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基于新课程实施的现实观照和理性思考.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基于新课程实施的现实观照和理性思考.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基于新课程实施的现实观照和理性思考.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基于新课程实施的现实观照和理性思考.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基于新课程实施的现实观照和理性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基于新课程实施的 现实观照和理性思考 陈桂梅 摘要:自从2 0 0 1 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以来,全 国各地先后兴起了实验并推进新课程的热潮,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新的课程任务, 广大教师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他们如何调适、转化并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在课 程改革中健康成长,既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成为制约课程实施 的瓶颈。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结合国内 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分别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探析 和考察,并就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教师角色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对改革中的广大 教师有所裨益。论文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提出关于“教师角色”的系列子问题。首先厘清“教师角色”研 究的理论脉络和阐明现时课程改革的背景;然后提出新课程实施中,急需解决的 “教师角色”的系列子问题:纷繁复杂的教师角色类型中是否有一个“不变”的 存在? “不变”的是什么? “变”的是什么?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变”与”“不 变”之间的张力是如何保持的? 新课程实旌中教师角色类型应该有哪些? 教师在 新课程实旌中存在什么样的角色问题? 教师应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并把握他在新 课程实砸过程中的角色位置? 等等。最后剖析和界定相关概念。 第二部分:理论概括和分析教师角色类型。首先分别从教育科学体系内部、教 师角色自身的演变和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关于教师角色的各种隐喻四个方面, 对目前有关教师角色的各种类型描述进行归类、梳理:其次对教师角色类型迸行教 育哲学分析,指出“培养人”是教师角色中的“不变”,是教师角色的基质、内核 和本色。各种角色类型是“不变”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角色的“变”。最后单 独列出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类型的时代特殊性,并重申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仍需 围绕“培养人”这个中心调适、定位自己。 第三部分:调查分析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实际状况。本文分别从课堂 教学设计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两个纬度调查广大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簏中的行 为表现,并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第四部分:总结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教师角色”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建 议。本文认为目前新课程实旖中“教师角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角色冲突、 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基于瓤课程实施的 现实观照和理性思考 陈桂梅 摘要:自从2 0 0 1 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以来,全 国各地先后兴起了实验并推进新课程的热潮,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新的课程任务, 广大教师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他们如何调适、转化并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在课 程改革中健康成长,既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成为制约课程实施 的瓶颈。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结合国内 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分别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探析 和考察,并就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教师角色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对改革中的广大 教师有所裨益。论文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提出关于“教师角色”的系列子问题。首先厘清“教师角色”研 究的理论脉络和阐明现时课程改革的背景;然后提出新课程实施中,急需解决的 “教师角色”的系列子问题:纷繁复杂的教师角色类型中是否有一个“不变”的 存在? “不变”的是什么? “变”的是什么?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变”与”“不 变”之间的张力是如何保持的?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类型应该有哪些? 教师在 新课程实施中存在什么样的角色问题? 教师应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并把握他在新 课程实旅过程中的角色位置? 等等。最后剖析和界定相关概念。 第二部分:理论概括和分析教师角色类型。首先分别从教育科学体系内部、教 师角色自身的演变和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关于教师角色的各种隐喻四个方面, 对目前有关教师角色的各种类型描述进行归类、梳理:其次对教师焦色类型进行教 育哲学分析,指出“培养人”是教师角色中的“不变”,是教师角色的基质、内核 和本色。各种角色类型是“不变”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角色的“变”。最后单 独列出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类型的时代特殊性,并重申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仍需 围绕“培养人”这个中心调适、定位自己。 第三部分:调查分析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实际状况。