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认识不断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词的不少意义逐渐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在训释古汉语词汇时,应该以历史的观点来对待。通过考察权威的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笔者发现其中有部分词条释义以今律古。笔者将王力古代汉语一、二册中4 5 2 个常用词中的“现代汉语常用字作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汉语大词典中含有这些语素的所有词条,最后论证了爱吝、承弼、审处等6 0 个词条。在对这些词条的分析后,本文对汉语大词典“以今律古 现象作了一些浅显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今律古”的特点,“以今律古”的词义原因和社会原因,以及“以今律古 的解决方法。关键词:汉语大词典;以今律古;研究;词条a b s t r a c tt oal a r g ee x t e n t ,c o n s t a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a n du n i n t e r r u p t e dc h a n g eo fp e o p l e sr e c o g n i z i n gl e a dt og r a d u a l l yc h a n g i n go fs o m em e a n i n go fw o r d s s ow es h o u l du s eh i s t o r i c a lv i e w p o i n tw h e nw ee x p l a i nv o c a b u l a r i e s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t h r o u g hi n s p e c t i n ga u t h o r i t y sl a r g e s c a l ec h i n e s ed i c t i o n a r y h i n e s ed i c t i o n a r y ,if o u n ds o m ee n t r i e su s et o d a y sv i e wt o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a n c i e n tv o c a b u l a r yo ni t ie x a m i n e dm o d e r nc h i n e s ed a i l yc h a r a c t e r si nv o l u m e1a n d2o ft h ew a n g l ia n c i e n tc h i 甩,pw h i c hi n c l u d e s4 5 2d a i l yw o r d s ,a n da n a l y s e sa l le n t r i e sw h i c hi n c l u d et h e s em o r p h e m e so nc h i n e s ed i c t i o n a r y ,a tl a s t ,id e m o n s t r a t e d6 0e n t r i e sw h i c hi n c l u d ea i l i n g , c h e n g b ls h e n c h ua n ds oo n a f t e ra n a l y z i n gt h e s ee n t r i e s ,t h i sp a p e rd o e ss o m es i m p l er e s e a r c ht ou s et o d a y v i e wt o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a n c i e n tv o c a b u l a r yo nc h i 玎田ed i c t i d n a r y w t f i c hi n c l u d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u s e st o d a y 所洲t om i s 甜力d p ,苫矗口咒d 么,z c i e n tv o c a b u l a r y ,t h em e a n i n gc a u s e sa n dt h es o c i a lc a u s e so fu s e st o d a y v i e wt o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a n c i e n tv o c a b u l a r ya n dt h es o l u t i o nt ou s et o d a y sv i e wt o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a n c i e n tv o c a b u l a r y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d i c t i o n a r y ;v o c a b u l a r y ;r e s e a r c h ;e n t r i e su s et o d a y s1 4 e wt o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a n c i e n t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荔3 籼签字日期:矽g 年r 月西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孚翻断签字日期:驷降厂月万日导师签名:荔鹕导师签名:孑形复签字日期:溯年户月诊日凡例一行文中,作者与朝代之间、书名与篇章之间用“,隔开,但引用汉语大词典时,时于该书在作者与朝代之问没用“,本文亦省去。二所引汉语大词典条目均在引文木尾括号内标注页码,页码均依据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9 7 年版缩印本( 全三册) 。三所引十三经及其注文,若未作特别说明,均出自十三经注疏,径标页码。四所引文献均在引文末尾内标页码,若正文所引文献题名与文后所附文献题名一致,则径标页码,否则,征引文献题名与页码一并标出。所引文献包含若干分册时,若各分册页码连续编号则不标册数,否则,册数与页码一并标出,中间用“,隔开,前表册数,后表页码。