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釐王氏家族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釐王氏家族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釐王氏家族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釐王氏家族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釐王氏家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釐王氏家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盆王氏家族研究 中文提要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 苏州莫鳌王氏家族研究 中文提要 莫趋王氏家族随宋室南迁定居苏州东山,到明初成为典型商业家族,明代中期由 于王鏊联捷乡会二试,高中探花,一举成名。王氏自此以后科第长盛不衰,跻身江南 科举世家的行列。明清两代王氏在科场角逐中通过仕宦交游网络、姻娅联络以及师承 关系积累了大量的家族“资本一,为其子弟登科入仕创造了有利条件,保证了家族科 举事业的长期稳定。与此同时,他们以儒家士入自负,在儒学和地方社会文化传统的 共同濡染下形成了独特的家风和家学。王氏士绅的政治理想和文化精神追求在苏州可 谓典型,在推动清中期学术转型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晚清西学随诸洋枪大 炮大举进入,政府导向随之变化,废科举、兴学堂,王氏以其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明 道救世 的家族传统为支点,首先全面转变对西学的态度,既而开始家族教育的转型, 培养了大批的科技名人,逐渐转型成为中西兼修的科技名门。纵观明清至于近代的江 南望族,若单以族望论之,王氏尚不及潘、彭等族影响之大,也未能跻身民间盛传的 清代苏州四大望族之列。但是,若以家族人文发展之稳定、历时之久和转型之成功等 方面来说,则鲜有可与王氏相媲美者。 本文以莫嫠王氏家族为个案,通过梳理其家族发展脉络,与科举制度及地域社会 文化传统的关系来窥视明清以来江南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明清近代场域科举世家科技名门莫麓王氏 作者:张建华 指导老师:徐茂明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麓王氏家族研究 英文提要 f r o ma na n c i e n tf a m i l yo f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i nt h e s o u t ho f y a n g t z er i v e r t oam o d e r nf a m i l yo f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 - as t u d yo ns u z h o um o l iw a n g f a m i l y a b s t r a c t m o l iw a n gf a m i l yt r a n s p l a n t e dt od o n g s h a no fs u z h o uw i mt h er o y a lf a m i l yo fs o n g d y n a s t y , a n db e c a m eat y p i c a lf a m i l yo fb u s i n e s st i l l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 i nm e d i u m - t e r m o fm i n gd y n a s t y , w a n ga ow o ni nt h ee x a n lo fp r o v i n c ea n d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 , a n dt h e n g o tt h et h i r do v e r a l l s i n c et h e n , t h eg o o dr e s u l t si n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o fw a n gf a m i l y h a sb e e np r o s p e r o u sa n du n d e c l i n e d n ef a m i l ya l s oa s c e n d e dt ot h er a n ko ff a m i l i e so f 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i nt h es o u t h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 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w a n g f a m i l ya c c u m u l a t e dl o t so f c a p i t a l o fl i n e a g et h r o u g h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 o f f i c i a l s ,m a r r i a g ec o n t a c t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埘mt e a c h e r s i t c r e a t e df a v o r a b l e c o n d i t i o n sf o ri t sd e s c e n d a n t se n t e r i n gp o l i t i c a ls t r a t u m , a n dg u a r a n t e e