汉太学的“膨胀期”进行专章考察,其中包括“王莽利用太学 进行篡权活动”、“太学生反对新莽政权的斗争”等两节内容。冷氏注意到,王莽 扩张了太学规模、增加了博士名额、更定了太学生的推举和考试制度,又对太学 生进行奴化教育:他认为王莽这些行动都是在利用太学进行篡权活动,而且成效 显著。冷氏还指出,在王莽统治时期,有许多太学生反对王莽阴谋篡权的做法, 不与王莽合作,或弃官隐居,消极对抗;或相互结交,成为后来反对王莽的重要 力量,并在东汉的兴起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对王莽太学的专门研究来 说,冷氏两汉太学述论不无开创之功,然而其一者篇幅较小,整章凡6 页, 约4 0 0 0 字;二者又囿于习见,仅从利用与反利用两个方面描述王莽太学,缺乏 较全面的跟光,其论述中不够精当之处也所在多有,对王莽太学的丰富历史内涵 关十经今史学j 经古文学的区分以,体l 吣言。传统咀为北寸二隶写0 非求丐之别,然下葆硅则咀为“今 立纶”,“今上”、“古立经”与“古文”几个概念需要仔细甄别是荫为汉武帝允期五年开始求q 的官 定的际准终书传本才足今古文区别所n ( 二藩珐今古史终学新论,中团 l :会科学版弛1 9 9 7 年贝 5 7 6 i ) :而钱穆出力辨经今古上学在两汉尚未彰箸( 刘向献父丁年讲) ,并提出“今学”,“古学” 的解释范畴( 钱穆:两汉博f 家法考见钱穆荫汉绎学今古,之、f 议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 。 f 莽十汉l7 帝,l 始p u 年扩张太学的系列举拈得到厂“j e 议几锡之沾”的 ,i - n ( 汉书 t 莽传) ,“几锡 之法”所提d 的“位n 请膜i :f ”的政治待遇足 :莽走向争帝宝挫的重要阶梯;时,刘献等人电话此 封畦r ;叉+ 5 、7 帝纪) : 酬光倬、j l 良虎:抽汉太学生考史地学报l9 2 4 年第3 卷第i 一2 台期。 孝冷鹏匕a 曲汉太! # 述论,北京人学撕史系i9 8 5 年峨卜论上北京人学幽 馆培藏。 缺乏深入发掘。 作为教育史上的重要一笔,王莽太学在教育史研究视野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关 注。毛礼锐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提到王莽为太学生筑舍万区,规模十分宏大, “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地建筑大学校舍的开始”;并指出,“王莽篡夺政权以后, 也注重太学,利用太学生作为他的统治工具。” 此外,众多研究在涉及王莽与太学、经学的问题时,也间或有几语述及之, 然多为蜻蜒点水之笔,不足为观。 值得重视的是,1 9 5 6 5 7 年,在西安西郊大土门村北发掘出一座大型的汉代 礼制建筑遗址,经研究分析被认为是汉平帝元始四年( 公元4 年) 建立的辟雍或 明堂辟雍遗址。由于辟雍与太学存在密切的相关度,这个考古发现对研究王莽 太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般的史学研究基本上不曾注意到这一点。 四、本文的写作意图和特点。 王斐烈新莽革政与失败之原理云:“治汉史者,莫不知研究新朝之重要。 盖新朝国祚虽短,而为两汉交替之枢纽,且亦汉代社会史中之一大变局也。”9 前 述众家也多指出新莽是两汉历史演进的转捩点。王莽太学新制作为教育史与经学 史上的重大举措,在两汉历史转折过程中亦发生了迄今尚缺乏充分估量的影响。 学术界目前对王莽改制内容如王田私属制、五均六莞、货币改革、更易官制地名 等都已有较为充分的研究,而对同样是王莽改制重要内容的太学新制却未给予足 够的重视,或有所涉及但论述简略、语焉不详。因此,本文将尝试对王莽时代的 太学进行专门研究,以发明相关的历史事实,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从写作进路上说,本文将首先考察王莽太学修起的渊源,然后结合现有文献 资料的分析并参证考古发现,以蠡测复原王莽太学规制;文章还将稽考王莽太学 的经师群体和太学生群体,以征现王莽太学更多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影响,从而以 小见大,辨明历史经由王莽太学而发生的变化迁衍过程。 