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abstract based on the logic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f student associ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inevita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funct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lays th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the emphasis of student associa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s and mechanism of the funct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from the point of organization of association, association activities, and association culture. it is significant in fostering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fulness of students associatio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chapter one; it analyz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value and methods of the funct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it illustrates the realistic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in soling the personality crisis and prompting quality education with the background of personality crisis and education limitations. part two is from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our. it deals with the inevita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funct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association as value, university, autonomy, cooperation and diversity on the ba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person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it suggests that there is the logical relevance between student associ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therefore, it demonstrat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funct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furthermore, it analyzes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funct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from the view of philosophy,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and the actuality of it by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 between association members and non-members. chapter five and chapter six is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it discusses the methods and mechanism of funct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it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guide, standardiz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association organism, the model function of advisor and a goo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in a word, student association plays the realistic and necessary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from logical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student association influenc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by the function of association organism, model function of association members and the goo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association culture exert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by conflicts, fusion and promptness, while the association activities foster students personality by the students internalized organism of morality. key words: student associati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function iii 目 录 摘要摘要 abstractabstract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2 第二章第二章 中学社团与学生人格培育相互作用的逻辑分析中学社团与学生人格培育相互作用的逻辑分析 3 第一节 人格、人格培育及其分类 3 第二节 中学社团与学生人格培育的内在逻辑 5 第三章第三章 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理论分析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理论分析 7 第一节 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哲学理论基础 7 第二节 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7 第三节 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人格理论基础 8 第四节 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教育理论基础 9 第四章第四章 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实证分析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实证分析 10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10 第二节 调查的数据和分析 11 第三节 调查结论 14 第五章第五章 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的作用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的作用 14 第一节 中学社团机构和社团成员对人格培育的作用 14 第二节 中学社团文化对人格培育的作用 16 第三节 中学社团活动对人格培育的作用 21 第六章第六章 结结 论论 2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7 附录附录 28 后记后记 3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 1 1 1、绪论绪论 1.1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 段。但科学技术在带来物质生产的高速增长同时,也给人的观念、价值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如: 克隆问题给人类的伦理道德带来了巨 大的挑战;很多的科技用来搞军备竞赛,对人类的和平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臭氧空洞,温室 效应,水源短缺,能源耗竭,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等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 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已经并即将引发的全球性的重大灾难性后果, 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技术能 力能够解决的范围。