dt h el o n g - t e r m s t a b i l i t yo fl i n e a g ec a r e e ri ni m p e r i a le x a m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yc o n s i d e r e dt h e m s e l v e s a sc o n f u c i a n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b yt h ec o m x n o ni n f l u e n c e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r a d i t i o no f l o c a l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e ,也e yf o r m e du n i q u ep a t t e r no ff a m i l yt r a d i t i o na n d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 f a m i l ys c h o l a r s h i p 1 1 1 e i r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l sa n dp u r s u i n go f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w a sat y p i c a l e x a m p l ei ns u z h o u , i n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 , 也e yp r o m o t e dt h ea c a d e m i c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 m e d i u m t e r mo fq i n gd y n a s t y 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l a t eq i n g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 o r i e n t a t i o nw a sc h a n g e d 、 ,i t hi n c u r s i o n so fw e s t e r ns c i e n c ea n df n - e a r m s b a s e do nt h e p r a g m a t i cs p 硫a n dt r a d i t i o no fs a l v a t i o no ft h ef a m i l y , w a n gf a m i l yf i r s t l yt r a n s f o r m e d a t t i t u d et ot h ew e s t e ms c i e n c e ,t h e nb e g a nt ot r a n s f o r m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m o d ea n dt r a i n e d ag r e a tn u m b e ro fc e l e b r i t i e s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a tl a s t ,t r a n s f o r m e di n t oa w e l l k n o w nf a m i l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m a k i n g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u r v e yo n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f a m i l i e si nt h es o u t h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f r o m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t o m o d e r nt i m e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w a n gf a m i l yw a si n f e r i o rt op a nf a m i l ya n dp e n gf a m i l yi f w ej u s tp a s sj u d g m e n to nr e p u t a t i o n i tf a i l e dt oe n t e ri nt h el i s to ft h ef o u rm o s t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f a m i l i e so fs u z h o ui nq i n gd y n a s t yw h i c hw a sw i d e l yr u m o r e da m o n gt h e p e o p l ea sw e l l h o w e v e r , o nt h ea s p e c t so fs t a b i l i t yo fl i n e a g e sh u m a n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l t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蕴王氏家族研究 英文提要 l o n g s t a n d i n go fh i s t o r y , a n ds u c c e s s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e r e ,t h e r ew e r ef e wo n