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以为”的词汇化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以为”的词汇化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以为”的词汇化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以为”的词汇化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以为”的词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才r i , 4 , - 各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 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迢篁蓝 e l 期:丝f 竺:【。彳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 邮编: r、一多 说生一一 丝d差 , , , j 本文旨在系统阐述跨层结构“以为的词汇化过程、诱因及其特殊的发生机制。希 望通过这一个案研究能够对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作出一点贡献。本文研究方法力求多 样,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突出历时研究;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贯穿始终,多角度 分析,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同时力求创新。通过对历代文献典籍的考察,我们得出以 下结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心理动词“以为b 是由上古汉语中的跨层结构“以为a 经过历时的演变逐渐发展而来的。其中,“以 的初始词性为动词,释作“携带”。后来 才引申为介词,表示“拿、把、用 等义。接着再由介词发展出连词的用法,表示“而 等义。动词“为 ( w 6 i ) 的基本意义是“做 ,该词义具有很强的语境性,解释时常随 语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为 字与“以 等词搭配组成“以为等结构用法的出 现,“为 便开始逐渐有向表确定意义的系词演变的趋势。在“以为 词汇化过程中, 中置式“以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它是一个典型的状动结构而非兼语式, 其中“以 是介词,它和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一起修饰动词“为 。“以为b ”最早 成词于战国中期的墨子,指称。的移位成为“以为b 形成的标志。这个词汇化过程 是在指称与陈述的相互转化和指称。的省略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关键词:词汇化;以为;以为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a i m st o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e x p l a i n e dt h et e r mp r o c e s s ,i n c e n t i v e sa n ds p e c i a l h a p p e n so ft h ec r o s s - l a y e rs t r u c t u r e “y iw e i ”ih o p et h a ti tc a nm a k es o m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 s t u d yo fv o c a b u l a r yt h r o u g h t h i sc a s e s t u d yo fg l o s s 1 a y e rs t r u c t u r e i nt h i sp a p e r , a m e t h o d o l o g ya i m e da td i v e r s e ,d r a w i n go n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a tt h es a m et i m et o i n n o v a t e s y n c h r o n i ca n dd i a c h r o n i cc o m b i n eo u t s t a n d i n gt o n # t u d i n a ls t u d y s y n t a x , s e m a n t i c s ,p r a g r n a t i c st h r e ep l a n a rp h a s et h r o u 曲t ot h ee n d ,m u l t i a n g l ea n a l y s i s t h r o u g h t h ee x a m i n a t i o no fb o o k so na n t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w ed r a w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 s :m o d e r n c h i n e s ep s y c h o l o g yi nt h et w o s y l l a b l ev e r b “y iw e ib ”;b y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i nt h e c r o s s - l a y e rs t r u c t u r e ,“y iw