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当前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情绪状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当前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情绪状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当前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情绪状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当前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情绪状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当前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情绪状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当前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情绪状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在就业压力研究领域中,针对就业厩力及其带来的情绪问题,一般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 虚激或楚应对主。酶礁阕鼷酶解决及外筹魄支持壹接关系到歪力翱情绪的产生,塑针对就监 这个问题,很多外界的客观因素是很赡改变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将关注个体可以把握的主观 因素,以照有效地改善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时的情绪问题。 本研究的霉赡就是通过编制硕士毕娩生的就业压力阀卷,了解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 源、状况及情绪状态;探讨就业压力、情绪调节策略、情绪状态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 系;探讨硕士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时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探讨就业压力、情绪调节 策略及情绪状态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量化关系。 本毳鼙究采臻蠢编鹃硕士毕韭生藏戏藤力闻卷、格备斯的情绪谖节闷卷、焦虑叁评阀卷 ( s a s ) 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南京市的硕士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9 0 0 份,运 用因素分析探讨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源,采用方差分析了解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状 况、情绪调节状况、焦虑程度状况及一般自我效韪感状况,并蠲回归分析法对就业压力、情 绪调节、焦虑程度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了量纯分析。 i 研究结果表明: 1 南京市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毕业生的一般自我效熊感赢于 中等水平。及就韭的压力源来看,簇力最大的是载她的心理预期。 2 就业压力与焦虑呈照著的正相关;认知重评与压力焦虑呈负相关,表达抑制与压力焦虑 呈显若正相关;认知熏评与表达抑制之间存在显著砸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压力焦虑 呈显蔫受楣关,与认知重评释表达抑制都存在显著正粳关。 3 硕士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多采用认知重评策略,且焦虑程度越高采用认知裁评策 略越少,采用表达抑制越多,而焦虑水平越低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越多,桌用表达抑制越 少。较之表达抑制,认知重评更具有积极意义。但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存在一定的糨关。 4 回烟分爹亍研究发现,藏监压力、谈知重评、表达抑制及_ 般自我效缱感对焦虑有缀好的 预测作用。其中就业压力能解释变异的程度最大。 关键词: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焦虑、表达抑制、认知重评、一般鑫我效能感 a b s t r a c t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a r t i c l ea r e :t od e v e l o pa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o fe m p l o y m e n ts t r e s sf o r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t oe x p l o r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e m p l o y m e n ts t r e s s ,a n x i e t y ,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a n ds e n s eo f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 t od i s c o v e rw h i c ht a c t i c sw a sa d o p tw h e n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h a dt of a c et h e j o bh u n t i n g ;d e s c r i p t i v es t a t i s t i c sa n dc o m p a r e m e a n sw e r eu s e d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j o b - h u n t i n gs t r e s s ,a n x i e t y ,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a