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代叶盛研究.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代叶盛研究.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代叶盛研究.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代叶盛研究.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代叶盛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代叶盛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明朝中叶,时局动荡,外有“虏患 ,内有动乱,这是一个阶 级矛盾、统治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激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时 势造英雄的时代。叶盛正是应时代之需要,积极出仕,活跃在 明中期的政治舞台前沿,南北驱驰,殚精竭虑地治理边地,做出 了一番令人叹为观止的政绩。同时,其一生致力于学问,终成明中期 著名的诗人、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因而,叶盛是一位值得深入研 究的历史人物。本文以叶盛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 论,以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态度对叶盛在景泰、天顺、成化三 朝时期政治、军事和治学活动进行考察和分析,探究其政治、军 事和目录学思想,评价其个人得失。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探究叶盛在景泰时期所做出的政绩。景泰初期,叶盛 身为言官,毅然以言责自任,上陈治国之策,下达民情,欲以生死 来澄清吏治。景泰三年,叶盛督宣府钱粮并协赞军务,兴利除弊, 大力修饬武备,并让军士开垦耕稼,兴办社学,改变边地军弱民 贫的局面。 第二章探究叶盛在天顺时期所做出的政绩。天顺二年,叶盛 巡抚两广,平定瑶人起事,整治土官,进行盐政改革和推行均徭 之法,使两广地区稍宁,土官遵守朝廷纲宪,百姓得以生息。 第三章探究叶盛在成化时期所做出的政绩。成化元年,叶盛 再次巡抚宣府,全面推广治边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边 备空虚的局面,巩固了西北边关。 第四章探析叶盛的治学活动。叶盛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兼之 自身的勤耕不辍,著述颇为繁富,其中以菜竹堂书目为代表, 对传统四部分类法进行创新,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叶盛一生事迹,对其进行历史、全面、客观地评 价。叶盛的人生大部分光阴都倾洒在镇守边关和巩固边防上,他 舍身忘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以自已的勤勉和才学建立了显 赫的功业。与此同时,其勤奋为学,治学终有所成。然而,在其 人生历程中也存有污点,也犯有过错。 关键词:明代,叶盛,研究,思想 a b s t r a c t i n t h em i d d l ep e r i o d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s i t u a t i o nw a 5 v o l a t i l e ,t h e r ew a se n e m yt r i b u l a t i o ni nt h eo u t s i d e ,t u r m o i li nt h i n s i d e t h i sw a sa na g ei nw h i c hc l a s s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r u l i n gi n t e r n a l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n dn a t i o n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i n t e n s i f i e dm u t u a l l y , t h i sa l s o b e l o n g e dt o a ne r ao f “t h et i m e sp r o d u c et h e i rh e r o e s k e e p i n g a b r e a s to ft h et i m e sn e e d ,y es h e n gs t a r t e dt oa s s u m ea no f f i c i a lp o s t a c t i v e l ya n dw a sd y n a m i ci n t h ep o l i t i c a lf o r e f r o n ti nt h em i d d l e p e r i o d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h ed e v o t e dh i se n t i r ee n e m ya n dt h o u g h t t oh a r n e s sb o r d e ra r e a ,m a k i n gr e m a r k a b l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m e a n t i m e , h ed e d i c a t e dh i m s e l ft ol e a r n i n g ,b e c o m i n gt h em o s tf a m o u sp o e t ,a s p e c i a l i s ti nb i b l i o g r a p h ya n db o o kc o l l e c t i o ni nt h em i d d l ep e r i o do f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 f o r e ,y es h e n gw a sa nh i s t o r i c a lf i g u r ew h o w a sw o r t h w h i l et ob ed e e p l ys t u d i e d t h et h e s i st a k e sy es h e n ga s r e s e a r c hs u b j e c t o nt h eb a s i so fa d o p t i n gm a r x i s m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o r y a n dt a k i n gar e a l i s t i c 、b i s e c t i n ga t t i t u d e ,t h et h e s i sw i l ls t u d yh i s p o l i t i c s 、m i l i t a r ya n dl e a r n i n ga c t i v i t yi nt h et h r e ep e r i o d s :j i n g t a i 、 t i a n s h u n 、c h e n g h u a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e x p l o r eh i st h o u g h t si n p o l i t i c s 、m i l i t a r ya n db i b l i o g r a p h yf i e l d s ,e v a l u a t eh i s m e r i t sa n d d e m e r i t s t h et h e s i sw i l lf a l li n t of i v e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p r o b ei n t oa c h i e v e m e n t sy es h e n gh a dm a d ei n t h ej i n g t a ip e r i o d i nt h ee a r l yo fj i n g t a ip e r i o d ,a sac o u n s e l o r , y e s h e n gf i r m l yt o o kt h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o fa d m o n i s h i n gt h ee m p e r o r h e s u b m i t t e d p o l i t i c s o fm a n a g i n gs t a t ea f f a i r st ot h et h r o n ea n d c o n v e y e dt op e o p l e sc o n d i t i o n s ,h o p i n gt oc l e a ru p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f l o c a lo f f i c i a l sa tt h ep r i c eo fl i v ea n dd i e i nt h et h i r dy e a ro fj i n g t a i , y es h e n gs u p e r v i s e dx u a ng o v e r n m e n t sl a n dt a xa n da s s i s t e dm i l i t a r y a f f a i r s h ep r o m o t e dw h a ti sb e n e f i c i a la n da b o l i s h e dw h a ti sh a r m f u l m e a n w h i l e ,h eg r e a t l yr e p a i r e dd e f e n s ep r e p a r a t i o n sa n ds o l d i e r s 1 i i r e c l a i mw a s t e l a n da n dp l o u g h h ea l s oe s t a b l i s h e dc o m m u n i t ya n d s c h o o l s a 1 1t h e s ee f f o r t sc h a n g e d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w e a km i l i t a r ya n d i m p o v e r i s h e dp e o p l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p r o b ei n t oa c h i e v e m e n t sy es h e n gh a dm a d e i nt h et i