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p 6 4 2 5 7 7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硕上论殳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摘要 本文从下列四个方面考察了西方儿童音乐文化:l 、西方儿童音 乐创作历史上的“儿童观效应”;2 、儿童音乐形态所呈现的美学特征; 3 、个案考察:巴托克献给孩子 i i p 体现的儿童音乐民族基质教育 价值;4 、西方儿童音乐的分类。通过考察,文章分析了繁荣儿童音 乐创作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一是取决于作益大师是否热心儿童音乐创 作,是否具有历史使命感、是否心。f 对儿童真切之爱和未泯的童心: 二是取决于社会对儿童的关注状态,这标志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化程 度。 。 关键词:儿童观效应独立美学特征基质教育价值儿童音乐类型 塑圭堡塞堕塑! ! 塞堂墨塑兰些竖堑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f o c u so nt h ec u l t u r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t h ew e s t e r n m u s i co f c h i l d r e n k e yp o i n t s :1 、”c h i l d r e n sv i e w e f f e c t ”i nt h eh i s t o r y o ft h ec r e a t i o no fw e s t e r nm u s i cf o rc h i l d r e n ;2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p p e a r i n g i nt h ef o r mo fc h i l d r e n s m u s i c ;3 、t h en a t i o n a lb a s i c e d u c a t i o n a lv a l u ee x p r e s s e di n b a r t o k s p i a n oc o l l e c t i o ng y e r m e k e k n e k f f f o rc h i l d r e n _ 1 7 :4 、w e s t e r nc h i l d r e n sm u s i c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tr e v e a l st h a tt h o s ec o m p o s em u s i cm a s t e r sa r ed e v o t e dt o c r e a t i n gc h i l d r e n sm u s i c ,b e c a u s eo f t h e i rh i s t o r i c a ls e n s eo f c a l l i n g ,a n d t h e i rs i n c e r el o v ea n dc h i l d l i k ei n n o c e n c et o w a r d sc h i l d r e n a f t e r a n a l y s i n g t h e h i s t o r y o fw e s t e mc h i l d r e n m u s i c ,t h i sp a p e rp r o p o s e s , c h i l d r e n sm u s i c p r o s p e r o u so r n o ti sr e l a t e dt ot h es o c i a lc o n c e mt o w a r d s c h i l d r e na n dt h ed e g r e e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ft h es o c i e t y k e y w o r d s :w e s t e r nc h i l d r e n sm u s i c ,c h i l d r e n sv i e w e f f e c t ,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a s i ce d u c a t i o n a lv a l u e 领十论文 两方儿奄音乐的文化解析 序言 淳朴的音乐只能由淳朴的音乐家创造出来 单纯的作品绝非头脑简单的作品。 一一库特魏尔 西方音乐史浩瀚的文献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种类,这就是题材内容丰富、体 裁风格各异、创作数量可观的儿童音乐作品。 基于成年人的立场,音乐研究者往往忽视这些在内容和传播上与儿童这一弱 势群体相关的音乐作品,因而对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缺乏理论上的系统研究,乃至 对儿童音乐缺乏鲜明的概念与确切的界定,甚至在洋洋洒洒二十余卷的第一、二 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这些权 威工具书中,居然找不到“儿童音乐”条目。有关儿童音乐的学术研究论文也极 为鲜见。丰富的儿童音乐作品与薄弱的儿童音乐研究形成强烈的反差,不仅反映 了音乐理论研究的滞后,而且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自以为是的成年人对儿童文化扭 曲的认识和儿童在成年人的社会中缺少诉说自我的状况。当然,历史与现状也为 儿童音乐这一学术领域留下了较大的探索空间。 解析儿童音乐作品,首先要确定“儿童”这个概念。通常,儿童被界定为一 种生物上的分类而非文化产物,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讲,儿童泛指法 定成人年龄以下的人:而狭义的界定是将未成年人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 青年期。