e i ”ag r a d u a le v o l u t i o nt h r o u g ht h ed u r a t i o ne v o l v e d a m o n gt h e m , t h ei n i t i a lp a r to fs p e e c ho f y i i sav e r b b u d d h i s ma s u s e i tw a sl a t e re x t e n d e dt os e r v ea s p r e p o s i t i o n s ,s a y i n gt h a t ”g e tt ou s e ”a n d 一曲t e o u s n e s s f o l l o w e db y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t o d e v e l o pt h eu s a g eo fc o n j u n c t i o n st oe x p r e s s a n d ”o t h e rm e a n i n g t h eb a s i cm e a n i n go ft h e v e r b “w e i ”( w d i ) i s “d o t h em e a n i n gi sh i g l l l yc o n t e x t u a ln a t u r eo f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e n v a r i e sw i t ht h ec o n t e x t s w i t ht h e w e i ”w o r dw i t l l “y i ”a n d0 也e rw o r d sw i t h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t h e “y i w e i ”a n d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s t r u c t u r e ,u s a g e ,e i w o u l db e g i nt oh a v et ot h e t a b l et od e t e r m i n e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c o p u l at r e n d i nt h ev o c a b u l a r i l a z e p r o c e s so f y iw e i ,t h eh o m e - s t y l e y i w e i h a sp l a y e da n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r o l ea sab r i d g e i t i sad y n a m i cs t r u c t u r er a t h e rt h a nt h et y p i c a la n dl a n g u a g e 1 i k es t y l e i nw h i c h “y i ”i sa p r e p o s i t i o n ,i t so b i e c ta n ds u b s e q u e n tm o d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w i t h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 b e l l i n d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v e r b “w e i ”t h a t “y iw e ib ”f o r m sa tt h ee a r l i e s tm i d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m o z i ”a n dt h es h i f to ft h ea l l e g e do n ei sa saf o r ms i g no f “y iw e ib t h et e r mo ft h ea l l e g e d p r o c e s so fm u t u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w i t ht h es t a t e m e n t sa n da l l e g a t i o n so ft h eo m i s s i o no fa c o m n l o nr o l eo ft h e s et w of a c t o r sf o rc o m p l e t i o n k e yw o r d s :v o c a b u l a r y - o r i e n t e d ;“y iw e i ;“y i w e i ” , 目录 摘! 要】: a b s t r a c t ii i ;lj 录iii o j 目 ij ;! 手1 o 1 研究对象及意义1 0 1 1 “以为”在共时状态下的使用情况1 o 1 2 “以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1 o 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2 0 2 1 词汇化研究现状2 0 2 2 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现状3 0 2 3 “以为”的研究现状4 o 3 研究方法5 1 “以为 的源结构6 1 1 “以”的用法6 1 1 1 “以”作动词6 1 1 2 “以”作介词。7 1 1 3 “以”作连词。8 1 2 “为 的用法。9 1 2 1 “为”的意义9 1 2 2 “为”的性质。lo 1 3 古代汉语中的“以为结构1 1 1 3 1 “以为”结构中“以”的词性问题。