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心性说.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心性说.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心性说.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心性说.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心性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丫7 7 5 2 6 0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 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夺伙 & 鲫5 年三月弓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云 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 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夺薇 a * o f 年s 月37 i j 指导教师签名: 一f 年,月岁jb 论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心性说 内容摘要 李元阳是明代中后期云南大理地区的著名白族学者,他在云南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学术及社会思想,近人已多有研究。其中,就有关于他 的心性说的专门论述。 在有关李元阳心性说的讨论中,研究者意识到了李元阳心性说的重要性,且都论及 李元阳的思想深受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和陆王心学的影响,然而都没有对李元阳心性说 与佛教心性说、道教心性说、陆王心性说的关系做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也没有人对 李元阳的心性说与他本人的其他思想的关系做分析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心性说 所反映的明代以后云南思想文化发展的总体特点和趋势。本文的动意,即在于弥补这种 不足。 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李元阳的心性说:第一部分分析李元阳心性说产生的文化背 景,包括明代云南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李元阳个人的文化经历:第二部分从“性”本体 论、“复性即是致知,性复即是知至”的认识论以及“顿悟”、“渐修”的具体修养方法 三个方面,系统清理李元阳心性说的结构和内容;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主要围绕对心、 性、命、意的理解问题,以及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心性修养方法方面的问题, 分别对李元阳的心性说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禅宗仓q 始人慧能、道教全真道的心性学 说进行比较分析;第六部分是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总结李元阳心性说的思想特点,并对 李元阳心性说的地位和价值进行探讨。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采取整体论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全文的论述和分析,始 终将李元阳的心性说置于云南与内地汉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并从与汉族哲学中重 大心性理论比较的角度,以及与他自己的其他思想比较的角度,总结李元阳心性说的特 点、地位和价值。 、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一,李元阳的心性说,是一个由“性”本体论、 “复性即是致知,性复即是知至”的认识论和“顿”、“渐”结合的修养方法构成的完整 的思想体系:其二,李元阳的心性说致力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有所 创见,形成了思想别具一格、水平毫不逊色于汉族思想家的心性说理论体系;其三,李 元阳的“性”本体论,既是其“格物致知”认识论的基础,也是其主张“顿悟”“渐修” 心性修养方法的旨归,同时,通过将“性”与“( 天) 命”、与“良知”、与“真我”对 等联接,其“性”本体论就也成了他的包括天人观、道德观、形神观在内的整个哲学思 想的基础;其四,李元阳通过打通“性”、“天命”、“良知”三者的关系,同时就完成了 其哲学思想与社会思想的链接,因而,研究者所谓李元阳的思想中存在着心性说近于禅、 道,而社会思想则据于儒的矛盾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其五,对于由内地传入云南的 儒、佛、道思想文化,李元阳在其心性说中表现出比中原思想家更为鲜明的兼容并收的 姿态,这既揭示出明代以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汉化倾向,也敞露了云南少数民族 在接受外来文化濡化时的更为开放的胸襟。 2 若南师范人学硕士论文 a b s t r a c t l i y u a n y a n g i sa f a m o u ss c h o l a ro f b a i i n d a l id i s t r i c t o f y u n n m _ l i n m i d t e r ma n d t h e l a t e rp e r i o do f 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h e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o fy u n n a n 。