五所引文献正文与注文统一标注页码,若正文与注文页码不同且不相邻,则用顿号隔开,前表原文,后表注文。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研究第1 章绪论1 选题原因及意义“像任何事物一样,语言是发展的,变动不居的。语言中的词汇和词义都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随着时问的推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变化等因素,词的许多意义会逐渐改变。现代学者在编纂大型语文辞书如辞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时都特别注重贯彻这一思想,如辞源前言:“结合书证,重在溯源释义力求简从、确切,并注意词证的来源和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圆汉语大字典前言:“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注意汲取今人的新成果。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固汉语大词典前言:“排除兼容并蓄,无所不包的最初设想,着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全面阐述。”但是,其中部分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不易察觉,在训释这部分词语时,要注重贯彻历史的观点。汉语大词典( 以下简称大词典) 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 , 代表着当代汉语辞书编纂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中国辞书事业史上的壮举”。 但因编者众多、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失误在所难免,诸如释义错误,释义与例证不相吻合,漏收词条、义项或例证,书证过迟等。通过考察权威的大型语文辞书大词典,笔者发现其中有部分词条释义以今律古。2 研究对象及内容为何将大词典做为研究对象? 大词典主编罗竹风在( 汉语大词典)全书出版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汉语大词典在千余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全书的特点,概括起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充分体现郭在贻训诂学【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7 3 圆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与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合编辞源【z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 9 7 9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 缩印本) 【z 】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1 9 9 6 固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 缩印本) 【z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9 7 固同上 郭芹纳汉语大词典评略i j 古汉语研究1 9 9 6 ( 4 ) :7 7 8 1 李泓冰龙飞在天汉语大词典编纂前前后后【n 】人民日报1 9 9 4 珈卜1 1 。硕i :学位论文了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编纂原则。凡是汉民族所使用过的语文词汇,大词典都尽量予以全面的收录,并且注意揭示汉语语词的起源、发展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历史演变状况,对汉语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作出了比较全面和科学的历史总结。其二是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大词典收录有3 7 5 万余条词语,这些词语是从一万多种古今重要的汉语文献考古资料中,经选词制成八百多万张卡片,再以其中所精选出的二百多万条词语作为第一手资料的,其工夫之深,资料之翔实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三是释义精确,义项齐全,书证丰富。大词典在释义方面注意博采众长,既继承和吸收历代语言学家对语义研究的成果,又重视以现代语义学理论对语义进行精确的概括,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全面地揭示了汉语词语的语义结构;在义项方面注意进行科学划分,并通过建立义项,分别展示词义发展演变的内部规律;在书证印证方面,引用的都是从原书摘录下来并经过反复核对的第一手资料,很好地发挥了体现源流、辅助释义、提供知识的作用。然而大词典“全书十二卷,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圆我们不可能将所有词条进行查检,一是没有这个能力,二是没有这个时间。因此,笔者将王力古代汉语 第一册和第二册常用词中的现代汉语常用字作为考察范围,将大词典中所包含这些词的所有词条进行逐条分析,先找出其中以今律古的词条,再进行订补。为何将王力古代汉语一、二册常用词作为考察范围?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王力古代汉语是全国高等院校使用人数最多的一套古代汉语教材,教材“一、二册的常用词大致是以春秋三传、诗经、论语、孟子、庄子书中出现十次以上的词为标准,而予以适当的增减。减的是人名、地名和本书文选中不出现的词,以及古今词义没有差别的词,增的是古今词义差别较大而又相当常用的词 。据笔者统计:一、二册的常用词共4 5 2 个,其中有4 0 1 个现代汉语常用字( 包括“雠和“後”) ,占一、二册常用词总数的8 8 7 ,占2 5 0 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的1 6 0 。