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萧天石《道德经圣解》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萧天石《道德经圣解》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萧天石《道德经圣解》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萧天石《道德经圣解》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萧天石《道德经圣解》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3 绪 论 5 第一章 萧天石的生平简介 8 第一节 生平与活动 8 第二节 使命与立场 10 第二章 道德经圣解的成书背景 13 第一节 社会背景 13 第二节 学术背景 14 第三章 萧天石对老子与道德经的判定 17 第一节 萧天石对老子其人的看法 17 第二节 萧天石对道德经相关问题的看法 19 第四章 道德经圣解诠释理论的特色 22 第一节 诠释路径 23 第二节 诠释方法 26 第三节 诠释特点 30 第五章 道德经圣解对老子思想的诠释与发展 35 第一节 老子之道 35 第二节 修道理论 38 第三节 政治哲学 39 结语 42 附录 44 参考文献 4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0 致谢 5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中文摘要 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和道家经典之一, 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两千年 来已有数千家注解版本。萧天石先生在博览百余种道德经名家名注的基础上,匠心独 运,费时十四年写成道德经圣解 。 道德经圣解圆融百家,截断众流,开千圣之心传, 传不传之绝学。对萧天石先生的道德经圣解做较为系统的研究,对道家哲学研究和中 国哲学诠释学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萧天石先生一生安贫乐道,自隐无名,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弘扬道教养生学、倡导新 道学、整理道教典籍的事业上。在写作道德经圣解时,萧天石既能兼通晓儒、释、道 三家, 又能涵括理论与实践的精华, 因此他对 道德经 的理解与阐发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炉火纯青。 本文主要探讨道德经圣解在诠释理论上的特色。首先就诠释路径而言,萧天石的 道德经圣解 可看作为实现求原意与求用心两者统一的例子。 其次笔者将 道德经圣解 的诠释方法概括为“解喻结合”和“以意逆志” 。再次就诠释特点来说,萧天石主要以儒 释道三家共通的命题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来诠释道德经 。 道德经圣解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对老子思想有了新的诠释与发展。首先,从哲学层 面和养生层面来解读老子之道。 老子之道既是研究万事万物最大原理的哲学, 又是萧天石 道教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其次,萧天石将老子所说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行为 归为“修道四戒” 。再次,萧天石从“无为而治” 、 “小国寡民”两个方面阐述发展了老子 的政治哲学。 关键词:萧天石 道德经 道德经圣解 中图分类号:b956.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lassic taoist philosophical works in ancient china, tao te ching with broad and profound content has had several thousand comments version in two thousand years.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famous versions, mr. xiao tianshi took 14 years to complete dao de jing sheng jie.the dao de jing sheng jie was also praised for broad and profound content. doing systematic research of dao de jing sheng jie written by mr. xiao tianshi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study of the taoist philoso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mr. xiao tianshi is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upholding throughout his life, he put his lifelong energy into upholding the taoist health cultivation,advocating the new taoism and tidying the taoist classics.during writing the dao de jing sheng jie, xiao tianshi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t the same time include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and pr actice. as a result,his understanding and expounded of the tao-te