1 1 1 3 2 “以为”结构中“为”的意义问题1 1 1 3 3 对“以为”结构兼语说的否定1 1 1 3 4 ,j 、结】1 2 2 “以为一的词汇化过程13 2 1 “以为连用情况下的两种类型13 2 1 1 “以为a ”1 3 2 1 2 “以为b ”1 4 2 1 3 “以为a ”和“以为b ”的关系1 4 2 2 从“以为a 到“中置式”的演化1 5 2 3 从“中置式 到“以为b 的演化1 6 2 4 刀、l ;占17 3 “以为一词汇化的发生机制1 9 3 1 指称与陈述的相互转化1 9 3 1 1 指称式与陈述式在语用平面的兼容性。1 9 3 1 2 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的特性2 0 3 1 3 “以为”的指称和陈述2 0 1 1 1 3 2 指称1 的省略问题2 1 3 2 1 指称z 是名词性成分的情况2 1 3 2 2 指称z 是谓词性成分的情况。2 1 3 2 3 小结。2 2 4 结语2 3 参考文献2 4 i v 文 0 1 研究对象及意义 0 1 1 搿以为一在共时状态下的使用情况 现代汉语词典( 2 0 0 5 年版) 对“以为的解释:“以为( y iw d i ) 动认为: 不然这部电影我很有教育意义我是谁呢,原来是你。一这条释义反映了“以 为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普遍用法,它是一个使用率很高的双音节心理动词。根据对北 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相关语料的考察,我们对“以为 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做了粗略的统计。据统计,现代汉语中“以为 的语料很多,大概有三万多条,单就文 学类的作品而言就有三千条以上。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得知,“以为在现代汉语中 只作心理动词使用,意思是“认为 。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发现, 现代汉语中的“以为 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演变和复杂的词汇化过程而得来的。 因此,研究“以为一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发生机制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0 1 2 “以为一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词汇化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多种形式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它不仅是产生新词的途径之 一,还可以解释词与其他成分间关系的变化本质。词汇化在汉语研究中之所以十分重要 还在于它可以解释词的内部信息在总体上对于语法的可用性。董秀芳( 2 0 0 2 b ) 指出, 目前国内外对词汇化现象的专门性研究都很少。国内的词汇化研究还刚起步,汉语中词 汇化的材料很丰富,值得认真发掘。目前我们国内对于词汇化的相关研究还没有很好地 进行总结。我们有必要寻找出适合汉语实际的方法和理论,因此对于词汇化及其相关问 题的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是词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目前对其研究的文章和论著还非常 有限。除了从理论高度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概念、特点、词汇化的过程及其机制等方面 进行研究外,以具体词语为对象的个案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多数 研究的是词汇化后成为虚词( 副词、助词、连词) ,还没有针对于词汇化后成为动词的 跨层结构“以为 的词汇化过程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 本文是具有开创性的。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另外,我们希望通过对“以为”词汇化的个案研究,能够对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现象 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探讨。 0 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0 2 1 词汇化研究现状 汉语中的词有很大一部分是经历数千年的演变从上古时期发展到现代的。经过一系 列的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汉语词经历了由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变化过程。诸多研究资 料表明,先秦时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本质上是单音节的。以孟子为例,全书2 8 8 6 个词中单音节词2 5 6 2 个,占总数的8 8 8 ,而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则分别为3 0 0 个和 2 4 个( 崔立斌,2 0 0 4 ) 。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词占到了约6 7 ( 周荐,1 9 9 9 ) 。 这就表明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是以复音节尤其是双音节为主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 中曾指出了古人研究的两点不足,其中他尤为强调的一点就古人是只注重对单音节词的 研究而忽视对了复音词的研究。