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i i ii1 1 1 ii i ir lr lr i i i i i i i l l 1 1i i i i i i i i i l l l l i i i i i i i i i ii i i l l l l l l l l l l i y l7 3 2 4 8 9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在年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日 论文作者签名: 盈姻丞日期:碰:壁:2 导师签名:亟嗑丝日期:碰! 盐:z 塑坐窒墨堡鍪型! 壅二坠! 望些奎垦望丝! 垄! :堂 皇茎塑鍪 锡山秦氏诗歌研究 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中文摘要 明清是中国文化家族发展的黄金时期,尤以江南地区最为大观。其中锡山秦氏是 极具代表性的典例之一。自迁锡以后的近六百年间,秦氏家族代有闻人,簪缨不绝, 文事昌盛。其家族一直以孝友相承、诗礼传家的文化底蕴和无锡优越的自然、人文环 境为依托,积极参与地方文学活动,扩大家族影响力。秦氏家族的诗歌总集锡山秦 氏诗钞正是这样的重要成果,它不仅收录了秦氏族人的诗歌创作,也展现了其家族 在明清两代积极的文学活动,如碧山吟社、秦园九老会等。与此同时,锡山秦氏诗 钞中收录之诗,又是秦氏家族风貌的诗意体现。因此,对锡山秦氏诗钞的研究, 成为把握锡山秦氏家族及其诗歌成就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锡山秦氏诗钞为切入点, 以秦氏家族文化传统、地缘环境等为背景,结合秦氏家族的文学活动,总结秦氏家族 的诗歌成就,从而展现其家族的独特风貌和文化业绩。 关键词:锡山秦氏;锡山秦氏诗钞;碧山吟社;寄畅园;秦瀛 作者: 指导老师: 孙明露 罗时迸教授 t h es t u d yo fx i s h a nq i n sf a m i l yp o e m s m a i l y i n x i s h a nq i n sf a m i l yp o e m s a b s t r a c t m i n g -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i st h eg o l d e na g eo f t h ec u l t u r a lf a m i l yd e v e l o p m e n t ,e s p e c i a l l y i nt h es o u t h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r e g i o n sm o s tg r a n dv i e w x i s h a nq i n sf a m i l yw h i c h i s o n eo ft h em o s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t y p i c a lc a s e s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s i n c em o v e dt ow u x i n e a r l ys i xh u n d r e dy e a r sl a t e r , t h eq i n sf a m i l yh a sf a m o u sm a ni ne v e r yg e n e r a t i o n , z a n y i n gn o tb ee x t i n g u i s h e da n dl i t e r a t u r ep r o s p e r i t y i nt h ep r o c e s s ,q i n sf a m i l yt a k et h e 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o ft a k a t o m o ,p o e t r ya n dc e r e m o n ys u c c e s s i v e ,a n dt h es u p e r i o rn a t u r a l a n dh u m a ne n v i r o n m e n to fw u x ia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s u p p o r t ,a c t i v e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i nl o c a l 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e x p a n dt h ef a m i l yl i t e r a r yi n f l u e n c e q i nf a m i l yp o e t r yc o l l e c t i o n ”p o e m sx i s h a nq i n ”i ss u c ha ni m p o r t a n tr e s u l t i tn o to n l yac o l l e c t i o no fq i n sp o e t r y ,b u t a l s os h o w st h ef a m i l yt a l e n t ,a n dr e p r o d u c e so ft h ef a m i l y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i e si nt h em i n g -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s u c ha sb i s h a