本文分别从课堂 教学设计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两个纬度调查广大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行 为表现,并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第四部分:总结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教师角色”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建 议。本文认为目前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角色冲突、 角色压力、角色混同和角色失败等,提出要理顺“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 系:寻找与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合理定位;教师要及时把 握随时出现的专业成长机会,促成角色实现等四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教师角色“变”“不变”新课程实施 i i c h a n g ea n dc o n s t a n to f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b a s e do n p r a c t i c a lc o n c e r n sa n dr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a b o u tt h e n e wc u r r i c u l u mi m p l e m e n t c h e ng u i m e i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d e p a r t m e n to fe d u c a t i o ni s s u e dn a t i o n a lp r o g r a mf o re l e m e n t a r y e d u c a t i o n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 ( t r i a l ) ,n e wc u r r i c u l u me x p e r i m e n th a sb e e nd o n et oa u p s u r g ei nd i f f e r e n tp a r t so fc h i n a c o n f r o n t i n gt h en e we d u c a t i o n a ls i t u a t i o na n d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t a s k , a l lt e a c h e r sw e r ec h a l l e n g e dr i g o r o u s l y h o wt oa d j u s tt h e i rr o l e sa n d d e v e l o pt h e m s e l v e sa t ei m p o r t a n ti n s u r a n c e sa n db o t t l e n e c kr e s t r i c t i n gi nt h ec o u r s eo f 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i m p l e m e n t t h e r e f o r e ,u s i n gm e t h o d so fr e f e r e n c e ,c o n t e n ta n a l y s i s , c a s es t u d ya n dc o m b i n i n gr e l a t e d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 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w e r ee x p l o r e d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i nt h ep a p e r a n ds o m ec o n s t r u c t i v ea d v i c e st oa l lt e a c h e r sa r ea d v a n c e ds i n c e r e l yt od e a lw i t ht h e p r o b l e mi n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i m p l e m e n t f o u rp a r t sa r ec o n s i s t e di nt h ep a p e r s e r i e ss u b - p r o b l e m sa r ep u tf o r w a r d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s t r a i g h t e nt h et h e o r e t i c s k e l e t o no ft h et h e o r yo f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a n dc l a r i f y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 ;t h e ns o m ee m e r g e n tp r o b l e ma r ed e v e l o p e d i st h e r eac o n s t a n ti n a l ls o r t so f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 ? w h a ti si t ? w h a ti s “c h a n g e ”? i nt h el o n gh i s t o r y h o wt o k e e pt h es t r a i no f “c h a n g e ”a n d “c o n s t a n t ”? w h i c hs o r t s o f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h a v e ? c o m p a r e dt h ep a s t ,w h i c hp r o m i n e n ts o r t s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h a v ei n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 i m p l e m e n t ? w h i c hp r o b l e m sf o rt e a c h e r sa r ei n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i m p l e m e n t ? h o w d ot h et e a c h e r sh a n d l et h e ma n dg i v et h e mr o l eo r i e n t a t i o n ? e t c t h e na n a l y z ea n d d e f i n er e l a t e dc o n c e p t s t h e t y p eo ft e a c h e r sr o l e sa r eg e n e r a l i z e d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a n da n a l y z e di nt h es e c o n d p a r t a l ls o r t so f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d e s c r i p t i o na tp r e s e n ta r ec l a s s i f i e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f r o m 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a c h i n g p r o f e s s i o na n dt h em e t a p h o r st h e n ,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a r ea n a l y z e df r o mt h er e s p e c t i v e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p