is nothing in common and high degree of professional proficienc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pretation theory features of dao de jing sheng jie with the related theory of hermeneutics.firstly just as interpretation path, the dao de jing sheng ji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xample of realizing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purpose. secondly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summarized as solution with metaphor and readers interpretation against writers.thirdly just as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istics,xiao tianshi explain the tao-te with the common topic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he experience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success of the dao de jing sheng jie also lies in the new interpre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ozis thought. firstly, xiao tianshi interpret the way of laozi from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and health cultivation level. the way of laozi is the philosophy of researching the maximum principle of everything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aoist health cultivation.secondly, xiao tianshi define “zijian, zishi, zifa and zijin” these four behaviors which laozi said as xiu dao si jie.thirdly, xiao tianshi expound laozis philosophy of politics from wu wei er zhi and xiao guo gua min. keywords: : xiao tianshi; tao te ching; dao de jing sheng jie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绪 论 只有短短五千言的老子 ,却充满了深沉的智慧之言,正如熊铁基先生所说, “一部 老子 ,字不过五千,却拥有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军 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故历来受到社会的重视。 ” 老子之学参天地、赞化育、 贯中西、通古今,它既是先哲在长期社会实践与体悟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 认识,又反过来指导人们修身养性、立身处世、治国安民。数千年来,老子之学深刻地影 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并已广泛渗入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各个领域。 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和道家经典之一, 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两千年 来已有数千家注解版本。进入二十世纪,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面对传统文化的日渐 式微,学者们对道德经的注释与阐发相较于此前一千多年,也发生了变化,因而呈现 出了一种崭新的面貌。由于同一定时代背景相联系,二十世纪国内对道德经的诠释呈 现出鲜明的阶段性。 二十世纪前期,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国内对道德经的诠释呈现出的第一个基 本特点就是以西学解老, 学者们或是沿用西方近代的学术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老子, 或是将 老子哲学置于同西方哲学的比较中进行研究。最早以西学解老的著作便是严复于 1905 年 出版的老子道德经评点 ,该书将老子的哲学观点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将老子之“道” 等同于西方哲学中的“第一因” 。这一尝试开启了以西学诠释老子的风气,影响深远。其 后,略早于胡适的谢无量在其中国哲学史的“老子”一节中借鉴运用了西方名词如宇 宙论、实践道德论等。而胡适、冯友兰等人虽未运用新名词,但尝试应用西方哲学的方法 来分析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 政治与人生哲学等。 新的思想方法的发现与运用, 不仅使 道 德经 诠释突破了解经、 注经的传统方法, 而且为当时的学者们提供了一条新的 道德经 诠释之路,因此标有“新解” 、 “研究”之类的老子注释著作大量涌现。 二十世纪前期道德经诠释的另一类著作,依然沿用的是传统考据释义的方法。