a n s h u np e r i o d i nt h es e c o n dy e a r o ft i a n s h u n ,y es h e n g b e g a nt ob et h eg o v e r n o ro ft h et w og u a n g s h es u p p r e s s e du p r i n g s y a op e o p l es t a r t e d ,r e n o v a t e dg o v e r n o r so f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y ,r e f o r m e d s a l ta f f a i r s ,s p r e a dt h em e t h o do fd i v i d i n gc o n s c r i p tl a b o re q u a l l y , m a k i n gt h et w og u a n g sb e c o m et r a n q u i l ,g o v e r n o r sc o n f o r m e dt o g u i d e l i n eo fi m p e r i a lc o u r t ,t h em a s s e sc o u l dl i v ea n dp r o p a g a t e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p r o b ei n t oa c h i e v e m e n t sy es h e n gh a dm a d e i nt h ec h e n h u ap e r i o d i nt h ef i r s ty e a ro fc h e n g h u a ,y es h e n go n c e a g a i na c t e da st h eg o v e r n o ro fx u a ng o v e r n m e n t ,e x t e n s i v e l ys p r e a d s t r a t e g i e so fm a n a g i n gb o r d e ra r e a t h i sa c t i o n ,i n s o m ed e g r e e , c h a n g e d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i nw h i c hb o r d e r l i n ep r e p a r a t i o n sw a s w e a k ,c o n s o l i d a t i n gn o r t h m w e s t e r nf r o n t i e rp a s s t h ef o u r t h c h a p t e r :a n a l y z e h i s l e a r n i n ga c t i v i t y h a v i n g a c c e p t e db e t t e re d u c a t i o nf r o mt h ec h i l da s w e l la sh i sp r e s e r v i n g e f f o r t s ,y es h e n gw r o t ep l e n t i f u la n ds u b s t a n t i a lb o o k s ,a m o n gw h i c h l uz h ut a n gb i b l i o g r a p h y ) ) w a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i tw a sc r e a t i v e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f o u rp a r t s ,e x e r t i n g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 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 :s u mu py es h e n g sd e e d so fa l lh i sl i f ea n d e v a l u a t eh i mh i s t o r i c a l l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do b je c t i v e l y y es h e n g d e v o t e dh i sm o s to fl i f et og u a r d i n gf r o n t i e rp a s sa n dc o n s o l i d a t i n g b o r d e rd e f e n s e h ew o r k e dh i sh e a r t _ - o u ta n de x e r t e dh i m s e l ft ot h e u t m o s t ,f i n a l l yh ee s t a b l i s h e dr e m a r k a b l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b yh e l po f h i s o w nd i l i g e n c ea n di n t e l l i g e n c e a tt h em e a n t i m e ,h ep r o d u c e da m a r k e de f f e c ti nl e a n i n ga ta r tb e c a u s eo fh i s i n d u s t r i o u s n e s s h o w e v e r , h ea l s om a d es o m em i s t a k e sa n dh a dd e m e r i t si nh i sl i f e i v k e yw o r d s :m i n gd y n a s t y , y es h e n g ,s t u d y ,t h o u g h t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 范大学。