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学名师更是高 校最宝贵的资源。2003 年以来,教育部在高校中设立“教学名师奖” ,这是党和 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通过表彰和奖励高校中在教学工 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进一步在高校中确立以注重教师、注重教学、注重质 量为工作的导向,强化教学是学校工作中心的理念。这一措施的意义主要在于: 一是促进了一批专业知识深厚的教授走上讲台进行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授, 从而 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了享受名师教诲的机会; 二是促进了高校把工作重心放回教学 工作中,影响和带动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培养高素质人才上;三是促进了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产学 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 实践证明,在高等学校中设立“教学名师奖”的评选活动,既是对名师个人 在教学工作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 也是对高等教育教学岗位上广大教 师的默默付出的充分肯定。这一评选活动在高校中乃至社会上营造了宣传名师、 学习名师、争做名师的氛围,对加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等教育教学 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 程中,评选体系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工程本身的实施也有局限性。本文以教师 专业发展理论为支撑,通过对教学名师奖的设立背景、目标、申请程序及评选体 系的分析解读,发现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体系及工程管理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期为教学名师评选的完善和长远发展提供一些肤浅的建议。 本文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 理论研究法、 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并在第三章中系统梳理了教学名师奖设立的背 景、目标、申请程序,且对 2003 年2009 年五届的“国家教学名师奖”评选 指标体系进了系统的分析对比解读, 从中发现了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体系及工程 管理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工程的评选指标体系中量化指标不明确,工程本身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研究 ii 的后续管理不系统等。最后,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试图为“教学名师” 评选指标体系和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一些可供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名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teacher as a spiritual pioneer,always bear the glorious task of disseminate the culture , prosper the academic and promote the science , plays the vital role of enlighting masses , nurturing talent , inherit the past and future . they have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for human cilivization , social progress ,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hey established the immortal exploits to eliminate ignorance ,improve study , shape the young generation . especially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eachers in particular teaching college teacher is the most valuable resources, their have more profound contribution to cultivate tal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2003,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et up renowned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party and the country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recognize and reward outstanding teaching teacher, to establish the focus on teaching , quality- oriented, strengthening the central task of teaching the concept of the school. its significance lies mainly in:first, the podium for a group of professors taught basic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to enable more students to get teachers words and deeds; second is to promote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ity teaching, influence and lead the teachers to primary energy into nurturing talent; third ,the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ouble of teachers, to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ctively explore combining work with study,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set 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build the right direction.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set up the award of “ college famous teacher” is a teacher full recognition of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individual, but also on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positions tireless efforts, full recognition of silent devotion. this activity created a publicity teacher, teacher learning, striving to be masters of the atmosphere, the strengthe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of teach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has been widespread praise. however,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there is still a controvers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itself has limitation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tudy, theoretical stud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third chapter in the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the renowned teacher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ckground, objectives, application procedures and 2003 - 2009 five of the award of “ college famous teacher” into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interpretation, and found the reward teacher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s