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三姓,古地名,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三姓地区包括今牡丹江流域 及松花江下游广袤的地区,是松花江流域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也 是东北地区的边防重镇、少数民族聚居区。据史料记载,三姓地区在 先秦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肃慎等北方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这片 广袤的土地上,过着漂泊不定的渔猎生活。自唐代开始在此设治以来, 历代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清朝满族入主中 原以后,清政府对于三姓地区的统治日益完善。从开始的实行八旗一 元化、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逐渐转变为旗民双重体制,最后变为与 内地一样的管理民政的行省县制,使这一地区成为清政府辖区的重要 一部分。由于三姓地区在历代统辖东北地区中的重要性,古今出现不 少关于该地区历史、民族、文化记载的书籍,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三姓 地区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对清朝三姓 副都统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统治制度,有着深刻的研究,使我 们对三姓历史、当地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三姓 地区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我们 对东北历史及民族史的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三姓地区史地的 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认知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拟就清朝对三姓地区统治政策及其前后变化进行研究,以空 间为线,以时间为翼。重点探讨清朝前期三姓副都统衙门的设置及对 当地的统治,驿站的设置、管理,对少数民族居民各项政治、经济管 理政策;着重分析了清朝后期对三姓地区统治政策的变化,撤副都统 衙门、建立府县的背景,移民开垦过程及清统治给当地社会、民族带 来的影响等问题。意在通过对三姓地区在清朝时期史地的考察研究 中,明晰清代对三江流域特别是三姓地区政治、经济、民族的管理政 策及影响,探索研究三姓史地中蕴含的特有的民族历史与文化。 由于历史学与语言学、地理学、文献学、民族学、考古学、测绘 学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探索研究中我们需要广泛吸 收、应用这些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进行清朝对三姓地 区统治的研究,作者首先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地方志,十分 重视历史档案资料,而且广泛吸收了今人对三姓历史文化研究的观 点、成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还利用了大量民族学、地图学、考古 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考证研究,广泛吸收相邻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 通过不同时代测绘的地图对比,不仅可以发现三姓地区建置的变化, 而且对了解当地各民族分布、迁徙路线更为直观,是本文对清代三姓 移民研究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方法。希望本文能使我们对三姓地区在清 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帮助我 们更好的认知清朝对整个东北边疆地区的统治政策。 关键词三姓,依兰,清代,赫哲族,满族,移民 a b s t r a c t s a n x i n g , t h ea n c i e n tp l a c en a m e ,i sy i l a nc o u n t y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p r o v i n c e t o d a y s a n x i n gp r e f e c t u r ei sl o c a t e di nt h ec o n f l u e n tr e g i o no ft h em u d a n r i v e r a n dt h es o n g h u ar i v e r i ti sn o to n l ya ni m p o r t a n tw a t e ra n dl a n dt r a f f i co ft h e s o n g h u ar i v e rb a s i n ,b u ta l s oab o r d e rc i t yo ft h en o r t h e a s t , a n da ne t h n i c m i n o r i t yi n h a b i t e da r e a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r e c o r d ,s a n x i n ga r e a s h a v et h et r a i lw h i c ht h eh u m a n i t ym o v e si nt h ep r e - q i np e r i o d ,s u s h e na n d s oo n 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h v e di nt h i sp i e c eo fl e n g t ha n db r e a d t hl a n dl o n g - t e r m ,h a s b e e nd r i v i n gt h eh u n t i n ga n df i s h i n gl i f ew h i c hd o e sn o td e c i d e s i n c e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b