换句话说,这些词不但在古汉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也占有特别的地位。因此,考察这些常用词,不但对古书的阅读有一定帮助,而且对现代汉语常用字的正确运用也有很好的现实作用。罗竹风在汉语大词典全书出版庆祝大会上的讲话u 】语文建设1 9 9 4 ( 9 ) :1 卜1 4 汉语大词典前言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 缩印本) 【z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9 7 鼬王力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编现代汉语常用字表【z 】北京:语文出版社1 9 8 8 一 王力古代汉语凡例京:中华书局1 9 9 9 :3 2汉语人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研究3 研究现状目前,还未有学者对“以今律古现象进行专门研究,只是在一些文章中偶有提及。李运益专书词典是提高大型语文辞书质量的基础( 辞书研究1 9 9 8( 1 ) ) 认为:大词典“而今而后连成一个词条,释为“从今以后 是以今律古。董志翘( 汉语大词典) 阅读散记( 语言研究1 9 9 8 ( 2 ) ) 认为:大词典将“稠闹 之“闹”释为“喧闹”有望文生义之嫌。方健( 汉语大词典涉茶条目) 证误释例( 农业考古1 9 9 8 ( 4 ) ) 认为:大词典编者望“茶肆”之义而想当然地释“市头”为“行老,指管理出卖技艺、劳动力这一行当的首领”;释“茶点为“茶水和点心;释“仙厨”为“对皇家御厨的美称”。均为以今律古。胡敕瑞( 论衡 词语札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2 ) ) 认为:大词典i ) i l 释一些意义与汉语常用义有别的词语,如:释“或时”为“或许 义,稍不注意就可能犯以今律古的毛病。刘忠华古代汉语中“诸”为“合音词”说商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 5 ) ) 认为:大词典不顾古代汉语的实际,忽视介词“于 使用上的灵活性、可用可不用的特点,把“动词+ 诸+ 名词”框架中的“诸”字当成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是错误的,是以今律古。杜纯梓论“偏义复词”( 古汉语研究2 0 0 4( 3 ) ) 认为:许多学者未能从语源上探究单音字连用的理据,按照今天的词义或语素义理解连用语词的意义,是以今律古。周掌胜大型辞书误释同义复词例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 2 ) ) 认为:以汉语大词典和中文大辞典中同义复词的错误为例,说明人们存在以今律古的思维定势。傅定淼连读音变古语释例( 语言研究2 0 0 5 ( 3 ) ) 认为朱熹用宋诗的“许 和战国时代孟子的“许 互证有以今律古之嫌。等等。拙文“秀之“高出、特出 义补说( 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 1 ) ) 认为:大词典将许多当释为“高出、特出”义的含“秀”词条释为“秀美”是以今律古。此外,还有一些文章虽未提及“以今律古四字,但大词典释义却是以今律古,如:伍宗文猜 有“残”义证( 辞书研究1 9 9 7 ( 3 ) ) 认为:大词典将“猜贼 、“猜害 、“猜忍 等词中的“猜误释为“猜疑,当为“残忍 义。王东( 水经注) 词语拾零( 古汉语研究2 0 0 5 ( 2 ) ) 认为:大词典中“峭秀 、“秀峰之“秀”当为“高出、特出 义,而非“秀美 。不赘述。4 “以今律古刀的界定和判定标准4 1 “以今律古力的界定所谓以今律古,指的是人们在理解古语的过程中,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3硕十学位论文响,常常用现代人的概念、观点强加于古人而造成的训释错误。事实上,古语中的词为古义,而将其释为今义则会产生错误,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古今者,非为固定的时代,只是指相对的先后时间而已。清代语言学大师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讲到:“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既然古与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古义与今义同样是一个相对概念。在这里,不妨截断众流,用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方法束确定何为古义,何为今义。赵克勤在古代汉语词汇学中讲到:“古义与今义只是相对的概念。所谓古义,只是就其与今义不同的这一点说的。第一,只要与今义有同,不管是上古、中古还是近古产生的意义,都统称之为古义。第二,古义并不只是指本义或原始义,也包括了引申义。因为有些引申义虽然产生较晚,但仍然有可能与今义不同。有时候,甚至引申义成了古义,本义或原始义反而成了今义所谓今义,主要是指词的现代意义,也包括词的近代意义,有时候也可能包括词的近古、中古甚至上古的意义( 如果这种意义发展到现在还没有什么变化的话) 。笔者对于“古义 与“今义的限定参考赵克勤的定义,只是在具体的操作上略有不同。4 2 “以今律古刀的判定标准一语言的词汇是发展变化的,词的意义也会逐渐变化。王力在汉语史稿“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节中讲到“语言是发展的,所以古今的词义是有变化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 “有些词的意义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例如马、牛、羊、鸡等”。( 二) “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其中有变化大的,并举“集”为例;也有变化小的,又以“红”为例。( 三) “还有字形虽同,词义来源不同的情况”,并以“颁 为例。本文所考察的主要是第二类,因为古语中的一些词的意义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不容易察觉,因此,在训释这些词语时我们经常会犯“以今律古的错误。在对“古义”与“今义”的划分上以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划分的依据,具体操作:一是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固中的义项均视为“今义 ,未收录的义项则看作“古义”。