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pdf_第1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pdf_第2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pdf_第3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pdf_第4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改革开放后,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不同 的产权结构和运营方式的出现,在“乡政村治”总体治理格局下乡村各地治理方式 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在西方 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宣称:“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 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近三十年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可以证明:“有效的产权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中国正在进行新农村建 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产权制度 建设应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容,必须通过制度建设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 各种制度性障碍。 本文即是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不同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通过对山西 省河津市龙门村和老窑头村的资源分配方式不同即产权不同的比较研究,分析资源 该如何占有、使用和分配会对乡村治理产生积极影响,以期对资源型乡村治理模式 的选择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产权制度与村庄发展。这一章主 要介绍产权和产权制度概念,及两个村庄产权变迁概况和现状。第二章资源分配方 式对村庄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章主要介绍两村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及 对比分析。第三章资源分配方式对村庄政治发展的影响。这一章主要介绍两村不同 的村庄民主程度和权利结构及对比分析。第四章资源分配方式对村庄社会生活的影 响。这一章主要介绍两村不同村庄文化生活和保障机制及对比分析。第五章资源分 配方式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比较启示。这一章主要得出结论:村庄资源归属全体村民 所有,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产权模式以及在乡村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一定程度上更能 促进乡村治理的有序发展。 通过运用产权制度的影响对两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可知:村庄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受产权归属影响,并且产权归属明晰与否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村庄的发展命运。因此,发展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产权模式和建立明晰的产权 制度对乡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促进农村改革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具 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 产权;资源分配方式;乡村治理 ii abstract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different ownership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appear in the rural governance under the overall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governance around the country increasingly showing a variety of features.as the nobel laureate in economics douglass north in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book declares: an efficient economic organization is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 an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 that the west the reason for the rise. nearly three decad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can be proved that: effectiv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is a determinant of economic growth.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progress, the goal is productive, prosperous life, civilization, clean and tidy villages and democratic management, property rights should be a key el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we must break through institutional building not sui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oductivity a variety of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this articl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perty rights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rural governance. hejin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through the village lao yao tou and village longme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different ways that property rights of different comparative study of how to share resources, use and distribution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rural governance to villages on the resource-based governance model choose to provide referen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property system and village development.