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日期:年月 日 日期:年 月 日 明代叶盛研究 一、选题缘起一、达赵z 豕走 引言 叶盛,字与中,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 现江苏省昆山市) 人。 “自幼颖异,博学强记,下笔如神,且其志不可量 ,常使乡人惊 异。正统十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十四年英皇北狩,兵败 土木堡,国朝一片哗然,恐惧和慌乱弥漫了整个朝野。这时,叶 盛“率同列请诛将臣扈从失律者以谢天下,然后选将练兵以复不 共戴天之仇,兴师问罪以除大逆不仁之贼,如此则大纲以正,大 义以时,而圣驾之旋轸可期也矣 。监国郧王听之觉得有理,命 其主兵事。十月,“虏 近京城,京师戒严,叶盛“一请罢内府军 匠,悉遣征操,请有司熟料以给战士;二请遣散卒迎取兵器于天 津以张外援”; 三请调遣精锐之师守边关,“其一日三疏,皆中 机宜 ,初显其军事才能。景泰时期,盛身为言官,毅然以言责自任, 积极上陈建言。当时,“凡六科联署建请,多盛为首,廷臣议事, 盛每先发言,行复论难,以至于与议大臣不悦言:彼岂少保耶, 因呼叶少保一,然而“一时物论皆推盛才 。 景泰三年,迁山西 右参政,督宣府钱粮,后协赞独石诸城守备。叶盛到任后“列其 利害可兴革者为八条 ,并躬体力行,“葺庐舍,招流移,庀战具, 为行旅置暖铺,请帑金买牛干头以赋屯卒,立社学,置义壕,疗 疾扶伤 ,并用余粮买马、劳功、恤贫,自是“边人欢恰,岁亦有 ( 明) 雷礼辑国朝列卿记卷2 9 叶盛,第4 7 5 页 ( 明) 焦弦辑国朝献征录卷2 6 ( 彭时撰) 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谥文庄叶公盛神道碑, 第3 3 0 页 ( 清) 徐开任辑明名臣言行录卷2 5 叶盛,第6 4 9 页 ( 明) 李贽撰续藏书卷1 6 经济名臣,第3 6 9 页 ( 清) 张廷玉等著( ( 明史卷1 7 7 叶盛传,第4 7 2 2 页。按:同样的记载还见于名山 藏之臣林记篇:“故事中外陈言,礼部集诸大臣若科道官会议东闵门,则礼部侍 郎宣言其要,诸大臣商而决之者皆长官,其余无所可否,盛开陈娓娓,有大臣退而言我 辈公议,叶给事独娓娓若任师保者,我名之叶少保矣” ( 清) 万斯同撰明史卷2 7 7 ( ( 叶盛传,第1 2 7 1 页 ( 清) 张廷玉等著明史卷1 7 7 鬣叶盛传,第4 7 2 2 4 7 2 3 页 硕十学位论文 登,有喜禾同颖之祥 。天顺三年,英宗召其为右佥都御史,巡 抚两广。叶盛至广后,改革盐法,令盐商入米饷边,公私两利。 另外,其与都督颜彪共同擒杀“贼寇”,“攻破大藤峡贼砦八百所, 斩首万级”。成化元年,叶盛再次巡抚宣府,在屯田、马政、边备 和守御方面贡献很大,史载:“其买牛五千七百有奇,屯田四千余 倾,岁入粟四千石”,另,以其余粮易补战马千百匹,其屯堡废 缺者力修筑之,不数月完七百余所,兵民乃欣戴焉 。成化十年 春,修祀四陵,“公斋戒将行,忽中疾不能言,扶归西第,卒,年 五十五。叶盛清修苦节,文武全才,此英才早逝,令同朝中人 惋惜不已,朝廷以礼厚葬之,特赠谥号“文庄 。 另外,叶盛一生致力于学问,著作颇为繁富,其中以莱竹 堂书目为杰出代表之一。以往,目录学界对明代目录学的成就 一直认识不足,评价过低。但笔者认为,明代目录学取得了丰硕 成果,是我国古典目录学史上最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这其中就 以叶氏菜竹堂书目为杰出代表。叶盛编有菜竹堂书目六 卷,其分类以制为首,收官颁各书及赐书、赐敕之类,其次是经、 史、子、集,最后末卷日后录,即其家所刊书和自著书。叙次体 例,基本上依文献通考经籍考体例,亦稍加变动而已。 总体而言,叶盛才兼文武,著有叶文庄公奏议、泾东小 稿菜竹堂稿、水东日记、蜕庵集等,可谓著述繁富。其 作为军事家,提出了许多怎样加强军事力量、治理军队、巩固边 防的军事思想;作为政治家,提出了关于选拔人才、安抚流民、 招民垦荒等治国之策;作为目录学家,在菜竹堂书目提出的 六部分类法是在继承官修目录四部分类法基础上有所创新。因而, 我选择叶盛作为探讨的主题,试图通过对其探析来为我们今天亦 如何建设国家、亦如何加强边防,亦如何促进目录学发展来提供 一些借鉴,因而我认为对其进行研究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明) 徐成辑( 皇明臣言行录卷1 1 叶盛,第2 3 7 页 ( 明) 邓元锡撰明书卷1 2 4 叶盛传,第2 4 7 6 页 ( 清) 查继嗣撰罪惟录卷l l 叶盛传,第4 7 1 页 ( 明) 焦兹辑国朝献征录卷2 6 ( 彭时撰) 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谥文庄叶公盛神道碑, 第3 3 1 页 ( 明) 张大复撰昆山人物传卷4 叶盛,第5 9 2 页 2 明代叶盛研究 二、研究现状 叶盛是明中期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军事家、政治家、藏书家和 目录学家,然而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史学界未给予充 分的重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专著或者一篇专文来全面研究叶 盛,只有寥寥可数的几篇旁及或对其著作做一个简单的评论或补 正。