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以乌青镇志为中心.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以乌青镇志为中心.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以乌青镇志为中心.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以乌青镇志为中心.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以乌青镇志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以乌青镇志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明清时期的江南乡镇志,由于是非官方的地方文献,其史料价值受到了充分 的肯定,往往被视为市镇史研究的基本资料。然而,在“历史记忆”与“文化表 述”的视野下,乡镇志并不见得比其它文献更为“真实”,其史料价值尚有待于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笔者认为,乡镇志作为私修的地方志书,反映了民斛的地理 认知与地方文化的建构过程。因此,只有把乡镇志置于市镇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 才有可能揭示其史料价值与文化内涵。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明清以来江南乡镇志的演变过程作了综合分 析,并通过对乌青镇志的个案研究,探讨乡镇志作为“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 的基本特征。全文分四章,共约3 9 0 0 0 字。 第一章“导言”,首先阐述本文的问题意识与基本概念,接着是简要的学术 史回顾,最后是对本文研究方法与相关资料的说明。 第二章“江南乡镇志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综合考察明清以来江南乡镇 志的演变过程,分析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原因,探讨乡镇志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三章“乌青镇志的个案研究”,通过追溯乌青镇志的历代编修过程,揭示 隐含其中的社会文化变迁,并分析乌青镇志与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探讨以市镇 区域体系的建构过程。 第四章“结语”,在总结全文主要论点的基础上,以万历重修乌青镇志 为例,分析其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的基本特征,指出江南乡镇志的主要史料价值 与局限性,并进而探讨历史文献学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明清以来;江南;乡镇志 j ! j j 史记忆与文化表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 a b s t r a c t f o ri t sw o r t h i n e s so f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m a r k e tt o w ng a z e t t e e ri nj i a n g n a ni nm i n g a n dq i n gr e g a r da sb a s i cd a t ao f m a r k e tt o w n ss t u d y , a san o n o f f i c i a ll o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h o w e v e r , i ti sn om o r es o o t ht h a nt h eo t h e rl i t e r a t u r eo nv i e wo fh i s t o r i c a lm e m o r y a n dc u l t u r a le x p r e s s i o n ,s oi t sw o r t h i n e s so f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n e e dp h i l o l o g y ss t u d y p e n m a n ,ic o n s i d e rm a r k e tt o w ng a z e t t e e rr e f l e c t sf o l k sp e r c e i v eo fg e o g r a p h y , a sa p r e v i o u sg a z e t t e e r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i m p o s s i b l et ok n o ww o r t h i n e s so fl f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a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m a r k e tt o w ng a z e t t e e rw h e np u t t i n gi tt ot h ev e n a t i o no f m a r k e tt o w n t h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z e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m a r k e tt o w ng a z e t t e e r se v o l v e m e n ti nj i a n g n a n s i n c em i n ga n dq i n gb a s eo nt h ep r e v i o u ss c h o l a r s ,t h e nd i s c u s s