因此,学者们在近些年里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复音词特别 是双音节词的研究问题上。研究词汇化的过程及发生机制也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问题。 目前研究词汇化的学者不是很多,主要有:董秀芳、张谊生、吴福祥、沈家煊等。 吴福祥曾在其著作中指出:在一般语言文献资料中“词汇化的所指并不完全相同。现 在国内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词汇化是指由一个非词成分( 如语义项、句法成分以及语 用成分等) 逐渐演变为词汇成分的过程。而狭义的词汇化只指由语法成分向实义词的演 变过程。虽然多数学者对“词汇化 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词汇化在汉语研究 中的重要地位是无法动摇。杨亦鸣、余光武在其2 0 0 3 年发表的论文中曾指出,词汇化 之所以是汉语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因为它可以解释词与其成分间关系变化的本质以 及词的内部信息在总体上对于语法的可用性,还因为它是汉语中构造新词的一个特别来 源。此外,作者还在其文章中按照一个词的成分是否保持其语义和语法信息的明晰性将 词汇化分为“弱词汇化和“强词汇化 。有关词汇化的阶段问题,研究的学者数量不 多。圆另外,刘大为( 2 0 0 4 ) 在研究比喻词汇化时将所谓的死比喻也纳入其中,在初步 考察了死比喻的特征之后,为了论证这一结构模式的最终形成,即比喻词汇化的完成过 程,他从历时角度提出了双层结构语义模式的假设并作出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关于词组 功能的虚化问题,徐时仪( 1 9 9 8 ) 研究了动宾词组的虚化过程及在该过程中的语义变化 等问题。他提出,语文词典尤其是大型语文词典,在收录并解释由自由词组凝固而成的 同形复合词时,应该尽可能地从语言演变的角度客观地反映其古今演变的线索,揭示其 词汇化过程并由此归纳出汉语词在词汇化过程中反映出的特点。 。吴福祥汉语语法研究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 。杨亦鸣,余光武汉语词法:语言学和认知的研究 述评 m 当代语言学,2 0 0 3 ( 1 )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词汇化,不能不提到语法化。王建伟、苗兴伟( 2 0 0 1 ) 将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得 到普遍认同的语法化现象大致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句法化现象实词虚化现象词 汇化现象。赵艳芳( 2 0 0 1 ) 则将目前和语法化有关的研究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内容: 词汇化;实词虚化。圆我们认为,所谓语法化就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汇单位逐渐演变 为意义虚灵的语法成分的过程,或由一个语法成分变为一个虚化程度更高的语法成分的 过程。所谓词汇化,就是非词成分逐渐变得紧凑,固化为单词的过程。两者是既对立又 统一的。其相似性表现在二者原先都是由独立的语言成分组成,经过语言的发展演变, 原先独立的语言成分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与它相邻近的其他成分。其区别性有两点:从 演变类型上看,词汇化演变的最终结果是词汇单位;语法化演变的最终结果是语法单位。 语法化一般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而我们想要找到具有规律性的诱发词汇化发 生的特定语言环境却很困难。因此,我们说,语法化和词汇化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的两个语言演变过程,不能简单地说谁包括谁。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是国内研究词汇化的唯一专著。该书 为汉语双音词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领域,经过细致周密的考察,她提出了汉语双音词来 源的三条途径:一是从短语变来,这是双音词的最主要来源;二是从句法结构固化而来; 三是由处于不同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临接的成分固化而来。对于前两种途径的 研究本文不予以关注,而将主要视线集中在第三种双音词的来源途径:跨层结构的词汇 化研究领域。 0 2 2 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现状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汉语词汇衍生的一条重要途径。语言是线性的结构,一个个 语言单位都是按照先后次序排列在一起的。跨层结构是指处于不同层次但表层临近的两 个成分的组合。所谓跨层结构词汇化,指的就是由原本处于跨层结构中的两个不同层次 的句法成分,经过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词汇单位的过程。 王美华在其文章 中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现状作出了系统地阐述,作者将与“跨 层结构词汇化相关的说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王克仲在其文章中曾提到现代汉语中的 双音节虚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虚词演变而来的。