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8课《新城道中其一》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8课《新城道中其一》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8课《新城道中其一》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8课《新城道中其一》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8课《新城道中其一》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知人论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用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zhn。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yn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字音铜钲(zhn)竹篱(l)西崦(yn)饷(xin)絮(x)帽释词东风:春风。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铜钲zhn: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絮帽:丝绵帽子。西崦yn:山,西面山里。饷: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1、第二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2、第三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3、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1.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2.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3.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全文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诗人准备启程“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尾联“西崦yn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意境优美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寓情于景,新城道中(其二)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注: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耦耕,是指二人并耕。,结合全诗,分析“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的妙处。(5分),1.“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2.“散材”,指无用之才,此处为作者自喻。“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2分)3.这两句表明作者对政治斗争、对复杂的官场感到厌倦,自己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目前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2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颔联,散材和疲马都是作者自况,苏东坡在朝廷激烈的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