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楚国民族关系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楚国民族关系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楚国民族关系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楚国民族关系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楚国民族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蘸蕃罴甄j ! 曼;蟊量鼍纛蠢量壬量蕊_ = 善:妻,蠢黧巍j 盘z 5 鼍z 数量:蠢眩:蠢二+ i 囊篙! 毫静1 ? 篡z :搿x 鬻鬈二鬻j 鼎点嚣嚣,翟箸嚣。耋篙嚣黝墨:嚣:嚣鬻 。 一 ,一一一-一一“+ ,1 - 一。、= 学位论文作者:五扫厕 日期:2 咖年户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 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 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互红丽 日期:础年h 口日 春秋时期,民族格局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华夏族周边的少数民族开始迁入 中原内部,和华夏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文化素质较华夏文化低,并崇尚武力, 与诸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当两种文化发生碰撞时,以冲突,甚至是战争的方 式表现出来,这对于改变少数民族的落后状态是有利的。楚国在春秋时期占有重 要历史地位,在春秋时期的南北角逐中,楚国是南方各民族之雄。南中国的开发, 华夏文化的传播都和楚国的强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楚在南方的扩展,可视为中 国由东周分裂破碎的局势重归统一的部分基础,对于促进大一统方面作出了贡 献。 楚国在发展壮大之后,不断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征服战争,从而形成了局部 的统一,这种局部的统一形势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 融合。楚国在征服这些小国后,并不是采取灭之的政策,而是在这些地方设置县 制、迁移、加强管理等等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不仅扩大了楚国的地理范围, 而且使楚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为北上争霸创造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这 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南方各族华夏化的进程,促进了南方民族的融合,并且改 变了春秋时期的民族分布格局,为战国时期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楚族开始,到春秋时期楚国争霸局面,楚国与周边诸小民族都发生着复杂 的关系。楚国对外扩张活动,不但扩大了楚国的地理范围,而且促进了南中国的 开发和统一,特别是楚县制的建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楚县制的建立,使楚国政 治、经济和军事上出现新的变化和发展,楚国逐渐走上强盛的道路,以及楚县对 我国古代郡县制行政机构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春秋时期民族政策楚国县制 雾零夏黧藏薹冀墨罗絮:溪鬟要篡要鬻篓薹篓誓篙焉j 篆黧i 墓翟薹鬻:黧季曩蠢墨磊薯瑟;爱嚣:曼芝鞲:毫薹荔釜薹蠹爱鼍署露豢蠹曩誓露:誓囊豪 孙 | _ 1 ,一r 一l 1 h 4 i _ 一一一 m ”一、j “。”1 ti 一。”一”。: 一 - 一, ” _ _” a b s t r a t a b s t r c t i nt h e ee a s tz h o up e r i o d ,t h en a t i o nb e g a nad r a m a t i cc h a n g ei np a t t e r n ,h u a x i a 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i e sb e g a nt om o v ea r o u n dw i t h i n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a n dh u a x i am i x e d t o g e t h e r s i n c ec u l t u r a lq u a l i t i e so fm i n o r i t i e sw a sl o w , a n da d v o c a t e df o r c e ,w h i c h w i l t sv e r yd i f f e r e n tf r o mz h ux i a , w h e nt w oc u l t u r e sc o l l i d e , c o n f l i c t , a n de v e nt h e m o d eo fw a rh a ds h o w n ,t h i si s c h a n g i n gt h eb a c k w a r d n e s so fm i n o r i t i e si s a n e n a b l i n g c h u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g r o w t h , t h ec o n t i n u e dr i g h tt ol a u n c hw a r so f c o n q u e s tn e i g h b o r i n gm i n o r i t i e s ,w h i c hf o r m e dap a r t i a lu n i f i c a t i o n , t h i sr e u n i o na n d f u e lt e n s i o n sw i mt h el o c a lh i s t o r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o n t i