本文不以王莽利用太学进行篡权活动和太学生反抗新莽政权的简单线条描 述王莽太学,尽量避免对相关历史人物或事件作价值判断,而致力于对王莽太学 史料本身的考证梳理,并通过考证梳理显示历史的实际状况。 参前揭冷鹏飞悄汉太学述论。 毛礼锐等编:中周古代救育史人民教育版fe ,1 9 8 3 年第2 版。 比如韩养民之秦汉文化史(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6 年) 对此胄昕关涉,然所论相当自艰,及l 胃“i 莽是我国肼史i 最早大规模建筑太学饺舍的人”基云。 参唐余矫两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拟) 19 5 9 年第2 朗) 许道静、刘数、卜关寸二两 宜两郊发蚬的汉代建筑遗址是i w 掌或辟雍的讨论? ( f 考古i9 5 9 年第4 期) i :世f - 兢疋k 业蛾南郯礼 制建筑( 人十门村遗址) 原状的推测( 考古1 9 6 3 年第9 朗) 、f j 学形制初淼( 见中固王化f l j 宄 集h 第4 辑,复q 人学 i 版址1 9 8 7 年) 等。 卜里烈:i 新莽革政j 夫收之慷埋中德掌愁6 卷i 期,1 9 4 4 年。 第二章王莽太学之“前史” 一、汉初学校的寥落。 如所周知,历史在进入中世纪之初,学校举废。秦始皇三十四年( 前2 1 3 年) , 焚书之议起,私学被禁,“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虽然由那时起至秦帝国 败亡为时仅有八年,但秦帝国鄙弃文化教育的政策传统却在继秦而起的汉政权那 罩相沿不改。譬如,因焚书之议而制定的“挟书律”迟至汉惠帝四年( 前1 9 1 年) 才得以废除:9 因此,如史记儒林列传所谓“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 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于是喟然欢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 暇遑庠序之事也”,那是不足为奇的。 官学在西汉初期至中叶直未曾得到重视,就官办教育而言,期间惟一可留 意的是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 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与此相反,倒是齐鲁之间私 学教育传统虽遭秦帝国的禁学却不绝如缕,在汉初出现伏生、申公、辕固生等传 经大师。使传统的文化教育得以稍稍继承。但总而言之,西汉初年的学校教育是 十分寥落索寞的。 二、西汉太学的创立。 早在汉文帝时,鉴于秦无官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贾山就吁请“定明堂, 造太学,修先王之道”。至汉武帝时,随着汉初元功宿将的相继故去,以及儒道 二家在政治斗争中地位的最新变化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转 折,o 官办教育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汉武帝初,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在第 策中指出:“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 以化于邑。”。并于天人三策第二策建言:“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 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 士。”。这些吁请对汉武帝决定“兴教化”应该发生了一定影响。 元朔五年( 前1 2 4 年) 六月,汉武帝悯礼崩乐坏,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 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史记卷6 ,秦始争奉纪。 