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五代僧诗初探.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五代僧诗初探.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五代僧诗初探.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五代僧诗初探.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五代僧诗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 关于唐代诗僧的情况,新旧唐书、宋高僧传、续高僧传、景德传灯 录、祖堂集、五灯会元、唐才子传、太平广记等文献均有记载;全 唐诗、唐人选唐诗十种、上世纪初出土的敦煌文献和今人陈尚君老师所编的 全唐诗补编则较好地保存了唐五代的僧诗。对这一文学现象,尽管由唐至明 代,如张为诗人主客图、尤袤全唐诗话、胡震亨唐音癸签等,都给予 了关注并作了研究。然而,相对于唐五代诗僧和僧诗的大量涌现,其摄取和涉及 的范围仍然是相当有限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学界在探讨佛教与唐代文学的关系时,多侧重于佛 教对敦煌文学的影响,如陈寅恪先生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 1 9 2 3 年) ,探讨佛 典译本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八十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对佛教与唐代一 般文士和文学作品的关系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尤其近几年来,“禅与文学”、“禅 与诗”、“禅与文人”,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从已发表的论著来看,主要有以 下几种类型:一是宏观的审视。如孙昌武先生的唐代文学与佛教,全书爬梳 归纳了佛教对唐代文学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将佛教与唐代文学进行比照性 研究;而覃召文先生的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则是一部着意研究中国 诗僧整体发展历程的著作。二是在深入钻研佛典、佛教史的基础上,澄清唐代文 学研究中,一些前人未能解决或含混不清或理解有误的个案问题,多是对文献的 考据,如陈允吉先生的王维与华严宗诗僧道光、王维与南北宗禅僧关系考略 等。三是从史的角度纵论一代诗歌与禅学的关系,如张海沙先生的初盛唐佛教 禅学与诗歌研究。四是对单个诗僧作个案研究,如周介民先生的齐己生卒年 考;贾晋华先生的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中 与大历浙西诗 人群一文,对皎然与浙西诗人之间交游、联唱状况的梳理,材料颇为详实。 此外,港台学者在此领域也有所涉猎。台湾政治大学彭雅铃的博士论文唐 代诗僧创作论研究和中央大学黄秀琴的硕士论文唐代诗禅相互影响论,仅 从论题上看,当为对创作或风格的专门探讨,惜无缘得见,难置可否。 总体来说,目前对唐五代僧诗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禅与诗”的交互关系, 以及对个别诗僧及其诗作的把握上,因而对唐五代诗僧的总体观照,仍有进一步 开掘和深入研究的学术空间。早在八十年代初,程裕祯先生就在唐代的诗僧和 僧诗1 一文中提出:“诗僧的大量涌现并不是偶然的”、“僧诗的思想内容并不都 是消极的”、“僧诗的艺术风格是值得注意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应给唐代诗僧 程裕祯唐代的诗僧和僧诗,南京大学学报1 9 8 4 年第1 期 1 以一定的地位”。 有唐一代,僧人与诗人之间交往频繁,形式多样。仅彼此间唱和赠答类的诗 作,全唐诗中就有2 ,0 0 0 余首。可以说,终唐之世以迄五代,僧侣作诗是一 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所以,本文拟从唐代僧诗大量涌现这一文学现象入手, 通过对唐代诗僧的社会处境、创作心态、与文人的交往,以及僧诗的主要内容、 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梳理出唐代僧诗的总体面貌和发展脉络,进 而说明唐代僧诗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在整个唐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内篇 一、唐五代僧诗概况 ( 一) 僧诗的界定 “僧诗”与“诗僧”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诗僧”一词先于“僧诗”出 现,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唐僧皎然的酬别襄阳诗僧少微( 全唐诗 卷八一八) :“证心何有梦,示说梦归频。文字赍秦本,诗骚学楚人。兰开衣上色, 柳向手中春。别后须相见,浮云是我身。” “僧诗”,顾名思义,应是指佛门释子创作的诗歌。反过来说,那些进行诗 歌创作的佛门释子便是“诗僧”。然而,学界对“僧诗”和“诗僧”这两个看似 简单的概念,却始终没有个明确的界定,对其出现及存在的时限也没有统一的 说法。以唐代僧诗为例,胡震亨唐音统签收录了唐代僧人“咒”四卷,“偈 颂”二十四卷。而清编全唐诗,却将其全部删去,显然认为它们不属于“僧 诗”。相应的,二者对“诗僧”的界定,自然也不会相同。这一分歧一直延至今 日。如陈尚君老师所编全唐诗补编,便将偈、颂、赞、铭等全部收录,且将 那些仅有偈、颂、赞、铭等作品存世的僧侣也称为“诗僧”( 如本净,玄宗时僧人, 现存的7 首作品均为宣扬佛理的偈。) 。而蒋寅老师大历诗人研究则认为:这类“作 品只能说是演绎佛理的押韵散文,离诗尚远”1 。点明只有那些写出具备诗歌特 征作品的僧侣,才能被称作“诗僧”;也只有他们的作品,才能称为真f 意义上 的“僧诗”,笔者较为认同蒋寅老师的观点。