复合虚词七大类中就 有一类是递续结构,其中递续结构中的承前递续小类中有的就是跨层结构,例如“因而 ( 介词+ 连词) 、“既而与“已而 ( 动词+ 连词) 、“然而 ( 代词+ 连词) 、“否则 ( 副词 + 连词) ,以上这些递续结构的例子后来都发展成词。解惠全认为复音虚词中有不少是 由非句法构词途径演变来的,即原本作为单音词时彼此不能构成句法关系的两个语素, 由于经常相连使用而逐渐凝固,并最终演化为复音词。其实,有的很多非句法构词途径 。王建伟,苗兴伟语法化现象的认知语用解释 j 外语研究,2 0 0 1 ( 2 ) o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1 。 o 王美华跨层结构词汇化及其例证 d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鸺( 4 ) 。 o 王克仲古汉语复合虚词的结构类型 j 古汉语研究,1 9 9 4 增刊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是跨层结构词汇化。彭睿曾在其文章中把处于跨层结构上的两个单音节词语或语素 简称为“非结构 ,并指出虚词的形成是构式语法化的附带现象,他还针对相关的源构 式语法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圆 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法研究课题,国内目前对跨层结构词汇化进行研究的文章还非常 有限。基本的研究方向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是从理论高度对跨成结构词汇化的概念、特 点、词汇化的过程及其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最早对“跨层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研究的 是吴竞存、梁伯枢的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 1 9 9 2 ) 一书。该书专门辟有第十四 节跨层结构来研究“跨层结构 理论。董秀芳跨层结构的形成与语言系统的调整 ( 1 9 9 7 ) 一文中分别从语言使用者的人为因素和语言系统内部调整的这两大方面探讨了 由语音、修辞和语法等因素形成的跨层结构。此外,董秀芳的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 衍生和发展等也对跨层结构词汇化作出了理论层面的阐释。二是以单个词为个案来探 讨跨层结构词汇化。文题明确提到“跨层 这一概念并且以个案为研究对象进行跨层结 构词汇化研究的文章有江蓝生( 2 0 0 4 ) 和张谊生( 2 0 0 6 ) 的这两篇文章。另外,王灿龙、 史金生、李小军等人也在其文章中对“跨层这一概念有所提及。有些文章虽然没有明 确提出跨层结构理论,但读者可以从文中看出该词由两个处于不同层次的句法成分发展 而来的,我们也认为它属于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范畴。类似的文章较多,这里就不一一列 举了。 0 2 3 “以为 的研究现状 据考察,以往对“以为 一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对古代汉语中“以为一结构类型的探讨,相关论文有辛志凤试析古汉语 “以为一结构、杨运庚谈古汉语中的“以为 结构、何亮 “以 为 结构分析、杨振华先秦“以为黟结构研究、张继平以( ) 为式 中的同形异构体等。其中,多数学者根据“以”字的词性和意义的不同,将“以为 结构分为三大类: “以 作介词,表凭借,与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表示动作“为 所凭借和 依据的对象、材料,或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把作为一、“用做。 “以 作动词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 具有认定意义时,“以为表示 意念活动;一是“以含有使令意义,“以为 用于行为活动。两种“以为 都是兼语式。 “以作连词,表目的,连接“为 和前一个动词,表示“为这个动作是前一 个动作的目的。“以 字相当于“来。 另外,专门就“以为 是兼语结构时有使令和认定两种意义进行详细阐述的文 。解惠全关于虚词复音化的一些问题 a 语言学丛论 c 第七辑,1 9 9 7 。 。彭睿构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后果:以“从而”、“以及”和。极其”的演变为例 j 汉语学报2 0 0 7 ( 3 )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章还有杨振华论先秦“以为 兼语结构和袁永谦、栾锦秀以为 式可兼 表意动和使动等文章。 二是对“以为结构和“以为 一词之间演变关系进行探讨,相关论文有兰香 梅古汉语“以为 句型初探、姚振武以为 的形成及相关问题等。其中不 乏有学者曾指出现代汉语双音词“以为 的意义和用法是“以为旬式发展的结果。 但是据考察我们发现,就“以为 一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发生机制进行系统阐述的文章 还不是很多。因此,本文的问世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起到一定启迪作用。 0 3 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同时突出历时研究的作用。跨成 结构词汇化是一个历时演变的过程,我们通过共时平面的观察和分析一般只能看到词汇 化完成后的结果。由于人们难以看出词的理据以及词的内部形式,因此在理解词语时常 常遇到各种困难。要想细致全面地了解词汇化的演变过程,我们还需要到历时的语料中 去观察。另外,我们认为词汇化属于广义语法化的一种。如上文所说,两者是既对立又 统一的。