n u e d c h u , a r e rt h e c o n q u e s to ft h e s es m a l lc o u n t r i e s ,n o tt oe l i m i n a t et h ep o l i c y , b u tt os e tt h ec o u n t y s y s t e mi nt h e s ea r e a s ,m i g r a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a n d s oc o n d u c i v et on a t i o n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p o l i c y , n o to n l ye x p a n d e dt h eg e o g r a p h i cs c o p eo fc h u , b u ta l s oc h u c o u n t l d f f se c o n o m i ca n dm i l i t a r ys t r e n g t hg r e a t l yi n c r e a s e d ,f o rt h en o r t ht oc r e a t et h e m a t e r i a lb a s i sf o rh e g e m o n y , 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l y ,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 s ep o l i c i e s , p r o m o t e 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s o u t ha l lc h i n a , a n dp r o m o t e dt h es o u t he t h n i cf u s i o n , a n d c h a n g e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n a t i o n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p a a e r n , a st h e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p e r i o dl a i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g r e a tu n i t y f r o mt h eb e g i n n i n gt o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t l r r mp e r i o dr i v a l r y , c h ua n dv a r i o u ss m a l l e t t h n i cg r o u p sh a v et a k e np l a c ea r o u n dt h ec o m p l e xr e l a t i o n s h i p c h ue x t e r n a l e x p a n s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 ,h a se x p a n d e dt h eg e o g r a p h i cs c o p eo fc h u , b u t a l s op r o m o t e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u n i f i c a t i o no fs o u t hc h i n a , i np a r t i c u l a r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 c h uc o u n t ys y s t e mh a s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c h uc o u n t yb u i l dt h e s y s t e ms ot h a tc h u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a n dm i l i t a r yo n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n e wc h a n g e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s ,c h ug r a d u a l l yt o o kt h em a do fp r o s p e r i t y , a n dt h ec o u n t i e so f a n c i e n tc h uc o u n t ye x e c u t i v ef o r mo ft h es y s t e ma n dm e a n i n g k e yw o r d s :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t i m e n a t i o n a lp o l i c y c h u c o u n t y s y s t e m i i 震鬻慧麓蘩譬黧? 置翟霉霉哆譬霹骚孥翟;甄j 鼍螽鬻毒i i 嚣蠢:i 蠹! 善西:量蠹蔓孑笼:麓麓爱蠹蠹囊羔。蠹:毫曼飘毒:露j 翰? 。笆j 蠹燎叠 4 1 p p 一札d 一* 一 一一十,。r j 岫一h 一”“5 m 。”9 ”j 。一” ,l , , :一 一n一 一。一, -。 一一 一 :二二一r 二二r :2 ,。:二j 二一 目录 目录 引言1 本课题的研究状况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 本文的目的与意义3 1 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4 1 1 春秋时期的民族格局4 1 2 华夷对立的背景7 2 春秋时期楚国周边民族分布和楚国的发展1 1 2 1 楚国的历史1 1 2 2 楚周边民族分布1 3 2 3 楚国的发展1 4 3 楚征服战争与民族政策”1 6 3 1 楚灭国概况1 6 3 2 楚的征服战争1 7 3 3 楚的民族政策2 2 4 从楚县看楚的民族政策2 8 4 1 楚县的建立2 8 4 2 楚民族政策的影响2 9 结语3 5 参考文献3 6 i 引言 己i 言 丁i 口 ( 一) 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先秦时期。