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意识困难问题.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意识困难问题.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意识困难问题.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意识困难问题.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意识困难问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 论文 n % s t e r s t h e si s ab s t r a c t t h e h a r d p r o b l e m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c o m e s o u t a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w i d e l y d i s c u s s e d a n d m o s t v i o l e n t l y a r g u e d i n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f i e ld i n t h e w e s t . i t i s h a v i n g b e e n n e g l e c t e d b y t h e p e o p l e e n g a g e d i n ma r x i s t p h i l o s o p h y in o u r c o u n t ry . i n o r d e r t o c h a n g e t h e l a g g a r d s t a t u s , w e m u s t h a v e a g l o b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n d r e s e a r c h f o r t h e r e l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w e s t , a n d t h e n h a v e a s u m m e ry f o r t h e i r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l e s s o n s , b as e d o n w h i c h a m o r e s y s t e m a t i c a n d d i a l e c t i c m e t h o d i s c r e a t e d t o m a k e a m o r e d e e p l y in v e s t i g a t i o n f o r t h e e s s e n c e o f t h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 t h e n f o r e s e e t h e d e v e l o p in g d i r e c t i o n o f m a r x i s t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 o u r c o u n t ry . f o l l o w i n g t h e a b o v e l o g i c a l i t y ,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c o m b i n e s t h e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s i t u a t i o n o f ma r x i s t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 o u r c o u n t ry a n d m a k e s 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s u m m e ry f o r t h e h a r d p r o b l e m r e s e a r c h e s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b y v a r i o u s s c i e n c e m e a n s i n c l u d i n g 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 a u t h o r f o c u s e s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 o n t r o v e r s i e s o n t h e e x i s t e n c e , f u n c t i o n a n d e x p l a i n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o f t h e h a r d p r o b l e m m a d e b y d i ff e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g r o u p s o f t h e w e s t . a d e t a i l e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s a l s o c o m p l e t e d f o r t h e d e f e a t a n d v a l i d i t y o f r e d u