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论文)the+enlightenments+practical+meanings+and+theoretical+value+of+qiuxuehua’s+trying+teaching+re.pdf_第1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the+enlightenments+practical+meanings+and+theoretical+value+of+qiuxuehua’s+trying+teaching+re.pdf_第2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the+enlightenments+practical+meanings+and+theoretical+value+of+qiuxuehua’s+trying+teaching+re.pdf_第3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the+enlightenments+practical+meanings+and+theoretical+value+of+qiuxuehua’s+trying+teaching+re.pdf_第4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the+enlightenments+practical+meanings+and+theoretical+value+of+qiuxuehua’s+trying+teaching+re.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专业论文)the+enlightenments+practical+meanings+and+theoretical+value+of+qiuxuehua’s+trying+teaching+re.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何一种教学改革的理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总处在不断地发 展之中,否则该理论就失去了生机活力。把一种教学理论当成灵丹妙 药到处套用,是不切实际的。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尝试教学理论也有 若干局限性,如尝试教学模式有使用条件限制,如何将尝试教学理论 运用于多媒体教学、 职业教育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存在亟 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理论,才是 产生最佳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关键词:邱学华 尝试教学改革 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启示 the enlightenments, practical meanings and theoretical value of qiuxuehuas trying teaching reform abstract in 1970s, many educators explored each unique teaching theory from different innovative view. qiuxuehua was one of them. after many years of studies, he found traditional “speaking before dril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existing serious problems. therefore, he began with reforming teaching mode and finds a way to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oncepts of trying teaching reform are: trusting and respecting students, human oriented, letting students learn through trying. the points of the theory are: building up the concept that students can try, trying can bring success, success can bring innovation; embodying the character of trying before instructing and drill before speaking; fostering the spirits of trying,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by comparing with overseas educational innovators, for example, dewey, bruner, zankov, bloom, , the author clarifies that qiuxuehuas trying teaching reform is based on learning and absorbing the abundant educational theories in history, and it also combines with his own teaching practice. it exceeds the other teaching theories and makes a breakthrough; it has special value in theory and academy. trying teaching reform is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human-orientated; it develops itself by absorbing the essences of teaching theories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s home and abroad. it has prominent practical effects on training students exploring spirit, perfecting teachers attainments,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promoting national qualities. it brings us useful enlightenment by its particular spreading mode, its research method which combines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its character of according with chinese situation. no teaching innovation theory is perfect, it is always in developing ceaselessly, and otherwise, the theory will lose its vital force and energy. it is unrealistic to take a theory as a catholicon. in teaching practice, we find that trying teaching theory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for example, it has conditional limits, i.e. it exists unsolved problems on the application to multimedia teach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non-intelligence training. thereby, the only way of producing the best teaching effect is to synthetically use multi-teaching theories with strengthening their strongpoint and avoiding shortcomings. key words: qiuxuehua, tying teaching reform, theoretical value, practical effect, enlightenment 1 目 录 前言前言 . 3 3 第一章第一章 邱学华及其尝试教学改革概述邱学华及其尝试教学改革概述 . 9 9 一、邱学华简介 . 9 二、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历程的回顾 . 9 三、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 11 (一)尝试教学的理念 . 12 (二)尝试教学的要点 . 12 第二章第二章 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理论价值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理论价值 . 1414 一、丰富、完善杜威教育改革的成果 . 14 (一)“儿童中心”与“学生主体” . 15 (二) “经验课程”与“课本示范” . 16 (三) “从做中学”与“先练后讲” . 17 二、继承、发展布鲁纳教育改革的优势 . 20 (一) “学科结构课程” . 20 (二) “发现法”教学 . 22 三、突显、提升赞科夫教育改革的精华 . 24 (一) “一般发展”的内涵 . 24 (二) “五大教学原则” . 