n ds e n s eo f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ds t e p w i s e m u l t i p l er e g r e s s i o nm o d e l ss u p p o r tt h eh y p o t h e s e sa b o u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j o b - h u n t i n gs t r e s s ,a n x i e t y ,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a n ds e n s eo fs e l f - c f f i c a c y 一 t h em e t h o do f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s u r v e yw a su s e di nt h es t u d y t h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i n c l u d i n g e m p l o y m e n ts t r e s so f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s a s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g e n e r a ls e n s eo f s c l f - c f f i c a c y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w e r ee m p l o y e dt oi n v e s t i g a t e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i nn a n j i n g 羽髓 t h e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t e dt h a t : 1 t h ee m p l o y m e n ts t r e s sc o m ef r o ms i xf a c t o r s ,t h ea n t i c i p a t i o nt ot h ej o bi st h em a i ns t r e s s 2 j o b - h u n t i n gs t r e s s i s p o s i t i v e l y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a n x i e t ya n de x p r e s s i o ns u p p r e s s i o n ,a n d n e g a t i v e l y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c o g n i t i v er e a p p r a i s a la n dg e n e r a ls e r l s eo f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c o g n i t i v e r e a p p r a i s a li sp o s i t i v e l y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e x p r e s s i o ns u p p r e s s i o n 3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c h o o s em o r ec o g n i t i v er e a p p r a i s a lt od e a lw i t hj o b - h u n t i n gs t r e s sa n da n x i e t y t h a ne x p r e s s i o ns u p p r e s s i o n , a n dm o r ec o g n i t i v er e a p p r a i s a l ,f e e ll e s ss t r e s sa n da n x i e t y , b u t m o r ee x p r e s s i o ns u p p r e s s i o n , f e e lm o r es t r e s sa n da n x i e t y 4 a n x i e t yc a nb ep r e d i c t e dq u i t ew e l lb yj o b - h u n t i n gs t r e s s ,e x p r e s s i o ns u p p r e s s i o n ,c o g n i t i v e r e a p p r a i s a la n dg e n e r a ls e n s eo f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k e yw o r d s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j o b - h u n t i n gs t r e s s ,a n x i e t y , e x p r e s s i o ns u p p r e s s i o n ,c o g n i t i v e r e a p p r a i s a la n dg e n e r a l $ 貔l s eo f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l 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一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1 前言 1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的数晕也随之猛增,继之而来的是毕业后的就业 问题。这几年本科生就业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研究生的就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人员复杂,年龄层次增多,受婚姻家庭等现实压力比较大,专业 上更精细化,工作的适应上却不及本科生,且虽然科研能力有所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却仍需 要锻炼,这些都为研究生的就业增加了挑战性,且研究生的学历高了,对工作的期望也就比 较高,这也为求职增加了难度。 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问题,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但针对研究生 这个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的研究为数还甚少。