e s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so f m a r k e tt o w ng a z e t t e e ri nj i a n g n a no na s p e c to fh i s t o r i c a lm e m o r ya n dc u l t u r a l e x p r e s s i o nt h r o u g ht h ec a s eo fw u q i n gt o w ng a z e t t e e r t h i st h e s i sh a sf o u rc h a p t e r a n d3 9 ,0 0 0w o r d s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f i r s t ,i n t r o d u c et h eq u e s t i o no ft h i st h e s i sa n dd i s t i n g n i s ht h e c o n c e p t s e c o n d ,d e s c r i b et h er e t r o s p e c t i o no ft h es t u d y t h i r d ,e x p l a i nt h em e t h o d a n dd a t a c h a p t e ri i o ne m p h a s i z eo fe x p l a i n i n gm a r k e tt o w ng a z e t t e e r se v o l v e l l l e n ta n d c o n n o t a t i o ni nj i a n g n a n ,a l s oi tt r yt os e a r c ht h ec a u s e so fm a r k e tt o w ng a z e t t e e r s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j i a n g n a ns i n c em i n ga n dq i n g c h a p t e ri i i t h i st h e s i sw a n t t or e v e r tt h ec o u r s eo fc o m p i l a t i o no fw u q i n gt o w n g a z e t t e e ro np a s td y n a s t i e sa n df i n do u tt h ec o n n o t a t i v es o c i a l c u l t n r a lv a r i a n c e t h r o u 【g ht h ec a s eo fw u q i n gt o w ng a z e t t e e r , a n dt h e nt oa n a l y z et h er e l a t i o no f w u q i n gt o w ng a z e t t e e ra n dl o c a li d e n t i t yi no r d e rt os e a r c ht h ec o u r s eo fc o n s t r u c to f t o w na sa r e g i o n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o nt h eb a s i so fm a i nv i e w p o i n t so ft h i st h e s i s ,w ed i s c u s st h e 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so fm a r k e tt o w ng a z e t t e e ri nj i a n g n a no na s p e c to fh i s t o r i c a lm e m o r y a n dc u l t u r a le x p r e s s i o nt h r o u g ht h ec a s eo f “w a nl iw uq i n gz h e nz h i ”t h e n ,p o i n t o u tt h ep r i m a r yw o r t h i n e s sa n dl o c a l i z a t i o no f 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o f m a r k e tt o w ng a z e t t e e r i nj i a n g n a n ,a n dt h e nd i s c u s st h en e wd i r e c t i o no f p h i l o l o g y k e y w o r d s s i n c em i n ga n dq i n g ;j i a n g n a mm a r k e tt o w ng a z e t t e e r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 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秀禹新 曲6 年6 月z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 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 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 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裔南;l 导师签名: 日期:上口0 6 年月2 z 日 目期:年月曰 地图 乾隆乌青镇志- 控制总图 乾隆乌青镇志乌青两镇地里图 历史记忆q 文化表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 民国乌青镇志乌青镇市街图 民国乌青镇志乌青镇附近形势图 l i 地图 民国乌青镇志乌镇乡区图 民国乌青镇志青镇乡区图 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 鸟镇麓域国 乌镇志乌镇镇域图 v 地图 ili 囊r -萋 耩 reififfl 一辔 畦 jllji lj j 二 一 辔 i li i 1 r 厂 l 司摊 一 摊 蓬 1 一_ l + j 一 瞄 黾1+ f 畿 i ,r 门j f 珏 龚 一 雎 一 攀 一一 一 l 一 广 一 一 l 一 一 一一 二 一 r i - 一一 r 一一 一一 一 二一 一 苹 一 j群 葚 l 二f 莲蓐 熟; 丰 蓬 圳辩 一 1 _ 1 一l 了 等1 麟 p f i ri 山l 一 二氍同: 莲匿黼艇 一选壤净| l 生陲陋陋! 