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历史教育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历史教育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历史教育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历史教育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历史教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源远流长,发展完备,尤以宋代的历史教育成就突出,引 人瞩目。宋代经济的高度发展尤其是发达的商业和海外贸易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 了殷实的经济基础;宋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武人专权、藩镇割据经验教训而实行的 崇文政策以及重科举、提倡读书、淡化教育和科举的等级限制等政策为历史教育的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宋代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尤其是印刷术的进步、史书 和教育家的大量涌现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宋代历史教育涵盖 了宫廷历史教育对帝王、王室成员和大臣进行的历史教育,各级学校官学、 私学、书院中的经史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历史教育,社会教育中的民间讲史、戏剧、 咏史诗、咏史词等各个层面,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体系完备。总体而言,宋代历 史教育具有以下特点:统治者重视历史教育,他们不但自己注重读史以从中吸取治 理国家的有效经验,还注重对王室其他人员和大臣进行历史教育;各级官学、私学 和书院以儒家经典为历史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出现了分斋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鼓励教学法等颇具新意的教学方法;最后,历史教育出现了普及化和 大众化的倾向。宋代历史教育的发展,不但有利于统治者制定统治政策,有利于为 国家培养杰出人才,还推动了史学、文学、艺术的繁荣,对普及历史知识、传承优 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宋代;历史教育;学校教育;儒家经典 a b s t r a c t t h eh i s t o r ye d u c a t i o n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c a nd a t eb a c kt oa n c i e n tt i m e s , a n di sw e l l d e v e l o p e d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a r e r e m a r k a b l ea n dn o t i c e a b l e t h eh i g h l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h i g h l yd e v e l o p e dc o m m e r c ea n do v e r s e a st r a d ep r o v i d e ss u b s t a n t i a le c o n o m i c 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s t o r ye d u c a t i o n t h ep o li c i e ss u c ha s a d v o c a t i n gc u l t u r ea n de d u c a t i o na n dv a l u i n g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i m p l e m e n t e db yt h es o n gr u l e r si no r d e rt oa v o i df o l l o w i n gt h es a m eo l d d i s a s t r o u sr o a do ft h el a t et a n ga n df i v ed y n a s t i e sp r o v i d e sg o o dp o li t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g l o r i o u sc u l t u r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p r o g r e s so f p r i n ti n ga n d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al a r g en u m b e ro fh is t o r yb o o k sa n de d u c a t o r s p r o v i d e sg o o dc u l t u r a la t m o s p h e r e t h eh i s t o r ye d u c a t i o no fs o n gi n c l u d e s t h eh i s t o r ye d u c a t i o nf o rt h ee m p e r o ra n do f f i c i a l s ,t h et e a c h i n g so ft h e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t h eo f f i c i a ls c h o o l sa n dc o l l e g e ,t h eh i s t o r ye d u c a t i o n i nt h ef a m il y ,a sw e l la so t h e rf o r m si nt h ef i e l d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m u s e m e n t t h eh i s t o r ye d u c a t i o no fs o n gw a sv a l u e da n da d v o c a t e db yt h er u l e r s ,t h e y n o to n l y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r e a d i n gt h eh i s t o r yb o o k sb yt h e m s e l v e st od r a w e x p e r i e n c e st og o v e r nt h e i ro w nc o u n t r y ,b u ta l