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property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and the two villages profile and status of property changes. chapter ii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different ways on the villag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 analysis.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wo villages of different mode of economic iii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chapter iii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different ways the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villages in the two villages and rights of democratic structures and compared. chapter iv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different ways the impact on the social life of the village.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ultural life of different villages in the two villages and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comparison analysis. chapter v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different ways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n rural governance inspiration.this chapter concluded:all village resources belong to the collective economy of property rights-based model and to establish clear property rights in the country to some extent the system to better promot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two village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village is largely affected by property ownership impact and clarity of property rights vested in the decision whether or not a certain ext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fat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based mode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lear property rights system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ural development, while promoting rural reform and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is also important. key words: property rights; resource allocation; rural governance 承诺书 42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43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 言 改革开放后,在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我国农村产权制度发 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现行农村产权制度的缺陷逐 渐暴露:产权主体不能人格化,产权边界模糊正日益成为剥夺农民权益、阻碍我国 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的症结。制度性障碍已经与结构性障碍一 起成为影响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两大障碍之一。实践证明,市场经济 作为交换活动顺畅运行的前提是产权明晰,市场经济越发展,产权关系越复杂,产 权的明晰界定就愈加重要。在此背景下农村要发展,产权制度的改革就变得尤为重 要,因为农村产权制度变革不仅影响整个乡村社会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变迁,也 导致国家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变革。乡村治理每一次根本性的变革都与乡村基本的 经济制度,尤其是产权结构及经营方式的变革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马克思、 恩格斯早已发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 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本文从农村产权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产权制度变迁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 两村不同产权结构的比较得出结论:何种资源占有、使用和分配形式即产权形式对 乡村治理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倡导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以此来促进农 村社会繁荣发展。论文主要从产权的社会政治功能角度分析产权变迁对乡村治理的 影响。关于产权的社会政治功能和影响,以及产权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变迁与社会政 治制度变革的关联,不少学者早已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和说明。