南沫! b + 一i 一 一茬爵器 芒j 量藩亭肖等譬。 辜洋障攀霉辚 二 阳二 妾 蒸 阜慝裂擞e 落 二r 嗡簿曩f 潜孛 i 、i - r t 光绪桐乡县志桐乡县境分图 光绪桐乡县志青镇全图 v 第一章导言 第一章导言 历史叙述的文本就像一扇雕刻过或彩绘的窗户玻璃,我们关注的兴趣不 在于窗户玻璃后面的天空和地面上的风景,而是蚀刻过的窗户玻璃本身。 一一f 安格尔斯密特 第一节问题意识与基本概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史学研究所用的文献资料是正史和档案等官方文 献,学者们看到的也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研究领域当然也就局限于广义上的 政治史。自二十世纪以来,史学观念不断更新,各种理论层出不穷,无非都是要 求研究者“眼光向下”。因此,历来为传统史学所弃置不顾的那些非官方的文献 资料,逐渐地引起海内外史学界的关注,尤其是对家谱、碑刻、契约等民间文献 的研究日益盛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历代地方志大多是官方文献,但也有不少私人编纂 的地方志,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乡镇志。自宋代以来,由于市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乡镇志。考察这些乡镇志的编纂过程, 无论是从作者的身份、资料的来源或经费的筹集来看,都明显不同于地方官主导 编修的府、县志,基本上是由民间发起的私人行为。那么,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 看,乡镇志的编撰目的是什么? 其形式与内容有何特点? 经历了哪些演变过程? 具有何种史料价值与文化内涵? 这些无疑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限于篇幅及学力,本文无法全面研究明清以来的乡镇志,只能以江南地区的 乡镇志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源流与史料价值。笔者认为,乡镇志作为私 修的地方志书,反映了民间的地理认知与地方文化的建构过程。因此,只有把乡 镇志置于乡镇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才有可能揭示其史料价值与文化内涵。本文 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考察明清以来江南乡镇志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对乌青镇 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 志的个案研究,探讨乡镇志作为“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的基本特征。 为了便于叙述,试对本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作如下界定: 一、何谓“乡镇志”? 方志学界通常以一乡、一镇为记叙范围或相当于乡、 镇一级的县以下某区域志书作乡镇志看待,即乡志、镇志、村志、里志、场志、 坊志、团志、都志、巷志,还有以山川、湖沼、岛屿命名者。其实历史上从未有 “乡镇志”之名,这是后世学者的话语,所以本文所指的“乡镇志”主要是镇志、 乡志与村志。 二、何谓“江南”? 在历史上,“江南”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地域概念,在有 关“江南”的所有研究论著中,也从未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本文在参照前人对 “江南”的种种定义之后,依据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将太湖平原的苏州、松江、 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六府视为“江南”。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自从傅衣凌先生发表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以来,国内外学者 对江南市镇的研究成果不断面世,江南乡镇志的史料价值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然而,早期学者对江南乡镇志的关注,主要在于其中丰富的社会经济史料,较少 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江南乡镇志的史 料价值得到了新的理解,出现了不少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例如,滨岛敦俊、吴 滔、科大卫、赵世瑜和冯贤亮等关于江南市镇与城乡互动的研究。,以及冯贤亮、 滨岛敦俊、万志英、小田等对江南市镇民间信仰的研究。,都拓宽了江南市镇史 研究的学术视野。 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历史教学1 9 0 4 年第5 期。 