e g a nt oh a v ef o r m e d ,t h er e g i o n sm a n a g e m e n t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h a s b e e nc o n t i n u o u s l ys t r e n g t h e n e dd u r i n gt h ed y n a s t i e s e s p e c i a l l ya f t e rt h e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i n t o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d o m i n a t i o nt os a n x i n ga r e a so ft h eq i n g g o v e r n m e n th a sp e r f e c ti m p r o v e d f r o m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t h ee i g h tb a n n e r su n i f i e d ,m i l i t a r ya n dp o l i t i c a lu n i t yo ft h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 g r a d u a l l yt r a n s f o r m e di n t oad u a ls y s t e mo fp u b l i cf l a g , a n df i n a h yi n t o 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o ft h ep r o v i n c ec o u n t ys y s t e mt h es a m ew i t ht h e m a i n l a n dh o m e s o t h a tt h i sr e g i o nb e c o m e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e m p i r ea r e a b e c a u s eo f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i n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sg o v e r n a n c eo ft h en o r t h e a s t , al o to fa n c i e n t a n dm o d e r nr e c o r d sa p p e a r e do ft h i sp l a c e sh i s t o r y , e t h n i c ,a n dc u l t u r a l s ot h e s t u d yo nt h eh i s t o r y , g e o g r a p h ya n d 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o ft h es a n x i n gr e g i o n , o f 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s c h o l a r s ,d on o th a v eap o o le s p e c i a l l yt h ep o l i t i c a l , e c o n o m i c ,a n dn a t i o n a lr u l es y s t e m sd u r i n gt h er e i g no fs a n x i n gf u d u t o n g ,t h e r e a r eap r o f o u n ds t u d y t h er e s e a r c h a l l o w su sh a v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s a n x i n g sh i s t o r y , 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o t h e re t h n i c m i n o r i t i e s s a n x i n g sl o n gh i s t o r y , i m p o r t a n tg e o g r a p h i c a l l o c a t i o na n du n i q u e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s h o u l dn o tb ei g n o r e di nt h er e s e a r c ht oo u r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o ft h e n o r t h e a s t t h es t u d i e so fs a n x i n g sh i s t o r yh a v ea ni m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a lv a l u e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a w a r e n e s s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d r a w su p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sp o l i t i c a lc h a n g e s i ns a n x i n ga r e a ,t a k et h eg e o g r a p h ya st h el i n e ,a n dt a k et h eh i s t o r ya st h ew i n g t h ek e yr e s e a r c hr e o r g a n i z e d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o fs a n x i n ga r e a d u r i n g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s u c ha s i t se v o l u t i o no fp o l i t i c st oe s t a b l i s h ,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o