m o s to fm o d e mm e nh a v e b e e ns t u d y i n go na l lh i sl i f e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 ,l e a r n i n ga n ds o c i a lt h o u g h t s t h e r ea r es p e c i a ld i s c u s s i o n s o i lh i s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a m o n gt h e m a m o n gt h e s e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so nl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 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v eb e e na w a r eo f 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i t a n dh a v et o u c hu p o nt h a tt h et h o u g h to fl i y u a n y a n gw e r e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 b u d d h i s m jt a o i s ma n dl u w a n g m i n dt h e o r y h o w e v e r n e i t h e rh a ,ef b 髟rm a d eas y s t e m a t i ca n dd e e p c o l n p a r i s o na n ds t u d i e d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l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a n dm i n d n a t u r ei n b u d d h i s m ,t a o i s ma n dl u w a n g n o rh a v et h e ya n a l y z e da n de x p l a i n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l i ) u a n y a n 9 1 s 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a n dh i sa n o t h e rt h o u g h t a n dn o rh a v et h e y 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e t o t a l c h a r a c t er i s t i ca n dt e n d e n c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y u n n a nc u l t u r ea f t e r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v , h i c hw a s r e f l e c t e di n1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o nt h e s eb a s i s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p a p e ri st oc o m p e n s a t et h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t h ep a p e rw i l lm a k ea ni n q u i r ei n t ol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f r o ms i xa s p e c t s i nt i l ef i r s t p a r t t h e 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i nw h i c hl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w a sb o r n i n c l u d i n g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y u n n a n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e x p e r i e n c eo fl i y u a n ) a n g h i m s e l fw i l lb ea n a l y z e d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c o n t e n t so fl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l l a t u f e t h e o r yw i l lb el i q u i d a t e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 ya r e n a t u r e 、o n t o l o g y , t h et h e o r yo f k n o v , i e d g eo n ”f u “n 百i s h j z h i z h i ,x i n g f u j i s h i z h i z h i ”a n dt h es p e c i f i c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m e t h o da b o u t ”a t t a i n e n l i g t _ l t e n m e n t ”a n d 。g r a d u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一f r o mt h et h i r dp a r tt of i f t hp a r t t h ea u t h o rw i l lc o m p a r ea n d a n a b z el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a n dt h em i n dt h e o r yo fw a n g y a n g m i n gw h oe p i t o m i z ei ni t h u i n e n gw h oi st h ef o u n d e ro f t h ec h a ns e c ta n dc h h u a nc h e nt a oi ny a o i s ms e p a r a t e l y , a n dm a i n l yc e n t e r o i lt h ep r o b l e m s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n 、m i n d ”,n a t u r e ”,“d e s t i