中国地理疆域广大,地 理环境复杂,气候和土壤也都因地而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民族, 并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生活在中华 领土上的各族在长期的历史交往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亲密关系。 我国最早的正史著作史记专门将“匈奴、南越、东越、朝鲜和西南夷 等周边民族列为专传,以后的正史和别史中也都能找到有关四夷民族活动的丰富 记载,以及一些考古工作的进行,为我们研究先秦的民族关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的专著和论著,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民族迅速形成并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华夏民族的形 成,对后世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 2 0 世纪以来,一些从事民族史研究的前辈,如王桐龄先生1 、林惠祥先生2 、吕思 勉先生3 、宋文炳先生4 的中国民族史,张其均先生著有 中国民族志5 ,吕 振羽先生有中国民族简史6 。到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对中国民 族史研究的热潮,在论文和专著方面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绩。还出现了专题性的 著作,如田继周先生7 、徐兴祥先生8 的著作,两人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完 成了自成一说的体系。此外还有杨向奎9 、陈玉屏m 、丁德科、王钟翰1 2 、翁独健 3 等等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建国以来,楚文化研究成为热门,出现了很多著作, 关于楚国的专著有:张正明先生的楚史论丛1 4 、何浩先生的楚灭国研究1 5 、 1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m 】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 9 3 4 2 林惠详中国民族史【m 1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9 8 3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m 】北京:东方出版社,1 9 9 6 4 宋文炳中国民族史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3 5 5 张其均中国民族志【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2 8 6 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 m 】上海:三联书店,1 9 5 0 7 田继周先秦民族史【m 】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 9 8 8 徐兴祥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羁寮政策研究 m 】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 0 0 3 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 9 8 9 吣陈玉屏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m 】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 0 0 3 丁德科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 0 0 3 比王钟翰中国民族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b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1 张正明楚史论从【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8 4 b 何浩楚灭国研究【m 】武汉:武汉出版社,1 9 8 9 1 引言 李玉洁先生的楚史稿1 、魏昌先生楚国史等等2 。 2 0 世纪8 0 年代后的优秀论文,主要有丁汉儒的民族的形成问题3 、熊锡 元的地缘关系的形成是民族形成的基本前提4 、吴永章论楚国的民族关系 5 等等。总结这些论文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关于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方面;第二类主要是关于夷夏之辨方面的。这些论著都取得成就,并且相互补缺, 为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来源。关于民族关 系和民族政策方面的论文,田继周6 先生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有很大成就,张正明7 、 周伟洲8 、瞿林东9 、陈筱芳1 0 等等也有很多优秀的论文。关于夷夏观方面,我的导 师姜建设先生的夷夏之辨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1 1 对我的启示很大,陶旭坦、王 宁”等等,关于这些方面的论文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和其他相关科学研究方法,拟在探 讨春秋时期楚国和周边民族的民族关系,它们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从民族政策 和民族交往中看民族的融合,从局部的地区性的统一走向大统一,从各族人民之 间的交往中来阐述融合。 文章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一下春秋初期的民族关系和华夷对立的背景。先秦 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关系呈现所谓“北狄、“西戎一、“南蛮一、“东夷”和华夏 的五方格局,他们分布在华夏族的周围。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微,四夷交侵,不 断发生冲突,春秋时期形成华夷对立的局面。 