25 四、吸纳、创新布卢姆教育改革的经验 . 29 (一)形成性评价 . 29 (二) “掌握学习”与“最佳发展” . 30 五、拓展、深化巴班斯基教育改革的观点 . 33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 . 33 (二)尝试成功诸因素 . 34 第三章第三章 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 . 3939 一、培养创新精神 . 39 二、完善教师素养 . 42 (一)观念的转变,知识的多维 . 42 (二)能力的综合,专业的发展 . 44 三、提高教学质量 . 47 (一)课堂精讲多练,减轻课业负担 . 47 (二)转变行为方式,增强自信心理 . 49 四、提升民族素质 . 52 第四章第四章 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启示的启示 . 5656 一、独特推广模式 . 56 2 二、理论结合实践 . 58 三、符合中国国情 . 60 四、理论的不足之处 . 63 (一)尝试教学模式的适用条件有限 . 63 (二)如何运用于多媒体教学有待完善 . 64 (三)如何运用于职业教育尚需探讨 . 64 (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需要深化 . 65 (五)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理论 . 6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6868 附录附录 1 1 :邱学华访谈笔录:邱学华访谈笔录 . 7575 附录附录 2 2 : 圆的面积计算课堂实录及评析: 圆的面积计算课堂实录及评析 . 7777 3 前言前言 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重视知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 共识。对青少年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教 育改革必然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教育改革中,教法与学法 的改革是核心要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2001 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进入实验阶段。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以下 简称新课程)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提出了 六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其中四条目标都与教师和学生有着密切的 关系: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 确价值观的过程” ;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 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引自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同上. 同上. 4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要实现上述目标中所阐述的“改变” ,也必须对传统教学的被动 模式进行改革,否则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鉴于以上原因,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众多教育家都对传统教 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形成一些有影响的教学流派,如李吉林与 情境教育、刘京海与成功教育、魏书生与六步教学法等。邱学华就是 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教育改革家之一。他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20 多年来从北起黑龙江,南到天涯海角,东起东海之滨,西到帕米尔高 原, 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支持,也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许多 专家、学者撰写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说。研究表明,该课题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我选择此题进行研究的原 因。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引自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同上. 同上. 邱学华,苏春景.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230. 5 1982 年 11 月,邱学华第一篇论文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 在福建教育 (第 11 期)发表以来,尝试教学改革就一直备受欢迎 和关注。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广大教 师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随着理论探讨和教学实验的深入,尝试 教学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综观这些研究和探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理论研究 分析, 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从学术渊源的角度肯定了尝试教学改革是 对中国古代教学论重视教学的社会功能,重视审问与笃行的传统,及 中国古代教育家愤启悱发、自求自得、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中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戴汝潜从现代教 学方法论的观点出发,对尝试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尝试教 学是一个多元相关系统,有多层次目的指向,有动态发展相对性的观 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从元认知因素的角度对尝 试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尝试教学体现了元认知成分,能促 进学生元认知技能提高的看法;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则通过研 究将邱学华尝试教学教育思想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培养“一个兴趣” , 狠抓“两个基本” ,体现“三个为主” ,做到“四个当堂” ,应用“五 步教学法” ,实施“六段式课堂结构” 。 ) ,并总结出尝试教学改革的精 髓就是“尝试” ; 烟台师范学院教授苏春景从尝试教学教学目的、教 学目标、理论基础、发展源泉、成功依据等方面对尝试教学改革进行 邱学华.尝试成功的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7341. 邱学华.尝试成功的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8146. 邱学华.尝试成功的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6151. 邱学华,苏春景.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28-231. 6 了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 第二,从实践层面探讨,苏春景教授从 教学模式角度出发, 对尝试教学改革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细致 的分析和论述; 广大一线教师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尝试教学应用 到各科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实验工作者则从各种教学实验 出发,对尝试教学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尝试;而众多的硕士、博士研究 生们更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对尝试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 研究和验证。然而,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除了将尝试教学 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比较之外,与国外其他教学改革进行集中、 详细比较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对尝试教学改革新一轮的关注和研究出现在新课程改革中。 