马克思主义者早 就指出过生产资料所有制对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和意义;当代的 新制度经济学派也十分强调产权及产权制度对经济绩效及社会制度变迁的功能和作 用;道格拉斯诺思就曾从历史的角度对产权结构的形成及产权与国家和社会制度 的变迁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和经典的分析。产权结构与乡村治理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其一,乡村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关联不仅决定于财产的所有权和占 有权的性质,也受制于产权的存在形式及财产的经营和使用方式。其二,乡村治理 结构不仅受乡村产权结构的影响,也受其产业结构及其产权构成特点的影响。其三, 集体经济及其产权结构对乡村治理影响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方面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源的不同分配方式即产权不同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比较,探寻 出经济形式对乡村治理产生的影响,对处在转型期农村资源的利用与发展提供一些 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 2 借鉴。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角度的选取,即从产权的角度来分析两村从兴至衰和由 穷变富的发展历程。所选取的研究方法是典型调查法。这种研究方法是根据调查目 的和要求,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 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借以认识同类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及本质的一 种非全面调查。此研究方法较为细致,适用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具有省时、 省力的优点。选择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和老窑头村就是一个符合论文研究的典型村 庄。论文以资源分配方式即产权的视角对乡村治理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以期 总结出何种资源分配方式更有利于乡村治理的发展,希望通过深入农村的实证研究 能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第一章 产权制度与村庄发展 3 第一章 产权制度与村庄发展 1.1 产权与产权制度理论 1.1.1 产权定义与农村产权 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财产权是指具有物质内容或直接体现为经济利益的权 利,因此,更确切的说,产权是指法定财产主体对财产的各项权能的总和,包括占 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利。 现代经济学的产权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是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确立起来 的。科斯在探讨产权含义的时候,首次将所有权和产权区分开来,认为产权是行为 权,而不是所有权,是实际交易中的财产权利。产权是一种排他性权利,是一组权 利束,包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 阿尔钦(a.a.alchian)认为, “在任何社会,私有产权的东西的使用上的许多约 束涉及礼仪和社会排斥方面的力量。噪音的水平,我们所穿的衣服的式样,我们对 其他人隐私的侵犯不只受到背后有警察力量支持的法律的限制,而且受到社会可接 受程度,互惠主义,对于可接受的行为规范的违背者的自愿排斥的制约。 ”因此, “产 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权利,私有产权则是将这种权 利分配给一个特定的人,它可以同附着在其他物品上的类似的权利相交换。 ” 哈罗德德姆塞茨(h.demsetz)认为,产权的约束作用主要和外部性相联系, “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 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这些预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产权的 所有者拥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 ” “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 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 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这一认识能很容易地导致产权和外部性之间的 密切关系。 ” 显然,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一方面强调了产权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而不是简单的人与物的关系,产权是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必须 遵守的行为关系;另一方面强调了产权是形成人们对物的排他性的权威的制度规则, 这些规则是用一系列法律或法规规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实施,这种产权定义在西方 产权理论中被称为阿尔钦“产权范式” 。 菲吕博腾(e.g.furbotn)和配杰威齐(s.pejovich)吸收了阿尔钦等人的观点, 阿尔钦.产权: 一个经典注释;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166. 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7. 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 4 认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由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 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 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 综合上述对产权的定义可以作如下界定:第一,产权由“产”和“权”两个范 畴组成, “产”是指财产,经济学的传统不言自明地把财产当做物来看待,产权即物 权。从广义的角度看,产权的“产” (财产)应当是指以稀缺性为特点的经济资源(即 “多胜于少”的经济物品) 。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人和物,人们的生产和交易都是 人和物结合的结果,因此,财产和经济资源不外乎有两类: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 第二, “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 的总称,是规范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一种规则。