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语文模糊教学就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将模糊理论引入到教学中,创 设模糊情境,设置模糊问题,充分挖掘语文课程和教学中所固有的不确定性、模 糊性、开放性等属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通过交往方式在语文课程内容之间能动 地发挥和建构自身主体性,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 教育活动。 语文模糊教学与精确性阅读教学的区别在于:精确性阅读教学重在对作品外 在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感知和概括,注重知识的客观性、精确性、抽象性,重在“知” 的一面,而语文模糊教学则在学生理解了字、词、句的意义和篇章结构之后,摒 弃了文章平面性的解读方式,重在“披文入情”、重在体现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模 糊性和不确定性,重在情感的熏陶渐染。注重从语言层面深入到感情层面,不仅 重视“知”的一面,更重视“情”的一面。 语文模糊教学,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进一步激活了语文教学改革,对于 纠正和弥补精确性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偏差和问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 到目前为止,语文模糊教学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其主要问题是人们对 模糊性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对语文模糊教学实施的合理性和目的性缺 乏实质性的认识,以致人们在实践语文模糊教学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难以取 得预期成效。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把语文教学改革纳入课程改革的视野中,从模糊理论的 教育阐释、语文模糊教学的实旅基础、语文模糊教学的结构框架及语文模糊教学 的价值分析四个方面来迸行一个初步的研究和阐释。以求探寻又一提高语文教学 效率的较好途径。 关键词:模糊理论; 语文模糊教学; 实施基础;结构框架;价值分析 r e s e a r c ho nc h i n e s ef u z z yt e a c h i n g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f u s s yt e a c h i n gi sa ne d u c a t i o na c t i v i t yw h i c hi sa p p l yt h e f u z z yt h e o r yi n t op r o c e s so fc h i n e s er e a d i n gt e a c h i n g ,e s t a b l i s h i n ga f u z z ys c e n a r i o a n daf u z z yp r o b l e m ,s c o o p i n go u ti n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 f a i n t n e s s ,o p e ne t c o ft h ec h i n e s ec u r r i c u l u ma n dt e a c h i n g ,i no r d e rt o m a k e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c a nc o n s t r u c to rp u r c h a s e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b e t w e e nt h ec h i n e s ec u r r i c u l u mb y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m e t h o d a t t a i n i n gt o c o n s e n s u s ,s h a r ea n dp r o g r e s s i o n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c h i n e s ef u z z yt e a c h i n ga n dt h ea c c u r a t e r e a d i n gt e a c h i n gl i e si n :t h ea c c u r a t e r e a d i n gt e a c h i n gi sf o c u so nt h e f e e l i n ga n dg e n e r a l i z eo fo u t s i d ef o r ma n dt h ec o n t e n t s ,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 t ot h eo b j e c t i v i t y ,p r e c i s i o n ,a b s t r a c t i o n o fk n o w l e d g e ,f o c u so n ”k n o w l e d g e ,b u tc h i n e s ef u z z yt e a c h i n g f o c u so ns t u d e n t s f e e l i n g , v a r i o u sh o m o n y m ,f u z z i n e s sa n di n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t h e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 , a f t e rt h es t u d e n tc o m p r e h e n dt h em e a n i n ga n dt h el i t e r a r y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 w o r d ,p h r a s e ,s e n t e n c e 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g od e e pi n t of r o mt h el a n g u a g e t ot h ea f f e c t i o n ,n o to n l yf o c u so nt h e ”k n o w l e d g e ”,b u ta l s o ”e m o t i o n ” c h i n e s ef u z z yt e a c h i n g ,b r o u g h tv i t a l i t y f o rt h ec h i n e s et e a c h i n g , a c t i v a t i n gt h ec h i n e s et e a c h i n gr e f o r m ,r e c t i f ya n dm a d eu pt h ed e v i a t i o n a n dp r o b l e mo fa c c u r a t ee d u c a ti o n h o w e v e r ,s of a r ,c h i n e s ef u s s yt e a c h i n gh a s n ty e tc a u s et h ee n o u g h c o n c e r n ,i t sk e yp r o b l e mi s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f u z z i n e s s ,p e o p l el a c k t h et r u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nt h er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p u r p o s eo fc a r r y i n go u tf