我们在看到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区别性的同时,也要看到两者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由一定的句法关系发展为词汇成分的过程。它是在具体的句法环境 中对语句进行的重新组织。史佩信等人曾提出“语法化的概念应该包括语句组织化 的各种现象 的观点。这就表明,跨层结构词汇化也属于语法化的范畴。因此用语法 化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也是合理的。另外,三个平面的语法 观将贯穿于本文的整体论述之中,并在诸多地方有所体现。最后,认知心理和社会因素 在研究词汇化过程中也有所体现。 o 史佩信,杨玉玲,韩永利试论比字句的形成及其与先秦两汉有关句式的渊源关系兼论“词汇兴替一 j 中 国语文,2 0 0 6 ( 2 )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以”的用法 1 “以为的源结构 “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用也 ,可见其初始词性为动词。后来才引申为介 词,表示“拿、把、用等义,再由介词发展出连词的用法,表“而”等义。另外“以 还有代词、副词、语气词、助词等用法,这里就不作详细说明了。参照郭锡良介词“以 的起源和发展中的说法,我们了解到,“以 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最初它的词 性为动词,基本义是“携带,语义则视具体语境而定。当所用之物是没有生命的“物 即“工具一时,“以力可译为“携带 ;当所用之物是有生命的“人 即“对象时,则 可译为“率领。卜辞中“以 多为“率领”义。诗经中“以 则大多表示具体所用 之物。在研究“以 的虚化过程时,他强调“以 在西周时就已经虚化为非常活跃的介 词,之后再由介词虚化成连词,或构成固定结构,再凝固成词,乃至转化为构词语素。 中古以后“以逐渐衰落,被新的介词所取代,但是仍作为古语成分保留至今。下面简 要介绍一下“以作为动词、介词和连词时的用法和特点。 1 1 1 搿以扫作动词 在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里,“以”字主要是作动词用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它作为表示和祭祀有关的动词,带有“致送义。所谓的“致送就相当于 后代的“进献 或供纳。i - 辞中,“以一的这种用法很多,特点是后面经常带一个祖先 的人名作为间接宾语。例如: ( 1 ) 庚寅贞:王米于囿以祖乙。( 粹,二二七) “以祖乙 意思就是向祖乙进献物品,但是具体进献何物没有说明。另外,“以 后的宾语也可以是进献或者供纳的物品。例如: ( 2 ) 辛未卜,永贞:追以牛。( 合,8 9 7 0 ) 圆 。转引自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简明词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9 0 。 。例( 2 ) 一( 6 ) 转引自郭锡良的t c r 词“以”的起源和发展 ,古汉语研究,1 9 9 8 年第1 期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以 用来表达“引导 、“率领”、“带来”等意思。作为及物动词,后面经 常接有生命的名词。例如: ( 3 ) 丁未卜,贞:惟亚以众人步? 十二月。( 合,3 5 ) 这里的“以是一个意义很实在的动词,“以众”就是带领众人的意思,它同其后 面的动词构成连动结构,而非介宾结构作状语。 这种表示“引导”、“率领 的“以 除了出现在甲骨文里之外,在商代和周代的金 文中也有显现,甚至在后期的先秦文献中也偶尔出现,只是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 来越低了。 1 1 2 “以一作介词 西周金文中“以 字单独作谓语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解惠全( 2 0 0 5 ) 提出,实词 的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历时语言事实表明,“以”虚化为介词 的条件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以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宾语由不能带领的事 物充当,“以”的意义便自然开始虚化;“以”字结构有时也用在另一个动词的后面, 这也是促使“以的意义虚化的一个条件。在这种语境中,动词“以 便逐渐虚化为介 词。 1 - 1 2 1 介词“以 的用法 “以字虚化为介词后,其用法更加广泛。有的可以引进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 或凭借。例如: ( 4 ) 汝以我车宕伐猃狁于高陵。( 不其簋盖) “车 是宕伐猃狁的武力,换句话说是完成“宕伐一这一动作的工具。 有的可以引进动作直接涉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例如: ( 5 ) 余献妇氏以壶。( 五年碉生簋) “以壶倘若放在动词“献 的前面,还可以理解为“拿壶;现在放在“献的 后面,“以 的意义就变得很空灵了,作为介词,用来介绍动作直接涉及的对象。 有的可以引进动作进行的时间。例如: ( 6 ) 王四月,郸孝子台( 以) 庚寅之日命铸饲鼎鬲。( 郸孝子鼎)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的还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实施的原因;“以 字偶尔也用在方位词、处所词的前面, 表示空间、时间、数量的界限等等。 1 1 2 2 介词“以 的特性 介词“以 有一个特性,即宾语前置和省略的情况比较多。 