新课 程改革“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出促使尝试教学的研究和 实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尝试教学的重要性在新形式下被重新认 识和肯定,尝试教学的价值也在新形式下得到重新体现和挖掘。 2国外研究现状 1989 年 4 月,日本新算数研究杂志发表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论文,尝试教学被引入日本,尝试教学从此走出国门,后又被引入英 国和德国。 相对国内研究而言,国外对尝试教学改革的研究就显得单薄、滞 后。尝试教学虽然走出了国门,但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和探讨,更没 有进行大规模的实验和研究。 日本国新算数研究会副会长片桐重男教 授虽曾三次到中国考察尝试教学法, 但对尝试教学的研究和使用仅局 邱学华.尝试成功的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7341. 邱学华.尝试成功的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4165. 7 限于数学一科。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论文只是在 1991 年 8 月的国际数 学教育北京会议上被译成英文编入大会论文集,并在会上宣讲。同年 8 月,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论文被译成德文在德国教育世界杂志上 发表。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在国外没有造成与国内同样广泛、深远的 影响。由此可见,尝试教学要想真正走向世界还任重而道远。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通过对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探讨, 挖掘其 理论价值,突显其实践意义,突破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瓶颈,为进 一步实现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平等对话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 为理论研 究有效地服务实践和引领实践铺平道路, 充分体现其从教学实践到教 学理论再到教学实践螺旋式不断循环、不断提升的科学发展历程;通 过对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若干启示的探讨, 为其后的教学改革开辟新 途径、提供新思路,为在资金少、基础差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成功地进 行教学改革提供新范例、充实新内容,为其能尽快地走向世界尽一点 绵薄之力。 2研究意义 研究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尝试教学改革本 身,更在于使尝试教学能为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带给学 生学习的挑战,有效增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能为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和 8 竞争意识的培养,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的目标服务;为促进学生尝试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提高教育质 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 三、研究方法 一是理论研究,本研究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 学、 教学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本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依 据。 二是调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邱学华本人的访谈,观摩优秀教师 尝试教学,搜集有关本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材料,并对所搜集的事实 材料进行整理。 三是比较研究, 本研究通过将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与国外主要教 学改革进行比较分析,论述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理论价值。 9 第一章第一章 邱学华及其尝试教学改革概述邱学华及其尝试教学改革概述 一、邱学华简介 邱学华,江苏常州人,生于 1935 年,现任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 所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 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 任,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兼职教授,香港现代小学数学研究社顾问 等职。通过 40 多年尝试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尝试教学法,后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 由于其特殊贡献被评为“特 级教师” 、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并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 殊津贴”的专家称号。 二、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历程的回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教学改革应从 何处着手,即寻找切入点的问题,邱学华就是其中之一。邱学华的尝 试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从 1980 年开始,迄今已经历了 20 多个春秋,走 的是一条尝试与创新的发展之路。 邱学华.尝试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封底. 10 邱学华认为应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着手, 因为任何教育理念和教 学方法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课堂是关键。大家都主张以学生为 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 体现。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问题所在。它的特 征是“先讲后练” ,上课总是教师先讲,把问题都讲清楚了,学生再 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练习。这种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 课堂里只是机械听教师讲解。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 师出题,学生答题。把学生定位在被动位置上,其主体性无法体现。 为此,邱学华从教学模式着手,进行改革。改“先讲后练”为“先练 后讲” ,让学生先尝试,在尝试中练习,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 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邱学华先在一个班上搞实验,取得成 功。让学生先尝试练习,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如果学生尝试有困难, 就引导他们自学课本,互相讨论,形成学生自己探索的态势,从根本 上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效果显 著。因此,从 1980 年仅有 1 个实验班,现在己有分布在全国各地(包 括港、澳、台)近 60 万个班级,已由小学发展到中学,由数学扩展到 语文,由科学常识延伸到理化等科目。在丰富教学实践基础上,深化 理论研究,已由尝试教学法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其改革大致分为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能尝试” 用了近 10 年时间,从实践和理论上都证明: “学生能尝试” ,打 消“教师没有教,学生不能尝试”的顾虑,确立“学生能在尝试中学 11 习”的观点,并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第二阶段“尝试能成功” 从 1990 年开始,用 6 年时间进行构建尝试教学理论的研究,解 决理论上的根本性问题:教师不先教,学生尝试能成功。 第三阶段 “成功能创新” 在 1996 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 “尝试教学理论研 究与实践”通过专家鉴定,尔后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 等奖。此后,为深化尝试教学理论的研究,开展“尝试教学与创新教 育”的研究,主要解决“成功能创新”的问题。 这三个阶段是互相联系,逐步深化的,它构成尝试教学改革的主 要框架。