汉* 卷2 ,惠帝纪b 。挟者,碡也颤注弓l 张晏丘“蔡律敢胄挟书者铁”。 汉书卷5 9 ,循吏传, 汉* 卷5 1 贤山传、。 汉初盛行员老无为之术,i 村懦学的境遇虽然较j :察朝大为改观,世并小为汉延所倚蕈:直簟汉武帝刚 位辛,j 年,由于宫廷政争的鸸然境遇,锵学才以罢黜请f ( 土要是黄尝家) 、专正五经博l + 的彤式砬_ i 为所 嘴的“独婚”关十这段0 史的具体发生过程a ,参见束维铮丸生终学史:陆术蚀搏的转折过程1 【卜 海幽书馆建瞎二三f 州年纪岔论史集、;,i 海幽忙馆1 9 8 3 年) , 汉* ,卷5 6 t 节冲抒传。 汉 5 ,卷5 6 i 单什舒娉女。 6 。于是,靠春秋公羊传发家、刚刚各位丞相的公孙弘9 乃奏言“古者政教未洽, 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 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 罩,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所属二千石,二干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 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 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闯。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 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o 得到了汉武帝的批准。这应该就是西汉太学创立之 始,然而文献记载及诸家论述对此却互有异词。 前引公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的上奏云:“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 旧官而兴焉。”。沈文倬以为“因旧官而兴是指博士改为教育官而仍隶属于掌 宗庙礼仪7 的太常卿”。9 韩养民则引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 l 学校一推断 “旧官”即博士官原有之“授徒黉舍”,因而断言汉武帝在批准置博士弟子员的 同时就在长安城南建筑太学校舍。9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所未洽。 从行文上看,所谓“因旧官而兴”是有所指的。公孙弘请置博士弟子员的上 奏首先称述夏商周三代的教化基于其学校之设,然后指出“故教化之行也,建首 善自京师始”云云,9 所以其提议“请因旧官而兴”的所指应是“学校”,即“太 学”;而所谓“因旧官”就是指让原来作为礼官备顾问的“博士”同时兼任教育 官一如汉武帝诏中“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云云。因此,可以断言,西汉太学 的建立即在汉武帝元朔五年批准置博士弟子员的同时,1 固这可由汉书武帝纪 赞表彰汉武帝“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云云得到佐证。 至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著录礼家曲台后仓九篇,颜师古注释“曲 台”时引晋灼日“天子射宫也。西京无太学,于此行礼也”,沈文倬认为“这些 说法均属臆测,绝无根据,不足信据”。其实,晋灼的说法也没错,他所谓“西 京无太学”是着眼“太学”作为行“射礼”之地而言的,而作为行“射礼”之地 的“太学”要到汉平帝元始四年( 公元4 年) 即西汉行将终结时才与三雍( 辟雍、 汉书卷6 ,武帝纪。 姑汉书酉官公卿表公孙弘于尤期五年年初由御史大犬拜相。 史记卷1 2 l ,懦林列传。汉书儒林传著录与此激异。 史记卷l 2l ,儒林列传。 沈克倬:黄龙f 博卜的定员和太学郜围学投的设霹,见沈上倬宗崩礼乐史i 邺青论0 ,肮州人学版 朴,l9 9 9 年, 参前揭韩养民秦汉上化史页2 0 。 