e st h a tc o u l d c o m p a r ew i 也w a n gf a m i l y t h i s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do nw a n gf a m i l yi nm o l i i tw i l lo b s e r v et h es o c i a lc h a n g ei nt h e s o u t h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s i n c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b ya r r a n g i n gi t ss e q u e n c i n go f l i n e a g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i n s t i t u t i o no fi m p e r i a le x a l na n dd i s t r i c t t r a d i t i o no fs o c i a l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m i n ga n dq m gd y n a s t i e s ,m o d e mt i m e s ,f i e l d , f a m i l yo f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 f a m i l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m o l iw a n gf a m i l y i i i w r i t t e n b y :z t l a i n gj i a r l l l u a s u p e r v i s e db y :x um a o m i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e t 期:! 望! ! :丝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旦予:! :乡 日期: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嫠王氏家族研究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一、边赳思义 绪论 莫整王氏家族自宋室南迁始定居苏州洞庭东山,明中期部分支系迁居苏城,六百 年来绵延不衰,科第功名代不乏人,是为江南著名的科举世家。明清时期,王氏由 商而仕,由仕而文,科名翩翩、文化名人辈出,他们或位列卿相、权倾一时,或为文 学泰斗、艺术大师,但又秉承了共同的家族精神。晚清社会巨变过程中,王氏以传统 科举世家的身份顺利实现向近现代科技名门的转变。o 王氏的人文发展横跨明清到近 现代,与苏州地方社会和上层政治变革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以王氏为研究对象, 不仅便于我们打通古代史和近代史研究的分野,而且能够窥视明清以来国家与地方社 会互动变迁的过程。 二、学术史回顾 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有着不同与西方的独特性,血缘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乃至整 个儒家文明辐射圈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明清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名门望 族众多,且影响力大,因此,学者们对江南望族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并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 ( 一) 对江南望族的研究 国内对于江南望族的研究自潘光旦先生始,早在上世纪4 0 年代,潘著明清两 代嘉兴的望族 就对嘉兴望族的世系、血缘网络以及世泽进行图表统计,通过分析, 认为遗传、家庭教育特别是母教对望族的绵延和兴衰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后由于种种 自王鏊连魁乡试、会试,高中成化乙未探花以后,王氏在明万历年问有举人3 人;清康熙年间有进士2 人, 举人3 人;雍正年间有举人一人;乾隆年间有进士1 人,举人4 人;嘉道咸有进士6 人,举人5 人。总计进 士l o 人,举人1 5 人,明代有1 2 人出仕,清代出仕有1 0 4 人之多。参见林济:长江流域的宗族与宗族生活,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0 5 页根据莫麓王氏家谱 及其他资料显示,这个数据稍有出入,具体参 见本文第二章。 清末新式教育中王氏人才辈出,王季点为光绪三十二年游学毕业考试优等,奖给工科举人;王颂贤为宣统元 年游学毕业考试优等,奖给工科举人:王桢为宜统二年游学毕业考试最优等,奖给医科进士;王颂贤为邮传 部电政司主事,王季同任外务部七品翻译官,王季点任农工商部主事;王季同长子王守竟是中国最早的三位 理论物理学博士之一,也是中国物理学会创始人之一;次子王守融是我国精密机械与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 之一;三子王守武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根硅单晶体;四子王守觉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支高频晶体管,他j f f 3 - - 人于1 9 8 0 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王家女性也不让须眉,王守同长女王淑贞,是我国妇产学科奠基人之一,与 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齐名,有“南王北林”之誉;次女王明贞是我国最早的著名女物理学家之一 商务印书馆1 9 4 7 年版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蕴王氏家族研究 绪论 原因,学界对江南望族的研究一度中断,宜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重新 焕发生机,江南名门望族才再度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其中,吴仁安的明清时期上 海地区的著姓望族选取了明清上海地区3 0 0 余家著姓望族,从家族世系、家族形 成的背景、社会影响及其盛衰变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该著将文化世族定义为“学 术昌盛、诗文书翰流步海内累世不绝的文献之族”,并主要从这些方面来论述了江 南家族的文化型特征。