这 类著作涉及到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各个方面,尤其注重校诂与考证,而二十世纪前 期发表的老学论著中有一大半也都涉及到了老子的校诂、考证问题。当时出了不少大 家的传世之作,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罗振玉的老子考异 、马叙伦的老子校诂 、奚侗的 老子集解 、陈柱的老子集训 、丁福保的老子道德经笺注 、王重民的老子考 、 高亨的老子正诂 、蒋锡昌的老子校诂 、于省吾的老子新证等。作为新时代的新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主编: 中国老学史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作品,这类著作在传统老学基础之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期,即从新中国成立到 70 年代,这一时期道德经诠释同其他哲学研 究一样表现出一个突出特点, 即自觉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注重分析其阶级属性和哲学路 线性质问题。50 年代至 60 年代前期,学术界主要围绕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哲学的阶级属 性、老子之道的性质等问题展开了辩论。60 年代中期,随着左倾思潮和“文革”之风的 到来,同其他领域的学术研究一样,老子研究也受到了严重干扰。1973 年,长沙马王堆 三号汉墓帛书 老子 出土之后, 老子研究随即便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例如高明先生的 帛 书老子校注对帛书老子作了深入考释,对许多疑难问题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同大陆相比,这一时期港台地区的道德经诠释情况有所不同,除 50 年代初台湾 地区的道德经诠释出现短暂沉寂之外,其他基本上是接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诠释 工作进行的。六七十年代,港台地区出版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老学著作,比较突出的有台湾 严灵峰的老子达解 、 无求备斋老子集成以及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等。 进入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学术研究重新出现了繁荣景象,大陆、香港、 台湾、澳门这两岸四地的学术研究趋于一体化,国内外学术界交流合作更为频繁。在此学 术背景下,80 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对道德经的诠释在视域上不断拓展,在层次上不断 深入。1993 年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更使得学术界在老子的版本、作者以及先秦 儒道关系等问题上的研究取得了批新的成果,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二十世纪的道德经诠释,气象更新,林林总总,大致可以用“多元化”来形容。 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逐渐涉及众多学科, 从二十世纪以来较为传统的哲学、 政治、 教育、 伦理等学科,到逐渐加强的文学、美学、史学、宗教,再到其后新出的文化学、管理学乃 至自然科学等等。当然哲学方面的研究仍占主要地位。 “关于道的性质、辩证法、认识论、 思维方式、逻辑等等,哲学界的老、中、青学者都有新的论著发表,如张岱年、任继愈、 胡曲园、冯契、张松如、庞朴、汤一介、牟钟鉴、蒙培元、周立昇、尹振环、刘笑敢、白 奚、王博等许多学者,都有数量不等的论文。 ” 同时,道教研究的老、中、青学者也有不 少相关论著,如王明、李养正、卿希泰、胡孚琛、王卡、李刚、卢国龙等。他们诠释老子 与道德经 ,多侧重道教与老子的视角,有其独特之处。还有道教界的学者,也以其特 殊的视角与体验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如任法融道长所作的道德经释义就是这一方 面的代表作。 在二十世纪的古今更迭、东西交融的文化大背景之下,萧天石先生在博览百余种道 熊铁基、刘韶军、刘筱红、吴琦、刘固盛著, 二十世纪中国老学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8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德经名家名注的基础上,匠心独运,费时十四年写成道德经圣解 。作为一位台湾学 者,萧天石先生基本上延续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道德经诠释的理路,在保留传统文 化中解老的基本方法即义理与考据的基础上,将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老 子解老子” 的注释思路与方法。同时,萧天石先生既是一位道家道教研究学者,又是一 位道教养生学的实修者,其双重身份使其在阐释道德经时有了更为深刻、更为独特的 体验与感受。因此,萧天石先生的道德经圣解被誉为“开二千余年来前人未开之口, 下二千余年来前人未下之笔” 。 萧天石先生是二十世纪台湾最有影响的一代道学大师, 而对他的研究却尤为不足。 就 现有的资料来看, 目前大陆学术界对萧天石的研究只有傅凤英的文章 萧天石道教养生学 的终极境界及其博士论文二十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新开展中的相关论述。傅凤英的 二十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新开展 一书中的第三章主要就萧天石的生平与活动、 道教养 生学观点进行了分析。可以说,目前大陆学术界对萧天石的研究尚未开展起来,尤其对其 道德经圣解的研究基本仍是空白。 联系萧天石的生平活动,对萧天石的道德经圣解做较为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较 为全面地了解萧天石本人的学术思想及其发展脉络, 而且可以考察二十世纪老学研究与道 家哲学的发展特点。