史记,卷i 2 1 儒林列传。 按后汉一h 徐防传,徐防l 疏“汉承乩秦开置太学”厶正,李贤注| 人为此即指“戚帝时开学官 冒博l 弟了员也”,翦| n 赞主编中国史荆要( 人民版 k ,1 9 8 3 年第1 版) 即持此论;争哨飞也将, 太学系f 此年,世未有考证( 见前揭冷峭飞曲汉太学述论) 。* 外,沈文掉则认为太学兴建f “姑、 咐之断”( 见前揭沈文雌黄尼 博f 的定员t - n 太学郴田学投的改置j 。 若是f 亳两汉刊讲补遗j :“太学必十儿秘二年”( 转见前揭沈史倬精佗1 一博f 的定堤手几太学柞同 学饺的吐冒,) ,则“二年”或为“五年”之毗。 前 ;土上矩( 曲ef - 二博 的定员f n 太学州:罔学技的矬冒。 明拳、灵台) 一起作为礼仪设施出现的。终西汉之世,太学”主要是一个教育 机构,因此便出现了晋灼“西京无太学”的说法。 三、博士弟子员的增长。 博士弟子即太学学生,9 博士弟子员数的增长是西汉太学发展的表征。 按前述公孙弘请置博士弟子之上奏,则西汉太学初开时有“正式生”5 0 人, 9 另由各级地方政府推荐“得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没有员数规定。 汉书儒林传云:“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按诸汉 书昭帝纪,昭帝时惟一一次诏举贤良文学是在始元五年( 前8 2 年) ,时昭帝 以少年好经学,故有举贤良文学之诏,。则太学扩员满1 0 0 人或在始元五年前后。 太学发展到汉宣帝时,扩员至2 0 0 人,汉书儒林传云:“宣帝末增倍( 倍 于昭帝时) 之。”我们知道,宣帝曾于甘露三年( 前5 1 年) 诏诸儒讲五经同 异于石渠阁,9 并于两年后增加博士员额。太学里授业的经师增加了,为了保持 官定各家经学派系的的力量均衡,那么,增加博士弟子员数当在情理之中,太学 规模的第二扩张应发生在汉宣帝死去时的黄龙元年( 前4 9 年) 。 进入元帝、成帝时代,由于二帝对儒术的爱好与褒祟,太学舰模开始急剧扩 张。 史称汉元帝“柔仁好儒”。,他在即位改元后的第五年即初元五年( 前4 4 年) 夏四月诏令“博士弟子勿置员,以广学者”9 ,可惜好景不长,三年后( 永光三 年,前4 1 年) ,“以用度不足,民多复除,无以给中外徭役”,于是重新为博士弟 子定员。掘汉书儒林传记载,太学生重新定员后的情况足“更为设员下 人”。这种情况在此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沿为定制。 太学在汉成帝末年有过一次较大的更张。汉书儒林传云:“成帝末,或 说详后“太学与明堂、辟雍的三位一体”。 4 西汉太学生称“博士弟子”,或称“弟子”东汉则称“诸生”,或日“太学生”。据韩养民说( 前揭韩养 民秦汉文化史页2 9j 。 1 熊铁耩认为“为博 。官冒弟了五 人”“f 蛆戍每位搏i 置弟子员5 0 人”( 熊铁基秦汉,= ! = 化通忠中# 文化通志从书f :海人民m 版社,1 9 9 8 年) ,虽另辟一说,然殊难信据。 关十汉武帝纠置博i 。弟于时的弟了英数,论肯一般泛言5 0 人,丽少深察。儿实翦竹赞土编中周史荆受 已经指 h “弟了”1 j “如弟于”的区别。张汉东( 论秦汉博j :制度,见安作璋、熊铁基籍秦汉官制 史稿( f ) ,齐鲁书 上,1 9 8 4 年) 、冷鹏飞( 见前揭两汉太学述论) 、韩养民( 见前揭秦汉文化史) 出却* 馥到j 这一点。 时汉皑帝年f 三岁,硝五读保博传、孝经、论语、尚书等绎传而柯所术 町,艘令学贤良文学 r 汉* 昭斋纪j , 汉斗5 卷8 ,宣帝纪。 汉书丌宫公卿表j :“宣帝黄尼元年,( 博 j ) 稍增员f 二人。” 汉书卷9 ,j t 帝纪。 汉书,卷9 厄帝纪。按后汉书识醣列传豫酋甫十汉| 】i 页帝衲。疏自“止c 帝人合天下之+ 5 1 | | 拳 宣沦六绛十石架学占滋f | ,带丁万数。光武训必上i ,李贤注以为“弟了万数,是指“儿 帝时潲无胃带了癸,以广学扦放宣以万数”:李贤f 或何小”j 摊帮酮 之语气末j 士育以i z 两;z 之东 则所旧“弟了万故”,或乃指、f 帝儿始p q 年f :莽太学轺i 制之艇填。 汉书巷9 一l 帝纪。 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干人。岁余,复如 故。”