s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e d u c a t i n g t h e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a n dt h e r u li n gc l a s sb yh i s t o r y t h ec o n f u c i a n c l a s s i c sw e r et h em a i nc a r r i e ro ft h eh i s t o r y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o f f i c i a l s c h o o l sa n dc o l l e g e t h e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w e r ef l e x i b l e i na d d i t i o n ,h i s t o r y e d u c a t i o no fs o n g a p p e a r e dw i d e s p r e a da n dp o p u l a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s t o r y e d u c a t i o no fs o n gn o to n l yh e l pt h er u l e r sm a k ep o l i c i e sb u ta l s op r o m o t e 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t h e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s i ti sa l s oh e l p f u l t ot h es p r e a do ft h eh u m a nc u l t u r ea n dh i s t o r yk n o w l e d g e ,a sw e l la sh e l p f u l t oi m p r o v eo u rn a t i o n sq u a lit y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h i s t o r ye d u c a t i o n ;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 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 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 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j i 4 7 - 色 同期刁们坼年6 月z 同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 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 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 青岛大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论文作者躲jf 孢 导师签名: 日期孙7 年石月乙日 日期:勿1 年6 月( p ( 本声明的版权归青岛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引言 ( 一) 研究意义 引言 历史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各种不同方式向社会普及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 以提高全社会成员的历史素养和基本素质的过程。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 的历史教育仅指学校中的历史教育。广义的历史教育除包括各级学校中的历史教育, 还包括家庭、社会中的历史教育和非教育活动中的历史教育。白寿彝先生在在历 史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一文中曾指出:“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这两 个名词的含义不完全一样。历史教学,可以说,只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历史教育, 在历史教学以外,还可以有各种方式。 d 此外,古代的经书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例如,诗包含有周代社会政治、文化 和生活习俗等大量史料;书记载了尧舜至春秋前期的历史;礼是西周官制的 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春秋则是鲁国编年史书。清 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就提出了“六经皆史 这一观点。本文即立足于这 一观点之上。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古代的历史教育以其发展的完备程度和繁荣程度极其引 人瞩目。首先,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源远流长。从先秦到明清历经各朝各代延续不 断,并在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其次,在历史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大批教育家, 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再次,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异彩纷呈。所以,古代历史教育极具研究价值,对我们当前的历史教育 极具借鉴意义。 宋代是中囡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学、宋词、史学、 话本等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统治者 吸取前代教训,实行了崇文重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仅北宋时期,就 先后兴起了三次兴学运动庆历兴学,熙宁、元丰兴学和崇宁兴学,有力地推动 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从而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宋代历史教育 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两宋时期,无论是官学、私学还是书院都以传 统的儒家经典为教学主要内容,注重历史教育;其次,涌现出大批教育家,如胡瑗、 朱熹、范仲淹等,他们的历史教育思想极具借鉴意义和价值;再次,两宋时期,史 学空前繁荣,官修、私修史书大量涌现,为历史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最后, 参见张显传:白寿彝先生对历史教育的贡献读( 白寿彝史学论集) ,史学史研究, 1 9 9 4 年第4 期。 