因为,“僧诗”和“诗僧”中,既然 都含有“诗”字,就应该具备“诗”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否则便名实不符,而 且也会导致“僧诗”和“诗僧”内涵和外延的无限扩大。所以,本文研究的唐五 代僧诗,不包括那些单纯弘扬佛法、阐述佛教教义的作品,也不包括那些来华定 居的外籍僧人所作的诗;至于那些原本出家,后又还俗的僧侣,如:贾岛、周贺、 诸葛珏等人,因难以一一考察其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均被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蒋寅人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第3 3 1 页 2 将唐五代僧诗划分为若干时段,无疑有助于我们梳理其发展变化的大致脉 络。历代研究唐诗者多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本文也采“四唐说”,并 在此基础上,增加“五代”这一时段。以下即按此时序展丌论述。 ( 二) 唐五代僧诗概述 唐五代僧诗的创作者是诗僧,其中有一些便因诗歌创作而扬名于世,如广宣、 皎然、灵一、护国、法振、灵澈、贯休、无可、齐己等;而更多的则是那些名不 见经传的普通僧人。这些僧人或因一时的所悟、所感而作诗,或因应酬、奉和而 作诗,或因宣扬佛法而作诗。对于他们而言,作诗只是其闲暇之时的业余爱好, 潜行修道、弘扬佛法才是其身为僧人的本职工作。但是,这部分僧人的诗作却在 整个唐五代僧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已整理出版的敦煌遗书中的僧诗多数 出自他们之手。所以,若是要对唐五代僧诗进行全面而整体的梳理,这部分僧人 的诗歌作品,当不能忽略不计。 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唐五代僧诗集录成册的很少,大多数僧诗散 录于各家典籍之中。现存收录最多的,仍是清编全唐诗。此书不仅较为广泛 地搜集整理了唐五代僧诗,而且对部分诗僧的世次、生卒年里在小传中略加叙述, 为研究唐五代僧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书中诗作时有重收、误收及诗人小 传、小注失当之处,且所录僧诗诗句常有阙失。同时,由于编修者的编纂标准( 如 全唐诗凡例中云:“唐音癸签有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全唐诗所无。本 非歌诗之流,删。”) 和条件所限( 如王梵志诗歌在清代己亡佚) ,有些唐五代僧人的诗 作未能收入。所以,为能较全面地反映唐五代僧诗的整体状况,本文在以清编全 唐诗作为重要研究资料依据的同时,也适当参照他本,尤其是陈尚君老师所辑 全唐诗补编。 1 、初唐僧诗:肇始期 初唐僧人的诗作( 包括个别由隋入唐僧人在唐所作诗歌) ,全唐诗录有:慧宣 诗3 首又2 句,法宣诗2 首,慧儡诗3 首,慧净诗4 首,海顺诗3 首,道恭诗l 首,辩才( 一作辨才) 诗1 首,僧凤诗1 首,道会诗1 首,中寤诗l 首,义净诗6 首,法轮诗1 首,慈恩寺沙门诗1 首。共计1 3 人2 6 首又2 句。全唐诗补编 补录:王梵志诗3 5 6 首又1 句、移正l 首,弘忍诗l 首,慧净( 一作慧浸) 诗1 首,法琳诗5 首,辩才诗1 首,静泰诗l 首,义褒诗3 首,灵辩诗7 首,玄逵诗 1 首,玄奘诗5 首,明解诗l 首,义净诗移正l 首( 全唐诗卷七八六收此诗于无 名氏卷) ,共计1 2 人3 8 4 首又1 旬。总计上述两部总集所收录的僧诗,应归入初 唐的共有2 2 位僧人所作的4 1 0 首又3 句。 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价值观在初唐诗坛的相互并融,使得初唐僧人也不可避 免地受到这种时代风潮的影响,在其诗歌中写艳情,写世情,以华词丽藻来描绘 闺阁女儿的娇柔情态,再现了南朝柔媚诗风的遗韵,全然不见其佛门弟子的出世 情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初唐诗僧所创作的诗歌,成就并不很高。我们姑且 将其定为肇始期。 另外,全唐诗将寒山诗( 诗3 1 1 首) 、拾得诗( 诗5 3 首) 、丰干诗( 诗2 首) 归入初唐,但近年海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此三人应属盛唐。所以,笔者将其诗作 归入盛唐僧诗类。 这罩要特别提出王梵志的问题。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唐至北宋,王梵志的诗 歌曾有过一定的影响。如王维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注云“梵志 体”;费衮梁溪漫志卷十中,载有黄庭峰“以茅季伟事,亲引梵志翻袜之句, 人喜道之”。而唐宋文人笔记、诗话中,也时见有关王梵志其人其事其诗的著录。 但是,北宋以后,王梵志渐不为人所知,其诗亦失传。五代、北宋所修旧唐书经 籍志和新唐书- 艺文志,均未见有关王梵志的任何记载:仅宋史艺文 志卷七著录有王梵志诗集一卷,惜己不传。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敦煌莫高 窟文献的不断发掘、整理。王梵志诗集也在长期失传之后,再度公现于世。而且 据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目前己基本确定,王梵志诗歌的主体部分应作 于初唐。 但是,关于王梵志的身世与经历,一直扑朔迷离。太平广记卷八二曾转 录史遗中有关其身世的记录,其文如下:“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 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 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悟,问日:谁 人育我? 及问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为志, 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盖菩萨示化也。”