因为,这些问题的实质是精神的危机,人性的危机和人格的异化。在深 刻反思的基础上强调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视人格教育以解决面临的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当今中国,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们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 具体表现为:传统人格的“失效”即传统人格的依赖性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独 立人格的要求;现实人格的“失范”即社会变革和转型带来的道德的冲突、价值困惑而导致 的普遍边际人格乃至病态人格的生存状态;理想人格的“失落”即人们原有的终极价值目标 丢失后新的理想未能及时建立, 随之陷入一种虚无和盲从。 因此在经济发展和国家振兴上表 现为后劲不足, 缺少创造力和生命力。 现代化实质是人格的现代化, 正如英格尔斯所说: “一 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它的现代 政治、 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 这样的国 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 ” 1 而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 的最佳时期,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和各种传播媒体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和认识也处在急剧变 化之中,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就有可能造成人格缺陷,严重的会形成病态人格。中学生 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生力量,为此,我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中学生人格的培养。 教育有两个伟大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但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口 号下,人类拼命的获取知识而忘却了对智慧的追求,教育的灵魂被遮蔽了。2人们获得了知 识,收获了物质,但失去了精神,迷失了自我。正如弗洛姆所批判的,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 主要在于造就于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 而不是在于促进学生人性的发展。 在对教育深刻反思 的基础上,我国推出了旨在适应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不再追求“工具理性” ,而倡导 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让教育回归本性。反对分科主义课程体系,把人与其生活于其 1葛明贵: 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年 7 月 2约翰.杜威美: 人的问题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第一版 211 页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 2 中的世界割裂开来,反对把学生人格“片面化” ,反对把各学科彼此隔绝开来向学生“浇铸” 知识,追求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格整体发展。3追求人格培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新课程改 革的必然要求。 而在现实学校教育中, 学校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对学生的现代人格研究几乎一片 空白,教育中注重的是学生规范的养成和理论灌输,对人格教育缺少足够的重视。即使在实 行新课程改革的学校,虽然强调重视人格教育,但缺乏人格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课堂教学 渗透人格教育是一理想途径, 但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 课堂教学实际上还是以考试为目标而 不是人本身。即便教学中有所渗透,更多的也只是人格知识的灌输,缺乏人格心情的培育和 实践,人格培育效果不佳。人格培育路在何方?中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注册,以科技、文 化、艺术、体育等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生的第 二课堂。他们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由发展,推动着学生 健康人格的培育。学生社团不失为学生人格培育的有效途径。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国际国内环境的种种人格危机问题, 以及中学教育体制和教学环节中 对人格培育的匮缺, 本课题试图以中学生社团和学生人格培育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中学社团 及其与人格培育的逻辑关系的理论分析, 并结合实践调查, 以探索出中学学生社团在培育中 学生人格方面的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和途径。 1.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而言, 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当少。 国内对于人 格教育一般理论研究多于对中学生人格教育的特殊研究, 对于高校社团研究多于对中学社团 的研究, 将中学社团和中学生人格培育结合在一起的系统研究更是罕见。 南京工业大学张晓 文、吴胜红的社团工作与大学生人格健康培养 4是目前仅能查到的、比较完整论述高校 社团对学生人格作用的文章, 其他比较多的是在理论上从社团活动和社团文化对学生人格作 用的研究如:何海兵的高校社团文化与人格塑造 , 5但尚缺乏系统的、实证的研究。对中 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作用的研究目前几乎是空白,更谈不上深入、系统、实证的研究,所 以开展对中学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研究很有必要。 1.3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中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注册,以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 自愿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 他们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 实现自我教育、 自主管理、 自由发展。 把学生人格培育的目标融入学生社团, 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让课程 3马会梅.新课程背景下的人格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 年 12 月 4 张晓文、吴胜红.社团工作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五邑大学学报2004 年 1 期 5 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与人格塑造j.2003 年 05 期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 3 回归经验和生活的新课程理念的。 因此, 学生社团对学生人格作用的研究是学校的一项重要 研究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在研究中主 要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格心理学、 教育学、 团体社会学等理论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来 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课题主要分六部分和一附件。第一部分,绪论,介绍该研究的意义、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中学社团与学生人格培育相互作用的逻辑分析。界定人格的概念、内容、特征并 从中分析中学社团与学生人格培育的内在逻辑。 第三部分, 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理论 分析。分别从哲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角度分析该作用的合理性。第四部分,学 生社团对人格作用的实证分析。