l 青岛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时期的历史教育出现了普及化、大众化的倾向,出现了以十七史蒙求、叙古 千文、史学提要等为代表的童蒙历史读物。话本、民间讲史、戏剧表演异常活 跃,为历史知识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对于宋代历史教育的研究是 非常必要的。通过对宋代的历史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弄清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 实施环境、实施途径及作用,以对当前的历史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 二) 研究概况 l 、古代历史教育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于古代历史教育的研究,已有一本专著问世,即李良玉的中国 古代历史教育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 。本书从广义的历史教育出发, 立足于“六经皆史 这一观点,概述了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状况。以朝 代为单位,内容涉及统治者对历史教育的重视、学校历史教育、社会历史教育、蒙 学教育中的历史教育,以及每个朝代中,对历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等内容。 内容广泛,将历史教育的研究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 中的历史教育。 纵观古代历史教育的研究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历史教育的概 念、研究范围、特点及地位;蒙学教育中的历史教育;古代历史教育的总体研究和 古代历史教育的断代研究。( 1 ) 古代历史教育概念、研究范围、特点及地位的研究。 涉及的论文主要有:李健的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相关问题探析( 齐鲁学刊 2 0 0 4 年第4 期) ,梁励的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 0 0 2 年第3 期) 。( 2 ) 蒙学历史教育研究。涉及的论文主要有:鲁丁的从 ( 三字经) 说到历史教育( 史学史研究1 9 8 7 年第4 期) ,梁励的古代启蒙历 史教材刍议(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0 年第3 期) ,李良玉的中国 古代的蒙学历史读物(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舨2 0 0 6 年第6 期) ,王艳香 的明清时期章蒙读物中的历史教育初探(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3 年) 。 ( 3 ) 总体研究。涉及古代历史教育的总体研究的论文主要有:赵恒烈的历史学科 在我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 历史教学1 9 8 1 年第1 1 期) ,谢增寿的我国古代的 历史教育述论( 天水师院学报2 0 0 0 年第3 期) ,苏寿桐的中国古代历史教育 初探( 中国教育学刊1 9 9 4 年第1 期) 等。( 4 ) 断代研究。古代历史教育的断代 研究的论文主要有:李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教育的萌芽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历 史教育探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4 年第3 期) ,陈以鉴的先 秦时期的历史教育( 盐城师专学报1 9 9 5 年第4 期) ,李良玉的略论先秦时期 的历史教育(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6 年第5 期) ,陈以鉴 2 引言 的论两汉时期的历史教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0 3 年第4 期) , 任颖栀的唐代历史教育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4 年) ,纪德君的明 代“通鉴 类史书之普及与通俗历史教育之风行( 中国文化研究2 0 0 4 年第1 期) 等。 2 、宋代历史教育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于宋代历史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涉及宋代历史教育的 著作主要有:李良玉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中著有“宋元时期的历史教育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0 卜1 5 4 页) ,文中指出,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历 史背景下,两宋史学家更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出现了大批以资治通鉴、唐 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代表的官修和私修史书。作者还论述了两宋官学和私学 中的历史教育状况以及著名教育家的历史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无论是官学、私学还 是书院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历史教育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宋代历史教育出现 了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倾向。苗春德所著的宋代教育(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一书既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影响宋代教育的文教政策、选举制度等因素,又从微观 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宋代学校教育状况、各项管理制度以及宋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 理论。