np o e t r ys o c i e t y ,n i n ee l d e r sp a r t yi nj i c h a n gg a r d e n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t h ep o e t r yo f ”x i s h a nq i n sf a m i l yp o e m s ”,b u ta l s ot h ep o e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o f t h eq i n sf a m i l ys t y l e t h e r e f o r e ,”x i s h a nq i n sf a m i l yp o e m s ”s t u d yi sa ni m p o r t a n tw a y t os u c c e s sg r a s pt oq i n sf a m i l ya c h i e v e m e n ti np o e t r y t h ea r t i c l et a k e ”x i s h a nq i n s f a m i l yp o e m s ”a st h ee n t r yp o i n t ,t a k e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s ,g e o g r a p h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a s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c o m b i n e sq i n sf a m i l y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i e s ,s u m m a r i z e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t h e q i n sf a m i l yp o e m s ,t os h o wt h eu n i q u es t y l eo f h i sf a m i l ya n dc u l t u r a lp e r f o r m m l c e k e yw o r d s :x i s h a nq i n sf a m i l y ;x i s h a nq i n sf a m i l yp o e m s ;b i s h a np o e t r y s o c i e t y ;j i c h a n gg a r d e n ;q i n y i n g w r i t t e n b y :s u nm i n g l u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l u os h i j i n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锡山秦氏家族总貌5 第一节远绍淮海散叶锡山锡山秦氏之家族渊源5 一、溯本追源5 二、谱系分支6 第二节孝友相承诗礼世家锡山秦氏之文化传统1 2 一、孝友传家1 2 二、诗礼相承1 6 第三节天地钟灵人文化育锡山秦氏之地缘环境19 一、自然环境1 9 二、人文环境2 0 第二章家族诗歌之粹锡山秦氏诗钞2 4 第一节锡山秦氏诗钞成书始末2 5 第二节锡山秦氏诗钞内容及特点2 8 一、锡山秦氏诗钞的内容2 8 二、锡山秦氏诗钞的特点2 9 第三节锡山秦氏诗钞的意义3 2 一、保存家族文献,展示家族成绩3 2 二、缅怀先世遗风,激励后代子孙3 3 三、彰显家族声誉,充实地方文学3 4 第三章百年不衰的家族文学活动3 6 第一节以诗会友家族的诗社活动_ 3 6 一、吟社始建3 6 二、家族嗣响4 0 第二节一门风雅家族的内部联吟4 2 第三节耆英高会秦园九老会4 9 第四节惠山秦园家族的文学景观5 4 一、秦园文学景观的构筑5 4 二、秦园与秦氏的文学活动5 7 三、秦园的文学景观意义5 9 第四章锡山秦氏诗钞的文学成就6 3 第一节家族风貌的诗意体现6 3 一、孝友亲情的深挚流露6 4 二、隐逸情怀的向往践行6 7 三、闲雅生活的真实写照7 0 第二节承变兼具的多样风格7 3 一、冲淡质朴家族诗风的传承性7 3 二、各逞其才一家族诗风的多元性7 6 第三节家族诗人的灿然杰出者秦旭、秦松龄、秦瀛8 0 一、秦旭:8 1 二、秦松龄8 2 三、秦瀛8 5 结j 吾8 9 主要参考文献9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9 5 后记9 6 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引言 己l 喜 ji 口 文学史的构成,总是以大大小小的单个作家为基本单位的。而在单个作家基础上 形成的文人群体,由于具有文学主张、创作题材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诸多共性,又 往往比单个作家更能表现文学发展的动态进程。文人群体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他们的 名称或以某一时代为背景,如建安七子、大历十子;或以某一主张为口号,如格调派、 性灵派;或以某一地域为关联,如娄东七子、云门十子等等。而在众多文人群体中, 由同一家族内部成员组成的文人群体由于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又显得尤为 特殊。 陈寅恪曾说:“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 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1 这句话正道出了文学家 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首先,文学家族是产生和培养文学英才的第一沃土。