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 7 3 8 5 6 3 论文题目:越捌当j t 立佳筮民屋届鱼查丝控 专业:遮让苎盔堂研究生:王盛田指导教师:逊耋童坠 建筑色彩随着建筑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建筑艺术及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我 国自古以来对色彩在建筑和环境中的运用非常重视,有着独特的东方风格,并体现 出丰富的地域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以居为先”,每个城市的民居色彩在其 发展的过程中,因其社会历史、自然风土、建筑材料、技术等社会的、自然的因素,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构成了一座座城市的风貌。在倡导保持传统、延续历史文 脉的今天,对民居用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杭州、北京传统民居用色的研究,较系统的分析了民居用 色的成因及两地民居的用色方法和传统民居对当代民居的用色启示,对当代民属用 色的地域表现进行探讨,并提出根据传统民居用色来规划与设计当代居住建筑的色 彩,使之作为城市环境色彩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地域特色,对居住建筑色彩设计与 规划的实施进行法制化管理的建议 论文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具体论述了杭州、北京两地民居的社会历史 背景及其各部分用色;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两地民居用色的分析,包括其成因、色彩 构成、用色方法及对当代居住建筑色彩的启示,并在最后提出对当代居住建筑色彩 的地域表现的建议。 关键词:色彩民居传统 a c o m p a r i s o n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u s e so fc o l o r a m o n gb e i j i n ga n d h a n g z h o u r e s i d e n t s a b s t r a c t c h a n g e sr e l a t i n gt o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c o l o r i n gt e n d e dt of o l l o wc h a n g e si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w i t hs u c h d e v e l o p m e n t sm o v i n gi nt a n d e mw i t hd e v e l o p m e n t si n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 sa n d s o c i a lc u l t u r e s i n c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c h i n ah a s u n c e a s i l l 【s l yp a i dg r e a ta t t e n t i o n t o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 so fc o l o rw i m i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t h eo v e r a l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sw e l l 。a n d t h e r eh a sd e v e l o p e dad i s t i n c t i v eo r i e n t a ls t y l e ,i nw h i c hh a sb e e ne m b o d i e dar i c hs e n s e o fr e g i o n a l i s m ac h i n e s e p r o v e r bs t a t e s :“f o o di sh e a v e n a n dl o d g i n g i sm a n sf i r s t p r i o r i t y a s ar e s u l to fs u c h n a t u r a l l yo c c u r r i n gf a c t o r s a ss o c i a lh i s t o r y , o nh a n d c o n d i t i o n s ,a r c h l t e c t u r a lb u i l d i n gm a t e r i a l s ,e m b r a c e dt e c h n o l o g i e s ,e t c ,w i t h 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p r o c e s s e s o fd i f f e r e n tu r b a na r e a c o l o r i n gs t y l e s t h e r e e m e r g e d a d i s t i n c t i v ea n d u n i q u ea p p r o a c ht oc o l o r i n gr e s u l t i n gi n as p e c i a lc h a r a c t e rf o re a c hc i t y u n d e rc u r r e n tc o n d i t i o n s ,w h e r e i ni ti s p r o p o s e d t h a te f f o r t sb em a d et o w a r d st h e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o fc u l t u r e ,t h e r ee x i s t sa n e s p e c i a l l ys t r o n gn e e df o rr e s e a r c h o n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u s e so fc o l o rw i t h i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t h ep r e s e n t a n a l y s i sr e l i e sl a r g e l yo