二是现代汉语词典所收义项中,有的在很早以前就已产生,却是现代汉语常用义,一并归入“今义 。段玉裁广雅疏证序载王念孙广雅疏证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2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i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4 :1 0 7 王力汉语史稿嗍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6 月第1 版p 5 3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6 月第5 肛-4汉语人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研究第2 章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 词条2 1 “爱 之“吝啬”义“爱”本义为“仁爱”。广雅释诂四:“爱,仁也。 1 1 9 重修玉篇文部:“爱,仁爱也。 8 9 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日:古之遗爱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家大人日:爱即仁也,谓子产之仁爱有古人之遗风。” 4 6 5 入施“仁爱于他人或他物后,易产生“爱惜”之情。“爱 引申之有“爱惜”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好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 8 1 4 “爱惜”过甚,则易生“吝啬”之心。引申之,“爱”有“吝啬”义。字汇心部:“爱,吝也。 5 6 3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赵岐注:“爱,啬也。 2 6 7 0 晋书张华列传:“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 1 0 7 4 并非因吝啬自己的生死,只是心中害怕王室的灾难“不可测”。文献通考国用考一:“史称帝于赏赐有功,并无所爱。” 2 2 5 皇上赏赐有功者从未吝啬。大词典将部分当释为“吝啬”义的含“爱”词条误释为常义“爱惜”,以今律古。-【爱吝】见“爱怃”。 4 3 3 5 【爱馐】亦作“爱吝”。爱惜吝啬。汉应劭风俗通正失燕太子丹:“丹实好士,无所爱馐也。 隋书李密传:“( 李密) 乃散家产,蜩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 新唐书李峤传:“愿爱医班荣,息匪服之议。宋苏轼广州资福寺罗汉阁碑:“其一导师,以有为心,行有为法,从不求利,即自求名。譬如邻人,求乞爪发,终不可得,而况肌肉。以此观之,爱吝不舍,是导师过。 4 3 3 5 按,“爱馐”( 即“爱吝”) 当为“吝啬义,为同义复词。“爱 、“怯均为“吝啬 义。隋书高祖纪下:“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亦无所爱吝。” 5 4 “爱吝与“啬 当同义,为避重复。文献通考经籍考二十九:“肃宗之后,四方糜沸,兵革不息,财力屈竭,勋官不足以劝武功,府库不足以募战士,遂并职事官通用为赏,不复选材,无所爱吝。 1 6 8 9 肃宗之后,国库空虚,但对于职事官全部都给予赏赐,无所吝啬。唐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至于激浊扬清,亦无所爱吝,是以秉政不累月,阁下自外僚为起居郎,韦相自巴州知制诰,张河南自邕幕为御史,李西川自饶州为杂端。 全唐文6 6 3 9 对于清除不称职官员以及提拔称职官员毫不吝啬。硕,f :学位论文2 2 “报之“审判 义“报本义为“审判”。说文彦部:“报,当罪人也。” 2 1 5 王筠说文句读引颜注急就篇日:报者,处当罪人也。” 3 9 6 韩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竭之吏。令尹日:杀之! 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4 4 9 汉书胡建传:“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颜师古注引苏林日:“报,论也。断狱为报。 2 9 1 2 后汉书孝安帝纪:“自今长吏被考竞未报,自非父母丧无故辄去职者。”李贤注:“考谓考问其状也,报谓断决也。 2 0 8 大词典将部分当释为“判决 义的含“报”词条误释为“报告 ,以今律古。【鞫报】审讯后报告。新唐书儒学传上朱子奢:“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鞫报礼臣不实,诏如请。 7 2 0 5 【鞠报】审理上报。鞠,通“鞫 。宋叶适提刑检详王公墓志铭:“会将内禅,以诏旨趣狱具甚急,公鞠报如常日,竟得以赦。 7 2 0 1 按,“鞫报”与“鞠报”均当为“审判、判决 义,为同义复词。“鞫( 即鞠) 、“报 均为“审判、判决”。“鞫报”条引新唐书儒学传上朱子奢,四库全书本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十五“鞫报”作“鞠报”,大词典“鞠报”条释“鞠,通鞫”,“鞫报 当与“鞠报”同义。“池阳令崔文康坐事,栎阳尉魏礼臣劾治,狱成,御史言其枉。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噪声,不如所言请死。鞠报礼臣不实,太宗诏如请。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朱子奢谏日: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1 8 1 御史认为池阳令崔文康被冤枉,从而判决魏礼臣断案不实,获太宗审批。朱子奢向皇上谏日:“在法律上,断案不实有罪,今( 魏礼臣) 以死相抵,想要重判亦不可能。而且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上书进言申冤者均要被判有罪,就是有想要进言的人也因害怕获罪而不进言申冤了。”“鞠报 条引宋叶适提刑检详王公墓志铭为例,狱事虽急,公审判如平常2 3 “承 之“辅佐刀义,“承”本义为“捧;托”。说文手部:“承,奉也。” 2 5 3 易归妹:“上六无实,承虚筐也。”孔颖达疏:“今之无实,下是承捧虚筐。 6 4 “承可通“丞 ,义为“辅佐”。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承,假借为乘又为丞。 