h i l o s o p h y w e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i ti sac o n s t a n ti nt h et e a c h e r sr o l e s y s t e m v a r i o u sr o l et y p e sa r e e x t e r n a lf o r m so fe x p r e s s i o n m a d “c h a n g e ”t h e p e c u l i a r i t yo fr o l et y p e sa r ep o i n t e do u t a n dt e a c h e r ss h o u l da d j u s ta n do r i e n t e d t h e m s e l v e sa r o u n dt h e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o f “c u l t i v a t i n gh u m a n ” i i i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p r a c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o f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a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a n da n a l y s i z e d i nt h ef o r mo fc l a s s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d e s i g n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o fe l e m e n t a r ys c h o o l t e a c h e l s t h ep r o b l e m sa b o u t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e x i s t i n gi n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i m p l e m e n ta r e s u m m a r i z e d t h e ya l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c o n f l i c ti nt e a c h e r sr o l e ,r o l es t r e s s ,r o l ec o n f u s i o n a n dr o l ef a i l u r e a n ds o m ea d v i c ei sp r o v i d e d s m o o t h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c h a n g e a n d “c o n s t a n t :t e a c h e rs h o a l dh u n ta n dc o g n i z et h e ko w ni n n e rw o r l d ; t e a c h e r ss h o u l do r i e n t e dr e a s o n a b l yt h e i ro w nr o l e s t e a c h e r ss h o u l dh o l d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p p o r t u n i t yi nt i m et op r o m o t e r o l er e a l i z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t e a c h e r s r o l e “c h a n g e ” a n d“c o n s t a n t ”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 i m p l e m e n t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y9 0 0 7 5 3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问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乎雌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任何一个教育问题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世纪,对教师角色问题的热烈讨论和 深入研究。不仅与理论逻辑发展的需求相关,而且也是与当下独特的时代和社会 背景分不开的,对它的密切关注,昭示着人们现时的困扰和理性的期待。 ( 一) 问题研究的理论背景 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自从制度化学校教育产生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息过, 只不过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的重视程度不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等原因, 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的深度方面存在差异。如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生贤于师”、“择 善从之”,韩愈的“好为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亚里斯多德的“吾爱吾 师,吾更爱真理”等基本上是针砭时弊而提出的一些零散的教育主张:到了近代, 徐特立、第斯多惠等教育家以“师者之师”的身份,进行师范教育改革,提出许 多很有见地的为人之师的系统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进入现当代, 学校教育体制逐步完善,在前人丰富的思想积累基础之上,对教师角色的研究更 加体系化,如要素主义的教师观,永恒主义的教师观,实用主义的教师观等等。 总的说来,对教师角色的研究走的是一条由肤浅、零散到系统、科学的曲折道路, 为了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加条理化和清晰化,笔者采用了两个纬度对其进行 专门梳理: 第一,历时性纬度,即根据教育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将教师角色的研究划 分为三条线索:其一,以教师为中心的研究。这一阶段的教师角色就是我们统称 的传统角色,该角色在社会中的经久不衰的统治地位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受中 央集权和专制的社会政治体制的制约,教师活动中心、控制儿童是它的基本理念。 这时的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就是“神父”、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行为的塑造者。 其二,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这一阶段的教师角色特点是在严厉批判和抨击传统 教育理论的定位中形成的,主要发生在2 0 世纪初,以杜威的教师观为代表,认为 教师角色的基本内涵是:学生的向导、指导者、纪律的领导者、组织者;后来随 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的形成,教师的角色又演绎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者和支 持者。其三,以师生双边主体关系为本位的研究。这一阶段的教师角色的特点, 是在实践中发现“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各有利弊的情况下形成的,特别是 理论界出现的终身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 思潮,强烈地促使人们对教师角色本身不断地质疑和追问,因而“平等者中的首 席”、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引导者、学习者的教师角色内涵就出现了。