inherent in such project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quantitative targets is not clear, the project itself is not the follow- up management system. finally, from the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研究 iv perspective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rying to teaching master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project management for some of the problems for the solutions. key words : renowned teachers colleg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ster teachers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始终承担着传播文化、繁荣学术、弘扬科学的 光荣任务,起着开启民智、哺育人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他们为 人类的文明、 社会的进步、 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扫除愚昧、 改良风习、塑造青年一代建立了不朽功勋。教师及其劳动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刚开始踏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虽然 经过了就职的专业训练并获得了合格的教师资格证书, 却还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教 育教学专业人员,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即随着教学工 作经历的延续、 经验的积累、 知识的更新及不断的反思才能逐渐达到专业的成熟。 一、选题的缘由 教书育人作为高等院校的核心任务, 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一直是各个 高校孜孜以求的目标。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多年来, 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我国高校现阶段面临着新的瓶颈: 一方面, 自从 1999 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以来,招生人数逐年上升,我国高等教 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过程中, 办学条件的日益紧张和高水平师资的 日益不足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本科教育质量的下滑;另一方面,高校中重科研 轻教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教师的精力较多的投入到容易直接产生学术声誉和经 济效益的科研、学术研究领域,一部分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愿意甚 至拒绝给本科生上课,从而加剧了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下滑。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 授上讲台。 2003 年,教育部决定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每三年评选出 100 位名师奖获奖教师并给予表彰。2007 年 1 月,教育部将“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的评选表彰工作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且从 2007 年开始,将原来 每三年一次的评选工作改为每年开展一次,此后,各省级、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甚 至众多高等学校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名师工程” ,以期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深化 教学改革的力度,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研究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实施几年来,已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先后评 出了 500 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上万名省级“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 , 推出了一大批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能长期从事基础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 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名师,并通过名师的引导示范作用,带动了 广大高校教师积极投身基础教学工作的热情,促进了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教材建 设,教学梯队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高校的整体素质 教育。并以此为契机,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教学、关注名师的良好氛围。 然而, 从 2003 年工程启动到 2009 年, 历经七年共举办了五届的 “教学名师” 工程,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 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教学名师工程的实施,是我国实行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 2003 年到 2009 年共五届的教学名师评选活动 的研究,运用数据分析与差异对比,以及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希望为名 师工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2、现实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过: “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 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 出名。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教师队 伍也在快速的壮大,尤其是大批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 新生力量。据教育部人事司统计,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专任教师从 2002 年的 61.84 万人增长到 2005 年的 96.58 万人再到 2009 年的 130.97 万人, 平均增长幅度超过 35%;2009 年全国高等院校 30 岁以下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28.76%,40 岁以下占 63.8%。面对高等院校中年轻教师的急剧增长,如何引导他们在尽量短 的时间内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不仅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成 长的需要。因为,教师队伍发展的状况如何,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 不仅直接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高校能否持续稳定健 康发展。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学校提供良 好的条件以及有效的评价激励措施。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本文期望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及其评价体系和对教学名师的研究, 探讨评价体系激励效应产生的效果及局限性,为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 考,从而使工程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在提出选题的缘由和确定研究意义之后,通过登陆期刊论文网、教育部本科 质量网收集相关资料和查阅学校图书馆中相关书籍, 对有关论文的资料进行收集 整理,并根据资料概括出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名师的概念及特质、教师专业发展的 内涵及主要影响因素等相关理论;第三部分要详细介绍教学名师工程设立的背 景、目的、申报程序,并系统分析评选指标体系的变化发展,找出工程中存在的 问题;最后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寻找可以解决的途径。 (二)主要内容 本文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 理论研究法、 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并在第三章中系统梳理了教学名师奖设立的背 景、目标、申请程序,且对 2003 年2009 年间举办的五届 “国家教学名师奖” 评选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解读, 从中发现了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体系 及工程管理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工程的评选指标体系中量化指标不明确,工 程本身的后续管理不系统等。最后,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试图为“教学 名师”评选指标体系和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一些可供解决的途径。 四、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如下: 理论研究法:本文在分析中涉及了不同学科的概念和理论,借助教育学、管 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些不同学 科之间的概念和理论将用于对教学名师工程研究的不同侧面。 文献研究法: 本文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 教育刊物和著作及网上文章, 在此基础上获得基本资料和观点依据,并对有关名师工程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研究 4 五、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家教学名师奖的设立背景、 设立目标和评选指标体系的发 展变化的基础上,对从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为问题的 解决寻找途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学名师” 工程的研究 对于“教学名师”工程这一近几年新出现的事物,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此关注 的并不多,且基本上都聚焦于中小学教学名师的研究,对于高等院校教学名师的 研究更是成果寥寥。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教育理论界对重大教育政策的反 映迟缓和态度冷淡。 目前仅有的关于高校教学名师工程的研究也主要停留在对实 施教学名师工程的必要性及如何实施、 如何培养教学名师和教学名师指标体系的 变化几个方面。 1 、关于教学名师的内涵及特质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教学名师的内涵及特质的研究,仅有汪青松的论高校 名师的内涵及其培养 1 和周红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内涵辨析 2 两篇文章;而 对于名师及其特征的研究倒还有一些。汪青松在论高校名师的内涵及其培养 一文中,从教师的名气、声望和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及修养两个大的方面对教 师名师所应具备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并据此界定了高校名师的内涵。 而周红则是从 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两个不同的 层面对名师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高校教学名师的内涵和特征。 2 、关于如何培养教学名师的研究 陈敏在高校教学名师阶段性培养策略研究3中从适应教学实践、完善教 学能力的教学生手阶段,从基本适应教学工作到熟练掌握教学知识技能、从优秀 的教书匠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完美典范几个阶段论述了一个教师从一个“生 手”到教学名师的成长步骤;陈列则在论大学教学名师4中,从教育专家与 学者的辨证关系中,进一步论证了教学名师所具有的教学优势。王屹、曾茂林在 1 汪青松,论高校名师的内涵及其培养 j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0) 2 周红,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内涵辨析 j ,煤炭高等教育,2004(07) 3 陈敏,高校教学名师阶段性培养策略研究 j ,煤炭高等教育,2004 年 4 期 4 陈列,论大学教学名师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6 期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研究 6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选拔与培养是方法初探5一文中,通过对评选的 范围和条件的分析,找到一套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名师的培养与管理方案。马 海群则在论教学名师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6一文中,从对已选拔出的教学 名师的知识的管理角度出发,探讨建设教学名师知识共享平台的可行性,以期培 养出更好的教学名师。 3 、实施教学名师工程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研究 贵志祥、熊楚才在评选高校教学名师的必要性7中从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素质的需要、扭转重科研轻教学倾向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提升教师社 会地位的需要四个方面论述了高校教学名师评选的必要性;此外, 高校“教学 名师”工程建设的价值研究8、 高职院校应实施教学名师工程9等文章也从 不同侧面论上了实施教学名师评选的必要性。徐子健、王乘在名师工程:高校 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10中从政府与学校的重视、制定导向性政策、加大对教 改研究的支持、强化培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重视师德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在名 师工程中应做哪些方面的努力。张爱梅、李娜在论高校名师工程的实施11中 从“名师”的内涵与标准、实施“名师工程”的背景与意义及实施名师工程的有 效途径三个大的方面论证名师工程的实施。 4 、教学名师评选指标体系的变化 仅王丽荣所著的当前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指标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展望12一 文,通过对比教育部 2003 年和 2006 年两届的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指标,分析指标 体系的构成并对未来的发展作了一定的预测。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广大高校教师能够加强自身专业 发展,投身本科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而对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 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到这一领域。 5 王屹、曾茂林,少数名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选拔与培养方法初探 j ,高教论坛,2007 年 1 期 6 马海群、陈媛媛,论教学名师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 j ,黑龙江大学(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 年 21 期 7 贵志祥、熊楚才,评选高校教学名师的必要性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 5 月 8 刘晖、周志平、赵书超,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的价值研究 j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 2 期 9 王文龙,高职院校应实施教学名师工程 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 年 4 期 10 徐子健、王乘,教学名师工程: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 j ,2003 年 1 期 11 张爱梅、李娜,论高校名师工程的实施 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 2 期 12 王丽荣,当前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指标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展望 j ,黑龙江大学(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 年 10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教育理论界开始对教师发展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到 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 在教育、教学中主导作用的至关重要性,由此,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也逐渐成为我 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通常要经历由 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提 高专业水平而缩短其所用的时间。