作者认为在宋代兴文教、重科举的背景下,不仅各级学校( 官学、私学、书 院)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还涌现出了大批的教育家;各级学校仍以儒家经典为 主要内容,教育家的历史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后人借鉴。袁征所著的宋代教育一 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版) 涉及到了学校中 的历史教育。一些教育史、文化史著作亦涉及到宋代的历史教育。王炳照、郭齐家 著的中国教育史研究( 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一书分析了两 宋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各级学校的教育状况。作者指出,各级官学教育均以传统的儒 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蒙学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历史知识,并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 为载体,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增强儿童的历史责任感和忠君爱国思想。此外,李 桂林所著的中国教育史(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版) ,孙培青所著的中国教育 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毛礼锐、瞿菊农所著的中国古代教育史 (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7 9 年版) ,郭齐家、苗春德、吴玉琦所著的中国教育思想通 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 ,李国钧、王炳照所著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 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 ,高时良所著的中国古代教育史纲( 人民教育 出版社2 0 0 3 年版) ,姚瀛艇所著的宋代文化史(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杨 渭生所著的两宋文化史( 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 等著作涉及到了宋代的历 史教育。 涉及到宋代历史教育的论文主要从蒙学历史教育、学校历史教育、家庭历史教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育和社会历史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 1 ) 蒙学历史教育研究李晖的简论宋代蒙学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 0 0 5 年) 从宋代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蒙学教育的基本形式、蒙学教育的基 本内容和教材、蒙学教育的特点及蒙学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五个方面对宋代的蒙学教 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者认为,宋代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和 伦理道德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则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宋代的历史类启蒙教 材非常丰富,主要有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叙古千文,黄继善的史学 提要等。郅美丽的宋代蒙学教育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4 年) 从宋代的蒙学读物、宋代的蒙学教育家、蒙学教法及其价值、蒙学发展的原因等几 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文中指出,宋代沿袭前代的蒙学读物主要有于字文、太公 家教、蒙求、咏史诗,这些蒙学读物涉及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宋代新编的蒙学 读物数量极多,内容广泛。历史教学课本主要有史学提要、十七史蒙求、纯 正蒙求、叙古蒙求、叙古千文等。潘伟娜的宋代童蒙读物初探( 四川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 0 0 5 年) 详细介绍了宋代伦理道德类童蒙读物、历史知识类童蒙读物、 博物类章蒙读物和其他类别的童蒙读物。熊承涤在宋代的蒙学教材( 课程教 材教法1 9 9 0 年第5 期) 一文中介绍了宋代的主要蒙学教材:千字文、叙古 千文、三字经、百家姓、小学、童蒙须知、性理字训等。作者指出蒙 学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识字教育、品德教育、历史教育等内容。介绍宋代蒙学教材 的还有樊彩萍的略谈宋代蒙学的教材与教法( 台州师专学报1 9 9 9 年第2 期) 。 ( 2 ) 官学、书院历史教育研究。韩风山在唐宋官学制度研究( 东:i k n 范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3 年) 中详细考察了唐宋时期官学中的教材、课程、教学方法等 内容。作者指出,各级学校主要以儒家经书为主要内容,专科性质的学校同样学习 儒家经书。杨渭生在范仲淹与宋学之勃兴( 浙江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一 文中指出,范仲淹具有“宗经劝学 的教育思想,主张学校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 张玉蓉在宋代书院办学特色述评(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 0 0 4 年第3 期) 中指出:宋代书院在教学内容上,多强调心性之学和伦理纲常之学,一般是教导学 生研习“五经 、“四书 和文学、历史,即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重视历史教育。 ( 3 ) 家庭、社会历史教育研究。贾芳芳在宋代家庭教育(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7 年第4 期) 一文中,分析了宋代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家庭教 育的形式、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的理念。