6 7 左传哀公十八年:“使帅师而行,请承。”杜预注:“承,佐。 2 1 0 8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6 汉语人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研究为天下笑。 3 0 9 8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作“丞”。 2 1 5 7 后汉书伏湛列传:“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唐李贤注引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日疑,后日承,左日辅,右日弼。” 8 9 6 - 8 9 7 今本尚书大传作“丞”。大词典对于部分借“承”为“丞 的含“承”词条并未明确指出假借且释义有误。【承弼】承命辅佐。书同命:“其侍御仆从以旦夕承弼厥辟。”南朝陈徐陵太极殿铭:“肃肃卿士,邕邕承弼。 3 2 8 ,按,“承弼”之“承 当借“承”为“丞”,与“弼构成同义复词。“承”与“弼”均表“辅佐”。“承弼”条引书同命,孔颖达正义:“人以旦夕承辅其君,故君出入起居无有不敬。”由孔颖达正义可知:那些臣子与仆役同夜辅佐其君主,君主出入起居无不敬。从句法结构上来看,“承辅”为动词,支配“君”,表“辅佐 。“承弼”条又引南朝陈徐陵太极殿铭,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影印本作“丞弼”。 3 4 5 8 由此可知“承弼”即“丞弼”,为“辅佐”义无疑。“承弼和表“辅佐”,古书另有例证,如册府元龟宰辅部不忠:“若乃蕴经纶之器,居承弼之列,高秩官师之上,讦谟帷廒之地,天工仰其寅亮,百姓希其安附,则有邪慝白任荣利是视,忘社稷之重而计其家,忽缙绅之言而逞乎! 4 0 1 4 那些不忠之臣居秩官师之上,处“辅佐”之列,却“忘社稷之重而计其家 。唐苏颂谢兄除太常丞表:“伏以臣兄列官清宪,专于察视,臣又承弼皇枢,课其条职。 全唐文2 5 8 4 苏颇辅佐阜上,请除太常督促苏颞的职责。唐窦俨上治道事宜疏:“八侍帷幄,则有将近承弼之任。 全唐文9 0 4 5 在皇上身边必须尽到辅佐之责。2 4 “处刀之“决断”义“处本义为“暂止、休息 ,说文几部:“处,止也。 2 9 9 页 毫( 金文“处 ) 与衲( 说文或体“处”) 均象入头戴皮冠停下来坐在几上休息之形。孙子军争:“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6 4 人若在一个地方暂停、休息,必定要对它进行审度、辨察,看其是否适合休息。引申之,“处 则有“审度、辨察”义。国语鲁语上:“夫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处之为居,为止,常训也;而又为审度,为辨察,书传具有其义。” 7 4 3 对所处之地审度、辨察之后,则会决定是否于此处暂停、休息。引申之,“处”则有“决定、决断”义。左传文公十八年:“德以处事。 杜预注:“处,犹制也。 孔颖达疏:“既有善德,乃能制断事宜。” 1 8 6 1 汉书谷永传:“臣愚不能处也。”颜师古注:“处,谓断决也。 3 4 5 9 大词典将部分当释为“决断义的含“处”词条释为常义“处理”,以今律古。7硕i :学位论文【审处】o 审慎处理。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 宣和遗事后集:“外廷之议,命相于金人喜怒之间,更望审处。”明张居正答河漕按院林云源言为事任怨:“练湖丌复,奔牛建闸,及清查滩占,俱修举水利实政,向来未有如执事之留心审处者也。”郑观应盛世危言传教:“夫贬异端即所以崇政体,泯嫌疑即所以重邦交,秉国钧者其熟思而审处之! 2 1 3 3 按,“审处 当为“审慎决断”义。战国策齐策六:“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9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第:“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2 4 6 6 鲁仲连向平原君献了两个计策,而且这两个计策都非常好,请平原君详细考虑后审慎定夺。汉书翟方进传:“使尚书令赐君上尊酒十石,养牛一,君审处焉。” 3 4 2 3 皇上让尚书令赐给翟方进酒、羊,实际想让方进自杀。因此,方进审慎地决断是自杀还是等皇上下旨处死。【处决】见“处决j 1 ) o 5 0 8 0 【处泱】亦作“处决”。0 裁决;处置。魏书崔浩传:“太宗好阴阳术数因命浩筮吉凶,参观天文,考定疑惑。浩综核天人之际,举其纲纪,诸所处泱,;多有应验。新唐书章怀太子贤传:“俄诏监国,贤于处泱尤明审,朝廷称焉。”四游记三臧历尽诸难已满:“老僧叫退众人,密与三藏语日:去年春月,不知何处来一女子,住在我后堂。他说是天竺国王之女,被风刮至此间,叫小僧送他回去此事实难处决。 5 0 8 0 按,“处决当为“决断 义。晋书齐王攸:“其常节度所不及者,随事处决。” 11 3 2 按照事情的不同来决断。晋书李重列重:“再迁中书郎,每大事及疑议,辄参以经典处决,多皆施行。” 1 3 1 1 若有疑义,则依法律条决断,多有履行。文献通考刑考五邢制:“民有诉讼,必先历县州及观察使处决,不直,乃听诣台省。 1 4 4 3 民有诉讼,当先由各县州及观察使决断,若不行再由诣台省决断。“【处断】处理决断。晋书王浑传:“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隋书斛斯政传:“于时外事四夷,军国多务,政处断辩速,称为干理。 郑观应盛世危言传教:“遇有事故,仍依华例惩办。既系中国人民,不得因入教遂分轻重,饬令地方官公平处断。” 5 0 8 1 按,“处断 当为“决断 义,为同义复词,“处”、“断 均为决断义。文献通考刑考五:“自今凡言处断、重断、极断、决配、朝典之类,未得论决,具狱以闻。” 1 4 4 5 “处断 与“重断”、“极断”等词对举。“处断”定为“决断义。文献通考刑考八详谳:“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 谓处断也) 。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亦当报之。 1 4 6 3 各地官员其罪在二千石皆就决断,若不能决断,全部移交给廷尉。“报8汉语人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研究即“决”。文献通考刑考九详谳:“其有在律、在令无有正条,若不轻重相明,无文可以比附,临时处断,量情为罪,庶补遗阙,故立此条。” 1 4 7 3 法律条文未有明确规定,若不按照轻重进行分析,没有法律条文作参考,临时决断,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予以定罪,多补缺失,立此条。