u z z y t e a c h i n g ,w i t ht h er e s u l t ,w h e np e o p l e p r a c t i c ef u z z yt e a c h i n g ,i ti s h a r dt oo b t a i ne x p e c t a t i o nr e s u l t i i i nv i e wo ft h e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 p r o b l e m s ,t h i st e x tw i i ib r i n g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i n t ot h ev i s u a lf i e l do ft h e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 , f r o mt h ee x p l a i n i n go ft h ef u s s yt h e o r y ,t h ei m p l e m e n t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ef r a m eo fc h i n e s ef u s s yt e a c h i n g ,v a l u ea n a l y z e do fc h i n e s ef u s s y t e a c h i n ge t c f o u ra s p e c t st oc a r r yo nar e s e a r c ha n de x p l a i n a t i o n i n o r d e rt oe x p l o r eab e t t e rw a y t om a k et h ec h i n e s et e a c h i n ge f f i c i e n c y k e yw o r d s :f u z z yt h e o r y ;t h ec h i n e s ef u z z yt e a c h i n g ;i m p l e m e n t f o u n d a t i o n : s t r u c t u r ef r a m e : w o r t ha n a l y s i s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 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云 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 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一躲撕雠:缈 多彳年月矽日 2 。6 年j 月2 胡 i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1 l j l 日f j 舌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语文教育改革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改的推进, 为语文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变化和闪光点,语文教学已经逐步走出了纯理性分析的 误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表面上看来热闹的改革,仅仅停留在形 式上,在这些形式变化之下些弊端和痼疾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停下脚 步来思考一下语文教学如何改革。语文教改如果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方法上, 就可能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改革应该立足 于整体进行审视,从语文课程理念或理论上进行突破,以语文观念和思维方式的 变革为先导,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在教学领域的做法。 在2 0 0 1 年7 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 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且指出“语文课程应该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 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 体验。”这些全新的理念给语文教学改革指引了新的方向。 我国的现代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受科学主义理性思想影响比较深。片面强调 显性知识和目标,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追求中,忽 视了语文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和阅读表达过程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而极力追求客 观性、精确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追求隶属于科学领域的精确美的同时,属于感 情和认知领域的模糊美似乎被遗忘了。 2 0 世纪以来,随着耗散结构论、模糊数学的兴起,打破了经典科学以追求定 性定量分析为唯一方法的垄断地位,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非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这些理论认为,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模糊性是大量存 在的,并且由此形成了模糊理论。随着模糊理论的发展,它逐渐被引用到教育中 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问题。其实,在语文课程和教学中 也存在着诸多的模糊现象,理应被置于模糊理论的观照视野中,因此模糊教学在 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以弥补精确教育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拓展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语文模糊数学研究 和完善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模糊论和模糊教学法被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进一步激活了语文教学改革, 对于纠正和弥补精确性教育带来的偏差和问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到目前, 模糊教学似乎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其主要的问题是对其实践的合理性和 目的性缺乏实质性的认识和把握,以致人们在实践模糊教学时,存在较大的随意 性,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本论文将把语文教学改革纳入语文课程的视野中,对模糊理论、模糊教学在 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合理性,模糊教学策略的建构,模糊教学对语文教学改革和贯 彻新课程标准的价值等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模 糊教学思想,拓展语文教学的理论视野,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探寻提高语文教 学效率的较好途径。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第一章模糊理论的简要阐释 第一节模糊现象和模糊理论 一、模糊现象和模糊性 “模糊”一词,英语中为“f u s s y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不清晰、 不清楚。”