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ppt课件.ppt_第1页
苏东坡ppt课件.ppt_第2页
苏东坡ppt课件.ppt_第3页
苏东坡ppt课件.ppt_第4页
苏东坡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东坡,会计1211第五组,1,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2,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屡举不中。嘉祐间因欧阳修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参与修太常因革礼,书未成而逝。他长于文,受孟子、战国策影响,长于议论,雄奇奔放,是当时有名的古文家;诗非所长,未有词作。,苏轼的父亲苏洵,3,苏辙(1039-1112),字子由,十九岁与其兄一起中进士,最后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晚年居颖州,自号颖滨遗老。长于文,文风委曲明畅而有气度,尤其记述文,曲折纡徐而有风致,其兄称之为“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诗学苏轼,词今全宋词收三首。,苏轼的弟弟苏辙,4,苏轼的生平,他是欧阳修的学生,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虽然他的官职没有欧阳修高,且一生十分坎坷,但他的文学成就更高更全面,对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影响也更大。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显示出其非凡的才能。其作品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表现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代,才华横溢而命途多蹇者屡见不鲜,但象苏轼这样,在人生路途中坎坷曲折,还不甚多见。按时间顺序,其生平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5,1、家世及少年时期2、仁宗、英宗时期3、神宗时期4、元祐更化时期5、哲宗亲政时期,6,家世及少年时期,祖父名序,序有三子:澹、涣、洵,澹涣皆进士,洵即轼父。洵有三子三女,大儿及二大女早逝。轼有一姐名八娘,嫁后二年亡。故此后其家仅存轼、辙兄弟二人。无世传所谓苏小妹其人。轼八岁于眉山从道士张易简学,十三岁进学堂,从乡贤刘微之学。在家从父学,父游从母学。,7,仁宗、英宗时期,仁宗嘉祐元年苏轼与父洵弟辙赴京应举。轼辙并取,三苏文章动天下。值程氏病丧,父子回川。嘉祐四年父子再度赴京。三人沿途所作后结为南行集。这是苏轼现存最早的一批作品。三人抵京后,经欧阳修荐,轼、辙参加制科考试皆取。轼于嘉祐六年赴凤翔签判。治平元年英宗即位。轼还朝以殿中丞差判登院,后经学士院考试,授直史馆。此期妻、父先后逝世。此期初步表现出苏轼的政治主张和艺术才华。制科考试前后,他接连上书要求改革。其观点遭重臣韩琦、王安石反对。此一时期的南行集代表了他五言古诗的成就;凤翔八观,代表了当时七言古诗的成就;和子由渑池怀旧则是其七言近体的主要成就。,8,神宗时期,熙宁二年轼守孝期满还朝,值王安石变法,轼表示反对,由此产生矛盾。熙宁四年起,轼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皆有政绩。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发生。轼到黄州,始号东坡。元丰八年,神宗死,方得任用。黄州时期,轼多与僧道往来,对佛老渐感兴趣。此期的文学成就以词为代表。黄州时期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进入化境。,9,1、始末:御使中丞李定等四次上书,从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中断章取义,称苏轼“指斥乘舆”“愚弄朝廷”。2、性质:冤案。宋代最大的一次文字狱。3、材料:今存乌台诗案,完整的狱中审理档案记录两宋之际人朋九万编,今有四库全书本。4、虽然此案是王安石门人所为,然与其无关,其时王已退居金陵。,10,元祐更化时期,元丰八年三月,神宗死,哲宗立,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苏轼得到重用。此期有几件重要的事:1、与司马光的矛盾。2、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皆于此期产生,与门下多唱和。3、“洛蜀党争”的出现。又一次文字之灾。,11,哲宗亲政时期,天祐九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罢黜旧党,起用新党。苏轼被视为“元祐党人”贬惠州,复贬儋州。元符三年,哲宗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归,第二年到常州,病逝,年六十六岁。此时诗似陶潜,胸襟颇同。,12,苏轼的艺术成就:,诗词文论书法绘画,13,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苏轼的诗,14,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5,作品鉴赏,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16,语言特色,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17,苏轼的词,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8,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19,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心情。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20,艺术分析,写作手法:将写景、咏史、怀古、抒情融为一体,尤其将景物的特色和任务特征描写得相当形象而深刻。语言特点:写景处以白描见长,用字精炼准确、表现力强;通篇又有以诗为词、议论化的特征,抒情怀古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淋漓尽致。,21,地位,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质的话,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约词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他的那些似诗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以见到的。即此我们也可估量到苏轼这一类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22,苏轼的文论,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23,苏轼的书法,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24,25,苏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