因此,研究教师职业的发展特点,改进教师的 培养与培训,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的最终目标。纵观理论,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教师发展内涵研究 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全程, 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延 续的问题, 更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变化过程,即教师的职业追求、信仰、需要、 职业能力等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霍伊尔、佩里以及 台湾学者罗清水等;第二类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代表人 物有利特尔、斯帕克斯和赫什;第三类认为以上两种涵义兼而有之。 2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研究 (1)国外的研究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学者弗兰西斯 富勒在 1969 年为改进教师教育编制了 教 师关注问卷 ,通过研究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所关注事物的更迭,总结教师专业 发展中的规律。随后,富勒根据自己与助手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研究,提出 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关注事物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 4 个阶段:教学前关 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 而到了 70 年代,美国学者卡茨根据访谈和问卷所总结的数据,研究学前教 师的培训和发展,并据此将教师的发展分为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 成熟时期四个阶段。 70 年代末,以伯顿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批学者, 以处于不同教学生 涯发展阶段的教师为样本,展开了大样本、严密有序的访谈研究,总结出教师生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研究 8 涯循环发展理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伯顿等人的研究以对数据 的大量收集、处理与分析为基础,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但却没有涉及对 教师的未来发展的研究。 现任美国霍布金斯大学教育与专业发展学院院长费斯勒教授在其撰写的 教 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中在运用观察、访谈和典型调查的研究 方法,详细分析了成人发展和人类生命发展阶段等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了 整体、 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他在这一理论中将教师的发展分为职前教育阶段、 职初教育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职业挫折阶段、职业稳定阶段、 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等 8 个阶段。此外,他还考察了影响教师职业发展 的因素,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受到教师个人及其职业背景两方面因素的影 响。其中个人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积极的关键事件、生活中的危机因素、个 人脾气或气质因素、嗜好等;职业背景因素包括学校规则、管理类型、公共信任、 社会期望、专业组织和社团组织。 格拉特霍恩则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 一是个人 因素。包括认知发展、生涯发展、动机发展;二是与教师工作生活相关的因素。 包括社会与社区、学校系统、学校、教学小组或院系、课堂;三是促进教师发展 的特殊介入活动因素。 在所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研究中, 司德菲关于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理 论最有影响力。他在总结费斯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 展模式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 生涯阶段、 退出生涯阶段 5 个阶段。 司德菲还提出, 教师在更新生涯阶段过程中, 可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度过低潮,走出专业成长的瓶颈,这是对费斯勒理论的一种 超越。司德菲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的优点在于其更完整、真实地描述了教师发展的 历程。 从以上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 80 年代以来,各种教师发展阶段理论 层出不穷,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采用生涯发展或时间序列作为其研究思路。即在对教师职业发展阶段 进行划分时,各种理论都将年龄作为主要参数和常模,强调教师职业特点会随着 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其次,承认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础上提出需要对教师进行个别化培训。例如,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给予教师不同 的支持;在设计适当的培训方法上,考虑教师当前的需要和兴趣。最后,随着对 教师发展研究的逐步完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整个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 的过程。 (2)国内的研究 国内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一些分段理论, 主要有: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角度进行划分的“非关注、虚拟关注、生 存关注、任务关注、自我更新关注”的五阶段论;按“教师素质和工作业绩”划 分的分别对应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 师等)的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的四阶段论;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及职业成熟度”角度进行划分的“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持续发展期”的四 阶段论等等。 而我国学者关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其中最具权威的是由教育部师范司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13其中认 为,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教师幼年与学生时代的生活经 历、主管经验及人格特质等;师范教育阶段,学生不仅受正式课程的影响,更受 潜在课程的影响; 任教后的影响主要有学校环境, 教师的社会地位、 生活环境等。 叶澜教授则是根据国内外研究将其归为四大类:认知发展研究框架(心理发 展标准),主要侧重于教师的认知发展水平对专业行为和活动的影响;职业生 命周期研究框架(生命周期标准),侧重分析对教师职业生涯和人生阶段的特征 研究;“关注”研究框架(关注研究标准),教师在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所遇到 的问题和关注的焦点;教师社会化框架(社会化标准),从教师作为社会人的角 度,考察其成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变化过程,核心是个人的需要、能力、意向与学 校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模式研究 (1)国外研究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讨不是太多。其中被广泛接 受的专业发展模式基本在sparks&loucks- horsle和drago- severson的研究模形中 13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8- 75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研究 10 得到体现。他们包括:培训;观察评估;参与发展完善过程;研究小组;探 究行动研究;个体指导活动;辅导。 (2)国内研究 王少非老师曾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总结为以下几点14:教师个人知识 管理;专业发展规划;教学案例开发;教学档案袋开发;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同伴指导;教研组织建设及活动开展。 (三)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纵观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关于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成果喜人,但涉及 名师工程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且都集中于对其必要性和名师培养的方法进行探 讨。而对于教学名师工程尚没有一个涉及其背景、理论基础、评价体系、影响和 发展的系统研究。 二、基本理论 (一)教学名师的概念 1、名师的内涵 名师,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著名的教师” ;而在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对名师的解释是“有名的教师或师傅” 。古今中外可以称得上名师的人举不 胜数,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西方的苏格拉底、夸美纽斯等。他们在自己一生的 教育活动中凭借自己的学识、人品等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名师”这一称谓 成为了人们对他们的尊称,也成为他们个人荣誉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这一过程 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与权力的大小无关,更与经济利 益无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名师”这一称谓并不是为学校“教师”所独设的, 它更大意义上是作为一种尊称和敬语来使用的,它不仅富有生活化、礼节性、口 语化的意味,还在外延上要比“教师”这个正式、规范的概念宽泛的多,不仅单 指学校中教学能力强、 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教师, 而且指那些在某个领域术有专攻、 学有所长的人。因此, “名师”这一称谓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是非常宽泛的,举 14 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 j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8- 185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凡戏剧、绘画、摄影、书法、音乐、服装设计、建筑等诸多领域都在频繁而普遍 的使用着。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名师的广泛意义应该是指“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 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15。而单就教育领域来说, “名师”应特指那 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研究的领军者、教育改 革创新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是那些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矢志 不渝的目标,坚持超越自我,不断发挥影响力,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终身事业来 经营的优秀教师代表。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教师应是学者与教育专家的结合,这是大学教师与中小 学教师之间最主要的区别,这也是由大学所具有的独特研究环境所赋予的。大学 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传播科学、传播文化、传播真理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 地方,是承接人类文明的纽带。现代大学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科学研究与技 术开发以及继承和传播文化的职能, 并且通过各种交往方式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 社会。大学教师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实践领域的教学理论研究,其主要研究 在于开拓科学与文化的新领域, 推动人类社会的科学、 文化与技术的发展。 因此, 大学名师不仅要具备学者的精神风貌、独立个性、不凡气度、广阔眼界和卓越学 识,还要具有教育家的高尚师德和精湛教艺。 1978 年,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 行规定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评选“特级教师” ,由此拉开了“名师”评选的大幕。 三十几年的教育改革发展之后, “名师”这一词汇已不再是过去特指人们发自内 心的景仰和口头的传颂的含义了,今天的“名师”大都是由社会的正规组织或机 构,尤其是权力部门所认可的,是在社会的制度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标准,遵从 一定的程序,在一定名额的控制下经过千挑万选“评”出来的,而且与一定的级 别、待遇、利益相联系。 本文所要论述的名师则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由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行政 主管部门,遵循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一定名额的控制下评选 出来并与其职称、待遇、利益等相联系的优秀教师。 2、名师的特质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日新月异,世界因知识而发生着 15 程大琥: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 j , 中国教育学刊 ,2000 年第 3 期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研究 12 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的培养也日渐成为了社会的焦点,教育的作用为大家所重 视,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质量 逐步提高,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子女成材,心甘情愿地进行教育投资,为了让 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惜一切代价。 而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认定 标准不是校长,不是校舍,更不是高昂的学费,而是教师,或者说是影响力大、 教学质量高的名师。 由此, 人们对教师尤其是名师的关注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人们推崇名校,崇拜名师,期盼这个社会能够培养和塑造出更多的名师,从而使 更多的人在名师的指导和熏陶下成长、成才。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名师,名 师应具备哪些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研究与对名师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名师应 该具备以下特质: (1 )高尚的师德 作为名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这是名师成长的前提条件。传道之人,必须 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名师的师德主要表现 为两个方面: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人思想灵魂的精神支柱, 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 作用、推动作用和保证作用。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集中表现为必 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 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的经验总结和自我选择, 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反映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前 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而这些也正是我国名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思想素养,这既是由社会 主义学校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所决定的,也是教师做好科研工作的需要,更是教师 作为人民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是许 多优秀教师之所以做出卓著成绩的源动力。崇高的事业心、强烈的敬业精神铸就 了名师的“师魂” 。 一个教师一旦有了“师魂” , 那么当他走上讲台或接触学生时,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一切烦恼、挫折、痛苦等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去,心里想的是教学,心中装的是 学生。 