在现实世界中,有一类事物是我们无法找出它们的精确的分类标准的, 对于这类事物无法做出是或非的判断,如“高山”多高才能算高? 我们只能凭感 觉和以往的经验判断一座山是否为高,而无法精确说出要高到什么程度才算是高 山。此外如:有多少根头发才算是秃子,美与不美,胖与不胖等,它们之间并没 有什么确定的中介标度,它们的边缘是相互渗透的,像这类边缘不清晰的特性就 称为“模糊性”,这类从属于某事物到不属于某事物之间不存在截然的分界线的事 物就称为“模糊事物”。所以凡在类属上能判断是或非的事物就是清晰事物,凡在 类属上只能区别程度、等级的对象就是模糊事物。认识一个模糊事物类,在于了 解各个对象隶属于它的资格程度,而不是简单的属于或不属于。 对于模糊性的产生,客观世界模糊现象的存在是形成模糊性的根本原因,而 人们主体的认识也是形成模糊性的重要原因。所以当我们用辨证的眼光去看这个 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没有僵化不变的事物,确定性是暂时的、相对的,它 本身存在着许多不断变化运动着的中间环节,这些环节之间会不断地被否定,而 否定本身又会被否定,出现否定之否定,即肯定否定肯定,它们之间的 边缘的不确定性又造成了模糊性。这些模糊性使我们很难准确地把握事物本身的 意义,我们看到的只是此时此地的稳定因素,但是它不会永远地稳定下去,只有 不确定性才是永久的、绝对的。所以在现实世界里,事物性态和类属的不清晰性 是广泛存在的特征。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考察的对象几乎都是模糊的,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宏观与微观等,生理学和医学中的死亡 现象、高烧、休克等等都没有清晰的分界线。在精确科学中也不乏模糊事物,例 如物理学承认物体可以处于一种非液态又非固态的状态,在一向以精确著称的数 学领域,随着1 9 6 5 年美国数学家扎德提出了模糊集合的理论,创立了模糊数学开 始,数学也以其自身的变化结束了它作为精确科学的神话。正如蒋泽军所言“严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格地讲,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具有某种模糊性,所不同的仅在于其表现程度和形 式,总之,在客观世界中,清晰性是相对的,而模糊性是绝对的。”o 综上所述,“模糊”是现实世界的必然属性,它源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 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与相对的精确性相比,模糊性的存在是绝对的。 模糊集合就是针对模糊现象提出来的一种概念和方法,它研究的是对象的不清晰 性,这种不清晰性就是指类的边界的不确定性,在这个类中有许许多多的中间环 节,相互渗透,彼此过渡,造成了边缘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模糊集合的根 本特征就是边缘的不确定性。 二、与模糊性相关的几个概念 为了更好地认识模糊性,不使它与其他相近、相对的概念混淆起来,我们现 在就对模糊与清晰、模糊与含糊、模糊与近似等几组概念进行分析,来探讨其共 同点和不同点。 ( 一) 模糊和清晰 模糊和清晰在字面意思上是相反的一对概念,但同时又是互为补充的,如果 只有模糊没有清晰,或只有清晰没有模糊,都是不完整的世界。从哲学高度上讲, 清晰性是事物在类属和性态方面的非此即彼性,包括事物的明确性和事物性态的 确定性,而模糊性则是事物在类属和性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包括事物的类属的 不清晰性和事物性态的不确定性。如对于“动物”这个集合来说,人、猴子、狗 等都属于这个集合,而桌子、椅子就不属于这个集合,因为他们不具有“动物” 的性态。而对于模糊性事物来说,它们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而又不完全具有某 种性态,在边缘上是模糊的,难以准确划分类属。例如高山与非高山之间、秃子 与非秃子之间没有明确区分的界线,它们的边缘是无法说清楚的。所以,根据清 晰性态对事物进行分类我们得到的是界线分明的类别,而根据模糊性态对事物进 行分类,得到的是没有明确界线的类别。 而在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模糊和清晰的区别本身也是相对的,模 糊的,如果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二值逻辑、代之辩证思维的多值逻辑,我们就会 发现,清晰和模糊的关系是辩证的。例如在有大雾的早晨,从远处看,雾中的树 模模糊糊,艨朦胧胧,我们可能看不清有几棵树,也可能看不出它们是些什么树, 。蒋泽军主编:模糊数学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5 页 4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但是我们知道它们是树而不是别的一些什么东西,这就说明模糊只是边缘模糊, 作为树本身来说,它当然是清晰的,明朗的,但由于有雾,使得我们看不清楚, 而正是由于这种时而朦胧时而清晰的结合,使得雾里的树看起来扑朔迷离,引起 人很多美妙的联想,这比起在晴朗的白天,一目了然看到的树要多了一种模糊朦 胧的美。所以,模糊是面对某一个客观的事物时,由于我们主观的模糊思维或客 观的模糊现象而无法准确地描述和刻画,而并不是认识上的混沌不清。 ( 二) 模糊和含糊 含糊又叫含混,长期以来,人们很喜欢把模糊和含糊混淆在一起,在美国数 学家扎德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模糊就是含糊,就是不清楚, 说不清道不明,在实际上,二者并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 面,先让我们看看,扎德在他的文章里是如何来阐述二者的关系的: 扎德认为:“在谈到不清晰性的不同类型时,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必须弄清楚 模糊性( f u z z i n e s s ) 和含糊( v a g u e n e s s ) 之间的区别,虽然这两个词有点相似 但更确切的说是应该把含糊看成模糊性的特殊形式。具体地说,一个命题,其所 以是模糊的,原因在于所涉及的类本身是模糊的,例如吉尔十分高之所以是 模糊的,源出于十分高这个类的模糊性。另一方面,一个含糊的命题既是模糊的, 又是二义的在这个意义下,对一个特定的目的,提供了一个不充分的信息。 例如:只依赖命题吉尔十分高,不能充分确定吉尔应该买什么型号的衣服,这 时这个命题既模糊又有二义,因此是含糊的。另一方面,命题吉尔十分高对 吉尔选择一条领带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这时命题是模糊的,但不含糊。换句话说, 含糊是一个与其应用有关或者上下文有关的命题的特征,而模糊性却不是。”。 通过扎德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模糊和含糊的区别首先在于:含糊属于模 糊,因此含糊必然模糊,而模糊不见得含糊,含糊中的不确定性属于模糊的范围, 模糊有时含糊,有时并不含糊,含糊既有不确定性又有多义性,而模糊性却并非 如此。其次,它们所属的“类”的性质不同,模糊命题所涉及的类本身是模糊的, 而含糊的命题不但是模糊的还是二义的,这样的命题既有模糊又有歧义,因而是 含糊的。 ( 三) 模糊和近似 转引自王明屠著:模糊荚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9 8 年版,第5 0 页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模糊和近似也是一对很近似的词,在某些场合,人们也把它们混为谈,比 如,某人身高一米七二,别人描述他的时候,就说他大概高一米七二左右,这个 “左右”就是一种近似的说法,对于要描述的对象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时,人们 往往采取用近似的方法来描述,如“大约”、“恐怕”、“大概”等等。这种近似的 描述方法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描述的对象本身是具有精确解的,我们描述它时的 不精确性来自于认识过程的局限性和认识发展过程的不充分性,如上述那个身高 一米七二的人,他的身高是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来的,但如果我们仅用目测就很难 说准确。