同时,在结合诠释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道德经圣解进行解读, 并以此作为经典诠释与老学研究的个案研究, 对道家哲学研究和中国哲学诠释学的发展也 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为实现以上目的, 笔者在结构上将全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对萧天石的生平进行简要梳 理,主要分为萧天石的生平与活动、使命与立场两节;第二章对道德经圣解的成书背 景做进一步梳理,主要分为道德经圣解成书的社会背景、学术背景两节;第三章就萧 天石对老子与道德经的判定进行探讨,分为萧天石对老子其人的看法和萧天石对道 德经相关问题的看法两节;第四章结合诠释学的相关理论对道德经圣解诠释理论进 行解读,主要阐述道德经圣解在诠释路径、诠释方法、诠释特点等三个方面的特色; 第五章结合道德经圣解的具体内容将其对老子思想的诠释与发展进行简单梳理,分为 老子之道、修道理论、政治哲学三节;结语主要对道德经圣解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进行判定。 萧天石: 道德经圣解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年,第 3 页。 萧天石: 道德经圣解 ,第 3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第一章 萧天石的生平简介 萧天石(19091986) ,湖南邵阳人,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道教养生学大师之一, 其创立的新道学与大陆学者陈撄宁创立的仙学并驾齐驱, 成为二十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两 大道学理论。萧天石大半生安贫乐道,自隐无名,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弘扬道学与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之中。张知本老人曾以“刊万世不刊之书,传千圣不传之学” 称之, 并称赞他为“当代复兴道家文化之健者” 。 第一节 生平与活动 清宣统元年(1909)正月,萧天石在湖南省邵阳县龙山乡文山村出生。龙山位于群山 环抱之中,雄峙挺拔,气象万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萧天石在钟灵毓秀的山水之间度过 童年,想必也已尽得山水之灵气。不得不称奇的是,萧天石晚年半隐于台北县新店镇文山 麓下的石屋草堂,与其故乡竟同名为“文山” 。其晚年自号“文山遁叟” ,大概也是源于此。 萧天石出身书香世家,其父萧瑶阶为清代名儒,以经史见长,旁通佛老。萧瑶阶生性 恬淡,久居乡里而不入仕途,终生以教育后辈为乐,曾捐资创办涧溪学堂和文山村小学。 幼年的萧天石就读于涧溪学堂,刚刚开始攻读经史兼及佛老,就对易学、老庄之学有所感 悟,只是尚在入门之处,还未能深窥殿堂之奥秘。长大之后,他四处游学,遍访名山,身 体力行,才有了“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切身体悟。 1930 年,二十二岁的萧天石于武昌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此时正当民族危难之 际,萧天石决心投军报国,入当时的中央军校学习。在校三年期间,萧天石潜心研习,博 览群书,为以后的弃武从文做好了充足的知识储备。 1936 年,于军校毕业之后的萧天石弃武从文,在南京先后创办国防半月刊、东海书 店(后改名为兴华书店) 。同年七月,其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一书于南京东海书 店出版,风行一时。 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近 30 万字,是萧天石先生早年的成名之 作,也是中国人的成功学名著,包括修养学、领袖学、御人学、谋略学、处世学等。其主 旨是在使人能借此发展潜能,开拓伟大的事业,培养崇高的品德,创造无比的前途。 1937 年,二十九岁的萧天石在南京又创办兴华日报 ,之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同年 11 月,南京失守,该报停刊,报社亦毁于战火之中。萧天石只身逃出,幸免于难,后辗 转抵长沙,身陷战火之中,所幸的是及时与王家烈等狼狈逃出,并由衡阳经桂林、贵阳、 重庆而抵达成都。 萧天石: 道德经圣解 ,第 2 页。 萧天石: 道海玄微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年,第 545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在成都期间,萧天石先后任职于军校与行辕政治部,主持党军日报,主编黄埔季刊, 且编辑黄埔丛书达百种,与任职中央军校的南怀瑾相识。1939 年,经南怀瑾及其师袁焕 仙介绍,萧天石得识光厚老禅师。 1941 年,萧天石完成了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 、 大学中庸贯义两部著作。 孙子 战争理论之体系一书近 12 万字。全书言简意赅,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内容分为:孙 子战争论释共十三篇;又附孙吴兵略问答,凡三十节原则;又附将才要略等。 大学中庸 贯义本书约 4 万字。萧天石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文约意精地彰显出了孔门心性学的圣 意,可称之为存心养性、立身处世的圭臬。 1942 年,正值壮年的萧天石却因积劳过度,罹患重病,中医、西医的疗法均不奏效, 生命危在旦夕之际, “幸遇川中有道高僧光厚老禅师,以其本身三昧真火运于大拇指 头为之烧病 ,透穴通脉,过关畅气,真火遍及全身血脉经络,不月而愈” 。此后,光 厚禅师又将净土禅法与天台宗法传给萧天石, 并嘱咐他遍参道家名师, 访求修持命功之法 与延生续命之术。 病愈之后的萧天石遵行光厚禅师的嘱咐,遍访群山,遇道必参,逢师必拜。