c t i o n t h e o ry a n d n o n - r e d u c t i o n o n e i n e x p l a in i n g t h e h a r d p r o b l e m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w i t h a r e as o n a b l e r e s u l t t h a t t h e h a r d p r o b l e m i s n o t s a t i s f a c t o r i l y s o l v e d w h e t h e r fr o m t h e p o i n t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o r fr o m t h a t o f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u n d e r v i o l e n t c o n t r o v e r s y , t h e a r g u m e n t i t s e l f a n d i t s e x t e n s i o n w i l l b e u p g r a d i n g . t h e a u t h o r , i n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h o l d s t h e o p i n i o n t h a t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p r o b l e m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i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fi e l d o f m i n d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e v e ry f u r t h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f o r i t m e a n s a g r e a t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h a r d p r o b l e m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v e f i e l d s h a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i m p o r t a n c e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ma r x i s t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o ry. k e y wo r d s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o ry; t h e h a r d p r o b l e m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t h e o ry o n mi n d - b o d y /魂 份 、 :氰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引言 意识问题是一个古老而令人困惑的问 题。从哲学史上看,西方对意识的研究 是从苏格拉底的 “ 认识你自己”开始的。也就是说,自从哲学的 研究重心由“ 自 然” 转向人自 身以来,意识就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代的笛卡尔、洛 克、 莱布尼茨、 康德、 黑格尔等许多哲学家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对意识进行过探讨。 2 0 世纪初由于行为主义的盛行,行为主义者强烈抵制对人的心理和意识进行内省 研究, 从而将意识问题摒弃, 使其变得冷落。 然而到了2 0 世纪中叶随着现象学的 兴起以及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和 关于心理学哲学的评论的出版与传播, 意识问题再度成为哲学关注的一个重点。 近几十年来,由于对人的问题尤其是对 人的心理、意识等感兴趣和进行探讨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加之新的、有关的科 学事实的不断发现,人们对意识 这一老的科学问题的讨论再度升温,使之变 得热烈起来并且日 益深化。 人的意识问题是一个处于许多学科切合点的问题,诸多学科比如哲学、心理 学、神经学、 物理学、计算机学等都涉及意识这一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 行研究。最近的二三十年,意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目 前还不能说在意 识的研究上哲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取得了一致的看法。再者,哲学家们对人们能否 完全理解意识现象仍普遍存在着疑虑。 t .内格尔曾说: “ 对于许多思考意识的人 来说应该这样阐述:意识使身心问 题真正难以处理没有意识问 题,心身问题 就 没有 意 义, 而 有了 意 识问 题, 心 身问 题的 解决 又无望。 ” i ld . 丹 尼 特在 被解 释的意识的开篇中也说:人类意识是最后幸存的一个谜曾经也有一些难解 之谜,如宇宙起源之谜、生命与再生之谜、自 然界中发现的图案之谜、时空及地 球引力之谜等等,虽然我们还未最终回答宇宙学、粒子物理分子遗传学及进化论 等任何一门学科中的所有问题,但是我们知道应该怎么样思考它们,尽管这些谜 仍未消失, 但是它们已经被驯服了然而对于意识我们仍处在可怕的混乱状态。 