并且在某些场合,用近似的方法反而比用精确的说法表达效果更好,比 如,去车站接人,如果把要接的人描述为身高一米七二点五,年龄为四十岁零三 天,体重八十一点五公斤,这样的话可能很难找到要找的人,但如果我们换作近 似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说,身高为一米七左右,年龄四十岁上下,身材微胖, 这样的话会更好找一些,在这个描述里,“左右”、“上下”、“微”等,都是一些表 示程度的形容词和副词,这些词语本来就属于模糊词语,很难精确地表明“上下” 是上多少,下多少,“微”到底是多少。而另一种可能是,要描述的对象本来就是 不确定的,模糊的,无法找出精确的解的,仍以上述的那人为例,如果我们再加 上一个“头上有两百根头发”这个看似精确的条件,那么情况就变得更复杂了, 按照常理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人归类为“秃顶”,但是对于秃顶这个概念来说本身就 没有一个精确的解,秃顶与非秃顶之间没有个明确的界线,所以我们只能用模 糊的词语来描述。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似和模糊的区别在于,近似在很多时候是有 精确解的,只是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局限性。或者是为了表述方便的需要而对事 物采取的一种模糊的描述手法,而模糊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精确解的,它的边缘 是模糊的,是与不是之间两者之间很难划分出一个明确的界线来。 第二节关于模糊理论的研究述评 一、国外的研究: 在西方,关于模糊性及模糊论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并且有 一个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萌芽时期: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代表人物 有古希腊的尼柯马赫,他在数学中说“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虽没有明确的 6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指出差异的对立中的不确定性,但己暗含了模糊论中的不确定性的影子。发展时 期:公元十七世纪,代表人物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他提出了朦胧美感论,他 认为:“鉴赏力是由一些混乱的感觉组成的,对于这些混乱的感觉我们不能充分说 明道理。”他所说的混乱的艨胧美感是一种审美感,它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 成熟时期:公元十八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模糊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把 “模糊”当成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并在文章中说:“知性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起作 用最大,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在模糊中能够产生知性和理性的 各种活动,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用语言表达我们所想的 东西。,但是康德的模糊论只看到主观心意状态而没有看到客观对象本身的模糊特 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以上是西方早期美学和哲学史上的模糊论,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 系。n - 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一书提 出的耗散结构论和模糊数学的出现,模糊现象和模糊论再次引起人们关注。普利 高津从哲学的高度上探讨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耗散结构论。 该理论认为:宇宙间存在着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其根本特征在于它的不平衡 性。一九六五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的扎德教授在论文模糊集合 中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从而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模糊数学,他以精确数学集 合论为基础,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模糊现象,提出了模糊集合作为表现模 糊事物的数学模型。在模糊集合中,给定范围内元素对集合的隶属关系不是一定 只有“是”或“否”两种情况,而是用介于。到1 之间的实数来表示隶属程度, 中间还存在过渡状态。从而使研究确定性对象的数学与不确定性对象的数学沟通 起来,弥补了过去精确数学面对模糊现象无法解决的不足。 二、国内的研究: 在中国,最早的模糊论体现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他的有无相生的学说,是 中国哲学史上带根源性的模糊论。老子的道德经里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聋”等理论,都表现了事物之间彼此相通,相 互渗透的不确定性思想。但是同西方相比,中国的模糊论有着自己特色,主要表 。王明居著:模糊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9 8 年版第9 2 页 。蒋泽军主编:模糊数学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5 页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现在以下几点:意念性,它针对模糊形象又超越模糊现象,具有理论性和模糊性 相结合的特点。了悟性,它着重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容体情状的心领神会,着意发 挥主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蕴藉性,含而不露,隐而不发,意在言外是它 的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的模糊论同西方的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的注重虚无、描 述和直感,轻实证、逻辑和实有。而西方的则比较偏重实际的论述,着重过程的 分析和心理的分析。其逻辑性和实证性都要强于中国的模糊论。这就使得中国的 模糊论在含蓄蕴藉、韵昧深远的同时又常常以综合的模糊去取代清醒的分析,不 去重视把握事物的逻辑关系。在总体认识上往往陷入含混、笼统的误区,成为后 人的诟病之处。 二十世纪8 0 年代由我国著名的美学家王明居所著模糊美学一书,把不确 定性引入美学领域,使美学成为- - i i 既确定又不确定,既有序又无序的充满活力 的科学,为模糊论和模糊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的 伍铁平教授在1 9 8 5 年写出了模糊语言学一书,成为我国第一位从事模糊语言 学研究的学者。2 0 0 5 年湖南工业大学胡和平教授出版的模糊诗学一书,引进 借鉴模糊集合理论的相关结果,从文学的角度来对文学的模糊现象及其本质规律 进行研究,在文艺学领域中建立了模糊诗学。 第三节模糊理论视角下的教育研究 一、模糊理论在一般教育中的意义研究 ( 一) 国外的研究: 法国的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性教育理论与教育问题中说到未来教育需要 的七种知识之一就是迎战不确定性。