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感 到了就业的压力。与这一压力相联系的情绪同样具有两个维度: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 因为压力可能使一个人激情澎湃、斗志昂扬;但也可能使人焦虑不安、心神不宁。多数积极 情绪对健康生活有积极的作用,而多数消极情绪则有消极作用,因此本研究将重点集中在消 极的情绪即焦虑上。不同的人或是不同的时间段,情绪会具有不同的强度,如焦虑有轻微、 波动、强烈而持久的焦虑等。 如何调节压力带米的焦虑情绪,通常的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应激或是应对上,将情绪 的调节更多的定位于问题的解决或是外界的社会支持上。但就业形势的解决与社会体制的关 系很大,且是由现实状况决定的,研究生数量猛增的同时,市场的需求并未渐增,所以从宏 观上缓解就业形势暂时还不可行。再者,虽然情绪会在问题解决后消退,但解决问题需要有 一定的时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更好地调:肯自己的情绪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跳出应 激的研究框架,而对单纯的情绪调节进行研究对个体的实际意义更大。 格鲁斯( c - r o s s ) 提出情绪调节过程论促进了情绪调节理论的发展,国内也已经开始应 用这个理论,中山大学的黄敏儿和首都师范大学的郭德俊对这个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但这个理论的应用还没有很广泛。本研究将该理论 应用于实际,将压力、情绪及情绪调节结合起来讨论,并探讨面对就业压力时有效的情绪调 节方式。 另外,除了外在的因素会影响压力和焦虑的感受,一个人内在的人格因素对外在的冈素 起着过滤的作用。个人对自身的接纳程度、对自身解决困难的信任度等影响着对压力和焦虑 的感受,因此本研究还将引入一般自我效能感这个变量,综合考察压力产生的外在因素和内 在因素的作用。 1 2 研究意义 本人身为研究生的一员,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及情绪问题深有感触。面对越来越严 峻的就业现状,情绪状态的波动在所难免,如何正确面对就业的压力,更好地把握住自己的 情绪状态,是选题的初衷。特别是就业作为典型的压力事件,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应对它带来 的情绪,对其他压力事件的类似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作用。由于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及情绪 适应的特殊性,在就业压力下系统考察硕十毕业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状态及一般自我效 能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2 1 理论意义: 1 硕士毕业生作为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特殊的一个群体,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开始严 峻,但目前对他们的就业压力做深入的心理学研究还很少,虽然有很多文献对此问 题进行了探讨,但多数是描述性研究,且将问题的解决聚焦在外界制度的改善上, 并没有关注个体自身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打算从单纯情绪调节的角度入手,为就业 压力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2 另外,对不同群体之间情绪差异的研究,是情绪研究中一直关注的方面。如性别之 间的差异研究。多数研究也发现女性在其情绪适应过程中表现出较为独特的心理特 征。一般认为,女性更敏感,她们比男性在心理上更容易受到压力事件的影响,并 感受到较多的日常生活压力、冲突及挫折等: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抑郁和焦虑体验 也普遍较高。这说明女性的情绪适应过程具有其独特性。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从社 会角色角度出发,认为男性的社会角色对男性的要求更高,因此男性感受到的就业 压力要大丁女性。这两种结论都各有道理,冈此本研究将对硕十研究生这个群体进 行调查,以探讨面对就业压力时的情绪状态,及性别之间的差异。 3 情绪调节是近年情绪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重要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研 究者多数采用情绪应对理论为理论指导,但情绪应对理论主要是针对消极情绪的调 节,而且把情绪调节作为一次性完成的行为。而格鲁斯的理论认为情绪调节不仅仅 是降低负情绪,而是包括负情绪和正情绪的增强、维持、降低等多个方面。且格鲁 斯将关注点放在个体的内部调节,而不是外界的作用。虽然很多压力是由外部因素 引起的,因此只需消除外部因素,便可以改善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但多数外部因 素并不是随个体心愿便可以改变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在不适的环境中学会调节 情绪。但国内对格鲁斯的情绪调节理论的研究不是很多,特别是运用于临床研究更 少。因此本文将格鲁斯的情绪调节理论运用于临床应用中r 为该理论在国内的应用 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探索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对于丰富和发 展现有的就业理论、压力理论及情绪调节理论,完善和补充健康行为教育内容都有非常积极 的意义。同时也为高校实行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2 2 实践意义: 1 硕士毕业生作为高学历人群中的一份子,面l 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不仅会引起 这个群体的不满和其他心理问题,还会引起其他相关群体的焦虑与愤慨等等不良情 绪。开展就业压力和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有助于社会群体情绪的调节,以 形成良好的社会情绪。 2 当前研究生就业压力已日渐突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也开始得到学校及各 界的关注。