本文中“儿童音乐”所涉群体,是广义界定的对象。因为在实际运用和 通常的观念中,对儿童音乐并不存在狭义年龄段的规定性,适合青少年的音乐, 适合幼儿的音乐,乃至胎教音乐,旨可纳入“儿童音乐”这一范畴。此外,本文 对于“儿童音乐作品”的界定也是较为宽泛的,它不仅包括适于儿童演奏、演唱 的音乐作品,也包括适于儿童欣赏的音乐作品,甚至还包括在题材和形态上具有 碗l j 论j :c : 两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儿奄音乐的某些特征、但又适于成年人表演、欣赏或年长年少者咸宜的音乐作品。 向来不登学术殿堂的儿章音乐作品何以进入笔者的研究视闽? 除了“具有很 强可塑性的儿章时期是艺术培养的关键期”、“儿童音乐对于少年儿童本质意义在 于其人格的发展和情感的培养”等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笔 者被布尔迪约与帕斯隆所著再生产所震撼。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指出:“从教 育行动是由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的一种文化专断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行动客 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t 1 这里的“符号暴力”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暴力,而是 指教育具有一种专断权力。“教育工作是一种长期灌输的工作”,【2 1 它使一种文化 专断的原则以一种习性的形式内化。儿童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受动性, 受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很大,而音乐是作用于心灵的最有效的媒介。儿童接触的 音乐信息如果不是优质的、合适的,那么低劣的、不合适的必然取而代之。从这 个意义上讲,儿童音乐作为一种最有效地被儿童接受内化的教育资源,预示着社 会文化再生产的结果,从而预兆了社会成熟与否的前景。对儿童音乐的这样一种 思考和定位,正是促使笔者选择这个课题的深层原因,也使得这一研究具有了社 会的和现实的意义。 本文对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采用了比较分析、交叉渗透、个案考察、 形态分类等研究方法。研究的视角包括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特性、社会功能和形 态范畴。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社会学角度进行考察,通过追溯西方音乐历史,发现各个时代社 会的儿童观直接影响儿童音乐的创作与传播。在中世纪以前,把儿童看成“小大 人”a 文艺复兴后开始重视探讨儿童的特殊性,倡导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但直 至1 8 世纪才明确提出“儿童亚文化”的概念。所以到1 8 世纪以后,尤其在1 9 、 2 0 世纪,西方儿童音乐创作方才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第二部分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来考察。儿童音乐与成人音乐在美学特质上尽管 有众多类似的方面,但由于不同的艺术对象在生理、心理和文化上的差异,儿童 音乐也存在独特的美学特质,如直观具象、纯真稚拙、情感恬适、自律表意、民 族性格、泛灵幻想等。 第三部分以巴托克的钢琴作品集献给孩子们为个案,考察儿童音乐体现 坐p 布尔迪约、j c 帕斯隆:再生产第1 3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版。 ”1 同匕,第4 5 页。 4 硕j + 论义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的民族性特征和儿童音乐的民族基质教育价值。重点分析了巴托克关于儿童音乐 民族风格与“儿童世界”相统一的观点、用民族音乐的简朴之美对儿童进行“精 神培养”的观点以及民族风格多样性的观点。强调y a , 童在学习音乐初期就应该 接触民族音乐语汇,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构建儿童的“音乐母语”意识。 第四部分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考察,对西方儿童音乐进行分类。文中借鉴俄 国美学家莫卡冈的“体裁作为形态学范畴”【l 】的思路,按照活动( 艺术实践、 游戏等) 、题材( 自然、文学、生活等) 及体裁( 儿童歌剧、儿童歌曲、交响童 话等) 三个方面进行分类,以揭示话方儿童音乐结构模式的规律性和结构变化的 多样性。 对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为反观中国儿童音乐创作状况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启 迪,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从社会、文化、教育、机制等方面来分析现状 和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展望和开创中国儿童音乐创作繁荣的前景。 l 卡冈:艺术形态学第4 1 8 负,三联书店1 9 8 6 年版。 坝i j 论史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一、人文关怀:西方音乐史上的儿童观效应 所谓“儿童观效应”,就是指体现着社会对儿童关注程度的儿童观对那个时代 儿童音乐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纵观西方音乐史,儿童音乐创作状况和作品无不折 射着那个时代的儿童观。