显然,太平广记中对王 梵志身世的记载,仅“是一个神话,它不能当作信史看待。只不过为王梵志其人 平添了一层倘恍迷离的色彩而已”1 。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对王梵志其人有过种 种不同的猜测,加上其诗歌内容又明显非一时一地之作,思想内容也十分驳杂矛 盾。故而,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认为,王梵志诗歌应非一人所作。这样一来,将其 诗全部归入僧诗类,显然是不恰当的。所以,本文不将其诗作为研究对象。 2 、盛唐僧诗:过渡期 盛唐僧人的诗作,全唐诗录有:寒山诗3 1 1 首,拾得诗5 3 首,丰干诗2 首,宝月诗l 首,景云诗3 首,理莹诗l 首,灵一诗4 1 首又2 旬,公安沙门大 易诗1 首。全唐诗补编补录:思诧诗1 首,法进诗l 首,寒山诗3 首,圆观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l 页 4 诗2 首,玄览( 一作元览) 诗2 首,智封诗2 句,神迥诗补题1 则,释玄宗诗2 首,明瓒诗3 首。共计1 5 人4 0 3 首又1 5 句。 盛唐僧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不及其后的中、晚唐僧诗,但较 初唐僧诗而言,已有较大的进步。故而,此时的僧诗创作实际上处在一个发展和 转型的过渡转折期。 关于盛唐诗僧,有几个问题需要辨析。 一是怀素。已知文献记载的唐代僧侣名为“怀素”的有两人,一为,宋高 僧传卷一四明律篇唐京师恒济寺怀素传载:“释怀素,姓范氏,贞 观十九年,玄奘三藏方西域迥,誓求为师。受具己来,专攻律部。”可知, 此怀素曾师从玄奘法师,专攻律部,至于其是否研习过书法,尤其是草书,却无 从知晓。但是,从其生卒年推断,他应为初唐时僧人,不大可能与盛唐诗人有诗 文方面的往来。二为,陆羽僧怀素传云:“怀素伯祖,惠融禅师也。先时学 欧阳询书,世莫能辩。至是乡中呼为大钱师小钱。吏部韦尚书陟见而赏之日:此 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 全唐文卷四三三) ,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亦云:“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竦,性灵豁物,精心草圣。积岁时,江岭 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尚书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 赏其不羁,引共游处。兼好事者同作诗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全唐文卷三三 七) 。可知,该怀素不仅生于盛唐,且能诗文善草书,与当时知名文士时有往来。 而全唐诗怀素小传云:“怀素,京兆人,姓范,从玄奘法师出家。上元三 年诏往西太原寺,寻归西京。以草书名,诗二首。”显然是将两位同名却不同时 代的怀素,混淆为一人了。所以,笔者窃以为全唐诗卷九。九中,署名为怀 素的题张僧繇醉僧图及寄衡岳僧二首诗,极有可能是盛唐善草书之怀素 所作,而非初唐专攻律部之怀素所作。 二是寒山子。历代书序、僧传、方志、禅门语录和诗话中,有关寒山子事迹 和年代的记述,不仅充满传奇色彩,而且各资料间也时有柢牾。后世关于寒山子 及寒山子诗的叙述,大多根据寒山子诗集中,台州刺史闾丘胤的一篇序文, 其文云:“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风狂之士。隐 居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每于兹地,时还国清寺。寺有拾得,知食堂, 寻常收贮余残菜滓于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状如贫子,形貌枯粹, 一言一气,理合其意,沈而思之,隐况道情,凡所启言,洞该玄默。乃以桦皮为 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是故至人遁迹,同类化物,或长廊唱咏,唯言咄哉咄 哉,三界轮回,或于村墅与牧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顺,自乐其性。非哲者安可识 之矣。唯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余首,纂集 成卷。”以及太平广记卷五五引仙传拾遗条:“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 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 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问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 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但是,仅这两则材料有关寒 山的生活年代便有相f 氐牾之处:一说为“不知何许人”,一说为“大历中”。因此, 近代学者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辩证,王运熙、杨明的寒 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等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考证。特别是王、 杨两位学者,在其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一文,不仅确证了寒山诗“蒸沙拟 作饭,临渴始掘井。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中的“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 是引用禅宗大师怀让与道一的故事,而这一典故最早出现也要在开元十七年之 后。而且,在从体制上对3 ll 首寒山诗进行分类时,发现有6 9 首诗押平声韵, 单句诗的平仄基本协调,对偶工整,其中完全符合粘对规则的有5 4 首。