na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o fh a n g z h o ua n db e l l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a le m p l o y m e n to fc o l o rt oa n a l y z e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n gf a c t o r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u s e so f c o l o ri np r i v a t er e s i d e n c e s t h em e t h o d so fc o l o ra p p l i c a t i o nu t i l i z e dw i t h i nt h ep r i v a t e r e s i d e n c e so ft h et w oc i t i e su n d e rs t u d y , a n dt h em a n n e ri nw h i c h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l o ru s eh a s i m p a c t e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c o l o r i n g a l s o ,t h ep a p e re x p l o r e st h em a n n e ri n w h i c hag e o g r a p h i c a l l ys p e c i f i cu s eo fc o l o rh a se v o l v e d ,a n dt a l k sa b o u t ,b a s e do nt h e w a y su s e dw i t h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r e s i d e n c e s ,h o wt op l a na n dd e s i g nt h ec o l o r i n g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r i v a t er e s i d e n c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 oa st om a k eu r b a ne n v i r o n m e n tu s e so f c o l o ra ni m p o r t a n te l e m e n ti n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g e o g r a p h i cc h a r a c t e r l a s t l y , t h ep a p e r o f f e r su p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f o rh o wb e s tt of a c i l i t a t e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z e dm a n a g e m e n t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t h ed e s i g n i n ga n d p l a n n i n g o fp r i v a t er e s i d e n c ec o l o r s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p a r to n eo f f e r sac o n c r e t e 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s o c i a l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h a n g z h o ua n db e l l i n ga n d 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 u s e so fc o l o r s p a r tt w of o c u s c so nar e v i e wo ft h em a n n e ri nw h i c hc o l o r sw e r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l yu s e di np r i v a t er e s i d e n c e si n t h et w oc i t i e s ,i n c l u d i n gc o n t r i b u t i n gf a c t o r s , c o l o rc o m p o s i t i o n s ,m e t h o d so fc o l o ru s ea n dp e r c e p t i o n sr e g a r d i n gc u l t c n tu s e so fc o l o r w i t h i nr e s i d e n c e so ft h et w oc i t i e s ,w i t ht h ef i n a l p a r to ft h ep a p e ra g a i nf o c u s i n go n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h o wb e s tt oi n c o r p o r a t ec o l o r si nm o d e m d e s i g n sa n dp l a n n i n g k e yw o r d s :c o l o r , p r i v a t er e s i d e n c e s ,t r a d i t i o n 引言 引言 “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是之 得所”。民居是相对予睾室而言的,统指皇帝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也包括达官贵入 的府第园宅。民居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社会政治、 文化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而中国是个多种地理环境的国家,民居的 类型也就多种多样,其用色更体现了异彩纷呈的地域特色。