在儿童的独立人格得到确认、儿童独特的世界被注意、 被认识、被重视和被研究之前,“儿童音乐”无从谈起。只有当儿童被作为“人” 而发现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音乐才可能出现。 儿童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的起始,是不依赖于被人发现与否这一外部条件 而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与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实质上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当时整个社会尚未在意识 水平上把儿童与成人这两个概念从宽泛的“人”的概念中分离出来。在漫长的人 类史上,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埋没在黑暗中。即使在文明较为发展的古希腊,人 们对儿童的社会存在也视而不见。美国学者l 桑戴克在其世界文化史中这 样描述古希腊人对儿童的态度:斯巴达人所生下的儿童由诸长老根据其体格是否 健壮而决定弃留;儿童7 岁时即离开母亲,到军营中生活并接受军训;雅典人的 儿童作为社会的一员,随时准备加入希腊城邦间的战斗。可见,希腊人把儿童当 成了缩小的成人。中世纪的儿童观认为“儿童生而有罪”。因为当时宗教的意识形 态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便认为儿童也具有原罪。教会认为只有通过“畏神”的 教育,才可能消除所谓原罪。因此在教会学校里,儿童常因学业不良或微小的违 纪行为等遭受残酷的体罚。1 5 、1 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 起到了催生作用。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本,高扬人性、人道和人权的文艺 复兴光芒照进了幽冥昏暗的儿童观领域。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 观中理想的人的形象推导出来的,尽管承认y ) b 童的自由与兴趣,但并未意识到 儿童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也依然没有否定儿童对于双亲的绝对服从关系。因此, 文艺复兴时期把儿童作为双亲所有物的儿童观甚至中世纪的“原罪说”儿童观仍 然占有重要地位,鞭挞、体罚的教育习俗依旧存在。由此可见,1 8 世纪之前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观”。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时代,专为儿童创作的音乐作 6 坝l 呛义西方儿童音乐的r 立:化解析 品极其罕见,相关的乐谱与文字资料记载也十分稀少。儿童除了替代女声进入教 堂唱诗班外,也很少参与音乐活动。 1 8 世纪,欧洲对儿童及其心理的认识发生了极大转变,丌始把儿童看作与成 人不同的个体,儿童成为科学研究的焦点,大量有关儿童心理和儿童发展的著作 得以问世,形成了近三百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文人学者,如哲 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音乐家,观察、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一时蔚为风尚。 例如,j s 巴赫就为指导儿子学习音乐而铋作了大量作品。1 7 2 0 年他编辑了为 威廉弗里德曼的键盘小曲集i l l ,其中包括前奏曲、幻想曲、创意曲、舞曲及 众赞歌改编曲等共6 3 首,运用了多种调性( 调号至6 个降号与7 个升号) 和多种 体裁。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也是为指导长子学习弹奏古钢琴而作的。此外还 有安娜玛格达莱娜曲集、创意曲等等。1 2 1 安娜玛格达莱娜曲集中 的有些乐曲很可能是巴赫故意不写完,以便于儿子摹写时有范本可依。为长子写 的键盘小曲集中的第1 首前奏曲与第2 6 首前奏曲极为相似,都是c 大调,右 手用分解和弦音型,很可能巴赫写下前一首,儿子如法炮制写出后一首。如此从 临摹开始,逐渐摆脱模本独自创作。可见键盘小曲集不仅是钢琴练习曲集, 也是作曲教本。是父与子的音乐对话录。p 11 8 世纪末提出“儿童亚文化”概念之 后,西方出现了大量的儿童音乐作品。1 9 世纪的舒曼、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 穆索尔斯基、圣- 桑斯、马勒等许多作曲大师的创作都涉猎儿童音乐领域。在1 9 世纪向2 0 世纪的过渡中产生t j i , 童心理学,对儿童的研究更加深入。科学的进步、 社会的繁荣和观念的更新,使2 0 世纪儿童音乐的发展有了经济、文化基础和社会 保障。儿童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各国教育改革中“尊重儿童”的呼声日益高涨, 儿童成为全人类瞩目的焦点之一。瑞典妇女活动家凯伊在儿童世纪( 1 9 0 9 ) 中 指出,2 0 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是保护儿童天真纯洁的自然本性并施之以教育的 世纪。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对近代儿童进行了反思性的批判。强调在对儿童 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要明确“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 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1 4 杜威的“儿童本位”观,使儿童 1 1 l 成廉弗里德曼是j s 巴赫的长子。 