例如南炳文、汤纲两位先生所著的明史第八章明中期 政治有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叶盛在景泰朝防御瓦刺军事活动中所 上奏的治边策略。又如,范文书在中国私家藏书史第四章第 三节第四小点叶盛菜竹堂及其后裔藏书,对叶盛个人经历及 其莱竹堂藏书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又如王欣夫在王欣 夫说文献学第三章第十节叶盛屠隆论鉴别宋版上简要介绍叶 盛和屠隆怎样鉴别宋版古本,但文字过于简略,尤其是对叶盛论述 仅有百字,难于看出叶盛在版本学上的观点和成就。此外,还有 张雷在 菜竹堂书目) 的珍本和善本综合已知资料,把菜竹堂 书目真伪两本产生的原因及流传情况作一些考察,这对目录学史 研究是有益的。又如,王树林在 中一篇元人文论之 作者悬案释疑提到元明文人全面论述元文的文章不多,明人叶 盛水东日记中“李性学文章精义一则后附元代散文“论述 一文,王树林甚觉珍异,据史料发现,其作者不是宋玄僖,亦不 是李性学,而是元末文人林希元,并对林希元生平及著作做了相 应的考证。又如,张江华在 中元僧清浚地图的记载 与系统图例符号的使用年代问题文中根据水东日记和其他 史料的记载,作者提出我国地图学上系统使用图例符号是在明初 发展成熟并广泛使用,并肯定了水东日记的使用价值 。由此, 南炳文,汤纲著明史( 上) ,第2 3 0 页 范文书著中国私家藏书史,第1 9 1 1 9 3 页 王欣夫著王欣夫说文献学,第1 7 2 1 7 3 页 张雷撰 的珍本和善本载江苏图书馆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5 2 5 3 页 王树林撰 中一篇元入文论之作者悬案释疑载文史新探,2 0 0 5 年第2 期,7 1 7 3 页 张江华撰 中元僧清浚地图的记载与系统图例符号的使用年代问题载中 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2 年第1 期,2 4 5 2 4 8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我们不难看出,与史学界关于明朝政治家刘基、宋濂、“三杨 、 张居正、杨一清、马文升等人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关于叶盛的 研究确实相对较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大概由于其中年早逝, 最终没有入阁,也就没有在更大的政治舞台上表现其才能,实现 其抱负,因而历史上记载叶盛的文献资料匮乏。尽管如此,笔者 不揣浅陋,利用叶文庄公奏疏、泾东小稿、菜竹堂稿、水 东日记、明史和国朝献征录等相关资料对其在景泰、天 顺、成化期间的主要政治、军事和治学活动做一个深入研究,并 试图总结出其军事、政治、目录学思想,以期我之初探能引史学 界关注。不当之处,敬祈专家斧正。 三、创新与不足 明代疆域辽阔,在漫长的边境线上,2 0 0 余年悠悠岁月里,烽 火连绵,巩固国防一直是明王朝生死悠关的重大问题。叶盛所处 的时代正是边患最为深重的时候,明英宗倾覆于土木堡,“北虏” 侵扰于京,国家危在旦夕,叶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上书献计求战,努力整顿边备,加强防御,积极治理边务、 保卫北疆。在长达几十年尽心戎务过程中,根据以往治边的经验, 结合当时边防建设的新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边主张。 这些治边主张是叶盛政治思想的最为核心部分,而前人未给予充 分的重视,更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所以本文第一个创新之 处在于试图重点对叶盛的治边主张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得到一 个满意的结果,引起世人关注,则吾愿足矣。 目录学界对明代目录学的成就一直认识不足,评价过低。这 种思想由来已久,清代学者既迫于政治势力,又由于自己的学风 和明代的完全不同,兼之文人相轻,过分地崇古等原因,对明代 目录学多加诋毁。但笔者并不认同学界观点,反而觉得明代目录 学继往开来,曾取得丰硕成果,是我国古典目录学史上最具有创 新精神的时代。因而本文第二个创新之处在于试图对菜竹堂书 目的体例、内容、图书分类的优缺点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进行深入探析,从而以莱竹堂书目为例,抛砖引玉,突显明 明代叶盛研究 代目录学成就,为明代目录学正名。 然而,由于历代史家对于叶盛不予重视,研究成果寥寥可数, 史料相当匮乏,所以搜集有关叶盛的史料比较困难。再加上本人 学识有限,知识积累不够,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撰写论文过程 中总感觉捉襟见肘。至此,论文仅具框架,日后定当发愤完善。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景泰时期的仕宦生涯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兵败土木堡,监国郧王即位,以叶盛为 都给事中,掌兵科事务,“正比多时,凡政务之出,章奏之入由兵 科者,十常六七,与中处之 。景泰三年,擢叶盛为山西右参政, 先掌钱粮,后掌独石、马营军务。