由于南北方的地域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传统民居便各自体现出不同的风貌,在用色上,南方多用冷调,北方 多用暖调。杭州与北京是南北方各具代表的两座城市,二者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 城,都曾是封建王朝的建都地。对两地民居用色的研究,在揭开其用色方法及特点 的同时,也为当代居住建筑的色彩设计提供一些启示。 一、杭州、北京传统民居用色 一、杭州、北京传统民居色彩比较 ( 一) 杭州民居 1 、杭州传统民居的自然环境及历史背景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 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 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市内 有钱塘江、东苕溪、京杭大运河、萧绍运河和上塘河等江河。杭州市中心的西湖, 南北长3 3 公里,东西宽2 8 公里,水面面积5 6 6 平方公里。市西南部的主要山脉 为天目山、白际山、千里冈山,东南部为龙门山。这就构成了杭州江、河、湖、山 交融的自然大环境。 杭州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 6 2 。c ,夏季平均气温2 8 6 。c ,冬季平均气温3 8 。c 。无霜期2 3 0 一 2 6 0 天。年平均降雨量1 4 3 5 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 6 。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 7 0 0 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 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自秦设县以来,已有2 2 0 0 多年历 史。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的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 称钱塘。隋朝开皇九年( 5 8 9 年) 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南宋建炎三年( 1 1 2 9 年) ,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 1 1 3 8 年) 南宋正式定都临安,杭州成为京城,历时1 4 0 余年,呈现出“自大街及诸坊巷,大 小镝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的繁盛景象。民国元年( 1 9 1 2 年) 以原钱塘、仁 和县地并制杭县。民国十六年( 1 9 2 7 年) ,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1 9 4 9 年5 月3 同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杭州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 比之北京四合院的凝重,杭州的民居就显得比较活泼。 它与北京民居相比较,除了在空间形制上有区别,在色彩上也是有明显差异的。 那就是雕刻装饰繁多,却较少彩画( 少数大宅用彩画,色彩雅致,与宫廷建筑的彩 画迥然不同) ,一股建筑外立面为白灰抹墙,内立面多为木质朱红色,这是由于门窗 基本采用低的槛窗及长格扇窗,材料多为杉木。有的保持原木色,因时间久远而显 示出暗褐色调,有的为防水刷成了朱红色。屋顶为深灰色的瓦,再加上宅院中的绿 树,浅灰色的假山石,构成了杭州民居色彩的基本基调。 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杭州的传统民居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普通民居。这类建筑分布最广,常位于城市和农村的大街小巷与河道 两侧。建筑为一至二层,以一层为主。通常为一开间,前为客堂,后为卧室,材料 多为杉木。青盏瓦,泥地面,风格较为简单。 第二类为比较富裕的家庭的住宅。这类住宅建筑由一至二进建筑组成院落。建 筑为三开间,一进为厅堂,二进为住房,多为二层楼房。院落中有天井,用严州青 石板铺成,并有自家的水井和厨房。这类建筑在杭州为数不少,具有一定的地位。 第三类建筑是达官贵人,巨商富豪的住宅。这些住宅由多进建筑、多条轴线组 成大型院落,院落内设有轿厅、正厅及各类厅堂楼阁,有些还有园林假山点缀。建 筑均在三开间以上,体量较大,多有木刻、砖雕、堆塑及石雕等作装饰。如胡雪岩 故居,吸收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且用材考究。这类建筑的大门用石库门,大多 不在中轴线上,这主要是考虑到风水的原因,体现了杭州人藏而不露的生活原则。 一些住宅如吴宅、明宅等还在建筑的内柱柱顶石下设地富,地宫放有宝瓶,内装一 些金银器及钱币,这在国内其他地区十分罕见,体现了杭州民俗与风水说法的独特 性。在正厅及部分围墙脊上还做有小照壁,这是杭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点。 杭州明清时期直至民国年间的传统建筑色彩虽然仍以黑白为主,但朱红色的运 用也比较多。比较讲究的人家在大门、桂子、枋子外还用二麻多灰作黑色处理。 另外,在杭州还有一部分古民居建筑带有西方建筑风格或是纯欧式洋房。它们 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2 0 世纪以后。这些建筑对一个地区的建筑文化在时代 衔接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2 ) 装修与装饰 杭州传统民居的装修与装饰有如下几个特点:雕刻装饰为主要手段,采用木 刻、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装饰题材强调吉祥、喜庆氛围,寓教于乐;雕 饰华丽,格调高雅;彩绘壁画色彩雅致。具体的讲,就部位而言,木刻施于构架、 门窗、前廊及外檐部分;石刻施于墙垛、洞门、门框、阶沿、柱础等部位;砖雕施 于主入口门罩、洞口等部位;彩画施于构架;壁茴是与照壁、院墙、檐墙、五花山 墙等部位。就具体技巧而言,木雕有深、浅浮雕,圆雕、透雕等:石雕以深、浅浮 雕为主:砖雕以深浮雕、半圆雕为主且大多是雕后进窑烧制;彩绘、壁画以墨绘为 主,兼旋绿、朱、白色;就选题而言:有人物( 如戏曲人物、历史故事人物、神话 小说人物) 、山水、花鸟、虫鱼、走兽和八仙等,还有古典诗词、家教家规、修身养 性的文字。 室内粱架的装饰 粱架装饰分彩绘、雕饰两大类。彩绘选用雄健疏朗的旋子纹、素雅活泼的花卉 纹、细致规律的几何纹和松木纹等。色彩以黑白两色为主,兼有青、绿、红色。