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智力资本理论的资本结构重构及计量模型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智力资本理论的资本结构重构及计量模型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智力资本理论的资本结构重构及计量模型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智力资本理论的资本结构重构及计量模型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智力资本理论的资本结构重构及计量模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智力资本理论的资本结构重构及计量模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作为创新源泉的智力资 本在企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另一方面,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的研究对象仍然停留在财务资本构成的资本结构上,对智力资本视而不见。鉴于 此,将智力资本纳入资本结构中,讨论基于智力资本理论的资本结构就成为一种 必然。 本文在对以往文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阐述了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影响因 素是控制权配置、代理成本和资产专用性,并通过作用的传导性将智力资本与资 本结构联系起来,分别得出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对资本结构的作用 途径。 智力资本是一种资本,根据对资本结构内涵“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比 例关系”的重新理解,重构了资本结构,在此资本结构中,既包含了传统的财务 资本,也包含智力资本。这就是重构资本结构的理念。 笔者认为在实务中可以通过资本成本这一指标来运用重构资本结构理念,以 此为基础提出了重构资本结构的计量模型: wacc=k1w1 + k2w2 + k3w3 式中:k1债务资本成本率;k2权益资本成本率;k3智力资本成本率; w1、w2、w3债务资本、权益资本和智力资本所占全部资本的比重, 而且 w1+w2+w3=1。 最后,本文以 b s 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对重构资本结构及其计量模型进行应 用,通过案例使人们对基于智力资本理论的资本结构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关键词:智力资本,资本结构,重构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 innovative source, intellectual capital has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in enterprises, become more important obvious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y object of the traditional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still remained in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the financial capital formation, turning a blind eye to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view of thi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o the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capit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ories of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necessity.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former literature, the paper elaborates tha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irms capital structure are configuration of control, agency costs and asset specificity, links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apital structure through conductivity of the function, and obtains the pathway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al capital and customer capital on the capital structure. since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is one kind of capital, according to the re- understanding of capital structure connotation” value constitution and 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types of enterprise capital” , we reconstruct the capital structure. in this capital structure,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capital is contained, also includes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this is the concept of reconstruction of capital struct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 practice the indicator capital cost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capital structure, and proposes the econometric model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capital structure: wacc=k1w1 + k2w2 + k3w3 in the formula:k1capital cost of debt; k2capital cost of equity; k3capital cos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w1、w2、w3the proportion of debt capital, equity capital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of total capital and w1 + w2 + w3 = 1.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finally, the paper takes bs software development co., ltd. as an example to reconstruct the capital structure and apply its econometric model. through this case, the author hopes to present a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apit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key words: intellectual capital, capital structure, reconstruction 沈阳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论文的所有工作,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作者本 人独立完成的。