1 2 i 卡尔盖椿格尔:约翰塞已斯蒂安巴赫,牛津大学1 9 6 6 年版。 1 3 1 罗伯特高尔丁:巴赫的剖意曲1 9 9 4 年伊斯曼音乐学校笔记,转引自米切尔罗宾森:键盘小曲集。 1 4 1 、止皮亚杰:皮砭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0 版。 硕l 论殳两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的地位窄前提升。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主张,“要重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 创新能力”。i l l 这些新的儿童观,促成了2 0f 址纪儿童音乐创作的极大繁荣,其发 展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特点: 1 、儿童音乐具有越来越明显地区别于成人音乐的独立个性,凸显儿童化的审美趣 味、美学理想,儿章音乐作品注重渲染童趣、友爱、温暖、幻想、快乐、趣味、 智巧、幽默、乐观、明快和纯真的情调: 2 、德彪西、拉威尔、巴托克、普朗克、卡巴列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布里 顿等大批杰出音乐家热中创作儿童音乐作品,传世之作数量大增( 本文第四部分 儿童音乐作品分类中所列举的作品大多数刨作于这个时代) ; 3 、儿童音乐的题材不断扩大,有童话、寓言、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体裁 风格呈多元发展态势,出现了交响童话、儿童歌剧、儿童清唱剧等,被认为最具 儿章艺术特征的幼儿实用音乐迅速崛起; 4 、音乐思维更加新颖,许多儿童作品不局限于传统手法,而充分挖掘民族音 乐素材和拓展现代音乐语汇。 5 、儿童音乐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并更加重视儿童音乐的社会功能,将儿童音 乐作为发展儿童人格、思维、创新能力和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主要媒介之一。 上述特点显示,儿童音乐迎来了日升月恒的时代。 1 l 夸美纽斯:火教学论第3 3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4 年版。 硕1 1 论文 两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二、孩提世界:西方儿童音乐的美学特质 儿童音乐除了具有音乐艺术一般的美学特征外,还有其独立的美学特质。这 是因为儿蕈音乐的艺术对象区别与成人音乐,儿童音乐是自觉地“为儿童创作” 的音乐。首先,作曲家的主观意图是要写给“儿童”演奏或欣赏的作品:其二, 作曲家的审美体验依从的是“幼少年时代体验和儿童体验”音乐作品的视角 常常是儿童的视角,呈现的是充满了童心、童情、童趣的孩提世界。 儿童音乐世界,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品格,种拒绝成人功利目的性的艺术境 界。其实,艺术杰作无不具有超越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功利、社会化价值的纯洁, 无不具有诗意地感悟世界、放飞心灵的本真。正如李贽所云:“天下之致,未有不 出于童心焉者也。”2 l 孩提的艺术世界,不仅深得儿童喜爱,成人也十分热中。这 是因为他们相信儿童比成人更少受世俗社会的污染,更少世故束缚,更其生命活 力,在孩子身上成人希望看到自己缺少的特质纯洁、乐观、富有生命力、,拥 有未来。在有着“纯真”品性的“儿童”面前,成人既崇敬向往又自惭形秽。在 儿童音乐中,成人寻得了久违的纯真,找到了可以敞开心灵、放达精神的世界。 儿童音乐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为直观具象、纯真稚拙、情感恬适、自律表 意、民族性格、泛灵幻想等六个方面。 i 、直观具象。 儿童音乐常常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以暗示某种景物,或通过音响运动状态象征 某种视觉形象,使音乐具有某种程度的造型性。儿童音乐也常描绘孩子的肖像,不 过由于儿童思想单纯,儿童的音乐肖像不象描写成年人那样侧重刻画内心世界, 而大多反映儿童生活情景,通过表现孩子的各种活动来塑造儿童形象。比如,描 绘儿童游戏的作品屡见不鲜。舒曼童年情景第9 乐章竹马游戏( 例1 ) 通过改变3 4 拍常规重音使节奏律动别具一格。右手音型在八分体止符后出 现切分音,并在第三拍加重音,左手音型则在四分音符后出现切分音符,使左右 i i i 上笙一郎【几】儿童文学引论【m 】! n f l l , 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8 3 版。 1 2 j 李贽:焚书卷六。 9 颁1 1 论正 两方儿豪音乐的文化解析 手声部重音交错。这种节奏安排,像是在前摇后摆,再加上重音故意放置在第三拍 更有一种重心不平衡的感觉。全曲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毛头小孩无所顾忌、兴 致勃勃地骑着竹马一颠一跳的样子,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了儿童的形象。 例1 : 9 器乐也常描绘儿童的群体形象。普罗科菲耶夫的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 第一乐章出发,写一群孩子坐火车去郊外欢度寒假。乐曲开始吹响了出发的 号角,火车徐徐开动起来。接着,弦乐和打击乐器奏出列车奔驰的节奏型,在此 背景上长笛等旋律乐器奏出支兴高采烈的曲调。孩子们离开城市,坐在火车上 观看辽阔的原野,欣赏祖国的太好河山,窗外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鲜、激动, 幼小的心灵与列车的车轮一起跳动。 