在萧天石 至诚之心的感染之下, 不少道家丹鼎派的真人异士都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给予了他无 私的帮助。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萧天石致力于道家文化思想的参究与弘扬。因此可以说 这段经历是萧天石人生旅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正如刘征鸿先生所说: “吉人天相,盖欲留 其身以重振道家学术者耶?” 1943 年,三十五岁的萧天石偕同南怀瑾遍访僧道,曾参访岷山派罗门,师礼罗春浦 真人,而得陈希夷先天道秘旨;又从二仙庵无名子道人,学得北派真诀。 1944 年,萧天石调赴重庆中训团党政高级班受训,卒业之后便出任四川省灌县县长。 当时道教圣地青城山正好在其辖属范围之内。 于是他从青城山天师洞的李八百丈人得其南 宗真传; 后又通过易心莹道长得以尽窥藏经楼之秘籍, 并携出青城秘录及其他多种不传的 抄本。这些道教典籍都是道外之人难得一见的珍本,由萧天石收集珍藏,直至在道海玄 微一书卷五“道海外集”中详细披露。 1949 年,萧天石先生携带他在内地期间收集保存的大批道教典籍渡海到达台湾,最 初定居于台北。之后,他潜心专事著述,著作甚丰。先后著有道家养生学概要 、 道德 经圣解 、 道海玄微 、 人生内圣修养心法 、 世界名将治兵语录 、 禅宗心法 、 船山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39 页。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2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学术研究集 、 雍正御选语录与心灯录等书。其中, 道家养生学概要 、 道德经 圣解 、 道海玄微等现已在内地出版发行。 道家养生学概要一书分五大章,约 22 万字,是萧天石先生穷究道藏秘典数十年 所撰之杰作。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弥补了中国道学养生的空白。 道海玄微一书共六 卷,约 33 万字,是萧天石先生二十多年发扬新道学的不朽名著,其中所阐述的道家丹法, 直溯羲黄老庄,融贯三家,会通百派,可以说是独标一帜。 1953 年,四十四岁的萧天石创立“自由出版社” ,开始整理和出版从内地带到台湾的 道教典籍, 主编 道藏精华 系列丛书。 此丛书所收书以藏外道经为主, 达八百余种。 1956 年,萧天石出版道藏精华第一集,以后陆续出版至第十七集,费时二十余年。 1986 年,七十八岁的萧天石先生于 12 月下旬在台湾仙逝。张怀九(知本)老人曾赞 誉他“刊万世不刊之书,传前圣不传之学” ,称他为“当代道学权威”。老友南君怀瑾 特自美国亲撰挽联曰: “著伟人成功秘诀而扬名,退步学神仙,蓬岛归真君去也;在华阳 锦里相识而定交,伤心失益友,重洋痛哭故人稀。 ” 第二节 使命与立场 纵观萧天石先生的一生, 其前半生处在中国近现代最为动荡的时代。 近现代的中国经 历着沧桑巨变、内忧外患,政治经济上遭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国民饱受战争之 苦。文化上自鸦片战争开始,尤其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的传 入也使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三教之中道家、道教文化的衰微最 甚,因此如何应对时势,实现现代化以复兴道家文化已成为维系道教发展的的关键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 很多热心道教学问的人士积极探索, 加入到了改革和创新道教的事业之 中,萧天石先生便是最早扛起道家文化复兴大旗的先驱者之一。 从萧天石先生的生平经历来看,他在少年时代攻读经史兼及佛老,并对易学、老庄之 学有所感悟,于此打下了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传统 文化中,无论儒、释、道,都有一种一以贯之的“道统”意识,即当其文化传承受到外来 文化和社会世俗文化的冲击时,士人们都会纷纷起来“卫道” ,以当仁不让的大师气派返 本开新,弘扬传统文化。也就是这种“舍我其谁”的道统意识,促成了萧天石在以后几十 年间孜孜不倦,笔耕不辍。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4 页。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4 页。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52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1 - 在军校的三年学习中,萧天石得以博览群书、兼涉中西,后又得光厚禅师传授净土禅 法与天台宗法,之后四处游学,遍参道家名师,修持道教功夫。与此同时,萧天石深感近 代以来国事日非,道教文化亦随之式微,其自身一方面兼通儒、道、释三家,一方面又接 受过一些现代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具有兼通古今中外的头脑和眼光。因此,在接下来的几 十年里,萧天石致力于道家文化思想的参究与弘扬,扛起革新道教文化,即将道教逐步现 代化的大旗。 萧天石一生性情谦冲恬淡,旷达乐观,随遇而安,心胸袒荡,与人无争。他曾自题小 照云: “文山一遁叟,天地一沙鸥。日月炉中火,乾坤鼎上沤。 ” 也曾自述静趣诗云: “性天寂寂乐融融,顿入鸿蒙恍惚中;神化万千皆自得,乾坤浮水水浮天。 ” 又有小参 先天道诗云: “自得先天道,身在云水间。心同孤月静,神共白云闲。有意修玄鼎,无 心得大还。超然生死外,脱出五行山。 ” 由此可见其人生修养已达清虚无染、炉火纯青的 境界。 萧天石提倡新道学,力主“学道须自圣人起修” ,尤贵“平实本分做人”;而以“超 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与化为体,而与道合一” 为其纲宗。也曾经常说: “儒主 超凡入圣,须知超凡入圣后,尚大有事在!从圣起修,方能了道。佛主明心见性,须知明 心见性后,亦尚大有事在!从性起修,方能证道。了道证道,全是功夫,开悟透关,亦非 究竟。 ” 由此可见,萧天石先生对儒、佛两家的境界与功夫也有着深刻的体悟。 