由于 文学家族普遍重视教育,它们极有可能在同一时期内培养出多个文学之士,从而以一 个家族文人群体的面貌活跃于文坛。其次,由于家族血脉不断,祖孙递传,这种家族 文人群体的存在可能历时多年,形成一个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链,较之其它文人群体, 具有一种内在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再次,各个文学家族之间通过互相联姻,形成了覆 盖广泛的姻娅网络,而这张网络往往就代表了一个地域在一个时期内的文学最高成 就。由此看来,文学家族作为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虽然只是一姓之家,对于地域的 社会和文化意义来说,却关系甚大。因此,对文学家族的研究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引 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的研究对象锡山秦氏即为明清时期无锡文学望族。秦氏本是宋代著名词人秦 观的后裔,自宋术迁居无锡后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家族历时悠久,人才众多,明清两 代尤为鼎盛。自秦孚、秦夔于明天顺年间登科,首开秦氏科举登仕之路以后,此后近 六百多年间,其家族一直科第蝉联,代有闻人,与顾氏、华氏、尤氏、安氏等同为无 锡望族。目前对锡山秦氏的研究,较系统的仅有内蒙古大学历史系姜丽丽的一篇硕士 论文明清时期无锡秦氏家族研究,从科举世家、孝友传家、书香名园等方面,以 历史学的角度研究了秦氏家族的兴衰始末。此外零星还有一些对秦氏的个人进行研究 1 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见金叨馆从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 l 引言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的论文,主要以画家秦祖永为研究对象,如南京艺术学院丁薇薇的逸的审美内涵一 一秦祖永论逸研究1 ,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另有王炜民的秦蕙阳与( 五 礼通考) 2 一文阐述了秦蕙e f l 及其著作五礼通考的一些情况。然而,以上研究成 果均未涉及秦氏家族的文学成就,作为一个文学家族,学界对其文学层面上的研究尚 未系统展开,仅是在各研究江南望族的专著中略有涉及。 然而,作为明清时期江南文化望族的典型代表之一,锡山秦氏不仅家族世祚绵长, 人才荟萃,而且留存下来家族文献亦相对丰富完整。除了详细记录家族血脉分支的家 谱外,关于秦氏祖先的坟茔、秦氏家训的文献今日也有可见者,如秦云锦的秦氏先 城集补、秦震钧的景行录、秦坊的范家集略、范身集略、秦凤翔的芝兰 室语等等。尤为可贵的是,秦氏后人还收辑编纂了锡山秦氏诗钞和锡山秦氏 文钞两部家族文学总集,保存了明清两代大量秦氏先人的文学作品,对于锡山秦氏 家族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有俞宪编选的秦氏三府君集,收录有秦旭、 秦金、秦瀚三人的诗作。此外,许多秦氏族人的别集也都保存至今,如秦松龄苍岘 山人文集、秦瀛小岘山人诗文集等。这些都为秦氏家族文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 的文献资料。因此,笔者力求能在深入阅读这些文献的基础上,梳理锡山秦氏家族文 学的脉络,还原一个生动而充满文学活力的家族文人群体形象。在研究过程中,笔者 的参考资料还包括一些方志,如无锡金匮县志、惠山志,以及各种笔记杂识、 诗话等等。 基于以上几点,文章将以秦氏的家族诗歌总集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从四个 部分展开对锡山秦氏的诗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锡山秦氏家族总貌,对其家族 渊源、文化传统、地缘环境等略作分析,以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背景及可行性支撑, 为秦氏家族在地域文学的坐标中找到恰当的地位,确定其文学研究价值。第二部分, 以秦氏家族诗歌载体和本文研究的主要依据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研究其成 书过程、体例特点以及此书在家族、文学、文献等角度的意义。第三部分,主要研究 锡山秦氏诗钞中体现出的秦氏家族的文学活动,以表现锡山秦氏作为一个文学世 家的创作活力,主要包括自觉的诗社活动、家族内部的联吟、家族九老会等,此外还 论及寄畅园在秦氏家族文学中的作用和意义。第四部分通过对锡山秦氏诗钞的文 丁薇薇逸的审美内涵秦祖永论逸研究,东南文化2 0 0 4 年第3 期。 2 王炜民秦慧与( 五礼通考) ,阴山学刊1 9 9 9 年第l 期。 2 锡山秦氏诗歌 f 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弓i青 学成就的探讨,总结锡山秦氏的家族诗歌成就,并着重以秦旭、秦松龄、秦瀛为个案 进行分析,使秦氏家族诗歌成就得到具体展示。 作为一个文风昌盛于明清两代的文学家族,锡山秦氏的文学成就远不止文中提到 的几个方面。本文只是初步揭开了秦氏作为一个文学家族的面纱,将它的成就粗略展 示在世人面前,为以后的研究作一个抛砖引玉的开端。 