他认为“未来教育应该重新考虑与知识有关 的不确定性”,他把原因归纳为四个原则,即:大脑精神的不确定性原则;逻 辑的不确定性原则:理性的不确定性原则;心理学的不确定性原则。 美国小威廉姆e 多尔所著后现代课程观中指出:“课程是种过程,但 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所( 绝对) 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 的过程。”。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内容是丰富的,应该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 。臼蛩小威廉姆e 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版,第2 2 2 页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多种可能性或多种解释。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要使课程领域的话语回归参与教 育的人们的话语,不是以后现代话语去解体学校、教育学习之类的概念,也不是 还原为其他学术领域的话语,而是必须开始新的综合的副近:求得这些概念本身 的解构与重建。”。 ( 二) 国内的研究: 姚晓春在浅论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一文中说“过去我们一直按自然 科学的模式寻求着教学的因果关系,试图找到一条确定的道路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很少意识到不确定性的存在,实际上,在教育中不确定性始终存在着,并对教育 及其理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o 钟启泉、罗厚辉主编课程范式的转换上海 与香港的课程改革中指出:“我们认为祖国内地( 包括上海市) 的语文课程与教 学今后的走向,展示为三大前景:( 1 ) 语文课程的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 实。( 2 ) 语文教材可能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3 ) 语文教学,既而语文教师的专业 化,将率先迈步。”o 李杏保、陈钟梁在纵论语文教育观一书中说:“语文教学 绝不能局限于精确领域而忽视模糊领域。” 潘庆玉在语文教育发展论一书中 说“语文作为一种核心学科,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两方面, 而且还有它的超功利性的价值,即审美属性。它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之一,是 一种深深隐含在文章内部的因素。它是一种潜在结构,因此语文学科中的审美因 素是模糊的、多元的、体验的。它是语文教学源头的活水,也是语文教育人文精 神的深层根源。” 此外潘庆玉还认为语文知识的三个特性是:“一是综合性,即语 文知识的运用是综合的,孤立地去掌握各项知识并无太大意义。二是模糊性,即 语文知识的范围难有截然的界线,掌握的程度也难以精确地量化。三是个性化, 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审美能力以及 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郑国民著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一书中认为: o 日 左藤学著,钟启泉译:后现代的课程研究超越封闭式循环的课题,载全球教育展望2 0 0 3 ( 8 ) 。姚晓春:浅论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1 9 9 9 ( 9 ) o 钟启泉、罗厚辉主编:课程范式的转换上海与香港的课程改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3 2 页 。李杏保、陈钟粱著: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0 6 页 。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4 页 。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9 6 页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语文知识不是纯粹客观的,而是主观之于客观的产物,是主客观的统一。”“语 文学科应尊重自身的多元性、模糊性,关注到那些可以多向度判断的非典型形象。 将语文教育从知识的精确性、客观性标准中解放出来。”o 张承明、匡锦所著:语 文教材与教学案例研究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基于中国传统思维具有模糊性的特 点,儒家文化的思想往往喜爱用形象的比喻,而不是用逻辑的定义去表达深奥、 复杂的道理。模糊在语文教育中的表现集中体现在教化,继而导致意会性 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圆 二、模糊理论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模糊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即模糊教学法,前人的研究大致上分为以下 三类: ( 一) 从美育的角度来研究。认为模糊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学 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的前提下,用模糊、不确定的教学艺术手法,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思,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二) 从师生思维认识的角度来研究。如李如密在其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 2 0 0 2 年第5 期中所说的“所谓模糊教学艺术,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模糊理论运用 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心领神会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 ( 三) 从模糊教学本身来研究。如马平在模糊教学模式初探中所说:“模 糊教学是以被定论的教学规律为依据,结合、删选优化诸家所长后所创造出来的 一种灵活、无固定程式、能服务于不同人群不同需要的教学模式。” 综上,前人的关于模糊性及其不确定性的研究,为模糊教学的建构提供了自 然科学的依据,它一方面说明宇宙的不平衡性,物质运动的不确定性是自然的客 观规律,而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另外一方面也启示我们:既然在一向以精确著称 的数学领域里都有模糊现象的存在,在人文学科里存在的模糊现象就更应该引起 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关于教育及课程中存在不确定性的研究则使我们对课程改革 的方向和语文教学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我们解决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在运用研究当中,前人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模糊教学方法在 语文教育中运用的一些现状,他们的探讨大多列举了具体的做法,存在以下一些 。郑国民著: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l o 页 圆张承明、匡锦著:语文教材与教学案例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页 1 0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文模期教学研究 问题: ( 一) 论述模糊教学的优点时,几乎都对科学主义做了否定,而把模糊教学 作为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最终手段。