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巴民间信仰,东京:研文出版,2 0 0 1 年;滨岛敦俊:明 清江南城隍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1 年第1 期: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 系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3 年;吴滔:清代苏州地区的村庙和镇庙:从民间信仰透视城乡关 系,中国农史2 0 0 4 年第2 期;d a v i df a u r ea n d t a o t a o l i u : ,h o u n d d d m i l l s ,b a s i n g s t o k e ,h a m p s h i r ea n d n e w y o r k :p a l g r a v e ,2 0 0 2 ,转引自吴滔:明清江南市 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中国农史2 0 0 5 年第2 期;赵世瑜: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清史 研究1 9 9 7 年第4 期;冯贤亮:明清时期中国的城乡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3 期。 冯贤良: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滨岛敦俊:总管 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民间信仰,东京:研文出版,2 0 0 1 年;万志英:太湖盆地民间宗教的社 会学研究,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 9 6 0 - - 1 8 5 0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小田:在 神圣与凡俗之间江南庙会论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 2 第一章导言 相对于江南市镇史的研究成果,对江南乡镇志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到目前为 止,专门研究乡镇志的学术成果屈指可数。褚赣生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考察了 明清乡镇志的历史地理分布、发展原因及其史料价值。,对明清乡镇志作了至今 最为细致的梳理。但由于他未能把乡镇志置于市镇发展的脉络中去理解,缺乏历 史的深度。孙冰试图从地方社会的权力网络关系,分析乡镇志的内容及其编修过 程。他通过考察湖州双林镇历代镇志的作者身份,展现了双林镇权力网络的历史 变迁过程。s e u r i g h y u nh a r t ( 韩承贤) 的博士论文。,考察了1 9 世纪初苏州乡镇志 的编修活动。他认为,不同于1 8 世纪政府对私修地方史的偏见,1 9 世纪苏州乡 镇志的编修和其它私修地方史一样,显示了地方社会认同的不断增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森正夫通过研究江南乡镇志中的民众“意识”,探讨以 江南市镇为中心的地域社会的确立。他认为,明代后期江南三角洲的乡镇志,大 多出于编纂者自发的意志企划,他们对以市镇为基盘的地域社会有明确的认同意 识,关心以该市镇为中心的地域社会所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清代大量出现的 乡镇志中,除了与明代一样,可以看出发起人或编撰人的强烈的内在动因,还有 一种外在的契机,即通过以市镇为中心的地域社会群的发展,意识到了市镇间的 相互认识问题,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乡土志虽然不同于乡镇志,但也是地方志 的一种。程美宝在她的文章中即以乡土志和乡土教材为素材,分析了“地方上的 读书人如何运用一套新的话语,尝试在观念上重新定位地方与国家的关系,表现 出他们对新式教育的认识以及对现代国家观念的理解”。但同时,这些乡土教材 也“透露了地方上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与冲突”。 他们的研究视角,对本文 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在江南市镇研究中,乌青镇一向为学者所注目。陈学文率先介绍了乌青镇的 市镇结构及规模,探讨了乌青镇的经济发展对周围农村的影响和作用 。樊树志 褚赣生: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历史地理第8 辑;褚赣生:明清乡镇志发展原因初探, 文献1 9 9 0 年第2 期。 孙冰:镇志的编纂和明清江南市镇变迁以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例,中国地方志,2 0 0 5 年第4 期。 h a r t ,s e u n g h y u n : 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 ,2 0 0 5 森正夫:江南于t 几步。乡镇志c 。l - c 明后半期它中心c ,明末清初。社会e 文化,京都大学 人文科学研究所,1 9 9 6 年:森正夫:清代江南于j i 穸。乡镇志t 地域社会,东洋史研究第5 8 卷第2 期。 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 0 0 3 年第4 期。 陈学文:明清时代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1 9 9 3 年。 3 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 对乌青镇的市镇规模和水路交通作了专题研究,他认为乌青镇在作为蚕桑专业市 镇的同时,也是一个人文繁荣的文化中心。与此同时,朱子彦和张洁明论述了 明清时期乌青镇经济发展与社会风尚,介绍了乌青镇的历史演革、经济功能和文 化结构,又颇有远见地论述了乌青镇的社会习俗。包伟民和黄海燕以曾被学术 界普遍认作农桑业市镇的乌青镇为例,反思了“专业市镇”这一学术范式的科学 性 。 林和生在中国近世l 二扫廿丕地方都市。发展太湖平原乌青镇。场合 一文中,通过宋、明、清乌青镇的事例,考察了作为商业流通接合点的镇市的兴 起,强调了水上交通对太湖平原市镇经济的决定性影响。洪璞曾论述乌青镇等 四个市镇的发生与发展及其经济属性,探讨了四镇地理条件与经济内涵的关系。 