再次有 力的证实了,寒山诗至少产生于诗歌格律已基本定型的盛唐。所以,“闯丘胤序 确实伪作,而杜光宪仙传拾遗关于寒山子大历间隐于天台寒岩之说,则是相 当可信的”1 。寒山生活年代问题的解决,使得与之同时代的拾得、丰干两人的 时代问题也迎刃而解。 3 、中、晚唐僧诗:兴盛期 中唐僧人的诗作,全唐诗录有:灵澈诗1 6 首又l o 句,法照诗3 首,释 洮诗2 首,护国诗1 2 首,法振( 一作震) 诗1 6 首又1 旬,清江诗2 1 首又1 句, 广宣诗1 7 首,含曦诗1 首,善生诗4 首,韬光诗1 首,皎然诗4 8 4 首,惟审诗 3 首,灵淮诗2 句,神迥诗2 旬,无可诗9 8 首,贾岛诗4 0 3 首又4 句,周贺诗 9 3 首,共计1 7 人1 1 7 4 首又1 0 句。全唐诗补编补录有:沙门日进诗l 首, 贾岛诗6 首又1 4 句,无住诗1 首,无际诗1 首,皎然诗2 首,希迁诗2 首,行 满诗2 首,幻梦诗1 首,如满诗l 首,昙靖诗1 首,鸿渐诗1 首,怀信诗l 首, 直言( 义作直玄、亘玄、真元) 诗2 旬,法常诗移正2 首,周贺诗4 句,僧初诗1 首,无可诗l 首又2 旬,法照诗2 首,苏溪和尚诗l 首,伏牛小师诗1 首,德诚 诗3 9 首,共计2 1 人6 6 首又2 2 旬。中唐僧诗累计有3 3 人2 4 0 首又3 2 句。 晚唐僧人的诗作,全唐诗录有:元孚诗2 首,贯休诗7 1 2 首又1 2 句,修 睦诗2 0 首,可朋诗4 首又8 句,子兰诗2 6 首,处默诗8 首又2 句,知玄诗3 首, 栖白诗1 6 首,应物诗2 首,智亮诗2 首,良义诗l 首,常达诗8 首,神颖诗2 首,澹交诗3 首,文秀诗l 首,怀楚诗2 首,可止诗9 首,云表诗l 首,归仁诗 6 首,卿云诗4 首,泠然诗1 首,元寂诗l 首,栖一诗2 首,隐寓诗2 首又4 句, 千运熙、杨明寒山子诗歌i 拘g , j 作年代,中华文史论丛1 9 8 0 年第4 期 6 尚颜诗3 4 首又1 句,怀浚诗2 首,虚中诗1 4 首又6 句,栖蟾诗1 2 首,昙域诗 3 首,齐己诗8 0 8 首又8 旬,若冰( 一作若水) 诗1 首,文鉴诗1 首,水心寺僧诗 l 首,云容诗1 旬,玄幽诗2 句,清观诗2 旬,清闲诗2 旬。共计3 8 人1 7 2 4 首 又4 7 旬。 又全唐诗补编补录晚唐僧诗:可朋诗2 首又2 句并题1 则,元孚诗1 首,贯休诗1 7 首又6 句并题1 则,修睦诗4 首,小白诗3 首,清尚诗1 首,次 休诗2 句,清越诗复出2 句,希运诗1 首,圆鉴诗l 首,彦楚诗l 首,子苦诗1 首,建初诗l 首,大奉诗1 首,有孚诗1 首,宗苣2 首,悟真诗l 首,辨章诗1 首,景导诗1 首,清教诗2 句,师复诗1 句,宗亮诗4 首,道朗诗1 首,元安诗 3 首,令超诗l 酋,文喜诗1 首,本寂诗1 首,隐峦诗2 旬,约禅师诗1 首,僧 润诗3 首,文秀诗2 句,玄泰诗1 首,子兰诗2 旬,尚颜诗2 句,归仁诗2 句, 处默诗2 句,隐山和尚诗l 首,僧窝诗移正1 句,栖白诗3 首,师虔诗1 首,虚 中诗l 首又6 句,齐己诗3 首又4 句、重录6 首又2 旬,共计4 2 人6 4 首又3 9 句。晚唐累计有6 5 人1 7 8 8 首又1 0 1 旬僧诗。 中、晚唐时期,一批有影响的诗僧相继涌现。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以及 对各种诗歌形式的运用和把握上,较前两个时期更加纯熟,使得中、晚唐僧诗的 艺术表现力增强。此外,中、晚唐僧诗在诗歌内容的涵盖上更为深广,境界更为 阔大;中、晚唐诗僧对社会现实注入了更多的关注,对当时百姓苦难的生活状况 作了相当的展示,并从自己僧人的角度出发,表达其对此种种现状的态度,体现 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中、晚唐僧诗创作可以说是整个唐五代僧诗的黄金期。 全唐诗诗人小传中,明确标注为晚唐诗僧的只有知玄、元孚、栖白等 2 4 人,作品1 0 2 首。但是,有些诗僧虽然历经晚唐和五代,可是其主要创作和 生活年代仍是在唐术。所以,笔者认为这部分诗僧也应归入晚唐,如处默、贯休、 齐己、修睦、栖一、虚中、尚颜、栖蟾等。 4 、五代僧诗:衰落期 五代僧诗,全唐诗录有:恒超诗l 首,文益诗l 首,净显诗l 首,若虚 诗3 首,无则诗3 首,谦光诗1 首,无作诗3 首,清尚诗1 首,大愚诗1 首,乾 康诗2 首又4 旬,慕幽诗6 首,怀浦诗2 首,可隆诗2 句,契盈诗2 句,庭实诗 2 句,知业诗2 句。共计1 6 人2 5 首又1 8 句。全唐诗补编补录:远公诗1 首, 文益诗复出l 首,延寿诗8 0 首又8 句、并移正6 首,赞宁诗7 首又8 旬,天目 僧诗l 首,清澜诗1 旬,法常诗1 旬,福全诗1 首,光业诗3 首,慈觉诗1 首, 村寺僧诗1 首,清豁诗2 首,秀登诗3 首,归晓诗l 首,匡白诗2 首,齐己、牟 儒诗1 首,用虚诗1 首,小静诗1 首,晓荣诗2 首,义存诗1 5 首又4 句,省澄 诗1 首,文或诗1 首又2 旬,定御诗1 首,文偃诗2 首,怀浚诗2 旬,晓峦诗4 首又2 句。共计2 7 人1 5 4 首。五代累计有4 3 人1 7 9 首僧诗,另有残句若干。 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文化衰落,由于君王和上层权贵流连声色,使得适 应女乐声伎的词创作得到空前发展,其成就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诗文。作为唐五 代诗歌重要一支的五代僧诗,也因缺乏有影响力的诗僧和富于创造力的僧诗, 其成就远不及前几个时期,成为唐代僧诗的余声。 二、唐五代僧诗的分类 据清编全唐诗和陈氏全唐诗补编统计,现存的唐五代僧诗约3 ,0 2 0 余首,有姓名传世的诗僧约有1 7 8 人。诗僧人数的众多,使得其构成成分比较复 杂( 如:有贫亦有富,有官亦有民,有鸿儒亦有白丁,有虔诚礼佛亦有谋求“终南捷径”, 有被逼无奈亦有自愿出家) 。而正是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理想、不同 追求、不同经历的诗僧,共同创造了异彩纷呈,包罗万象的唐五代僧诗。在下文 中,笔者将其创作内容大致划分为以下几大类。 ( 一) 世情诗 1 、展示释子的喜、怒、哀、乐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抒发情感,托物占志,是诗歌的基本功能之一。唐五 代僧诗也不能出其右。如: 去住俱为客,分悲损性情。共作无期别,谁能访死生。 道会别三辅诸僧( 全唐诗卷八。八) 此诗乃初唐道会所作。