因此开展硕十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情绪问题的研究,及时掌握研究生在就 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来源、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健康的影 响,减轻毕业生的焦虑紧张,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打 好预防针,也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和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使 研究生就业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3 同时,对个人而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硕士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压力、情 绪状态及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更好地面 对就业竞争所引起的焦虑、紧张,从而对就业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为他们顺利就 业添加一份筹码。另外,帮助毕业生们寻找更好的调节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压力, 不仅仅对改善应对就业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有所帮助,而且对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 社会、就业环境及不断变化的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选择了当前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情绪状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作为 课题。 i i i 2 文献综述 2 1 焦虑的相关研究 2 1 1 焦虑的含义 焦虑( a n x i e t y ) 是种情绪状态。在心理学中,一般把有明确对象的不安、担心和忧虑 称为恐惧( f e a r ) ,而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称为焦虑,焦虑是恐惧的一种类别,是个人对即 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 情绪状态。【1 】 但焦虑的定义因研究者理解不同显得广泛而模糊,如认知定向研究者认为焦虑是对消极 事物的预期,生理定向研究者则把焦虑看成是一种情绪、一个动机、一种人格特质。林崇德、 杨治良、黄希庭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把焦虑定义为: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 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其特点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 2 1 朱智 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把焦虑界定为“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 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3 】 总之,焦虑是在知觉到危险后产生的无方向的唤醒状态,作为一种状态,随着自己的神 经系统的唤醒表现为对忧虑的紧张的主观激动的情绪体验。它主要是指对未来对象的忧虑不 安,担心不能实现其预定的目标而受到外部的讥笑、冷落或内部自身的自我意识的谴责。 2 1 2 焦虑的理论 2 1 2 1 精神分析的焦虑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起始于弗洛伊德( f r e u d , 1 8 5 6 1 9 3 9 ) 。他从本能决定论的观点出发,坚持 社会与人的本性是对立的。人生米就具有破坏性,而文明是对本能的约束和否定。在这种情 况下,人总是处于被压抑中,因而就使人的心理能量得不到释放,形成种种焦虑。弗洛伊德 最初认为焦虑是一种直接释放力比多能量( 1 i b i d o ) 受到阻碍时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即自我 是焦虑的根源。后来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被称为“信号焦虑说”,认为焦虑是超我与本我产 生冲突后自我发出的情感信号,作用在于提醒自我回避危险情境,而压抑等系列防御活动则 是焦虑的结果。【4 】弗洛伊德早期和晚期焦虑理论,都包含着焦虑的三个方面,即不愉快的情 感、一些发泄方式的种类和对于发泄的察觉。 弗洛伊德认为基本焦虑( p r i m a r ya n x i e t y ) 的发展是重要的。他认为基本焦虑包括如下 一些事件:出生创伤、母亲的失去或离开、不可控制的冲动或可能出现的危险、阉割恐惧( 男 性) 等。正因为这些精神枷锁是不可抗拒的,故而人们会感到无助和被动,焦虑的情绪由此 自动地产生。因此,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焦虑既是遗传的又是习得的。【1 l 1 1 l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 0 0 3 :5 9 9 1 2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 :6 0 0 p l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1 0 月第一版 1 4 l 吴忠才精神分析焦虑理论的发展简析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 9 卷第1 期2 0 0 7 3 :1 0 7 i l l 刘旬焦虑问题的理论研究状况分析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 0 0 61 8 ( 4 ) :8 0 l 2 1 2 2 行为主义的焦虑理论 行为主义焦虑理论源于华生( w a t s o n ) 行为主义理论、巴甫洛夫( p a v l o v ) 的经典条件 反射、桑戴克( t h o m d i k e ) 和斯金纳( s k i n n e r ) 的操作条件反射以及班杜拉( b a n d u r a ) 的 社会学习理论。他们认为焦虑是通过学习获得,也可通过另一种学习而消失。其理论主要为 了解释惩罚。简单地说,有机体通过某种调节机制逃避有些刺激,这种调节机制就是恐惧或 焦虑。 