萧天石平生亦最重修持功夫,力主存养性灵,涵蕴心体,返朴全真。因此萧天石以精 通易、老、庄、丹家功夫见长,但同时又兼通诸家修心要义,并能圆融诸子,会通百家, 而归一于道。萧天石上承老庄与丹家而下开新派,一切以“道法自然”之自然主义为基本 法则,以道统一百家之要,复倡先天主义为修真之玄旨,以复人之真性情与真心灵,明其 本心本性而发展其良知良能。 他主张从自身行为与功夫上入道, 不崇尚文字理论而推崇功 夫行证,因此又提倡修道者要自求、自主、自修、自得、自由、自在、自悟、自证,并始 终坚持以自然主义为总纲。 萧天石先生深感复兴与弘扬道家、道教文化之重大,并始终以道家、道教为其立场与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3 页。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4 页。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4 页。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5 页。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5 页。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5 页。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5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归宿,一生都致力于弘扬道教养生学、倡导新道学、整理编撰道教典籍,并因此而享盛誉 于海内外。张知本老人曾称赞其为“当代复兴道家文化之健者” ,年过九十的两位老先 生赵恒惖、丁德明也曾联署撰书赞誉萧天石: “道肇羲黄,老庄而后传绝学,术宗河洛, 汉唐以来数一人” 。综上可见,萧天石先生对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贡献非常重大。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5 页。 萧天石: 道海玄微 ,第 544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3 - 第二章 道德经圣解的成书背景 在道德经圣解老子圣意阐微的自序中,萧天石先生署时间为一九六五年三月二 十日,因此萧天石先生于一九六五年春之前就已起笔撰写道德经圣解一书,直到一九 七九年七月道德经圣解正式出版,历时十余载,几经修改,可见萧天石于此费力之大、 耗时之久。考虑到二十世纪中国所经历的沧桑巨变和萧天石先生本人的人生历程,就道 德经圣解的成书背景而言,仅仅将之放到其成书的这段时间内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本文之写作特将其放置于二十世纪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 第一节 社会背景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武力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就此拉开了序幕。进入二十世纪,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已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 沉重的灾难。 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 一部分进步人士不断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知识, 提出了多种救国方案,并为实现这些方案而进行了多次不屈不挠的斗争。1911 年,辛亥 革命爆发, 虽然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但却推翻了清王朝的政治统治, 结束了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并初步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度, 把中国引向了 现代社会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社会经济,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一个曲折、 缓慢的发展过程后, 于 1936 年达到民国时期最高的经济水平,使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紧接着,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为沉痛的打击。 从东北地区, 到华北、 华东、 华南以至中原腹地,中国的社会经济、资源财富均遭到极为惨重的损失,使中国的现代化 遭受严重挫折,延缓了历史进程。随着域外思想文化的不断传入,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 化也经历着文化阵痛,原有的思想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1949 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四 十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发展大致以 1960 年为界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台湾由日本殖 民地社会转变为由中国管辖的社会,仍然处于农业社会。第二阶段,台湾社会是由农业社 会转变为工商社会,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台湾社会也逐步进入现代社会, 从而导致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阶级变化上:小农阶级所占比例显著下降; 劳工阶级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新的中产阶级开始形成。