fs o c i a lv i c i s s i t u d e ,a n d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t s l o c a t e d 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w sc o n s t i t u t i o na n dv i c i s s i t u d e , v a r i o u sn a t i o n a l ss u r v i v a lc o n d i t i o n a n da f f e c t e da n ds oo n i n t e n d st ot h r o u g ht h er e s e a r c ho fs a n x i n g sh i s t o r y 3 d u r i n gq i n gd y n a s t y , c o m p r e h e n dt h ep o l i t i c s ,t h ee c o n o m i c a l ,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 s r e g u l a t o r yp o l i c ya n di t sc h a n g e ,w h i c hq i n gd y n a s t yf o r m u l a t et ot h en o r t h e a s t a r e a , s p e c i a l l yt ot h es o n g h u ar i v e rb a s i n ss a n y a n ga r e a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p r o c e s s o fi m m i g r a t e st oo p e nu pw a s t e l a n d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t oi o c a f i t y , a n de x p l o r et h e u n i q u e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a n dt h ec u l t u r ew h i c hs a n x i n gc o n t a i n s b e c a u s et h eh i s t o r yw i t ht h el i n g u i s t i c s ,t h eg e o g r a p h y ,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 , t h ee t h n o l o g y , 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y , d i s c i p l i n e sa n ds oo nh a v et h ei n a l i e n a b l er e l a t i o n s , t h e r e f o r ew en e e d sw i d e l yt oa b s o r b ,t oa p p l yt h er e s e a r c ht e c h n i q u ea n dt h e t h e o r ya c h i e v e m e n ti n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w h i c ht h e s es c i e n c eu s e c a r r i e d o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sd o m i n a n tt os a n x i n g , t h ea u t h o rh a sf i r s t c o l l e c t e dt h em a s s i v eh i s t o r i c a la c c o u n t so fp a s te v e n t s ,n o to n l yh a sc o l l e c t e d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m a t e r i a lo fs a n x i n ga r e aw h i c he a c hg e n e r a t i o nh a d ,b u ta l s ot o o k t o d a yp e o p l e sr e s e a r c hv i e w p o i n ta n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t os a n x i n g sh i s t o r y c u l t u r e i nt h er e s e a r c ht h i sa r t i c l ea l s ou s e dal o to f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y , t h e c a r t o g r a p h y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w i d e s p r e a da b s o r p t i o nn e i g h b o r i n gd i s c i p l i n e sn e w t h o u g h ta n dn e wa c h i e v e m e n t t h r o u g hd i f f e r e n tt i m em a p p i n gm a pc o n t r a s t , n o t o n l ym a yd i s c o v e rt h ec h a n g ew h i c he s t a b l i s h e s ,b u ta l s ot ou n d e r s t o o da l ll e v e l s o fp o l i t i c a la r e ad i s t r i b u t i o nt h er u l ei sm o r ed i r e c t v i e w i n g t h er i g h t - o f - w a y m a pt oe x p r e s s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d i s t r i b u t e st h ef u s i o n ,a n dt h en a t i o n a lm i g r a t i o n r o u t e ,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m e t h o d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s a n x i n g si m m i g r a t i o nd u r i n g q i n gd y n a s tf o rt h i sa r t i c l e h o p e dt h i sa r t i c l ec a ne n a b l eu st oq i n gd y n a s t y s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i c a l ,n a t i o n a l ,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s a n x m ga r e a st oh a v e t h ef u r t h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h e l p su st ok n o wo n es i d e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sr u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t oan o r t h e a s tb o r d e ra r e a k e yw o r d ss a n x i n g , y i l a n ,q i n gd y n a s t y , h e z h em i n o r i t y , m a n m i n o r i t y , i m m i g r a t i o n 4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 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己在论文中做 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交论 文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大学可 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印手段和汇编学位论文( 保 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塑 序论 一、选题意义 三姓,古地名,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三姓地区包括牡丹江流域及松花江下游 广袤的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区,从先秦开始就有肃慎等少数民 族活动的足迹,至清初三姓赫哲族在此定居,之后与满族的融合,到清术大量汉 族移民的开荒垦田,使得该地区有着独特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特点。 自唐朝渤海国开始在此设治以来,历代王朝对三姓地区的管理都十分重视, 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建设也不断加强。特别是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后,这一地区就 自然成为清政府辖区的重要部分。清政府在辽东以北设吉林、黑龙江两将军辖 区,以副都统辖区作为二级政区,协领、城守尉为三级政区。而清政府在三姓地 区的统治,经历了由军政合的管理体制,逐渐转变为旗民双重体制,最后变为 与内地一样的管理民政的行省县制,建制日益完善。另外随着清朝封禁政策的失 败以及外敌对边疆的不断侵扰,清政府开始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先后两次发 布招垦令,鼓励人民出关开垦,致使大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涌入东北,三姓地 区也出现了民族融合局面,给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巨大的变化。由此可见 三姓地区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我们对东北 历史文化的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由于三姓地区在历代王朝统辖东北地区中的重要性,古今出现不少对该地历 史、民族、文化记载的书籍,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三姓地区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的 研究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对清朝三姓副都统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统治 制度,着力最深,成果颇丰,使我们对三姓历史、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有了 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历史资料的相对匮乏和研究方法的局限,目前对三姓史地的 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过去很多学者对该地的研究过于笼统和概括,注重于考 察其某一时期历史沿承的过程,对于除其政治、经济体制外其他问题,例如对于 其所处的地理大环境,社会大背景,及其折射出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过于简略。 本文拟对清朝对三姓地区的统治政策及其前后变化进行研究,以空问为线,以时 间为翼。通过对三姓地区在清朝时期史地的考察研究中,明晰清代对东北地区特 别是松花江流域三姓地区政治、经济、民族的管理政策及变化,了解移民开垦过 程及对当地的影响,探索研究三姓史地中蕴含的特有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希望本 文能使我们对三姓地区在清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情况有更进一步的 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清朝对东北边疆地区统治发展的一个侧面。 二、相关研究动态 我国北方民族史研究,目前已经深入到学科内部各个分支领域当中。