科大卫曾考察乌青镇等三个江南市镇近几百年的权力运作,展现了士绅逐渐取 代家族介入市镇管理的历史过程。张研在关于清代中后期基层社会组织的研究 中,认为鸟青镇的乡族组织试图以纵向的依赖与联系求得合法的地位和官方的支 持与保护,从而以地方自治的形式来维护国家政权在基层社会的统治o 。在对市 镇文化的探讨中,川胜守利用包括乌青镇在内的三个市镇地方志中的人物传记, 他认为在这些人物身上反映了极富个性的市镇文化,可谓视角独到。游修龄曾 对历代乌青镇志做过研究,他认为沈氏农书中有关水稻技术的精华内容实际 上来源于乌青志9 。 国内外学者界对乌青镇的研究,主要都是利用历代编修的乌青镇志,但却尚 未对乌青镇志的编纂过程与史料价值作系统分析。笔者认为,在“历史记忆”与 “文化表述”的视野下,乡镇志并不见得比其它文献更为“真实”,其史料价值 尚有待于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在这方面,陈春声对东里志的研究颇为引人注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1 9 9 0 年;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朱子彦、张洁明:明清时期乌青镇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风尚,学术月刊1 9 8 8 年第1 2 期。 包伟民、黄海燕;“专业市镇”与江南研究范式的再认识以浙江乌青镇个案研究为基础,中国经 济史研究2 0 0 4 年第3 期。 林和生:中国近世cbi ,6 地方都市。发展太湖平原乌青镇。场合,中国近世。都市上文化,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 9 8 4 年。 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吴江县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 d a v i d f a u r e a n d t a o t a o l i u : ,h o u n d d d l l l l i l s ,b a s i n - g s t o k e ,h a m p s h i r ea n d n e w y o r k :p a l g r a v e ,2 0 0 2 ,转引自吴滔: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中 国农史2 0 0 5 年第2 期。 张研:清代中后期中国基层社会组织的纵横依赖与相互联系,清史研究2 0 0 0 年第2 期。 门i 胜守: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一空间邑社会形成。历史学,东京:汲古书社,1 9 9 9 年。 游修龄:( 沈氏农书) 和( 乌青志) ,中国科技史料第1 0 卷 4 第一章导言 目。他认为,在明代社会急剧动荡和转折时期,东里的士大夫们尝试通过东 里志的编纂“重新解释地方历史”,他们对于当时当地的社会价值认同和文化 象征的强调值得注意。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也试图把历代乌青镇志置于当地的历 史脉络之中,以期更为准确地理解其史料价值与文化内涵。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本文立足于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但也试图借鉴和运用历史地理学及社会 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念和方法。在考察江南乡镇志的时间和空间过程时,笔者 力求较多地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理念;在分析乡镇志与市镇社会的内在联系时,笔 者力求借鉴社会学的方法;在笔者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则更多地借助于人类学的 方法。 本文主要依据明清以来的江南乡镇志,特别是作为研究个案的历代乌青镇 志。在对江南地区乡镇志作总体考察时,主要参考中国地方志集成。所汇集 的大约一百五十多种乡镇志。笔者查阅的历代乌青镇志,包括李乐万历乌青镇 志、张园真康熙乌青文献、董世宁乾隆乌青镇志、卢学溥民国乌青镇 志、汪家荣乌镇志和徐家堤乌镇掌故等七种镇志。其中康熙乌青文 献,笔者未能看到完整的版本,甚为遗憾。 除乡镇志外,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还注意到了相关的府、县志。其中乌镇所在 的府、县志,共有以下九种:乾隆乌程县志、光绪乌程县志、弘治湖州府 志、万历湖州府志、同治湖州府志、吴兴掌故集、天启吴兴备志、湖 州志、湖州府志节要;青镇所在的府、县志,共有以下九种:嘉庆桐乡县志、 光绪桐乡县志、至元嘉禾志、弘治嘉兴府志、正德嘉兴志补、嘉靖嘉 兴府图记、万历嘉兴府志、光绪嘉兴府志、嘉泰吴兴志。本文虽然不曾 直接引用看过的大部分府、县志,但通过对照这些官修地方志,深化了对私修乡 镇志的理解。 陈春声:嘉靖倭乱与潮州地方文献编修之关系以( 东里志) 的研究为中心潮学研究第5 辑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 、3 、4 、5 、6 、8 、9 、1 0 、1 1 、1 4 、1 9 、2 0 、2 1 和2 4 册上海 上海书店,1 9 9 2 年。 5 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 与乌青镇有关的文集笔记,笔者只看到李乐的见闻杂记和张履祥的杨 园先生全集,这对于了解乡镇志作者李乐的精神世界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 的是,文集笔记中有关市镇的记述不同于乡镇志,使我们可以认识到另一侧面的 市镇景象。 为了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理解乡镇志,笔者专程到浙江省桐乡市乌青镇( 乌 镇) 作了实地考察。在此过程中,不仅收集到二些罕见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 对文献记载有了具体的感知。