值得一提的是,完全意义的产权是 诸权合一,即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诸项权利的主体式集于一 身的,这时产权就是所有权,或者说所有权就是一束权利的统称(其他权利隐含其 中) 。如果所有权之外的诸项权利是分散的,或者说是社会化的,尤其是财产占有关 系社会化之后,单纯的所有权没有意义,也不能孤立存在,它需要占有权、支配权 和收益权等权利来体现和实现,它的性质(公有或私有)也必须是由其他权利的性 质决定。第三,如果说“产”是“有主”的财产,那么“权”是“有限”的权利, 产权本质上是一定社会阶段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产权的内容和权利束 结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没任何产权实现形式都具有历史性。目前,我国正在大 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创新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 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因此,产权制度改革便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所指的产权特指农村产权,即:资源型村庄 产权归属集体或个体的产权模式及形式。 1.1.2 产权制度与农村产权制度 (一)产权制度的定义 所谓制度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产权制度应是关于财产权利分的 规则和人们行驶财产权利的行为准则,或曰调节人们之间财产关系的制度。是产权 主体在交易中行驶财产各项权利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系统而稳定的行为规则和规范体 系。包括:产权主体的确定;产权范围的界定;产权结构安排;产权保护; 产权交易等一系列的规则。根据产权主体的性质不同,产权制度理论上可以分为 e.g.菲吕博腾,s.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04. 第一章 产权制度与村庄发展 5 私有产权制度、公有(共有)产权制度和混合产权制度三种。 (二)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 产权制度之所以对市场交易和配置资源很重要,是和其基本功能分不开的。具 体来说,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几种: 激励功能 所谓激励就是要使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内在的推动力从事某项经济活 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努力,来自于资源稀缺背景下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产权制 度激励在于产权具有收益性,即它规定人们对产权客体(稀缺资源)带来的收益拥 有一定的权利。产权制度就是通过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事人提供合理预期来激励人们 的行为。使用者之所以取得使用权,是因为对财产的使用可以带来预期的收益;所 有者之所以将使用权让渡出去,是因为他预期参与分割的收益会超过自己直接使用 的收益。并且,权利主体的努力程度反映激励的程度,努力程度与预期收益呈正相 关。 约束功能 由于制度是约束人的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规范, 因此产权制度也就必然具有约束 功能。产权制度的约束功能是指它对产权主体行为规定了行为边界和行为空间。这 一功能主要来自于产权的有限性,因为产权的有限性决定了产权主体的行为空间是 有限的。如果说“激励”是一种吸引力、诱致力,那么“约束”就是一种抑制力、 限制力。激励来自收益的吸引力,约束依靠成本的限制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成 本是一项约束,在交易活动中约束主要靠交易成本的变化。产权制度就是通过一定 交易成本的转变来约束行为者的行为。行为在边界内外,行为主体所支付的成本不 同,成本的变化反过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行为,决定是适应现有产权制度,还是调 整和变革它。由于产权具有“排他性” ,当行为主体侵犯了他人的权利时,必然会受 到“反侵犯”的回应。产权制度的约束功能保证在一定产权制度下行为具有一定的 自律性,从而有效抑制利己动机和机会主义倾向的负面影响。一种有效率的产权制 度既要对行为主体产生最大的激励作用,使之提供最大的生产性(正的)努力,又 要对行为主体的非生产性努力和机会主义行为产生最大的抑制作用。因此,产权制 度安排的主要课题之一是正确处理“激励”与“约束”的关系,在激励与约束之间 寻求某种平衡点,使人类的努力有效地增加社会的总效用。 资源配置功能 万华炜.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538. 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 6 产权制度体现人与人、 人与物的关系, 它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节人与物的 关系从而实现资源配置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种产权制度的形成, 本身就是资源的一种配置,它重新界定了各个行为主体对资源的权利关系,从而决 定了资源在行为主体之间的配置或分布状态,这种配置在新产权制度运行中对资源 (财产)进一步配置的效率也产生直接的影响。二是在既定产权制度运行过程中, 由于资源(财产)的本性是不断流动,在市场发育比较完善、产权制度比较健全的 情况下,总是由收益低的地方流向收益高的地方,流动就是资源配置动态上的表现。 产权制度一方面保障和促成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动,另一方面通过界定各产权 主体的收益分割,从而决定了资源的走向和分布,实现资源的宏观和微观优化配置。 风险配置功能 产权制度的风险配置功能就是指它把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分摊在各行为主体之 间的职能。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着两类风险:一是社会风险,即由于人类行为的 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二是自然风险,即由于自然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的风 险。产权制度界定各行为主体的收益的同时,也界定各自承担的自然风险与社会风 险(社会风险并非因约束功能而完全消除) 。收益与风险是相伴的,风险的分摊总是 伴随着不同的收益预期,通过收益的适当分割体现出来,从而发挥激励作用。 (三)农村产权制度 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体制核心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体制。即家庭承包经营是一个经营层次,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另一个经营层次 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职责是管理集体资产、组织生 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这种体制的形成历史要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 20 世纪 50 年代后半期, 中国广 大农村发生了激烈的制度变革,亿万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组织起来, 先后成立了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从此,我国农村开始形成以公有 制为特征的集体经济组织。