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内容提要 近世是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中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习俗、观念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人的形象也由传统走 向了现代。本文仅以发式为例,考察明术清初至清末民初中国人身体形象和身 体观念的变化,进而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反观近世中国社会的政俗变迁。 明未清初,满洲人在征服汉人的过程中实行了薤发政策,一举改变了中国 人的发式,也冲击和重塑了中国人旧有的民族、国家观念。清木民初,在西方 文明的刺激下,发式观念在文明与落后的列立中被重构,发式也在辛亥革命的 剪辫运动中被予以再造。明术清初的蕊发与清术民初的剪辫是中囤近世发式变 迁的重要阶段。在这两次发式变迁中,发式均被塑造成新国民形象的外在表征, 成为被改造的国民身体的替代物。每次政治权力的交替,都要靠一系列政治运 作来实现,发式与发式观币是在权力斗争中被利用和改造。近世发式一再被当 作国族认同的标志,在经历了沧桑巨变以后,它也凝结了民族的记忆,成为一 种身体记忆。 关键词:发式身体记忆政治权力社会变迁 a b s t r a c t i nm o d e r nc h i n a t h ee n o r m o u st r a n s i t i o nh a st a k e np l a c ei ns u c he v e r ya s p e c ta s t h e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c u l t u r e ,c u s t o m i d e a e t c t h ec h i n e s ei m a g eh a sb e e n m o v e dt o w a r d sm o r d e nt i m e sb yt h et r a d j t i o nt o o t h i st e x tt a k e sh a i rd e s i g na sa n e x a m p l e ,i n v e s t i g a t ec h a n g e so ft h ec h i n e s eb o d yi m a g ea n dt h ec h i n e s eb o d yi d e a s i n c et h el a t t e rs t a g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b e g i n n i n go fq i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l a t t e r s t a g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b e g i l m i n g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o b s e r v et h ec h a n g e s o ft h e ,p o l i t i c sa n dc u s t o mo ft h em o d e ms o c i e t yo fc h i n ai nt e r n a so fp e r s o n a l1 i f e f u r t h e r i nt h el a t t e rs t a g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b e g i n n i n go fq i n gd y n a s t y ,d u r i n gt h e p r o c e s so fc o n q u e r i n gt h eh a n sn a t i o n a l i t y , t h er u l e r si nm a n z h o ui m p l e m e n t e dt h e t i f ap o l i c y , t h a th a dc h a n g e dt h ec h i n e s em a n sh a i r d o ,h a da s s a u l t e da n du p g r a d e d o r i g i n a ln a t i o n a li d e a so fc h i n e s et o o c o l l i d e db yt h ew e s t e r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nt h e 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t a g o n i s t i ct ot h eb a c k w a r do n e t h eh a i r d oi d e aw a sc o n s t r u c t e da g a i n , t h eh a i r d ow a st r a n s f o r m e d a g a i nb y t h ec u t t i n gp i g t a i lm o v i n gi nt h e191 1 r e v o l u t i o n ,i nt h el a t t e rs t a g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 t h e s et w op o l i t i c a lm o v e m e n t sw 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s t a g e sf o rc h a n g e so fh a i r d o i nm o d e mc h i n at h eh a i r d ow a sa l lc o n s t r u c t e dj n t oa ne x t e m a is i g no ft h en e w n a