第一章锡山秦氏家族总貌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锡山秦氏家族诗歌研究 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江南环太湖地区,山水清嘉,物产丰饶,自古便称佳丽之地。广袤的太湖,如跳 动的心脏,为这一地区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斯土之民,借得江山之助,崇文好儒, 代代相承,形成一个可居可游的“文化江南。无锡又称锡山、梁溪,明清时属常州 府,龚自珍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云:“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可见 明清时期的常州府乃是太湖之畔的一个人文渊薮。锡山秦氏,便是在这片沃土上生息 繁衍的一支有力的文化力量。自宋末迁锡后,经过数代人的沉潜涵育,秦氏在明代已 初振家声;鼎革之后,秦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家运渐盛,直与有清一代国运相 始终。前后五百多年间,秦氏家族“子孙繁昌,贤才辈出,赫然为梁溪巨族1 。其 后世秦缃业曾不无自豪地赞叹:“唯吾秦氏当前明中叶及本朝乾嘉间,服官中外者一 时恒有数十人,而应春秋二试亦如之,榜发必有掇巍科登上第者,而出为名臣、为循 吏,处为文学、为醇儒、为孝子悌弟者又历历可数,吁亦盛矣! 2 作为一个历时明清 两代的文学世家,秦氏- - t 产生了多少博学之士? 其家族的文化之链,在数百年间又 是怎样代代传承? 明清江南文人诗意雅化的生活特征,在秦氏一门之内,又得到怎样 的体现? 这样一个世家望族,在当地的文学活动中,又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秦 氏历代族人的诗作大多通过由秦氏后人编辑的锡山秦氏诗钞留存至今,就让我们 翻开锡山秦氏诗钞和秦氏其它家族文献,沿着秦氏历代子孙的诗作之迹,去追怀 那早已随风逝去的一门风雅。 1 秦因璋祖德录序,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十,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2 秦缃业l b i 治癸酉八修宗谱序,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九,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4 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桑氏诗钞为中心 第一章锡山秦氏家族总貌 第一章锡山秦氏家族总貌 木茂百丈,其根必深;水流千里,其源必远;百世之家,也必有渊源。秦氏本是 高邮淮海后裔,何以迁至无锡? 迁锡之后,其家族又日渐繁盛,称望于锡,历数百年 而不绝。这个过程,是与秦氏家族内部诗礼相传的文化传统和无锡优越的自然及人文 环境密不可分的。本章将以锡山秦氏诗钞中存录之人为中心,对锡山秦氏支脉来 源及家族谱系略作爬梳,以明追本溯源之意,并探讨秦氏家族的文化传统和生存的社 会环境,以探求锡山秦氏昌盛不绝的原因。 一、溯本追源 第一节远绍淮海散叶锡山 _ 锡山秦氏之家族渊源 据秦氏宗谱记载,秦氏祖先之有谱可考者,是从宋代著名词人秦观开始的。然秦 氏之发端却可远溯到辅助大禹治水的伯益。大禹治水成功后,伯益得赐姓赢,殆至周 朝,子孙封于秦,遂“以国为氏,闻人代兴。州秦氏唐代郡属会稽,后逢天宝之乱, 有称东海钓徒者,徙避高邮之武宁乡左厢里:五代十国之际,战乱频仍,秦氏子孙迁 徙不一,留在高邮的这一支,遂为高邮秦氏。然由唐末至明清,其间历时长久,秦氏 于这些时期的世系均莫可考据,迄今所能见者,唯自北宋文学家秦观始。至宋政和年 间,秦观之子秦湛官常州通判,因慕无锡风景清丽,遂将秦观之墓迁至无锡,与其母 合葬于无锡之璨山。秦湛之子南翁“爰念祖墓在锡,乃籍晋陵新塘乡,因名所居日秦 村。 2 然而,在秦氏宗谱上,关于“南翁”其人的记载却有所分歧。按照锡山秦氏的 宗谱记载,是有南翁其人的,如图: 小五( 照,字世明,号隐南) 秦观一秦湛一南翁一小十( 煦,字世和,号振南) 十一( 熙,字世雍,号立斋) 二十( 烈,字世威) 1 秦燮先世源流述略,秦世铨等纂修锡山陡门秦氏宗谱,民国十年木活宁本。 2 秦金嘉靖戊子初编宗谱序,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一,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第一章锡山秦氏家族总貌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但是在秦氏毗陵旧谱和锡山陡门秦氏宗谱等其他秦氏宗谱中,这个“南翁 都是不存 在的,秦湛之后就直接到了小五小十辈。关于这个问题,秦镛曾提出他的看法,他认 为南翁是误称,其人即是小十,并解释说:“南翁者,非讳非号,疑即振南翁之称, 而后人脱误略之云尔。盖自江北迁江南,自处度公始。故处度公子其一则日吾殆将 隐于江南乎! 故日隐南也。其- n 又日吾后人其将振于南乎? 故又日振南也。” 1 除了秦镛之外,也有人认为,南翁之子一号隐南,一号振南,以父讳为号,不合礼 法。因此,秦镛以为南翁或应是“振南翁 之误,这种看法是不无道理的。 自南翁卜居秦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秦氏子孙便聚居于武进新塘乡。后来, 随着子孙日众,又渐有迁徙他处者。除了锡山之外,秦氏子孙尚有迁徙无锡陡门的, 以秦观第十四世孙秀二公为始迁祖;有迁徙洞庭的,以秦观第五世孙百二公为始迁祖; 此外还有迁居高邮、洛社、嘉定等地的,不一一赘述。其中,除了洞庭秦氏在明清时 期以善于经商闻名外,声名最著者仍当推锡山秦氏。 真正算得上是锡山秦氏始迁祖的,当是秦观第十一世孙( 或说第十世孙) 秦惟桢。 秦惟桢,字国祥,号起山,行名瑞五。