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 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 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字): 日 期 :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沈阳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沈阳理工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沈阳理工 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第 1 章 绪论 1 第 1 章 绪论 1 . 1 研究背景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只有创新,一个企业乃 至一个国家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而创新的源泉正是 智力资本。因此,智力资本成为了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其在企业的 比重日益增加,重要性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影响企业的资本 成本,影响经理行为、以及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等,当然,最终影响的是企业的 总价值及股东的财富。因此,资本结构问题是公司财务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 但是,在智力资本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却依然 停留在财务资本构成的资本结构上,因而其在指导实践时时常“遭遇”尴尬:按 照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如果资本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条件相同,那么不同 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结果应该是一致的,或者相差极小。但是在实务中,与之相悖 的案例比比皆是。原因在于这些理论都认为资本结构仅由财务资本,即权益资本 和债务资本构成,而没有考虑智力资本的存在 1 。因此,将智力资本纳入到企业的 资本结构中,讨论基于智力资本理论的资本结构就成为一种必然。 1 . 2 研究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 重要资本。本文尝试将智力资本纳入到资本结构中,以此来重构资本结构,对于 资本结构和智力资本方面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这是完善资本结构理论和方法的需要。如上所述,由于传统的资本结 构理论和方法主要限于财务资本方面,智力资本尚未纳入到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中, 以致资本结构理论和方法不尽完善。因此,根据智力资本的特性,将其纳入到资 本结构研究中来,对于完善资本结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从资本结构方面为智力资本管理提供一些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重 构后的资本结构不仅包含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量中的比重,还包含智力资本各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部分的比重。与财务资本一样,企业要对智力资本进行管理,合理地安排智力资 本各组成部分的比重才能使其效用最大化,最终达到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的。 最后,使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进行筹资决 策和投资决策时能对包含智力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成本及比重进行权衡,最终实 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1 .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 . 3 . 1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资本结构理论及智力资本理论源泉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的作用途径,给出了智力资本对 资本结构作用图;其次,将智力资本纳入资本结构,重构了资本结构;再次,在 对智力资本及其各组成部分价值进行计量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资本成本率这一指 标来反映重构的资本结构,设计了重构资本结构的计量模型;最后,以案例为依 托,实现了对重构资本结构及其计量模型的简单运用。 1 . 3 .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以演绎推理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法。通 过对资本结构理论和智力资本相关理论的研究,将智力资本纳入到资本结构理论 的研究范围,提出基于智力资本理论的资本结构重构,并设计了重构资本结构的 计量模型。本文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利用定性分析并结合实际的定量数据,对基 于智力资本理论的重构的资本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从而为我们所设计的重构资 本结构的计量模型提供支撑,保证研究的说服力。 1 . 4 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点首先体现在从智力资本的角度来研究资本结构。就目前而言, 国内外关于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可分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 也有少数研究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从智力资本角度对资本 结构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却微乎其微,对资本结构的研究很少落实到智力资本这 一层面上。基于此,本文试图把智力资本作为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一个因素,剖 析其与资本结构的内在联系及其对资本结构的作用机理。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智力资 第 1 章 绪论 3 本对资本结构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资本结构。 最后,本文的创新体现在对计量模型的运用方面,结合实际案例,使得重构 后的资本结构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出来。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第 2 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资本结构理论回顾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资本结构理论到目前为 止有三次大的飞跃,每一次飞跃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研究并借鉴这 些资本结构理论,对于我们重构资本结构将有很大的帮助。 2.1.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可以说得上是资本结构理论的第一次飞跃,从此资本结构 理论登上了学术舞台。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有三种:净收益理论、营业收益理 论及传统理论。 净收益理论认为,负债程度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净收益理论假设债务利息和 权益资本与财务杠杆无关,负债程度的高低不影响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 本成本。