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的宾语位置通常是不能出现零形回指( 董秀芳,1 9 9 8 ) 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却很高。“宾语前置在上古汉语中是极为普遍 的现象,在现代语言学中称为“移位,在我国传统语法学中,通常以“倒装 或“倒 置 概括之。在“以+ 宾语 组成的介宾结构中,宾语出现前置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 况:为了强调宾语、宾语太长、疑问代词“何”及包括“何”的名词短语作宾语等等。 宾语省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在宾语省略和宾语前置这两种格式中,同类词的位置次序完全相同,从形式上看都 是:名+ 以+ 动+ 宾。因此,当碰到这种形式相同而内涵不同的格式时,就必须通过判断 “以 前面的成分来加以区别。麦梅翘先生( 1 9 8 3 ) 的研究表明,专属名词和指人名词 作“以的宾语时都不前置。根据这一特点,如果“以 前面的成分是这两类名词的话, 那么它们就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前置的宾语。例如: ( 7 ) 王以警于夷。( 左传庄公三十一年) 此外,当“以 前面的名词不是指人名词时,为了分辨它是句子的主语还是“以 的前置宾语,我们只能利用另一个方法,即把该名词移到“以的后面,看看语义是否 通顺。若移位之后,句子的语义通顺,则证明“以 前面的名词是前置宾语。若移位之 后,句子的语义不通顺,则表明该名词是句子的主语。例如: ( 8 ) 宝以保民也。( 左传昭公十八年) 移位后句子的语义不同,故“宝是句子的主语,而非“以”的前置宾语。 1 1 3 “以一作连词 “以字的宾语大都是体词性的,但是有时也有由谓词充当的情况。例如: ( 9 ) 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 论语泰伯) 由于介词“以一的宾语既可以前置又可以省略,甚至有时还可以用谓词充当,因而 使得其具备了进一步虚化为连词的条件。例如: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0 )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论语季氏) 在例( 1 0 ) 中,“以 处于两个谓词性结构之间,这种语境不是介词的典型语境, 因而介词“以 的意义进一步虚化,由介词虚化为连词。其连接的两部分中,后一部分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这种连接表目的性成分的连词“以产生以后,依此类推,又开始连接两个并列的 谓词性成分,使得“以的意义更虚,作用跟连词“而有些相似。 1 2 “为 的用法 古汉语常用词“为的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语 气词和副词。在具体运用中,其意义变化细微,需特别注意。本文重点关注“为”作为 动词的意义和性质。 1 2 1 “为一的意义 李雪麟在古汉语常用词“为用法说中指出:“为作动词用时有两个读音: w 6 i ;铷色i 。读音。应用较广,读音。使用则较少些。 1 2 1 1 动词w 6 i 的基本意思是“做 ,值得注意的是,该词义具有很强的语境性,解 释时常常要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可牵强解释。例如: ( 1 1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论语先进篇) ( 1 2 ) 秦王恐其为变( 史记吕不韦列传) ( 1 3 )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1 4 )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庄子养生主) 以上例句中的四个“为”依次可以解释为“治理、“发起、“带领、“处理,它 们都是“做一这一基本意义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解释。 经过历时的发展,随着“为 字与“以 等词搭配组成“以为刀等结构用法的 出现,“为 便开始逐渐有向表“确定 意义的系词演变的趋势。被译为“是、“成为、 “作为等则是更为常见的释义。例如: ( 1 5 )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 邪? ( 庄子肱箧)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1 2 动词w 色i 的用法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表示“为( 某人的利益) ,例如: ( 1 6 ) 夫子为卫君乎? ( 论语述而) 表示“认为 义。这个用法并不多见,例如: ( 1 7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孟子告子上) 以上介绍了古汉语中动词“为 的几种读音和意义,其中,与本文所谈问题相关的 是通常释为“当作、算作、成为、是”等,读音是“w 6 i 一的“为 。 1 2 2 “为一的性质 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个,通常释为“当作、算作、成为、是等的“为 字在使用中 有一个相同的性质:其前面和后面的成分必须都是指称性成分,而后面那个指称性成分 又必须是对前面那个指称性成分的指称。如果都是名词性成分自然不用多说,可如果 “为”字的前面或者后面出现的是谓词性成分,则该谓词性成分必须指称化。这里我们 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即何谓“指称化。对于“谓词性成分的指称性和陈述性 这个问 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有过详细的论述。他指出:谓词性成分充任主语、宾 语应区分为指称性的和陈述性的两大类。