比才的组曲儿童游戏第三乐章陀螺( 例2 ) 更多诉诸感觉。乐曲低 声部m i 、f a 两个音不停交替,造成旋转感,高声部旋律上下起伏,音量渐强渐 弱反复交替并用突发性重音,形象地描写陀螺忽而转速降低、摇摇欲坠,忽而充 满动力、飞速旋转: 例2 : 拟声也是具象描绘的常用手段。如柴可夫斯基儿童曲集中的云雀之 i o f 峨i 论史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歌运用了前倚音和波音式三连音,生动刻画了云雀欢快的叫声。穆索尔斯基的 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用音响诠释加尔特曼的绘画。第五乐章雏鸟之舞( 例 3 ) 所依据的画面是一群在蛋壳里刚孵化的鸟雏,作曲家按照儿童的心理充分发 挥想象,运用前倚音装饰旋律等技法仿形拟声,幻想鸟雏离开蛋壳跳起舞来,并 且发出啾啾的叫声: 例3 : v n f n i m 拉威尔把这首钢琴曲改成管弦乐衄后,丰富的音色更渲染了儿童的幻想性和幽默 感。有趣的是,富田勋将该曲改编为电子合成器演奏,发出具有立体声动感的逼 真而又奇特的拟声音响,平添了不少童话色彩和幻想气氛。 具象描绘更多需要想象。德彪西钢琴组曲儿童园地的第五乐章是牧童, 不过,这个牧童的原型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乡村放牛娃,而是一个玩具牧童,嘴里 还含着一支小小的芦笛。德彪西的乐曲中用了两个乐思,一个是模仿芦笛吹出的 宣叙性旋律。另一个是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似乎木偶小牧童被赋予了生命活力, 载歌载舞,音乐充满奇幻的童话色彩。 2 、纯真稚拙。 纯真荚就是本色的自然、淳朴之美。儿童音乐的纯真之美,来源于儿童生命、精 神中所蕴含的纯真品格。儿童,尤其是幼儿,正处于人生的黎明时期,生命的花 朵刚刚绽放。在广袤而复杂的大干世界面前,儿童世界总显得那么稚嫩、纯真和 美好。儿童音乐常用欢快流畅的旋律、和谐明朗的和声与清晰透明的织体来表现 孩子们“天机活泼”、i i i 纯净率真的本性,乐曲声中透出一股沁人肺腑的清新之 气,听后给人一种无以名状的美好感觉,有时甚至让人“产生跃跃欲试的情感,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贪玩的小娃娃。”1 2 o 儿童音乐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创设了 ( 清) 郑旭巨:灭籁集 f 2 j 圣野:儿歌,真善美的花朵。 硕 。论文 两方儿章音乐的文化解析 天真无邪的独特情境,给人深刻印象,引发心灵共鸣。德彪西儿童园地中第 四乐章雪花飞舞丌始时中出现的单音音型描写漫天飘雪的情景。( 例4 ) 孩 子们仰望灰色天空不停飘下的雪花,心情何等寂寞,天真地想着:“鸟儿与花儿 都怎么啦? 什么时候太阳的光辉才会重现呢? ”色彩的丰富变化使人眼花缭乱, 真像眼前鹅毛大雪漫天飞舞一样。儿童天真的愁绪更是令人感动,让人怜爱。 例4 : 1 vt h es n o wi sd a n c i n g 纯真是儿童天生的本质,意味着拒绝雕琢、排斥矫饰、自然天成,用简洁的音乐 形式来表达本真的生命意趣,予无足轻重的东西之中见出深刻的意义。对儿童音 乐来说,纯真是儿童本性之美,而成人音乐家也重视和向往艺术的纯真风格。柴 可夫斯基的儿童曲集第三首小骑士( 例5 ) ,全曲每小节都由带跳音的三 个八分音符组成,一直延续到曲子结束,没有华丽的装饰音和纷繁的节奏,简单 质朴却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小骑士神气活现的形象稚拙与纯真一样,是儿童音乐的 例5 : 2 硕f 一论文两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艺术本质和美学天性,它是一种柔和、淡雅、原始、质朴、明净、透彻的美。儿 章音乐总是表现出种稚气而拙朴的艺术风格,与古典主义以来成人音乐精巧别 致的形态大异其趣,而与原始艺术风格倒有相似之处。在儿童音乐作品中,稚拙 不仅表现为形式的简洁朴素,也表现为心理内涵的浅近单纯。但这种朴素和单纯 决不是形式的粗糙,而是儿童思维逻辑的艺术再现,是闪烁着灵感的高级的纯朴。 舒曼童年情景第十乐章过分认真( 例6 ) 便是一例。例6 : 这首小曲右手声部连绵不断的切分节奏,似乎在表现孩子遇到难题百思不得 其解,上行级进为主的旋律,宛如小脑袋里不断展开的思路。孩子的那种一本正 经、故作认真的样子,既让人感到憨态可掬,又令人怜爱有加。 赫伯特里德在今日之艺术一书中指出:“现在的艺术,有一种想回到 儿童们的情景的质朴与简单的企图”。这里的质朴与简单蕴含着纯真稚拙的意思。 他甚至认为,“我们从原始人( 以及儿童) 的最早的艺术表现中所得到的艺术之 本质,较之于从文化发达的时代的苦心经营出来的智慧艺术品中得到的更多”。 此话虽不无偏激,但也提醒人们认识到,儿童艺术具有成人艺术所无法替代的独 特意趣。 3 、情感恬适。 “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i 。1 儿童音乐描绘着孩子 们的音容笑貌,传送着他们的情思意态。儿童的情绪不稳定,所谓“孩儿脸,六 月天”。但儿童的高级社会情感,诸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已经逐步发展起 l l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第4 2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6 年。 倾1 论文 西方儿奄音乐的文化解析 柬。儿童音乐能够“寓教于音乐”,但首先旨在稳定儿童的情绪,转移儿童的烦 恼,振奋儿索的精神,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松弛。所以,西方儿童音乐最基本的 特性之一是情感表现适度,因为这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快乐、优美、轻松、滑 稽的音乐性质最受儿章欢迎,淡淡的忧愁能够引起儿童的情感震撼,神秘感也能 引发儿童的浓厚兴趣,而壮丽的崇高感和惨烈的悲剧性却较少出现。 