作者认为宋代家庭教育内容极为广 泛,识字、习字,与科举考试相关的经史文章、诗词,往往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除百家姓和传授博物知识的名物蒙求外,宋代家庭教育的教材还有传授历 史知识的蒙求、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史学提要等。张小红的宋代 宗室子弟教育制度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1 年) 从宋代宗室子弟的学校 4 引言 教育、宗室子弟的家庭教育和宋代宗室子弟教育的效果三个方面分析了宋代宗室子 弟的教育状况。作者通过分析宗室大小学的课程设置认为,儒家经典始终是宗子在 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宗室子弟自身家庭内部教育方面,还会延请侍讲讲授经史 百家之学。由于对宗室子弟教育的重视,培养出了很多人才,如在史学领域就成绩 颇丰,宗室子弟中不乏对史学颇有造诣之入。赵英华在略论宋代阜储的教育与培 养( 兰州学刊2 0 0 7 年第7 期) 一文中指出,宋代最高统治者出于延续统治的需 要,通过设立资善堂、配置官员及僚属、慎选东宫属官以及进行从政训练等措施, 加强了对皇储的教育和培养,以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质。作者同时还 分析了宋代皇储学习的课程,即经史并重,经学方面主要是学习诗、书、礼、 乐、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历史学习方面主要有国史、两朝实录、 前汉书、后汉书、唐鉴、三朝宝训等书籍。张大同的宋代史学的普及 化倾向( 山东社会科学1 9 8 7 年第2 期) 指出,宋代史学出现了普及化的倾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帝王不但请侍讲讲论经史还勤于读史;民间的讲史、小 说和影戏中渗透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历史读物广泛流传等。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宋代 史学普及化的社会根源和所起到的作用。 综上所述,关于宋代历史教育的研究虽取得一定的成果,对宋代蒙学中的历史 教育进行了比较详细具体的研究。但仍有很多空间和领域,值得后人去开拓。 首先,对于宋代历史教育的横向研究不足,应拓宽研究范围。历史教育不仅仅 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历史教育,还包括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历史教育,而且 这些方面的历史教育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更具有生命力和价值。但目前的研究成 果主要从学校、蒙学中的历史教育方面进行论述,对于其他形式的历史教育活动很 少涉及,使研究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其次, 加强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利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系统的研究宋代历史教育。宋 代历史教育的研究会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如史学、经学、学科教育学、课程教学 论等学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吸收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丰富宋代历史教育的研究理论,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研究。再次,关于宋代的历 史教育,尚且没有论文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只是涉及到蒙学和家庭中的某个 方面,对官学、书院、民间讲史以及其他形式中的历史教育没有触及。因此,对宋 代历史教育的研究极具研究必要和价值。 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宋代历史教育发展的背景 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宋代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经济上,注 重发展经济,从而造就了宋代经济的繁荣昌盛,这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殷实的 经济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商人阶层的崛起和人们受教 育的欲望增强对当时的历史教育提出了挑战;政治上,实行崇文重儒的文教政策, 重视科举,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兴起了三次兴学运动庆历兴学,熙宁、元 丰兴学和崇宁兴学,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有利的契机;文化上,宋代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尤其是印刷术的进步、史学 的繁荣、史学著作和教育家的大量涌现为历史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文化氛围。在以上 因素的共同促成下,宋代的历史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发展完备,体系完善。 ( 一) 殷实的经济基础 宋代,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是异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代学者邓广铭先生就曾 评论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 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宋代经济 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农业的发达,取得显著的成就,更表现为商业、海外贸易乃至市 场、金融等各个方面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鼎盛于前代。 1 、发达的农业 宋代统治者普遍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桑,衣食之本 ,因此都高度 重视农业的发展,致力于兴修水利,开垦荒田。