半个世纪以来,这一集体经济组织经历过几次变革:60 年 代初确立“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管理体制。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 责任制。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尤其“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焕发了亿万农民的活力。本文所指的产权制度特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和个体 经济产权的制度形式。 第一章 产权制度与村庄发展 7 1.2 产权与村庄发展关系 1.2.1 龙门村产权变迁与村庄发展 龙门村位于山西省运城地区河津市清涧镇西北隅,吕梁山脚,208 国道边沿。改 革开放前是一个黄土高原上的纯农业村。改革开放初期,凭借村庄地理优势发展个 体经济,优先发展起建材业,村里有 7 个石厂,之后发展起运输业(运送石头)和 炼焦业。尽管如此,村庄还是以发展农业为主,资源型个体经济为辅的经济发展形 式。个体经济时代,在村庄经济方面,龙门村凭借 208 国道的便利交通优势,许多 村民在国道边沿开办修理部、商店等 20 多个,但还是极少数村民富裕,大部分村民 仍旧贫困。在村庄政治方面,龙门村发生过一次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上访事件,原 因是由于 1996 年发大水,山西铝厂在龙门地境建石灰矿,石头冲刷下来成泥石流, 摧毁了村民的房屋,村干部在铝厂赔付款的分配补偿措施方面与村民存在分歧导致 上访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村庄政治方面的不民主。而在村庄文化生 活方面,当时村庄文化活动形式有春节期间编演的家戏,露天电影,排演地方戏剧, 干板腔等,以此来活跃群众社会文化生活。总的来说,当时村庄整体经济状况仍属 贫困性质。1980 年,村庄整体经济状况开始好转,虽然当时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 责任制,龙门村村民依靠农业收入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山西铝厂、侯西铁 路、108 国道、禹门口提水工程、龙门电灌站工程征地等原因,龙门村的耕地面积 由原来的 4000 多亩减至 1000 多亩,人均不足 0.35 亩,原本认为依靠农业就可以 发展经济的村民在耕种土地减少的现实状况下很快意识将面临严峻形势。有部分村 民想到利用近邻山西铝厂和 208 国道的等优势资源致富,开商店,搞运输,办石材 场,建土焦化厂等形式,一部分村民开始走上富裕之路,但大部分村民还未能摆脱 贫困,个体经济的发展未能带动村民致富,为了使全体村民生活条件都得到改善, 村干部决定利用山西铝厂给付龙门村的 80 万元征地款为村民干一件大事。 以时任村 党支部书记原志诚为首的村干部力克阻力,去太原、西安等城市考察项目,经过多 方比较决定顺应当时国内外焦炭需求的旺势,凭借吕梁山煤炭资源和龙虎公路交通 便利的优势,引进当时最先进的“红旗 3 号炉”办焦化厂。1988 年,运城地区禹门 口焦化厂建起,这就是龙门村的第一个企业,集体全资,它开启了龙门村的工业化 时代。集体经济时代,在村庄经济方面,村办企业头 1 年就为村里挣了 80 万元, 挖到第一桶金后,焦化厂开始了它的原始积累,为扩大企业规模作准备。1994 年, 再引进几组“红旗 3 号炉” ,投入先进的硬件设备,加大企业盈利幅度。为使村庄资 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 8 源收益共享,村干部决定动员村民入股,村民们都看好焦化厂的效益,积极入股。 原计划除集体资金外再筹集 600 万元入股资金,由于村名入股热情极大,3 天没时 间就交来 800 万元,村干部只好又退回 200 万元。焦化厂效益如日中天,每年每股 分红相当于本金的 1/ 3,三年时间村民所得分红相当于把本金全部收回,这就是龙 门村股份制焦化厂的诞生经过。在这之后焦化厂不断扩大规模,仍然吸收村民入股。 到 1998 年,龙门村已有 6 组“红旗 3 号炉” ,产量达到 70 万吨,年利润 5000 万 元。这样,龙门村就有两种形式的焦化厂,一种是集体全资的,一种是股份制的, 二者在财务上严格分开,而生产上由一套人马负责管理。近些年来,龙门村经过一 些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企业发展措施调整,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股份制产权模式。 全村 3400 口人、87 名党员,在党委书记为核心的一班人带领下,以“发展集体经 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龙门”为奋斗目标,创造了一个新神话。2009 年龙门 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达 12.5 亿元, 人均纯收入超过 2 万元。2010 年,全村工业产值 达 14 亿元,上缴税金 6200 万元,人均纳税 1.5 万元,人均纯收入 3 万元。在村庄 政治方面,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村党委、村委会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 持民主治村。村里的大事,都是首先经过党委、村委会集体讨论形成议案,然后在 每月 8 日的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同时张榜征求村民意见,最后形成 决议。决议形成后,还要通过闭路电视向村民播放,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才进入实 施阶段。在工作中他们把决策民主化、办事程序化、政务公开化,进一步加以量化、 细化,努力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而又简便易行,可以操作,民主程度越来越高。而 在村庄文化生活方面,在集体经济利润实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村庄文化形式不断丰 富,先后建立起秧歌队、锣鼓队等增添村民文化活动内容。同时,村民的生活质量 也不断改善。目前全村 96%的村民住上了设施齐全、面积宽敞的新楼房。此外,龙门 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千亩自然风光大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的建立为村民的文 化生活更增添了欢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龙门村不仅重视经济发展, 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使两者相得益彰,同步发展。在获得经济硕果的同时,也 夺得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丰收。在近几年中,被授予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 先进单位”、 “山西河津龙门村村社小康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十佳小康村”等荣誉称号。 十年前还是一个偏僻贫穷的 小山沟,而今它已“ 鱼跃龙门“ 般的成为三晋首富市的首富村,成为了全国文明 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生态环境建设红旗单位,如同镶嵌在禹域圣境的一颗明珠, 原德彦.