笔者不仅访问了乌镇志和乌镇掌故的主编、 桐乡市志办的编辑,也访问了普通的乌镇居民,尽可能感受和体会到不同人心目 中的乌镇。 乌青镇族谱散佚严重,目前仅存乌镇丁氏族谱一卷、青镇卢氏宗谱、乌镇张 氏宗谱和严氏家谱资料。由于各种原因,笔者未能如愿查阅这些族谱,留下了不 少缺憾。另外,有关当代乌青镇( 乌镇) 的文字介绍和音像资料,还可以进入万 维网查阅,具体的地址是! ! ! e ;! 堕堂:! ! ;盐! :! ! 里:! 堕。 第二章江南乡镇志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 第二章江南乡镇志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 第一节江南乡镇志的演变过程 研究江南乡镇志的演变过程,就是要从时间和空间两种纬度,考察乡镇志形 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由于历代文献的散佚和未作系统编目等原因,现在很难了 解“真实”的乡镇志历史地理分布情况。到目前为止,只有褚赣生和森正夫对此 有所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于乡镇志的起源,前人说法不一。或日南朝梁吴均入东记即为以乡命 名的乡志,或日乡镇志较一般方志晚出,滥觞于宋代,常棠的澉水志为其代 表。考虑到乡镇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本人倾向于后者。入元之后,乡镇志 的发展呈颓势,目前仅知有丰灼三茅山志1 部。 宋元乡镇志总共才5 种,现仅存1 种,分布地区也仅限于江苏、浙江两省, 但正是有了宋元的开端,明清时期的乡镇志才得以有较大的发展。根据褚赣生的 统计,有明一代共纂成乡镇志5 3 种,编纂地区由江浙扩及福建、江西、山东和 广东。清代乡镇志的编纂日趋兴盛,不仅卷帙明显增多,而且几乎遍及南方诸 省。据考察,清代全国各地共编纂乡镇志3 1 8 种,现存2 0 8 种 。民国时期乡镇 志的发展势头不减,且门目有所更易,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约收录 7 0 种。新中国成立后,对编纂乡镇志虽无提倡,但所成甚多。 就全国范围来说,乡镇志在空间的分布上很不平衡。明清乡镇志并不像府州 县志那样遍布全国,而仅仅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安徽、山东、台湾、 江西、湖北和湖南等省份,南方诸省在数量上占有绝对压倒的优势。而且在各省 区内部,乡镇志的分布也很不平衡明显。褚赣生认为,明清乡镇志主要集中在“五 块二线”上。所谓“五块”,即太湖流域、宁绍平原、闽南滨海平原、珠江三角 秽i t s n 皖南徽州地区:所谓“二线”,即沿南海、东海、黄海与京杭大运河两线。 本文所要探讨的江南乡镇志,其实就是“五块”中乡镇志分布最多的太湖流 褚赣生: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历史地理第8 辑。 楮赣生: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历史地理第8 辑。 楮赣生: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历史地理第8 辑。 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 域。这一地区的乡镇志,不仅在全国最早出现,而且数量上有着绝对的优势。由 下表可知,在现存的江南乡镇志中,宋代1 种,明代9 种,清代1 6 3 种,民国5 1 种。 宋以来,江南地区的乡镇志日渐增多,尤以清代为盛,其中康熙、乾隆二朝占 1 6 1 4 ,嘉庆、道光二朝占2 1 0 8 ,同治、光绪二朝占2 1 5 3 ,这是江南地区乡 镇志编修的三次高潮。 表1 :现存江南乡镇志编纂年代 时代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合计百分比 宋绍定 l10 4 5 小计 1lo 4 5 明正德 1lo 4 5 嘉靖 112o 9 0 万历 11o 4 5 崇祯 12l41 7 9 不详 l1o 4 5 小计 l3594 0 4 清顺治3 31 3 5 康熙 1821 14 9 3 雍正 3252 2 4 乾隆 51 l92 51 1 2 1 嘉庆 1 4652 51 1 2 1 道光 l 1 562 29 8 7 咸丰 2l 36 2 6 9 同治 2381 35 8 3 光绪 1 21 5 8 3 51 5 7 0 宣统 42173 1 4 不详 5421 14 9 3 小计 4 67 l 4 6 1 6 37 3 0 9 民国民国 1 82 01 2 5 02 2 4 2 第二章江南乡镇志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 不详 11 0 4 5 小计 1 82 01 35 12 2 8 7 总计 6 5 9 46 42 2 3 资料来源:森正夫清代江南尹几穸。乡镇志e 地域社会,东洋史研究,第5 8 卷第2 期。 在江南地区,乡镇志的分布也不平衡。例如,明清时期同属江南的县份中, 嘉定县共修乡镇志2 6 种,宝山县则为2 4 种,而南汇县只有5 种,川沙县仅4 种。有 的乡镇修志甚为频繁,桐乡濮院镇明清间共修1 3 种,湖州双林镇亦修9 次,而附 近有些乡镇却极少修志,甚至从未有修志之举。以秀水县王江泾镇为例,该镇明 清时颇称繁荣,号为名镇,但直至清末才甫唐佩金所修闻湖志稿一种,而更 多的乡镇则从未修志。 江南乡镇志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明清以来江南乡镇志发展的社会文化机 制,无疑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二节江南乡镇志的发展原因 地方志的真正成型是在宋代,而乡镇志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南宋常棠的澉水 志,这显然并非巧合,而是反映了唐宋之际深刻的历史变迁。明清以来,由于 大一统的帝国长期延续,地方社会在强调自我认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重复着“国 家神话”。即便乡镇志大多是由私人编纂,也宣称“观乎由一镇可以知一方,由 一方可以知天下。”