史书记载:宋太宗“志在劝农 ; 宋仁宗“敦本务农,屡诏劝劭,观稼于郊,岁一再出;又躬耕籍罔,以先天下 ; 宋神宗更是“诏开废田,兴水利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出现了“开宝末( 9 7 6 年) , 垦田二百九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顷六十亩;至道二年( 9 9 6 年) ,三百一十二万五千 二百五十一顷二十五亩;天禧五年( 1 0 2 1 年) ,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八十四顷三 十二亩而垦田之数增倍 、“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 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 9 8 6 年第2 期。 【元】脱脱:宋史食货上一卷1 7 3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4 1 6 7 页。 李焘t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9 ,北京:中华j f 5 局,1 9 7 9 年,第6 4 6 页。 宋史食货上一卷1 7 3 。第4 1 6 4 页。 宋史食货上一卷1 7 3 ,第4 1 6 7 页。 宋史食货上一卷1 7 3 ,第4 1 6 6 页。 宋史食货上一卷1 7 3 ,第4 1 6 3 页。 6 一、宋代历史教育发展的背景 “天下生齿益蕃,辟田益广一的繁荣景象。由此,宋代粮食产量及人均占有粮食比 唐代均有明显增加。据前人研究,唐代粮食年总产量为5 9 5 亿斤,人均占有粮食1 0 0 0 斤左右,而宋代粮食年总产量则达到了1 2 8 4 亿斤,人均占有粮食1 3 0 0 斤左右。圆相 比之下,两宋农业之发达是一目了然的。 2 、繁荣的商业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则是当时商 业繁荣的真实体现。宋代大都市不仅打破坊、市的界限,还出现了有名的晓市及夜 市,以及较唐代更为发达的规模小、定期开放的草市、集、墟等贸易场所。因此出 现了东京梦华录中所描述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 常通宵不绝”的繁荣景象。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达 的有力物证,同时更加促进了当时商业的繁荣。商业发展的另一突出表现就是经营 商业的社会阶层扩大,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受商品经济 发展所带来的极大经济利益的驱动,宋人开始冲破“农本工商末”价值观念的束缚, 不再以经商为耻,而是社会各阶层纷纷经营商业,在当时,官吏和皇室成员经商是 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得到前所 未有的提高,如宋代宰相李邦彦原是银匠李浦之子,李浦死后,朝廷追赠他为龙图 阁直学士,谥号“宣简”。固 3 、兴盛的海外贸易 由于统治者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以及造船、航海等科技的进步促成了宋代海外 贸易的繁荣。当时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海外贸易范围大为 扩展,出现了著名中外的“海上丝绸之路 ,与南洋、印度洋、波斯湾、地中海、东 非海岸以及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据i j 人研究,“两宋3 百年间,海 外贸易的范围继续扩大,据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所载,与宋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 地区共有5 8 个,较之此前增加一倍。” 海外贸易涉及的商品种类繁多,进口商品 主要有香料、宝货、药材、矿产、染料等八类,出口商品主要有丝麻纺织品、陶瓷 器皿、铜钱和金属制品等五类。 宋史食货上一卷1 7 3 ,第4 1 6 5 页。 参见张邦伟: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l :t 肃师大学报1 9 8 0 年第3 期。 参见余江宁:论宋代京城的娱乐生活与城市消费,安徽教育学报2 0 0 4 年第2 期。 黄登纪、夏时华: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特点探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 葛金芳: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3 期。 参见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武汉:武汉出版社,1 9 9 1 年,第3 0 9 一- 3 1 1 页。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无论是农业、商业还是海外贸易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 度。由于宋代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提供了 必要的物质条件。例如,宋代办学经费不断增加,便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如, 宋仁宗时期主要是给各州官学划拨学田作为办学费用,至宋神宗元丰二年( 1 0 7 9 年) 则“颁学令,太学岁赐缗钱至二万五千,又取郡县田租、屋课、息钱之类,增 为学费 。宋徽宗崇宁三年( 1 1 0 4 年) 则达到了“天下教养人,为士二十一万余员, 为屋九万二十余楹,费钱三百四十万缗,米五十五万余石 的盛况。统治者对教育 投资的增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从而为历史教育的进行提供了物质保障。 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人阶层的崛起,使受教育者的范围 大为扩展,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加,受教育的欲望增强,这便对当时的教育现状提 出了挑战,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从而客观上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 ( 二) 有利的政治环境 1 、实行崇文政策 宋建国之初,吸取唐术五代武人专权、藩镇割据的教训,实行崇文政策,以文 化成天下,大兴文教。宋太祖曾直言不讳的指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 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宗更是明确 指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在这一治国方针的指导下,统治者 首先尊崇孔子及儒学。史书记载:“宋初,增修先圣及亚圣十哲塑像、七十二贤及先 儒二十一人,皆画像于东西廊之板壁。太祖亲撰先圣及亚圣赞,从祀贤哲先儒。 建 隆三年( 9 6 2 年) 太祖诏有司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上自赞孔、 颜,命宰臣、两制以下分撰余赞,车驾一再临幸焉。 