粱 架的雕饰主要是在本色的粱、檩、粱垫、雀替等构件浅雕线脚浮雕选用花草、鱼 鳃纹及其他图案。a i 廊是装馋的重点,常见的形式有船篷轩或吊顶天往两种。船篷 轩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弯椽直接连接前金檩与前檐檩,不加雕饰;另一种是在弯 椽基础上用榫卯结合的方法,将预制的小短木拼接组成根髅形,并贴拼在弯橡下 面。轩粱浅刻线脚,以动物图案为主,如荷包粱饰狮子戏珠。采用吊顶天花的厅堂 前廊往往将楼板下面分隔成长方形、八角形、船形等天花并,以预制的木雕线脚勾 边,中间衬以花心,甚至全部用预制的木雕构件镶贴到楼板下面。有的厅堂同时采 3 一、杭州、北京传统民居用色 用船篷轩与吊顶天花。 出檐装饰 杭州民居有用斜撑牛腿承托出檐的。斜撑有曲尺形、s 形、漩涡形等。牛腿饰 狮子戏球、仙鹿、山水楼阁、人物故事等纹样。牛腿上置琴枋,承托挑搪粱。牛腿 雕饰在檐檩与挑檐檩之间常做成小轩或天花,并在檩条下贴饰狮子戏球、走兽、虫 鱼等。色彩基本为木本色。 门窗装饰 门窗是内檐壁面装饰的主要构件,并以格扇门窗为主。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 种是两侧为板门,门板上置空透的隔扇,板门之间下部设壁板;第二种是内檐壁面 全部采用格扇门,一般六扇成为一组,成为一堂。格扇门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比例优美。格扇形式有并方格纹、水波纹、回纹、龟纹、十字纹、藤纹、锦文、葵 纹、富纹及图案纹等。腰花板和裙板正好与人同高,便成为主要装饰的地方,匠师 们在这块长方形的木板上,雕上几何纹样、花乌走兽、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在 技法上,一般采用浅浮雕,具有很强的绘画性,有的民居在隔扇下部置低矮的栏窗, 以便遮挡室外的视线与保护窗扇,表面雕刻纤巧,可供观赏。门窗的色彩有的直接 保留木本色,有的则刷上了朱红色的漆。如吴宅,明宅。 由保留至今的杭州传统民居的建造和装饰来看,杭州的传统民居的色彩可以归 纳为以黑色白色对比为主色调,兼有朱红色、暗褐色作为搭配色,还有小面积的绿 色作为点缀色。而这部分的绿色与整个杭州郁郁葱葱的绿树形成了呼应,使得黑白 对比在江南温润的环境中不再那么冷硬,而更突出了建筑清丽的气质。 ( 二) 北京民居 1 、北京传统民居的自然环境及历史背景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 东经1 1 6 。,北纬4 0 。) ,处于约略平行的两条河 流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面是西山山脉,北面是燕山山脉,东面、南面则展 开向着渤海湾的广大平原。“右拥太行,左挹沧海”,地势极为优越。 北京的气候是典型的温带东岸大陆性气候,冬季刮西北风,天气寒冷而干燥: 夏季刮东南风,气候温热湿润;春季多风沙;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a 市区年平 均气温为1 1 7 。c 无霜期1 8 0 2 0 0 天。同照2 6 0 0 2 7 0 0 小时年。年平均降水量为 6 2 6 毫米,雨水多集中在夏季七、八月间。年平均风速为2 5 米秒,风沙较大。 北京地区的建筑材料资源不很丰富。原始森林已不存在,现有林木属次生的松、 杨、栎、桦林,木材不能自给。矿物性建筑材料主要产白灰、青灰、大理石、耐火 士等,其中青灰是北京特有的防水罩面抹灰材料。 北京建城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 0 0 0 多年,就在这块土地上建了蓟城。后来 燕国吞并蓟而改称燕京,位置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一带。蓟城和燕京在战 国时都曾是富冠天下的名城和华北置东北、塞北的交通要道。隋唐幽州在今北京广 安门外迤南位置,是隋炀帝、唐太宗向东北方向进军的基地和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入 4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侵的军事防守要塞。公元9 3 7 年,辽代开幽州为南京,作为陪都。公元l1 5 1 年金代 将辽南京扩大增建为中都,成为北京,正是作为都城之始。公元1 2 i 5 年元灭金,以 金中都东北的离富为中心建元大都,成为明清北京内城的前身。 公元1 3 8 6 年明朝将元大都北面城墙缩去五里,后又将南城墙拓展了一星,用砖 包砌,明城祖永乐元年( 1 4 0 3 年) 成顺天府。永乐十九年,明城祖定都北京后称京 师。嘉靖年问加建了南面的外城,形成品字形的平面。清代在此基础一l 进行重修、 增建离宫、苑囿,使城市格局基本定型。辛亥革命后一度称京兆,后改称北平。1 9 4 9 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明、清时期在北京城内兴建量最大的民居就是四合院。四合院在建筑形制、建 筑艺术与建筑技术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北京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 旧时的北京,除了紫蔡城、皇家苑固、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 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阉三千丈,雾目裔楼 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明清以来,北京四 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经不断完善,形成了留存至今 的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 四合院的形态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布局讲究,环境幽静。高台阶儿、石门墩、 红门楼、青砖灰瓦、屋脊上高高翘起的马尾脊饰、屋檐下油漆彩绘的l b 水烟云、磨 砖对缝的墙面、玲珑精巧的花园,无不渗透着北京四合院的古貌神韵。 ( i ) 大门 四合院的大门受到异常的重视,带有封建社会等级差别的印记。在北京,一般 将大门称为街门。街门应该是屋宇式的,因为清代有规定,沿街的屋宇必须联络整 齐,胡同的两侧全都要由房屋的檐墙连接而成。屋宇式的大门等级由商到低有广亮 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蛮予门等数种。广亮大f g s n 金柱大门多为王公贵族和官 僚阶层所拥有,如意门则多为商贾及有钱人所拥有。 广亮大门是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的大门式样。