宋末元初时,因无锡王野舟赏识秦惟桢,并以 女妻之,秦惟桢便婿于无锡胡埭之富安乡,成为锡山秦氏的“始迁之祖、继别之宗”。 2 然而秦惟桢还并未迁至无锡城邑之内,直到他的孙子秦彦和,才又迁至无锡城内第 六箭河之上。此后,锡山秦氏便在无锡开枝散叶,代代相袭,家族规模逐渐扩大,门 第声望亦不断显赫,“子孙蕃衍,虽派别支分,甚少有他徙,故海内言氏族者,必首 推锡山秦氏。3 二、谱系分支 自秦惟桢婿于无锡王家,始开锡山秦氏之肇端后,秦氏瓜瓞绵绵,家声振奕,“其 间仕宦、甲第、名臣接迹以起,海内称为鼎族。”4 然而,秦氏真正世次蝉接、人文蔚 起,是到秦氏三隐之后才丌始。秦惟桢有三个儿子:伯容、仲益、叔谦。因秦惟桢性 喜松竹梅,故以之名三子日松隐、竹隐、梅隐。以三隐为断,秦惟桢后代子孙遂分成 八支,见下图: 秦尧曦、秦废彤锡山秦氏宗谱卷凡例,锡山秦氏宗谱卷首,同治十二年木活字本。 2 秦金嘉站戊予初编宗谱序,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一,民因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3 秦缃业i 刊治癸西八修宗谱序,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九,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4 秦树瑚乾隆甲辰六修宗谱序,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五,民困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6 锡山秦氏涛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第一章锡山秦氏客族总貌 瑞五公后三宗八支图 秦惟桢 伯容( 松隐)仲益( 竹隐) f彦三 叔谦( 梅隐) l 彦起 孟异仲异叔舁 li 松隐 俭节约轩 公派公派公派 季舁 朴权桐榕 iiiii 旭抱拙衡初文初理初 敬公派公派公派公派公派 ( 资料来源:秦光磊、秦敦世锡山秦氏宗谱,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三子之中,又以竹隐、梅隐之后为盛,秦仁云:“吾宗自瑞五公,一传为松隐、竹隐、 梅隐三公,而竹隐公之后发祥于修敬公,今日最为繁衍,梅隐公之后发祥于先端敏公, 彪炳史册。”1 所谓端敏公者,名金,为梅隐之后抱拙公秦朴之孙。秦金父名秦霖,字润孚,号 卑牧,以儒为业,教授乡里,尤精于史。秦金,字国声,号凤山,明弘治六年( 1 4 9 3 ) 进士,历仕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曾任南京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和北京户部、 工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卒赠少保,谥端敏,明史有传。登仕后,秦金政绩突 出,勇当大任,对上不畏权贵、直谏君王,曾参与谏大礼议等事件;对下抚爱百姓、 平定叛乱,深受皇帝赏识和同僚敬重。秦金的宅邸被称为“尚书第”,并有一联题日 “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秦金的辉煌成就,不仅为他自己赢得了一世声名, 更是代表了秦氏自迁锡之后,经过几代人的潜德弗耀,终于迎来了家族第一个鼎盛时 秦仁乾隆丙寅修宗谱序,秦尧曦、秦赓彤锡山秦氏宗i 警,同治十二年刻本。 7 第一章锡山秦氏家族总貌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紊氏诗钞为中心 期。秦金之后,秦氏子孙簪缨不绝,一门显赫。清朝初年,秦金的五世孙秦缄还高中 顺治十二年( 1 6 6 5 ) 的探花,并深受顺治皇帝欣赏,“召见南海子,赐袍服比第一人”, 1 将秦氏家族的科举之途推向了高峰。 除了梅隐之后抱拙公一派外,竹隐之后修敬公一派更是代有达人,名硕相望,在 文学、经术、事功上均有所建树。修敬公,名旭,是秦惟桢第五世孙。其父季界公, 名琛,号成趣,生性淡泊名利。族中有人以秦旭嗜学故,请秦琛让秦旭应举,却被他 婉言谢绝。他说:“吾惟儿一人,忍令一日去左右哉? ”2 在当时社会,人们普遍以求 取功名作为光耀门楣、报答亲恩的手段,而秦琛却能等闲视之,求天伦之乐而舍富贵 荣华,这种不慕荣利的心境和态度,也影响着秦氏后来的历代子孙。因为秦琛的拒绝, 秦旭终生未应举,直到秦旭之子秦夔以后,其子孙才陆续走上科举之路。秦旭后代子 孙昌衍,分为十八派,如图: 1 秦彬锡山秦氏诗钞今集卷一,道光十九年刻本 2 秦夔先君贞靖先生行实,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一,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8 锡山秦氏诗歌f 1 j f 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笫一章锡山秦氏家族总貌 修敬公十八派图 旭 仲孚 r l ll 永孚 i 铉铨 镗 涵 瀚漳淮 楠 双桥 公派 叔仲伯 铭锡钦 ll 炳 采 鹤 止 问从漱虹太太太公公公廉凤荆原见 亭 庵詹 川 泉 川涵鸿宁盘蕃安泉桥南山川 公公公公公公公公公公公公公公公公公 派派派派派派派派派派派派派派派派派 ( 资料来源:秦光磊、秦敦世锡山秦氏宗谱,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9 千是 禾i 桑ll l 第一章锡山奈氏家族总貌 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秦旭的后代便以这十八派的形式,在无锡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秦金一支一起, 成为枝繁叶茂的秦氏大宗。