。因此,乡镇志作为一种地方文献,也就被纳入了国家的行政 秩序。民国时期的黄渡续志和钱门塘乡志序的作者,不约而同地表达了 镇志乃府、县志之基础的看法,颇值得玩味: 由省会而府而州而县,降而至于镇,渺乎! 小矣! 顾志乘之作往往省志 取材于府州志,府州志取材于县志,而县志又取材于镇志者,则以镇与省府 州县有隶属关系。 施晋:康熙乌青文献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章圭:民国黄渡续志自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3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9 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 地近则见闻较确,时暇则记述易周。诚使人各就其生长之乡,从事编辑, 异日汇修通志,不难旦夕奏功。故乡志者,实为省志肇端,亦即国史之基本。 o 王钟在法华乡志的序言中,把乡志与礼教秩序相联系 然而,国者县之所积,县者乡之所积将来举办自治,尤应以各乡为 始基,胡君乡志之修可谓知其本矣使天下各县之乡皆如法华乡之有志, 而其宗旨又复相同,则潜移默化,人成知崇礼教,而尽去权利之私心,天下 何患不治。 其实,乡镇志与府、县志虽然都是地方志书,但由于主持编纂者的身份不同, 其发展动力也不尽相同。明清以来江南乡镇志的发展,显然不是出于政治的原因, 而是导源于市镇的发展。在查阅乡镇志的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作者的地方认 同感与自豪感。如云: 吾镇僻处乡隅,实东南一犬集会也 我乌青固郊野之地也,然烟火万家 间凡与通都大邑相埒。 赖兹文献行与群邑并传。 四方之所辐辏,名人杰士辈兴,其 黎里为吴江县一镇,今其土壤之富庶,民居之稠密,于西北可比大县, 于东r t o 贝 1 中下县或有不及焉,则风气亦日开,文采亦日盛,人物轩冕擅于东 南,推之而园亭、祠字、艺文、金石,皆可各立一门,此而不及今条记之, 则后此者将何所考焉? 。 不仅如此,随着江南市镇之间的经济竞争逐渐激化,市镇的自我认同感也得 n - r 强化,而收集乡邦文献则是加强地方认同的必要手段: 童世高:民国钱门塘乡志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4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王钟;清法华乡志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张贞侯:康熙乌青文献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凌来:康熙乌青文献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洪亮吉:嘉庆黎里志序。 l o 第二章江南乡镇志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 市业生理,甲于他镇。 与他镇之时兴时替者又复不同。 1 日志有沿革、疆域、公署备类,而建置缺焉,原乌青之重于各镇者,以 其有分署之设也,抑鸟青有分署之设者,以其地势之异于各镇也。 吾镇向多耆硕荐列宾筵,较之他镇为盛,今故特立乡饮- - f q ,表而出之。 自 编修乡镇志的重要前提,是当地文化人的存在。综观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 人文昌盛,科举竞争激烈,历代都有不少士绅留居本地。这些士绅历来“以天 下为己任”,所谓“吾曹为政,出则国,居则乡。” 在他们编纂的乡镇志中,寄 托了他们的理想与抱负: 尝闻天下者,一乡一国之积也。儒者进不能行其道于天下,退而着书立 说于一乡一国,咦伤已今者因鸟青志而作文献,考四海九州岛事阙有间 矣,而天下古今之忠孝节义、礼乐风俗、高人迭士,往往杂着于其间,而其 人其事传焉,孰谓一乡一国之不关于天下哉? 。 至于镇,则又县之分区,不更渺乎,其小乎,而亦有不可忽者父母 之邦、生长于斯者,莫不有子孙乐道祖宗之意学者惟不忘乎乡,而后能 及于天下,此镇志之所以不可不作也。 在市镇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士绅从乡村迁往市镇居住。如康熙年间的乌青镇, “乃数十年来,故家巨室,或择邻而买宅于此,或避地而僦舍以居者,不啻一姓, 如柞溪之沈,华溪之茅,大姥墩之施,塘北塘南之顾,皆是也,并列注其中,非 李乐:万历重修乌青镇志,卷2 风俗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 上海书店,1 9 9 2 年。 仲弘道:康熙乌青文献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张园真:康熙乌青文献,凡例。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上海书店,t 9 9 2 年。 封导源:清马陆志,凡例,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唐守礼:万历重修乌青镇志跋,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张方起:康熙乌青文献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王初桐:嘉庆方泰志卷1 发凡,中国地方志集成- 乡镇志专辑,第3 册,上海:上海书店, 1 9 9 2 年。 1 1 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 日借材,实为着籍矣。”市镇商业活动会兴起,改变了以往相对平静的社会,文 人士大夫们自然也不甘寂寞,把乡镇志视为教化工具: 顾独委念乡国,伤流俗浸薄,娉政不着,而户口物产滋丰溢,天道盛极 必衰,孰令挽之,咎在文献不足,以无所牖发感创。吾曹为政,出则国,居 则乡,无宁袖手熟视,不一闵恻,以忝我生。 倘濮川风俗由此渐淳一二,读书明理之士主持于前,下及里巷椎鲁之夫 相观而化,则此书之作未必非民风土俗一转机也,可不付亟剞劂氏以永其传 哉! 。 要探求明清以来江南乡镇志发达的原因,还应该关注当地的整个社会文化氛 围。有不少乡镇志的编纂动机,据说是由于受到邻近市镇的影响: 而钱门塘独阙焉,( 遂) 慨然有志。 