相对于成人音乐而言,儿童音乐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此 类性质的儿童乐曲不胜枚举。试看舒曼童年情景第三乐章捉迷藏,( 例7 ) 作曲家在这首乐曲中回忆了童年时代做游戏的动人情景。快速上下行音阶式的音 型在声部间此起彼伏,像孩子们忽隐忽现、相互追逐的游戏,玩得多么痛快! 童 年的“乐趣”在曲中流泻而出。 例7 : b 臣= 辑一 l1 划 jii:兰j# - 。弭。,? ”? _ 叫j 。| | 。o o | | o 幔1 论文两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构成了幻觉与现实相映的境界。“啊,老兵哈利的奇遇开始了”。 例8 : ( v c c b ) t r a n q u i i i om o l t om o d e r a t o 在第一次奇遇中,大湖罩的鱼儿一曲闪耀出幽默的光辉,音乐呈现出独 特的形态:富有装饰意味的旋律,具有发展性的配器,在歌声中重复出现的引子 素材,伴奏中的颤音,倒置的和弦重音等等。在第三次奇遇中,战功卓著的哈利 已被擢升为陆军上校,甚至格洛西非克斯将军也得要听昕他的意见。当他们正在 讨论作战计划时,突然响起法国军队进行曲,法军从天而降。哈利上校却命令匈 牙利军队回国,由他单枪匹马迎战拿破仑。突然间象征法国皇帝的声势夸张的音 乐嘎然而止,拿破仑猛然见到这位匈牙利英雄,惊叫一声:“天哪! 哈利来了! ” 随后吓得浑身瘫软,跪地求饶。柯达伊令人信服地描画出牛皮大王口述的这场幽 默之战,其乐队不仅色彩斑烂,而且印象奇特:铜管、打击乐、三支相距八度的 长笛和支发出呜咽声的萨克斯管,在大鼓、铙钹的伴奏下三支圆号奏出的笨拙 的进行曲旋律( 例9 ) ,拿破仑上战场用的风俗性的五声音阶进行曲,拿破仑见到 哈利时魂不附体要求投降时长号及大管的滑奏,还有最后在长号充满滑稽、淘气 意味的滑奏背景上的送葬进行曲,这样奇特的配器使得音乐像故事一样荒诞俳 谐、妙趣横生,浓墨重彩的音响自始至终充溢着匈牙利风味。 例9 : ( 3t b n ) a 1 l am a r c i a 里亚多夫的管弦乐组曲八首俄罗斯民歌中的第四首戏谑歌曲我和小蚊 子跳舞虽同样充满民间的幽默感,但色调处理得比较淡雅。乐蓝的背景令人想 到炎热的夏夜和村民的娱乐,开始时带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大三度与小三度交替 的颤音,形象地模拟出小蚊子的嗡嗡声响,伴奏中连续出现的和弦强调了民歌旋 顺1 论文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律具有的舞蹈特点:( 例1 0 ) 例1 0 : 乐曲配器简捷、音响清淡,更加适合儿童欣赏。由于没有采用低音弦乐器,乐队 仿佛被提到更高的音区,小蚊子的飞翔和村民的舞蹈显得更加轻盈活跃。 儿童音乐也常表现忧伤的情感。音乐中儿童的忧伤不像成人的那样浓烈和令 人肠断,着色常常是淡淡的色调。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中的小拇指乐章, 描写小拇指发现自己洒下引路的面包屑被小鸟吃光,他与兄弟们再也无法找到走 出森林的蜿蜒小路,英国管吹出一支忧伤惆怅的旋律。音乐虽有小调的暗淡,但 并不那么绝望,甚至在结尾时还用了“皮卡蒂”大三和弦,留下一丝希望之光。 也有些儿童音乐作品力图揭示社会的本质。儿童就像刚从大自然中走来的 “爱弥儿”,天真地认为世界本该优美、和谐,然而事实并非皆尽如此。在这个复 杂的世界里,并非总是儿童对应快乐、成人肩负重担。人们往往忽略了社会阴影 中的儿童,他们的哭泣里所包含着伤痛,幼小心灵中的苦闷常常无以名状、难以 抒发,只能深深地郁结着。美国歌曲没人要的孩子( 例1 l 见1 7 页) 就向我们 展示了一颗破碎的童心。 硕l j 论文 西方儿童音乐的义化解析 例l l : 没人要的孩子 美 c 柯亭涮【| l i j 一 2 当 3 我 灭我路过孤儿院,停留在院墒外看 人们来到孤儿院,把孤儿领回家,从 伤心哭泣的时候,身边没有好妈妈尝 孩了们在游戏他们玩得多欢快。 我的身边经过,谁也小和我说话。 够r 心酸孤独这样活着还为啥? 那一旁有个 也有人想要 我听说到那 男孩,却没有人理睬 带我,一见我眼睛瞎 天国,就不再眼睛瞎 我问他为什么不去玩,他 就去领别的 孩了,却 同别的孩子一 样会 谁也不要 我。我野生 野长象野花一朵 没有爸爸的抚爱,没肯妈妈的吻 我是个 藐要不电睦 采下家的 起留己哭我自声把我放又有 顺1 论史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艉析 孤儿谁也不要我。” 个失去双亲的孩子不幸又双目失明,在孤儿院孤苦伶仃,没有游戏,没人领养。 幸福的孩子们向往糖果、玩具、画册而这个生活在漆黑世界里从未享受过阳 光与爱抚的亩蕈,最大的愿望是早些死去,到天国去重见光明。这首歌曲音域仅 九度,长段地用主属和弦交替,没有华丽色彩,没有跌宕起伏,节奏从容平稳, 朴素的旋律蕴含着深沉,动人心魄。 4 、自律衷意 儿童音乐与成人音乐一样,是“主体对世界的诗性领悟,是人的精神结构的 自山象征,具有人的精神无限可能性的感性呈现形式”。1 因此,儿童音乐同样 具有“超越个体主观情感的自律性”特征。“1 、但是,自律性的儿童音乐往往与 表意密不可分。 巴托克中期( 1 9 2 6 1 9 3 7 年) 写的小宇宙( 6 册1 5 3 首) ,是为孩子们发展 钢琴技能而写的练习曲,具有明显的技术目的和自律性,也是他创作中最难以诠 释的作品。乐曲从6 首齐奏开始,第7 首运用了附点音符,第9 首运用了切分音, 渐渐双手独立弹奏,练习手的位置的变换,各种对位技法。第二册的乐曲更加半 音化和不协和,第6 2 首运用了双调性。巴托克建议第四册应于巴赫的安娜玛 格达莱娜曲集同时学习,但与巴赫完全不同的是巴托克的作品非常不协和,节 奏很不规则,乐曲技术特点很明显,如第9 8 首是练习拇指内转;第9 9 首是双手 交叉弹奏:第1 0 4 首则是调性转换,开始并结束于d 大调,中间穿越e 大调、降 a 大调、b 小调、a 大调、升c 小调、f 小调、降b 大调、g 小调、c 小调等。 但自律性儿童音乐通常也具有表意性,如第1 0 5 首运用了双调性,又用了标 题游戏曲。