在这十八派中,秦耀之后公蕃公一支,英才接踵,尤为鼎 盛。现将这一支的主要子孙谱系分列如下: 图一: 仲锡1 德澄 厂l 松龄( 图另)松岱 i 德藻 松期松乔娜口松虬慧航 德湛 松衡松华 厂厂一 实p 燃敬竺一竽三竺兰季竿:兰竺茅 眷田秉均义均履均智均信均勇均直均恕均 厂 _ r _ l t 鸿钧广钧震钧豫钧凤钧 i 瀛 缃武缃业 1 按:德藻子松龄和德湛予松岱同嗣德澄为后,松岱又以松龄予实然、汉仙公孑舜燕为嗣。 l o 1 l 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第一章锡山秦氏家族总貌 图二: 松龄 通然 厂 蕙畴芝田 厂l i 呜钧体钧应钧 ili 灏汾溥 iii 本仁国桢本义 ii 炳炜 祖然 恩田瑶田 l 易然 l 蕙田 厂- j t 明然寿然 i 周田 广1 丁 容钧泰钧鼎钧上钧宏钧天钧秉钧万钧 iih ( 资料来源:秦光磊、秦敦世锡山秦氏宗谱,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其中,秦松龄本与秦铽同年考中进士,因奏销案诖误归乡后,居二十余年,于康熙十 八年( 1 6 7 9 ) 再应博学鸿词科,历官左谕德,修明史,曾与严绳孙等同结云门诗 社,为梁溪诗派之代表人。乾隆十六年( 1 7 5 1 ) 弘历帝南巡至无锡,松龄子侄辈秦孝 然、实然等九老迎驾于其家寄畅园,乾隆赐诗有句云“近族九人年六百,耆英高会胜 香山”,并题其所居为“耆英里”,一时传为佳话。秦松龄孙辈秦蕙田与秦勇均相继高 中乾隆元年和乾隆四年一甲三名进士,松龄玄孙秦瀛为乾隆三十九年举人,历任刑部、 工部、户部、礼部四部侍郎。从秦松龄到秦瀛,短短几代人,却使家族享受到无限恩 遇,迎来了家族最为鼎盛的时期。 除了秦仲锡这一支外,秦瀚之后( 从川公派) 也是人才辈出。秦毓钧曾在介绍秦 沅时解释说:“从川公后亦为吾秦一大宗,簪缨科第,号为最盛。武达文通,子孙繁 渭澍 注l 艨 汇、父 第一章锡山秦氏家族总貌 锡山察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衍,而以五世孙为尤著。其见于邑志者,孝友则怙云公源宽,诗文则公而外有名皆公 溢、天乳公泉芳、乐天公保寅,虽科第不显而皆有声于诗。而公之子卓缵则有刻简之 辑,乐天公之父为真斋公镤,则有订正九经之刻以考古名者。推而上之,儒林则大音 公镛,孝友则水庵公彦熙,并祀东林,号为都讲,而小匡公镆、中实公武亦以文鸣, 固不徒以七进士十二举人为足张吾宗也。1 回溯当初秦氏迁锡之初,家族并不显耀,“瑞五公后,类多农家者流”2 ;而经过 数代人的努力,到明代中后期,尤其是清代时,秦氏家族已是日臻鼎盛,科第蝉联, 簪缨赫奕,文学、事功之2 j 。代不乏人,正如秦国璋所说:“吾锡秦氏,自宋以来,历 六百年,子孙繁昌,贤7 j 。辈出,赫然为梁溪巨族。”3 第二节孝友相承诗礼世家 锡山秦氏之文化传统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然而锡山秦氏却历时两朝、子孙递三十世而不衰。在 此过程中,其家族子弟一直兢兢业业,克承祖训,以孝友相承和诗礼世家作为家族的 文化根基。而这样的文化传统,也为其家族得以敬宗收族、保持闻望勿坠提供了强有 力的内部动力和支撑。 一、孝友传家 锡山秦氏孝友的传统,早在迁锡之初就已然形成。秦惟桢次子竹隐公,“宗族称 孝,乡党称弟,官属大夫称淳正。 4 竹隐之子秦琛,“孟叔二兄早逝,诸侄皆少孤, 视之如己子。日:此吾兄之后,皆吾先人之后也。”5 秦琛之子秦旭也是以孝著称,其 父病重之时,他日间衣不解带地奉汤进药,夜问则“稽颡北辰,祈以身代,忧劳尽瘁, 发有变白者。 及父逝,他悲痛欲绝,事继母华氏也极尽孝道,“( 旭) 弟孤贫不能自 立,养之终身。虽一味之甘,必割而饷之,否则,惨然不乐也。”6 受他们影响,秦氏 1 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三,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2 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九,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3 秦固璋祖德录序,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十,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4 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二。民罔一i - j r , 年咏烈堂刊本。 5 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二,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6 秦夔先君贞靖先生行实,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一,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1 2 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第一章锡山秦氏家族总貌 后人也都谦和敦厚,以恂恂孝友闻于乡里。他们自觉地秉承孝友承家的传统,以此修 持己身、垂范子弟,以致乡里“称锡之言孝弟有家法者,必归秦氏。 1 在清代光绪年 间修撰的无锡金匮县志中,被收入“孝友 类的秦氏族人共计十六人,但秦氏子 孙敦亲睦族的事例,却远非邑志记载所能详备。随意翻检秦氏文献,关于这种尊亲友 弟的记载不胜枚举。 说到秦氏以孝侍亲的传统,其历代子孙最引以为荣并且以之为范的,便是明成化 年间的秦氏“双孝 兄弟。秦旭有三子,长子秦夔,字廷韶,自明天顺年间中进士, 首开秦氏登仕途之路后,便一直游宦于外,而其两弟秦旦与秦爽则居家侍亲,四十年 不辍。