今天作为一个课题的意识常使最睿智的思想家哑口 无言、 感到困惑. 2 l 在我国3 0 年代就有人对意识问题进行过理论探索。 解放后, 我国心理学界也 一氰 石 页 士学位论文 m a st e r s t h e si s 一直有人研究这一问 题。1 9 8 2 年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以意 识为主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且出版了论文集, 但是从整体上看意识问题仍未 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对其进行的研究大多是从宽泛的哲学角度出发,关 注的也是一些较浅显的问题,人们通常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论点将 意识定义为人脑的高级机能,是客观事物反映的高级形式。这样对其研究很难深 入化和系统化, 然而作为“ 时代精神之精华” 的哲学对 “ 意识”的这些简单地概 括是不令人满意的。 笼统的、 泛泛的意识研究显得与我们的时代似乎不那么合拍, 给人一种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简单化、公式化、乃至僵化的感觉。 环视西方对意识的研究,尽管在某些方面他们对语词的用法分析、逻辑结构 的讨论过分琐碎、繁杂, 但从整体上看,西方有关领域对意识的探索深化和扩展 了意识的范围与内涵, 提出和引发出一些新的、有意义的甚至有希望导致认识突 破的问题,同时他们提出和探讨的某些问题是经典作家在创立自己的理论过程中 所未曾触及的。面对西方全面而细致的意识研究,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面临 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哲学对意识问 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和研究。 为此,本文试图对意识问题,主要是针对当前西方有关意识 “ 困难问题”的 争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梳理并作初步地探讨。 这个探讨不成系统, 没有充分展开, 甚至是挂一漏万的。但我相信, 这个问题迟早会引 起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 重视。果真如此,必将有助于意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有助于长期争论不休 的某些问题得到比较合理的解决。 一、意识 “ 困难问题”及其还原论争论 ( 一) 、意识 “ 困难问题”的提出及其含义 本文所探讨的意识并不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中与 “ 精神”相等 同的广义上的意识,而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有关领域中严格意义上的或狭义上的意 识,它只是心理现象的一种形式,是指贯穿于有关心理现象中的领悟、知晓、了 解、 认识等作用或过程。 3 意识一词从其指称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及物意义 的意识,如意识到某物,后面可以接宾语或宾语从句:二是不及物意义的意识, 恳氢 硕士学位论文 . w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如他昏迷后苏醒过来我们说他有意识,后面不必加宾语。可见,意识的概念包括 意识到某物和纯意识两种。 哲学家们和科学家们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深入而广泛地研究,特别是近年来, 几乎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得到了科学的研究, 而唯有意识之谜至今还未被最终揭开。 许多人试图解释意识难题,但是那些解释似乎总显得软弱无力,不能切中要害。 尽管认知科学界对意识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意识是怎 么回事,于是有些人无可奈何地主张: 意识问 题太难对付了, 好的 解释可能是无 望的。这样意识似乎成了不可知的事物。 虽然目前哲学界和科学界对意识的研究取得的进展不大,但并不意味着意识 研究像 “ 我们明天也许都会死”那样毫无意义。意识难题的合理解决不仅可以加 快人们对心灵奥秘揭示的进程,而且可以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为了推进意识研究,我们应该敢于面对意识难题,并对其进行深入而细致的 研究。其实意识并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它是一个模糊的术语,包括许多不同 的 现象。 其中 每一个都需要予以 解释, 但一些比 另一些更难解释。 正是基于此, d . 查 默斯建议把意识问 题区分为 “ 容易的” 和 “ 困 难的”两大类。 意识的 “ 容易问题”是一些可以直接接受认知科学的标准方法处理的,可以 用计算的或神经机制的术语予以解释的问题。意识的 “ 容易问题”包括对下述现 象作出解释的种种问 题: .对环境刺激进行分辨、范畴化和反应的能力: .通过认知系统对信息的整合; . 心理状态的可报告性; . 系统理解自 身的内 在状态的能力; . 集中注意力; . 行为的深思熟虑的控制; . 清醒与睡眠之间的区分; 例如,一种心理状态不用语言表达就能通过内在的方式理解时,这便是有意 识的;当一系统有能力对信息源作出反应时,或更确切地说,当一系统伴随那信 息或当我们整合那信息并在审慎的行为控制中利用它时,便认为该系统有关于那 种信息的意识。