学生尝试的最后落脚点是创新,尝试教学改革的指向是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但要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 成功” ,而且要让学生在“尝试中创新” 。 邱学华 50 年代即致力于小学数学教改实验,80 年代提出尝试教 学法,90 年代积淀出尝试教学理论。放眼世界,沙塔洛夫 40 年坚持 不懈搞实验,才提出“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 ;赞科夫二十年探索如 一日, 方浓缩出五大教学原则, 提出 “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 的观点。 根深才能叶茂, 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改革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漫长历 程。 三、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12 (一)尝试教学的理念 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把尝试思想应用到教学中, 是一种带有尝试 特征的特殊教学活动,它既是尝试活动,又是教学活动。它主张让学 生在尝试中学习,突破“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先练后 讲”的新型教学模式;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充分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确信: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相信学 生大脑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一般尝试活 动至少有三个要素构成: (1)尝试活动的主体,即学生; (2)尝试问 题, 即尝试目标, 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提出; (3) 探测活动,即尝试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尝试过程。 (二)尝试教学的要点 明确一个观点: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理解两个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掌握五种操作模式:一种基本式(七步教学程序:准备练习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第二次尝试练习)加四种变式(调换式、增添式、结合式、课外 预习补充式。 ) 运用六条教学原则:尝试指导原则、即时矫正原则、问题新颖原 邱学华,苏春景.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39. 13 则、准备铺垫原则、合作互助原则、民主和谐原则。 重视七个达到尝试成功的因素: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 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师 生之间的情意作用、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 邱学华,苏春景.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39. 同上. 14 第二章第二章 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理论价值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理论价值 教学改革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它能否丰富现有教育教学理论, 使现 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内容更充实、完善;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否在实际运 用中产生显著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改 革本身的价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在于它的比较价值。教育史上 众多教育家都对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 形成了经典的经 验和理论。那么,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与这些教育家 相比,到底有哪些超越与突破呢?换言之,即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同 其他教育家的教学改革相比较,有没有其特殊的优势呢?本文认为, 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确实有超越其他教育家的创新之举: 他在充分学 习、 吸收其他教育家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改革,同其他教 育家的教学改革相比,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 下面通过将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与杜威、布鲁纳、赞可夫、布卢 姆、 巴班斯基的教学改革进行比较来论述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的比较 优势。 一、丰富、完善杜威教育改革的成果 15 (一) “儿童中心”与“学生主体” 儿童观上, 杜威认为, 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 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杜威在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解释教育时,首先重视儿童这一环节。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 指责当时学校不激发儿童自动求知的本性, 却驱使儿童被迫诵习代表 事物的符号,即书本,以外铄力量取代儿童潜在的动力,并认为这种 忽视天性和压迫天性的教育是愚蠢的。 如果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 育, 就会使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由于他们自愿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 这种教育是真实 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皮相的和残害心智的。杜威甚至说: “现在, 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 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 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这就 是他的儿童中心论。 他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 ,指出 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应彻底改变 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 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从 “以人为本” 的理念出发, 充分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 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尝试氛围,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尝试 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尝试动力,把尝试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促 使学生主动尝试;教师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多 王承绪译,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15. 16 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公平对待学生,尽量给学 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 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强迫下被动地尝 试,而是自主地尝试,是教师的合作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思维活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 教学生尝试,教给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的途径和方法,学生有新 观点和不同见解,教师虚心接纳;教师改变“满堂灌”的讲授形式, 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与学生交流和探究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我 发展、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注重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发掘每一位 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 主尝试、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经验课程”与“课本示范” 就课程和教材讲,杜威认为,传统教材超越了儿童的生活、生长 和经验,儿童对它们是感觉不到需要和兴趣的。