秦旦,字永孚,号养恬,秦旭次子;秦爽,字仲孚,号务本,秦旭三子。据无 锡金匮县志等资料记载,秦旦兄弟事父母极为尽心,秦旭曾患心痛之疾,秦旦与秦 爽两兄弟争相刺胸血,和酒以进。其母殷恭人膝盖受创,后伤口溃烂,他们又以舌舔 舐母亲伤口,为母解痛。秦旭不喜以俗事累身,秦旦则代父打点家务;秦旭与乡里诸 老结社,常登山临水,所到之处,他总是先承父意,洁具备蔬以待。可以说,秦旭得 以悠哉游哉地享受怡老生活,是和其子秦旦的精心承侍分不开的。因此,秦旭曾满意 地向人称赞说:“此子不可一日离左右也。”2 与秦旦一样,秦爽也是以尽心尽力服侍 双亲为己任。秦夔在京为官,秦爽尝受父亲之命去看望兄长,其间本欲拜师求学,然 而尚未卒业,秦爽便以“二亲在远,不欲久离”为由,辞师别兄而归。临别之时,秦 夔握着他的手,殷殷嘱咐弟弟在家代自己照顾父母,并动情地说:“使吾无内顾忧者, 吾弟也。 3 秦爽认为“事亲者,不可以不知医 ,因此,为了更好地照顾年迈的父母, 他还专门研习了医理,“博究方书药物,久之遂精其术,有专医名家所不能及者。4 秦旦与秦爽两兄弟的所作所为,不仅使秦旭得以舒心地享受晚年的怡老生活,也 为他们自己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赞许,甚至为整个家族赢得了荣誉。成化十二年 ( 1 4 7 7 ) ,明宪宗旌其门日“双孝”,后孝宗改元,又加赐冠带。至清代,秦氏后人又 为他们专门建起了“双孝祠”,乾隆南巡时,又御赐“孝友传家 之匾额。秦氏兄弟 的孝友之行,不仅成为秦氏家族的骄傲和楷模,也成了社会赞誉的榜样。 “双孝”之后,秦氏子孙以此自励,百代相承,至清代嘉庆年间,还出现了万里 1 秦蕙f l 从兄药斋先生墓志锦,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六,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2 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二,民田十九年咏烈章刊本。 3 秦毓钧锡山奈氏文钞卷二,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4 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二,民团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第一章锡山奈氏家族总貌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寻亲的“后双孝 兄弟秦开杰和秦凤祥。其父秦渊泉早年离家时,秦凤祥只有四岁, 然兄弟二人成人后,在侍奉母亲的同时,一直多方打听父亲的消息。当有人告知曾在 敦煌、哈密等处见过其父后,兄弟二人便商量,由兄秦开杰在家照顾家庭,秦凤祥则 立即辞去职务,万里寻亲,历尽艰难,将父亲迎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天伦之乐,人所 共羡,况骨肉离散近四十年后,复能重享此乐,诚为难得,故而族人在向他们致贺的 同时,也深深嘉许秦风祥兄弟的孝行和诚心,并将他们“群推为孝子,以比美于成化 间养恬公兄弟,日后双孝。 1 然而,锡山秦氏的孝友传统并不是仅仅依靠几个典型来实现的,更不是为了沽名 钓誉。对于他们来说,敦亲睦族是一种自觉的家族传统,更是一种基于血缘基础上的 亲情使然,为了亲情,他们可以放弃人间许多功名利禄。翻检秦氏文献,那些因双亲 年迈、不忍远离而放弃科举、仕途的人历历可数。如秦旦之子秦镗,其母瘫痪在床且 不能说话,秦镗于明弘治十七年( 1 5 0 4 ) 中举人后,便不赴礼部试,而是在家专心照 顾母亲,“以意揣其所欲而调护之,坐卧躬自抱持,积十九年不懈。 2 有亲友劝其进 京应试,秦镗亦不应,赋诗岁云暮矣二首以谢之。诗云: 岁云暮矣将何之? 慈乌恋树风飚飓。风摇树不静,触目有所思。借如鸿毛得 遇顺,失我覆翼悔难追。何如烹肴在俎、酿酒盈卮。分甘得所与,堂上双怡怡。 愿跬步之弗离,无挂念于天涯。天涯难奋飞,吾亲安否将谁知? 岁云暮矣将何适,请看堂上双头白年来居起相扶将,合计亲年百七十。功 名岂无志? 显扬亦子职。早岁不致身,而今只合侍亲侧。桑榆影行暮,长惧奄奄 息。愿学毛檄辞,何忍温裾绝。乌呼! 不能为子又焉能为国? 3 秦镗用诗表达了自己因母亲年迈而不忍弃母赴京,愿侍养终老之志,其言辞之恳切令 人为之动容。然而,等到母亲去世、守孝期满之后,秦镗也已皤然老矣,失去了晋身 仕途的最好时机。在那样一个以应举求官为人生大事的时代,许多人为了一纸功名而 常年游走在外;当那些因种种俗务而无法为父母奉养天年的人感叹着“子欲养而亲不 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九,民国。t - j l 年咏烈堂刊本。 2 秦缃业、裴人中光绪无锡金匮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1 。 3 秦彬锡山秦氏诗钞今集卷四,道光十九年刻本 1 4 锡l l | 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 口r h 心 第一章锡山察氏家族总貌 待 的时候,秦氏子弟却以他们这种全孝悌而轻功名的行为,将孝亲之道内化于家族 传统中,坚守着血浓于水的人间至情。 事亲以孝,对待兄弟手足,秦氏子弟亦是拳拳友爱,谦恭和睦。秦耀之妻安氏临 终前叮咛子孙时,便说到秦淮、秦瀚、秦漳、秦涵等四兄弟的友爱:“自吾之为尔家 妇也,犹及见辰豁翁四兄弟相友爱也。晨起,相率揖于家庙中,风雨寒暑无辍焉。退 而聚首一堂,称说古今,移时不能去也;出而及于门,犹相倚门石间,相聚悦如初, 移时不能去也。 1 这种兄弟之间自幼友爱、白首无间的例子在秦氏还有许多。人之情, 常是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而秦氏兄弟手足间的亲密友爱,却往往正是在患 难之中见出。