只要债务成本低于权益资本,负债越多,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越 低,企业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大,企业的价值也越大 2。照此推理,当负债比 率为 100%时,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价值最大。如果用 kb表示债务资本 成本、ks表示权益资本成本、kw表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v 表示企业总价值,则 净收益理论可用图 2.1 来描述。 图 2.1 净收益理论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252 净收益理论是个极端理论,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其主要缺陷在于没有认识到 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相应增加。一旦风险增加,企业的股东 100% v 企 业 总 价 值 资 本 成 本 负债比率 00 100% ks kw kb 负债比率 第 2 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5 - 和债权人均会要求更高的补偿,从而对企业价值造成影响。 与净收益理论完全相反的是营业收益理论。营业收益理论认为,企业加权平 均资本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因而企业价值也固定不变。由于企业进行债务筹资时 会加大权益的风险,使权益成本上升,于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维持不变。因此, 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决定企业价值的是其营业收益 2。营业收益理论下资本 成本与企业总价值之间的关系,可用图 2.2 来描述。 图 2.2 营业收益理论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252 按照营业收益理论,由于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因而筹资决策是无关紧要的。 可见,营业收益理论也是个极端理论,但是与净收益理论完全相反。 介于净收益理论和营业收益理论之间的是传统理论。传统理论认为,企业进 行债务筹资时会使权益成本上升,但由于债务筹资的低成本,在一定程度内加权 平均资本成本会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但是,超过了“恰当”的程度后,债务 筹资的低成本就不能抵消权益成本的上升,因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会上升。以 后,债务成本也上升,和权益成本的上升共同作用,加快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 升的速度。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存在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 点中 2。这种理论可用图 2.3 描述。 图 2.3 传统理论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253 ks v 企 业 总 价 值 资 本 成 本 负债比率 00 负债比率 kw kb 最佳资本结构 最佳资本结构 ks v 企 业 总 价 值 资 本 成 本 负债比率 00 负债比率 kw kb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传统理论承认企业确实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它告诉我们最佳资本结构在负债 为 0 和负债占 100%这两点之间某一点上,在这一点之前,进行债务筹资增加的收 益大于成本,应多进行债务筹资;超过这一点,进行债务筹资增加的收益小于成 本,应采取权益筹资。 2.1.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资本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的第二次飞跃,以 mm 理论为起点。现代资本 理论经历了经典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和后资本结构理论三个主要发展 阶段。经典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围绕 mm 理论进行研究;新资本结构理论以代理成 本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研究中心;后资本结构理论则主要考察控制权市场和资本 结构之间的联系。 2.1.2.1 经典资本结构理论 经典资本结构理论以 mm 理论为中心。1958 年,莫迪戈里尼和米勒共同发表 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名垂史册的“mm 理论”, 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诞生 3。mm 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无公司税模型、含公司 税模型和米勒模型三个阶段。 无公司税模型是在完美市场的严格假设前提下提出的。模型认为,在其假设 前提下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mm 理论具体包括总价值命题、风险补偿命题 和投资报酬率命题。无公司税模型在逻辑推理上是完美的,但是由于不现实的假 设前提,据此推导出的结论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一般都认为无公司税模型只能 作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 1963 年,莫迪戈里尼和米勒在无公司税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公司所得税, 提出了含公司税模型。该理论得出了与无公司税模型完全不同的结论:在有所得 税的情况下,由于负债利息的免税利益,企业可通过利用财务杠杆来增加企业价 值,企业负债越多公司价值越大 4。 1977 年,米勒在负债和税收一文中提出了米勒模型,在含公司税模型的 基础上引入个人所得税,进一步修正了 mm 理论。该模型认为,含公司税模型高 估了公司负债的好处,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存在,利息的减税作用会在某种程度上 被抵消,但在正常税率的情况下,利息的免税利益仍不会完全消失 5,因此,米勒 模型同样认为企业负债越多公司价值越大。 第 2 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7 - 2.1.2.2 新资本结构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 新资本结构理论成功取代了经典资本结构理论在学术舞 台上的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资本结构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中心, 从企业的内部因素来分析资本结构问题,开辟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丰 富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内容,其中包括著名的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融资 优序理论等。 詹森和麦克林在代理成本理论方面研究得比较透彻。所谓代理成本,在他们 看来就是“主人监督费用、代理人受限制费用和剩余损失之和”,他们在资本结 构研究中引入代理成本概念,较为系统地研究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资本结构问题, 认为最优资本结构是“所有者愿意承担的总代理成本”3。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不同的资本结构会传递有关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罗斯 是信号传递理论的代表,他在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中引入非对称信息论,在研究中 假设企业管理者有内部信息,投资者无法获取这些信息,但知道对管理者的激励 制度,投资者可以从中间接地评价市场价值,因此,企业资本结构就可以作为一 种把内部信息传递给市场的信号工具 6。