在此任上,叶盛殚精竭虑治理 边务,整饬吏治,培养人才,安抚流民,政绩卓著。景泰时期是 叶盛仕宦生涯的起点,其在军事和政治上开始崭露头角,获得了 明廷和朝臣的支持与信任,为以后巡抚边方、治理边地奠定了坚 实基础。 1 1 澄清吏治 “治民必先治吏”,治吏乃治国之根本,关系着国家的治乱 兴衰。如若有清明的吏治,尤能保证官员的群体素质,提高行政 效率,从而保证国家和地方的安全和繁荣;相反,吏治败,则天 下亡。因而,朱元璋在建国后大力整饬吏治,采取了重典治吏的 措施,使明初政治呈现清明景象。但是到了明中期,统治集团内 部争权夺利,皇子、朝臣和宦官拉帮结伙、打击异己,或巧取豪 夺、压榨百姓,造成了明中期纲纪废驰,士风糜腐和吏治败坏。 此时,身为言官的叶盛,以澄清吏治为己任,充分利用职权,刚 正不阿、铁面无私地惩治贪官污吏,并倡导奖惩分明,营造“贤 者上,贪者惩,庸者下”的氛围,从而竭尽全力地澄清吏治。 1 1 1 举廉黜贪,锄强裁暴 明代的言官是作为“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 ( 明) 商辂撰商文毅公集卷4 赠叶参政序,第5 9 页 ( 明) 叶盛撰两广奏草卷1 题为抚安兵民等事,第5 3 2 页按:叶氏后人将叶公 西垣奏草、边奏存稿、两广奏草、( 上谷奏草归纳为叶文庄公奏疏,共4 0 卷,见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5 8 册为了让览者更加清楚可见,本文仍按叶公 在不同时期所上奏章分开注解,不再统一注释叶文庄公奏疏,且在注释页码时,不 再重述出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5 8 册。以下相同,不再重述。 6 明代叶盛研究 天子耳目风气之司”而存在,一方面对国家机构中的不法行为和 不法官吏等孥以问罪,以正纲宪;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奉公守法、 廉能公干的官员进行举荐。叶盛身为言官,恪守其职,善于察纳 雅言,举荐贤人。景泰元年秋七月,叶盛举荐候端“膂力过人, 颇识机变,主是验中 ,上以端为直隶金山卫指挥同知。景泰元 年八月,叶盛又举宁夏卫管操署指挥使王勋“在满三年,莅政公勤, 谋略超异,弓马惯熟,读书明理,善抚士卒,堪以任用, 景泰皇帝超 擢其管理宁夏卫。景泰四年,叶盛察觉云州堡守备沈礼年老无力, 不堪职事。然而,云州堡又系紧要地方,其以为必须守备得人,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叶盛保举万全都司随操都指挥使李刚 “年力强壮,骁勇有为,乞敕吏部令其担任守备,朝廷从之。 由此观之,叶盛荐举人才,不观其职大小,而视其才举荐,这使 得一大批身处下层的怀才之士得到举荐而堪以重用,遂使广大军 民皆受其惠。 在力举贤才的同时,叶盛刚正不阿、毫不手软地弹劾和惩治 贪官污吏,从而“剪除家蠹,正风俗、振纲纪 。叶盛以为:“尊 君必先于行命,而方命欺君者其罪严,安民莫急于除奸,而崇奸 而毒民者其罪大也” ,因而其科劾保定伯梁瑶“碌碌庸才,沾沾 小智,列金貂之上爵敕旨而佯为不知,拒命忘恩,欺天忘国, 祖宗之法俱在,诛戮之典当行,合将梁瑶等送法司,明正其罪, 以为人臣之戒 。叶盛又劾宁远伯任礼“狠愎自用,蹇傲不恭, 无事则偷安恣贪荣无让,有事则称老敢逆命以不行,欺罔难容, 拔扈可畏请将任礼孥送法司,明正其方命之罪。 没过多久, 其又劾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杨悛“孤恩得宠,罪恶弥深”。 叶盛弹 劾官员无数,但尤其可贵的是其不畏权贵,敢于弹劾朝中勋戚贵 ( 明) 王圻辑续文献通考卷5 4 职官志四济南:齐鲁书社,1 9 9 5 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袋明英宗实录,卷1 9 4 ,第4 0 8 3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5 题为荐举事,第4 9 6 页 ( 明) 叶盛撰边奏存稿卷2 题为守备官员事,第6 7 5 页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明太祖实录,洪武六年正月乙巳条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3 题为军务事,第4 7 6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3 题为军务事,第4 7 6 4 7 7 页 ( 明) 叶盛撰( ( 西垣奏草卷5 ( ( 题为科劾事,第4 8 9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5 题为科劾事,第4 9 0 页 硕士学位论文 臣。早在景泰元年,其就对武清侯石亨进行弹劾:“未闻有保国卫 国之奇计,而乃有党邪举浊之私心,归怨于人,敛恩于己,请孥 问其罪 。当时石亨有御敌之功而贵极一时,百官无不吹捧,惟 有叶盛公正分辨善恶事非。石亨虽显赫一时,但叶盛以言责自任, 不顾身家性命,以死劾之。事实证明了叶盛的断言,石亨在天顺 时期因阴谋造反而被诛九族。同年,其又劾参赞军务右佥都御史 韩福失职;二年,又劾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陈循“愈无惧惮, 蔑视风宪 ;三年,其又劾浙江都督佥事张真“作奸逞势,肆以 贪饕 。 1 1 2 赏罚公允、恩威并施 “赏功罚罪,治天下要务 ,因而叶盛以为要澄清吏治必先赏 罚公允,“赏不徒赏有功者,赏必厚,罚不徒有罪者,罚必严”,且 “一赏一罚悉出乎至公 。只有这样,“今日之赏罚既行,他日 之劝惩所系赏罚明信,将见人人用命于事功,何仇不可复,何耻 不可雪? 因而,其以为对于那些有功于朝廷者,不论其功大小, 朝廷都应该给予赏赐,以慰人心。