如常军在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5 期发 表的模糊教学的价值分析一文中就说:“模糊教学是根本性的教育”。笔者 认为提倡模糊教学只是为了弥补精确性教育的不足,而不是要取代精确性教育, 毕竟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是永远离不开精确性的,教育也是一样,不能从一个 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二) 课程与教学分离,大多就教学谈教学,谈了模糊就丢了精确,顾此失 彼。而且没有把教学放到课程变革的大背景下,对模糊教学法的探讨,缺乏整体 上的观照,出现了一些经验型的存在较大差异的理论。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模糊 教学是“教师有意识地将模糊理论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心 领神会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有的则认为“所谓模糊教学就是不给学生确定的 答案,引导学生运用语感和社会体验直接领悟言语真谛。”o 这些关于模糊教学存 在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模糊教学的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目的的问 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所以他们虽构想了许多举措,但大多属于一种经验的集锦, 缺乏系统上的论证,整体作用难以发挥,且他们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教学研究的层 面上,没有从语文课程的整体角度上进行审视,难以取得真正的突破。 第二章语文模糊教学的实施基础 第一节语文教学概说 当前,模糊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很多的领域,比如在数学领域有了模糊数 学,在美学领域也有了模糊美学,最近还有学者研究模糊诗学,那么把模糊理论 引进语文教学中,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是否合理,而它与语文教学又 该如何结合,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 的研究。 “教学”作为一个教育科学的概念,几乎人人会说,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 。李如密:l 模糊教学艺术探论,载中国教育学刊,2 0 0 2 ( 5 ) 。黄春惠:模糊教学和语感培养,载三峡大学学报,2 0 0 l ( 8 )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明确其科学内涵和外延是十分重要的。在探讨语文教学的特点时,我们应该首先 对语文教学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在汉语中,教学的语义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 阶段:1 、教学即学习。这是我国古代教学一词的最早的含义。它是指在古代个别 教学的组织形式下,教与学不分,以学代教,通过教人学来提高自己。2 、教学即 教授。在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随着科举制度被废除,新兴学校的建立和班级授 课制的兴起,人们对“怎样教”关注起来,“教授”一词也被人们接受,所以在近 代班级集体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学”的意义演变为“教授”。3 、教学即教 学生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受到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的影响,极力主张把“教 授”改为“教学”,并把师范学校课程中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4 、教学即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学。解放后,我国教育界深受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影响, 接受了这样一种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这个理论对我国 的现当代教育影响很大,我国的大多数教育学和教学论教科书及教育方向的辞典 都做此解释。田 通过上面关于教学一词的语义分析, 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通用的, 我们可以看出,“教”与“学”在不同的 教等于学,有时则又是分开的,教与学 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根据此延伸出去,我国当代的许多教育学家对教学一词也做 出了不同的解释。如王策三教授在教学论稿里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 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圆刘克兰教授在现代教学论中认为“教 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洪宝书则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 就是受教育者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发 展水平逐步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过程。” 上面对教学的定义主要是从师生的角度 来着眼的,重视的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这些认识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 都只反映了教学的某一方面的特性,不能深刻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而要 进行教学改革,必须从教育理念上取得本质上的突破。 。施良方、崔允济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4 叫页 。王镱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5 版,第8 9 页 。刘克兰主编: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4 6 页 。洪宝书:教学过程本质若干问题之我见,载教育研究,1 9 8 4 ( 1 1 )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在思考如何解决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时,必须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观照和审 视,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也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教学论层面,必须上升到语文课 程的角度来观照,并且还应该借鉴一些其他的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 验) 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这一点是人们 都知道的,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是被关注得最多的,但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却 往往被忽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圆在中 小学语文课程中处处都体现着人的价值、情感和态度,语文教学从来就不是一个 纯技术问题,所以人文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最大特征,所以语文的教 学必须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不仅有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功 能,同时也具有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文化教育功能。 