4 1 上述这些现象都可以根据计算或神经的机制而加以解释。比如要解释可理解 , j中, :晕, 硕士学位论文 m as t er s t hesi s 性和可报告性,那么只需详述有关心理状态的信息被提取,并用之于语言报告这 样一种机制;若要解释信息整合,我们只需说明这样的机制,通过它们,信息得 到聚合,并为后来的过程所利用:若说明睡眠和清醒,也只需对专门负责有机体 在那些状态中的对比行为过程作出适当的神经生理学说明就够了。总之,在每种 情况下,一种相应的认知或神经生理学模型就能出色地完成那些解释任务。 如果解释了这些现象就解决了意识的全部问题的话, 那么意识就不存在什么 难题了。即使我们还没有接近对这些现象的完满解释,但我们毕竟知道该怎样去 解释它们,这就是为什么称之为 “ 容易问题”的理由。当然, “ 容易”是一个相对 的术语,完全搞清楚这些问 题的细枝末节大概还需要一个或两个世纪的艰苦的、 尝试性的努力。不过我们仍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方法会取 得成功。 意识的真正困难问题则是关于经验的问题,也就是所谓 “ 现象意识” 、 “ 意识 经验” 、 “ 经验的主观特征” 、 “ 心理状态的质的特征”及 “ 感受性质” 之类的问题。 例如当我们看时,我们就经验到一种感觉:红色的被感觉到的质, 对黑暗和光亮 的经验,视域的深度的质.其他的经验也会以 不同的方式伴随着知觉:清脆的声 音,樟榔丸的气味。还有躯体感觉,从疼痛到极度兴奋能内 在地呈现出的心像, 情绪的被感觉到的质,对有意识思想之流的经验所有这些都是经验的状态。 把所有这些状态统一起来的东西是: 有某东西可能存在于它们之中, 也就是经验。 这些内 在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来自 一定的物理基础吗?如果是,那么 物理加工为什么会引起丰富的经验状态呢?如果不是,那么二元论或唯心论是否 可以成立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显然不能用 “ 应当如此”或 “ 事实上本该如此” 这样简单的结论加以搪塞。这些问题与意识的 “ 容易问题”不同,它们是不能用 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的,所以它们是意识 “ 困难问题” 。 “ 意识”这一术语的模糊性常常为哲学家和从事该课题研究的科学家所利 用.关于意识的论文通常是从展示意识的神秘性开始,如强调其主观性、无法言 喻性或抱怨我们至今尚无关于这种现象的理论. 在这里, 该课题显然就是意识“ 困 难问题” 关于经验的问题。 意识 “ 困难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争论最多的是如何解 释和解决意识 “ 困难问题” 。 下面我们先从意识 “ 困难问题”的几种还原论解释谈 起。 一- - - , , , , , , 如 种 种 种 种 一氮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 二) 、意识 “ 困难问题”的几种还原论解释 在对待意识 “ 困难问 题”上,大多数唯物主义哲学家都属于或接近还原论。 在唯物主义还原论阵营里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是还原论的极端形式, 即否认 “ 困难问 题”的存在或者说容易问题与困难问 题没有多大的差别;另一种 则承认意识 “ 困 难问 题” 的存在,不过认为意识 “ 困难问题”是能够同容易问 题 一样在相同的唯物主义框架内解决。我们把前一种称作a型唯物主义,后一种称 作b型唯物主义。 1 、否定意识 “ 困难问 题” a型唯物主义者普遍主张意识可能存在, 但是并不认为有容易与困难之分。 在他们看来, “ 心灵” 没有什么令人兴奋的东西, 没有同其他功能事实在概念上 截然不同之物, 解释了 功能是如何执行的问 题便解释了 意识的全部内容。 a型唯物主义并不只是认为意识与一些功能解释等同或者它起功能作用或者 解释功能有助于解释意识。更坚定的观点是根本否定意识 “ 困难问题”的存在, 他们认为意识 “ 困难问题” 、 “ 原始感觉” 、 “ 感受性质”或 “ 现象意识”不可能在 完全成熟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中占有一席之地。 例如d .丹尼特对现象意识提出了严峻的质疑。他专注的目 标是感受性质, 也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意识“ 困难问题” 。 d . 丹尼特说: “ 与乍一看显而易见的 东西相反, 压根就不存在感受性质” 。 5 l 他认为,既 然人们不可能判断哪一种感受 性质理论是正确的, 那么就根本不存在关于感受性质的真实性的描述。换言之, 通常所理解的现象意识只是一种幻觉。 他主张不管是“ 从内” ( 通过观察者自 己 ) 还是 “ 从外” ,都没有办法区分出这些意识。 他最终得出结论: 根本就没有确凿可 靠的事实支持所谓的现象经验。在d .丹尼特看来,根据任何一种说明,经验都 会“ 感觉到是一样的, 。 他在意识“ 困难问 题” 上的观点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取消论。 p . s . 丘奇兰德 ( 1 9 8 8 ) 似乎倾向 于“ 用新的、 更 好的 概念完全代替关于 意 识 的旧的民众意念” 。 虽然她没有用“ 排除” 这个词, 但她明显地赞成对意识的排除。 取消主义隐含在她对热的流质、生命精气的类比 推论之中。她认为,正像命题态 度( 信念、 愿望等) 可以 被排除一样, “ 意识” 可能重蹈“ 热的流质” 或“ 生命精气” 的覆辙。当然,p . s .丘奇兰德不排斥其他可能的方案,甚至提出了平稳地把意 识还原为神经生 物学 现象的方 案. 6 ) 硕士学位论文 % i a s t f r st h e si s a型唯物主义者的共同特点是用类比的方法来压缩意识 “ 困难问 题”或将其 归入其他领域,在d .