雍正即位后,秦道然曾因宫廷斗争受牵连而系狱十四年,罚钱数万。其 弟秦实然本已出嗣叔父,却仍请于有司,愿以身共之。有司未允,并劝他说,既已出 嗣,何必再来自求株连呢? 然而秦实然却正色“对日:出嗣者,分同生者;身不株 者,国恩不移者。天性兄存与存,兄亡与亡耳! 声泪交迸,盈庭动色称叹。出私钱 代偿锾,家以贫困。 2 徐茂明在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 1 3 6 8 1 9 1 1 ) 一书中,认为江南人的血亲观 念比较淡薄,并引清初学者魏禧之言为证:“余数游江南,世家大族广园囿第宅,而 无宗祠以安先祖、合其族人;著书汗牛马,于谱系则阙然,白高曾以上,有不能举名 氏者。 3 其实并不尽然。通过对文学家族的研究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江南望族,大 多重视对家谱、宗祠的修缮,立宗祠以敬祖、修家谱以收族成为普遍的风尚。锡山秦 氏正是其中的一个典范。他们热心于家谱的及时修补,每逢节令朔望,必齐家祭祀祖 祠,并对子弟进行垂训,将孝友思想内化于家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而秦氏的后 世子孙也都把孝友作为家族绵延不绝、昌衍繁盛的重要原因。秦氏第二十世孙秦光磊 在为宗谱撰序时便写道: “吾族上追淮海,下迄今,兹己三十余世,年几及千,不可谓非源远而流长 矣。虽然,谱者迹象也,必有主宰此迹象者,迹象乃足为重。所主宰此迹象 者维何? 无他,孝弟而已矣盖孝弟为修齐之本,有孝弟而族之品望由此立, 1 秦毓钧锡山秦氏文钞卷一,民国。f - ) c 年咏烈堂刊本。 2 秦彬锡山秦氏诗钞今集卷三,民国十九年咏烈堂刊本。 3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 1 3 6 8 一1 9 1 1 年) 第1 3 9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4 。 第一常锡山秦氏家族总貌 锡山秦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诗钞为中心 睦谊由此敦,纠纷由此息,如争继也、争产也、螟蛉也,皆可迎刃而解,即全谱 之精神亦于此寓焉。不然,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若夫门第之铺张、勋阶之叙述, 乃其后焉者耳。”1 “孝弟为修齐之本”,此言确实道出了锡山秦氏得以历三十余世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孝悌之道得伸,家庭间才能尊长爱幼,推而广之到家族中,才能无论远近亲疏,均能 亲善和睦,循循有序。惟其如此,才能抵御和克服家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二、诗礼相承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望族普遍重视家族教育,这一特征在锡山秦氏家族中也得到 充分体现。锡山秦氏之所以能称望东南,除了有孝友传家这一因素外,更是因为其家 族世世相承的诗礼之风。可以说,孝友传家是锡山秦氏久传不衰的内在命脉,而诗礼 相承则是秦氏昌炽煊赫的动力支持。 在秦氏的各种文献记载中,都可以看出其对诗书礼仪的重视一直贯穿于家族始 终。不仅如此,秦氏还将读书明理与孝友传家一起作为家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 此来要求后代子孙。在秦氏祖训中,就明确提到过:“保身保家不外安分守己,立名 立行只在修德读书。”2 由秦凤翔整理的秦氏先人语录芝兰室语中也提到,“人要 无书不读,必须博览群书、“子孙有念书质地,父兄能够教导,真正天伦乐事。 3 在 这种家族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秦氏子孙无论达与不达,均以读书为立身之道,勤学终 生者比比皆是。 为了使子孙接受良好的教育,秦氏族人或延名师课子,或亲自授教,并置义塾, 以保证族里贫寒子弟不因贫而废读。如金匮山房、能史阁、春星草堂、微云书屋等, 便是秦氏尤为著名的读书之所。秦格微云堂记便描述过其祖辈读书其中的情形: “凡我族中,读书是堂而得名位者,不知几何人;他族之会文斯堂而得名位者,不知 几何人。堂以上宾客彬然,子弟肃然,清晨暮夜,书声朗然;堂以下松竹森森然, 1 秦光磊、秦敦世锡山秦氏宗谱,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2 秦云锦先城集补祖训,巾隆六十年刻本。 3 秦凤翔芝兰室语,民因九年铅印本。 1 6 锡山奈氏诗歌研究以锡山秦氏待钞为中心 第一章锡山奈氏家族总貌 山石峨峨然。知者交相赞叹,不知者亦景仰瞻依。 1 读之令人想见秦氏子弟当年鸡窗 苦读、评文论艺之状。但无论是延师还是家授,秦氏族人都可谓是尽心竭力,督责颇 为严格。锡山秦氏文钞中便有记载说秦春田“晚年课孙辈读书,集族后进于淮海 祖祠之咏烈堂,评艺论文,无倦容。 2 不仅如此,他们还制定了严格的教学制度。以 微云书屋为例,“子弟非朔望谒祖祠不得离校,岁首贺节给假三日。 3 如此严格的规 章制度,俨然已如现代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在外有规章谨严的学校,归来又有父母殷 殷教诲,秦氏族人的文集中,经常能见到严父授业、慈母灯下陪读的记载,有时甚至 是由母亲一人来完成对子女的监督教育。因此,子弟“晚归自塾,一灯荧然,母勤针 黹,咿晤声与刀尺声相应和,夜分不辍”4 的情景,便成了秦氏子弟读书时代共同的 回忆,甚而也可以说是江南文化家族读书生活中最常见而温馨的画面。 由于家族的积极引导和风气熏陶,秦氏子弟苦读为务,成了典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