n y ”m e a n i n g ”,s t u d yt h ep h e n o m e n ao f n a t u r e ,a c q u i r ek n o w l e d g ea n dm e t h o do fm i n d n a t u r e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t h es i x t hp a r t ,t h et h i n k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l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 n a t u r et h e o r yw i l lb es u m m a r i z e do nt h eb a s i so fa l la b o v ep a r t s ,a n d t h ep o s i t i o na n dv a l u eo fl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 n a t u r et h e o r yw i l lb ea p p r o a c h e d , w i t hr e g a r dt ot h es t u d ym e t h o d t h ep a p e rw i l lm a i n l yu s et h em e t h o do fe n t i r e t y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i n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w h o l ep a p e r , l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w i l lb ep l a c e du n d e rt h e 3 b a c k g r o u n do fe x c h a n g eb e t w e e ny u n n a nc u l t u r ea n di n t e r i o rh a nc u l t u r ef r o mb e g i n n i n gt oe n d ,a n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p o s i t i o na n dv a l u eo fi t :si l lb es u m m a r i z e d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b yc o m p a r i n gw i t ht h e g r e a t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i nh a np h i l o s o p h y , a n dh i sa n o t h e rt h o u g ! l t s t h ea u t h o rc o m e s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f r o ms t u d y i n g :f i r s t l y , l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n a t u r e t h e o r y i sa ni n t e g r a l e dt h o u g h ts y s t e mw h i c hi s c o m p o s e db yt h e “n a t u r e o n t o l o g y 1 h e t h e o r y o f k n o w l e d g eo l l f u x i n g j i s h i z h i ,x n g q l 5 h l z h l z h i ”a n dt h e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m e t h o dw h i c hi sc o m b i n e db y 。d u n l a n d 。j i a n 一,s e c o n d l y , l i y u a n y a n g s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e m p h a s i z e st h em e r g e n c eo fc o n f i m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b r i n g sf o r t hn e wi d e a ,o nt h e s eb a s e s ,i tf o r m st h e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s y s t e mw h i c h h a su n i q u es t y l ea n di sn e v e ri n f e r i o rt ot h et i n k e r so fh a r ti ns t a n d a r d t h i r d l y , t h e 。n a t u r e 1o n t o l o g yo f k i y o a n y a n gb n o lo n l yt h eb a s i so ft h et h e o r yo fk n o w l e d g eo ds t u d yt h ep h e n o m e n ao fn a t u r ei no r d e rt o a c q u i r ek n o w l e d g e b u ta l s ot h eg o a lo fm i n d n a t u r e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m e t h o do n a t t a i n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a n d 。g r a d u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w h i c hh ea d v o c a t e dm e a n w h i l e ,t h e 。n a t u r e l lo n t o l o g yh a sb e c o m e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h i sw h o l ep h i l o s o p h yw h i c hi sc o m p o s e do fs t a n d p o i n to fh e a v e na n dm a n ,b o d y a n ds p i r i tt h r o u g hl i n k i n g t h e 。