另一方面,利兰德和派尔也探讨资本结构 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发表的信息不对称、财务结构和金融中介一文中,他们 强调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使融资能够顺利进行,借贷双方就必须通过信 号的传递来交流信息,在给定投资收益率时,企业最优负债水平点本身就是反应 投资项目风险的一种信号3。 信号传递理论在研究企业 “内部人” 的同时强调 “内 部人”与“外部人”的联系。 梅耶斯和迈基里夫于 1984 年在财务经济学刊发表了一篇题为企业知道 投资者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的文章,充分论述融资优序理论。他 们认为关于企业价值的不对称信息比关于风险的不对称信息更主要地决定了企业 的资本结构,因此企业在决定筹资顺序和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时应当考虑信息不对 称这一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融资优序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即“偏好内部 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偏好债务融资”3。这一“融资优序理论”己经在 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 2.1.2.3 后资本结构理论 后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控制权理论和产品市场理论两大分支。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控制权理论的提出与上世纪 80 年代初公司间大量的收购活动密不可分。控制 权理论强调由于对控制权的追求,导致不同的融资政策,从而影响资本结构,从 多个方面研究控制权和资本结构两者之间的联系,成果颇丰。由于本文第三章将 要对控制权理论进行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敷述。 产品市场理论将研究视角定位在资本结构决策和其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之间的 关系上。该理论目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蒂特曼、布兰德和刘易斯等经济学家为 这一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竞争的市场中资本结构对企业 产品策略以及对企业客户和供应商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蒂特曼认为对于那些对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要求很高的产品,如果他们的生 产企业是高负债公司,那么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要更低一些。因此,对这些企 业来说,尽量少地利用财务杠杆对维持自己的竞争地位是有好处的。布兰德和刘 易斯则首次将资本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结合起来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对于公司 产品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资本结构可以显示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产出 战略,从而会对竞争者产生影响,迫使其改变战略。他们的模型表明,资本结构 决策和产品市场的均衡之间相互影响7。 产品市场理论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它却涉及到了企业价值最直接的 来源地市场,涉及到了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战略和产品特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而这一问题正是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所必须解决的。 2.1.3 纳入人力资本的资本结构相关研究 由于目前鲜有学者从智力资本角度来研究资本结构,通过搜索相关数据库,笔 者发现把人力资本纳入到资本结构中来的研究为数不少,下面仅就其中的几篇做 一综述。 刘汉民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在进行资本结构研究时引入了合约理论却忽略 了人力资本。他提出,企业应该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组成的特别合约。经理人 员和工人也是企业的投资者,并据此重新构造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的资本结构模 型 8。 付小平在其博士论文重构资本结构中将人力资本纳入到资本结构中,重 新构建了纳入人力资本的资本结构,对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创新,并运用实证分 析方法对所收集到的大量一手数据进行分析,定量研究了重构后的资本结构,使 第 2 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9 - 企业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为企业优化纳入人力资本的资本结 构提供思路 9。 刘章胜在基于人力资本的资本结构研究一文中,认为在人力资本日益重 要的今天,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只见“物”不见“人”是资本结构研究的缺憾。在 这样特定的经济环境下,资本结构理论必须创新。该文基于人力资本角度对资本 结构理论进行了创新,认为在实际运用中应该做到:确定合理的财务资本与人力 资本的比例,合理安排人力资本的内部结构,准确计算人力资本成本及关注人力 资本杠杆效应 10。 上述这些学者们都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研究资本结构,对于以往的研究是一 项重大的突破,可以称得上是一次飞跃。他们将企业资本分为财务资本和人力资 本,认为人力资本是公司利润的最主要制造者,因而必须将人力资本纳入到资本 结构的研究中来。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亦不难看出,上述这些研究者们的研究 也留有缺憾:他们只看到了人力资本,却没有发现智力资本这一公司利润的 真正制造者,因此,将智力资本纳入到现有的资本结构研究体系中来是非常必要 的。 2.2 智力资本的理论源泉 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是近些年的事,但是,并不是在此之前人们就对智力资 本一无所知,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某些理论中, 可以看到智力资本理论的 “端倪” 。 研究者们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最终促成了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2.2.1 经济学源泉 2.2.1.1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规律及其制约因素,其成长经历了古典经济增长 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经济增长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家就特别关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代表人物 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经济增长问 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其在增长理论中引入劳动分工并将劳动划分为 “生产 性”和“非生产性”两类 11。他强调生产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又认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为生产劳动依存于资本,其供应量由资本积累的多寡决定。