热爱学生, 是教师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 教育是爱的共鸣, 是心与心的呼应。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教育好学生, 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可以说,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 身体的全面关心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了解和信任上。 大凡名师,他们的人格特征上都镌刻着一个大大的“爱”字。用自己满腔的 热情和无私的爱铸就了教育事业的辉煌。 特级教师魏书生就认为粉笔生涯蕴涵着 五大乐趣:首先,教师的劳动是双倍收获的劳动,既能收获学生的成绩和成长, 还能收获感情和心意。其次,教师的工作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能出科研成果。 第三,教师可以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第四,教师关系国家的未来。第五,长期工 作能够被职业训练出适应性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的确,得天下英才而 教之,乃人生一大乐事,它的最终目标令人激动万分,它的过程也会使人快乐无 比。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乃至成为一位研究型、专家型的名师,就 必须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能为从事教育事业而终身无憾。 (2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 作为名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这是成为名师的基本 条件。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知识结构的主要骨架。一名优秀的教师总能在全面、 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理论的前提下,根据科技发展趋向和经济建设要求,不断 积累本学科前沿知识,将最新科技成就引入教学之中,从而丰富课程内容,培养 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其知识结构的基础成层。专业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 联系、 相辅相成的, 因此, 专业的发展应当有一个更广阔的背景和更深厚的基础。 如果说学科专业是一株绿苗的话, 那么它只有在丰富的文化土壤里才能茁壮的生 长。名师成长亦应如此,一个文化背景单薄、知识结构单一的教师,视野不可能 开阔,底气不可能很足,专业也不可能过硬,当然离名师的距离也就不会很小。 作为名师,要有一个由若干知识组成的网络。这一知识网络应包括四个层次,首 先是条件性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第二层次则是本体性知识, 即大学所学的专业课程及学习的方法。相关统计表明,一个人在学校所学到的知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研究 14 识只占全部工作所需的 20%,其余的都得靠自己学习,因此,学生在学校中除了 学习,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才是让其受用一生的。第三层次包括各种 扩展性知识。即学科以外的广博的文化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都要多 少懂一点。第四层次则是指实践性知识,如方法论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 外语知识等等。其中,第三、四层次是外围层次的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多懂些, 知识面尽可能宽些,否则,就会与学生缺乏共同语言。 (3 )精湛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作为名师,要掌握精湛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是成为名 师的必然要求。教师之所以成为“师” ,教才是其根本。教学能力处于教师能力 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教学预 见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育机智能力组成。教学预见能力是通 过各种途径、测试,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恰当的对策, 克服教育滞后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指对教育内容进行精细加工,熟练运用以计 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选用教学方法,并能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教 学表达能力主要指熟练准确、生动简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手势等传授思想、交 流信息的能力。教育机智能力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四种 能力共同构成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高深的 学问之外,还要能够在教学中合理选择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熟练运用各种教学 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知识优效的传授给学生。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 还是时代对广大教师 的要求。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以传授知识 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 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 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 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 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 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纵观中外 名师,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拥有着较高的科研能力,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在 其所在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科研能力是名师成长的支撑点,是成就名师的关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键。 总结名师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感悟名师,还可以为 我们培养更多的名师提供经验借鉴。 (二)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 教师教育研究专家、 著名教育学家舒尔曼认为, 教师作为职业应该具有一般性特点, 他经过深入研究将其归纳为六个共同点:“ 服务于社会的义务追求重要的社会目的, 将道德理性能力和他们的技能和理 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服务于他人;学术性和理性的理解在教师极其 复杂、高难度的服务的背后,有赖于一定的理论和研究体系评估的支持;实践 技能或表现的领域职业的知识基础由学者们发展起来, 但职业最终要归于实 践; 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与判断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判断是 教师和其他职业共有的品质标志; 从经验中学习的必要性这种经验反映了 在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析2025年工程项目管理考试高频试题及答案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知识总结与测试卷
- 企业人才培训合同详细
- 畜牧养殖技术服务与购销合同
- 学校图书馆采购合作协议
- 课堂参与与互动方式创新计划
- 移动线路l2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肺炎英语试题及答案
- 西班牙语考试试题及答案
- 音乐节安保工作总结与经验分享计划
- 二手车货车合同协议书
- 2024-2025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 测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 山东某年产10万吨甲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土建 安装)
- 东南地区周代冶金考古研究新进展
- 白酒合作协议合同协议
- 中南大学毕业答辩学术论文模板
- 粪便检测在疾病诊断-全面剖析
- 第七章飞机重心与平衡裴娟64课件
- 如何提升护理队伍专业素质
- 2025高三一模浦东作文:生活中墙的意义与影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