这三 条线索的研究取向体现了三种基本理念的演变和转化,但是它们在表现形式上不 是截然对立的,在不同的国度,由于教育管理机制、文化传统模式和研究视角的 不同,即使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也可能存在两种或三种研究取向皆有的局面。不 管如何,我们知道任何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过程都离不开各学说、各流派的碰撞、 交流和相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理论研究的最佳契机。 第二,共时性纬度,即将教师角色视之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然后根据研究 者的学术立场,从各个侧面透析它的特点、挖掘它的内涵。如社会学角度,它是 将教师作为一种行业或特殊职业进行研究,谈其社会地位、身份、素质构成及各 种角色成分的冲突与转换,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实现教师专 业化。如教育心理学角度,从教师作为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外部要素之一为立足 点,探讨教师的角色作用、角色类型、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新教师成 长为专家型教师所经历的角色转换过程等。其研究目的是增强教师的心理素质, 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如哲学的角度,从认识论出发,研究教师是谁、师生关系 的本质究竟是主客体关系,还是双主体关系、主体间关系,其研究的目的在于试 图从哲学的高度建构一种可以统御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理论。当然,除了用 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教师之外,教育领域内部也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本土研究, 如有的学者从教学伦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对教师角色进行系统的研究。不过 大部分是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探讨的,即将教师置身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或课程 编制开发中进行角色研究,并有着许多颇有争议的定位和阐释。就我国学者而言, 2 0 世纪8 0 年代以前,侧重于“大教学”体系下的教师角色的研究,沿着教师活动 中“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的路径,对教师角色特征、 素质和仪表行为、能力等进行了理想化的描绘和设计。到了2 0 世纪8 0 年代之后, 随着教育走向国际化、教育观念的逐步引进与更薪,课程的内涵也逐步扩大,尤 其受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挑战和冲击,许多学者将研究的视点聚焦于“大课程” 体系中,在形式上向西方的研究取向靠拢。这时,教师角色的阐释就不仅仅局限 于师师关系、师生关系、教学管理范围之内,而是延伸到了课程管理、课程决策、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范围,因此教师角色又丰富为课程的实施者、霸权的工具、 课程的编制者和课程的创生者等等。教师角色的研究目的就更加趋向于学科理论 本身的建设和实践层次的策略运用。 ( 二) 问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目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全局性的课程改革。本次课程 改革顺应了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潮流,它是对我国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 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认识论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它彻底摇撼了传统 的课程和教学,因而作为课程实施主体教师的所思所作所为也必须发生相应 的转变。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理解新的课程体系、将新课程推向课堂班级层面、 把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重新调适、转化和定位传统的角色、加快专业成长 速度等等,这所有的期待都深深地反映在政府和专家对教师提出的角色要求上, 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开 放型社区的合作者。 面临理论界的轰轰烈烈,学者们的殷切期待、时代的热切召唤,从事基层教 育实践的广大教师们的现实状况究竟是什么,他们是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满足社会 和学生的要求的,基于此,本文试从新课程实施的现实状况出发,针对以下问题 作出回应:纷繁复杂的教师角色类型中是否有一个“不变”的存在? “不变”的 是什么? “变”的是什么?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变”与“不变”之间的张力是 如何保持的?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类型应该有哪些?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存在 什么样的角色问题? 教师应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并把握他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 角色位置? 等等。问题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目 的在于为广大教师提出建议,希望他们能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中正确把握自己的角 色,摈除各类的角色类型纷扰,认清自己的人格特质和教学风格,顺利从事教学 实践。 ( 三) 相关概念剖析及界定 1 、教师角色 “角色”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g i t m e a d ) 首先从戏剧中借 用的术语,它是指演戏的人化妆打扮后所扮演的剧中的某一特定人物,也称“脚 色”。米德根据社会现实生活中围绕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有一套权利和义务规范的情 形,将“角色”这个概念引入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意指在社会或某一群 体中处于一定地位并按相应的行为模式行为的一类人。作为复杂社会体系中的一 部分一教师,也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并按相应的行为模式行为的一类人,只不 过由于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赋予教师角色至少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教师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教师行为的期望系统,教师在与其它群体或个 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次教师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教师个体对自身的 期望系统:最后,教师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教师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系统。用 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规定性定义方式可将教师角色在社会学上的概念归结 为:由教师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系列的外显行为模 式行为,既指人们对教师行为的一种期望,又指教师个体对自身的期望。