,2 一“恶之“畏惧”义“恶 本义为“罪过、罪恶”,与“善”相对。说文心部:“恶,过也。” 2 2 1 广韵铎韵:“恶,不善也。 4 1 0 易大有:“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3 0 因有“罪恶、罪过”而被视为“恶人、坏人”。引申之,“恶”则有“恶人、坏人 义。书康诰:“元恶大憝。” 2 0 4 “恶人、坏人使常人感到“畏惧”。引申之,“恶”则有“畏惧”义。吕氏春秋振乱:“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不义者,为其罚也。 高诱注:“恶犹畏。 7 0 1 韩非子八说:“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饥不寒,又不恶死,则无事上之意。” 4 2 9 汉王符潜夫论考绩:“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8 2 大词典将部分当释为此义的含“恶词条误释为常义“厌恶”,以今律古。【恶惮】厌恶畏惧。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 4 3 0 4 按,“恶惮 当为“畏惧”义,为同义复词。“恶”、“惮均为“畏惧”义。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裴松之注:“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 1 0 9 6 、1 0 9 9 因陈郡太守胡轸扬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而使众将感到“畏惧 。“恶惮”为“畏惧”义,而非“厌恶”。【疑恶】畏惧厌恶。太平广记卷三二二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庾崇:“庾崇者,建元中于江州溺死,尔日即还家妻初恐惧,每呼诸从女作伴。于是作伴渐疏,时或暂来,辄恚骂云:贪与生者接耳! 反致疑恶,岂副我归意邪? 一 4 9 4 3 按,“疑恶 当为“畏惧”义,为同义复词。“疑 、“恶 均为“畏惧 义。“疑 表“畏惧”,如广韵之韵:“疑,恐也。 2 8 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 郑玄注:“疑,犹恐也。” 1 5 6 3 “疑恶 表“畏惧 ,如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七国地势考中:“齐、楚自恃其强,有包吞燕、赵、韩、魏之志而缓秦之祸;燕、赵、韩、魏自惩其弱,有疑恶齐楚之心而胁秦之威。” 1 4 0 燕、赵、韩、魏自认为弱小而畏惧齐、楚、秦的威协。从句法结构上看,“疑恶”与“包吞 对举。“包吞”表“吞并 ,为同义复词。“疑恶”亦当为同义复词,表“畏惧 。太平9硕i :学位论文广记卷四八七引霍小玉传:“夏五月,与卢氏偕行,归于郑县。至县旬同,生方与卢氏寝,忽帐外叱叱作声,生惊视之,则见一男子,年可二十余,姿状温美,藏身映幔,连招卢氏。生惶遽走起,绕幔数匝,倏然不见。生自此心怀疑恶,猜忌万端,夫妻之间,无聊生矣。” 4 5 5 4 李生与卢氏入寝后,忽听帐外有叱叱之声,李生害怕地看见一个二十来岁,姿态非常美丽的男子藏在帷幔里,向卢氏连连招手。李生惶恐地起来追赶,把帷幔绕了数匝之后,忽然不见了。李生从此心生“畏惧”、心存猜忌,无法再在一起生活。“疑恶”与前面的“惊 、“惶”相呼应,为“畏惧”义。2 6 “访刀之“咨询 义“访”本义为“咨询。说文言部:“访,泛谋日访。” 5 2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 4 5 书洪范:虮睢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孔颖达疏:虬睢文王受命十有三祀,武王访问于箕子,即陈其问辞。 1 8 7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1 8 3 2 宋王安石答蒋颖叔书:“承手笔访以所疑,因得闻动止。” 王荆公文集笺注1 4 1 8 清史稿交通志四邮政:“臣等博访周谘,知为当务之急。 4 4 7 8 大词典将部分当释为“咨询”的含“访 误释为常义“访问”。【咨访】咨询访问。后汉书章帝纪:“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讲宋司马光右谏议大夫吕府君墓志铭:“事之大者,犹宜关白咨访然后行。明归有光书里泾张氏妇事:“予方欲咨访论着之而未及也。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论朝鲜商约界务禀:“计此次东渡尚有令朝鲜预筹与俄罗斯边界交涉事宜,与咨访中东铁路通商利弊二事。 1 5 8 8 【谘访】咨询访问。后汉书陈忠传:“引咎克躬,谘访荤吏。 南史宋彭城王义康传:h ( ,刘湛) 至是待遇特隆,动皆谘访。 清薛福成庸笔记史料二慈安皇太后圣德:“西宫优于j4 ,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时谘访利弊,悉中寂会。 6 6 5 4 按:“咨同“谘 ,二词均当为同义复词,表“咨询”,而非“咨询访问”。三国志魏书袁涣传:“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3 3 3 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事情,袁涣均正面发表言论,袁术不能反驳,只能以礼待之。魏书高允列传:“十年,加光禄大夫、金章紫绶。朝之大议,皆咨访焉。” 1 0 8 8 - 1 0 8 9 朝中每当大议,均来咨询商允。元史耶律楚材传:“十三年,诏监修国史。朝廷有大事,必咨访焉。” 3 4 6 5 朝中每遇大事,必咨询耶律铸。:【访询】询问;查访。明海瑞与琼乡诸先生书:“( 母) 访询戚近,倦倦1 0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研究然举而托之严明之师,以琢以磨,兼有父道。”林则徐日记嘉庆二十一年九月初九日:“访询舆论,均谓此次所绿,清贫绩学者甚多,谓之清榜。 6 5 4 5 按:“访询 当为同义复词,表“咨询”。魏书李业兴列传:“臣虽日职司,学不稽古,国家大事非敢专之。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1 8 6 2 辛术以为自己“学不稽古”,对于国家大事不敢专断,当咨询博闻多识的李业兴。明王阳明添设清平县治疏:“为照建立县治,固糸御盗安民之长策,但当大兵之后继以重役,窃恐民或不堪。臣时督兵其地,亲行访询父老,辄咨道路,众口一词,莫不举首愿望,仰心乐从;旦夕皇皇,惟恐或阻。 