但该书“对著姓望族出生的封建士大夫与在任地方官员及封建 朝廷之间的关系缺乏论述。o 在本书的基础上,吴先生另著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 经济文化 对苏南地区( 包括皖南) 的著姓望族进行研究,从科名成就、城镇与社 会经济、商人商帮、社会生活等方面全面阐述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该书 在前书的基础上突出了江南望族的“文化型 家族特征,并集中论述了这些家族的“文 化意识”、教育、读书藏书、著述等文化方面的成就,分析了吴中望族和徽州望族的 不同特征,大大深化了前著的研究深度。此阶段类似的著作还有,江庆柏著明清苏 南望族文化研究,该书在综述苏南望族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苏南 望族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特征、家族教育科名成就、人才优势、女性、文化学术活 动、藏书读书、家族文献整理、文化交往及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做了系统的阐 述。认为苏南望族“是一种以内在文化质量为稳固核心的家族 ,注意并论述到江南 家族的“文化型”特征。以上著述基本上都从不同侧面对江南文化望族进行了界定, 其共同点是注意到望族的科名成就、人文发展、文化成就等内容,但对不同类型的望 族,尤其是专门针对个案家族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期研究江南家族的严迪昌先生较早 注意到江南望族的不同类型,严著 文化世族与吴中文苑 首先区分了“文化世族” 和“簪缨世家 、“豪门右族”的不同,认为文化世族“尽管其文化建树的具体实践也 会受到政治经济地位的兴衰消长的影响,但其在特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的积累,包涵 着文化素质、精神以至各门类技艺能力的积累,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积丰厚,愈 显优势”。他认为江南家族的发展脉络是“商仕文 型。年后又发表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 唐力行: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 ) ,历史研究) 1 9 9 8 年第2 期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下文所列严先生的三篇文章均收入严迪昌论文自选集 ,中国书店2 0 0 5 年版 文史知识 1 9 9 0 年第l l 期 2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盆王氏家族研究绪论 著名的“市隐”心态与吴中明清文化世族o ,是篇对吴文化发展脉络中人文心态的 “市隐 现象做集中阐述。文章准确的把握了明清吴文化十分关键的人文心态和文化 性格。实际上“出与“处”、“隐”与“显 正是传统中国士大夫身上两种完全对立 的倾向,然而在经过一系列政治风暴的江南地区,这二者却统一于“市隐”心态当中。 据严先生研究,“市隐”心态的形成与实践正是在“明成化年间( 1 4 6 4 1 4 8 7 ) ”。这一 过程中,无论是“市隐”心态的形成还是传承,吴中文化世族及其培养出的士大夫都 起重要作用。一年后,严先生继续发表了明清新兴世族与吴文化的发展o ,该文 则在前文的基础上,选取了南宋以后迁徙入吴的文氏、彭氏、袁氏、汪氏、江氏、潘 氏等家族的文化建树和影响,来说明新兴世族对吴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对其中部分家 族如彭氏的发展、对文化圈的介入以及对吴文化的贡献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总体来 说,严著更注重对江南望族精神追求的分析,指出了文化世族对吴文化发展和人文心 态变迁的重要影响。 相对于国内学者偏重于对江南家族进行整体性研究的状态,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外 学者开始注意到以家族个案为研究对象,探讨的层面也深入到思想史、学术史以及国 家与地方社会变迁等角度。美国学者艾尔曼最具代表性,艾氏在其经学、政治和宗 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国中,选择以常州庄氏和刘氏家族为例,说 明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内在理路。该著以会通思想史和社会史而著称于学界,为思想史 和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日本学者佐藤仁史的清朝中期江南的一宗族 与区域社会以上海曹氏为个案研究一文则探讨了上海曹氏家族的形成发展的 过程,通过分析了曹氏的婚姻网络和社会交往,认为明末清初以来地方社会行政权逐 渐为地方望族和士绅所控制。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内学界对江南望族的研究开始从整体性研究全面转向对 某一类型家族和个案研究的阶段。