如正统十四年,在德胜门杀败 “虏贼 有功者,叶盛以为朝廷不仅要超擢于谦、石亨等功绩显 赫者,“然其间如都督孙镗、毛福寿、都御史罗通等或运筹画策或 奋勇克敌俱有足称 ,都应该给予赏赐。另外,那些为国捐躯或 已逝贤良大臣应给予旌表褒恤,如“守备北洋口通政使谢泽从容 就死,守备紫荆关都指挥使韩青力战而亡,都督武兴、御使赵麟 亦皆亲冒矢石殁于干事,良可矜怜” ,其以为应急令礼部量与追 赠或别加优异,从而“以慰死者之灵,以为生之劝 ,以励其志, 使各官用命于职事。与此相反,其主张对于那些“封疆之臣失守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5 题为明刑必罚等事,第4 9 5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8 题为科劾事,第5 1 6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9 题为剿贼为害事,第5 2 6 页。 ( 明) 雷礼辑国朝列卿记卷2 9 叶盛,第4 7 4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2 题为赏功罚罪事,第4 7 3 页 ( 明) 叶盛撰泾东小稿卷8 张处士墓表,第9 2 页 ( 明) 雷礼辑国朝列卿记卷2 9 叶盛,第4 7 4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2 题为赏功罚罪事,第4 7 4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 ) 卷2 题为赏功罚罪事癸,第4 7 4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7 题为弥灾防患等事,第5 1 1 页 8 明代叶盛研究 分地,不赴难者 、弃城奔循者、涂毒生灵者、蠹害小民者和贪 脏枉法者皆治以其罪,以正纲宪。如按察使曹泰弃城逃循,叶盛 弹劾他“使关门无结草之固,以致贼徒出入自繇如履无人之境, 为大臣不能捐生赴难,又不能行诣阙以待罪,不忠不道,法理难 容,应孥问京城,问其罪” 。又如巡抚辽东左副都御史李纯恣肆 猖獗,危害小民,盛以为应治以重罪,使各官有所警惧,不敢轻 意犯法。总而言之,叶盛在国家多事之秋,急于求治之时,为澄 清吏治特提出了恩威所临、赏罚分明的观点,从而“罚必威于过 者而千万人惧,赏必恩于有功者而千万人悦 。 1 1 3 慎重名爵、严防奸邪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各朝为了招纳天下贤士和旌表有功之民 而特设名爵。何为名爵? 名乃是名号、名分的意思,而爵是封给 贵族和功臣的名位,爵既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也具有相应的食邑 或财富。因而在整个社会中,无论是贵族勋戚、士大夫还是平民 百姓极力想获到朝廷的名爵。叶盛以为:“朝廷之爵,所以待天下 贵贤者,甚不轻也, 应当慎重名爵。相反,若如元时“不重名 爵,或以私爱辄授以官职,名虽易得,实无益于事,徒有虚名而 已 ,不仅不能招纳天下贤才相助,相反玷辱名爵,影响士风的 败坏。因而,“名爵之重,尤不可不惜也 。 景泰元年,蒙古各部近边,朝廷忙于抵御进犯,时局甚为艰 难,尤其边关既缺粮草又缺马匹。于是,户部奏请令商人等纳草 束、马匹等项,朝廷给予冠带,以荣其身。此策解决了朝廷缺乏 边储的困难,免使小民遭受科敛。然而,叶盛也看到有些无耻之 徒,前因居官不律而被革职为民者,如果一概援例,在京措借银 两纳草进马,企图复职剥取民财以偿前债;还有些任二、三品重 职己蒙钦发为民者,“一旦纳草进马用银一百两,遂得以原职致仕, ( 明) 刘凤撰续吴续先贤赞,卷2 ,第1 1 8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7 题为弥灾防患等事,第5 1 1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5 题为赏功罚罪事,第4 9 5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4 ( ( 题为慎重名爵,第4 8 3 页 ( 明) 吕本等编皇明宝训,卷6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4 题为慎重名爵,第4 8 3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腰金衣累,炫耀乡间,视其前日罪恶,泯然无迹,且官至大夫, 秩高品贵,其在任则为庶司之法,则去在乡则为后辈之仪刑,岂 不惟足惩劝之道,适足以长无耻俸进之风”。因此,叶盛建议朝 廷招民买马纳草给予名爵时,必须查勘本人是否有犯罪的迹象, 凡是“革职之人曾犯贪暴罪名及过恶深重者不许援引事例求复冠 带”,而对于那些因其它原因而革职为民者,纳草进马者同常人 一体冠带。只有这样,不仅能使国家获取击败“虏贼所需的马 匹和粮草,而且也不至于让那些别有用心的无耻之徒援引条例而 复职或得以原职致仕,从而置国家的纲宪而不顾,贪脏枉法,甚 至百般科敛百姓。 1 1 4 广开言路、倡导进谏 明初,朱元璋曾言:“人君日理万机,听断之际,岂能一一尽 善? 若臣下阿意顺旨,不肯匡正,则贻患无穷,” 特征求天下贤 士直言进谏。到了明中期,由于吏治趋于败坏,“大臣持禄而不敢 言,小臣畏罪而不敢是以聪明,日雍幽隐不达,臣民的建言申 诉无法上达朝廷。