2 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功效期望( e f f i c a c ye x p e c t a t i o n ) 理论认为,那些认为自己有 能力应对困难的人,没有理由恐惧或同避困难;而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人将很快放弃应对并 感到脆弱和恐惧。班杜拉区分行为两个决定因素:自我功效评价,如对能否成功做事能力 的认知。反应一结果预期,如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的预期。自我功效和对结果的预期,决定 行为的程度将因情境而异。班杜拉认为焦虑更可能由自我功效的评价来决定而不是对结果的 预期。大量研究证实自我功效、行为与焦虑的关系,但也有人提出批评。总起来说,这个理 论并不是焦虑获得和降低的理论,而是试图解释焦虑存在的理论。 2 1 2 3 认知主义的焦虑理论 认知主义认为认知模式( c o g n i t i v es c h e m a s ) 是引起焦虑的原因。贝克提出:认知模式 是焦虑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焦虑的认知特征包括认知内容、认知操作、认知产品和认 知结构。一个人的行为是事件与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埃森克认为高或低特质焦虑的人不仅在认知结构而且在认知系统的加工方式也不同。研 究表明高或低特质焦虑的人而对焦虑时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高特质焦虑的人倾向于采取回 避策略;低特质焦虑的人倾向于采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策略。在解释高特质焦虑者比低特 质焦虑的人更容易担心的原因时,埃森克提出两点:一是他们更经常、更精练地概括各种焦 虑并存在于长时记忆中,二是由于他们有更多的消极情绪状态。他同时指出高“氐特质焦虑 的人对模棱两可的含义有不同的认知评价。埃森克指出认知系统的作用还不能完全解释这种 区别,但可以肯定的是认知系统从中起到了作用,埃森克的特质焦虑理论不仅考虑到生理、 行为系统,而且考虑到了认知系统。p l 2 1 2 4 小结 从以上对几个学派焦虑理论_ 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不同理论对焦虑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各 种不同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不仅是遗传的也是习得的,它主要在于提醒个体同避危 险情境;而行为主义认为,焦虑是习得的,其中班杜拉认为个体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将 要获得结果的认知影响着焦虑的产生;认知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模式引起了焦虑,其中埃森 克认为高焦虑特质的个体容易焦虑是因为他们不仅有更多的消极情绪状态,而且更容易将焦 虑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综上所述各学派主要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焦虑是先天的 还是后天的;其次,焦虑的作用;最后是引起焦虑的原因。 i 习李炎王极盛焦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健康心理学杂志1 9 9 97 ( 2 ) :i 2 7 - 1 2 8 【3 铡旬焦虑问题的理论研究状况分析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 0 0 61 8 ( 4 ) :8 0 2 结合各学派的观点,焦虑既来源于先天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它对个体的生活起着警示 酶幸# 耀,提醒个体回避簸险或楚不能完成的情境,虽然每个个体都鸯焦虑魏橇制, 羹是否容 易焦虑与个人的认知有很大关系,高焦虑的个体有更多的焦虑状态,并照容易记住这种情绪。 因此应该综合各方面如身体、行为、社会、认知等请冈素的共同交飘作用来研究焦虑的 根源及克服。对焦虑问题镌研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2 。1 3 具体的就业焦虑研究 在中囡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里,以“就业焦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通过挑选与 心理学有关的论文,共检索出6 篇。其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描述性研究,另一类起实证 性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就业焦虑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研究。王建平在知识失业引发的社会 心理效应一文中指出:“知识失业将会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就业市场的一种持 续的现象。知识失业的域然性会不断冲击备类毕业生乃至整个社会,会对入产生重大的社会、 心理影嚷。”主要表现在:就监焦虑和风险恐惧,弓| 发一系列麓认翔失调,导致强烈的失败 和应激行为,对社会平等与公正的挑战,冲击中国公众的教育投资和消费心理。王本贤指出, “同青春焦虑、考试焦虑一样,大学生在择业时也会产生择业焦虑。”文章就就业焦虑的表 现、危害产生原因以及预防和调透提出了应对方法。福媸大学静郑少萍发现毕监生在择监对 存在着焦虑、焦躁、自卑等心理障碍和表现,提出应该针对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给予预防与 调适。 涉及就业焦虑的实证性研究有三类:其一是利用强编的大学生特覆焦虑闷卷对大学生 特质焦虑行了测查。在就业焦虑上,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 于城市学生,女生高于男生。其二是利用焦虑自评量袭( s a s ) 对大学生就业前情绪状态进 行测评。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四学生焦虑水平高于全圈正常人常模,均为0 o l 水平上显著 性差异。通过蝮赛点昀对照,发现焦虑得分达到临界僮盼达囊i 2 ,女生的焦虑比率离于男 性,其焦虑和抑郁的程度较严重;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其三是用状态特质问卷对大学生择业 期间的焦虑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择业情境导致大学生焦虑水平普遍提高, 部分学生鏊现过度焦患状态,择业裳润大学生焦虑水平受自身条件、个人理想、社会环境、 学校教育、家庭期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个人理想、自身条件蹩首要因素。