他于贞观中入京,后被诬系狱。此诗约作于其被诬系狱后, 放归益州之际。因此,诗中表现了其对人生聚散离合难料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 常的深切悲叹。 游,愁。赤县远,丹思抽。琏岭寒风驶,龙河激水流。既喜朝闻日复日,不 觉颓年秋更秋。已毕耆山本愿城难遇,终望持经振锡住神州。 义净在两域怀王舍城( 全唐诗卷八0 八) 是由初唐义净所作的一首杂言诗,将释子如常人一般归思难收的心理,表现得淋 漓尽致。诗中既充分表达了义净历尽艰险,在西域求得真经的欢喜;又表现了义 净在欢喜过后,如激流河水般一发而不可遏制的浓浓思乡之愁。因为,义净自从 咸亨二年( 6 1 7 年) 年三十七时,登舶前往西域。由初得同志数十人,到最后仅 他一人,奋励孤行。所以,义净的另外两首诗: 众美仍罗列,群英已古今。也知生死分,那得不伤心。 西域寺( 全唐诗卷八。八) 白苦忘劳独进影,四恩在念契流通。如何未尽传灯志,溘然于此遇途穷。 道希法师求法凸域终于庵摩罗跋国后因巡礼希 公住房伤其不幸聊题一绝( 全唐诗卷八。八) 均表达了其即使作为一名参破生死的高僧,在回想起那些未遂其志身先死的取经 同志时,也不觉悲从中来的真挚感情。初唐时,不少中土法师,为了寻求心目中 理想的西方佛国的真经教义,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前往西域。他们或葬身异域, 埋骨他乡;或中途受挫,无获而返;能够成功前往西域,并j i l 哽n 求得真经的中原 法师,可谓是少之又少。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夜久孤琴思,风k 旅 雁哀。1 f 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辨才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 全唐诗卷) k o j k ) 不仅对仗精工,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而浓烈,而且充分表现了,辨才对萧翼这位 一见如故的知己好友的极大热情。 为爱诗名吟至死,风魂雪魄去难招。直须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消。 栖自哭刘得1 ( 全唐诗卷八二三) 是栖白为哭吊诗友刘得仁所作的一诗。全诗紧扣诗友爱诗至死而不悔来写,用坟 生桂树、桂子飘香这种如画一般的美丽诗境,柬吊慰诗友爱诗的魂魄。如此哭吊, 如此悼亡,可见栖白这位出世之人,其实拥有比尘世之人还要挚烈的情感。 2 、爱情诗 夫妻之情,男女之爱本是俗世人的感情,它是出家人极力摆脱的俗世缠绕, 可它却在僧诗中,被缠绵地表现出来,且其词其情甚至比俗世诗人更为妖娆艳丽。 如: 朱鬣饰金镳,红妆束素腰。似云来躞蹀,如雪去摇溉。桃花含浅汗,柳叶带余娇。 骋光将独立,烈绝不俱标。 法宣爱妾换马( 全唐诗卷八。八) 爱妾换马本为乐府旧题,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同题 的唐代诗作共三首( 其中张祜两首) ,以法宣的这首最为娇媚艳丽。诗人一句写马, 一句写人,交替而行。这种看马与看女子时,爱恋式的目光和企慕式的口吻,均 不应属于一位长伴青灯佛影的释门弟子。而其和赵王观妓: 桂山留上客,兰室命妖饶。城中画广黛,宫里束纤腰。舞袖风前举,歌声扇后娇。 周郎不须顾,今e l 管弦调。( 全唐诗卷八。八) 更是极力渲染了歌舞之妓,摇曳多姿的身段和千娇百媚的歌声。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应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憨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清江七夕( 全唐诗八一二) 可谓缠绵悱恻,情深意浓。以至赞宁在其宋高僧传中,不得不用其苍白无力 的言语,为此诗辩解:“江曾为七夕诗,或谓之四背之一背也。通日:诗人兴 咏,用意不伦。慧休怨别,陆机牵牛星,屈原湘夫人,岂为色邪? 皆 当时寓言兴类而已。若然者,占火则焚口,说食则疗饥也矣。江之舍师,后乃扬 师之美,反权合道也。实为诗警世无常,引令入佛智焉。其何故也? 详江遇忠国 师大明玄理,无以域中小乘法拘之哉! ” 垂柳暗如烟,飞花飘似霰。夫居离妇州,妇住思夫县。各在天一崖,何时得相见。 寄语明爿楼,莫贮双飞燕。 寒山( 全唐诗卷八o ) 止宿鸳鸯鸟,一雄兼一雌。衔花相共食,刷羽每相随。戏入烟霄里,宿归沙岸湄。 白怜生处乐,不夺凤凰池。 寒山( 全唐诗卷八。六) | j 者表现了两地分居的夫妇,相互思念对方的相思之情。后者则表现了恩爱夫妻 相处一起时,琴瑟和谐的伉俪深情。 3 、追叹往昔 年华逝去,岁月不复,对生命往昔的念叨和追忆,既是常人宣泄感情的途径 之一,也是唐代诗歌的主题之一,在唐代僧诗中也屡见其作: 一为书剑客,二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 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 寒山( 全唐诗卷八。六) 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年轻时,曾想凭借自己经邦济国的文武之才,去求取功名却未 能成功的感叹。而 寻思少年l a ,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未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 不觉大流落,皤皤谁见矜。 寒山( 全唐诗卷八。六) 则表现了诗人少年时,游猎血陵、睥睨神仙的豪情。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灵澈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全唐诗卷八一0 ) 是诗人在经历过风云变幻的人生,对人情世故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之后,对荣名 利欲的虚幻无谓的彻底了悟。结尾两旬“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既是诗人对那些口上都说“休官好”,实际上却无一人真f 愿意放下功名前程, 富贵荣华,弃官归隐的士大夫们,言行不一的感叹;也是诗人自己对红尘俗世的 1 0 彻底抛却。