关于这件事的始末,没有比较明确的史文可系其年月:而且,与元帝初太 学博士弟子重新定员的原因在于老百姓多借机逃避赋役不同,成帝来年太学博士 弟子员额由三千新制“岁余复如故”的原因不详,论者也基本上没有留心于此。 惟有葛承雍径将此事系于成帝绥和元年( 前8 年) 十二月,即王莽首次辅政期问, 。这应是可信的。9 因此,成帝末太学一度增员至3 0 0 0 或可看成是平帝元始四年 ( 公元4 年) 王莽定立太学新制的先声。 见前揭葛乐雍f 莽新传,页2 3 ;然葛氏术就此提供考证。 2 据汉书斤官公卿表f 葬出任大司马辅政是在汉成帝绥年元年十一月毛次年卜一月( 据汉书外 戚思泽健表,则l :莽当十绥和_ 二年七月免人t 可马官) :d - 此期间,成帝j 二绥和一年( 前7 年j 三月驾崩: p q 月,汉哀帝即位:经过一个短暂的调整期之后,f 莽破排挤出帝国的权力中心。将这次昙陀一现的变 革系十1 二莽首次辅政期问的理由有:( 1 ) 这是在成帝末:t2 ) 这次变动只维持 岁余”的时间就恢复 衄f f ,i 莽首次辅政前后只片一年或一年小到的时间,待j l 士任以后,嫉艇他的新议贵跋止他斫举之政, 那是很正常的:( 3 ) 汉书儒林传s 忙指旧j 倡议肯,单云“或言”,联系到一:莽“欲肯所为傲见风 采,党,承其旨意_ | f | i 牡奏之”的行事i l 崭( 参汉书i :莽传l :) 此所滑“或言”嚣n ,能正是一l 莽导演的双簧;( 4 ) 1 - 莽敬幕古吊,也常以扎7 - 白期( 如汉书 - 莽传下所描述,i - 莽n 畋产的最 后关失迁征仿孔了“天生德十丁,垣蛙托如r 何”之语讽诵“天生穗于r ,汉兵其如r 何”以自宜) ,此 芊孔产养砖之事以成议,也挺合 i 莽的u 味, 叉冷鹕飞据兰罔忠魏书i - 朗传9 裴注0 搬魍名m 奏,认为“哀、 之l :, j - 学官博f 弟严l t 采 人( 见前揭冷鹕飞持7 7 太掌述论) 绛细绎 魏名肛奏载i :期关_ 二时政所宜埙益的奏上冷氏说 1 r 足,f j 朗赛提到陌汉祭化天地故事,f ji 胃“学官博l 七t - 余人”( 雨讷奉兰田忠) ,中芦书局陵。j 乖二虬基据钱人皑说十“博j ”岳增“弟了” 恐i s :* j 朗也朱将“学官博卜lr 采k 表 f 衷卜之、:c 实,”lr 余人“p 为”ll 余人”之| 化勾汉 啦臼条制的博i - 员数哒lf 衾人 9 第三章王莽时代的太学 一、王莽新太学的修起。 汉平帝元始四年( 公元4 年) ,辅政四年多的王莽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帝国整 个局势,其个人也由大司马安汉公升任宰衡,几以伊尹、周公相拟,同时又成了 平帝的岳父;在此前一年,王莽已经下令天下郡国遍立学校,整齐了地方学制: 。继续推进其举遗兴礼的文教事业,看来时机已十分成熟了。 汉书- 王莽传载:“是岁( 元始四年) ,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 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据 其功毕成之后群臣的上奏,这一年的八月庚子,王莽接到批准兴作的诏书,第二 天即八月辛丑,“诸生、庶民大和会,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9 于 是,一座新的“太学”就迅即兀立于世人的面前。以其工程之巨,而其功成之速, 则王莽对新太学造起的准备工作应当是颇为充分的。 这座新太学的实际主持者应是刘歆。汉平帝元始元年( 公元1 年) ,置羲和 官,以刘歆领之,掌“班教化,禁淫祀,放郑声”;。又汉书楚元王传附刘歆 传亦谓刘歆此期的工作主要是“典儒林史h 之官”,设三雍张太学正是身为羲 和的刘歆的工作内容。王鸣盛已指出,“莽之奏( 起三雍、张太学、益博士员等) , 刘歆为之也。”。这是可信的。汉书平帝纪:元始五年( 公元j 年) ,“羲和刘 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令汉与文王灵台、周公作洛同符封为列侯。”正 可证明这一点。刘歆在汉衷帝初年为经古文学经传争立学官时曾指责今文诸儒对 国家大事如“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无补于事、因此, 可以相信,由刘歆主持修起的新太学,其制度的经典依据或当多来源于经古文学 诸经传。 