也就是说,斯密认为 最终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是资本。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他对斯密的一些观点进行修正,但仍然 认为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他认识到国民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 作用。这是一个进步,但是他认为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经济增长最终将处 于停滞状态。这一结论显然与事实不符。 由于古典经济学侧重于分析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过度强化报酬递减 规律,夸大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此对经济增长的描述并不科学。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由索洛创立的,他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因素变量, 明确提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不是资本。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虽然承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却将技术进步这一长期经济增 长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没能继续探索技术进步的源泉, 这一点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12。新经济理论由此孕育而生。 新经济理论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 这是它的主要贡献之一。 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的源泉是知识积累,也就是说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原 动力。新经济理论还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 资本投资,将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也包 括进来。新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这促进了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加快了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步伐。 2.2.1.2 人力资本理论 一方面,在对经济增长源泉探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人”在经济增长过 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另一方面,生产力的 发展也使得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 年, 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明 确提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要素,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舒尔茨为人力资 本理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这些贡献荣获了 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人 力资本理论上注重宏观分析,忽视了微观分析,内容显得不够厚重 1。另一位人力 资本理论的推动者加里s贝克尔则弥补了舒尔茨的这一缺陷,主要从微观进行 第 2 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11 - 分析。 卢卡斯、罗默等人也在不同程度上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卢卡 斯和罗默在古典的生产函数模型中加入人力资本,分析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 的关系,从而体现了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技术进步过程,由此使人力资本内生化。 另一方面,卢卡斯和罗默尔以经济增长模型作为阐述人力资本理论的工具,强调 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具体化和数量化了人力资本的研究,加快了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速度,也使人们认可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1。 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主要侧重宏观方面的研究,微观方面的研 究较少,如果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人力资本理论,从某种程度来说就属于智力资 本理论的研究范围了 12。 2.2.2 管理学源泉 新时代管理理论的变革与发展也为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养分。企 业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及知识管理是这些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是在对竞争战略理论质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迈克尔 波 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结构和市场机 会,其设计的“五力模型”能够揭示出一项产业是否具备真正的吸引力 13,该理论 没有考虑企业内在资源及其进化路径的影响。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举出例子来反驳 这一理论:同一行业的企业面临的市场机会客观上是相同的,但是企业盈利能力 却千差万别。由此,探索企业竞争优势就由行业层面转移到企业层面,从而产生 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企业资源理论学派对企业的具体资源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认为不同的企业应根据企业“与众不同”的资源与能力来制定战略。这些“与众 不同”的资源指的大多是战略性资源,其具体内容包括优秀员工、组织过程、顾 客忠诚等。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企业资源理论认为具体资源就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呢?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 和高额利润的深层来源不是具体的资源而是隐藏在资源背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 仅是技术能力、还与组织整体相关,并突出地表现为组织整体所拥有 14。核心能力 获得以后,还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对核心能力提出了动态性的要求,这样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的核心能力才能持久。动态的核心能力强调借用企业外部力量,使得企业的外部 能力被挖掘出来,也为智力资本的构成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管理是企业对自己拥有的知识进行识别、整理和利用,最终获取竞争优 势的过程。知识管理将人看做知识的载体,智力资本成为管理目标实现的媒介。 广义上,人们将智力资本管理和知识管理看成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狭义上,知 识管理侧重于知识管理层面的研究,而智力资本管理则从人的角度研究知识创造、 共享和利用 15。 