1 4 、干谒诗 一类,是百般讨好、刻意奉承权贵,完全忘却自己的僧人身份。如: 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为有岁寒堪赠远,玉阶行处愿提携。 护国赠张驸马斑竹柱杖( 全唐诗卷八一一) 赤裸裸地表达诗人渴望得到当朝驸马引援的迫切心情。 为问幽兰桂,空山复若何。芬芳终有分,采折更谁过。望在轩阶近,恩沾雨露多。 移居傥得地,长愿接琼柯。 护国山中寄王员外( 全唐诗卷卷八一一) 完全是一种积极求取功名的世俗士予口吻,却不见其超脱尘俗的僧人意识。 林间出定恋庭闱,圣主恩深暂许归。双树欲辞金锡冷,四花犹向玉阶e 。梁山拂 汉分清境,蜀雪和烟惹翠微。此去不须求彩服,紫衣全胜老莱衣。 灵一送鉴供奉归蜀宁亲( 全唐诗卷八。九) 据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记载:灵一“九岁出家,十三断发。初,公之 先世为富家,即削发,推万金之产,悉以让诸孤昆季,所取者独衲衣、锡杖,及 身而三”( 全唐文卷三九o ) 。可就是这样一位不爱万金,唯爱一法的得道高僧, 所做的这首诗,虽然写得富丽典重,但是奉承钦慕之情却溢于言表,流露了其对 世俗虚荣的强烈渴望。 另一类,虽然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得到权贵引援的思想,但并未一味地趋炎附 势,其僧人的身份和意识,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诗歌过分世俗化、功利化的 倾向。如: 槐花落尽柳阴清,萧索凉大楚客情。海上旧山无的信,东门归路不堪行。身随 幻境劳多事,迹学禅心厌有名。公子道存知不弃,欲依刘表住南荆。 清江送韦参军江陵( 全唐诗卷八一- 二) 诗人只是用了一种略显谦卑的语气,来表示自己对有地位者的尊敬,而非一味地 曲膝卑躬。 陌上凉风槐叶凋,夕阳秋露湿寒条。登楼望月楚山上,月到楼南山独遥。心 送秦人趋凤阙,月随阳雁极烟霄。轩车不重无名客,此地谁能访寂寥。 1 案:关于此诗的本事,范摅孟溪友议卷四记载的十分详细:“江两书大夫丹,与东林灵澈上人- 笃忘 形之契。篇什唱和,月四五焉。序日:澈公近以匡庐七咏见寄,及吟味之,皆丽艳于文囿也。此七篇者, 俾子益起归欤之兴。且芳时胜侣,穷游于三一二道人。必当攀跻t - 仞之峰,观九江之水。是时也,飘然而去 1 i 求京口之顾。默尔而游,不假东f 1 2 送。天地为一朝,万物任陶铸。青山利翼,松径曲造。何必措足于 丹霞,驰心于太古。偶为思归,题绝句一首,以寄上人。法友谈皇,幸先达其深趣。诗日:王事纷纷无暇 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半子归体计五老岩前必共君。澈公奉酬诗曰余谓韦亚台归意未坚t 果为风 僧所诮。历览前代,散发海隅者,其几人哉? ” 1 1 清江登楼望月寄风翔李少尹( 全唐诗卷八一二) 则通过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心境的描绘,曲折地表现了自己渴望得到当权者引 援的思想。 5 、针砭时弊,同情民生 唐代佛教的盛行,并没有泯灭僧人对俗世的关注,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政 治时局的动荡,给冥冥众生带来的苦难和不幸,也影射到远避林薮的僧人心中, 并在僧诗中得到不同角度和深度的展现。如: 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祸起。 无财亦无祸,鼓翼青云里。寒山( 全唐诗卷八。六) 指出财富于人,犹如食母之枭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何况人生短暂不足百年, 如此广聚财富,经营富贵又有何益呢? 不如散之生福。 不会当时作天地,刚有多般愚与智。到头还用真宰心,何如上下皆清气。大道冥 冥不知处,那堪顿得羲和辔。义不义兮仁不仁,拟学长生更容易。负心为垆复为火, 缘木求鱼应且r 。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鬼火荧荧白杨里。 贯休行路难( 全唐诗卷八_ 二七) 则无情地嘲讽了那些不求仁义,却一心贪求虚无的长生之道的权贵们。 世有一等愚,茫茫恰似驴。还解人言语,贪淫状若猪。险峨难可测,实语却成虚。 谁能共伊语,令教莫此居。寒山( 全唐诗卷八。六) 一针见血地指明世人的贪婪、伪善、狡诈、阴险、欺瞒、荒淫等等种种为人不齿 的恶习。 极目兮长望,自云四茫茫。鸱鸦饱服腰,鸾风饥彷徨。骏马放石碛,蹇驴能至堂。 天高不可问,鹪熄在沧浪。 寒山( 全唐诗卷j k o 六) 通篇运用比喻,将奸佞小人的得志与贤臣能士的失意,鲜明的对立起来。 小谏才埋玉,星郎亦逝川。国由多聚盗,天似不容贤。兵火焚诗草,江流涨墓田。 长安已涂炭,追想更凄然。 齐己乱中闻郧谷、吴延保下世( 全唐诗卷八三八) 造化安能保,山川凿欲翻。精华销地底,珠玉聚侯门。始作骄奢本,终为祸 乱根。亡家与亡国,云此更何言。 齐己寓言( 全唐诗卷八二八) 前者讲述了盗贼聚生,贤者难容,礼教被弃,尸骨遍野的乱世之景;后者犀利地 指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才是亡国与亡家的根本原因。 富儿多鞅掌,触事难祗承。仓米已赫赤,不贷人斗升。转怀钩距意,灭绢先拣绫。 若至临终日,吊客有苍蝇。寒山( 全唐诗卷j o 六) 2 大有饥寒客,生将兽鱼殊。长存磨石下,时哭路边隅。累日空思饭,经冬不识襦。 唯赍一束草,并带五升麸。 寒山( 全唐诗卷八。六) 用无头无脑的苍蝇前来充当吊客,对生前贪婪悭吝、占尽便宜的“富儿”进行辛 辣的讽刺。而对终日过着不识襦、不知饭、无处居、状如兽鱼一般生活的“饥寒 客”们,寄予深切的同情。 谁信心火多,多能焚大国。准信鬓上丝,苹苹出蚕腹。尝闻养蚕妇,未晓上桑树。 下树畏蚕饥,儿啼亦不顾。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如何酷吏酷,尽为搜将去。蚕 蛾为蝶b ,伪叶空满枝。冤梭与恨机,一见一沾衣。 贯休偶作五首其一( 全唐诗卷八二九) 霰雨滑滑,风吼如剧。有叟有叟,暮投我宿。吁叹白语,云太守酷。如何如何, 掠脂斡肉。吴姬唱一曲,等闲破红束。韩娥唱一曲,锦段鲜照尾。宁知一曲两曲歌, 曾使千人万人哭。不惟哭,亦白其头,饥其族。所以祥风不来,和气不复。