它相当于一个单开间房屋,只是它 的开间和进深都略大于与它相毗连的房屋,因而屡顶也略高出左右的房屋。大门洞 的地面高如胡同地面数步台阶,比院内影壁前的地面还要高出一些。这样从四合院 出来就有居高临下之势:而进入四合院时有步步登高之感。大门扇为外侧光平、内 侧有穿带的木质双扇厚板门。门的下轴立在门枕石的洞窝里,门扇和门框的颜色基 本上刷成朱红色。门板的上端用门簪、联楹约束在门框上。门簪用四颗,形状多样, 有的正面加饰木雕。门簪大多为红色,少部分为绿色或蓝色,门簪上的装饰有的是 题字,如“平安如意国恩家庆”等等,字般为金色;有的为雕花,一般为莲花, 兰花、牡丹等纹样,颜色一般为绿、白、蓝,有的以金色勾边。 门扇外部设一对抱鼓石,一般以鼓形为主,在上刻一个小狮子,下部为须弥座; 小的抱鼓石一般为长方形。广亮大门内上部不吊顶,山墙内侧上部露出梁架,称为 五花象眼,在其间的墙面上做缕花装饰。在墙面上用白灰打底罩青灰面,然后由“花 匠”用镂子刻出黑底白线的图案,有锦纹、花卉等。下部墙面多做磨砖对缝的清水 墙。大门的檐柱与额枋的交角处装雀替,雀替是色彩装饰比较集中的地方,红、蓝、 绿、金各色施于雀替的雕花之上,与青砖灰瓦形成了对比。当然,等级越低,雀管 一、杭州、北京传统民居用色 上所施的色彩就越少,金柱大门一般只有其中的两种色彩而已。但金柱大门大 都装有吊顶,尤其是门扇外侧的吊顶、额枋之间的垫板上常画有苏式彩画。色彩淡 雅,但基本不用金色颜料。 四合院大门上的门钹也是颇具特色的。门钹的材质有铁和铜两种。门环的形状 常见有葫芦形,树叶形,或只是简单的圆环。还有一种兽面门钹,常用于宫廷、王 府、坛庙。另外,镌刻或书写在大门门板上的门联,也是不可忽视的色彩因素。门 联的字主要为黑色、金色,内容常见“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不过广亮、 金柱大门一般无门联,门联主要见于如意门与小门楼。 ( 2 ) 垂花门 有着防卫和屏障功能的垂花门是四合院中道很讲究的门,它以端庄华丽的形 象成为四合院的外院与内宅的分界。在形态上,垂花门上檐柱不落地,而是悬于空 中,柱上刻有花瓣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整座垂花门占天 不占地是垂花门的特色之一。同时垂花门又是极具装饰性的,它的各个突出的部位 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装饰。垂花门向外一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粱 头”,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 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称为“垂莲柱”。联系两垂莲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歇材 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踅富贵”、“福禄寿喜”等。在这些复杂美丽的雕 饰上,施有红、绿、蓝、金色,更将垂花门装点得富丽华贵。与大门样,垂花门 的色彩也会随着宅院的等级而变化,等级越低,色彩越少。 ( 3 ) 屏门 与大门和影壁组成四合院第一层空间的屏门在大门内的西侧,有时大九内东西 两侧各有一座屏门。屏门一般为四扇镜面板,漆绿浊,边框黑色。门板上常用红色 斗方,上书吉祥文字或汉瓦当、寿字文等,有的还撤金点。 ( 4 ) 窗 北京四合院的窗有三种:支摘窗、槛窗、高窗。 支摘窗是一种双层窗,安在房屋次间的坎墙上。阑额以下,用风槛作田字形分 割,上面的两块,外层窗扇可以支起来;下面的两块,外层窗扇可以摘下来。白天 支起上边的支窗,摘下边的摘窗,便于通风透光:夜里放下支窗,装上摘窗,对防 盗、保暖有利。夏季上边支窗内层糊一层窗纱冷布,透风而不遮光线,还可以 加一层纸做的卷窗。支摘窗的窗棂花样很多,早期较密,如有步步锦、灯笼锦、盘 肠、冰裂纹等,上面糊纸;晚期窗棂大大简化,只局边有窗棂,中间用大的方框, 上面镶玻璃。 槛窗只在厅房、祠堂等使用,而不在居住房屋里用。它的窗扇与格扇门上半郭 差不多,只是没有下半部的裙板。 高窗的式样很简单,窗扇一般不能开启。北京四合院对内开敞,对外十分封闭, 一般倒座和后罩房都不开后窗户,这除为了严谨之外还涉及风水,只有在晚期才有 一部分民居开后高窗。 窗基本都为木质,在等级高的宅院内有的漆为红色,也有少数绿色窗棂,一般 的百姓人家的窗户都保留木头原有的颜色,饱经风雨之后,原木色就变成了暗褐色。 ( 5 ) 彩画 彩画在四合院中用得不多,受封建社会当时的制度所限,只有在垂花门、廊子、 大门的雀替等处用彩画。所用色彩在前面已经提到,大体为红、篮、绿、金色。所 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颜色的多少,体现了等级的高低不同。到了清代晚期没有了制度限制也只在梁枋 头部用掐箍头等简单的彩画。故四合院总体上色彩淡雅,不追求豪华艳丽,旨在垂 花门等处重点突出某些色彩装饰,庄重大方。 北京四合院中庭院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它的四面有建筑物的檐廊、门窗或 墙面限定,底下是经过铺装的地面,只有上部向天空敞开,是一处明朗、良好的可 利用空间。它减少了秋冬季风沙的入侵,削弱了街道上的噪音,却迎来了春日润物 的细雨和冬日温暖的阳光。这样的小气候条件最适于植树种花,在院中常种的树种 有海棠、枣树、石榴、核桃,常种的草花有玉簪、凤仙、荷花、夹竹桃等。在院中 还可以摆设鱼缸养鱼,或在院中豢养宠物。庭院还可供家人休息乘凉,供儿童嬉戏 玩耍,晾晒衣物书画。院中的植物红红绿绿,也极大地丰富了四合院建筑本身略显 单调的色彩,把大自然引到身边,使得庭院成为座多功能的半敞开式的天然起居 窜。 由以上对北京四合院备部分的分析来看,北京四合院的色彩大体可以归纳为以 青灰色为主色调,大红色为搭配色,绿、蓝、金色为点缀色的用色特点。这样的色 彩运用与厚重的建筑形体相搭配,更凸显了北京四合院的庄重大方和古朴典雅。 7 二、传统民居的色彩分析 二、传统民居的色彩分析 ( 一) 传统民居色彩的形成原因 1 、等级制度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礼制国家,而对礼制的表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等级 观念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传统建筑色彩的影响。 论语载“山节藻税”和春秋毂梁傅注疏载“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 大夫苍,士黄”记述中。所谓楹即是柱,节是坐斗,税是瓜柱。证明在春秋时代就 已在建筑色彩上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了。 