据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与刘歆同主其事的还有平晏、9 孔永、孙迁三 人。另据王世仁推测,于新莽地皇元年( 公元2 0 年) 主持王莽九庙工程的都匠 ( 即将作大阡) 仇延则可能是建设三雍的设计师。9 汉书卜帝纪:元始三年夏,安汉公( 上莽) “立官稷及学官。部国日学,县、道、邑、侯国u 梭。 陵、学置经帅一人。乡u 库聚l 序。序、岸置孝经师人。”】莽此举町能是n 为未来扩张太学准 薪生源。 汉* 卷9 9 l 莽传( i :) 。据腑宇文恺的称述,这项丁程共“筑怍三f ”( 隋书事上恺传) , 汉书卷i2 ,r 帝纪。 m 鸟蕊:| | t 史商罐卷2 8 ,“ 毛诲阉官圹条。 刘敞:移书太带博卜,见汉书楚儿i 二传附刘款传。 卜晏时为k 乐少府, i 莽代汉后封就靳公( 汉书外戚思滞挟表,) ,k _ 乐少府“掌争太后宫”( 汉+ s 九官公卿表) 业苛,太争太后也1 分屉意十三瘫太学的兴建? 扎水时为恃中五官中叫将f 莽代汉后坪人t d 马( 汉书外域恩汗供表) 。 孙迁时盲常恃讨荷( i 汉* 外蛾崽汗健表) 。 前揭止f 一1 0 j 掌形制计抓, 1 0 这样,由刘向发议于汉成帝末年的兴辟雍、设学校、修礼乐的儒家宏想,。就 在汉祚将衰的时候由王莽和刘向之子刘歆等的主持而变为现实。相关人员分别得 到不同的厚报,王莽被群下提议“位宜在诸侯王上”、并加“九锡”大礼,太学 三雍之兴成为王莽登上权力顶峰的重要一阶,如班固所指出,“王莽为宰衡,欲 耀众庶,遂兴辟雍,因以篡位”;。而刘歆等四人也藉此封侯。 二、王莽太学规制。 1 、王莽太学与明堂、辟雍的三位一体。 考察王莽太学的规制,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是王莽修起的太学与三雍的关系 究竟如何。 三雍,是辟雍、明堂、灵台的合称,最初见于雅好儒学的汉河问献王刘德的 称述。关于三雍及其与太学的分合,千载聚讼,莫衷一是:或以为太学与辟雍 乃一物,或以为太学与明堂、辟雍三位一体,固或以为太学与三雍四者异名而同 实,o 或以为太学与三雍系各不相同的四者o 。大致而言,三雍与太学均是帝王宣 示天命有所授、修礼乐、兴教化的整体性的政治与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华绒毛蟹(大闸蟹)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巩固】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高频难、易错点100题模拟试题(典优)附答案详解
- 2025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50人备考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报考指南笔试备考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模拟题库带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预热题】
- 2025年江西省农村商业银行招聘考试(经济金融)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北京银行长沙分行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人为因素与航空法规》课件(共九章)
- 招标投标法9个课件
- 风疹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 小古文《放风筝》课件
- 污水化验培训课件
- 经济效益证明(模板)
- 《企业年度培训计划制定》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计划表完整优秀版
- 免疫学(全套课件)
- 胸部检查(二)肺与胸膜检查
- 高压燃气管线施工安全生产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