随着台湾社会逐步进入现代社会, 台湾社会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也由此产生。 萧天石写作 道德经圣解 的时间,即 1965 年至 1979 年,就处在这一多元化社会时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4 - 在这一多元化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三者都对台湾社会施加 了很大的影响,三种不同的文化相互较量,使得台湾社会文化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在精英 文化方面,台湾当局提倡中华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和传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把它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文化方面,西方和日本文化的影响尤为严重, 从麦当劳速食、 好莱坞电影到日本漫画和畅销企管书籍, 使台湾直接受到大众文化的强烈 影响。 在民俗文化方面, 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还保持着相当的地位。 从以上三个层次来看, 四十多年来, 由于受到社会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影响已经有所 削弱。例如在六十年代,台湾曾发生“中西文化论战” ,有人甚至提出全盘西化。在七十 年代,台湾当局为了巩固传统文化的地位,曾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但已力不从心。 由以上可以看出, 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的传统农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作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曾以其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主导一 切。 而在农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道德结构逐渐瓦解之后, 传统文化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 的发展。 在中国逐步进入现代社会的同时, 二十世纪的学者们也逐渐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 以下问题上来, 即适应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能否适应现代社会、 传统文化如何才能适应现 代社会、传统文化有何现代价值等等。这些问题也可归结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 这也是二十世纪的中国乃至台湾曾经并且正在进行争论的焦点。 与此同时, 如何使传统文 化适应现代社会并生存发展下去, 也成为了众多有担当意识的学者的重要使命。 萧天石先 生就生活这一沧桑巨变的历史阶段,其写作道德经圣解的时代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总结 与发展的时代,也是中、西两种文化对抗与交流的时代。 第二节 学术背景 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 中国社会经历着沧 桑巨变, 曾经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文化也在经历着强大而剧烈的文化阵痛。 原有的 思想文化一时断绝,域外思想文化纷至沓来,中外、古今、新旧思想颉颃激荡、纵横交流, 中国文化精神在这种艰难困境中寻求着新的出路。 面对这一文化危机, 人们作过取向各异 的选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派别,二十世纪中国曾经流行过的许多社会思潮,如民族 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等,也都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 民族主义思潮引起了学术界持久的兴趣, 学术界对其重要性也已达成高度共识, 将这一思潮看作是二十世纪中国各种思潮的底色。这一思潮萌发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 在“新文化运动”的导向下逐渐成形。此后,在“西化”和“重新估定一切”的现代化呼 声的激励下,民族主义逐步成为一股社会文化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5 - 民族文化复兴生成民族国家意识,凝聚民族国家认同,从而推动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复兴; 民族文化复兴必先得尊重、 理解并重新解释民族文化传统; 主张在融会时代精神和世界文 化的基础上, 推动民族文化民族国家现代化和民族文化现代化。 由此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 主义思潮讨论的不是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至于民族主义所倡导的以民族文化复兴推动现代化是否可行, 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 问题。对此问题,许苏民先生在他的古代圣哲的诡谲微笑论 20 世纪中国社会思潮 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文中指出: “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认同明末清初学者对君主专 制的批判及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