n a t u r e “。d e s t i n a t i o n ”,、i n t u i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 a n d 、a c t u a ls e l l e q u i v a l e n t l y f o r t h l y l i y u a n y a n gh a d c o m p l e t e d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i s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a n ds o c i a lt h o u g h tbg e e i n gt h r o u g h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 1 n a t u r e ”,。d e s t i n a t i o n ”a n d i n t u i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 t h e r e f o r e t i l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b e t w e e nm i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 i sc l o s e dt oc h a na n dt a o i s ma n dt h es o c i a lt h o u g h ti sd e r i v e df r o m 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h i c he x i s t si nt h et h o u g h t so fl i y u a n y a n gj u s ta sr e s e a r c h e r ss a i di sw o r t hd i s c u s s i o n f i f t h l y , i i hr e g a r dt o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 t a o i s mb r o u g h tt oy u n n a nf r o mi n l a n d l i y u a n y a n gs h o w so f tt h ea t t i t u d eo f o p e n m i n d e dw h i c hi sm o r ed i s t i n c tt h a nt h et h i n k e ri n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i nh i sm i n d - n a t u r et h e o r y i tn o to n l yr e v e a l st h et e n d e n c yt o w a r d sh a n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y u n n a n 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 c u l t u r ea f t e r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b u ta l s or e f l e c t st h ew i d e ro p e nb r e a t ho fy u n n a nn a t i o n a l m i n o r i t yw h i c hr e c e i v e s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f o r e i g nc u l t u r e 4 云南师范人学硕士论文 论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心性说 引言 云南与祖国内地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但总的来说,明代以前的云南文化还保留着 鲜明的地方特色,而明代以后云南文化的发展则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由 于汉族移民源源不断地大规模进入云南,。以及云南与祖国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 的实质性并轨,汉文化得以在边疆云南广泛传播,进而促成了云南士人阶层的兴起和学 术文化的空前繁荣。正是在这一学术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云南的学者积极吸 收来自内地的汉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创造。形成了既与汉文化相衔接,又有 自身特点的学术思想。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思想就有这样的特点。 对于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近人已多有研究。这些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李元 阳生平事迹的考证和评介。如,方国瑜先生曾在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一书中对李元阳 编纂万历云南通志及嘉靖大理府志作过评价,王艳萍韵明代大理白族学者李 元阳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李元阳年谱、施立卓的明朝宰相的白族恩师 李元阳评传是对李元阳一生事迹的系统概述王敏的杨升庵与李元阳的友谊、李 庆群的李元阳与李贽、王艳萍的李元阳交游考是对李元阳交友情况的介绍等。 另一类则是对李元阳思想的研究。如,龚友德的白族哲学思想史及儒学与云南少 数民族文化、萧万源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伍雄武和杨国彳+ 主编的白族 哲学思想史论集、佟德富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概论等书,就对李元阳的哲学及社 会思想做过专论。另外,郑志惠的天下一统无间华夷从万历 看李元阳 的民族观、郭武的滇中“理学巨儒”李元阳思想管窥等论文,也从不同侧面探讨 了李元阳的思想。3 在后一类研究中,就有关于李元阳心性说的专门论述。 有关李元阳心性说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总的来看还是概述性的、初期性的。