d 】 王浩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焦虑状况与调查时间有一定的关联。国外学者认为特质焦 虑是相对稳定的,状态焦虑随着焦虑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择业前调鸯时,大学生的焦虑状 况普遍较为严重,他翻感到择受豹危险勰童己袭来,嚣临就韭,绝嚣熬就盘心瑾准备不充分, 比较茫然。该研究还表明,焦虑与性别有一定的关联。不同性别的大学毕业班学生的状态焦 虑在择业前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但也有研究表明,毕业生的抑郁焦虑水平高于全国正 常入零模,均力0 0 l 承平上的显著链差舅,但焦虑水平大霞女生隆嵩予大四男生。 l l 】潘鸣陆亦佳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综述内战科技2 0 0 6 年( i ) :1 5 3 总之关于就业焦虑系统的实证研究还不多,特别是对研究生群体的研究,本文旨在对硕 士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状况进行调秃,为拓震就业焦虑的实证研究添砖添瓦。 2 2 情绪调节的理论和研究现状 2 2 1 情绪调节的定义 在情缝心理学研究巾,情绪调:爷发震比较晚,由予缺乏好酶实证研究的理论模型,该领 域研究一赢比较薄弱。其研究最早出现予2 0 世纪8 0 年代发展心理学领域。经过近二十多年 的发展,情绪调节研究延伸到儿童、成人、临床、教育锊领域,成为情绪心理学研究中的一 个前沿和热点问题。 一般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程改变自云或毽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 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 节基本过糕是情绪调节研究的核心,它盥接关注个体调熬情绪的基本方式及其情绪成分的变 化过程,对于理勰人类情绪诱节於生理心理机制、对身心健康的影嚷梳潮有着重要意义。 l l i 格鲁斯( g r o s s ) 认为情绪调节(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 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 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并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简单地说,情绪调带是指 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如影穗的过程。情绪璃节涉及对猜绪熊潜伏裳、发生时闻、 持续时间、行为表达、心理体验、生理反应等的改变,是一个动态过程。i 硝1 他提出“情绪 调节的同感过程模型”( c o n s e n s u a l p r o c e s s m o d e lo f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 使情绪调节领域研究 有了很大鳃进步。 格鲁斯( 1 9 9 9 ) 认为情绪调节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 1 ) 情绪是如何调节其他事物的和情绪是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如果情绪最初的功能 是对于不网反应系统的协调反应( c a m p o s e t a l ,1 9 8 3 ) ,那么情绪对于其他事物的调节 羹大程 度上依赖予情绪酶功能,两情绪楚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剡显得更力重要,因为最终的爨标行 为会使我们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游。 ( 2 ) 个人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如何影响他人的情绪,如果二者同时发生作用,则混 淆了个人帮毽大不同懿动瓿、嚣标和策略。那么情绪调节雳予个入对爨悉情绪憨调节烫有意 义,它可以让自己知道如何感受体验并表达情绪,并且改变自己的主观体验。 ( 3 ) 情绪调节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m a s t e r s ,1 9 9 1 ;m a y e r & s a l o v e y ,1 9 9 5 ) 证 ”h u a n gm 段g u od 王t h en a t u r eo f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 i nc h i n e s e )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 , 2 0 0 0 , 2 3 1 ) :1 0 9 - 11 0 1 2 1g r o s sjj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a f f e c t i v e , c o g n i t i v e , a n d c i a ic o n s o q u e n c 寓sp s y c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 2 0 0 2 3 9 :2 8 1 2 9 1 “g r o s sjj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i n a d u l t h o o d :t i m i n gi se v e r y t h i n g c u r r e n td i r e c t i o n s i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 2 0 0 1 ,1 0 :21 4 2 19 t 4 1 g r o s s31 e m o t i o na n de m o t i o n a lr e g u l a t i o ni n :lap e r v i n 。0pj o h ne d h a n d b o o k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 o r ya n d r e s e a r c h n e wy o r k , g u i l f o r d , 1 9 9 9 5 2 5 5 5 2 “g r o s sj j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p a s t , p r e s e n t , f u t u r e c o g n i t i o n e m o t i o n ,1 9 9 9 ,1 3 :5 5 1 5 7 3 毒 明不同水平的意识在情绪调节过程中的早期和结果是有很大差异的。