特别是 在2 0 世纪末的几十年里,有关东北民族史地的研究不仅硕果累累,而且其学术 内涵及外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深远的发展。东北民族史地研究主要包括 东北地方史研究,东北民族学研究,东北边疆开发研究,东北流人、移民研究, 东北地图的编绘,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地名的研究,东北历史文化的研究等等。 东北史地学者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因为学科研究领域广泛,分支 繁杂,材料匮乏,都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探讨,故目前还未形成很突出的具体的 研究焦点,有待于我们对东北地区地名学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三姓地区作为东 北地区的交通重地,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对当地的历史传承、地理环境、民族 文化等进行了研究,为本文的完成提供了可行性,现综述如下: ( 一) 关于三姓地区的史地文献 三姓地区虽然地处我国东北边疆,但自唐渤海国时期便有设治的记载,尤其 是在清朝时期,设有严格的建制体系。历代有不少学者对该地区进行了调查、记 录以及研究,这些地方志、文献资料虽然由于长期散失,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但 却有重要的价值,为我们对三姓地区历史文化的探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光绪) 三姓疆域考,清代曹廷杰修纂,光绪十一年( 1 8 8 5 年) 成书,为 东北边防辑要( 卷上) 中的一部分。本书以经纬度标出了三姓的地理位置、 疆域,记载了三姓地名由来,赫哲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以及三姓地区 “万山环叠,雄障东陲”的形胜。 ( 光绪) 依兰县地方志二十八卷,又名三姓志,清光绪十六年( 1 8 9 0 年) 修,此书是目前所见依兰地区最早的一部志书,对依兰地区建制沿革、疆域 划分、署站、山川村落罩数等均有记载。黑龙江省图书馆等地存有油印本。 ( 光绪) 三姓乡土志二十八卷,该志修于光绪十七年( 1 8 9 1 年) ,它也是 三姓地区较早的一部志书。全志设地表、学校、疆域、山川村落数、建置沿革等 2 8 卷,约2 5 万字。但该志记载详略不当,对山川村落里数、古城险要记载较详, 其他部分则十分简略,突出乡土志的特点。这是历史社会条件所决定的,是旧志 8 书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缺点。该志为现代学者研究三姓地区建置区划、开发农业、 发展交通以及战备方面提供了参考资料。 三姓山川记一卷,年代不详,富克锦舆地略一卷,清代祁寓藻修撰,北 京图书馆藏抄本,依兰县志办有复印本。书内共收入三姓境内主要大山、大河6 4 座( 条) 。 ( 民国) 依兰县志不分卷,该志是清代依兰( 三姓) 县的县志。民国九 年( 1 9 2 0 年) 由县知事杨步墀修撰,郝联芳协助修编,刘文风主较。全志设1 6 门,附有县图、街图,门下立目6 3 项,全书约4 3 5 万字。该志较光绪十七年( 1 8 9 1 年) 乡土志内容全面丰富。依兰是满族的故乡,最先居住开发依兰( 三姓) 的赫 哲族人,就有一部分编入新满洲旗民。因此对该地少数民族的记载,例如对满族 风俗、婚丧礼节、饮食衣着等的记载,成为本志的特点。该志对依兰疆域建置、 历史沿革的记载,详细而准确,为考证依兰最早疆界,历代版图变化,三姓地名 由来,筑城设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 民国) 依兰纪略一卷,刘绪宗辑述。伪满康德二年( 1 9 3 5 年) 本,吉 林省档案馆收藏,依兰县志办存有复印本。该书记述了依兰县沿革、境界、山脉、 河流、人口、县城等内容。 东鞑纪行,日本人间宫林藏著,由黑龙江日报( 朝鲜文报) 、黑龙江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所合译,1 9 7 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为1 8 0 8 年7 月日本幕府派 问宫林藏到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一带的地理、民族、风俗和沿途见闻,并以大量 的事实,明确反映出我国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辖情况。特别是书后选录的三姓 副都统的满文文件,更加有力的证明了我国清政府对库页岛的管辖权。另外对三 姓副都统派官员到黑龙江一带贡貂赏乌林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 依兰县史志资料汇编,1 9 8 3 年由依兰县志办公室编印,全书2 0 余万字, 收录了三姓史料考证、古城沿革、清代档案、地方风情等内容。 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于1 9 8 4 年由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沈阳故宫博物馆译编。本书是从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中 选译编辑,共收入乾隆六年( 1 7 4 1 年) 至光绪三十二年( 1 9 0 6 年) 的档案文件 1 7 8 件,3 0 余万字。内容主要涉及清代三姓副都统辖区内少数民族的姓氏、进贡、 受赏、满族联姻、参加军事活动、进行反侵略斗争等。本书资料是研究清代民族 关系史、东北边疆史和中俄关系史以及历史上三姓边界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另外还有很多外文著作,也对三姓地区情况做过研究记载。例如宋代徽宗 皇帝满洲流配记( 日文) ,日本人园田一龟撰。此书为满洲学丛刊第一册,由满 铁奉天图书馆发行,现藏长春图书馆,依兰县志办有影印本。书中记载了从燕山 府至中京,宋和高丽的交涉,从中京至上京,从韩州至五国城等内容。对当时的 五国城,三姓地区有过详细记载。吉林省东北部松花江沿岸地方经济事情( 日 文) ,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总务部调查科编,伪满康德元年( 1 9 3 4 年) 成书,大连 图书馆藏。本书第五部分对依兰县地志概况、面积人口等做了介绍。又如吉林 省依兰县( 日文) ,依兰县参事官渥美洋著,伪满康德元年( 1 9 3 4 年) 成书。