王阳明全集1 3 4 2 为了设县安民而制定一些策略,却又担心生民不堪其苦,于是亲自咨询父老,众人均愿。清史稿吴文镕列传:“逾数月,曾国藩进兵黄州,访询居民,备言战殁状,皆流涕。于是疏陈当时无水师,不能制贼。” 1 1 7 8 9 吴文镕因无水师为贼人所杀,“崇纶奏称失踪”,数月之后,曾国藩进兵黄州,向居民咨询当时情况,具悉其实。【询访】o 征询访问。后汉书李固传:“远寻先世废立旧仪,近见国家践祚前事,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求荤议,令上应天心,下合众望。 唐韩愈顺宗实录二:“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凡所询访,皆合大猷。”清刘毓崧杜观察( 古谣谚) 序:“为政者酌民言而同其好恶,则刍荛葑菲,均可备询访于章酋轩。 6 5 8 9 按:“询访 与“访询”实为同素异序词,均为同义复词,表“咨询”。“询访 为“咨询”义,古书多有例证,后汉书马廖列传:“太后深纳之。朝廷大议。辄以询访。” 8 5 4 太后真诚地采纳了马廖的建议,朝廷每有大事,均向其咨询。旧唐书王方庆列传:“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 2 9 0 1 王方庆博学好着书,尤其精通三礼,而好事的人多咨询他。清史稿段起列传:“贼未平时,民往往入山避乱,久之生息日繁。至是或颇言粤寇馀孽窟穴其中,诏三省会剿,起疑之,轻骑周历询访,悉其状,牒大吏疏请弛禁,民德之,立生祠祀焉。” 1 2 5 5 7 贼寇未平时,生民为避乱而逃往山林,将士以其为粤寇馀孽,从而诏集三省军队而剿之。段起存疑,则到处咨询其情,从而呈文上疏放禁,生民感激而为其立祠。2 7 “防 之“堵塞 义“防 本义为“堤坝”,尔雅释山:“如防者,盛。郭璞注:“防,堤。 2 6 1 8 说文阜部:“防,堤也。 3 0 5 周礼地官稻人:“稻人掌稼下地,以潴畜水,以防止水。 郑玄注:“防,猪旁堤也。” 7 4 6 古人造堤多为堵塞洪水,防止泛滥。引申之,“防 则有“堵塞 义。重修玉篇阜部:“防,障l l硕。 :学位论文也。 1 8 5 国语周语下:“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韦昭注:“防,障也。” 3 5 汉书沟洫志:“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 1 6 9 2 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韩昌黎本集1 9 7 大词典将部分当释为“堵塞”义的含“防”词条误释为他义:【防堵】防备阻遏。清曾国藩湘乡县宾兴堂记:“咸丰癸丑,唐侯临趁兹邑,倡捐助饷,练勇防堵。”清吴贽武京师寄家人书:“郡城驻军防堵,而乡瑞安定如常。” 6 8 9 5 按:“防堵 为同义复词,“防”、“堵”均表“堵塞”义。“防堵”多用于“堵塞 贼寇,有时亦指“堵塞 洪水。清史稿仁宗本纪:“河南滑县八卦教匪李文成纠众谋逆,知县强克捷捕系狱。其党冯克善、牛亮臣陷县城,克捷死之。直隶长垣、山东曹县贼党咸应。上命高杞、同兴防堵,温承惠佩钦差大臣关防剿之。” 6 0 3 朝廷派遣高杞、同兴堵塞其党,派钦差大臣温承惠歼灭他们。谋反之事已发生,定非“防备”,当为“堵塞 其党。清史稿文宗本纪:“庚申,邹鸣鹤奏永安踞匪全数东窜,乌兰泰追贼不利,总兵长瑞、长寿、董光甲、邵鹤龄均死之。得旨,赛尚阿等下部议处,敕程蓠采派兵在湖南防堵,恤长瑞等四总兵世职,建祠。 7 1 9 因贼寇东窜,乌兰泰追贼不利,又死数位总兵,特派遣程蟊采在湖南进行堵塞。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所有此次工程浩大,仍着该督、抚督率在工员弁,无分昼夜,设法防堵,以期早日合龙。 3 0 9 朝廷命督、抚率人不分昼夜地堵塞洪水,以期早日合拢。【防遏】防备遏止。后汉书寇恂传:“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唐元结问进士之三:“今欲罢兵息戍,则又寇盗犹在,尚须防遏。”李大钊国民之薪胆:“对于列国,则阴削其极东之势力,既得者使之减损,未得者豫为防遏。 6 8 9 5 按:“防遏”为同义复词,“防、“遏”均表“堵塞”。宋书何承天列传:“足以御彼轻兵,防遏游骑,假以方将,渐就只立。 1 7 1 0 “防遏”与前文“御”同义,当为“堵塞”义。周书李延孙列传:“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伊j l i 左右,寇盗为之稍,g 。” 7 7 3 朝廷担心蛮夷再次为乱,故命李长寿为都督,堵塞蛮夷。明史于谦列传:“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 4 5 4 5 于谦向景帝建议,为防止贼寇得志后南驱,请皇上派各边防守臣协助堵塞。【防塞】o 防卫堵绝。汉书谷永传:“遣使者循行风俗,宣布圣德,存为恤孤寡,问民所苦,劳二千石,敕劝耕桑,毋夺农时,以慰绥元元之心,防塞大奸之隙。 6 8 9 6 按:“防塞 为同义复词,“防”、“塞”均表“堵塞”。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据之防塞群臣,壅蔽君,无乃甚乎? 1 6 1 晏子认为梁丘据堵塞群臣之口,1 2汉语人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研究蒙蔽皇上,乃不忠之臣,不可厚葬。魏书顺弟津列传:“遁同夜泣谕,阿那瑰遣其从祖吐豆发率精骑一万南出,前锋已达广昌,贼防塞隘口,蠕蠕持疑,遂还。” 1 2 9 8 蠕蠕因有贼堵塞隘口而撤退。北史崔亮列传:“随便守御,及分度掠截,扼其咽喉,防塞走路,期之全获,无令漏逸。 1 6 3 2 因堵塞其去路而全部被俘。【阻防】阻拦防守。宋书何承天传:“浚复城隍,以增阻防。”京剧渡阴平第十五场:“ 邓艾唱 :只说用兵妙计广,谁知诸葛有阻防。 6 9 0 5 :按:“阻防”为同义复词,“阻 、“防”均表“堵塞”。宋韩琦故客省使眉州防御使赠遂州观察使张公墓志铭:“今五寨所通麟府,住来之径耳,旁皆空旷无所阻防,若更增并边诸栅以相维卫,则蕃汉之户可归而河外安矣! ” 安阳集5 1 7 通向麟府的道路无物阻挡。明潘季驯查理沁卫二河疏:“运河板闸至砖闸七十余里,泥沙沉积二闸淤塞二千余丈,阻防运道。” 河防一览4 7 2 因决堤而洪水横流,许多泥沙沉积于板闸、砖闸间,堵塞运道。2 8 “敬 之“谨慎 义“敬 本义为“恭敬、严肃”。说文苟部:“敬,肃也。” 1 8 8 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颖达疏:“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 1 9 当人对事或对人非常之“恭敬、严肃”时,心中多生谨慎之意。