比如, 很多研究者意识到了李元阳心性说的重要性,且都论及李元阳的思想深受佛教思想、道 教思想和陆王心学的影响,但都没有对李元阳心性说与佛教心性说、道教心性说、陆王 心性说的关系做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更没有人对李元阳的心性说与其社会思想、哲 学思想的其他内容的关系做分析和说明。弄清这些问藤不仅有利于准确把握李元阳心 。参见苍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第5 2 6 2 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 9 9 7 j :述论文和善作的出处见“参考文献” s 论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心性说 性说的哲学个性、理论价值及在其整个思想系统中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思想文化形成的机制、特点和变迁的规律。 一、李元阳心性说形成的文化背景 李元阳( 公元1 4 9 7 1 5 8 0 ) ,字仁甫,号中溪,大理太和人。李元阳生活于明代中 晚期,鼻d 性说正式形成于他壮年去官还乡之后,并与他个人的学术文化经历、明代云 南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 ( 一) 李元阳心性说形成的云南文化背景 李元阳所生活的明代,是云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明代,明政府对云南实施了强 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并在云南推行地主经济,推广汉文化,使云南同内地的学术交流 空前频繁。因此,明代云南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其一,自明代起,云南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全面接触,受汉文化影响深刻。明政府在 云南设立了府、州、县各级儒学,大力推广汉文化的教育,平民百姓的心目中渐渐树立 起以读书为本、以仕进为荣的观念,纷纷送自己的子弟入学,希望他们一举成名,光宗 耀祖,改换门庭。如大理府“郡中之民少工商而多士类,悦习经史,隆重师友,开科之 年,举子恒胜他郡,其登黄甲跻华要者,今相属焉。”。由上可知,大理府的人已将士人 看成地位较高的阶层,大家都心向往之,才会出现“少工商而多士类”的现象,造就了 一大批科举出身的士人。澄江府则是“澄江人初不知学,入国朝渐被文教,有以科第跻 任而封及亲属者,于是闽里翕然向学,相率延师训导,而家有诵读之声矣。”。另外, 少数民族也积极地学习汉文化,出现能用汉文写作的人,且造诣较高,如丽江木氏土司, 姚安高氏,以及大理的杨黼、杨士云、李元阳等。观念的转换,带动了文化的变迁,云 南文化中的汉文化特色逐渐增强,而其在唐宋时期表现出来的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特 点则在减退,也就是说,云南文化的发展逐渐与中原“接轨”。 其二,士人阶层的崛起。由于儒学教育的推行和科举制度的实施,云南涌现出大批 士人,其中,尤以云南府、大理府、临安府、永昌府最为显著。云南特有的刚正、淳朴、 廉洁的民风,与中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铸就了云南士人的铮铮矾骨。他们为宫时秉公 执政,不畏权贵,为民造福。为国谋利,但这些作为与当时的官场风气是格格不入的。 明代中叶以来,官风恶化,官僚无视法纪,官场弥漫着贪污纳贿之风:官僚避实就虚, 。同季风:正德i 南志卷六 。毛佩琦主编:云南社会通史明代巷,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4 6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官场充斥着因循敷衍之风。到明代后期,官僚贪污腐化非常严重,有门户党派之争,互 相攻讦,重文轻政,袖手空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云南士人却未与世俗同流合污,仍 固守着自己的信念,这必然为社会所不容,因而注定他们的官宦生涯不可能是坦途。于 是有的人被罢官,有的人主动辞官,远离官场,回乡隐居,足不至公门,在淡泊宁静的 田园生活中找到士人精神生活的依托。他们退稳后甘贫乐道,怡然自得,或教化风俗, 或教授生徒。云南士人的高洁品格是明代整个社会世风日下的潮流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线一丝清凉的风。云南士人从乡村蛮童到金榜题名、入仕为宦,再到仕途失意导致归 乡隐居,命运的相似看似偶然。实是必然。如明代白族学者杨南金,他中举人、登进士 后,历任江西泰和县令、御史、湖广布政司参议等职,为官时他“扶良抑奸”,受到当 局者压制,中年辞官归里。大理的杨士云、艾自修、艾自新二兄弟的人生经历亦如此。 其三,明代云南同内她的学术交流空前频繁。在这一时期,许多内地的学人来到云 南云南也有很多学人进入内地。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云南士人有了出外做官的可能。 明政廊规定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必须到外地任官,以免地方势力强大,不利于统治。 这样云南人就到外地任官,可从北京调到南京,从江南迁到福建,内地的许多地方都留 下了他们的足迹,而他们亦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当地汉文化的熏陶,吸取汉文化的精髓, 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当他们致仕回乡后,他们就成了汉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维护 者,他们或以儒家的一整套风俗礼仪来教化乡民,或将儒家理论传授给自己的子弟或家 乡的后辈。在这样的过程中,云南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联系比以前任何一个朝代都 密切得多。在唐宋时期,云南与内遗的联系交流只限于双方不定期派使者互访,派部分 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以及求取内地典籍等形式,而明代云南有大批科举出身的士人在 外做官,还有恩贡、荫监等方式出去的人,形成了规模效应,而且是定期选拔,云南士 人深入内地人文繁盛的地方,所受汉文化影响之深、覆盖面之广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内地也多有士人被派到云南任官,或者被谪迁云南,他们也致力于以汉文化 改变云南风俗,培养云南人才,如杨升庵、李贽。