当然在 宝毅,社会地位与角色,社会,1 9 8 7 ,1 这个概念中,由于地位本身就像贴在瓶子上的标签一样具有相对稳定性,而行为 由于特定情景的制约和个体的塑造具有相对多变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哲学意义上 教师角色本身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矛盾集合体。另外需强调的是,教育的 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离开了交互关系,也就不存在教师的角色身份, 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其产生经常性的主要互动关系的是教育的另一端一 一学生,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师,因此,在教育学上,教师角色是在师生互动 关系中产生的,是相对于学生角色而存在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 2 、新课程实施 对“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是在理解和评定课程变革的过程中兴起的。“课程 实施”作为研究的焦点,始于2 0 世纪6 0 年代末7 0 年代初,其直接起因源于对学 科结构理论运动的反思。在我国“课程实施”首次被作为焦点问题大规模的关注, 还是2 l 世纪初的事情。在2 0 0 1 年,国家展开具有全局意义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改革中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六大环节: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这六大环节为改革的逐步推进提供了问题的着 手点和思路,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课程实施由于其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受到 了人们的普遍重视,那么,何谓课程实施? 课程学者康奈利( f m c o n n e l l y ) 和 本一佩雷茨( m b e n p e r e t z ) 两人在发表的教师在研究和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 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i nt h eu s i n ga n gd o i n go fr e s e a r c ha n dc u r r i c u l u m d e v e l o p m e n t ) 一文中认为:“实施”这一术语的使用陷入不幸境地,原因至少有 三。凭经验来看,“实施”( i m p e m e m e n t ) 从来就不曾实现过。我们现在已经很清 楚,根据研究者和课程开发者的意图和精神,研究结果和新课程方案几乎就没有 得到实施过。在概念上,该术语是不合适的,应该被诸如“调适”( a d a p t a t i o n ) 之类的词汇来代替。这种转变决不是文字游戏,因为“实旌”完全依附于被实施 的事物;而“调适”意味着对环境的适应。很清楚,现在一些实施者把它的意思 拓展以至包括了调适。第三个原因,“实施”这一术语有着权威主义的弦外之音, 我们与教师谈话揭示,他们感觉到了实旅这个术语对他们智力自主权的一种威胁。 。,基于这层认识,笔者认为需对本文提到的“课程实施”重新规定。根据美国课 程学者辛德尔( j s n d e r ) 、波林( f b o l i n ) 和扎姆沃特( k z u m w a l t ) 的归纳,课程 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其 中“忠实取向”指教师这一角色的实质是:教师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变革计 划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就是课程的“消费者”,他应当按照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 明”,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作为课程传递者,教师对课程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杨明全著,革新的课程实施者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上海科技教育 | j 版社,2 0 0 3 年1 0 月,3 5 4 如果教师不毹按照预期的计划实施教学,那么课程的目的就不能达到,也不能对 课程进行公正的评价。由于课程计划并不总是被忠实地实施,所以,持忠实取向 地课程学者认为,在课程实施前,应对教师进行适当地培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应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支持与监督。“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知识是广大的、 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 教师) 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 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为了使预定课程方案适合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教师理应对之进行改造。教师对 预定课程方案积极的、理智的改造是课程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课程创生取向认 为,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课程 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教师的角色 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这三种课程实施 取向各有利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这三者都或轻或重地体 现着自己的价值。就我国本次课程改革而言,鉴于以前教学改革局部性的单项的 改革和操作性的修修补补居多的现状,它从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 并对以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检讨和反思,就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探讨上, 确立了大课程观,将课程实旌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认为课程实施的 主要途径是学校教学,但又不仅是学校教学,它还包括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家 庭以及社区范围的推广行动;课程实旖的主要参与者和关键是教师,但又不仅仅 是教师,它还包括学生、各级教育领导、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等。但基于学校教 育、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考虑,我们将“新课程实施”初 步界定为新课程改革体系中,主要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计 划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关系上,它糅合了“忠实相互适应”“创生”三类价 值取向,并以其相应的权重体现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角色类型的概括和分析 ( 一) 教师角色的类型 人的一生要处于不同的社会位置,拥有不同的角色身份和地位,从而扮演不 同类型的角色;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是多元复杂的,它使得处于同一社会地位 的个体,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一员教师而言,他既可 能拥有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同的角色,如为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他又可能 拥有本职业所赋予他的与其他社会成员所不同的角色,这就是教师角色的特殊性,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和把握这一点,本文对目前有关教师角色的各种类型进行归类、 梳理。 