在2 0 0 1 年开始的此次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 有机部分而进行的,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语文教学就不只是 语文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语文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 提倡的教学观。语文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语文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 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自由与解放的过程。 正是基于此,新课程认为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 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 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为 基础的观点进行的重大突破,它不再认为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而是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 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 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 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o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谋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l 页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5 页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这些理念上的改变表示着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有机相加,传统 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 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 知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对语文教师而言,交往意 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 - j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 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 转化,语文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学 生发展的促进者。所以,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交往方式在课程内容之间 的能动而现实的双重双向对象化过程中发挥和构建自身主体性达到共识、共享、 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语文教学客体的模糊性 教学客体在这里主要指的是语文课程内容。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如何 看待语文课程,即拥有怎样的课程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决定着会有怎样的语 文教育观,并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一系列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三个概念 之间的归属关系,即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什么,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人喜欢把它和“语文”、 “语文教学”等概念等同起来,实际上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语文课程的主要内 容主要包括这样的一些:凡是学校里所有的语文活动及其凭借物,都属于语文课 程的内容。如果以课程的类型分,则有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活动课程。如果从课 程标准的说法分,则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果从语文课程内部构成来分则有 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评价等。语文教学内容,从教学的层面上 讲,根本的命题有两个,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属于教学内容, “怎么教”属于教学形式范畴。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看法也向来很多,比如,王荣 生认为:“从言语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章 学、文艺学、语言学给出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文章、文学作品所能提供的内容体 系,而是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要素内容。”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 语形式。因为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形成一定的 1 4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文模糊教学研究 言语内容。”他还认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来说, 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 对现成教学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 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课程 内容的创生。”。钟启泉则用“教学文本”来指称教学内容,并把它分为四种类型: 1 、教师并不参与制作的,现成的文本。2 、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文本。3 、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生的文本。4 、教学告一段落后教师和学生产生的文本。 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