通过调查、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分别从学生社团成员和非 成员人格特征比较、 参加社团前和参加社团后人格发展情况比较以及从社团骨干成员和一般 成员人格特征比较,总结出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显著的作用。第五部分,学生社团对人格培 育作用的途径。 从社团机构和社团成员对人格培育的作用、 社团文化对人格培育的作用和社 团活动对人格培育的作用角度深入、系统分析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机制。第六部分: 结论, 指出该研究的价值和成果。 附件收录了中学社团骨干成员对于参加社团的感受和体会。 2 2、中学社团中学社团与学生人格培育相互作用的与学生人格培育相互作用的逻辑分析逻辑分析 2.12.1 人格、人格培育及其分类人格、人格培育及其分类 “人格”一词的英文表达是“personality”,它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原意是指“假面 具” (mask) 。现在, “面具一词”被喻意,并被借用成为“人格” 。6“人格一词在含义上有 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是社会上的一种解释;二是指权利义务主体之资格,是 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是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是心理学上的解释。”7人格一直都是心 理学上研究的主题, 但各人格心理学派对人格也都有不同的界定。 笔者在综合各家理念的基 础上,主张人格是做人的根本之路,是由生理遗传与后天经验共同形成的,包含人的各种心 理要素,并能根据客观条件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统一,来体现个人特 色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它是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意、态等方式表现出来如何 为人的品味或格调。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具备了健全的人格,他们就能够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迎接各种挑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6 张晔、秦华伟.人格理论与塑造m.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一版. 第 2 页 7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7 月第一版 第 327 页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 4 人格的内涵极其丰富的。社团承载的人格培育功能所指的学生人格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认识自我。 人格健全的学生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可以有意识地对自我 进行适当的探索,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是设计自我。人格健全的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生 活事件能够理性分析。他们有较强的行为独立性,能够设计自己的生活,他们的成长轨迹与 自我设计有关。 三是实现自我。人格健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能 够充分开发自身的生命价值,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 四是适应自我。 人格健全的学生具有适应和调节自身与环境的能力, 能建立协调的人际 关系,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他们对社会现象和他人的内心活动具有较为敏锐的觉察力。 五是控制自我。 人格健全的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具有忍耐和控制能力而不被压垮。 与 人交往和处理事务时,人格健全的学生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 人,表现出合适的态度,具有自我控制能力。8 引导学生不断塑造和提升自己的人格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 因此, 人格培育是极 其重要的素质教育。 它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 的的教育。 按上述健全人格特征要求, 承载人格培育任务的中学生社团应完成包括以下三个 方面的任务: 一是学生知与行的和谐发展。 知与行的和谐发展就是通过一定的人格培育方式, 使学生 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和谐统一。在人格培育中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的需要、动机、兴 趣、理想和信念等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内心协调、知行统一,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设计与发展是否符合自身实际和现实的客观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各种准则。 二是学生对人际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客观现实生活中, 通过交往而 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其活动形式。环境是指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处的各种条 件。对人际和环境的处理与适应能力是人格是否健全的重要方面。 三是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 人格健全者应结合社会正当需求把热情和智 慧用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不断追求与成功中带来满足、愉快和成就感而实现自 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人格培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也是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 从教育任务看,人格培育属于中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其内容构成可分为:情感意志力 人格培育、协调力人格培育、适应力人格培育、创造力人格培育、个性化人格培育。 情感意志力人格培育:情感意志力是人格健全的内驱力,它是使人前进的驱动力,是一 种内在力。包括对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追求及其坚定性,情感意志力 人格培育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条件。 协调力人格培育: 协调力是指人际交往时的沟通能力, 协调力人格培育是健全人格形成 8汤正华. 论应用型人才非智力素质培养与学生社团建设的契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年 08 期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 5 的必备条件,它是情感意志力人格得以实现的社会基础。 适应力人格培育: 适应力是教育对象对环境适应能力的程度, 适应力人格培育是健全人 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感意志力人格和协调力人格社会实现的重要保障。 创造力人格培育:是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它是基于自主创新的国家、民族要求, 是健全人格的灵魂。 个性化人格培育: 是根据学生不同特征, 采取不同教育方式, 培养具有个性的人格培育。 个性化人格培育本质上是人本主义教育。 人格培育是人的力量得以充分显示的核心教育,人格培育的形式和内容是最需要锤炼 的。素质教育的植根与健康人格的培养要求向教育者提出了要高度重视人格培育的迫切任 务。作为特殊的组织,中学生社团与人格培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实施人格培育的重要 载体。 2.22.2 中学中学社团与学生人格培育的内在逻辑社团与学生人格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社团存在的价值性与学生情感意志力人格的培养 中学生社团存在的价值在于中学生需求的现实性和情感意志力培养的紧迫性。 在人的需 求层次中,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追求自由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中学生情感意志力人格培育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的需求不断升级, 用需求的满足, 努力 健全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从实际情况看,中学生的人格 状况还不稳定,可塑性大。他们可能因受到及时、良好的教育引导而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人 格, 也有可能因某些不良因素影响而形成有障碍的人格。 中学生人格培育中的这种需求特征 给社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价值。