身为言官的叶盛向上奏言:“天下大物也,兵戎 大事也,民风土俗万有不齐,人情事体各有攸宜,若非广延众论, 俯察舆情,切恐事迫临期,徒贻悔恨” ,且“皇帝陛下求言纳谏 一事,尤为陛下盛德之首 ,特请皇帝下诏许诸人直言进谏,凡 是“朝廷及军民中事有未宜及兴利除害等事,许诸人直言无隐无 拘外,特令在京各衙门堂上官文职五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并六 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翰林院、尚宝司中书舍人、近侍官 员俱于今年十二月以内或各具奏章或合辞连署,力尽所长,开陈 策略 。另外,叶盛言:“作为人臣,需忠于事,上不隐不欺, 正直敢言 ,尤其言官“乃朝廷耳目之职,在内在外,自合知无不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4 题为慎重名爵,第4 8 3 页 ( 明) 叶盛撰( 西垣奏草卷4 题为慎重名爵,第4 8 3 页 ( 明) 余继登撰典故纪闻,卷3 ,第4 1 页 ( 明) 叶盛撰泾东小稿卷3 送朱希仁教谕赴临川,第4 2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7 题为求言御寇安边事,第5 0 4 页 ( 明) 叶盛撰边奏存稿卷7 题为陈言圣德开广言路事,第7 1 4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努卷7 题为求言御寇安边事,第5 0 4 页 1 0 明代叶盛研究 言,出巡一方军机民情无不干预。当时,四方多事,两京降灾, 天畴人事,深为可虑。叶盛以为:“古者君臣合德,然后可以事天, 可以安人,皇上临御以来,求治拳拳,无有失德,然灾变之作未 弭方殷,盖文武群臣之罪也 。因而,其规劝皇帝下令各大 臣自省修德,“居言路而利害并陈,职风宪而激扬兼举凡诸当为之 事则勉之,而益力浇心涤虑,循名责实,” 促使言路大开,群臣 共谏,以共济艰难。 1 2 人才观 土木堡之变后,国家多事,朝廷急于用人,叶盛建言景泰皇 帝远小人,近君子,任人为贤,注意培养、选拔和任用人才,最 终形成了其系统的人才观。一时英雄豪杰辈出,国家强盛之期可 待。 1 2 1 储养人才、以备后用 叶盛以为:“圣朝列圣相承,一以储养人才为致治之本, 故其向上奏请会官选拔今年进士,拔其质聪慧、年少力壮者入翰 林院为庶吉士,“俾之以读书习古文,时加奖励,务底成效,其已 成之才以资任用 。但是,如进士中有三十以上学问老成、有志人 选,叶盛以为朝廷应听其自陈,亦许收录,且让诸士“感奋修职 业,以图无负于明 。另外,有些身怀才艺、满腹经纶者,其因 临期阻病而不能尽其所蕴,最终落榜或中副榜。叶盛以为对于这 些人,朝廷不可尽斥,不然,未免有沧海遗珠之叹,违其心志。 他建言朝廷应令礼部同翰林院“取中副榜者,拔其资治文学有观 者,列名奏请,令为冠带举人 ,送国子监习读,以时考试。通 过这种方式,让那些有才华却因各种原因没有中榜者广其学问、 坚其素志、造就人才,这样“将见英资辈出,科目得人而无才之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8 题为事例事,第5 1 4 页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明英宗实录,卷1 9 1 ,第3 9 4 6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7 题为弥灾防患等事,第1 2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1 题为陈言科举事,第4 6 1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1 题为陈言科举事,第4 6 1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1 ( ( 题为陈言科举事,第4 6 2 页 硕士学位论文 患也”。由此,可以窥见叶盛用人以养才为基础,先养贤才,于 后得其人才举国家政事,从而治平天下的人才思想。 1 2 2 至公取士,量才授职 “科举者令士子怀牍自进,以考试方法甄拔之,自进无所弊, 人人有置身仕途之机会,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殚精竭虑所找到选 拔社会良才的最佳方法和制度。身在言路的叶盛认为“进用贤士, 公天下盛心也”,故开科取士,务在公平,因而其上请朝廷“会试 取士,惟善是从,不拘数目多寡,不论地方南北,至公取士 , 从根本上打破地域和名额的限制,达到“考试无所私,以客观尺 度为取舍之依据,以能力为获官主要条件,”真正体现公平、公 正的原则,做到知人善任,选贤与能,为国所用。 另外,叶盛以为:“用人贵在其材 ,应根据个人所长而委以 相应的职事,做到用人如器,各职所长。如此,“任官得以不枉其 才,人材得以各遂其志 。当时,朝廷专设国子监以培养英才, 而国子监生中有待监年月久且负才艺者,假如一概授以教职,其 以为“不惟虚其坐监年月之久,抑其报负涵养之气,而亦免有沧 遗珠之叹 。因而,盛请朝廷于各部听选监生,据其才能授与官 职,务使人尽其才。其还有请仿洪武开科第一榜故事,请选进士 授予知县,使“有志之士,无不感奋,贻谋用志于民生 。此外, 叶盛以为朝廷若能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则海内豪杰之士,抱负忠 义卓有才能者,岂有不至? 因而,其在规谏朝廷量才授官的同时, 反对论资排辈,主张不拘一格选用人材。如山西民人霍寅著八 陈图说,叶盛访其“谋识优长,才堪御众,且有所说陈战车之说, 实有可行,乞圣断授以职事,或令于紧急去处参赞谋议,或令其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1 题为陈言科举事,4 6 2 页 张金缢撰中国吏治制度史概要,第1 3 2 页 ( 明) 叶盛撰西垣奏草卷6 题为陈言科举事,第4 9 8 页 张金缢撰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