总之,明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士人 全国范围内的大调动,使云南这样的边疆地区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吸收汉文化。 其四,明代云南文化呈现儒、释、道融合现象。明代中原地区的禅宗传入云南,加 上内地僧人纷纷前往云南传道。使鸡足山成为佛教名山,亦成为弘扬佛法的中心。道教 方面则有全真道道士刘渊然谪居云南,在云南各地传道。全真道有了发展。正一道也传 入。内地传入的佛教、道教与云南地区自唐宋时期就有的佛教密宗、道教等相结合,加 上儒学的大规模传入,使云南士人得以处在儒、释、遭三种思想交融的环境中。云南在 唐宋时期形成的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和宽松的文化环境,使三教在云南并行发展。而且 7 论明代白旗学者李元阳的心性说 云南在大理国时期由于寺院在当时又起着学堂的作用,童子读书,多从师僧学,诵习佛 经,而为了科举应试的需要。同时又兼学汉文儒书。这样就形成了“释儒”阶层,他们 既读儒书,又精通佛学。这种学术传统延续下来,在明代就发展为儒、释、道的融会。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李元阳心性说得以产生,但除了以上的文化背景外,李 元阳同云南、中原士人的交往也是其心性说形成的原因。 ( 二) 李元阳学术经历对其心性说形成的影响 李元阳从进士出身,接受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并在做官的时候亲身加以践履,他对 儒学理论亦有独到的研究;佛学则是他的家传,他修寺庙,与僧人交往,刊刻佛经,对 佛家思想亦有研究;道教与他亦有渊源,他的一个兄弟是道士,他修建道观,与道士往 来,学习道家的养气,并创建了洞经会。儒、释、道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影响,这为 他形成儒、释、道兼融的心性说思想奠定了基础。 另外,李元阳在一生之中,无论在云南,还是在外为官期间,都结交了大量的士人 朋友。他与中原人士杨慎一见如故,遂同游苍山、石宝山,所至处题诗唱和,抵足清谈; 与“左派王学”代表人王畿、“右派王学”代表人罗念庵书信往来,讨论学术问题,并 曾把自己所著的心性图说与王畿、罗念庵相印证。王畿认为李元阳儒佛不分,恐其 会沉于空寂。李元阳则认为道学、性命本是一家,只要能得“灵知”即可,而无需根究 其来源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罗念庵则对李元阳的心性学说大加称赞,认为这些学说 “皆极精密”,他自己读后“受益受惠多矣”。李元阳与南中学派、泰州学派的唐顺之、 罗汝芳也有联系。这些人代表了中原学术文化的最高水平,对李元阳思想的形成有重要 的影响。另外,他还与在儒学上有成就的云南士人杨士云、朱光霁、赵汝濂、张时宜等 人有交往,与僧人圆惺、明玉也有联系。正是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李元阳吸取了各家 各派的思想并加以发挥,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的心性说。李元阳的朋友李贽也看出了李 元阳思想的这一特点,他在李中溪先生告文中说:“李元阳嗜学,到老不倦,博采 众说以集大成。”。 李元f f t , b 性说的内容和结构 李元阳从分析性、心、意、情入手,提出了一套兼融儒、释、道思想的心性说。其 心性说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著的 卷十 感遇二首) ,l 李中溪垒l l t l 卷二 与冯真所尚书事中浜全集 + 卷十 与林尚书退斋二书) 李中潢全集 卷十 i 答泉闸王验封尊严 车中谖全集 誊十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些思想的基础上,李元阳在其心性说中,关于“性”的存在状态,以及把握“性”的具 体修养方法,更多地吸取佛、道的思想来发展自己的理论。 总之,李元阳的心性说主张在物质世界以及人的物质存在之外,有一个长存不灭、 包天包地包万物的,以“仁”为内容的唯一“真实”本体,即“真我”或“性”:认为 人的情感、欲望、认识等因素都于之有害,故应彻底根绝,进而主张完全用非理性的方 式去把握这个“性”。李元阳这一性、心、意、情的恩想体系渊源于陆王心学,又据禅 学作了加工、改变。他自己很明白这一点,故说:“尝著心性图说,不敢视人窃 谓近代能白此道者,惟白沙、阳明、定山、念庵四先生,可继明道、濂溪、象山之统, 余皆支离不可取法。”又说:“圆觉、楞严、维摩诘所说经,直指此心,即道 精微玄妙,读后知子思,中庸为孑l 子之嫡传。”这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上 继明道、濂溪、象山之统,更远则以子思为儒学正统而宗之,近时则以自沙、阳明、定 山、念庵为师友,此外,又得益于佛学。他这一席话,把他的思想的源流、发展、特点 讲得一清二楚。李元阳的学说虽来源于王学,得益于佛学,但他的心性说与王学心性说 和佛教心性说之间是有区别的。 三、李p b , l , 性说与王阳明心学的比较 李元阳的心性说和王学之间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李元阳对王阳明的学说很赞赏, 称其如“日月悬中天”;其次,李元阳跟王门后学代表人物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跟王 畿,罗念庵等人就有联系。因此,可以说,王学是李元阳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王 阳明是王学主要代表人,又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通过王阳明心学和李元阳心性说的 比较,是能够看出李元阳心性学思想的一些特点的。 ( 一) 所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比较 王阳明生于1 4 7 2 年,卒于1 5 2 9 年,比李元阳年长2 5 岁,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大 致相同。他们生活的十六世纪,是明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时代。当时中国封建制度已陷入 深重的危机之中,各种社会弊病均充分暴露,各种矛盾尖锐剧烈。极端的专制集权,带 来了皇帝对- d , 部分宦官、佞臣的依赖,纵容,因此,贪官污吏遍及上下。这种腐朽的 统治,既加剧了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这就使一部分正 视弊政的大臣,欲整顿法纪,打击宦官佞臣,抑制皇权,以便缓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