丹尼特等人看来,不能从外在方面证实的东西就不可能是 真实的。也就是说一当我们解释了可理解性、可报告性等功能,那么就再没有所 谓 “ 经验” 这样的现象要解释了, 这显然是否认了“ 经验”的存在。然而,经验 是我们心理生活的最核心、最明显的方面,也是心灵科学中关键的、有待解释的 东西。当新的理论到来时,经验不能像生命精气那样被丢弃。进一步说,经验是 意识理论必须解释的核心事实。a型唯物主义者们对意识 “ 困难问题”所提出的 探讨方案必然会导致一种简单的, 从根本上说是不令人满意的理论。否认这种现 象的理论只不过是用回避问题的方式 “ 解决”问题罢了。 2 、承认意识 “ 困难问题”在原有的唯物主义框架内存在 a型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成为唯物主义者的最彻底的、始终一贯的途径,但 是它以意识的不严谨性为代价。b型唯物主义则主张经验需要解释,从概念上说 它与功能执行问题截然不同, 解释。 但是它强调经验仍可以在原有的唯物主义框架内被 b型唯物主义虽然不像a型唯物主义那样认为意识等价于一种结构或功能性 质, 但是他们的支持者如t . 克拉克( t . c l a r k ) 和v . 哈德卡斯尔( v . h a r d c a s t l e ) 等哲学家主张意识经验与物理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同一性。他们试图用结构和力 学术语来说明意识。 以解释基因、生命为例。 b型唯物主义主张,解释基因, 必须详述d n a储存 遗传信息,并把该信息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这样一种机制。如果解释了该功能怎 样完成,那么就解释了基因。解释生命也是如此,首先得解释系统怎样再生,怎 样适应它的环境,怎样产生代谢变化等机制。如果我们表明了神经的或计算的机 制怎么样完成这一工作,那么就解释了生命。学习、知觉、记忆、语言等其他认 知 现 象都 可以 如 此解 释。8 根据b型唯物主义的观点,无论用哪种方法对待意识问题,只要采用神经生 理学的和认知的模拟就能尽善尽美地完成该任务。可是 b型唯物主义者没有注意 到,这一方法对于意识经验来说是无能为力的。“ 困难问题”之所以成为困难的、 独一无二的问题在于它远远超出了功能执行的范围.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解释了 与经验毗邻的所有认知的和行为功能的执行,如知觉分辩,范畴化,内在通道, 语言报告等问题仍可能存在着 “ 这些功能的执行为什么为经验所伴随?”这样一 一氰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i s 些进一步需要回答的问题。b型唯物主义者也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他们的 答案总是归之于意识与物理过程之间具有同一性。其实这只是解释现实世界中物 理过程与意识之间关系的推理,并没有说明或引证其为什么如此然而没有强有 力的说明就不能接近意识经验的解释,简单地解释经验是无济于事的。 经验可以来自 物理的东西,但它并为物理的东西所蕴含。这并不是说经验没 有功能,它也许起着重要的认知作用,但对于它所起的任何作用来说,除了对功 能的简单解释外还应有更多的 对经验的解释。b型唯物主义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科 学的通常解释方法是为解释认知功能之执行而提出的,在这方面它们功不可没, 但就这些方法本身而言,它们只适合于解释那些功能的执行,一当面对意识 “ 困 难问题” , 标准的方案则束手无策。 这一种研究方法虽然有其合理性, 但仍存在着 许多局限性,特别是它不能解决意识 “ 困难问题” 。 3 、其他还原论 除了 a 型唯物主义和 b型唯物主义还原论以外,还有一些人如 k .哈拉 ( k .h a r a ) 和 t .斯库特 ( t .s c u tt ) 认为, “ 困 难问 题” 如此之难, 我们现在应该 暂时忽略它,可以暂时用对一些 “ 容易问题” 的研究来取代 “ 困难问题” ,也许再 过几十年或一、两个世纪一切都会变得清楚明了。 c . 麦金认为, 虽然我们知道大脑是引起意识的基础, 但我们还没有关于物质 的大脑之 “ 水”是怎么样转化成意识之 “ 酒”的观点。也就是说关于大脑怎么样 产生意识的,没有什么可神秘的,但是人类永远处于对这一过程本质理解的认识 能力之外,就象猴子的知识量是不可能理解量子力学一样,即该问题对我们有限 的 心灵来说 太难了, 我 们“ 在 认知上 被局限于” 现象的 范围内。 u t .内格尔和n.布洛克等人对意识的唯物主义解释持怀疑态度。t .内格尔 认为: 究竟该怎样解释心理现象的物理本质, 我们目 前还没有什么主意。9 n . 布 洛克说:我不知道,心理学以现在那个样子怎么能解释感受性质感受性质仿 佛 游离 心理学 之外。 10 如 此 看 来, 意 识的 运动 或感 受的 质不 能 经过 对那些“ 外 在 标记”的观察而得到分辩或解释。正如马尔科姆所说:主流的哲学传统主张,意 识的状态、 事件和进程只能为人从内部知觉到, 绝不能为那个人的观察者知觉到。 事实恰恰相反。略为带点倾向性地说,意识的现象与其说是从内部知觉到的,倒 不如说是从虚无中 知觉到的。 1 1 总之,他们强调:迄今为止,经验问题太难了,或许它完全超出了科学的范 硕士学位论文 s i k 9 i e r s t h e si s 围。基于此,一些研究者情愿选择某些更可能触及的问题,诸如可报告性或自 我 概念。即使这些问题被称之为 “ 容易问题” , 但它们仍属于认知科学中尚未解决的 问题。 以上几种对意识 “ 困难问题”的还原论解释并不完善,它们都不能算作意识 “ 困难问题”的令人满意的理论,因为它们最多只能告诉我们经验是存在的,但 不能真正的对其进行解释。 可见,还原论不那么成功,那么选择非还原解释也就是自 然的了. ( 三) 、意识 “ 困难问题”的几种非还原论分歧 这一部分不是将有关意识困难的非还原论进行归纳、总结而是概述当代西方 意识问题非还原论的支持者们对意识 “ 困难问题”的概念基础、困难的根源及非 还原解释的基本原则等方面所提出的质疑及其论证。 