张杰著清代科举家族 以清代朱卷集成为主要 资料,专门研究科举家族的经济基础、人文环境、日常生活、社会流动、地域变化、 家族影响和历史地位。该著虽不专门针对江南区域望族而谈,但其成果的重要之处在 于提出了“科举家族”这一概念,并以此为中心讨论这一类型的家族,对后期的研究 苏州大学学报) 1 9 9 1 年第l 期 苏州大学学报) 1 9 9 2 年第l 期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学术月刊1 9 9 6 年第4 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3 年版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麓王氏家族研究 绪论 有很大的启发和开拓意义。此阶段研究江南望族的代表性学者当推徐茂明先生,徐先 生著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 3 6 8 1 9 1 1 o 以明清到近代为研究时段,对江南士绅进行 长时段研究,以苏州著名的潘氏家族为主要个案,分析士绅家族的区域迁徙和文化互 动问题。其文国家与地方关系中的士绅家族以晚清江南减赋为中心o 以“苏 松重赋”这一经济问题为切入口,通过对苏州潘氏在晚清江南减赋过程的作用的探讨, 分析士绅家族如何动用其家族力量和社会资本在地方社会和国家权力中发挥作用,以 此来探讨江南家族与地方社会、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另外近年来苏州大学和上海师 范大学等高校的一批有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也值得注意,胡艳杰清代苏州科举世家 研究以长洲彭氏家族为例 和陈加林吴趋汪氏家族与近代苏州社会二文探 讨了苏州的彭氏和汪氏的形成、发展、家学渊源、社会交往等内容,分析了太平天国 战争和科举之废对这两个家族的影响以及家族的近代转向问题。 总的来说,江南家族研究在内容上从早期资料挖掘、概述性研究逐渐转向类型研 究和个案研究,在研究深度上逐步深入到望族与区域文化互动、望族与国家权力以及 地方社会的关系层面。达成了一些共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界注意到江南望族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关系,但或将科名翩翩作为江南文化世族 的唯一特征,或将江南望族的一切文化追求和文化成就与科第名望混为一谈。科名追 求和文化追求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科举场域和文化场域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场 域,文化成就可以辅助登科入仕,但显然文化追求在境界上要高于科名追求。 2 、明清江南望族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上,停留在对太平天国运动、废除科举等 几个主要历史事件的关注上,对于延及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的探讨尚未涉及。 3 、望族研究过程中对望族士绅的政治官僚身份论述较多,但忽略了士绅作为传统知 识分子的一面。 4 、在研究时段上多集中在清代,而对于贯通明清乃至近代的个案家族研究很少。 ( - - ) 对莫麓王氏的研究 目前学界对莫麓王氏家族做系统研究的专著成果尚无,笔者所见仅有林济先生著 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版 苏州大学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 0 0 6 年。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7 年 4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麓王氏家族研究 绪论 长江流域的宗族与宗族生活o 涉及到莫嫠王氏宗族。该书第二章论述苏州宗族与 宗族生活,第四节则以莫麓王氏为个案探讨苏州宗族的结构、特点以及苏州人的宗族 生活。吴建华先生著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以家谱为主要史料研究江南人口 问题。本书第八章:明清江南人口的文化教育与人口文化素质、第九章:明清江南人 口的社会管理两部分涉及到莫蕴王氏。文章统计了王氏的科名成就、房支人口数量和 人口素质。孙中旺先生专文洞庭东山王氏家族与文学 则考察了王氏家族文学名 士及其文学成就,其中含括了王鏊、王瀚、王学伊、王芑孙、王嘉禄、王希廉以及王 季烈、守泰父子。 另外,由于洞庭商人在明清两代的名望,对这一群体研究的成果则往往涉及到王 氏家族。比如,范金民文明清洞庭商人家族所述东山商人大族中,将王氏列于 首位,并撰述了王氏经商的概况。马学强著江南席家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 迁着重考察了东山商人家族在近代社会中的转型和变迁,尤其注重处理家族人物 研究中的“众”和核心人物的关系,由于研究对象上与拙文有共同的地域性,对本文 的写作有启发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叙事性的著作对王氏也有所涉及,如张学群等编苏州名门 望族梳理了王氏在诸多方面的成就,为本研究提供了不少线索。新近出版的杨维 贞等编东山大族,则主要涉及到了王氏的概况及其在东山、苏州乃至全国的显赫 地位。 对王氏家族名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其中以对王鏊、王芑孙、王鎏、王仁俊、 王季烈、王季同等人的研究较为突出。 但总体来看,都是各学科从各自的角度来谈 其某一方面的成就,缺乏从家族整体乃至江南区域社会变迁的角度来探讨。 三、史料、理论和方法 本文立论所征引的资料除明清两代正史以外,主要依赖于江南地区的方志以及王 氏家族的家谱、文集、笔记、书信等一手资料。