独我里之漕河泾素无,( 唐) 锡瑞以为憾事。 国朝嘉庆间,他镇次第成书独我里以无书,不得与焉。 我邑卫城朱里璜溪皆有志,而干巷无是焉此正我里之缺事。 如上所述,在明清以来的江南地区,编修乡镇志已经成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 和地方文化传统。当然,每一乡镇志的形成与演变过程,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机缘。 为了揭示江南乡镇志的发展机制,还应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 张园真 年。 唐守礼 年。 杨树本 赵翰 唐锡瑞 章树福 朱栋 康熙乌青文献,凡例,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万历重修乌青镇志跋,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清濮院琐志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l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道光钱门塘镇志序。 光绪- - 十六保志自序。 清黄渡镇志自序。 民国千巷志自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l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年。 第二章江南乡镇志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 第三节江南乡镇志的文化内涵 江南乡镇志作为民间私修的地方文献,在叙述范围上不限于行政区划,更多 的是注重社会实际生活,因而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更为接近,为官修的地方志所不 及。值得注意的是,乡镇志不同于一般地方志只叙不议的传统,通常有叙有议, 尤其关注当地的社会现实问题。 如果说,任何文献都是在建构一种知识体系,那么,乡镇志作为一种知识体 系,究竟具有何种文化内涵昵? 笔者认为,乡镇志是一种表达民间地理认知的文 献形式,其文化内涵具有关注“市镇”、“民生”、“人本”和“自治”等基本特征。 1 、市镇 研究江南市镇的史料中,乡镇志应该说是最基本的资料。这是因为,乡镇志 中不仅有着极其丰富的市镇史料,而且也反映了时人“镇的意识”。 在官方主导编修的府、县志中,对所属市镇的记载一般仅短短几十字而已, 而江南乡镇志中有关市镇的记述,往往不厌其烦。例如,有关市镇的规模格制, 顺治年间编纂的双林镇舆地图说,记述了该镇的规模与空间格局: 镇周围只十数里,东西约四里,南北约三里,中间亭台相望,殿宇嵯峨 津梁几百十带,居人三四千户,高门鳞次,甲第云连。 嘉庆编纂的同里志,记述了该镇入清以后的发展变迁: 国朝,居民目增,市镇日扩,中有放生河,河可数亩,茭芦丛生,为 荷花荡,今日渐淤塞,填架土屋,亦成闹市,仅存一浜潭。 道光编纂的璜泾志稿,记述了该镇的兴起过程: 明初遭兵火,闾里为墟。成化间,邑人赵璧盖屋数百问,招来商旅,邑 释道元:顺治双秫镇舆地图说,见民国双林镇志,卷首。 阎登云:嘉庆同里志,卷l 舆地志上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 2 册,上海:上海 书店,1 9 9 2 年。 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乡镇志研究 渐以盛,成称之曰赵市。 阅读这些市镇史料,我们不仅对明清以来的江南市镇有了具体而生动的认 识,而且不难感受到作者对市镇的关切之情。 2 、民生 江南乡镇志的作者关注当地的民生日用,对商品经济的记述尤为详尽,反映 了强烈的“市场意识”。例如,明崇祯编纂的外冈志,对当地集市贸易有如下 记述: 镇产惟花布,春夏间市人掉臂,至秋而花布辏集,每夜半各肆开列,悬 灯张火,踵接肩摩,人语杂沓,道路拥挤,至晓而散。 清乾隆年间编修的东西林汇考,对当地丝织品生产的记载十分详细 包头绢,妇人用为首饰,故云通行天下。正、嘉前,南溪仅有纱绢帕, 隆、万以来,机杼之家相沿此业,巧变百出,有绫、有罗、有花纱、陶纱一 大小疏密不等,各直客商云集贸易,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 清乾隆年间编修的乌青镇志,记述了四周乡村蚕丝皆聚散该镇的情景 乡人售丝于行家,而各处商客投行收买,平时则有各处机户零买经纬自 织。又有贸丝诣各镇,卖于机户,谓之贩子。”。 在明清以来的江南乡镇志中,此类记载不胜枚举,历来为研究明清社会经济 史的学者所关注。然而,在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却很少有人探讨此类资料的历史 施若霖:道光璜泾志稿,卷1 乡域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9 册,上海:上海书 店,1 9 9 2 年。 殷聘尹:崇祯外冈志。卷2 ,游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册上,上海:上海书 店1 9 9 2 年。 茅应奎:乾隆东西林汇考,卷4 ,土产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2 册上,上海: 上海书店,1 9 9 2 年 董世宁:乾隆乌青镇志,卷7 ,土产,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 3 册,上海:上海书 店1 9 9 2 年。 第二章江南乡镇志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3 、人本 乡镇志的作者主要是地方士绅,他们对文化教育事业和士绅社会活动最为了 解,因而在乡镇志也有不少社会文化史资料,表达了浓厚的“人本意识”。例如, 清光绪菱湖镇志,对于当地的讲学活动有详实的记载: 龙湖书院延山长以课士,省垣大吏自巡抚藩臬以下,按月行课,与省中 之书院等,其规模之大,虽外府县书院不及焉。 光绪年间编纂的盘龙镇志,提出了移风易俗的呼吁 迩年富家渐涉浮华,即贫民亦习游情,所当仿蓝田吕氏乡约例 为训俗型方计也。 此外,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