即情绪调节既是有意识 的,也是无意识的。【l 】 根据格鲁斯对情绪调节意义的诠释,本研究将关注的是情绪的自我调节作用,而不是情 绪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关注个体情绪的调节,而不是个体对他人情绪的影响;同时关注情绪 的无意识性和有意识性,通过有意识的情绪调节实现对个体情绪良好的调整。 2 2 2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理论 在情绪调节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格鲁斯等做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提出了情绪 调节的过程与策略理论。以此为指导,格鲁斯等做了大量实验与测量研究,得出许多富有价 值的结论,对情绪调节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他获得了2 0 0 1 年“美国心理科学青年科 学家杰出贡献奖”( a w a r df o r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s c i e n t i f i ce a r l yt a r o t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p s y c h o l o g y ) 。 格鲁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 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该模型,在情绪发生过程每一个阶 段都会产生情绪调节,即情景选择( s i t u a t i o ns e l e c t i o n ) ,情景修正( s i t u a t i o nm o d i f i c a t i o n ) , 注意分配( a t t e n t i o n a ld e p l o y m e n t ) ,认知改变( c o g n i t i v ec h a n g e ) ,反应调整( r e s p o n s e m o d u l a t i o n ) 。 选择情景是指个体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调节情绪,这是人们经常或者首先 使用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个体经常使用这种策略来避免或降低负情绪的发生,增加积极情 绪体验的机会。如具有社交焦虑的个体会努力避开社交场合以减少焦虑的发生就属于选择情 景的范畴。 情景修正是指应对问题或对情绪事件进行初步的控制,努力改变情景。如当个体处于一 个令人尴尬的境地时,会努力改变令人尴尬的事情等。 注意分配是关注于情景中许多方面的某一或某些方面,包括努力使注意集中于一个特定 的话题或任务,注意离开原来话题或任务。如当谈到令人不愉快的话题时,个体会忽视这些 话题,转而注意别的事情。 认知改变是选择对情绪事件意义的可能解释,情绪事件的个人意义解释对特定情景中情 绪发生的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会产生强大的影响。认知改变经常被用来减低或增 大情绪反应,或者改变情绪的性质。如当别人踩了你的脚,你解释为不是故意的,则会避免 生气。 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 施加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如别人踩了你的脚,他没有表示歉意,尽 管你很生气,但你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2 2 3 情绪调节策略 i u 徐馨琦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p g :l o 5 情景1 方落 ,j r 馈祭h z 疗耐2 ,意哭i 壤囊lc 馕豢l 静方垂三;_ 蠢望 。翁凝l :,骞蘧毒 蠢义3 “+ 编臻2 气 力掰5。”编臻 刀掰 稳羰逡撵髂鬃辏藏往蠹分懿 先行美滚情绪谭繁 + 心理体验 + 妊鸯裘透 + 生蠼反成 谖蠢羧蹙蔽琏溪整 蛔蛔 反应关j 主馕缭谩巷 图一:g r o s s 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图 从上述情绪调节模型可以看出,格鲁斯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情绪反 应产生之磊,把情绪调苗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 a n t e c e d e n t - f o c u s e d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 窝 反应关注情绪调节( r e s p o n s e f o c u s e d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 两个方面。其中选择情景、修正情 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发生在情绪反应激活之前,因此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肖,而反应调 整发生在情绪已经形成、情绪反应激活之赢,因此属予反应关注情绪谖节。 其中最常用、最有价值的降低情绪反应的策略有两种,即认9 露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 评是让个体改变对情绪辫件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以积极的方式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解 释。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鼹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枣件, 或者对慷缝事佟进行合理纯。认酝重评楚先每关注鲶情绪谲节策略。表达瓣裁是反应谲整翦 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袭达抑 制调动了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已的情绪行为。 但是倾向拘制熬个体具有较低的芷性德绪体验秘较少酶正性情绪表达。瑟颓向予重新评 价的个体,刚具有更多的正性情绪体验和正性情绪表达,丽具有较低的负性情绪体验翻负性 情绪的表达。