1 、概念基础的不一致 意识的 “ 容易问题”与 “ 困难问 题”的提出者 d .查默斯认为, 意识的 “ 容 易问题”是指知觉分辨、范畴化、内在通道、语言报告等等所有与功能执行有关 的问题,而 “ 困难问 题”则是关于经验的问题,即经验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由 物理 材料的某些特殊的构型产生的问题。 在一些还原论者看来, d .查 默斯过高 地估计了意识 “ 困 难问 题” , 认为困 难 问题可以还原为容易问题, 而在一些非还原论者的眼里d. 查默斯低估了意识“ 困 难问题” ,或者说他低估了意识的 “ 容易问题”中的困难。 e . 洛 ( e . l o w e ) 和d . 霍奇 森 ( d .h o d g s o n ) 是非还原 论的 支 持者, 他们认 为困难问题的确是困难的,但是解释辨别力、可报告性等问题同样困难.d . 霍奇 森认为这些问 题也困难是因为物理说明不能解释功能怎么样执行的; e . 洛认为, 解释这些 “ 容易问题”也需要比解释功能执行更多的东西。 为什么说解释可报告性、辨别力等等问题需要比解释功能执行更多的东西 呢?e . 洛认为, 在d .查默斯看来, 容易问题不仅与意识概念有联系,并坚信它 们都能用计算机或神经机制的术语直接可以解释。其实,像辨别力、可报告性、 控制力等这些词汇都非常灵活,它们既可以在高水平上被使用,用于象人类这样 具有完全思维能力的生物的智力活动,也可以在低水平上被使用,用来描述已设 定的、无思维的机器的活动和生命的多种低水平形式的行为,如恒温器和计算机 /呼、 :彝: 硕士学位论文 v i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的报告性活动就可以用d .查默斯的方法描述。 他认为d .查默斯所指的“ 报告” 是二阶状态下“ 内 部状态产生的报告” 。 因为人类的报告性与意识的本质、 我们的 思维、理解、 概念表达等密切联系着, 所以 人类的“ 报告” 、 “ 辨别力”只能存在 于有思辨能力的系统中,它们是不明显的。如果从内部无法区分的功能在没有意 识的系统中被执行,那么它们只能在 “ 缺乏”的意义上够 “ 报告”的资格,如此 说来, 在 “ 不 缺乏” 意义上的 报告 性需 要 解释的内 容比 功能更多。 1z 1 d . 查默斯认为e . 洛的论证有其合理性之处, 如意识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联系,在研究意识问题时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他认为这种争论主要是语 词上的,他所作的意识 “ 容易问题” ( 解释功能)与意识 “ 困难问题”( 解释有意 识的心理)的区分是强有力的,从事功能研究的许多人在某种意义上解释意识走 进了关于一个词的领域争论之中。他还强调,如果某些人坚持意识有一些功能上 压缩意义的话当然也可能有其道理, 然而关键在于是超越语词上的琐碎争论,集 中力量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d . 查默斯与e . 洛等人关于意识“ 困难问 题”的概念不一致不仅在于他们划 分容易问 题与困 难问 题的标准不同,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 “ 困难问 题” 所指的内涵 有所区别。 d . 查默斯的意识“ 困 难问 题” 的确存在着e . 洛等人所说的含糊之处, 他们之间的争论也不免有语词的琐碎和用法的繁杂。 2 、意识 “ 困难问题”的根源方面的分歧 d . 查默斯认为,意识的真正困 难就是关于经验的问题。意识 “ 困难问题”的 根源在于它不是关于功能的执行的问题,即使当所有有关功能的执行都得到了解 释, 该问题依然存在. 也就是说, “ 为什么存在着可能持有心像或经验到情绪的某 东西? 经验为什么起源于一定的物理基础、 怎样起源的?物理加工为什么引起丰富 的内在生活?”这些问题无法用功能执行的办法解释。 w.鲁宾逊 ( w .r o b i n s o n ) 认为困 难在于一些现象性质没有结构表达式。 在 科学中通常用基本内 容及它们相关性词汇来例示结构性质。然而经验性质只能被 还原成无结构的现象性质及它们的相关物,对这些结构性质的解释必须借助于非 还原 原 则去 跨 跃 鸿 沟。 13 w. 鲁宾 逊 所 主 张的 现 象不可还原 性的 核 心 也 许在 于更 基本的水平上,但是w.鲁宾逊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c . 麦金是这样分析的:意识“ 困难问题” 没有空间特征。由于它缺少空间的 外延和结构,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困难问题置于物理空间内。 :彝 : 硕士学位论文 n i 4 s te r s t h esi s r . 沃纳 ( r . w a rn e r ) 主张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意识知识的顽固不化性。 我们对自 身经验的许多信念都是错误的, 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赞同有意识的经验 不会出错。 r , 沃纳强调,困 难仅在于不能用物理的方法解释经验, 就像物理学不 能支持顽固不化之物所需要的 必须关联物一样,物理科学不能解释经验。 p a d 3 、关于解释意识 “ 困难问题”的基本原则的分歧 d . 查默斯提出困难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经验为什么以及怎么样从物理 材料的某些特殊构成中 产生的。他试图建立一座沟通物理实在与意识经验的桥梁 以解释意识 “ 困难问 题” 。 在d . 