主 要介绍了依兰地志风俗、地方制度等。 ( 二) 关于三姓地区史地的研究状况 关于三姓地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吕春风清代三姓副都统任 职校订( 黑龙江史志,2 0 0 6 年3 期) ,戴洪霞论三姓副都统对边疆管辖的策 略( 边疆经济与文化,2 0 0 7 年第6 期) ,佟永功清朝发遣三姓等地赏奴述略 ( 社会科学辑刊,1 9 8 3 年第6 期) ,关嘉录、佟永功从( 三姓档清代吉林官 庄) ,王建军清代三姓驿站( 黑龙江史志,2 0 0 7 年1 2 月) ,王佩环、赵德 贵清代三姓城的勃兴及其经济特点( 社会科学战线,1 9 8 7 年第1 期) ,刘敏 清代三姓地区农业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北方论丛,2 0 0 2 年第5 期) ,于庆 i t l , 鳌依兰古地名中之“三字谜( 地方史研究) ,董万夼吴大澄在三姓、 宁古塔,廖怀志对依兰历史文化定位的探讨( 黑龙江史志,2 0 0 5 年第 7 期) 。这些论文详细的介绍了三姓地区统治的政治、经济政策,及其历史文化 特点,为我们了解三姓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特别是王建军的清代三姓驿站 一文中,着重对清代三姓地区驿站的设立、管理、演变等情况作了详细的研究, 使我们对东北地区驿站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戴洪霞的论三姓副都统对 边疆管辖的策略一文,详细地介绍了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对松花江、黑龙江等 东北边疆地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管理政策,为今人了解三姓历史展开了一个横 向的画面,但在政策变化的历史背景,意义、影响等方面的阐述比较单薄,有待 于我们继续考察研究。 对三姓地区民族文化方面研究,主要有刘敏清朝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统治 政策与赫哲族社会发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5 年1 1 月) ,田丽华 清代三姓地方各民族的形成分布及融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8 年4 月) ,廖怀志论清代三姓地区的满族( 黑龙江省民族丛刊,2 0 0 8 年第 5 期) ,张嘉宾依兰赫哲族三姓考( 黑龙江民族丛刊,1 9 9 1 年第1 期) ,刘 敏清代三姓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赫哲族的影响( 中国民族报,2 0 0 1 年第 1 0 期) 。三姓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文章介绍了清代这些民族 的生存状况,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政策等问题,值得我们后人研究借鉴。其中 刘敏的清朝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统治政策与赫哲族社会发展一文,比较全面 详细的介绍了清政府对东北边疆少数民族赫哲族制定的,不同于的中原的管理政 策及对其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对赫哲族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有关清朝时期移民三姓及整个东北地区的研究,主要有刁书仁论清代东北 流民的流向及对东北的开发( 社会科学战线,1 9 9 4 年3 期) ,高强清末东北 移民实边政策述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5 期) ,牛淑萍清代山东 移民东北述论(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1 期) ,李为清代东北地区土 地开发及其动因分析( 地理科学,2 0 0 5 年第1 期) ,石方清朝中期的“京旗 移肯”、汉族移民东北及其社会意义,姜艳清末黑龙江行政设治与社会变迁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l 期) ,于春英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移民垦殖 与环境变迁( 安徽农业科学,2 0 0 7 年第2 4 期) ,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东北 边疆的政治改革(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0 0 2 年第3 期) ,张景全清末及民国 时期东北东部边疆城镇初探( 东北亚论坛,1 9 9 9 年第2 期) ,刁书仁论清代 吉林地区行政体制及其变化( 社会科学战线,1 9 9 4 年3 期) 等等。这些论文 清晰的介绍了清代有关东北移民、开垦及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情况,特别 部分文章针对松花江流域、三姓等地区移民的始末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从历史角 度论述详实,如果结合地理、地名学科将有更多扩展空间。 在对一个地区的史地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演进过程、社会变迁内 容,也可以发现各民族繁衍、融合与移民的历史痕迹,因此对清代三姓地区史地 的考察是整个东北地区民族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总而言之,目前关于三姓地区 史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丰富的史料资源为本文的完成提供了可行性,前 人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打开了新的思路。本文在对清朝对三姓地区统治的探究中, 按统治政策前后变化,将其分为两个时期,结合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从政治、经 济、民族、环境影响因素等多角度探寻其中蕴含的民族历史文化,希望有更系统、 深入的认知,为我们对三姓地区历史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探索。 