t i o n a li m a g e i tb e c a m es u b s t i t u t eo fn a t i o n a lb o d y 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e a c hp o l i t i c a l “g h t sw a sr e a l i z e db yas e r i e so fp o l i t i c a lm o v e m e n t s ,t h eh a i r d oa n dh a i r d oi d e a w e r eu t i l i z e da n dt r a n s f o r m e di np o w e rs t r u g g l e i nm o d e r nc h i n a t h em a n sh a i r d o w a s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a d m i ts i g nc o n s t a n t l y j tc o n d e n s e dn a t i o n a lm e m o r y 、t h e r e f o r ei t b e c a m eak i n do ft h eb o d ym e m o r y k e yw o r d s :h a i r d o ;b o d y ;m e m o r y ;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s o c i a lt r a n s i t i o n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歼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番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攒、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予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曰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j :_ j日 吾密缀的鼹长保密年戳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5 年( 最长5 年,可少于5 年) 秘密1 0 年( 最长l o 年,可少于1 0 年) 机密2 0 年( 最& 2 0 年可步丁2 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 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 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 日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 第一章引言 在今天,前额剃光无发,而脑后梳着长辫的中国男人形象通过图片展示、 文学描述、影视传播等方式深入我们的脑海,成为对清朝国民形象的特有记忆。 那么,这种身体形象是如何形成、定格和消亡的昵? 凝结在我们记忆中的这种 形象与真实的历史之i l 自j 是否完全一致呢? 古往今来,人们又是怎样看待自身的 形象? 这种对自我形象的关注与理解是否体现着人类最朴素、最原始的世界观 与人生观? 发式,与衣着打扮一样,都是塑造和体现个人形象的重要手段,同 时它也可以是区分性别、年龄、职业、等级、民族、国别的标志。本文即以明 术至民初中国男人发式的变迁为研究对象,借以考察近世中国人身体形象及身 体观念的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奉儒家为经典,在孝经中儒家大师孔子训导弟子曾 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中国人自古就把发肽等 身体观念与孝道纲常等伦理观念糅合在一起,因而在发肤等身体组成部分当中 就凝聚着中闭人对自我生存的宇宙与世界、国家与社会的理解,在注重天人感 应的中国人心罩,同身体的其它部分一样,身体的附属部分头发也被赋予了神 圣性,成为天人交互作用的重要媒介,臀如在“上头成年礼”与“结发定连理” 等仪式中都少不了头发的作用。对头发的珍爱与修饰体现着社会中的个体对自 我生命与生活的珍视,对发式的选择更是透视着不同的时代观念。作为本文的 论述主体,近世中国人的发式成为个人与社会、国族之间纠缠不清的一个话题, 剪不断、理还乱。 在风云多变的中国近世,体现在发式中的头发可再生和可修剪的特性,尤 其被利用和凸显。明清易代,天崩地坼。公元1 6 4 4 年三月十九日( 明崇祯十七 年,清顺治厄年) 2 李白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在内忧外患困扰下风雨飘 摇的明崇帧政权最终随崇祯帝的自缢而烟消云散。迫于形势,明平西伯吴三桂 1 孝妊 疏卷一叫库伞书荟要绛部,k 眷:古林人民版礼,1 9 9 7 年,第1 6 页。 ! 文章中的时间,由于1 9 1 2 年民国所法革新,所以用大写汉字表示传统阴历月e l ,用阿拉们数字表示世界 m 历月r l ,咀永区分。年份统一用阿拉伯数字。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 “蘸发。借兵”f 清摄政王多尔衮。四月二十二只双方合力在山海关大败农民 军,清军旋即入关。在清军入关的同时“令山海关城内军人各蓬发”4 ,成为关 内人民薤发之始。自此,伴随着楚发民族满洲人5 的进京和入主中原,薤发令一 下,形象之争遂成为满汉民族斗争的焦点,薤发与否成为国族认同的标志之一, 而中国的近世历史更是与头发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清军入关薤发蓄辫至辛亥革命剪辫易服,中国人历经二百六七十年薤发 梳辫子的历史,个人形象由束发到辫发再到剪短发,发式前后经过两次巨变6 , 而这两次改变均是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在政治暴力的强制下实现的。