首先,从教育科学体系内部来看,1 、来自教育社会学的认识。我国台湾学者 林生传认为,教师在现代社会中至少扮演着五种重要角色,即传道者角色、授业 者角色、选择者角色、辅导者角色及协商统和者角色;美国学者格兰布斯则将教 师角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习指导者,另一类是文化传播者,前者具体包括七 种角色:学生成绩的评判者、知识与技能的择定者、纪律维持者、儿童的保护人、 道德气氛的创造者、教育机构成员、学校教育传统的支持者:后者则具体包括九 种角色:中产阶级文化的恪守者、青年人的楷模、理想主义者、思想界的先锋、 有文化教养的人、社区事务参与者、社区中的陌生人、教育机构中的路人、社会 公仆。鉴于研究者对每一分类能够罗列出若干具体的角色类别,并且未必就有严 谨的逻辑的现象。我国学者吴康宁将教师分析归纳为两种类型,即社会代表者与 同事。对学生而言,教师是代表者,对其他教师( 包括学生中各级领导) 而言是 同事。2 、来自教育心理学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 h c l i n d g r e n ) 把 教师角色归纳为教学的与行政的角色、心理定向的角色和自我定向的角色。教学 的与行政的角色包括教员、课堂的管理员、办事员、青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 人员;心理定向的角色包括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催化剂、临床医 生;自我表现的角色包括助人的需要( 助人者) 、学习者和学者、父母形象、寻求 权利者、寻求安全者等。我国有心理学者将教师角色划分为三类:社会表现的角 色、自我表现的角色。前者包括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 具体又分为学生学 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学生个性的塑造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入际交 往与信息沟通的促进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后者包括学习者和学者、家长代 理人、学生的榜样、学生的知己与朋友、学生成长的导师和人生的引路者等等。 3 、来自教育技术学的认识。教育技术学本身鲜明的时代特征造成教育技术学对教 师角色类型的认识有一个明显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的 出现,再到直观教具运用,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最有 效率地将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给学生,教师是信息资料的主要来源,图片、图表、 地图、照片、实物、模型、黑板、标尺等物质传播技术手段只是教师教学过程中 所凭借的渠道。因此,此时的教师就是知识权威者、文化的传递者、学生智慧的 主宰者、道德的榜样和教材的专家。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展,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新的教学理念的驱动,音像教学媒体、计算机 辅助教学、网络化开放教育等在教育领域形成一股不可阻挡之势,教师传统的角 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1 1 1 版社,2 0 0 4 年3 月,2 0 2 - - 2 0 3 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m 版社,2 0 0 0 年5 月,5 8 8 色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网络、电视、广播等传媒都在传递着即时的、广 泛的信息,教师作为信息源的主要地位不复存在。在许多方面,许多时候和场合, 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赶不上学生,信息的拥有量也不及学生。从总体上看,整个 社会出现了一种“前喻”文化的现象,在教师自己的专长上,他还有可能勉强维 持知识“先达”的状况,在更多场合,教师还应向学生学习。于是教师的角色就 逐步转变为一位帮助学生选择信息、整理信息的助人者: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 会实践、学会创新的指导者;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出主意、提建议,让学生在自 己亲身参与的实践中发展智慧的参谋和顾问;与学生进行平等的、真诚的心灵交 流,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为“人”品质的朋友,等等。 总的来说,不管是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还是教育技术学,它们对教师角 色类型或具体的划分或抽象的定位,基本上都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建构的,它们 基于尽可能详尽的展现教师任务的多样性和教师角色的多层性的学术探讨思路, 将教师角色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融合在一起,对于教师角色系统内部的各种联 系机制则很少挖掘和深入分析。鉴于此,我们认为,将教师角色视为一个独立系 统,并对其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有助于教师角色理论体系的完 善和发展。 其次,从教师角色自身的演变和发展来看,教师角色是在长期的教育发展史 中逐步形成体系的,并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的制约,因此我们要 认识教师角色类型的演变,就必须首先认识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特征,这里我们 把社会时态划分为三个时期:前现代时期、现代时期和后现代时期。( 1 ) 前现代 时期通常也被称为古代社会和农业社会时期,它是指教育现象产生后到1 7 世纪中 叶的资本主义产生这个阶段,它的时代表征是:对祖先、社稷、图腾文化的顶礼 膜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赖、对形神关系的思考辩论、对自我修身养性的探讨 追求等等。反映到教育领域,要求教师能够传道、授业、解惑,能够成为学生追 求真理的引路人、道德的模范、证明人、与生释义的人,“尊师重教”“天地君亲 师万世师表”之类的千古良训便是最好的写照。( 2 ) 现代时期通常被称为现代 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它由1 7 世纪的产业革命甚至上推到文艺复兴时代始发生、 发展,直至2 0 世纪四五十年代,它的时代表征是: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 动、成功、追求封闭性、确定性、同一性、中心性、普适性和控制性,在此基础 上形成的教师角色是传导性的授业者、真理的掌握者、标准的诠释者,教师的职 责就将需要传递的知识规范等完整无误地同时又很艺术地移到学生脑中,并为他 们所接受,学生只要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知识,并将之运用到规范设计的考卷上, 那么学习的任务也就基本告之结束,有条不紊是教师的行为规范,也是学生的行 7 为准则。( 3 ) 后现代时期也被成为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消费社会、科技社会、 传播媒介社会、后工业社会时期。它是由二战后特别是2 0 世纪6 0 年代始发生、 发展,将随历史不断向后延伸。