宋真宗即位之初“以孔子四 十五世孙延世为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多次“幸曲阜县,谒文宣王庙,靴袍再 拜 固,并“改谥玄圣文宣王日至圣文宣王 。同时,亲撰文宣王赞,称孔子为 “人伦之表 ,给予孔子前所未有的荣誉。 尊崇孔子的同时,大倡儒学。如端拱元 宋史选举志三卷1 5 7 ,第3 6 6 0 3 6 6 1 页。 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第8 2 8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3 ,第2 9 3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3 ,第5 2 8 页。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四卷4 3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考4 0 9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 ,第6 8 页。 宋史真宗本纪一卷6 ,第1 0 6 页。 宋史真宗本纪二卷7 ,第1 3 8 页。 宋史真宗本纪三卷8 ,第1 5 2 页。 参见姚瀛艇:宋代文化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7 页。 8 一、宋代历史教育发展的背景 年( 9 8 8 年) ,太宗命孔维等人分校唐孑l 颖达五经正义;至道二年( 9 9 6 年) ,太 宗又应判国子监李至的请求,命至等校订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 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七经疏义。大中祥符五年( 1 0 1 2 年) ,宋真宗 “作崇儒术论,刻石国学 ,称儒学为“帝道之纲”。宋神宗“尤垂意儒学,自京 师至郡县,即皆有学圆。 其次,礼遇儒臣及学官。宋太祖曾对宰相赵普日:“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一 因此直言“作 相须读书人 并“大重儒者。同时,赏赐国子监和太学讲官,如端拱元年( 9 8 8 年) 宋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适博士李觉聚徒讲书,乃“命有司张栾幕,设别坐, 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乃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 特赐帛百匹 ,并谓宰相日:“昨听觉所讲,文意深奥,足为鉴戒,当与卿等共遵守 之。 再如淳化五年( 9 9 4 年) 十一月,太宗“幸国子监,赐直讲孙爽绯鱼,因幸 武成王庙,复幸国子监,令爽讲尚书,赐以束帛 。对于太子和诸王的师傅也 是礼遇有加。如刑呙曾为诸王讲说,因闻供奉官绍钦称赞呙“诸王常时访_ 爵经义, 爵每至发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复陈之 ,太宗乃“益喜,赐爵器币。又如史书 中记载,尚书左丞李至、礼部侍郎李沆并兼太子宾客, 太子见,必先拜,动皆咨询。至等上表肯让,诏不许。至等入谢,上谓至 等日:“朕以太子仁孝贤明,尤所钟爱,今立为储贰,以固国本,当赖正人辅之 以道。卿等可尽心调护,若动皆由礼,则宜赞成,事或未当,必须力言,勿因 循而顺从也。至如礼、乐、诗、书之道,可以裨益太子者,皆卿等 素习,不假朕多训尔” 崇文政策的实行,使宋王朝出现了“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 的 局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历史教育的进行。 2 、提倡读书,尤其提倡读经史 宋诸帝大都提倡读书,且以身作则。宋太祖“性严重寡言。独喜观书,虽在军 宋史真宗本纪三卷8 ,第1 5 2 页。 宋史选举志三卷1 5 7 ,第3 6 6 0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3 ,第2 9 3 页。 宋史太祖本纪三卷3 ,第5 0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9 ,第6 5 6 - - 6 5 7 页。 宋史太宗本纪二卷5 ,第9 6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8 ,第6 3 9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 8 ,第8 1 9 页。 宋史选举忠三卷1 5 5 ,第3 6 0 4 页。 9 青岛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中,手不释卷 、“好读书,每遣使取书史馆。一 且对侍臣日“朕欲武臣尽读书以 通治道 ,并明确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 。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宋出现了读书 尚学的良好社会风气。例如,史书记载:“赵普初以吏道闻,寡学术,上( 宋太祖) 每劝以读书,普遂手不释卷。 宋太宗更是爱好读书,尝谓宰相日:“朕每日所为有 常度,辰巳间视事,既罢,即看书,深夜乃寝,五鼓而起,盛暑永昼未尝卧,至于 饮食,亦不过差,行之已久,甚觉得力。 固史书记载,太宗于禁中读书,“自己至申 始罢,有苍鹤飞上殿鸱吻,逮掩卷乃去。上怪之,以语近臣,对日:上好学之感也。 昔有鹳雀衔三鳢鱼堕杨震讲堂下,抑亦类此。可见宋太宗嗜好读书之一斑。由于 他如此勤于读书,所以在一年之内,将洋洋千卷的太平御览通读了一遍。宋真 宗更是作鼓励士人读书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四 关于两宋其他统治者读书尚学的记载,史书中比比皆是,在此不再赘述。由于 统治者提倡读书,且以身作则,开创了宋代读书尤其是读经史的良好社会风气,为 历史教育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3 、重视科举制 宋代统治者迫于选拔人才和笼络士人的政治需求,在“欲博求俊义于科场中, 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度重视科 举制,不仅极力扩大科举取士名额,还给予中第者优厚的政治和物质待遇。 首先,扩大取士名额。宋代科举取士名额之多为世人所共知。据史书记载,仅 仁宗一朝“十有三举,进士四千五百七十人 。就每次放榜中第人数而言,宋代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 ,第1 7 1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 ,第2 0 1 页。 宋史太祖本纪一卷1 ,第1 1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 ,第1 7 1 页。 同上。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5 ,第5 8 8 页。 