查默斯看来, 人们曾 提出 过许多假设的解释桥梁, 例如有的人设想这种桥梁是充满混沌和非线性的动力学, 有的人认为关键在于非 规则演算的系统,有的人求助于神经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还有的人则猜测,揭 开秘密的钥匙就在量子力学的层面上 d . 查默斯认为,非算法加工、混沌动力学以及量子力学在回答经验问题时都 不具有特殊的作用,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况且,利用这些假设桥梁对意识进行 解释仍属于还原论,而对意识进行非还原解释是一种必然。 他主张把经验当作世 界的根本特征,就像在物理理论中的质量和时空一样。尽管没有人打算根据更简 单的东西解释这些特征,但这并不排除这种理论存在的可能性。如此说来,意识 的经验问题也应该有相关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于是d . 查默斯借助于哲学的思辨 提供了一种非还原的理论。这种关于意识的非还原理论由结构一致性原则、组织 不变原则及信息两面性原则等许多心理物理原则构成,正是这些原则把物理过程 的属性与经验的属性联系起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d . 查默斯所提出的基本原则, 下 面对这一假设的三个原则作个简单的介绍。 结构一致原则是关于意识的结构与知晓的结构之间的一致性原则。知晓的内 容是可直接接近的,至少是可以利用语言使用系统潜在地予以报告的内容。意识 经验与知晓之间存在着结构对应关系,一般地说,任何有意识的、被经验到的信 息可以在认知上得到表征,例如视域的完善结构对应于视觉加工中的某种完善结 构,其他样式的经验也是如此。他的这一原则认为物理过程对经验的间接解释是 一种非常有用的解释,例如我们能用关于视觉信息的神经加工这一事实间接地解 释知晓的结构。如果我们承认一致性原则,那么经验结构也会得到解释。 组织不变原则是陈述具有相同精细组织功能的两个系统有质上同一的经验。 如果神经组织的因果模式在硅片上复制,让一个硅片复制每一个神经元的相同的 - - - 一 一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 .s t h e si s 相互作用模式,那么就会出现相同的经验。根据这一原则,与经验之产生有关的 东西不是系统的特定物理构成,而是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抽象的相互作用模式。 查默斯认为如果这一原则的论证得到通过,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直接关联于经验出 现的物理属性是组织的属性。 第三个原则是信息两面理论。两面原则来自 下述观察:在某些物理上具体的 信息空间与某些现象的 ( 或经验的) 信息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同型性,也 就是说假设信息具有物理的和现象的两个基本方面,即经验信息是物理存在的内 在的因果关联物。根据信息两面理论,一旦物理信息与经验信息之间的根本关联 被发现,那么通向对世界本质的某种更重要的形而上学沉思的大门 就会敞开。 w. 西格尔 ( ws e a g e r ) 在 意识、 信息与 泛心论一文中 也 像d . 查默斯一 样主张意识经验是宇宙的根本特征, 但是他并不认为d . 查默斯提供了真正的“ 解 释桥梁” 。那是因为w.西格尔发现d查默斯提供的解释方案存在着许多矛盾: 首先,d . 查默斯 “ 困难问题”的定义与他的解释原则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困难问 题是功能解释所不能及的, 另一方面d . 查默斯的结构一致性原则和组织不变原则 表现出意识与功能描述的结盟,这样必然会产生二难推理;其次, 信息两面理论 也会产生矛盾: 如果意识经验同型于信息荷载, 那么意识经验的因 果力要么是( 1 ) 完全依赖于信息携带者的物理属性, 要么 ( 2 ) 某些信息携带者违背了因果根源原 则。如果 ( 1 ) ,那么就有解释排斥性,进而得出意识经验是副现象的结论。如果 ( 2 ) ,那么就会出现激进突现论,即不知什么原因意识经验依赖于所谓的物理状 态所携带的 信息。 不管是哪一种都索然无味; 最后, 信息的概念可以 有多 种解释。 w.西格尔认为信息有时意指一种物理状态的“ 单位能量” ,它或者指的是某种语 义上有意义的由传输单位所携带的内容, 而d . 查默斯打算让有意识经验的现象性 质 对 应于 哪一 种 意 义上的 信息, 并 不 清楚。 15 1 e . 米尔斯 ( e . mi l l s ) 认为 d . 查默斯求助于一些原则来沟通物理实 在与意识 经验的鸿沟,然而 d . 查默斯并没有真正地解决意识 “ 困难问题” ,他最多只提供 了两者相互关系的诡辩。再者说,发现这些关系仍完全属于容易问题。在e . 米尔 斯看来,困难问题是物理实在与意识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进一步解释的最基 本的问 题, 恰当的结论应该是无法解释意识 “ 困 难问 题” . c 1 6 7 j . 塞尔( j . s e a r l e ) 对 d . 查默斯的 非还原解释也持有疑问。他认为 意识受制于 特定的生物学,因此人类的硅片同晶型体不一定是有意识的,那么组织不变原则 、 暑: 硕士学位论文 mas te r s i he si s 的前提很难成立,非还原解释的其它原则也需要进一步斟酌。 d .罗森塔尔 ( d . r o s e n t h a l ) 主张要解决物理实在与意识之间存在着的鸿沟 问题可以借助于无意识的心理状态,无需提出困难问题。他说 “ 一当我们根据无 意识的心理状态说明了意识,我们就可能根据非心理的现象说明无意识心理状 态。 , 1 7 1 二、其他学科对意识 “ 困 难问 题”的研究 ( 一)心理学研究 当代西方心理学对意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还不能说心理学在意识 “ 困难问题”上成绩卓著。在这里主要介绍艾克尔斯的“ 二元交感论”和斯佩里 的“ 突现论”中与意识“ 困 难问 题” 有关的一些内容。 