唐宋时期营缮制度己很严密。“凡宫室之制,自天子至于庶士各有等差”唐营 缮令规定:“王宫以下舍屋不得设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宁厦 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五品以上堂屋不得过五间七架,宁厦两头。门屋不得 过三间两架,仍通作乌头大门。勋官各依本品。六品七品以下堂屋不得过三间五架, 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袱、乳梁 装饰,一其士庶公私宅第界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一有庶入所造堂舍,不得 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到了宋代,住宅的等级制度依然像唐代一样严密。宋史卷一百五十四舆服 六载;“六品以上宅舍,许用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仍许之。凡民庶家,不 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彩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 厦而已。”景佑三年( 1 0 3 6 年) 八月又作了详细规定,诏日:“天下士庶之家,屋宇 非邸店、楼阁临街市,毋得为四铺及斗八,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 绘栋字及间朱墨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宋代还由将作监编修营造法式,建筑 等级制度进一步通过营缮法令和建筑法式相辅相成实施,营缮法令规定宅第的等级 形制,建筑法令规定具体的工程做法,宅第等级限制达到相当周密的程度。 由此可见,自春秋时代色彩就成为了表现我国建筑等级的方式之一,并且随着 历史地推进对色彩等级的规定越趋严格。等级越高,用色就越丰富,越彰显其高贵 华丽。而作为等级最低的民居,就只能用无彩系的灰色、黑色、白色。这是造成民 居无彩色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传统民居朴素的风格,并且越往南黑白色差对比越 鲜明,从而深化了尊卑等级。 2 、自然条件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杭州海拔低、雨水多,有一段湿热的梅雨季节,市内水网密集。冬灭平均气温 虽不太低,但佯有寒风及雨雪袭击,气温会陡降,不过持续时间不长:夏季潮湿闷 热,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建筑既要防寒又要通风防热,以后者为主。民居采用中庭 式比较适合,以房屋、走廊和院墙围合的天井进行通风及采光,并有前后开窗的做 8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来满足居住的需要。由于冬季气候比较温和,所以杭州民居的墙体比之北方的 民居薄,结构高瘦。 因为防潮的需要,杭州民居的外墙立面用白灰粉刷,加上房顶的灰瓦,和木质 的门窗装修,形成了粉墙黛瓦的视觉效果,构成素净的色调。自墙黑瓦在丛林溪流 映照下,予人以明快的感觉,黑白两色的运用在杭州的民居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比较优越,位置重要,无霜期长达2 0 0 年,适合户外活动 的时间长,民居采用合院式十分合用。北京冬季寒冷,日照角度很低,院子宽敞, 房屋可以多纳阳光,温暖明亮。为了防寒、隔热,屋顶做得很厚。封闭的庭院是防 避风大、沙多的有效方法。 由于青灰是北京特有的防水罩面抹灰材料,所以北京的民居的色彩表现出灰沉 沉的色调。与建筑本身的厚重感相协调。同时,大面积的灰沉沉的无彩色调与小面 积的宫殿的高彩色调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皇宫的端庄醒目。 3 、哲学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民居的朴素色调,同时也表现了中国的“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黑、自、扶 的层次变化组成单纯、统一的建筑色调。一目了然,但又同样的神秘、莫测高深。 春秋末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就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张“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周发展老子思想,他的审美理想充分体现了道的精神的朴素, 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民居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说是受老子、庄周美学观 的影响。从建筑史上看,汉、唐、宋时期的建筑已广泛使用色彩装饰,明清的皇宫 苑圃、宗教囿林建筑也用复杂的色彩装饰,而民居的灰色基调固然与建筑等级制度 对庶民的限制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美学恩想的影响。哲学家朱熹主张平淡 自然的美学思想,认为到本身就具有平淡自然的美。自宋以后,儒士们都是“读朱 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将朱子的美学思想奉为圣贤之说,因而老、庄 美学千百年来深深地渗透在民居建筑艺术之中。 经济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卖却五月谷,更木补柴门”,民居不同于官式建筑的奢华要求和资产优势,常 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因此民居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地 域的经济水平制约的。同样,民居的色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地区经济的 状况。一般来说,社会经济较强的一些地区,善于用明亮、艳丽、对比强烈的色彩, 而社会经济较差的地区,则习惯于用色泽较柔和而沉实的色调。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个地区的人 相对于北方地区的人生活的富足一些,体现在民居的用色上,便是较之北方民居用 色的明亮、较强对比的色彩。究其原因,大概是较好的经济状况有助于增强人的自 信心,从而在各方面的表现上更为张扬一些。