通过对智力资本理论源泉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是经济 的发展和研究者们对经济现象本质的“孜孜以求”两方面促成的:首先,经济学 理论注重宏观方面的分析,微观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了智力资 本理论思想框架的建立;其次,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智力资本理论,试图从微观的 角度解释人力资本导致了智力资本这一理论的形成;最后,管理理论的变革与发 展也为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养分。 2.3 小结 本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一是资本结构理论研究, 从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到纳入人力资本的资本结构研究都进行 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认为这些研究都留有缺憾:它们都没有将智力资本这一 公司利润的真正制造者纳入到资本结构研究体系中。二是对智力资本的理论源泉 进行系统的阐述,从经济学源泉到管理学源泉,认为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的发展 和研究者们对经济现象本质的“孜孜以求”两方面促成的。 第 3 章 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 13 - 第 3 章 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智力资本的界定、构成及特性 3.1.1 智力资本的界定 要想透彻地研究某个事物,必然要经历对该事物内涵的讨论阶段,对于智力 资本的研究亦是如此。在探讨智力资本内涵的阶段中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 见解,但迄今为止对智力资本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并未达成共识。 西尼尔是智力资本的最早提出者。早在 1836 年,西尼尔就将智力资本作为人 力资本的同义词提出,并认为智力资本是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 国内外公认最早提出智力资本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卡纳斯加尔布 雷斯,他于 1969 年提出智力资本这一概念,丰富了西尼尔智力资本的内涵。在他 看来,智力资本是一种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 的资本,而不是固定的静态的资本形式 16。遗憾的是他没有给出智力资本完整的定 义,但这并不妨碍他为智力资本后续研究所做的贡献。 最早系统界定智力资本内涵的是美国学者斯图尔特,他 1991 年在其经典论文 头脑风暴智力资本是如何正成为美国最有价值资产的?中指出,智力资本 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 17,后又连续发表一系列专著探讨智力资本,认为智力 资本是 “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 , 是由员工的知识技能、顾客忠诚以及企业的文化、制度和企业运作过程中包括的 集体知识、经验等相关“软”资产组成的18。斯图尔特所研究的智力资本几乎涵 盖企业所有的重要方面。 除此之外,比较受人们认可的还有安妮布鲁金、柯林和普鲁斯克对智力资 本的界定。 安妮布鲁金把智力资本简单地归结为“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 总称”,用一个简洁的公式来体现智力资本的意义,即“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 本”,并认为智力资本是由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 紧密结合的“混合物” 19。这是对现行无形资产理论有意义的拓展和在构建智力资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4 - 本财务评价体系方面的创新。 柯林和普鲁斯克对智力资本的定义具有一定代表性,他们认为总的来说智力 资本是一种智力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规范化、可以被掌握,并能够通过某种途径 产出更高价值,即智力天然不是资本,分散状态下的智力资源并不能被称为是资 本,只有当它们以一种紧密连接的方式存在,能被规范、被掌握和开发,并且利 用它能够完成那些在智力分散状态下不能完成的工作时,智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资本 20。 除了上述观点外,国外学术界和实务界还存在其他观点。 戴夫尤瑞奇从智力资本作用机制角度出发,认为企业中的智力资本是员工 的能力与其对组织承诺之间的乘积,即“智力资本=能力承诺” 21,公式中运用 乘号的用意在于强调组织中的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间的相互作用。戴夫尤瑞奇 认为员工对事情的看法及工作做法能够体现出企业的智力资本,要想智力资本的 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还要保证员工彼此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实务界也加入了对智力资本内涵的讨论,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瑞典斯堪迪亚公 司第一任智力资本执行官艾德文森。艾德文森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掌握的支撑 其获取竞争优势取得超额利润的知识、实际经验、专业技能、组织技术和客户关 系。他还认为企业的财务、客户、运作过程、人力资本、更新与发展五部分共同 创造了企业的价值,提出了智力资本的三个基本性质:智力资本是财务报告的 补充部分,而非其附属;智力资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其价值隐藏在 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缝隙中;在产权方面,智力资本是从客户、员工等处 借来的,类似于股东权益 14。艾德文森将智力资本现象地比喻为埋在地底下的树根 系统,是大树成长的原动力。这一比喻凸显了智力资本的重要性。 国外关于智力资本内涵的理论和实际研究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而国内对智力 资本内涵的研究更多地在于对国外已有研究的介绍。 王勇,许庆瑞认为智力资本不像加尔布雷斯和斯图尔特等人所说的一样是知 识元素的简单集合,他们认为知识元素只有经过有效整合以后才能创造财富,而 知识元素的简单集合远远达不到这种能力, 并将智力资本定义为 “一种组织现象” , 是一种创造财富的企业能力,这种能力“是各种知识元素在特定企业中被有效整 合后所表现出的”。文中还对知识元素和智力资本做了辨析,认为各种知识元素 第 3 章 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 15 - 是企业智力资本存在的前提,是一种潜在的智力资本形态 22。 景莉在其博士论文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中阐述:企业中所具有的核心能 力都能被通称为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一种能动性资本,它以企业中存在的人力 资本为基础并且需要与企业结构资本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功效;智力资本是相对于 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首先它属于资本的范畴,其次它是知识企业最为重要的 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本;智力资本是 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合成,它的价值体现在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 值的差距中 23。 芮明杰、郭玉林、孙琳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智力资源,这种智力资源可规范 化,可以被掌握并施以影响以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 24。