三晋龙门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25. 第一章 产权制度与村庄发展 9 引来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1.2.2 老窑头村产权变迁与村庄发展 老窑头村位于山西省运城地区河津市下化乡,全村共 291 户,1260 口人,分 6 个村民小组。该村是山西南部一个地下资源十分丰富的小山村,煤炭资源储藏面积 达 27.9 平方公里,集体经济时代,仅依靠村集体的一口煤矿、简单的采掘技术和平 均主义的管理模式,就一直是当地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完全由于村庄遍地乌金, 丰富的煤矿资源带给老窑头村人得天独厚的致富条件。20 世纪 80 年代前,老窑头村 的煤矿所有权属村集体,由生产大队统一经营,组织全村强壮劳力,进行煤矿生产, 参加煤矿生产的社员,以日记工,年终以工分红。集体经营煤矿赚来的钱,每年年 终统一核算,其中 60%留归村集体使用,40%为社员分红。当时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关 系团结、和谐。村里重大事件决策民主,其程序是:支委会扩大会议(队长列席) 讨论决定后由村民小组长到各家各户宣传政策及决定。村庄文化生活丰富,每年固 定有 4 台戏,分别在八月十五、春节前后和农闲时候。生活福利方面,一口人每年 发二斤肉、三斤粉条、十斤麻花。80 年代后,主要村干部之间的不团结导致干部频 繁更换,几经周折才基本稳定了干部队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人兼任。 当时国家政策鼓励煤矿由私人承包,村委会便决定以公开投标方式将该村的村办煤 矿发包给个人,于是村干部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权力优势承包村办煤矿,从此,煤矿 产权归属个人所有,每年交付村集体几万元承包金。1985 年,政府有关部门又为老 窑头村申请批准了两个煤矿,既老窑头村的二矿和三矿。这一年,村办一矿年生产 设计能力为 3 万吨,当时煤炭价格每吨 15 元左右,每年煤矿收入就有 45 万元。个 体经济时代,在村庄经济方面,村庄经济主要靠每年的煤矿承包金,与煤矿每年的 所得相差甚远,村庄经济较集体化时代呈逐步走向衰败的趋势。在村庄政治方面, 由于村干部承包村办煤矿,便利用职权每年压低给付村庄的集体收入,损害到村民 的利益,造成许多上访事件的发生,这一定程度上是村庄不民主的直接体现。而在 村庄文化生活方面,由于煤矿承包每年收入有限,只足以支付村庄基础设施完善、 教师发工资等项目,不能为村庄文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庄文 化活动的开展,文化生活日益单调。如今的老窑头村环境恶劣,有些村民甚至都吃 不饱饭。村民的住房大都是二三十年前砌的窑洞和瓦房,许多房屋破败不堪,整个 村庄被浓浓的煤灰包围,老窑头村现实的村容村貌及村集体状况,已经使村民生活 陷入贫困,完全看不到昔日村庄的辉煌痕迹。 产权制度与村庄发展到底有什么关系,何种产权制度更能促进乡村治理的有序 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 10 发展。笔者认为,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以及产权制度的明晰一定程度上会对村庄发 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是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特殊案例产权归集 体和产权归个体,资源分配方式不同的两个村庄,来作一鲜明对比,以此来说明不 同资源分配方式即产权制度和乡村治理的关系。 第二章 资源分配方式不同对村庄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1 第二章 资源分配方式对村庄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不同资源分配方式导致村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 2.1.1 龙门村的经济发展方式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龙门村出现了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个体经济,但随着市场经 济的发展,个体经济力量分散、规模小、效益低、污染坏境等弊端开始暴露。因此, 在 1988 年当煤炭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时,龙门村决定集中征地赔款,创 办了投资 3700 万元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禹门口焦化厂。之后村干部积极探索现代 经营管理制度,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组织生产,实现了企业的连年盈利,几年间又先 后创办了洗煤厂、铁厂、水泥厂、煤焦发运站,使集体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并不断 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资源分配方式归属集体显然促进了村庄经济的迅猛发展。 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集体企业强大生命力,激发了村民回归集体的向 心力,锻炼培养了龙门人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和素质,为以后发展股份制经济奠定 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1996 年,村干部从村情、国情出发,积极探索企业改制,进 一步加快了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股份制企业建设的步伐。先后建立起禹门口焦化公司、 禹门口电力有限公司、禹门口铝业有限公司、煤气净化厂等股份制企业,一个个企 业成为龙门的骨干企业,成为龙门人的财富支柱。 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的不断壮大和规模化生产,也为个体经济、联户经济开 辟了宽广的市场,注入了发展的活力。以联户经营为主的石厂生产的石料,相当一 部分被本村的建筑工程所消化。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各种车辆,大部分时间是为本村 企业跑运输,车辆达 350 多辆,总价值 3000 多万元,年收入达 3000 多万元。随着 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增多,车辆的增加,外来务工人员也与日俱增,以个体经营为 主的商店、饭店、修理部等服务性行业也都逐年增加,并且日渐火爆。全村个体商 铺 100 多个,价值 1000 多万元,年收入达 1000 多万元。此时,全村联户经营的石 厂也达到 19 个,总投资达 1000 多万元,年收入达 1000 多万元。个体经济、联户经 济毋庸置疑地成为支撑龙门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不仅是集体经济、股份制 经济的有力补充,而且与其齐头并进,形成了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合力奋进的大 好局面。 因此,龙门村经济发展方式是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联户经济和个体经济四 种经济形式共存的经济格局。