指称性的虽然仍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 等,可是这些动作、行为、性质、状态已经事物化了,即变成了可以指称的对象。陈述 性的则没有事物化,不是指称的对象,而是对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陈述。这种区 别反映在,前者可以用“什么指代,而后者只能用“怎么样 指代。朱德熙先生还进 一步强调,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与其名词化并不完全等同。名词化属于语法范畴,而指 称化则是语义范畴的概念。虽然名词化必然意味着指称化,但是反之则是不成立的。 和本文研究的内容有直接关系的是“为字后面是谓词性成分的情况,下面举几个 例子加以说明: ( 1 8 ) 下虐上为弑,上虐下为讨。( 国语楚语下) ( 1 9 )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 论语先进) ( 2 0 )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老子下篇第五十八章) 上例中,“为 字前后的谓词性成分都已经指称化了,表示事类,即其所指称的是 与它有关的各种事物。例( 1 8 ) 中“为一字后面的成分所指称的是“弑、讨这一类的 事;例( 1 9 ) “为 字后面的“好学 指称的是“好学者 ;例( 2 0 ) “为 字后面的“奇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指不正,“妖指不善,二者都是邪恶之意,在这里指称邪恶的事。显然,这种“为修 字句与“秋以为期 这种“为 字后面的成分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的句子是相互平行的。 这种“为字句我们将其描述为“指称。为指称: 。 1 3 古代汉语中的“以为 结构 1 3 1 “以为一结构中“以一的词性问题 对于“以为一结构中“以 的词性问题,学者们大致有以下三种不同意见: 动词说:谭世勋等学者将“以为 结构作为兼语结构,其中“以 的词性为动词。 介词说:郭锡良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指出,“以为”连用,使介词“以一的宾 语提前。由于这类“以 后无宾语,申小龙将它定义为“空语类介词。 连词说:何一寰认为该结构中“为的词性是动词,而“以 的词性是连词。 1 3 2 “以为一结构中材为弦的意义问题 我们认为,“以为力结构是一个状动结构,“以一是介词,它与其后的宾语构成 状语,共同修饰动词“为 。“以为 可以译为“把当作 或“用做一。其 实,这两种解释不必强制地加以区分,因为它们只是同一结构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翻译。 具体句子的翻译不同,与“以一的意义和词性关系不大,而是随着动词“为 意思的不 同而发生变化。 在“以为 结构中,动词“为的基本意义是“做,但是“为 的意义并不 像其他动词一样实在,理解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再加上其后面的宾语常常由名词充当, 因而,动词“为 便渐渐有了向系词发展的趋势。在“以为 结构中,“为一常常 被译为带有系词意味的“作为 。相反,“为 被当作实义动词翻译的例子却很少。我们 通常在古代典籍中见到的“以为 句型,大多被翻译成“把当作。 “以为 结构最早是一个普通的状动结构,既可以用来表达对某种事物或者情 况的确认,又可以表达其它意思。后来,随着动词“为 意义的逐渐系词化,“以为 结构也渐渐成为了只表示确认意义的固定结构。 1 3 3 对搿以为一结构兼语说的否定 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将“以为一归入兼语结构之中,并认为其中的“以一 的词性为动词。“以为打被译为“认为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欠妥的。理 由大致有以下几点: 1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对兼语结构的定义上看 参照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兼语式 的定义,我们将兼语结构的特点归 纳为以下两点:i 兼语结构中的动词大多有促成、使令等意义;i i 兼语式中的两个动词, 后者多表示前者的目的,而前者则表示后者得以发生的原因。因此,即使将“以为 结构译为“认为是 ,也不能就此断定该结构为兼语结构。 从结构上看 “以为 结构中,“以”后面的宾语可以提前,而兼语结构则不可以。因为“以 与其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后再一起修饰后面的动词“为 ,该介宾结构与其后面的 部分分属两个层面,其中的宾语不与介宾结构后面的句子成分发生关系。因此,当我们 把“以为中“以 的宾语前置时,句子的意思不变,即不会改变对句子的理解。 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在句子中既是它前面那个动词所表动作的承受者,同时也是后 面那个动词所表动作的发出者。因此,兼语在兼语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提前。 一旦兼语提前,它与前后两个动词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句子的意思也就随着一起发生 变化了。 从“以 的词性和意义上看 “以最初的意义是“用,词性为动词。在发展出介词的用法之后,其动词“以 就很少使用了。在先秦典籍中,“以作动词的例子并不多,其中有些被假借为“率领、 带领 之义。而“以 被作为动词当“认为、以为”讲,则是比较后期的用法。 1 3 4 小结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得出结论:“以为 结构并非兼语式,而是一个典型的状 动结构。该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