良好的社团组织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基础,以求知型、伦理型、创新型为特质,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对中学生的人 格发展和完善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社团设立的广泛性与中学生适应力人格的培养 学生社团设立的广泛性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多重性是一致的。 在校园里, 社团组织的 种类越来越多,社团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理论学习、文化体育、科技创新、文学艺术、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等。社团组织的广泛性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这 种广泛性还体现在一个社团内部成员构成的复杂性上, 不同年级的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乃至思 维方式的学生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互相熏陶,在一个人身上实现 了某种程度上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 渗透。 而适应力人格的培养对中学生的要求也 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的、专业上的、能力上的,还有行为习惯上的等等。社团的广泛性特 点为学生提供了满足适应力人格培养的新途径和新形式。 社团活动使学生突破了教室、 食堂、 宿舍三点一线的圈子, 使他们的交往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社团组织走出校园的活动 越多,其成员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实践阅历越开阔,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越强。对于培养社 团成员的适应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 6 (三)社团运行的协作性与中学生协调力人格的培养 中学生协调力人格培养要求与社团组织运行的协作性特点是内在契合的。 具有较强的团 队精神和与他人交际协作的能力, 已经被公认为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健全人格培 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团队精神、 协作能力。 社团组织从成立起在组织形式和运行上都 是一个需要协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集中社团骨干的智慧,需要每个人的相互配合。作为 一个社团的核心,社团组织负责人要起组织协调的作用,需要培养组织协作能力,在制定章 程、制度、发展目标、组织机构、筹措经费、开展活动以及凝聚成员等过程中培养协调力人 格。而每个成员要起好参与协调性作用,由于他们加入社团组织的主动性,就必然会利用一 切机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成员们团结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为共同的事业而 合作,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因此,社团组织对内对外的协作性特 点和团队精神的内在本质为协调力人格培养提供了新的空间。 (四)社团工作的自主性与中学生创造力人格的培养 社团工作的自主性特点与中学生创造力人格培养本质上是同构的。 同其他学生组织或具 体活动相比,社团工作在中学校园里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只要符合校纪校规,社团工作从组 织设立、活动形式、内容开展等不会受过多的限制和束缚,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团委的指导 下, 社团负责人及其活动骨干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组织设计活动, 其想象力和创新力容易得 到发挥。 这种在活动的开展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的特点,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 主动性、能动性。而主动性、能动性的开发与调动对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最终形成起着关键 作用。 中学生热衷社团活动, 从根本上来说是社团工作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 挥使然。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就是中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活动的开 展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参与创造。 通过组织或参加社团活动, 中学生大大地提高了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健全了人格。由于社团活动选择的自主性、目标的 指向性和行为的自觉性, 中学生没有感到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 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创造 力人格。 (五)社团规划的多样性与中学生个性化人格的培养 社团规划的多样性特点与中学生个性化人格培养的要求具有很高的符合度。学生社团组 织能够成立的重要因素,是成员具有相同的理想、兴趣、爱好或特长。不同的理想、兴趣、 爱好或特长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社团。这就决定了学生社团在人格培养方面的鲜明性与特色 性。 社团成员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因社团活动更加牢固, 其特长也会因社团活动得到进一步的 培养提高,起个性也得到进一步强化。一定程度上,社团活动对人才的培养优势超出了学校 培养人才目标的范围,这是学生社团在人才培养中进行个性强化的特殊作用。在学校里,如 果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而社团活 动的个性化色彩正是社团活动得以蓬勃开展的重要因素。 校园里, 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无论 规模多大,质量多高,也很难做到学生人人参与,各类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社团组织成 员的同质性使社团活动一呼百应,这与社团成员间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是直接相关的。社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 7 团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特长的 挖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个性化人格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9 3 3 中学中学社团对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理论分析人格培育作用的理论分析 3.13.1 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哲学理论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哲学理论基础基础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哲学使人格研究转向完整的现实的人, 转向人在创造实践中的不断生 成和发展。马克思从哲学的角度对人格作了分析。马克思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 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从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自己,追求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人能 够自己做主,这是人自由的最高体现。但是,人的发展受制于社会关系,因此,妨碍人的能 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的主要的盲目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因而,人驾驭自己的社会关系 是保证人的能力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10而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驾驭自己一定范围社会关 系的机会和平台。 马克思认为,在物质生产领域人的能力总是只能有限地得到发展,这是因为,物质生产 领域总是要利用工具, 而要利用工具则必须按照工具的运行规律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 总是 要借助某种不同于目的的手段为中介,手段总是限制着目的,使目的只能有限的实现。