这是龙门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逐步 原德彦.三晋龙门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38 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 12 培育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不但符合当地的村情,而且基本上包含了当今中国各种 所有制经济形式,这四种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相互并存、协调发展,被龙门人称为 “四轮驱动”。 2.1.2 老窑头村的经济发展方式 老窑头遍地乌金, 丰富的煤矿资源给老窑头村人得天独厚的致富条件。 改革开放 初期,老窑头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靠农业和煤炭。由于地处山区,农业类型是种植 小麦,每年农业收入十几万元,工业收入二十几万元。当时村庄主要以发展集体经 济为主,农业、运输业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方式。而改革开放后,村办煤矿承包给私 人开始,老窑头村集体经济开始衰败,村民生活也每况愈下。20 世纪 80 年代初,老 窑头村由于主要村干部之间不团结而频繁更换,几经周折才基本稳定了干部队伍, 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人兼任。1985 年,政府有关部门又为老窑头村申请 批准了两个煤矿,即老窑头村的二矿和三矿。这一年,村办一矿年生产设计能力为 3 万吨,当时煤矿价格每吨 15 元左右,村委会曾以公开投标方式将该村的村办煤矿发 包给个人,一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几十万元。在煤炭资源形式大好时期,煤矿的个 人承包只是富裕了村庄的极少数个人,村民的主要收入是靠农业收入、给煤矿打工 收入。如今,政府倡导发展农业经济,山地条件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是村庄 经济的补充形式。 因此, 从资源分配方式即产权归个人之后, 村庄以集体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 便易化为煤矿承包给个人的个体经济为主和发展农业经济为补充的经济方式。 2.1.3 不同产权模式对乡村经济发展方式影响的对比分析 由于两村产权模式不同导致了乡村经济发展方式也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第一, 从村庄性质来看。 龙门村在集体产权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中, 不断发展, 成为了以现代工业为主的村庄,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工商业。而老窑头村 在集体产权发包给个人之后,村庄性质仍为传统的农业为主的村庄,村集体和村民 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和集体分发煤矿承包金。 第二, 从村庄发展程度来看。 龙门村已经由落后的贫困村发展为集体经济发达的 示范村。究其原因是由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能提升村 庄和村民的收入,而且还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村庄经济的发展程度。而老窑头村由于 煤矿资源由个人承包,每年仅收取少数的承包金来发放给村民,富裕了部分极少数 人,却限制了村庄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 资源分配方式不同对村庄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3 第三, 从经济发展方式上来看。 龙门村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集体经济、 股份制经济、 联户经济和个体经济四种经济形式共存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而老窑头村经济发展方 式仍然以个体农业或私人承包煤矿村集体收取少额承包金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归 根结底是由于不同的产权归属,导致两村庄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 2.2 不同资源分配方式导致产业结构不同 2.2.1 龙门村的产业多元化发展 龙门村资源分配方式即产权归集体所有,村庄在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 业的基础上,扶持和带动第一、三产业的共同发展。目前,全村三次产业的比值大 概为:10:75:15。龙门村的龙门集团下属的九个企业,以焦煤冶炼、发电、电解铝、 建材等第二产业为主导。从外部形式上看,这些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条是一条循环 经济链:洗煤-炼焦-发电-电解铝-建材-运输-服务,即洗煤之后进行 配比用来炼焦,用炼焦后的煤气、煤矸石、中煤发电,利用自身的发电生产电解铝, 根据电解铝生产的需要发展石灰石采矿业和建材业,而这些产业又带动了运输业和 服务业的发展。目前,龙门集团每年洗煤 200 万吨,焦化 100 万吨,发电装机容量 达 2.7 万千瓦,电解铝 1.5 万吨,并拥有石料厂 19 个,采沙厂 1 个,运输车 350 余 辆以及商店、饭店、宾馆、公园等服务形式,第二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第 三产业的发展。 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村民们始终没有放弃种田,他们将肥沃平展的农 田视为命根子。从这点来看,龙门人是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所以在第二产业发展后, 龙门村不断以工业来反哺农业。反哺农业最根本问题是珍惜土地,保证稳定基本农 田面积,所以村里办企业,建居民住宅楼等不侵占一点紧邻的耕地,这是从保护耕 地的现实需要出发,着眼于龙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哺农业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护 耕地,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袭。龙门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天敌,一是风二是洪。 为了制止风沙,沿黄河大堤建设了 500 多米宽、10000 多米长的防风林带,让千亩耕 地实现了高标准方田林网化,植树总数达上百万株,全村现有林地面积 1500 多亩以 上;为了防洪,村集体投资 140 余万元建成一条总长 4.1 公里,底宽 16 米,顶宽 8 米,高 4 米,动土 37000 立方米,砌石 2000 多立方米的防洪大堤,有效的解决了洪 灾的威胁。龙门村反哺农业最重要的举措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为 了鼓励农民种田,十年前村集体就对种田农民实行“十不收费”,就是要最大限度 减轻种田农民负担,由集体代替村民投资,让村民从土地中获益,并且十多年前就 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 14 购买了联合收割机、灭茬机、旋耕机等大型农业机械。近些年来,村集体共用于农 业机械和村民种田补助性投资累积已接近一千万元。结果显示,以工补农的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