第一章三姓的由来 ,一、三姓地名由来 三姓,古地名,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清初称为“和屯噶珊”( h o t o ng a s a n ) , 汉语古城屯。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屯,因为这里原是辽金时代五国部之五国头城所 在地,宋徽宗、钦宗曾被女真人囚禁在此地。 明代居住在这一带的斡朵里和胡里改两部女真南迁后,三姓地区一带一度处 于荒落状态。1 7 世纪开始,沙俄不断侵扰我国东北边疆地区,居住在松花江下游、 黑龙江下游以及乌苏里江一带的赫哲人不断向松花江上游三姓地区一带迁徙。据 依兰县地方志记载:“清初,松花江中游胡尔哈河( 今牡丹江) 口、汤旺河 口顺流而下玛那哈地方及胡尔哈河正东倭和地方分别有赫哲人数十户或百余户 居住。 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发动的征明和统一黑龙江流域的战斗中,赫哲三 姓从征屡立战功。顺治二年( 1 6 4 5 年) ,对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军营全行撤 回,“因为出力,将此赫哲人等一并作为新满洲,国语依册( 伊彻) 满洲。随将 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等四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卢氏领牡丹江 沿岸,葛氏据松花江流域,从此古城屯改称“三姓”。 清朝康熙年间,胡氏迁出, 舒木鲁氏迁入,居于倭肯河东一带,三姓名仍不变。依兰纪略记载:“嗣以胡 氏徙居宁古塔,只余卢、葛、舒三姓,遂呼斯地为三姓 。 三姓,满语为“依兰哈喇 ( i l a nh h l a ) ,汉译为“三姓”,“依兰”( i l a n ) 为“三 ,“哈喇( 如1 a ) 为“姓”,后改称为“依兰”,成为地名沿用至今。清初 在这里建城,设驿站、驻防来充实这块水路交通要冲,后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对三姓地区的统治管辖日益完善,给当地的政治、经济等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佚名( 清) :光绪依兰县地方志( 又名三姓志) 卷八,建置沿革,黑龙江图书馆油 印本,1 9 6 0 年。 罾萨英额:道光吉林外记卷二,疆域形胜:“三姓乃努叶葛勒、依克勒、湖西哩三 姓赫哲也。”为音译不同,又有文献写作葛克勒、努业勒、胡什哈里,即汉姓葛、卢、胡。长 向丛二伟,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8 6 年,第2 0 页。 囝此“三姓”,即原古城屯所在地,所辖区域人致同后建的三姓城。 固刘绪宗辑述:民国依兰纪略,伪满康德二年( 1 9 3 5 年) 本,吉林省档案馆收藏,依兰县 志办复印本。 二、三姓历代建置沿革 三姓一带有建置自唐朝渤海国开始。唐开元元年( 7 3 1 年) 册封震国首领大 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名渤海。渤海国划全境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 十余县,在三姓一带设有德理府。 辽代废除州县制,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五个大棘羯 集团分别设五个国部( 城) 统辖,其中之一越里吉国首城为五国城,即今依兰县 五国城遗址,三姓一带受辖于黄龙府都部署司。 金灭辽后在三姓地区设胡里改路,因面临胡里改江( 今牡丹江) 而得名。首 府位于今依兰镇五国城遗址,属于上京路所辖,路下设猛安谋克逐级分管所属地 域军政、生产事务。在三姓境内有:宋哥( 葛) 屯猛安,置于胡里改江左岸;哥扎 宋哥屯谋克,置于胡里改江左岸;胡里改猛安,置于牡丹江沿岸;屯河猛安,置 于屯河( 今汤旺河) 下游。 元代三姓一带初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后由开元路划出归合兰府水达达路 管辖,其下设五个军民万户府,抚镇北边。在三姓境内设有胡里改、斡朵里万户 府:斡朵怜万户府,置牡丹江西岸马大屯一带;胡里改万户府,置于辽代五国城 遗址;境内设驿站三个:忽帖罕站、斡朵怜站、一半山站( 今巴兰河口东永和大 队一带) 。 明朝初年三姓属三万卫辖区,后属奴儿千都司指挥使司,在此设胡罩改、和 屯、呕罕河等2 5 卫。 清代康熙五十三年( 1 7 1 4 年) 在三姓地区设协领;雍正十年( 1 7 3 2 年) 设 三姓副都统衙门。三姓遂由赫哲三姓发展为有统辖区的建制名称。清光绪三十一 年( 1 9 0 5 年) 撤三姓副都统衙门,改设依兰府,三姓名称依然未变,只是改为三 姓的满语称呼而已。 三姓地区包括范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明显的变化。在唐渤海国时期,三姓地 区属德理府地,其统治区域东至今宝清县,南至今七台河市,西至今方正县,北 及东北至鹤岗市一带。金朝在三姓地区设胡里改路,所辖范围为松花江及黑龙江 合流以下至入海口的广大狭长地区,辖区总面积约为七十九万五千平方公里,东 北至西南距一千七百公罩,南北距三百五十公里。至清政府统治时期,三姓地区 设置三姓城、三姓副都统衙门、依兰府等独立的统辖机构,其疆域也因此扩大。 所以三姓有三层含义:第一,指三姓赫哲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依兰一带。 第二,指三姓城所在地,位置为牡丹江与松花江交汇处所建城区。第三,指三姓 副都统衙门,其统治范围广大。大致为东至海滨四千余里,库页岛海权包括在内, 南北袤六百余里。东南至阿汤吉山,正南和西南与宁古塔接壤,西至蚂蜒河与阿 勒楚喀( 今阿城市) 毗连,西北与黑龙江将军辖区分界。由于外来列强的不断侵 略,咸丰朝开始,清在三姓地区的统辖范围有所缩减,“与俄分界,以乌苏哩江 两岸作为吉林界,距三姓城一千五百余里,东岸属俄罗斯界。”在今国境内,以 松花江作为与黑龙江将军辖区分界标志。光绪三十一年( 1 9 0 5 年) 撤三姓副都统 衙门,设依兰府,大致承袭三姓副都统后期统辖疆域。宣统元年( 1 9 0 9 年) 于依 兰府地区设东北路道,道尹公署置于三姓城。民国初年,改东北路道为依兰道, 废府设依兰县。此时依兰道统辖范围仅为松花江以南,乌苏罩江以北地区,依兰 县范围更仅限于牡丹江流域以东地区。本文所述“三姓地区”是指今牡丹江流域, 松花江下游等三江流域广大地区,为地域统称,非政区名称。三姓城、三姓副都 统衙门,依兰府为政区名称,所统范围略有不同,本文均有交待。 三姓地区地貌以低山丘陵区、山前漫岗、平原区、洼地区为主,松花江、黑 龙江、牡丹江流经其间,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采集业、渔猎业资源。