发式作为 视觉冲击的首要表象7 ,成为社会塑造的个人形象的一种表现,因而具有特殊的 象征意义。存发式的变革中掺杂着传统的破坏与重建、政治权力的高压与抗争 以及文明与落后形象的构建等多重社会历史因素。对今天而言,自“额光亮、脑 后拖着长辫旧中国人形象己经作为清代中困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成为对清代历 史的一种身体记忆,这是历史在我们心中的投影与折射。可以说,近世发式之 变迁,受到政治运作的影响,印证了近世中国固家兴亡、民族交融的历史,各 种思想与观念的碰撞蕴藏其中,因而留下了时代的文化烙印。透过发式之变迁, 去梳理近世中国社会思想与文化演进的轨迹,亦是本文的目的。 前人学者对于薤发、辫发、剪辫问题的研究由来己久。首先值得一提的是 江绍原的专著发须爪关于它们的风俗( 1 9 2 8 年丌明书店初版,1 9 8 7 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该书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对头发及发式所 具有的象征意义、与身体的同感关系、与头发相关的礼俗、人们的头发观念等 问题进行了探讨,他的研究为人们研究发式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思考的基点。 r 本学者桑原骘裁作有中国辫发吏( 东方杂志3 1 卷3 号,1 9 3 4 年。另见 拒l 与时的语高中砸发特指满洲人的发,风俗习惯指剃除义部人部分头发h 留颅后少许头发r 编辫 的样,。满洲政权对征服的汉人实行薤发政策,后叉颁布“砸发令”以摊行汉族发式改革。“砸”o “剃” 。盘义相近都卡j 剃除之意,后吐常将一暂通用( 包括= j j 史研究者) ,将“薤发乌作“剃发”、“薤发令” l ;作“刺发”事实l 足一i 准确的。“薤”在当时特定语境下应足“肯选择的剃”。本文除艨文0 l 用时 小作改变外,j e 余均按具体语境择字。 4 清世祖实录卷四,顺治元年四月己卯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5 5 页。 5 满洲:努尔哈舟以建卅l 女真为核心统一女真部落后,1 6 1 6 年建“金”,当时已经采用“满”米代指牟民 族;争太极于兀聪几年( 1 6 3 5 年) 废族名( 虫真) 改称满洲;辛亥革命后改满洲为满族。 6 太甲天周运动中的发武复吉借莆发强调夷夏之刖,表达反抗意识,它的发t 改革表现一定的阶段性干丌 地域忡,但足* 随太1 r 天田运动的失收j 町告终h 此h 能算佧对发j 的一? 戈冲击和挑战。 7 作为新礼会史化史的核心概念表象是指人们由对现实存祚实体的感如l f j 彤成的彤象。但这种彤蒙确:j 0 形成中井1 _ 足设劫的,当表象 f _ ;成后,诈足这种表象体系调整着人们的实践,影l 喃、决定若人们对现实 吐抖的理解和计判m 时,把白己的感知和意义赋丁i e 实件柏t 返一能动的过程中l 呼生产着实件。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 辫发,中和4 卷5 期1 9 4 3 年5 月) ,该文成文于民国初年,是就清末民 初社会变革局势下的应时之作,文章对中国人辫发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指出中 国内地汉人自金代丌始有辫发、此后历经元、明、清、民国的兴废史。此文发 表后,针对文中渗透的一种中国人易于被同化、被征服的思想,中国学者程溯 洛做女真辫发考( 史学集刊5 期,1 9 4 7 年1 2 月) 予以回应,以详实的 史料对女真梭辫发的源流进行了考订,指出清代辫发的实现只是满洲贵族对汉 人征服表面f :的成功,“但骨子罩,入关后不久一切精神制度也都迅速的汉化 了”,借以蜕明征服与被征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该文同时还强调“太平天国 的蓄发,民初革命党人的强人去辫,那是政治上的工具而已”。陈生玺对有清一 代头发与政治的关系研究着力甚多。在其专著明清易代史独见( 中州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 中有清初剃发令的实施与汉族地主阶级的派系斗争( 该文另 见历史研究1 9 8 5 年第4 期) 、剃发令在江南地区的暴行与人民的反抗斗争 两篇文章另有剃发令对清初的政治影响(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 9 9 年第4 期) 一文,对清初巯发政策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别阐述了降清汉 宫对蕹发令实施的作用及薤发政策在江南遭致的反抗,认为麓发令是清王朝激 化民族矛盾,阻碍统一进程的一项错误决策,清初的薤发令将江南人民推到起 义抗清和维护明朝方面,清初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多与薤发相关。他的论文清 术民仞的剪辫子运动( 上、下) ( 分见渤海学刊,1 9 9 5 年第3 期、第4 期) 则是对清初薤发斗争的延伸研究,对清术民初剪辫子运动与社会思潮的关系进 行探讨,认为剪辫子是在清未社会思潮的推动下,出革命加以实现的。但其中 单纯由革命者的政论和行动得出“剪辫命令是进步的”、“表达了人民革新的愿 望”结论,似乎忽略了广大民众的真实感受,立论有些牵强。王冬芳是另一位 对发式问题作专门研究的学者,著有专著辫发风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9 9 6 年) 以及论文剃发清初民族政府政策失败的实例( 第二届明清史 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 、剪辫放足与其对中国迈 向近代的历史意义( 社会科学辑刊,1 9 9 9 年第2 期) ,她主要以薤发为线索 剖析清朝实行的民族高压政镶的实施、发展和失败,认为清初薤发政策是清朝 政治决策的苇大失误同时指出剪辫子的时代意义。其研究的一个突出贡献是 将清代男子发式由“薤发”到“辫发”演变的渐进过程做了比较细致的考辨, 认为经历了清初“脑后少许”的会钱鼠尾式到清中后期“辫发式”的转变,从 而打破了以往对发式样式一刀切的看法,真正做到历史地看问题。