乐曲建立在两个不同的五声音阶上,( 例1 2 ) 左手是b 调五声音 阶( b 、升c 、升d 、升f 、升g ) ,尽管用了e 调号;右手用了g 调五声音阶( g 、 a 、b 、d 、e ) 。双手不同调性的对抗暗示了双方对垒的“游戏”。 ( 例1 2 晃1 9 页) 颜翔林怀疑论美学第3 8 1 1 9 l 页,j :海人们出版社2 0 0 4 年版。 2 i 参见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第2 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8 0 年版。 埘! t 。论史两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例1 2 第1 0 6 首孩提之歌也是一场左右手声部调性与节奏的对抗赛。两首曲调 虽然结束在相同的升f 音和相同的节奏上,却毫无结束之感,意昧着孩子们“不 甘示弱”的性格。 例1 3 : 第1 0 9 首巴厘岛是两声部对位,最后两行改变了织体,加入一个延续音 d ,上方则是不协和的和声,全曲具有无调性的特点,表现了想象中印尼巴厘岛 原始文化的性质。乐曲的开始是八声音阶,( 例1 4 ) 由左右两手的4 音列合成, 左手为升g 、a 、d 、降e ,右手为b 、c 、f 、降g ,两首构成模仿织体。 ( 例1 4 见2 0 页) 硕j 沧殳 两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例1 4 到第2 3 2 6 小节,( 例1 5 ) 将原左手的升g 、a 两音移高为a 、降b ,右 手八度重复左手,明确地倾向降e ( 还原a 倾向属音降b 的导向,与倾向主音的 导音d 相平衡) 。 例1 5 : o - - = “示芝二 z 二二v7 u ! u7 2 梦寸寸t 。 ,= r n r 十h 硕i j 论艾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穆索尔斯基鸡脚上的小屋,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普罗柯菲耶夫的彼 得与狼,普朗克的小象巴巴尔的故事等,都是“幻想的王国”。 6 、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获得民族群体认同的标识。儿童音乐体现的民族性通常是性格化 的,1 i 仅反映本民族的地域、风俗、文化和心理,异民族作为一种“共同体”i l l 也同样可以通过性格化来表现。民族音乐的特性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个 性,几章音乐作曲家往往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例如,巴托克的献给孩子们 不仅运用马扎尔风格的旋律,而且在和声、伴奏等方厩作民族化处理。第3 4 首 再见( 例1 6 ) 左手演奏的旋律具有明显的二度级进的民族风格,和声吸收了 旋律特征,通过叠加二度构成非功能性的和弦,伴奏也体现了二度级进的声部进 行特点。例1 6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第3 4 首再见 p 、ii 一 “。 - - 、一 ,。 口t - _ _ 一d 儿童音乐的民族性也包括异国,用音乐来表现他们想象中的异国那自然、朴实、 充满奇特的儿童情趣。德彪西儿童园地黑术偶的步态舞中,小木偶的主题 建立在自然大调上( 降e 大调和降g 大调) ,用了九和弦,色彩性的经过音,及 拉格泰姆典型的切分节奏拍,还糅入瓦格纳乐剧中的爱情动机,使得小木偶 i i 参见李鹏成主编:文化研究新词典“民族”条日,吉林人民版社2 0 0 3 年版。 ! l 。论_ j ! =西方儿毫莆乐的文化解析 形象更滑稽可笑 例1 7 ; v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中的第三首丑姑娘与瓷娃娃女王,内容取材于玛丽奥 奴瓦的童话故事绿色的小蛇。故事的大意是:“丑姑娘从前是一个美丽的公主, 因受到魔法而变得面目丑陋;同样,一个漂亮的王子也变成了一条小蛇。两人一 起来到瓷娃娃女王的领地,期望恢复他们原来的身形。”全曲的结构为副三部曲 式。开始有一个四度模仿的引子。接着短笛奏出五声音阶式的主题。这一主题表 现在瓷娃娃女王的领地即西方人心目中神秘的中国。( 见例1 8 ) 例1 8 : 舒曼童年情景中的第一首异国与异国人民,舒曼为何将其题为“异国”? 音乐是如何体现“异国”的? 舒曼在给克拉拉德信中曾写道:“由于回忆起你的 童年时代,我在维也纳创作了这部作品“2 由此可见,童年情景是作于 维也纳,而舒曼本人是德国人,奥地利德维也纳当然属“异国”;而要表现“异 国”的维也纳最具代表性的,尤其体现在音乐上,就应是被称为“维也纳风格” 的“圆舞曲”了。整首乐曲通篇都是“三连音”,尤其主题乐段的“三连音”还 增加了一个强拍上的低音,是典型的圆舞曲节奏。但作曲家将实质上的“圆舞曲 风”或称“t e m p o d iv a l s e ”用4 2 节拍掩盖住了;但如果将每小节“一分为二” i l l m am e r e l o y e i nb a k e r 7 sb i o g r a p h i c a lo fm u s i c i a n s c o p y r i g h t1 9 8 4b ys c h i r m e r b o o k s p 1 8 5 9 1 2 lj o a nc h l s s e l l 著苦憎译花山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硼f 论文 两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并其看成8 3 筘拍,圆舞曲节奏的特点就更显而易见了。 例1 9 : 应当说明的是,以上从几个不同方面分别论述了儿童音乐的美学特质,这只 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事实上,在具体的儿童音乐作品中,其审美特质总是以 种有机融合的整体面貌呈现给欣赏者。 i l l 参见孟文涛著看稿偶感舒曼( 儿童情景) 第1 首“异国与异国人民”题解原载于钢琴艺 术1 9 9 8 年第6 期,i8 页。 