相对 于物质领域的劳动而言, 在艺术活动领域中, 则使人的能力发展得到充分自由的实现。 因而, 马克思称,艺术活动是真正自由的劳动的典范。艺术活动中,主体不再对对象采取一种功利 的态度, 而是直指主体的最高和最本质的目的人的能力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人的最高 使命和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能力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人类全部活动的目的围绕与此。 艺术活 动是对于人类最高目的的一种主观的“实现” ,通过这样一种主观实现,补偿了其他实践活 动的有限性、非主体性,使人在其他领域中未得到发展的能力得到某种象征性的发展。借助 于这种人的能力的象征性发展,就构成了人格的某种完整性。11学生社团由兴趣而结成,没 有功利的目的性,唯独的目的就是锻炼。因而,在学生社团的舞台上,学生自由的开展各种 活动,展开自己的想象、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带有功利的目的性,实现着自我能力的全面提 升和人格的完善。 3.23.2 中学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社会学理论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基础 团体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类基本的需要,如身体的、心理的、情绪的和精神的需要, 都是一个整体而不能分开。个人是以完整的个人不是分立的个人,与他人发生密切的联系。 人类的各种需要是相互关联的并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人类在行为发展过 9汤正华. 论应用型人才非智力素质培养与学生社团建设的契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年 08 期 10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2 月第一版 第 209 页 11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2 月第一版 第 211 页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 8 程中,一定要有健全而适当的团体生活,而且这种团体生活一直存在直至生命的终结。个人 在他的生命中必须通过一个健全合适的团体生活, 才能达到健全的发展。 一个健全的团体生 活必须包括一下几个要素: 可向团体成员提供平等的认同机会; 提供归属多数人的温暖感觉; 有表现自我,维持自己在团体中独特性的自由;有选择自己喜欢朋友的自由。人是团体中的 一部分,不能离开团体而生存。因此,团体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12从对人类的生存 和发展来看,作为团体形式之一的学生社团也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见,团体社会 学理论为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奠定了社会学理论基础。 社会符号互动论的倡导者库利认为,正是在人际关系中,个性才最明显地存在和表现 出来。社会和个人是一种有机的关系,社会和个人并不代表两个事物,而只表示同一事物的 个体方面和集体方面。个人和社会是一体的。库利认为,个人是通过初级群体来学习社会、 走向社会的。初级群体是指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和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然的关 系世界。交往密切的初级群体是产生人类合作与友谊的土壤,是友爱、同情心等人性的养育 所。在初级群体中,个人情感将获得共鸣而被社会化,并且受共同精神的约束。13中学生社 团是经学校批准注册,以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织起 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 其可称之为一初级群体。 库里的这些观点为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 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另一社会学理论基础。 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 m e斯皮罗从人性和文化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 文化是指 一种认知系统, 即一系列被纳入相互连接的有较高秩序的网络和结构中的关于自然、 人和社 会的命题 。这些命题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范性的。 ”这一定义的内涵是:文化被确立为 一个认知系统,文化具有认知的功能,通过这个认知系统,人可以获得关于自然、人和社会 的知识;文化是一个具有较高秩序的网络和结构,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是由一系列 命题组成的,文化具有可接受性;文化规范人的行为。斯皮罗把文化与人的认知和行为紧 密结合起来,为我们分析社团文化促进人格形成提供了一种视角。14 3.33.3 中学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人格理论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人格理论基础基础 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班杜拉认为,学习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虽然强 化有重要作用,但是强化不是人们获得行为的惟一方式。他提出观察学习的概念,认为人们 往往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在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而学习的。 人们在观察他人的行为中形成了有关新行为如何操作的观念, 这一编码信息在以后的生活中 就作为一个行动的导向。 这种学习无须对每个细小的反应进行强化, 也无须尝试错误去摸索。 这种直接获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称之为无尝试学习。15学生在教室内的学习是在压力和 12范克新、肖萍.团体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6 月第一版.第 58 页 13范克新、肖萍.团体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6 月第一版.第 69 页 14查尔斯.h.扎斯特罗美: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第一版第 312 页 15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一版第 311 页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 9 反复强化下的学习,在社团中学生更多的出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此刻也存在在学习即 是一种观察学习、无尝试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的人格得到自然的培育。可见,人格社会 学习理论为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发生提供了人格理论的基础。 自我实现理论的倡导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 足,潜能要求实现。他认为,需要有一种渐进的的层次,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 一些需要。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指出, 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 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 只有在所有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还发现,自我实现者与一个人的 童年经验有密切关系。他提出教育应该“有限度的自由” ,过分放纵或控制过严的教养 方式对“完美人性”的培养,对人的自我实现都是不利的。16显然,中学社团不是一个过分 放纵或控制过严的场所,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自我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人本主义学者希尔,在马斯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交往需要。希尔认为,大多数 人渴望与他人有广泛的社会接触,交往在人类的产生、发展中有极重大的作用,人际交往被 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希尔认为,人们需要交往有四个主要原因:通过将自己与 别人比较,以减少不确定性;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支持;从他人那里获得注意和表扬;从社 会获得互助刺激。 17研究表明, 社会交往还能起缓解压力的作用。 喜欢高水平社会交往的人, 社会压力比较低,有利于身心健康。18而学生社团本来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起 来的群众组织,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显然,该理论为学生社团对人 格培育的作用提供了又一理论基石。 