冯尔康清 3 - 记 乙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 仞的剃发与易衣冠兼论民族关系史研究内容( 史学集刊1 9 8 5 年第2 期) 文认为葱发易衣冠是顺治问社会矛盾的焦点,发式的选择受封建等级制度、 职业和生产方式、民族习惯等多种因素制约,强调生活习俗的差异是民族关系 史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魏干志从清仞直大弊政看当时的社会矛盾( 河南 大学学报- 哲社版,1 9 9 1 年第4 期) 依然是把薤发作为民族压迫政策之一来加 以论述,认为蓬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牵连为清初政治、经济生活中的 五大弊政,是民族矛盾在清朝政策上的具体体现和反映,清初民族矛盾上升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李树发式与民族心理( 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 9 9 4 年 第2 期) 从心理学的角度,以从古至今的历史事实为依托,认为发式是关乎夷 夏观念之大防,是民族区分的重要标志,与民族,1 1 , 态密切相关。民俗学家张仲 在其专著小脚与辫子(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4 年) 下篇中专f q 对辫子的历 史进行了梳_ 】= f ! ,论述了由明术清仞到辛亥革命前后辫子与政治的关系及辫子的 象征意义。美国学者孔飞力的专著叫魂1 7 6 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上海三 联书店,1 9 9 9 年) 以1 7 6 8 年江南的“剪辫谣言”及国家应对为线索,探讨了乾 隆朝国家官僚机制的运转及许多国家与社会的细节问题,其文认为乾隆争帝对 剪辫事件的敏感正体现了一位满洲统治者政治上的隐忧。岑大利中国发式习 俗史( 云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 是一部专门以发式习俗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史 专著,对中国的发式源流进行了宏观上的梳理,尤其对男女发式进行了分门别 类的说明。王晓天剃发蓄辫剪辫子关于辫子的历史( 书屋,2 0 0 3 年第4 期) 则是从文化史的角度对辫发史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说明,以体现辫子 见证历史的文化意义,具有一定的新意。徐茂明谣言与秩序光绪二年江 南系列谣言案研究( 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卷第一期,2 0 0 4 年4 月) 与孔飞 力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浚文以光绪二年江南剪辫案为线索,由谣言+ 分析了 光绪朝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目的f 在作发型与中国近代生活史研究的海外学者 黎志刚写有想象与营造国族:近代中国的发型问题( 收入他的专著中国近 代的国家与l 再场,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 0 0 3 年) ,浚文认为清术民初发型被时 人想象为革命与非革命的标志,同时发型的改变影响了人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经 济的变迁。他的文章强调了发型的象征意义,解构了发型革命意义之赋予,亦 能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角度去考虑发式问题,体现了新的史学研究理路。不过 该文“中国汉族珍惜发肤的礼俗在明清之际受到第一次严重的挑战”的观 点明显忽略了历史上金元时期对汉族发式的冲击,这也是某些学者论述清代辫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 发史时经常轻视的历史事实,也许跟自我研究之强调与过往历史之淡忘有关。 除阻上代表性研究,相关的著作还有秉衡居士金钱顶( 文艺杂志( 扫叶山 房) 1 9 1 5 年l l 期) :秋宗章辫子经( 上、下) ( 逸经1 2 、1 3 期1 9 3 6 年8 、 9 ) ;鲍光豹清初剃发令之励行及其反响( 东南同报1 9 4 7 年8 月2 7 同) : 吴祖湘八旗制剃发令与满洲文化( 边疆文化论集,1 9 5 3 年) :白卫兵满 洲剃发令与江南抗清运动( 春秋2 4 卷5 期1 9 7 6 年4 月) ;谢f 光满洲入 关前的剃发令( 抖擞4 3 期,1 9 8 1 年3 月) ;谢f 光 补i 己f 引撇1 , 1 朗,1 9 r 1 年j 月) :王奇生留学生剪辫易服的带头人( 神 州学人,1 9 9 5 年第7 期) :边家珍、李自然试论清初满洲贵族推行“剃发易 服”政策的导:旨( 黑龙江民族丛刊,1 9 9 8 年第4 期) ;焦润明中国近代民 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江苏社会科学2 0 0 1 年第5 期) :王建 平 呐喊,中不应被忽略的一声“呐喊” 解读等等,都谈 及薤发和剪辫等发式变迁问题。 纵观对发式史及头发问题的研究, 由 到 8 的观点 似乎可以借用葛兆光学术思想的转换 它展现了中国历史学近一个世纪的学术 发展历程。最初对巫术、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的关注到从权力与秩序、 身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去阐释,由政治史到社会史出文化史到新文化史,借助 的手段有历史学、政治学、民俗学、人类学( 民族学) 、心理学、美学、文学、 阐释学,历史研究的方式逐渐多元化,关注的焦点办随研究者自身的时代、学 术风气在变换。江绍原的时代,币是西方文明在中国广为传播、传统与现代反 差强烈的时代。