蝗乎盛乎, 东西南北。贯休酷吏词( 全唐诗卷八二六) 鞭笞酷吏们,以盘剥生灵为业,巧通豪谮为进晋之梯的丑恶嘴脸。并将百姓辛苦 劳作却一无所获的辛酸,与酷吏的残酷掠夺,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从而,进一 步指出,正是由于这些酷吏的存在,才使得民不聊生,国不安宁。 春风吹蓑衣,暮雨滴箬笠。夫妇耕共劳,儿孙饥对泣。田园高且瘦,赋税重复急。 官仓鼠雀群,共待新租入。齐己耕叟( 全唐诗卷八四七) 虽然耕叟辛勤劳作,可是贫瘠的土地,繁重的赋税,仍然让耕叟全家无米可炊, 无粮可食,让人读之心酸。表现了诗人对身处乱世,朝不保夕,却又努力求生的 百姓的哀悯。 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f 有焦 土。愿我天翁,降之以雨。令桑麻熟,仓箱富。不饥不寒,上下一般。 可朋耕田鼓诗( 全唐诗卷八四九) 表现了诗人对百姓辛苦劳作的哀怜。1 终唐之世,战事不息。太宗朝时对西域和高丽的频繁用兵,中唐之后,藩镇 之间的你争我夺,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民生凋敝、生灵涂炭、穷兵黩武、滥杀 无辜,对此唐代僧诗也予以强烈的谴责。如: 霍嫖姚,赵充国,天子将之平朔漠。肉胡之肉,烬胡帐幄。千里万里,唯留胡之 空壳。边风萧萧,榆叶初落。杀气昼赤,枯骨夜哭。将军既立殊勋,遂有胡无人曲。 1 案:唐诗纪事卷七四,载此诗本事:“孟蜀欧阳炯与可朋为友,足岁酷暑中,欧阳命同僚纳凉于净众 寺,依林亭列樽俎众方懂适。可朋遂作耕田鼓以贽欧阳众宾阅己,遽命撇饮。言虽浅近,而 极于理。” 1 3 我闻之,天子富有四海,德被无垠。但令一物得所,八表来宾,亦何必令彼胡无人。 贯休胡无人( 全唐诗卷八二六) 直言帝王仅为“一物所得,八表来宾”,而穷兵黩武的不义行为。 茫茫凶荒,迥如天设。驻马四顾,气候迂结。秋空峥嵘,黄日将没。多少行人, 白日见物。莫道路高低,尽是战骨。莫见地赤碧,尽是征血。昔人昔人既能忠尽于力, 身糜戈戟,脂其风,膏其域。今人何不绳其塍,植其食。而使空旷年年,常贮愁烟。 使我至此,不能无言。贯休经古战场( 全唐诗卷八二 ) 讲述了战争在皑皑白雪上,留下殷殷征血的同时,更留下让人永远也无法忘却的 悲凉和难以言明的悲怆。 ( 二) 写景抒怀诗 1 、通过对简朴而清乐的僧侣日常生活的描述,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如: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唱碧嶂问。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间。 辨才赴召( 全唐诗卷八。八) 此诗作于太宗为向辩才索取兰亭序真迹,“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赍 优洽”时。诗人通过对清闲幽静的山林禅室和与世无争的僧侣生活的描绘,抒写 了自己不为富贵名利所惑、藐视功名利禄的豁达情怀。 粤自居寒山,曾经儿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瑗趣。 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 寒山( 全唐诗卷八。六) 余家有一窟,窟中无一物。净洁空堂堂,光华明日日。蔬食养微躯,布裘遮幻质。 任你千圣现,我有天真佛。寒山( 全唐诗卷) k o 六) 点明简单、质朴、清贫的僧侣生活,不仅没有令诗人放弃自己超脱尘俗的精神追 求,而且使诗人拥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邀游天地间、闭适而自得的心境。 一生占断白云乡,适意孤高志自强。报晓音声栖鸟语,漏春消息早梅香。吟经徐 傍芙蕖岸,得偈闲节薜荔墙。人道最亲无达者,苦携瓶锡叩禅堂。 延寿山居诗( 全唐诗补编) 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甲,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 野径无人剪,疏窗入薜萝。 延寿闲居( 全唐诗补编) 歌咏了清苦却脱俗的禅居生活。 2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物外之情和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 此类诗作多 含有神机佛理) 如: 可重是寒山,白云常白闲。猿啼畅道内,虎啸出人间。独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 1 4 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喧喧。寒山( 全唐诗卷八。六) 诗人脚踏“独步石”,手攀“孤吟滕”,独自一人走在山中,看悠悠白云,听清清 猿啼、呼呼虎啸、飒飒松风、喧喧鸟语,一切是那样的清幽美丽而又充满生机。 石室初投宿,仙翁喜暂容。花源隔水见,洞府过山逢。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峰。 中宵自入定,1 f 是欲降龙。 灵一宿天柱观( 一作宿灵洞观) ( 全唐诗卷八。九) 描写了诗人投宿道观时,所见的山中清幽之景。隔水观花,别有情致;过山入洞, 更显幽深;泉涌阶前,机趣盎然;云绕山峰,引人入胜。在如此清灵、幽静、美 丽的仙境中住宿,心中岂会再有妄念,自然容易“入定”。 松树有死枝,冢上有莓台。石无人入,古木不开花。 灵澈道边占坟( 全唐诗卷八一o ) 通过对松树、莓台、石门、古木等四种道边古坟最典型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古坟 沉重而死寂的气氛,唤起读者对无常人生的思索与感慨。 新莺傍檐晓更悲,孤音清泠啭素枝。口边血出语未尽,岂是怨恨人不知。不食枯 桑葚,不衔苦李花。偶然弄枢机,婉转凌烟霞。众雏飞鸣何蹋促,自觇游蜂啄枯小。 玄猿何事朝夜啼,白鹭长在汀洲宿。黑雕黄鹤岂不高,金笼玉钩伤羽毛。三江七泽去 不得,风烟日暮生波涛。飞去来,荚上高城头,莫下空园里。城头鸱乌拾膻腥,空园 燕雀争泥滓。愿当结舌含白云,五月 月一声不可闻。 灵澈听莺歌( 全唐诗卷八一0 ) 借咏莺寄托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伤悼。