杜威提议“学校科目 的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儿童本身的 社会活动。 ”具体说,学校要“安排种种作业,如园艺、纺织、木工、 金工、烹饪等,把基本的人类事务引进学校,作为学校的教材” 。 在 杜威看来,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 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杜威并不反对间 接经验本身, 他反对的是传统教育中那种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 输、生吞活剥式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 杜威主张以“教材心理化” 王承绪译,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6-27.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18. 17 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杜威反对将成人和专家 编就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 认为必 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 和概括, 否则,将导致经验支离破碎,以致混乱不堪。 课程观上,邱学华认为,课本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材料。课 本最基本的功能是为教学提供信息资源。 课本中既明确规定学习的目 标和内容,又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学 课本去初步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 学生产生疑问,为学生自学课本提供契机,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 阅读有关章节,划出知识点,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联系以前学过的知 识和目前学习的内容,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进而再提出自己解决不 了的问题。这种以疑促看、看中有思、思中有问的过程,使学生思维 活跃,思路开阔,自学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学生的尝试活动中,教师 应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 用课本中提供的范例和信息去尝试解决问题。经过几次教材改革,特 别是从 2001 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注 重联系学生实际,遵循学生认识规律,更适合学生自学。 (三) “从做中学”与“先练后讲” 杜威反对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体”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19. 邱学华.尝试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5. 18 的传统教学。 认为教学不应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 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应“从做中学” 。在这种理解下,做是根本, 没有做则儿童学习无有凭借。 要把儿童在自由时间所做的事纳入学校 课程之中,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本能” ,使他们以活动为媒介而间 接地学到知识。他认为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 童的现实生活。他说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而力求克服,自然引 起他们高度注意。儿童的知识虽然贫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感觉需 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时,就会像真正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 教师脱离儿童生活而仅仅为准备考试才向学生提出问题, 儿童是学而 不思和记而不解的。实际上,锻炼良好的大脑比在大脑中堆放不能消 化的公式和定理有价值得多。 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 的教学,或则招致学生反感,或则迫使他们敷衍应付,其学习自然流 为半心半意而非全心全意。 杜威认为,最理想的教学是,教师鼓舞 儿童在活动中积极动脑, 运用观察和推测、 实验和分析、 比较和判断, 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各种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以活动 为主,以读书为辅。 教学观上,邱学华主张改变教师按教材讲解,学生按教师的讲解 理解教材,无须学生动脑思考,只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和已有结论的教 学方式。主张让学生先练习,教师后讲解的尝试教学方式。具体教学 程序分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通过准备练习,发挥旧知识的迁移 王承绪译,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 王承绪译,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25. 19 作用, 以旧引新, 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铺路架桥。 二是主体尝试阶段, 首先根据尝试目标,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题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 试;其次学生自学课本,因为课本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 供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再次通过尝试练习,让学生自 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并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确 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的尝试结果进行评价。三是延伸阶 段,即第二次尝试练习,通过不同层级的多次尝试活动,逐步逼近教 学目标。 杜威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形成了与旧教育 截然不同的学生观,这在教学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然 而,由于历史局限和世界观的影响,杜威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导致 教师作用的降低。邱学华尝试教学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肯定学生 的创造性,但与杜威不同的是尝试教学未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化, 而是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将二者的 作用很好地结合。 杜威认为课程应源于儿童的经验,指出课程的实施以活动为载 体,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并获取知识,要“从做中学” 。这在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但却忽视了并非所有的系 统知识都可以还原为直接经验, 同时过高估计了儿童本人组织知识的 能力和教师指导的能力,从而造成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知识,发展的片 面性、主观性、教学的无序性等严重后果。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在继 承杜威积极方面的同时,克服了杜威矫枉过正的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