王氏迁苏以后数次修谱,其中宣统三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群言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发表于传统文化研究) 第1 3 辑,群言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商务印书馆2 0 0 7 年版 广陵书社2 0 0 6 年版。 详细成果见参考资料部分,目前学界对王家个人的研究,总体上偏重于他们的政治角色以及文学、史学、 艺术、科技诸方面的成就 5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蕴王氏家族研究 绪论 年( 1 9 1 1 年) 王熙桂修、叶耀元纂洞庭王氏家谱和1 9 3 7 年王季烈修莫麓王氏 家谱保存下来,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外,王氏保存下来的历代文 集、笔记以及书信等资料较为丰富,这又为研究王氏家学及其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关系 创造了有利的资料条件。 中国古代士大夫具有“官僚一知识分子 的双重身份,也就决定了望族具有 “科举世家 和“文化望族 的双重性,因此,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采 用西方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以“场域 理论( 具体参见本文第二章 第一节) 为支撑,分析科举制度下,王氏家族与国家、地方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则 从传统知识分子的角度入手,分析传统知识分子在文化和政治追求上具有对科举的超 越性。关于后一方面,本文主要从望族家风、家学和传统士大夫精神三个方面入手, 研究时段上从明清延及近代,考察诸因素在望族的近代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本文研究方法和途径: 横向上,采取上层政治制度变迁和地方社会变迁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打通了上层 政治制度史和区域史研究的分野。纵向上,采取了长时段的研究方式,有利于打通传 统史学研究中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割裂。 四、本文创新和难点 本文创新: 一、以长时段的眼光研究科举世家,窥视近世江南地方社会的变迁,以期做到古 今结合;运用上层政治与地方社会变迁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期做到上下结合。 二、将对社会群体的研究放入特定“场域”关系之中,运用布迪厄实践理论,论 述科举、家族与地方社会变迁之关系。 三、突出了望族士绅群体所具有的知识分子一面。科举固能实现由“士 到“大 夫”的转变,实现家族地位的提升,但习儒登科这一简单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却不 能完全涵括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追求和人生理想,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宣扬的明道救 世思想,决定了士大夫具有超越科举本身的一面。 本文难点t 首先,莫蕴王氏家族是一个跨越时段长、人口众多、文化成就上涉及面广的 6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麓王氏家族研究 绪论 望族,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检阅和查看明初以来的大量史料和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 同时要对庞大的家族人口和蔚为壮观的文化成就进行系统分析,其本身就是一个 非常庞大的工程。 其次,本文在理论运用的选择了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 理论,该理论虽 然近年来在国内被多种学科的许多学者广泛征引,但具体到运用于明清科举制度的研 究上,可借鉴的成果非常之少,因此,本文在理论驾驭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7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麓王氏家族研究第一章明清苏州莫麓王氏的形成与播衍 第一章明清苏州莫嫠王氏的形成与播衍 苏州城往西,有半岛深入太湖,这里山水清嘉、盛产花果,便是著名的洞庭东山。 莫麓王氏自宋室南迁随驾扈从卜居于此,开始了他们六百多年生生不息的家族繁衍 和人文发展。六百年中,王氏由武臣转而商贾,从商贾科举入仕,六百年的风雨历程, 至今声名显赫。明清时代苏州的著名望族中,莫趋王氏的科名也许不是最多、家学也 许不是最深厚,但若论望族地位的经久不衰,几乎没有哪个家族能与王氏相提并论。 明清两代的家族播衍,王氏人口不断增加,加之经商和仕宦的迁徙,王氏的宗族形态 自然成为以缙绅商人为核心的典型散居宗族,他们以修谱、设立祠堂义庄以及墓祭为 主要活动进行家族的血缘凝聚,以家族文化名人为核心进行文化凝聚,家族内部重视 小宗发展,这也体现了明清时期江南宗族的特点。 一、莫嫠王氏家族形成概况 ( 一) 聚族而居、转贾四方 “王氏于宋建炎初,由汴迁吴。 o 世居苏州洞庭东山。东山乃明清时期洞庭商帮的 发源地,由于封闭多山的地理原因,这里的乡民好为商贾。嘉靖时的昆山人归有光说: “往往天下所至,多有洞庭人。 明末冯梦龙则在醒世恒言中描写道:“两山之人, 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回 王家定居东山,自然也受这种风俗的影响。元末明初,王氏在东山不过是个普通 家族,“元时皆不仕 ,没有什么名望。到七世王彦祥时,东山陆氏陆子敬“游淮西, 值兵乱,莫知所终”,并遗下孤女,王彦祥因此入赘到陆氏,“生五丈夫子,皆璩伟绝 人”。明初朝廷对江南采取科举征召和政治打压相结合的控制方式,“民稍秀者,选 为郡县庠生,辄至通显,而亦旋罹于祸,或及其宗”,因此,陆氏家族害怕王的五子 各种文献对莫艟王氏的称呼不一:乾隆时期,王世钧修家谱,始称。