江南曾一度( 明万历直至清乾隆年间) 就商品经济的发展伴行奢靡之风,促进了人们虚荣心的增长,富商大兴土木建宅造 园,成为后来江南民居完善的重要原因。 而北京因其气候、地理等自然原因和严重的重农轻商思想,百姓的生活不如杭 q 二、传统民居的色彩分析 州富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居的用色以大面积青灰色为主的色彩。 ( 二) 杭州、北京传统民居的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是将色彩规范化并找出其规律的一个科目。那么用色彩构成的方法, 可以对两地的民居用色有更深入的认识。色彩有明度、纯度、色相三个要素,对两 地民居的色彩构成的分析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 杭州民居是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白色的面积最大,其次便是黑色。白色虽属于 无彩色,但它的明度是最高的。同时民居的墙体虽粉刷成白色,但在使用过程中, 并不能保持其纯白,所以将它的明度定为色立体中轴的9 ( 理论上绝对的白色明度 为1 0 ) ,而且黑色也不是真正的纯黑,所以它的明度定为2 ( 理论上绝对的黑色明度 为0 ) ,其它的暗褐色、朱红色、绿色的明度分别定为4 、6 、6 。这样,大面积的高 明度色彩搭配了较小面积的低明度色彩和更小面积的中明度色彩,构成了整体的高 长调,也就是明度的强对比。在色相上,白与黑、朱红与绿构成了明度、补色的对 比关系,褐色与朱红色则形成了类似色相的对比关系。由于面积最大。白色是色相 上的主色相。所以尽管色相的对比比较强烈,但仍是统一的一个整体。在纯度上, 我们将无彩系的非纯白纯黑的纯度定为l ,将暗褐色、朱红色、绿色的纯度分别定 为纯度的5 、1l 、7 。这样就形成了低纯度灰强对比的色调。由色彩三要素的分析, 可以得出杭州传统民居用色为高明度强对比、低纯度强对比的冷色调。 北京四合院以青灰色为主色调,它的明度可定为中明度的7 ,搭配色的大红色 明度可定为5 ,其它点缀色绿、蓝、金色、暗褐色的明度也都属于中明度,所以, 此地民居色彩就为中短调,也就是中明度弱对比。在色相上,各个色相之间也存在 着比较强烈的对比,并构成了偏暖的色调。在纯度上,大面积的青灰色也同样构成 了低纯度的色调,大红色、绿色、蓝色的纯度可定为高纯度,而其它的颜色皆可定 为中纯度,这样就构成了低纯度基调的灰强对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北京四合院 的用色为中明度弱对比、低纯度强对比的暖色调。 ( 三) 对当代民居建筑用色的启示 对两地传统民居的用色研究对当代民居的启示有二:一是在建筑用色的方法上, 通过对传统民居用色的归纳总结,找出其色彩和谐统一的原因及方法,使之运用到 当代民居的用色中。二是在当代民届的地域表现上,色彩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当今中国民居的布局与形制已趋向大同,而且各地色彩也趋向了一致,使得中国民 居曾经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地域陛已渐渐不复存在,要保持中国原有丰富地域性的特 点,就要从传统民居中汲取营养。 1 、传统民居用色方法 一个孤立的颜色,无从辨别美丑,只有当这种色彩与其他色彩进行不同的组合, 才会有由于搭配而产生的美不美、协调不协调的感觉。建筑配色就是给适合的色彩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建筑环境中以应有的位置、面积、色调,给它以最好的组合和安排,使之达到设 计的目的。从杭州、北京的民居用色来看,两个城市因为地域环境等原因而形成的 不同的色彩体系,正是符合了色彩的配色规律,才得以延续了这千百年悠久的历史, 担任了城市色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构成了各自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当 代民居建筑用色应该借鉴传统民居的用色方法,将这种千百年形成的和谐美发挥出 来。尽管杭州、北京两地民居在用色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但在用色方法上却十分 一致,都是使用了和谐配色的原则。 和谐配色原则是比较普遍的配色原则。配色的协调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给人以美好、舒适的感觉。配色的和谐美是通过在变化中求得统一而获得的,即色 彩配色在色相、明度、纯度等方面,既有其相似之处,又能通过对比反映各部分色 彩的特点,既有各部分自身的节奏,又能使各部分和谐而有其共同的韵律,从而使 整个建筑融为一体。 色彩配色的协调,分为类似协调和对比协调。在具体表现时,要达到协调的目 的,传统民居常用的方法就是以一类色作支配色,即主色,它应用的面积比较大, 如北京四合院的青灰色、杭州民居的白色皆为主色。( 当然,北京四合院的青灰色之 中亦有小程度的深浅搭配,但因其在明度、色相、纯度上的相似性,仍给人整体的 灰色感觉,因而一起作为主色。) 以另一类色作宾位的搭配色,如北京四合院的大红 色、杭州民居的黑色、暗褐色,这一类色的面积相对于主色来说就要小得多了。最 后,还可以另外用一些点缀色,来丰富建筑整体,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 一。如北京四合院的绿、蓝、金色、暗褐色,杭州民居的朱红色、绿色等,这些色 彩虽然面积很小,但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民居建筑的色彩,增加了其活泼与生动。 类似协调是将统一的因素放在首位然后考虑其中变化的因素。它包括同一色 相配色协调与类似色相配色协调。同一色相配色色彩变化微妙细腻,可获得高雅、 宁静、安详的效果,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并为人、建筑、小品、室内陈设等提供了 良好的背景。对比协调是将变化放在首位,再加上统因素,取得和谐的效果。采 用对比协调时,要是对比的一方占优势,起支配作用,另一方则处于从属地位,并 利用面积效应达到协调。 在杭州民居的用色中,主要是运用了对比协调,黑与白的对比、暗褐色与朱红 色的对比、朱红色与绿色的对比等等,但这些对比都利用了面积效应达到了平衡。 黑、白属于无彩色系,白色明亮、纯净、高雅,黑色深沉、凝重。无彩色系与有彩 色系的组合即可构成“无彩色”与“有彩色”的彩度差异性,形成对比,又具有不 排斥有彩色系的高度随和性。既可避免浓重色彩配色的喧闹又可避免无彩色的过 分沉寂、平静,从而构成色彩对比协调,获得明朗、生动、艳丽的格调;还可运用 随和性,组成类似色彩协调,创造高雅、柔和、优美的格调。而北京民居的用色兼 用了类似协调与对比协调两种方法。青砖灰瓦是运用了类比协调的方法,使得四合 院外观上表现出灰沉沉的整体色调,而大红色的加入,与大面积的灰色有了比较强 烈的对比,使整个民居立时有了精神。