贬斥汀洲,使诗人的繁华梦彻底破灭。此 诗虽然在白诫中,充满愤懑不平,但是对世俗功利追求的绝望,使诗人开始觉悟。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齐己早梅( 全唐诗卷八四三) 这首咏物诗语言清丽平润,毫无穰艳之气雕饰之迹。突出刻画了早梅傲然独立, 不畏严寒的品性,素洁高雅的风韵,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含蕴十分丰富。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勇死寻常事,轻雠不足论。 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齐己剑客( 全唐诗卷a 三j l ) 体现诗人在其僧人外衣下,跳动着一颗并非超然物外的正义之心。 ( 三) 应酬之作 1 、奉帝王将相之命而作,多歌颂帝王将相功德的应制诗、奉和诗。 僧人所作的这类诗歌,因其应酬性成分强,而且为了适应现场迅速制应的需 要,其形式与唐初文人宫廷应制诗的程式化结构并无太大区别。1 如: 福田资象德,圣种理幽薰。不持金作缕,还用彩成文。朱青自掩映,翠绮相氤氲。 独有离离叶,恒向稻畦分。 道恭山赐玄奘袈裟衣应制( 全唐诗卷八。八) 与一般文人的此类应制诗并无什么差别。 望苑招延后,禅扉访道馀。祗言俟文雅,何意及庸虚。率性多非学,缘情偶自书。 清风闻寺响,白日见心初。重道逢轩后,崇儒过魏储。青宫列芳梓玄圃积琼琚。郑 鼠宁容者,齐竽久舍诸。空怀受恩感,含思几踌躇。 广宣皇太子频赐存问并索唱和新诗因有陈谢( 全唐诗卷) k - - 二) 语气谦卑,极力颂扬皇太子的功德。 2 、酬唱赠答之作 唐五代诗僧通过与文士以诗文往还,相互酬唱赠答等各种方式,保持着与俗 世社会的广泛联系。如: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米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全唐诗卷八五一) 这首诗前半写陆鸿渐隐居之地的景物,偏僻幽静的住所,篱边有尚未开放的菊花, 门户无犬吠;下半写不遇的情形,和邻里对友人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出友人陆 羽,不以尘俗之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疏放旷达的襟怀和风度。 昨夜云生天井东,春山一雨一回风。林花并逐溪流下,欲上龙池通不通。 灵一雨后寻天目山问远骆二公溪路( 全唐诗卷八。九) 诗人打算向远、貉二公寻问,雨后前往天目山的道路是否通畅,但是在诗中并不 并明说,而是虚设了一幅春雨过后,林花凋落,逐溪流而下的场景,借此来寻问 远、骆二公。全诗清新明快,颇含情趣。 扰扰一京尘,何门是了因。万重于叠蟑,一去不来人。鸟道春残雪,萝龛昼定身。 寥寥石窗外。天籁动农巾。 齐己怀终南僧( 全唐诗卷八四三) 终南僧远离了纷纷扰扰的尘俗世界,深居山林。在太白山这样一个积雪六月天的 洁白无尘的世界里,趺坐入定,任风吹动其衣巾,也吹不动其内心。称赞终南僧 “心如古井,微澜不起”的无我无念的静修境界。 一度林前见远公,静闻真语世情空。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 栖白寄西山禅师( 全唐诗卷八二三) 1 案:许总唐诗史认为:唐初宫廷诗创作一般程式可以概括为点题,事物- i b l p 或恻藻堆砌,个人对主 题的看法或反映三部分。( 江苏教育出版社t 9 9 5 年版,第6 2 页) 1 6 诗人通过自己悟道有得来赞美景禅师,如东晋高僧慧远般精通佛法。诗人曾在 林前遇见景禅师,并聆听他所讲的佛法真谛,使自己看破世情,知道一切皆空。 以至时至今时,虽然林居寂寞,但是永在的禅心,使得诗人坐看这桃花逐水去、 柳絮随风飘而毫不动心动情。 古殿清阴山术春,池边跛石一观身。谁能米此焚香坐,共作垆峰二十人。 灵澈东林寺包侍御( 全唐诗卷八一0 ) 此诗暗中切合东林寺故事,显示灵澈向上层社会靠拢的自我意识。 欲曙九衢人更多,千条香烛照星河。今朝始见金吾贵,车马纵横避玉珂。 灵澈元日观郭将军早朝( 全唐诗卷八一0 ) 诗中所言郭将军乃郭子仪第七子,并于贞元三年任金吾卫大将军的郭曙,灵澈得 观其早朝仪仗,- - n 显示灵澈已在郭曙的亲近之列,二则标志着灵澈已成功跻身 于权贵阶层。 ( 四) 谈艺诗 唐代艺术的全面著盛,与唐代诗僧精湛的艺术理论有机结合,使得僧人具备 较高的艺术素养和鉴赏力。其论书品画的谈艺之作,颇中肯綮。如: 经天纬地物,动必计仙才。儿处觅不得,有时还自来。真风含素发,秋色入灵台。 吟向霜蟾下,终须神鬼哀。贯休诗( 全唐诗卷) k - - 三) 河薄旱疏雪月孤,松枝清气入肌肤。因知好句胜金玉,心极神劳特地无。 贯休苦吟( 全唐诗卷) k - - 六) 东野子何之,诗人始见诗。清刳霜雪髓,吟动鬼神司。举世言多媚,无人师此师。 因知吾道后,冷淡亦如斯。贳休读孟郊集( 全唐诗卷八二九) 体现了诗人贯休对“造化拾无遗,唯应杜甫诗”1 中“语不惊人死不休”2 的推崇, 及其在创作中追求“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3 的审美取向。 谁t 此松唯拂墨,巧思丹青营不得。初写松梢风正生,此中势与真松争。高柯细 叶动飒飒,乍听幽飑如有声。左右双松更奇绝,龙鳞麈尾仍半折。经春寒色聚不散, 逼座阴阴将f 雪。荆门石状凌王与埔,蹙成数片倚松根。何年蓓蓓苔黏迹,儿夜潺潺水 击痕。裴生诗家后来客,为我开图玩松石。对之自有高世心,何事劳君上山屐。 皎然观裴秀才松石障歌( 全唐诗卷八二一) 伯英步e 后生伯高,朝看手把山中毫。先贤草律我草狂,风云阵发愁钟王。须臾变 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阆风游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堕。更睹邓林花落朝, 1 贯休读杜工部二首,全庸诗卷八二几 2 杜卣江l :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唐诗卷二二六 3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书太守良宰,全唐诗卷一七o 1 7 狂风乱搅何飘飘。有时凝然笔空握,情在寥天独飞鹤。有时取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