第二部分,论述楚国的历史发展和周边的民族关系。楚国的形成和楚国历史 发展,与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都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楚国历史发展,伴随着对 周围少数民族的占领和融合。 第三部分,分析一下整个春秋时期,楚国对周围少数民族的征服战争,论述 在被征服国中楚国采取的民族政策。楚在征服南方小国后,并没有将其灭之,而 1 李玉洁楚史稿 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8 8 2 魏昌楚国史【m 】武汉:武汉出版社,1 9 9 6 3 丁汉儒民族的形成问题 j 】甘肃民族研究,1 9 8 2 【3 ) 4 熊锡元地缘关系的形成是民族形成的基本前提阴云南社会科学,1 9 8 2 ( 6 】 5 吴永章论楚国的民族关系【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 9 8 8 ( 4 】 参见田继周周时的民族和民族政策【刀思想战线,1 9 8 5 ( 2 ) 夏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阴民族研究, 1 9 8 5 ( 4j 夏族的形成及更民汉族【月民族研究,1 9 9 0 ( 4 ) 夏商周王朝和“诸夏”的民族政策【j 】中国历 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 9 9 3 。7 张正明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j 】民族研究,1 9 8 3 【5 ) o 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j 】民族研究,1 9 9 5 ( 6 】 9 瞿林东论春秋时期各族的融合明学习与探索,1 9 8 1 ( 1 ) m 陈筱芳春秋华夷关系以及华夏族的最终形成【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9 6 ( 2 ) 姜建设夷夏之辨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阴史学月刊,1 9 9 8 ( 5 】 旺陶旭中国古代夷夏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阴中州学刊,1 9 9 3 ( 5 】 h 王宁夷夏关系新论叨东岳论丛,1 9 9 4 ( 6 ) 2 露纛臻鬻雾:嚣臻:薹黧:翟i :黧? 黑孑器置:荔奠罨未孑”善:篓:麓:意魂乏;。童穗。羔蠹j l 斑二二霉篡,:量,i 0 荔蠹鼍旁誓鬈一:。泛臻嚣窘露o ;:了篇 蠹篓i 薯曩皇0 j 曩:毫= 篓+ :。= 量z i 二嚣搿”了7 鼍。,二:“篡:嚣? ? 公:= ,o 鬻意。:o ”:一一? 二= j 搿= 一= o 竺。瓣:二? _ :,二羞:一一,磊;孙:5 一“一”一一 ”m, 。一。_ 。 一 一。 , _ “ 。 一 。 一:。_ :日日e 。_ _ 。一一。_ - h - _ - _ _ - _ _ - - - - - _ _ k :- h - _ - f m h _ - 。e _ 口- d 目- | _ d e j _ _ 目_ j 口_ t e l = e 二一 引肓 是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民族政策,这对于局部统一和民族融合是有利的,从 这点来说,楚的民族政策是值得肯定的。 第四部分,论述一下楚国在征服国中设置县制的情况,并从县制的成功设立 方面看楚国在些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影响。楚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本国实力的增 强,同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改变了春秋时期的民族格局。 在材料选用上,充分利用先秦文献资料,以周礼、国语、左传、诸 子、史记等文献资料为主要资料,还关注出土文献、实物资料等,力求做到 谨慎对待,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本文的指导,用科学的逻辑方法来推理和论证。 本文把华夏族和少数民族的统一看成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融合过程,把人为的 强制性的政治措施看成是民族关系发展的催化剂。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率先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作为连接华夏国家和少数民族的纽 带,使周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带领周边少数民族逐渐和华夏族 接触,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 ( 三) 本文的目的与意义 对于先秦时期的史料,存在一个真伪难辨和严重不足的问题,所以对于这个 时期的研究相对来说就显得有些薄弱。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民族思 想对于后世封建社会的民族政策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后世的历史依据。要了 解中国民族史,了解民族的变迁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以及民族分布格局的变化,就 必须要了解先秦时期的民族状况。本文拟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并在前人研究基 础上,利用出土的考古文物和考古资料,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尝试对于楚国的 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做个补充,试着理清楚国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 重在分析楚国的县制和其影响。 楚人立国大约八百年,地域也不断开拓,南方大部分都属于楚的疆域,春秋 时期,楚是南方各族的霸主,并且楚还不断北上称霸。楚在南方的扩展,是春秋 战国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基础,在历史上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地位。