3.43.4 中学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教育理论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教育理论基础基础 21 世纪以来,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培植人文精神 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并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潮。 “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的生命展 现作为活动的第一要义,其核心是集中于人的精神及其成长。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 育之所以是教育,正是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人本教育要采用人文 的方法,才能收到好效果。这种方法不是教,而是化。不能只靠定条条、讲规则,而需要从 各个方面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19学生社团中没有强制、没有灌输,更多的是自主、自由 和交流,是人文教育的有效场所。显然,学生社团对学生人格作用更多的体现在“育”上而 不是“教”上。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其基本宗旨就是把年轻一代培养 成学习和生活的主体,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在日后成为社会历史 16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一版第 213 页 17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一版第 236 页 18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一版第 238 页 19童富勇. 现代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第一版第 37 页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 10 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主要是通过内在的和外在的机制形成的。 其中内在的机制主要指自然遗 传机制,外在机制主要包括社会文化遗传机制、实践活动生成机制及教育。社会文化遗传机 制是指个人体通过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接纳某些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实践活动生成机制是指个体通过劳动实践, 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 并在实践中产生自 我意识,创造人类文化。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个体的主体意识才能得以萌芽,主体能力才得 以不断增强。20而社团中的社团文化和社团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遗传机制和实践活动 生成机制。学生的人格可以在社团文化和社团实践活动中得到培育。 生活德育理念强调, 德育与生活一体。 德育要从生活出发,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 关照学生的整体生活;德育要在生活中进行,以生活世界为依托,引导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直 观地面对道德问题,解决道德问题,体验道德生活,德育要回到生活,以生活为目的,引导 学生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并创造有道德的可能生活,提升生活的意义和价值。21德育只有 植根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学生社团可以让学生暂时远离课堂, 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解决道德问题,是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培育学生人格的 理想方式。 4 4、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作用的实证分析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作用的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学生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作用的现实性,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社团情况做 了调查,从社团成员和教师的角度分析社团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培育的作用。 4.14.1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1、调查目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这 样的观点: 在学术性的教育之外, 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素质 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必须考虑到,学生总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而在此之前他应该做好充 分的准备。以“全面”要求学生,即是以“全面”要求学校。如何在课堂之外寻找出一条新 的道路来实现,确乎成为一个困扰的命题。而社团是一个可能的答案。此项调查不仅关注参 与度的差异在不同学生素质上的差异, 也关注学生参与前后个人素质的对比, 以此得出更为 系统和科学的结论。 2、调查对象:在校园里通过访谈和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对 200 名同学调查。希望能以学生 的视角充分发现社团的积极参与者与较少参与者之间的不同, 以及获得社团的积极参与者对 个人素质的自我评价,使调查更为客观和直接。同时为了更全面地获得信息,同样对 50 位 了解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的教师进行了访谈、 调查。 认为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能更为直 接地感受到不同参与度的学生、同一学生在参与前后个人素质所发生的变化。换言之,笔者 20童富勇. 现代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第一版第 39 页 21童富勇. 现代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第一版第 324 页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社团对学生人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6307-2025银靶材
- T/CNSS 015-2022孕期体重增长异常妇女膳食指导
- 2025年河北邯郸市口腔医院秋季博硕人才引进12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贵州省康复医院合同制人员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甘肃天水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270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江口县第六幼儿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马关县小坝子镇公开储备一批村“两委”后备干部(16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福建漳州市芗江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若干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金华市中医医院招聘编外工作人员5人(第二批)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工厂安全培训标准周期课件
- 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课件
- 多传感器融合赋能无人驾驶列车的安全感知-洞察及研究
- 2025时事政治必考试题库及答案及完整答案详解
- 药事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课件
- 2025人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三篇)
- 汉字的六种结构方式
- 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标准WST855-2025解读课件
- 酒店法律培训课件
- 公证一般程序课件
- 2025年食品安全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口腔补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