它的时代表征是:混沌、消解、非理性、解放、 交往、联系、追求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去中心、多元化、解“元话语”、 不满现状、不屈从于外在权威和专制、勇于冲破旧有范式、不断创新。在教育上, 要求从一种共生关系的“对话者”角色来看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即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以角色换位来理解学生的认识、情感、 态度、意向等,并由此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继而教师也就成为反思型教师, 教师的角色也就转变为创造性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教育活动的思想者、知识 的解读者、平等的对话者。于是整个教育过程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 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共同探究相关课程的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旧有的那静预设性,外在性和孤立豹权威被彻底颠覆,权威成为共有的和对话性 的,教师不再可能以改造学生的心态认定自己的“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并彻底 放弃以一种统治欲、占有欲对学生进行成人化改造的企图,当然主张按照后现代 主义的多元化精神来认识教师角色,既不意味着要求教师放弃其作用和职责,也 不表明教师应抛弃真理、科学和理性,放弃一切共识,对一切客观的科学知识也 采取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的立场。而是要求人们不能用所谓的科学理性来审查一切, 用某种知识体系( 如科学知识) 来代替或吞没另一种知识体系( 如叙述知识) ,从 而形成所谓的天下大同。尤其在那些自然科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应持一种开 放的、多元化的态度来对待所要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教育活动。通过观察教师角 色类型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师角色规定和期待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人们对“人”自身和知识的一个不断地追问和领悟的过程,不同的认 识层次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彰显出不同的角色要求和角 色表现形式。因此,很难对教师的某一角色类型作出“是”与“非”的评定,对 它们的考察和认识,只有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才能找到其存在的合理位置。 再次,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来看,教师的角色不仅仅局限于“教人者”, 而且还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者”、“研究者”。1 9 6 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 际劳工组织在巴黎召开“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 建议,首次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 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 麦克f d 杨,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 5 胡金平,后现代精神关照下教师角色的晕新审税。南京师范大学学搬( 社科版) ,2 0 0 3 年第4 期 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从此,教师为适应教育 的变革及其新要求需要持续发展,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或应该看作专业性职 业、教师应成为专业人员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在这样的专业化背景下, 教师的角色就演绎为“学习者”、“自我教育者”、“研究者”。“学习者”是指教 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从专家那里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了解学习的 意义与目的,掌握教人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要领。如果教师本身不能成为有效的学 习者,自然不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更谈不上自己的专业成长;自我教育者与研究 者是指教师不能只是被动满足环境的需要或法令的规定才去进修学习。每一个教 师要成为专业人员,必须都需要自我引导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行 动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能够对自己的业务情境加以批判和改进,或是提出最 贴切的改进建议。当然“教师是学习者”和“教师是研究者”这两个角色类型也 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二者通过参加校本培训、进修研 习、听讲、观摩教育教学、开展专题研究、开发教材和课程等各类活动的形式加 以整合。 最后,从关于教师角色的各种隐喻来观察教师角色类型。隐喻是将某事物比 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隐喻无处不在,它组织着我们的 工作思路,并且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解释。理德森认为:“事实只有在隐喻的框架 结构中才能被解释、弄明白,而且这种弄明白的特有方式,赋予了一些事实建立 在另外一些事实基础之上的权利。”。在教育理论界,隐喻被认为是一种思考问题、 反思自我的方式,在国外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大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做“教师 是”的游戏( t h et e a c h e ra s ) ,通过这种游戏,学生获得了对教师角色 概念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我们收集的有关教师角色的隐喻,往往只是教师角色 类型家族中被人们普遍接受或认同的成员,进一步说,它们大多是能够形象生动 地反映教师角色的时代特征和人们的期望的词汇。这里稍作列举、分析和评议:( 1 ) “教师是蜡烛”、“教师是春蚕”。这是对教师作为社会人的精神、人格方面的比喻 性说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古代名诗在现代中国成了要 求和奖赏教师的“专利”。这是时代的价值观,是以“大公无私”为精神取向的。 作为教师就应该是表率、榜样,教师被要求像“蜡烛”、“春蚕”一样,将自己的 全部时间、精力用来工作,将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教育工作,只有是苦干型的 教师才是优秀教师。这些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从教师的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化的 【u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0 年,4 4 3 d o n n ae a l v e r m a n n :t e a c h i n ga sp e r s u a s i o n :t h ew o r t h i n e s so ft h em e t a p h o r t h e o r yi n t o p r a c t i c e ,v o l u m e 4 0 ,n u m b e r 4 ,a u t u m2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