这种对智力资本的界定与柯 林和普鲁斯克的一样强调对智力资源的有序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以上对研究者们观点的分析来看,按照国内外形成的主要观点,求同存异, 笔者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属于无形资源的范畴,但是外延比无 形资源小,仅指企业的无形资源中与人的知识或智能密切相关的那部分;智力 资本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幅的价值增值;智力资本要实现其增值,必须借助人力 资本,除了借助人力资本以外,还需要企业组织结构上的条件;智力资本的价 值很难直接以货币直接计量。所以,本文对智力资本的定义概括为:智力资本是 以企业中存在的人力资本为基础,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需要借助企业组织 结构实现其价值增值功能,但其价值很难直接以货币计量的无形资源的总和。 对于智力资本之外的其他资本,目前有“货币资本”、“财务资本”、“非 智力资本”等多种不同的称谓,研究者们也未能达成一致。但考虑到这些资本都 特指这样一类能够给企业创造价值,比较容易以货币进行度量的资源,再加上艾 德文森指出“智力资本是非财务资本”,因此,本文将智力资本之外的其他资本 沿用“财务资本”的名称,以便于与智力资本的概念相对应。 3.1.2 智力资本的构成 智力资本究竟由哪些要素构成,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不同 的答案:从智力资本主体角度来看,智力资本可以分为个体智力资本、团队智力 资本和组织智力资本;从企业获得智力资本的渠道来看,智力资本由内部智力资 本和外部智力资本构成;从智力资本对企业的作用和贡献大小来看,智力资本又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6 - 由核心智力资本和非核心智力资本构成;在智力资本的划分方法中,按照智力资 本的表现形式来描述其构成则占据了主流,大部分的研究倾向于采用这种分类原 则 20。 按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来对智力资本进行划分产生了二元说、三元说和多元 说。 二元说把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瑞典斯堪迪亚公司第一任智力 资本执行官艾德文森是二元说的拥护者,他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 (其中结构资本包括顾客资本和组织资本),即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 并对智力资本各组成部分进行了说明。人力资本包括公司所有员工与管理者的知 识水平、专业技能、经验以及个人能力(个人能力包括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和 包括员工的学习能力)。艾德文森对人力资本的界定凸显了人的特征,并且认为 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很少,只有依靠企业其他资源的支持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这就为结构资本的提出埋下了伏笔。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支持性基础,其内涵 相当丰富,包括除去财务资本、人力资本以外的企业所有资本,其内容具体包括 资讯系统、专利资料库、组织化概念、商标、专利、文件及其他组织化能力。结 构资本虽然不具有物质实体,按照艾德文森的理解,企业的大部分收益都是由结 构资本创造的,因为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本本身的价值很少 25。艾德文森等人以此为 基础构建了斯堪迪亚公司智力资本模型(图 3.1)。 图 3.1 斯堪迪亚公司智力资本模型 资料来源:帕特里克沙利文.智力资本管理企业价值萃取的核心能力.陈劲等译.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317 三元说中的代表人物斯图尔特将智力资本分解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 资本,他认为智力资本的价值应体现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这三个紧 智力资本 人力资本 结构资本 组织资本 顾客资本 过程资本 创新资本 第 3 章 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 17 - 密联系的方面,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几乎“成为这一类智力资本分类方 法的标准” 20。其中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内具有创新和更新资源的个人能力,涵盖了 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和知识,它是智力资本效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结 构资本包含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员工 晚上不能带回家,是属于组织的、能够复制和共享;顾客资本指企业与其有业务 往来的客户及供应商等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包括市场营销渠道、 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等 17。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必须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相辅相成才能创造价值。较之二元说,三元说将顾客资本置于一个更高的位 置,将其作为独立的因素构成公司的智力资本,因为三元说认为顾客资本是公司 现金流的开始,在公司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 多元说则把智力资本等同于无形资产,这是对现行无形资产理论有意义的拓 展和在构建智力资本财务评价体系方面的创新。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是英国学者 安妮布鲁金。她把智力资本简单地归结为“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 总称”,用“企业=有形资产十智力资本”这样一个简洁的公式来体现智力资本的 意义;并认为智力资本是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紧 密结合的“混合物”(如图 3.2):市场资产是公司拥有的无形资产潜力,这一潜 力与市场相关联;知识产权资产主要包含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和各种设 计专有权等;人才资产,指体现在公司雇员身上的诸如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 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等才能;基础结构资产主要强调企业工作 方式的各种成分,包括企业文化、评估风险的方式、销售管理方法、财政结构、 市场或客户信息数据库以及沟通系统等 19。 图 3.2 智力资本的多元构成 资料来源:安妮布普金.智力资本运用与管理.赵洁平.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p14 多元论者以无形资产来解释智力资本, 是对现行无形资产理论有意义的拓展和 基础结构资产 人才资产 市场资产 智力资本=无形资产 知识产权资产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8 - 在构建智力资本财务评价体系方面的创新。 但是这种对智力资本的 “泛化界定” 24,不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容易使人们将智力资本和会计学中无形资产的概 念相混淆。而且认为智力资本包含某些易于外部化的无形资产,这忽略了智力 资本与主体不可分割的特性。 笔者认同三元说中斯图尔特的观点,研究者们在这一点上也基本达成共识, 即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紧密结合的“混合物”。 人力资本主要包含企业员工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品质等能力。人力资本是智 力资本的基石,人力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