倾卜论文两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三、超越审美:西方儿童音乐民族基质教育价值的个案考察 儿童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成人音乐没有类的区别,但有质的不同。如果说民族 化的成人音乐可以引发成人对故土的怀念乃至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那么,民 族化的儿童音乐可以培植儿童心系祖国的根基和永远热爱民族的灵魂。由作曲家 创作的儿童音乐作品与民间传统的儿童音乐作品,同样都是潜移默化地构建儿童 的“音乐母语”意识、自然而然地发展儿童对本土文化深厚感情的良好媒介。巴 托克的钢琴作品集献给孩子们的创作与传播,就是实现儿童音乐潜在的民族 基质教育价值的范例。巴托克关于民族风格与儿童世界相统一的观点、用民族音 乐的简朴之美来对儿童进行“精神培养”的观点和民族风格多样性的观点,尤为 值得关注和借鉴。 巴托克的献给孩子们( s z4 2 ) 是一部适合初学者的钢琴教材,含8 5 首乐曲( 1 9 4 5 年修订版含7 9 首乐曲) ,i 、i l 册基于匈牙利民歌,i i i 、册基 于斯洛伐克民歌。人们通常能注意到其民族风格鲜明的旋律、新颖的和声及浅显 的技巧,但往往忽略其最重要的价值是建树民族音乐教学法的里程碑。这种 由巴托克倡导的民族音乐教学法,强调通过钢琴教学,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构 建儿童的“音乐母语”意识。将巴托克的这部作品和莫佐尼t 2 1 、巴特卢斯u 1 等 匈牙利前辈的创作进行比较,这种民族音乐教育价值观就更为凸现出来。匈牙利 音乐家一直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一是儿童钢琴教材的浅显与世界音乐名作的高深 之间的矛盾;二是西方传统音乐文化 与匈牙利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冲突。巴托克通过他的创作实践解决了这两个 问题。其作品不仅格外关注钢琴技巧要适合初学者的程度,而且注重要让学生熟 悉民间音乐的简朴之美。巴托克以钢琴创作为起点,逐渐形成其民族教学观念, 影响了匈牙利一代新人。 i ij g y e r m e k e k n e k ) e f o rc h i l d r e n i nt h en e wg r o v ed i c t i o n a r yo fm u s i ca n dm u s i c i a n s , e d s t a n l e v s a d i e ( l o n d o n :m a c m i l a n ,1 9 8 0 ) ,r o t ,2 p 2 2 1 | 2 1 2m o s o n u y i ( 1 8 1 5 - 1 8 7 0 ) i n t h en e wg r o v e d i c t i o n a r y o fm u s i ca n dm u s i c i a n s e ds t a n l e y s a d i e ( l o n d o n :m a c m i l a n ,1 9 8 0 ) ,v o l ,1 2 p 6 1 3 f 3 i l s t v a n b a r t e l u s ( 1 8 2 2 一一1 8 9 9 ) i nt h en e wg r o v ed i c t i o n a r yo fm u s i ca n d m u s i c i a n s e d s t a n l e y s a d i e ( l o n d o n :m a c m i l a n ,1 9 8 0 ) ,v 0 1 2 ,p 1 9 1 倾i 。论文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解析 献给孩子们问世3 0 年后的1 9 4 0 年,巴托克在美国曾这样自述:“在我 作曲生涯的早期,我就想为学钢琴的学生写一些简单的作品。这种想法源自我当 音乐教师的时期。我总觉得,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可供使用的资料除了极少数的 作品外例如巴赫最简单的作品和舒曼的儿童钢琴曲集绝大多数毫无 真t f 的音乐价值。我想这些作品对于钢琴教学而言是很不够的,因而3 0 多年前 我就曾试若写一些简单的钢琴作品。当时最适合的是运用民族的旋律。总的来说, 民族旋律都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我写这些曲子的目的就是想让学钢琴的孩子熟 悉民族音乐的简朴之美”0 ”j 熟谙民族音乐的简朴之美,正是民族音乐教学法的 核心价值之一。 巴托克民族音乐教学法观念的形成既源自教学实践,又源自对传统儿童钢琴 作品的研究与评估。这种评估呈现为两个视角: 其一,是对西方传统音乐尤其是舒曼音乐中“双适合”思想的发觉与首旨。 巴托克所苦的“双适合”指的是,儿童钢琴教材要适合儿童的演奏技能,要适合 儿童的想象力。舒曼1 8 3 9 年创作的童年情景、1 8 4 8 年发表的儿童钢琴曲 集、1 8 5 0 年创作的家庭与处事原则这三部作品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观念。舒 曼以其创作向当时按成人标准来要求儿童的钢琴教学体系作了挑战,他懂得用儿 童的音乐形象来吸引儿奄,用儿童力所能及的技巧来调动儿童创造的热情,巴托 克从舒曼的创作中发现了这种“双适合”的观念,认为在钢琴教学中极具价值。 其二,是对莫佐尼( 1 8 1 5 - 1 8 7 0 ) 和巴特卢斯( 1 8 2 1 1 8 9 9 ) 追求民族风格的 肯定与扬弃。1 8 4 8 年欧洲民族革命包括匈牙利民族革命都一败涂地,于是许多 民族主义者转而投身建设民族文化,莫佐尼便是其中之一。1 8 5 9 年莫佐尼以舒 曼的童年情景为蓝本创作了匈牙利的儿童世界1 2 1 这部钢琴教材对民族风 格的关注肩发了巴托克对创建民族音乐教学法的构想。但他并不完全赞同莫佐尼 的观念。首先,莫佐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