太原王氏”:后王仲鎏改为“洞庭王氏”; 宣统时期,王熙桂修家谱,仍称4 太原王氏”。 范金民先生在洞庭商人家族中称为。太原王氏”。实 际上,王氏原本有太原、琊琊、山阴等几支。王鍪认为本支只能从有记载的宋室南迁开始,“十氏而上,不 可德而详矣”,因此,要求子孙不可。妄为援据”1 9 3 7 年,王季烈修家谱时,秉承祖训,认为不应该随便 攀附太原王,针对。洞庭王氏”的称呼,他认为洞庭分两山,西山王并非属于该支,因此,他最终以东山 主峰“莫篮峰”为准,将家族定名为。莫盆王氏”林济先生在其长江流域的宗族和宗族生活) 中采用了 这一称呼,本文也认为采用“莫麓王氏”为妥 ( 民国) 王季烈:莫篮王氏家谱序例 卷1 ,1 9 3 7 年石印本,第1 页。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叶母墓志铭卷2 l ,光绪元年常熟归氏重刻本,第2 7 页 冯梦龙: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卷7 ,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8 7 8 8 页 8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麓王氏家族研究第一章明清苏州奠麓王氏的形成与播衍 会给其家带来麻烦,让王彦祥归宗,王彦祥认为不该回到本家王巷,就带着五个儿子 另“择隙地”,定居在东山陆巷口,成为王氏家族开支散叶的奠基人。 据家谱记载,王彦祥所生五子分别为王升、王礼、王敏、王逵、王谨。定居陆 巷之初,王彦祥“斩草莽、披瓦砾,与诸子戮力治生,数年而家业大昌 ,三子王敏 “自小历览江湖,深谙积著之术,故江湖豪雄尊为客师,至今言善理财者,必日惟贞 公,圆幼子王谨“独理其内 ,其余四子基本都在外经商。自此开始,王家就与诸 多的东山商人一样,世代保持着经商的传统。如王逵的儿子、即大学士王鏊的伯父王 璋,景泰间,“货殖留毫,积十余年,不顾家,身无择行,口无二价,毫人至今称为 板王 : 永乐、正统时,王胜祖旅处京师十年,“未几业日益广,利日益滋,世业坠 者举之,废者续之,园林第宅旷然一新”。固王士俊,“携家贾六合 ,开店侨居,死后 其妻继续在那里经营。王鏊入仕进京。其子延哲则回到苏州城,“多所兴值,数岁中, 则致产不訾。 入清以后王家不改商贾传统,嘉道间,“兰水、兰坡、静轩诸公,亦 皆善于治生,故得捐资巨万,以立云津堂义庄,此一支之孤寡与嫁娶丧葬无力者,至 今赖之;我五世祖南涯公,高祖清川公皆勤以致富,好行其德,故能荫及后人”。 王家得以六百年昌盛不衰,经商传统是一个重要因素。王季烈在1 9 3 7 年重修 族谱时,明确说到:“欲裕生计,需善治生,烈愿族人子弟,读书治生,二者并 重。”o 范金民先生在其有关洞庭商帮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中,也常先论述莫鳌王氏, 可见,王氏在洞庭商帮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 二) 积善乡里、初立名望 明初,王氏以经商之术致富,但家族在地方社会的名望和财力并无直接关系,为 富不仁当然不能成为一方望族。王氏乐善好施,常周济乡里,很快便在东山树立了家 族名望。 王鏊祖父辈兄弟五人个个都是地方精英,王逵“长万石于乡,乡之人日:向之长 是者,辄以势临我,今王君视我若等也,我何敢忘之。其贫乏有朱氏、张氏者日:我 ( 民国) 王季烈:奠篮王氏家谱- 述德上) 卷1 3 ,1 9 3 7 年石印本,笫l 页 同上,笫4 页 同上,第9 页 同上第8 页 同上,第5 0 页。 ( 民国) 王季烈:莫麓王氏家谱- 序例卷l ,1 9 3 7 年石印本,第1 页 同上,第3 页 9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篮王氏家族研究 第一章 明清苏州莫箍王氏的形成与播衍 寒,王君衣之,我饥,王君食之,我父母之有丧,王君举之,我何敢忘之 。王礼, 字惟德,“乡人以直质许赞之”,邑大夫招他为地方耆老,他“一乡有为善者,则敬之 如父兄;有为不善者,则恶之如鸱枭 ,非常正直。因为政绩良好,他“上焉而为邑 大夫所推重,下焉而为乡里所严惮,内焉而为父兄之所钟爱”。圆鏊弟王琛亦是一位 乡里闻人,“成化改元,江南大饥,巨家鲜有盖藏,而我王氏卒赖府君以全,晚年著 于乡邦,府檄为耆老,乡之曲直是非,惟府君是听,有不服者,即以闻于邑大夫,卒 如府君言 。 江南素来有信鬼神的传统,当时的东山亦是如此,“山之俗尚鬼,其亲死则举而焚 之,且不知为服,独以布帕其首而号”,但鏊祖王逵“居先大父丧,始黜浮屠,寝枕苫 块,制五等服,削杖铭旌功布,一如礼制 。后来山人纷纷效仿,“丧祭皆以礼 。固他 不仅周济族人,且顾及到整个乡村社区,“积著于山,称贷者与之,不能偿者复与之, 卒不能偿,对其人取券焚之 。 鏊父王琬称王家“自百三以来,未闻有显者,而世以忠厚相承,山人指为忠厚王 家,而忠厚一脉,则王氏相传之家法也,要不可废”。固王季烈说:“吾家自始即 以忠厚见目于乡里,及惟道公而降,虽官宦相仍,而所以训诫子孙者,亦归于朴实, 俭约以自守,退让以接人。 o “忠厚王家之名的形成,得益于王家数代人的努力, 同时也奠定了一个家族长久发展的良好家风。 ( - - ) 由贾入儒、儒贾并行 明代初年的东山商人,虽然经济上迅速发展,但是尚没有人敢提“科举”二字。 当时的江南地区,是朱元璋重点打击的对象,朝廷“以法绳天下,士乐于老田里,而 不乐于仕。故上之需才愈急,而下之应者愈鲜。有朝白衣而暮银黄者,亦有朝鼎铉而 暮鼎镬者,临之以不翼之赏,随之以不测之祸”。 洞庭山人不肯参加科举考试,而是 群趋于商贾,王氏却是一个能开创局面的家族,经济上的日益壮大,使得这个家族好 学重礼,逐步树立起家族声望的同时也开始了科举入仕的征途。 ( 民国) 王季烈:莫篮王氏家谱述德上 酱1 3 ,1 9 3 年石印本,第6 页 同上,第4 页 同上,第1 0 页 同上,笫5 页 同上。 ( 民国) 王季烈:莫麓王氏家谱家谱溯源 卷1 2 ,1 9 3 7 年石印本,第l 页 ( 民国) 王季烈:莫麓王氏家谱许序卷l ,1 9 3 7 年石印本,第1 页。 ( 民国) 叶承庆纂:乡志类稿风俗) ,中国地方志集成) 乡志类专辑,第1 7 5 页 1 0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麓王氏家族研究 第一章明清苏州奠整王氏的形成与播衍 王季烈说:“我家迁吴以来,初为武臣,继而服贾,迨我十六世祖惟道公,始令 子弟读书,及文恪公而大显于世。”