续资治通鉴k 编卷2 4 ,第5 6 2 页。 王炳照,郭齐家:中国教育史研究( 宋元分卷) ,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 0 0 0 年, 第3 1 9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8 ,第3 9 3 页。 宋史选举忠一卷1 5 5 ,第3 6 1 6 页。 】0 一、宋代历史教育发展的背景 次放榜及第者成百上千乃平常事,如宋仁宗天圣五年( 1 0 2 7 年) 三月戊申“赐礼部 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人一,宋仁宗嘉祜二年( 1 0 5 7 年) 三月“赐 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八百七十七人 。而唐代每次及第不过几人,最多不 过几十人。如唐代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为唐高宗咸亨四年( 6 7 3 年) ,录取人数也不 过7 9 人。 其次,宋代科举性质较唐代有质的变化,已由做官资格考试变为官吏选拔任用 考试,“及第即命以官。 唐朝科举考试中第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要经吏 部试后方可择优授予官职。这使不少士子苦读寒窗后虽科举考试合格,却因没有通 过吏部试一关,以致多年不能获官。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曾三试吏部无成,为布 衣达十年之久。而宋却一经考试及第即可授官,无需再经吏部考核,而且所授大都 是高官。跟据宋史宰辅表记载,宋代1 3 3 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达1 2 3 名之 多。 再次,礼遇及第士人。宋统治者给予及第士人优厚的物质和政治待遇。宋代士 子及第可谓赏赐殊异,一般进士及第都会赐宴、赐绿袍靴笏、赐钱。如宋太祖曾赐 及第者“宴钱二十力以张宴会 ;太宗对及第者“皆赐袍笏,赐宴开宝寺,帝自为 诗二章赐之 。同时,对及第士人授予高官,及第者的政治待遇为前代所望尘莫及。 史书记载:“甲、乙第进士及九经,皆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其余 亦优等授官。 如太平兴国二年( 9 7 7 年) ,太宗对于及第士人“命中使典领,供帐 甚盛。第一、第二等进士并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同出身进 士及诸科并送吏部免选,优等注拟初资职事判司簿尉。宠章殊异,历代所未有也鲫。 又如太平兴国五年( 9 8 0 年) 润三月甲寅,宋太宗御讲武殿,“覆试权知贡举程羽等 所奏合格进士,得铜山苏易简以下百一十九人,又得诸科五百三十三人,并分第甲 乙,赐宴,始有直史馆陪座之制。进士第一等授将作监丞,通判藩郡;次授大理评 事,知令、禄事;诸科授初等职事及判、司、簿、尉。 仁宗更是礼遇士人,史书 记载:“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巨公,皆由此选,而仁宗亦向应之,登上 宋史仁宗本纪一卷9 ,第1 8 3 页。 宋史仁宗本纪四卷1 2 ,第2 4 1 页。 参见文献通考选举二卷2 9 ,考2 7 7 。 宋史选举志一卷1 5 5 ,第3 6 0 9 页。 参见宋史宰辅表一卷2 1 0 ,第5 4 1 5 - 5 7 6 7 页。 宋史选举忠一卷1 5 5 ,第3 6 0 6 页。 宋史选举志一卷1 5 5 ,第3 6 0 7 页。 同上。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8 ,第3 9 3 3 9 4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1 ,第4 7 3 页。 】 青岛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 由此形成了“仁宗之朝十有三举,进士四千五百七 十人;其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 的局面。总之, 宋对及第士人的政治待遇可以说是前代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由于宋统治者如此重视科举制,极大的刺激了当时文人学士走科举致仕的欲望 和决心。加上当时的科举考试科目主要以经史为主,史书记载:“礼部贡举,设进士、 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 固九经指:诗经、尚书、周易、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 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三史指:史记、 汉书、后汉书;三传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此,这就极大的刺 激了当时士人为能金榜题名、一朝科举成名而研读经史的欲望和决心。从而客观上 推动了历史教育的进行和发展。 4 、淡化教育和科举的等级限制 宋代各类官学入学资格限制较唐代明显降低。唐代对学生入学的身份等级限制 极为严格,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中央各官学的入学资格及身份等级限制如下: 国予学: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 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 太学: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 之子为之; 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 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 律学、书学,算学: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 弘文馆、崇文馆:以皇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 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就国子学而言,可以说是专门为贵胄子弟开办的学校, 平民子弟没有入学受教的资格。宋代对于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则明显降低。国子学 的入学资格已降到“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 ,且随着官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入学资格进一步降低。应荫子弟及在京师准备参加科举的士子皆可入国子学习业。 宋太祖开宝八年( 9 7 5 年) 规定:“在京进士、诸科,常赴讲席肄业,请以补监生之 宋史选举志一卷1 5 5 ,第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