其它点缀色绿色、褐色、蓝色、金色之间的 对比则丰富了建筑的细节,从而调节了大面积的灰色给人的压抑感,使整体色彩达 到了平衡。 由此,和谐配色原则被传统民居广泛应用是因为它是大众公认的、能够接受的 一种色彩搭配原则。在对当代符合大众审美的建筑进行色彩设计时,我们可以借鉴 传统民居的用色方法进行设计。 二、传统民居的色彩分析 2 、民居用色的地域表现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且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使得各地传统民居建筑在各自发展 的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异所造成的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适应当地条件 的特点。传统民居用色作为民居特色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也在地域的表现上 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而在民居建筑形制趋向大同的当今,用色彩来表现地域特色 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但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居住建筑色彩普遍采用了高明度、 低彩度的暖色调,没有因为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的不同而出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而 居住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构成城市文化的要素之一。 所以发掘传统民居用色并使之运用到当代民居建筑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城市 历史发展的文脉并有效的表现城市特色。 杭州与北京两座城市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 王朝都曾经建都于两地。皇室以外的庶民百姓的住宅都采用了合院式的住宅形式。 但由于气候原因,北京的民居形成了中间庭院宽敞的四合院,而杭州则形成了天井 式的住宅。在色彩的运用上,两地更是大相径庭,但都极大的表现了当地的地域文 化。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根据传统民屠用色来规划与设计当代 居住建筑的色彩,使之作为城市环境色彩的个重要部分来体现地域特色,对居住 建筑色彩设计与规划的实施进行法胄4 化管理。因为居住建筑建设规模大、使用时间 长,对城市面貌影响较大,如果对其色彩进行设计与规划,可以有效的美化城市环 境、避免色彩污染,在城市景观建设、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等活动中起到 重要的作用。 以杭州为例,我们将其传统民居的色彩进行提炼,按其面积的大小得到白色、 黑色、暗褐色、朱红色、绿色五种颜色,并分别给与其标准( c 3 ,m 3 ,y 6 ,k o : c 6 9 ,m 6 4 ,y 6 5 ,k 6 6 :c 5 6 ,m 5 7 ,y 8 4 ,k 5 2 :c 6 ,m 8 5 ,y 1 0 0 ,k 1 :c 5 6 ,m 7 ,y 5 9 ,k o ) ,也就是 居住建筑标准色,这样就得到了一套色彩搭配体系,以此来指导以后的居住建筑用 色,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杭州传统的风貌,并表现出杭州有别于其它地方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TR 6277:2025 EN Blockchain and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ies (DLT) - Data flow models for blockchain and DLT use cases
- 【正版授权】 ISO/IEC 15444-16: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JPEG 2000 image coding system - Part 16: Enhanced encapsulation of JPEG 2000 images into ISO/IEC 14496-12
- 【正版授权】 ISO 17744:2025 EN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specific volume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pvT diagram - Piston apparatus method
- 【正版授权】 ISO 10286:2025 EN Gas cylinders - Vocabulary
- 【正版授权】 ISO 1382:2025 EN Rubber - Vocabulary
- 【正版授权】 CISPR 12:2025 FR Vehicles,boats and devices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or traction batteries – Radio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s – Limits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f
- 古代武学考试题及答案
- java各种排序面试题及答案
- 基护标本试题及答案
- 医学饮片考试题及答案
- 广西2025年公需科目学习考试试题及答案4
- 代加工板材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地质勘查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肝炎的分型及护理
- 高中语文38篇课内文言文挖空一遍过(教师版)
- 2025年高考真题物理(四川卷)-2
- 企业负责人财税知识培训
- 【前程无忧】2025校招人才素质洞察白皮书
- 船舶制造公司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产业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
- T-CRHA 028-2023 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