进化论所引起的人类学或称民族学的兴起,使不少学者在社会 进化论的浸染下关注“落后”民族和地区的独特的、“落后”的社会_ 1 ) c l 俗,借以 映射人类远古社会,摸索人类社会的前进历程。同时科学主义理念的深入人心 也增强了学者研究古今社会历史的信心。所以江绍原在他的导言中认为! 我们 所处的时代,是西洋科学昌明的时代”,而他的研究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叙 明我国古今前科学时代的一般人,对于他们的看法和动作。若与玎明时代的相 比较是怎样的不同”。而桑原骘臧与程溯洛的文章则倾向于从民族关系、文化交 流的角度柬分析辫发的历史,尤其是后者所强调的征服与被征服的观点,f 是 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征服与文明交往问题时提出的“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 8 葛兆光:域外中罔学i 论( 第f 论) ,i :i t q :复口人学版朴2 0 0 2 年 5 -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 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理论的应用,在对满汉民族冲突进行研 究的许多学抒后来都以该理论为自己研究的注脚,或者说把该理论当成无需证 明的客观觇障柬加以论述,而f = = 基本延续了辛亥革命以来大汉族民族主义的排 满意识。在随后出现的大量的、集中的政治史研究中,研究者都是把发式斗争 放到政治斗争的大框架中,作为描述斗争性质的一个方面去阐述。受马克思主 义革命史观的影响,清初清军镇压农民起义的事实和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意义 被凸显出来,所以无论是对明术清初还是清末民初的发式变革问题的分析,研 究者的观点基本上是把清初楚发政策当作反动的、错误的民族高压政策来处理, 而把辛亥革命前后的剪辫运动当成革命的、进步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明智 之举来对待,其中不乏观点的重复。由于政治话语的定性,使研究者突出的是 蓬发的血腥与剪辫的大快人心。这罩面,冯尔康的文章以发式为例提出从生活 习俗方面考虑民族关系等相关政治问题,以补充以往政治史研究之不足,强调 政治史研究麻增添新的思考维度,同时指出发式与生产、生活方式及政治意识 紧密联系,体现了他注重社会生活层面的社会史研究思路。在晚近的发式研究 中类似于进步、错误这样的字眼己不再多见,学者们更多的是从国家与社会 的关系t ,借助这一问题去阐发许多表面上不易觉察到的、历史“幕后”的故 事。像孔飞力的研究,出剪辫案所看到的是民间的冤冤相报( 非常时期民间权 力的滥用) 、乞丐与僧侣等游民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古代司法机构对案件的处 理、官僚系统中皇帝与地方官员的微妙关系等。与他类似,徐茂明的研究透过 剪辫谣言所造成的社会混乱来分析影响当时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黎志刚的 研究更是深受后现代史学解构主义的影响,考察分析了发型革命意义的构造过 程,同时对发型变迁与社会生活( 尤其是经济生活) 的关系赋予了更多的关注。 e l l l ,王晓天的短文剃发蓄辫剪辫子关于辫子的历史以文化散论 的形式,用辫子展现近代历史,体现了文化史的学术取向,不过该文的写作思 路仍是传统戈化史那种宏观上的分析,没能从细微处入手,得出新知。当然他 的这种思路早在陈生玺、王冬芳等其他研究者的作品中都已经有所渗透。 以往学首的研究对明未清初至清术民初发式变迁的基本史实多有厘清,但 是对“薤发”“与“辫发”的概念在使用中仍常有混淆( 仅王冬芳的研究注意到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 u 版社1 9 7 2 年第7 0 页。 许多历史研究者用剃发代替蔬发,这是文字简化后受字典“薤”旧“剃”解释的谢岢,其实“薤”并 1 f “剃”的古。j i ,1 f i 足两一长期共存。和:对学术史进行评价时,哲日忽略这个问题。 6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t 廿:发式变迁研究 出薤发到辫发的变化) ,事实上,辫发是蓬发政策实行的结果之一它是在清术 的发式争论中逐渐凸显而代替了薤发的概念,成为满洲人发式的代称。明清史 专家郑天挺把满洲人头项剃发,颅后蓄辫的民族习俗称作“剃发或剃头”,在他 的定义里,“剃发”( “薤发”) 就包括了剃发与蓄辫两层含义。“但在多数情况下, 薤发与辫发强调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前后两次发式变革中,斗争指向 更是不同。明未清初的蓬发令招致的强烈反抗所谓“留发不留头”强调的是头 顶的薤发,辫子是附属品,清术民初的剪辫子运动则强调的是颅后的辫子,对 前额和头顶则不予关照。在对发式演变进行贯穿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偏执“楚 发”或“辫技”一词,没有做具体的区分,把发式泛化了,因而忽略了清初与 民国自口后斗1 ,焦点由“头顶”到“颅后”的变化,没有发现这种变化中蕴藏的 “除旧布新”的象征意义。与此相近,前人的研究还往往把发式观念看作一成 不变的,要么代表着先进,要么代表着落后,而没注意到发式表意内涵的历史 塑造过程。同时研究者对身临其境的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尤其是那些不易被关注 却是最大多数的普通群众的头发观念的考察非常欠缺,因而导致以社会精英的 观念代替普通民众的观念,抹煞了二者的差异性,也泯灭了发式观念的多元性。 事实上,若想得到最接近历史的本相,对当事人心灵感受的研究是最重要最根 本的,我们只有从本体的感受出发,才不至于陷入各种解释框架之中,d 能够 对历史表述i j 历史事实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解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 才能试图建构历史的真实面相。 