唐代开始设治 之前,这里一直处于洪荒时代,荒山漫野,荆棘遍地,气候寒冷,野兽出没,不 适宜居住,只有部分少数民族,以狩猎、采集为生,行踪不定。自唐至清代,三 姓( 依兰) 地区人口逐渐增加,赫哲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开始在此定居, 村屯多分布于松花江沿岸各处。但因固有风俗习惯、地理气候等影响,这些少数 民族仍过着夏渔冬猎的渔猎生活,不熟悉农耕作业,所占土地仍然任其荒芜。自 清代开始,三姓官制完备,人民渐知农耕之利益,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多,地广人 稀情况得到改变,原来的山林洼塘,逐渐开垦为良田沃壤。三姓地区自古以来就 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区,目前这一地区仍有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 赫哲族等1 7 个民族。 第二章清朝前期对三姓地区的管理 三姓等吉林地区为“满族龙兴之地”,清朝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实行有别于内 。杨步墀:民国依兰县志卷三,疆域,成文出版社,1 9 7 4 年。 地的管理体制。清政府对三姓地区的统治政策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对当地各民族 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两个阶段: 即清初至光绪朝以前实行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设置三姓副都统衙门;光绪朝以 后,由于边疆形势的变化,汉族移民大量流入,管理民人的府县机构随之设置, 开始转变为旗民双重体制,撤三姓副都统衙门改设依兰府,最后变为与内地一样 的管理民政的行省县制。 一、三姓副都统衙门的设置 ( 一) 设置背景 顺治元年( 1 6 4 4 年) ,清朝政府取代明朝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已经接管 了原属明朝的全部东北疆域,并设置盛京昂邦章京,负责管辖外兴安岭以南,黑 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及滨海地区和库页岛的辽阔山河。清兵入关夺取中央政权 后,为了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辖,抵御入侵的沙俄,巩固自己的“发祥重地, 于顺治十年( 1 6 5 3 年) 析盛京昂邦章京辖地,于宁古塔城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康 熙元年( 1 6 6 2 年) 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十五年( 1 6 7 6 年) 将宁古塔 将军移驻松花江上游的船厂( 今吉林市) ,于宁古塔城设置宁古塔副都统驻防。 这时宁古塔副都统的管辖范围,包括黑龙江中下游,牡丹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 流域,滨海地区以及库页岛广大地区。随着沙俄列强的不断侵略,及1 6 8 9 年中 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清朝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强东北的边防和边疆地区的建 设,而宁古塔副都统控制如此辽阔的疆域,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为了管辖东 北边陲,在三姓地区修建重镇三姓城和设置独立管理机构,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三姓城址位于松花江与牡丹江汇合处,两江汇合后,流入黑龙江。黑龙江与 乌苏里江汇合后,直达黑龙江口入海,渡海可以抵达库页岛。在当时以水路为主 要交通通道的情况下,三姓城所处地理位置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三姓 地区又是赫哲族、满族等东北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在此设置专门的统治机构,也 是清有效控制东北边陲的重要措施。 ( 二) 设置过程及统辖范围 三姓建制经历了顺、康、雍、乾四朝的逐步完善过程。后金天命五年( 1 6 2 0 年) 三姓赫哲人推举葛氏索索库首领为部长,卢、胡二姓为副部长,受清政府征 调。清顺治二年( 1 6 4 5 年) 为加强三姓地区驻防,将从征的部分三姓赫哲兵丁千 余人撤回三姓地区,将他们编入满洲八旗,赏三姓各族佐领世职,管理三姓地方。 康熙五十三年( 年) 设协领,将三姓赫哲与新迁来的赫哲舒穆鲁姓共1 5 3 0 余丁, 拣选披甲二百名,编为四旗。噶依克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影像学放射影像解读技能检验答案及解析
- 机构编制发展新质生产力
- 2025年耳鼻喉科学科听力评估与康复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骨科外伤急救操作技能测评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的课件
- 2025年耳鼻喉科术后护理观察考核答案及解析
- 公考面试新质生产力应答指南
- 2025年神经外科手术并发症管理综合能力考核答案及解析
- 产业链协同与新质生产力
- 有关同学聚会的活动策划方案(精创)
- 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拿地申报
- 舞蹈培训机构用工合同
- 自检自查表范表
- 《公路桥梁施工监控技术规程》(JTGT3650-01-2022)
- 血气分析标本采集及结果判读
- 游泳池水循环净化项目方案
- 2024广西公需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答案
- 家长会课件:小学一年级家长会
- 幕墙工程-技术标
- (2024年)医疗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 航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民航货运员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