艾克尔斯的“ 二元交感论” 可以说是近年来心理学争论的中心。 他引用波普关 于三个世界的观点并结合神经生理研究的新成果,作出了 关于身心交互作用的各 种复杂的解释。 艾克尔斯把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划分为三个世界: 一是整个物质世界, 包括无机 界、有机界、生物、人脑以及一切人造客体;二是意识经验世界或心理世界,包 括知觉、情感、思维、 意愿,尤其是作为一种经验存在的自 我;三是人类创造性 的 世界或文化世界,即以 科学、艺术、文学表达为基础的客观思想内 容. 他认为 这三个世界是彼此互通信息、交互作用的。在身 心关系问 题上他认为,在科 学上一向占主导地位的唯物的或平行的理论都主张物质世界是闭锁的,精神事件 不能有效作用于第一世界中的脑事件,第一世界对任何可能的外部影响都是关闭 着的。捍卫第一世界的闭锁性并不是上述唯物理论的强项,而是其致命的弱点。 与此相对照,二元交感论的基本特点是认为心与脑都是独立的实体,物质世界中 的 脑和心理世界中的心, 总是设法沟通的, 物质 能量世界( 第一世界) 并不完全 封闭, 而是有 “ 小孔隙 ( a p e r t u r e s ) ”的。 他设想在人脑最深处有一些特别精细的 器 官 体积为lo-is 微米的 极小 神经元突触, 实 现着同 精神 世界的 接触. 这种接触 是 通过 信息 流( 而不 是能 量 ) 的 交 往。 18 他认 为, 随 着 生 物 进 化, 心理 状态 和 意识 也 必然产生和影响着神经系统中脑机制的发展和行为的变化,这是二元交感论的基 一暮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本假设。 艾克尔斯的“ 小孔隙”正是沟通意识经验与物质实在的一个假设的 桥梁, 通 过它意识 “ 困难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然而我们不难看出,艾克尔斯的“ 小孔隙” 假设是笛卡尔的“ 松果腺” 假设三个世纪后的一种重复尝试,前者是经过神经学、 心理学等方面的更高级的包装,用神经元作为大脑枝状副本去联结波普的精神世 界2 与物质世界i 。 唯物主义者一般认为, 如果把第二世界看作脑的功能发展的一 种特性而存在并起作用的话,是可以接受的。不幸的是,艾克尔斯把第二世界看 作是一个独立实体来起作用,这就导致了 所谓二元的交互作用论。而我们通常认 为,意识经验是属于个体脑的功能特征,因此它不能自 存。 在意识的本质问 题上,期佩里认为: 意识是离不开大脑的,因为大脑是意识 产生、存在、活动、 起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他说: “ 意识经验作为一种突现的功能 属性是与功能的脑无法解脱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只有在大脑过程基质的功能性关 系中,主观特性才会出现和具有意识, 主观的效应由脑的活动而产生也因脑的活 动而存在。 ” 因 此大 脑是突 现意识现象的巨 大的“ 发生 器” 。 1 9 尽管当 代的 二 元论, 如艾克尔斯的“ 二元交感论”也强调意识依赖于大脑,但斯佩里认为:他所强调 的观点是与二元论有区别的。 他客气地说: 他与艾克尔斯在这个问题上存在 “ 友 好的分歧” 。 在艾克尔斯那里, 意识尽管依赖于大脑, 但意识在时间上可以与大脑 有一定的差别,即两者可以不是同时发生的。而在斯佩里看来,意识在任何时候 都必须有大脑过程作为基础,它一点也离不开大脑,受大脑活动的整个解剖和生 理机制的制约,与大脑过程密不可分. 斯佩里承认意识是大脑的功能或属性,他又依据新的材料、运用新的方法对 之进行了新的发挥和论证。 他用突现论的、 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意识的产生与本质。 他承认大脑中有多种多样的因素,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正是这些因素 的存在及其作用,正是它们组成有机的整体,大脑才成为具有各种功能作用的活 的东西,才为意识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他还认为:大脑作为一个系统,必 然具有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层次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具有连续性。他说:在 大脑中 “ 从次核粒子往上经原子、分子、脑细胞、无意识的神经回路到有意识的 脑过程成为一个连续的层次。 n 2 0 基于这种对大脑的组织系统的整体看法, 他认为: 意识是发生在大脑中的高层次的事件,或者说是 “ 高水平的脑过程的动力系统的 特性。 ” 2 1 1 当 然这 个高 层次的 事件和 特性依 赖于 低层次的 部分、 事 件及其所组 成的 /。、 . i 硕士学位论文 s i s t f r s t h e si s 子系统的功能。正是基于低层次的事件、过程和功能, 意识经验才表现为神经系 统中各组织层次中最高的整体的功能. 他有时还把突现意识经验的大脑动力系统 描述为一个 “ 多元综合体” , 他说: “ 我们的学说把精神状态描述为是生理的或生 化的元素建筑、组成和构成的,因此根据这个含意的定义说来是可以还原成这些 元素的。然而我们假定给予的实体不是物质成份的一个系统,而是一个结合空间 时间质量能量的多元结合体,那么精神或其实体不能还原成部分的 理由 就能 够更容易 地被理 解了 。 ” 2 2 总 之, 精神意 识不是 大 脑某一部分、 某一 神经 回路、 某一子系统的特性和产物, 也不是大脑的物质元素组成的静态系统的机能, 而是作为动力系统的大脑在高水平的层次上的突现特性,因为意识的出现既依赖 于物质元素及其结构,也依赖于时间过程,还依赖于各部分相互作用时能量的消 耗,因此意识作为整体的特性是远远大于部分之和的,同时作为动力学的突现特 性是不能归结为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