通过以j i 对发式研究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发现明术清初与清末民初的两次 发式变迁,不完全是个风俗问题,而是牵连着众多历史人文因素的文化史课题, 中国近世以柬的许多问题可以透过它去剖析,包括中国如何从古代走向近代, 国家民族意识如何发展定型。针对前人研究的缺陷,本文拟从新的角度,借鉴 社会学之记忆理论和新文化史学之身体史研究,采用微观分析的方法,阐释两 次发式变革中头发作为表意符号的文化内涵及其构造的过程,即发式如何被当 成归顺与不归顺、革命与不革命、先进与落后、愚昧与文明的标志,这种身体 的“规范”与身体的观念经历了怎样的内外建构过程( 内心观念与外在表象的 不同步协调) 。一次薤发、一次剪辫分别记忆了清王朝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 两次发式的改变,不同于简单的移风易俗,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由政治运 郑天挺探m 集北袁:中 * 局,19 8 0 年,第r 1n 。 7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 动来实现的。“一场大动乱反倒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2 ,在王朝兴替的背后又有 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许透过发式变迁中携带的汛息,我们能够对亲历变革 的人们的真。实感受有所体味,对明清以来中国人的思想状况有所管窥,进而对 中国近世以来的政治文化变迁作出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 需要指| u j 的是,本文考察的发式以及相关的中国人形象,均是以男人形象 为依托因为在r i 代男权社会,男人是突f h 的历史表象办是权力控制的主要 对象,而女j = 的形象问题则是在晚近随近代女子革命、女权运动的兴起倍受关 注。文章中有关发式变迁的论述集中于明术清初与清米民初这两次发式变迁的 考察和比较上,对此前中原和周边民族更为悠久的发式历史只作简单介绍,不 作重点考述。另外就乾隆与光绪朝的辫发案及太平天国的发式革命,因其阶段 性和局部性的特征,且并未最终改变中国人的发式,故不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以下就文章使用的理论与概念作一简单介绍。 社会电忆:深受法国社会学家莫罩斯哈布瓦赫的影响。认为不同层次的 群体如家庭、地区、阶级、民族乃至人类整体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保留着他们 关于过去7 仁沂的历史记录,从中汲取力晕,树立信心,形成凝聚力。而且这种 记忆的性质干内容也圆时因事而异,或者有意识地抑制和禁止某种记忆或者 有意识地提侣和张扬某种i 己忆,更多的则是对过去生活的无意识记忆。”近年来, 随着新社会叟化史的兴起,社会记忆概念及理论被广泛提起与应用,使用的术 语也不断丰富,如“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公共记忆”、“文化记忆”、“历 史记忆”、“民族、匠忆”、“乡土记忆”等,“社会记忆史”也被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 克列为新社会文化史的七大类别之一。“依笔者愚见,社会记忆概念之引入历史 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史学那种单纯追求科学客观化的价值取向, 强调历史是记忆中的历史,由于“记忆是基于现在而对过去的重构”,因而历 史是在过去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被建构的。这种强调主观建构的思想在本质上 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冲击与实践。在新社会文化 史中。历史 ! i j 被定义为一神特殊类型的文化记忆,诚如彼缛伯克论述的,“记 忆和历史似乎都不再客观。在两者中,我们都在学习考虑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选 ”( 法) 马克市洛特:j ,史学彖的投艺张和声、程f i | j 详1 海:f 坶 | 会科学院版卒| :1 9 9 2 年, 第5 8 火。 ”孙德忠:蕈栏开腱社会己忆阀题研究,哲学动态,2 0 0 3 年第3 期。 “( 英) 彼得们克:西方新社会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 0 0 0 年第4 期。 ”( 法) 萸里斯哈布轧赫:记忆的毒i :会框架,收入论集体记忆,卜海:一h 海人民“;版社,2 0 0 2 年。 - 8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 择、解释和抓曲。在两者中。选择、接受和扭曲部受到社会的影响。”作为一 种思想上的训练,记忆之所以成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是由 于集体记忆研究可以调和认为自身是绝对科学的文化研究方法和那些更倾向于 认为自身是解释性的,更接近于创造性艺术的文化研究方法,因此,它提供了 一个多学科文化研究的完美场所。美国学者沃尔夫坎斯特纳将集体记忆定义 为三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我们所有对过去的表象的思想和文化传 统、有选择地采纳和操纵这些传统的记忆制造者以及按照自己的兴趣使用、忽 略或改造这鹏人造物的记忆消费者。因而集体记忆是有意识的控制的结果,也 是无意识的吸收的结果;而且它不断得到调整。 就历史研究者而言,他既是历 史i 己忆的极犬消费者,又是历史记忆的加工制造者。本文即以发式作为身体记 忆的一个表象,分析跟发式相关的记忆如何被制造出来,如何被操纵,又如何 被消费利用,进而得出“记忆”中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差距。