o 可见,王氏由贾入儒始于惟道公王逵。家谱载 他“得朱子小学及四书,晨夕诵读,至忘寝食 ,且“好学重礼,以紫阳小学浦江家 规训其子弟,不惟家门以内,秩然有序,且化及一乡焉 。o 鏊父琬,字朝用,“正统 年间有司选生徒隶学宫,里中弟子咸走匿,公父朝用独请入学,为弟子员 。 王氏的科举之路在明初也并非一帆风顺,虽然王琬奋发读书,却“屡举于乡不 偶,遂贡入太学,久之试事毕,授知湖广光化知县, 但实际上他是“以贡授光 化知县 ,功名并不高。王氏两代致力于科举,家族命运直到王鏊一代才开始有 了真正的改观。王鏊,字济之,别号守溪,又称震泽先生,“年十六,随父读书于 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 ,成化十年,“乡试、明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 授编修。o 乾隆年间,唐琦说王家“自文恪公以来,声望甲于吴中 。 长洲彭启 丰说王氏“自文恪公以来,声望甲于江左”。o 状元陆润庠认为王家自“前明中叶 文恪跻巍科,膺显位,文章勋业著于当时,而王氏之族始大”。 这都说明王氏是 在明中期王鏊登科入仕以后,以其显赫之卿相身份和卓著的文化成就而跻身江南 名门望族之列。 二、明清王氏宗族组织与家族生活 ( 一) 宗族组织 明代初年,王氏家族自王彦祥开始分房,他的五子升、礼、敏、逵、谨分为东宅 王升、北宅王逵和南宅王礼三个分支。从七世祖王彦祥到九世,王氏正式形成了六支 并发的家族格局。这六支分别是:王升子分为孟方公支,王礼子分为克美公支,王敏 子分为希振公支,王逵子分为以润公、光化两支,王谨子分为友泽公支,以后各支又 发展分化,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家族血缘系统。( 如表1 1 所示) ( 民国) 王季烈:莫麓王氏家谱序例) 卷1 ,1 9 3 7 年石印本,第2 页 同上,第2 页 ( 民国) 王季烈:莫麓王氏家谱述德上 卷1 3 ,1 9 3 7 年石印本,第1 4 页 同上,第1 5 页。 ( 清)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 8 1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4 8 2 5 页 ( 民国) 王季烈:莫盆王氏家谱家谱溯源) 卷1 2 ,1 9 3 7 年石印本第9 页 同上,第l o 页 同上,第1 0 页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菔王氏家族研究第章明清苏州莫嫠王氏的形成与播衍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表1 1 :莫篮王氏伯英公支7 - 9 氏世系分支表 彦裤 升广r 1 - f ( 孟方公支)( 克美公支)( 希搌公支) l ( 友泽公支) ( 光化公支) ( 以润公支) f _ 卜 资料来源:( 民国) 王季烈:( 莫麓王氏家谱世系图首卷1 ,苏州大学图书馆藏,1 9 3 7 年 石印本,第1 6 页 仔细检阅这些分支,我们发现王氏科名成就最突出、人文发展最稳定的是光化公 支。明清两代,几乎所有在文化上有建树的族人都出自光化支,从探花王鏊到状元王 世琛,从文学怪才王芑孙到近代科技先驱王季烈等都是这一支族人。尤其重要的是, 晚清时期废除科举,王氏族人从传统士绅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最为成功的也这一支。 由于本文研究的重点对象是在科举和文化两个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士绅群体,故此,本 文撰述的中心实为光化一支。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麓王氏家族研究 第章 明清苏州莫麓王氏的形成与播衍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十= 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a - 世- : 寸九世: 二十世: 二十世: 二十二世: 二十三世: 二十四世: 二十五世: 表1 2 :莫蕴王民光化支9 2 4 世主要人物世系图: 蓥上 延茅矗 有b有尘 国k禹声f 磊f _ 蕊 1 鬲4 _ f 1如 上下矿死f _ f l 夏预上f 飘 珠土。瓦七见k 修1 b r - 谦k 贞上上上土 文击面山上傲 d 上上明止 身乡 彳么_ 诵土。毒阶潮| f 白关伯l 伯妻伯恺k 寅k上。绿 o k 一仲厶且冥荪一。丽岳丽上雨丽 点鹿上瑗j l 源是奎一福上禄奠春上华凤上 二i 俊上基上元一荣仁是 j 龙颂i 贤土颂k 聂蒌l 夏基 资料来源:( 民国) 王季烈:莫麓王氏家谱世系图上、中,1 9 3 7 年石印本,笫3 1 - 3 6 页; 笫4 8 - 7 3 页 注:表示一甲进士,表示进士,表示举人,表示院士 ( 二) 宗族活动 由于苏州宗族的散居程度大,王氏自明代中叶开始就有以王鏊后代为主的城居族 人和以孟方公支、以润公支后人为主的山居族人之分,加之王氏族人因游宦、商贾而 频繁迁徙,王氏宗族支系分迁的情况更是非常突出。他们主要通过修谱、立祠以及墓 祭等活动来凝聚大宗,部分小宗也设有自己的家祠和义庄,但赡济范围仅在本支以内。 根据世系表统计,奠篮王氏仅光化一支共有进士1 1 名( 武进士王淑岱算入则为1 2 名) ,举人1 3 人,算入 以润支王国宠、王祚新( 武举) 、王仲清三人则王氏明清两代共有举人1 6 名。另加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 料汇编) 所载之王曾玮,则共有举人1 7 名 1 3 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麓王氏家族研究 第一章 明清苏州莫麓王氏的形成与播衍 由于王氏家族是典型的仕宦商人型家族,这个家族的核心力量又以缙绅士大夫和巨商 大贾为主,他们虽然不是宗族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