引申之,“敬则有“谨慎”义。重修玉篇苟部:“敬,慎也。” 2 2 3 书周书康诰:“王日:呜呼! 封,敬明乃罚。m 孔安国传:“凡行刑罚,汝必敬明之,欲其重慎。 2 0 3 论语子路:“樊迟问仁。子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邢呙疏:“唯仁者居处恭谨,执事敬慎,忠以与人也。 2 5 0 7 大词典将当释为“谨慎”义的“敬慎”误释为常义“恭敬谨慎 ,以今律古。【敬慎】恭敬谨慎。诗大雅抑:“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唐元稹镇圭赋:“尽举凡而得一,故相传而莫二。义存敬慎,道在底绥。明方孝孺送伴读朱君之庆府序:“由义则安,蹈利则危。敬慎则获福,恣肆则致凶。 2 9 4 1 按,大词典释“敬慎 为“恭敬谨慎”,未确。“敬慎”亦当为同义复词,表“小心谨慎”。管子内业:“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 1 5 3 人若能小心谨慎而无差错,每日都能使其道德得到提升,那么,他就可能为天下人所共知。文子上仁:“文子问日:何行而民亲其上? 老子日: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 5 7 文子问老子:怎样的行为才能使其民亲近于上,老子对日:“按一定的时间来使用,谨慎地使用它。如同1 3硕上学位论文面对深渊,在非常薄的冰面上行走一般。”后面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是对“敬慎”的举例性释义。新书连语:“然苟背道弃义,释敬慎而行骄肆,则天下之人,其离之若崩,其背之也不约而若期。夫为人主者,诚奈何而不慎哉?纣将与武王战,纣陈其卒,左臆右臆,鼓之不进,皆还其刃,顾以乡纣也。” 4 1 “敬慎与“骄肆”对举。“骄肆 为同义复词,表“放纵”。“敬慎”亦当为同义复词,表“小心谨慎”。2 9 “靡 之“华丽”义“靡有“华丽 义。重修玉篇- 非部:“靡,好也。” 2 0 9 晋陆机文赋:“或寄辞于瘁音,言徒靡而弗华。”李善注:“靡,好也。 文选3 1 3 梁书王亮列传:“亮协固凶党,作威作福,靡衣玉食,女乐盈房,势危事逼,自相吞噬。” 2 7 0 大词典将当释为“华丽”义的“艳靡”误释为常义“华艳奢靡,以今律古。【艳靡】华艳奢靡。陈书文学传褚介:“词义典实,不好艳靡。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一切衣饰歌管,艳靡纷华之物,皆屏弃之。 5 8 8 2 按,“艳靡”当为“华丽 义,为同义复词。“艳”、“靡”均为“华丽”义。“艳靡 条引陈书文学传褚介,“不好艳靡”指用典过于“华丽”,只要能够准确表达即可。“艳靡”条所引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此文取名为“丽品 ,当指那些“衣饰歌管”过于华丽。同时,“艳靡”与“纷华 连用,为同义关系,均当表“华丽”。“艳靡 表“华丽”,古书另有例证,如宋宋祁黄拒霜花赞:“秋华纂纂,载黄其色。匏靡铺叶,疑不善殖。 原注:“南方拒霜,花落则刈其茎,岁取新条。故花叶敷盛,惟无黄者,蜀人使之成树。而花叶碎小虽黄品可佳,然不足爱玩,疑如南方新条则花叶盛矣! ” 景文集4 3 0 指秋叶那金黄的颜色非常华丽,而非“奢靡”。2 1o 慕2 10 1 “慕 之“仿效、模仿 义“慕 本义为“仿效”。说文心部:“慕,习也。” 2 1 9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慕,犹模也,习也,爱而习玩模范之也。史记日:司马相如慕蔺相如之为人,以其名为名,常模范之是也。m 3 1 5 三国志蜀志董和传:“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 9 7 9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全唐文5 9 8 3 宋史程璃列传:“欲慕祖宗而通追无术,欲斥奄宦而宠任益坚,欲锄奸恶而薄示典刑,1 4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研究欲汰滥缪而苟容侥幸。” 1 1 7 4 2 大词典将部分当释为“仿效”义的含“慕”词条误释为常义“羡慕”,以今律古。【傲慕】效法;摹仿。唐柳宗元种树郭橐脆传:“视腕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傲慕,莫能如也。 6 8 1 【效慕】羡慕,仿效。明唐顺之力古斋公传:“盛为人办方严,公心效慕之,盛亦喜公类己。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皇上以仁育万物为心,恐天下妇人女子相率效慕,轻杀其生也,诏不必旌。 2 9 2 1 按,“傲 与“效 为异形词,“傲慕”、“效慕”两词释义当一致,而大词典中两词释义却有不同之处。大词典释“傲慕 为“效法;摹仿”,甚确,而释“效慕 为“羡慕,仿效”则有误,“效慕 亦当表“仿效”,为同义复词。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元吴澄书纂言:“渐如水之渐渍,被如衣之被覆,声教者,虽不近见善教之实,然亦远闻善教之声,而效慕之也。讫尽也。” 7 8 因“禹治水之功尽加于四海”,产生声威教化,( 传至他国,) 他国之人前来“仿效j 。j p o 宋史李光列传:“金人内寇,百姓失业为盗贼,本非获已,尚可诚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与出土方合同范本
- 包工程劳务合同范本
- 婚礼堂打造合同范本
- 医药回款合同范本
- 2025办公家具购销合同范本
- 店铺转兑合同范本
- 甲方租赁仪器合同范本
- 渣土车辆运输合同范本
- 私人借款协议合同范本
- 废旧机油回收合同范本
- 吉安市新庐陵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2025年第二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生长激素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大疆:2025大疆机场3操作指导书
- 2025年12345热线考试题库
- 2025年卫生健康行业经济管理领军人才试题
- 绿色矿山培训课件
- hiv职业暴露培训课件
- 2025年重庆市高考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小番茄栽培技术课件
- 女职工普法宣传教学课件
- (高清版)DB22∕T 5159-2024 预应力混凝土桩基础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