【1 1 2 2 4 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现状 格鲁巍情绪调节理论摸型酶基礁上,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获得了缀多成果。研究证明; 认知重评调节情绪改变熬个情绪反应的轨迹,降低情绪的心理体验、行为表达和生理反应。 而表达抑制会降低情绪袭达行为,但不会降低情绪的心理体验,甚至会由于抑制情绪行为表 达丽增强情绪的生理反趣。 1 1 1 王振宏郫德俊g r o s s 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 0 0 3 ,l l ( 6 ) :6 2 9 - 6 3 4 6 格鲁斯编制了情绪调节问卷(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用来评定个体认知莺评 与表达麓翻方面昀差异。测量结果发瑰,倾向予搀铡的个体具有低酶正情绪体验、少豹正情 绪表达行为。倾向于抑制的个体也具有较少的负情绪表达行为,但抑制与负情绪体验的关系 是复杂的。倾向于重评的个体,具有更大的正情绪体验与更多的正情绪袭达行为,具有夏低 酶受情绪体验与更少酶受情绪表达行为。另外,格鲁斯等也测量研究了认知重评、表达摊制 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表达抑制与消极的结果相联系,认知重评 与积极的结果相联系。研究也发现认知鼷评和表达抑制两种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 知和社会行为会产生不瞬的影响。【1 】【2 l 研究还发现,对于受情缝如慧伤与燕情绪如快乐兹捧栽均会增强心盎管系统酶交感襻经 激活,但抑制负情绪( 如悲伤、厌恶等) 的表达行为,对负情绪体验无显著影响,而抑制正 情绪( 如快乐、自豪等) 的行为表达会对正情绪体验产生显著影响,即抑制正情绪的行为表 达,导致被试报告的j 蠹情缝体验降低。 3 1 1 4 1 黄敏几和郭德俊对格鲁斯的两种基本的减弱型原因一反应调节( 评价忽视和表情抑制) 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基本的增强型原因一反应调节( 评价重视和袭情宣 泄) 进行了系统研究。其研究结果在减弱型上与格鲁颇的结论一致。研究发现忽视有效减弱 了主观感受窝表情行为,并弓| 起r - r 溺期更大酶增热;摔裁不能减弱主观感受,并萼l 起手 指脉搏血容振幅更人的增幅;重视增强了主观感受:宣泄增强了主观感受,并相对地减弱了 生理激活水平。研究表明原因调节可以更有效地调整负情绪主观感受,反应调节使负情绪成 分变化密现“水压模型式耄| 霆环动力特点;愤绪调节过髹实现着情缝_ 在心理适应中的促进( 或 阻碍) 作用。例 目前,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状态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理论或实验窒研究,其理论研究被实 验研究所证实之后,临床应躅研究将成沟研究的未来趋势。 2 3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 3 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自我效熊感是班杜拉( b a n d u r a ) 于1 9 7 7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其社会认知理论(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v et h e o r y )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8 0 年代,自我效麓感理论褥到了丰富帮发展,也 得到了大最实证研究的支持。 i l l ( r o s sjj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i na d u l t h o o di na d u l t h o o d :t i m i n gi se v e r y t h i n g c u r r e n td i r e c t i o n si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 , 2 0 0 1 ,1 0 :2 1 4 - 2 1 9 1 2 1g r o s s jj e m o t i o na n de m o t i o n a lr e g u l a t i o n i n :lap e r v i n ,0pj o h ne d h a n d b o o k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 o r ya n d r e s e a r c h n e wy o r k , g u i l f o r d ,19 9 9 ,5 2 5 5 5 2 1 3 1g r o s s jj l c v e n s o nrw h i d i n gf e e l i n g s :t h ea c u t ee f f e c t so fi n h i b i t i n g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e m o t i o n j o u r n a l o f a b n o r m a lp s y c h o l o g y , 1 9 9 7 ,1 0 6 :9 5 - 1 0 3 4 1g r o s s jj 。l e v e n s o nrwe m o t i o n a ls u p p r e s s i o n :p s y c h o l o g y , s e l f - r e p o r t , a n de x p r e s s i v eb e h a v i o r , j o u r n a lo f a b n o r m a lp s y c h o l o g y , 19 9 3 6 4 :9 7 0 - - 9 8 6 1 5 j 原因调节与反应调节的情绪变化过程黄敏儿郭德俊心理学报2 0 0 2 ,3 4 ,( 4 ) :3 7 7 最初自我效能感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成功实施所需行为的能力预期” ( b a n d u r a ,1 9 7 7 ) 。20 世纪8 0 年代赢,盘我效能感义被看终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 以及有关恪守自我生成熊力的信念”( b a n d u r a ,1 9 8 6 ) 。【l 】或者“人们对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 操作目标的行为过程的能力判断”( b a n d u r a ,1 9 8 6 ) 。2 0 世纪9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