在清 未民初的剪j 萼辛放足“去愚风潮中,我j f f l q 以看到,明清易代时的蕊发蓄辫记 忆被有意地强化和重新建构,而对当初的“禁缠足”却采取了有意的回避与遗 忘,记忆中的历史当真是被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源。 身体史:深受法国福柯思想的影响,强调身体的社会性,历史学家开拓出 身体史这一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在研究中,历史学家借用后结构主义的思想, 认为身体不仅是自然的形状,而且是一种可被别入察看的存在,它反映、体现 人们的关于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同时,通过对身体规训的研究,我们从中可 以辨识出社会权力的结构。这样就实现了身体史与社会史的结合。“新文化史 学并不是写身体本身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而是考察人们对身体的看法有什么 历史变迁,邶些看法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因素的作用。在这罩,首要的问题是事 件、行动背后的观念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思考的出发点不是宏观的概念,而是 具体的现象或苔是某个人的行动。或者是某个事件,或者是某种观念,或者 是身体,然后透过这些外在的表象,去发掘背后所反映的意义。在新的文化观 念下,过去史家笔下清晰简单、方向明确的历史,变得更加复杂、混乱。”因 此,身体史更是微观史学和心态史学。著名的社会史专家冯尔康先生在近年 。( 英) 彼得们克:作为幸l :会记忆的埘史,摘白表象的叙述新礼会文化史 i 海: l 。海三联 书店,2 0 0 3 年。 7 ( 英) 沃尔人坎斯特纳:、拽记忆中的意义:对集体 l 忆研究一种方法论l 。的批评,摘白表象的 般述靳利奢殳化t 1 海:i 海二联书店- 2 0 0 3 年。 s 李霞,杨豫; 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裁十公法评论,刚址 h t l p :g o n g f ac o l r l x i n w e n h u a s h i x u eh t m 。 9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 大陆中国社会史的研究趋势一一以明清时期的研究为例”一文中专门将“身体 史”列为大陆社会史研究的九大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希望借助明末至清术中国 人发式的变迁史,来解析近世中国人的身体如何被形塑、身体观念如何被更新。 发式是个人形象最外在的表现,身处社会中的个体身心俱受社会的制约与规范, 形象办不例外。同时,基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对自我形象的定位与选择 又恰恰反映个人对自己存社会中所处位置的理解。在对身体观念的研究中, 由于凝结在发式r p 的文明与落后观念都经过了历史的建构过程,因而在当时与 后世、表述t j 实践之间就存在巨大的差距,我们亦可以透过发式变迁来反观时 代观念的历殳变化。 l 。冯尔康近年来人陆中周补会史的 j j l _ 九趋势以l j 清时期的研究为删,载十l 代研,c 通讯第五 胡( 2 0 0 2 年i21 c _ ) 台北:中罔叫代研究学会编。 1 0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 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头发观念与发式 一、头发的意义 头发,作为可再生和修剪的身体的附属部分,随个体的降生和成长而自然 地存在,但对它的修饰和关照却远非其自然特性那么简单,人类对宇宙的感知 活动也表现在自己的毛发上,与头发相关形成的仪式和观念无不体现着人们对 生存空阳j 的邢解。中国人的头发,随着历史的变迁,也逐渐浓缩了丰富的社会 内涵,具有i 独特的意义。 早在远l l 时期,人们就相信头发具有神奇的力量,连接着人的灵魂。基于 灵魂与躯体的可分离性,身体的局部如发、须、爪等就成为二者的媒介,头发 甚至被当作是身体的一种精华。“头发与身体之问被认为具有同感关系,有种被 称作“厌胜”的巫术便是利用人的头发,通过对头发施法术,达到对人体迫害 的目的。随着美的观念的诞生,头发中也融入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原始人的椎 发与今人的美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们对发式的选择,是一个时代审美标准 的体现。在儒家文化形成和渗透过程中,孔子提出的“身体发肷,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至也”孝道观念逐渐为汉族社会所信奉,头发与伦理观念牵涉 在一起,遂使其变得更加敏感神圣,乃至产生缺少毛发就是身体不完整的观念。 仪礼、礼记中的冠笄之礼是包含丰富内涵的束发上冠的成年礼。秦汉 以后,冠礼逐渐退出现实生活,“上头”成为它的简化形式。小孩生下地柬, 任头发自然生长。到了应该上学读书的时候,把头发因势理顺,挽结成髻,叫 做“束发受书”。除非出家当和尚,削发为僧,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出 家时剃光头发表示了却尘缘,度化到一个新的世界,故称作“剃度”。宗族中 对于剃度出家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那是一种对家庭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 由于出家后不能娶妻生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观念下,自然电 ! o 参见江绍原:发须爪关十它们的风f t i l ,l 海:。坶义岂川版杜,1 9 8 7 年。 ”关十冠礼消参阅杨宜“冠礼”新株收入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仁书局1 9 6 5 年:又收入杨宽 ( ( i t qj 划史1 :海:i 海人民版十i :19 9 9 年。* 参见杨忠川中罔礼仪制度研究第五幸第二节噩 笄:札之始,责成凡f 海:牛东帅范人学版礼2 0 0 0 年。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 会被认作是不孝的行为。除出家外,如果谁髡首即剃光头的话,通常会被当作 一种叛逆、另类对待,即是一种疯癫的表现。春秋时期,楚国隐士接舆髡首, 佯狂不仕以表示对社会的不满,人称楚狂。”后来古代的统治者利用对发式 的选择形式及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制定了“髡刑”,把剃去头发、改变形象作 为惩治罪犯的一种手段。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洗的“剔发受辱”。三国演义 中有曹操“削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兵临南阳,因座马惊奔踏了禾苗,触犯了 他自己舰定的“践苗者斩”的禁令,便“割发权代首”,以儆效尤。这既是把 头发当成身体的替代物看待,又可算作“髡刑”的一种变通,虽是故事,却真 实地反映出j i 代社会的发肤观念,即使在今天,犯人剃光头仍然被认做一种惩 戒和区别,可见传统的延续。此外,与头发相关形成了许多礼俗,如一缕青丝 可叭寄托少女的思念情意,结发夫妻象征着夫妻和好、白头偕老,像前面所述 的少年束发则代表着成年,其间经历了“上头”的成年仪式,发式因而成为区 分成年与未成年的标志。在一些情况下,头发或长或短都可能有其独特的意义。 2 :1 中罔人的头发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因而具有了象征 性。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其中有的象征意义是同常生活一以贯之的( 如束 发仪式) ,有的象征意义则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j 会被突出表达或被赋予的( 如 曹操割发代首以及本文要论述的近世发式) 。虽然古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 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发肤观念,但该种观念必然有个历史性的渗透消 解过程,具体时期具体地区办存在不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礼约的规范力度 还有待考察,曹操可以割发代首,普通百姓可以剔发制药“,人们对头发并非完 全被动地防护,也在主动地利用。明末西方传教士记载汉人“非常爱护自己的 头发,以前他们只割掉太阳穴上面的- - d , 块”,这说明人们对头发也应该存在 一定程度上的修理,所谓的“不敢毁伤”是有限度的,“不剪也不利”也是相 对而, 1 - - - - , 的。 总而言之,头发观念随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而变得多元化了,由单纯到复 杂,从巫傩、审美、伦理到礼制、礼法、刑罚,千丝万缕萦绕于一身,从而使 2 :屈原:楚辞毪川几章涉江。 2 3 r 筻) 胖惫德扎屯斯q 南毛杖:世k 或 lj 的意义描述莨泣天等两方围咏对发。的脱念变化- 该义收入两力殳1 9j 的* 类j j j 史海u :海南版引:,2 0 0 2 年。 ”详见江绢原:发颓爪关十它们的风俗1 :海:i 海殳岂版礼,1 9 8 7 年。 2 5 ( 意) l i 世困:鞑荸口战纪,收入4 1 | 艾凯编清代两人见闻录,北京:中田人民人学版札19 8 5 年 招4 7 血, 一1 2 。 记忆中的身体:中国近干廿:发式变迁研究 其同它的主体一一社会中的人一样社会化了。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也使得原 本可以轻松飘逸的头发在某些时候变得那么的庄严沉重,尤其是当它充当文化 或政治载体的时候。 二、发式源流与发式冲突 如前所述,受生活方式和生存观念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发式也因 时而变,因地而异。 汉族作为华夏民族的主体,文化源远流长。在河南殷墟出土的石人的发式 是,把所有的头发都汇集于头顶,脑后编一短辫垂下。在陕西宝鸡竹园沟出土 的攀型钺上山有梳此发式的人物形象,由此推之,在商周时期曾经一度采用或 者流行过辫发发式。“梳辫这种习俗,从产生以后,不仅在汉族男女中流行过, 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十分流行。但是,在战国以后,由于汉族男女改梳 发髻,因而梳辫的越来越少。不过,有些少数民族却一直保持了这习俗。”9 1 也有的学者认为,从原始社会后期到商周时代,发式基本定型,虽然前后略有 差别,但主要的样式没有大的变化,一直延续到明朝,基本是采用束发为髻的 发式,”男子和女子都蓄发不剃,举行成年礼时,束发于顶,加上冠、笄。“不 管怎么说,束发发式在传统汉族礼俗中基本上是主流发式,流传悠远。 与汉族长期流行的不剪不剃的束发发式不同,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的却是 有剃有留或加以编发的发式。基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等自然、人文因素的不 同,历史上再民族采用的发式主要有披发、椎结、编发、断发,披发为多种发 式的统称,i 啊南地区主要为椎结、辫发;南方和东南地区主要是断发和椎髻; 辫发则流行j :北方。! 。北方的肃慎、挹娄、鞣辐皆辫发。据晋书肃慎传载: “肃慎氏,名挹娄,俗皆编发。”唐朝,肃慎又称秫羯。旧唐书棘 靼传载:“鞋羯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俗皆编发。”编发即辫发。 此外,鲜卑与其同源、公元4 世纪末在大漠南北兴起的柔然亦皆编发。公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