历史学界和 考古学界对于楚国的历史都做出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为研究楚的历史创造了好 的开端。楚国历史本身存在着复杂的历史现象和问题,如楚国对于一些小国是否 征服,以及还有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没有直接的历史资料等等,这些都值得继续 研究探索,将楚国的历史研究向更深一层次推进。 3 l 眷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1 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民族 这个词古代汉语里没有出现,而用“人 、“种人 、“族类 、 “部落 、“种落”等词表示。1 8 9 9 年,梁启超先生最先引用“民族 这个词, 他在东籍月旦一文中说:“东方民族,无可以侧入于世界史中之价值,此在 日本犹可言,若吾中国则安能忍此也。 首次提到民族一词。1 9 1 3 年,斯大林在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对民族下定义,即民族指有共同地域、共同语 言、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社会共同体。翁独健 先生认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对于民族形成的四要素的概括是科学的、正确的。他 在中国民族史纲要一书中提到民族可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民族指 具有或某种程度的具有民族特征的社会共同体,不管他处于原始社会、阶级社会, 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狭义的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期 形成的,国家的产生则是它形成的标志。 中华民族是一个复合体,其中最主要的主干当然是所谓“华夏族 ,居住在中 原地区。其实早在夏商之时,我国已存在着夏族或华夏族及其四方夷蛮戎狄五大 民族集团,周时,这五大民族集团继续发展。华夏族分布在南至长江、北至长城、 中沿黄河的广大地区,人数比较多,文化比较高,社会制度发展成高度发展的奴 隶制,并从奴隶制发展为封建制,其地域范围不仅包括周天子的王畿,也包括卫、 齐、鲁、燕、晋、宋、陈、蔡、许、曹、邢、虢、虞、郑、芮、梁、申、杞、魏、 秦、随、邓等诸侯国,称为“诸夏一,到了春秋之后,楚国实现华夏化,蜕变为 华夏国家之一的诸侯国。 华夏族四周居住着夷蛮戎狄等民族集团。礼记曲礼记载有:“东夷、北 狄、西戎、南蛮。 对于其分布,礼记明堂位记载:“九夷之国,东门之外, 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西南上; 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 这些是古人对周边民族分布的总概括,实际 上,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也有蛮夷戎狄,边地也有中土人士,只是被忽略过去了而 己。 1 1 春秋时期的民族格局 自春秋开始,民族分布格局由于北部和西部的戎狄民族纷纷南下东迁而发生 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广泛的分布于周王室各诸侯国境内或周边,华夷民族交错分 布的局面形成。从史料上来看,当时的情况大致如下:齐国东接淮夷,北邻山戎, 西与卫相连;卫国东接齐,南连郑宋,西面和北面均为戎狄;鲁国南邻淮夷,西 4 1 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接齐,西南连宋,东邻大海;宋国南,东面有陈蔡依附或夷邦小国,北接鲁卫, 西连郑国;燕国地处偏北,与山戎接壤,常受到山戎征伐;晋国地域辽阔,四周 和境内都有大量戎狄杂居;秦在西戎之地,而南方的楚国则兼并了庸、百濮等蛮 国,势力十分强盛,觊觎中原,与中原的交往与融合不断扩大。周边少数民族的 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北方民族:史记匈奴列传:“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荤粥,居于北蛮。 随畜牧而转移。 夏代,荤粥与夏为邻,并有密切交往。商代,北方有土方、鬼 方。春秋以后,北方的民族或称“狄( 翟) ,或称“戎 ,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民族系统是獬狁、犬戎、狄,又分为下面几个分支:( 一) 赤狄,位于今山 西省,东掠今河南北部,到今山东、河北两省境内,大致等于今黄河北岸,( 二) 白狄,今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及其以北的内蒙古地区,它的支属鲜虞( 今 河北正定) 、肥( 今河北藁城) 、鼓( 今河北晋县) ,已达到河北石家庄一带了。 ( 三) 长狄,亦称“郧瞒,春秋时常出没于东方鲁、齐、卫、宋诸国之间。这 三支狄人战国时称为胡和匈奴。另一个民族系统是肃慎、貊、貉、山戎,战国时 称为东胡。对于他们的分布,前者偏于西,后者偏于东。不过,在春秋以后的发 展中就很少称戎了,而称狄、赤狄、白狄、长狄。从春秋左传这部书中可以 看到,在鲁庄公三十二年( 前6 6 2 ) 始有狄称。在此以前称北方民族为戎、北戎、 山戎;也就是说春秋初期以后便明确称狄了。 东夷: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东夷有: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 风夷、阳夷。他们迁到淮河流域,即为淮夷,渐渐进居中原。西周时期,东夷记 载最多的有淮夷、徐戎。淮夷是分布在淮河中下游的夷人,徐戎是居于徐泗一带 的夷人。春秋和战国时期,东夷具体所指为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安徽、江苏一 带的夷民。这时的东夷之国大致有任( 今山东济宁南) 、宿( 今山东东平东稍南) 、 须句( 今山东东平东南) 、颛臾( 今山东费县西北) 等分布在济水流域:莱夷( 今 山东昌邑东南) 、莒( 今山东胶县西南) 、根牟( 今山东沂水) 分布在胶东半岛; 郯( 今山东郯城西南) 、介( 今山东南、安徽萧县北) 在山东南部;淮夷( 今江 苏淮安、涟水之间) 、徐夷( 今安徽泗县西北) 分布在淮、泗之间。舒夷各部在 今安徽中部舒城至巢县一带。经过春秋战国,东夷与华夏长期交往,甚至杂处, 其差别越来越少。上述各东夷国相继被“诸夏 灭后,也就纳入华夏族的范围了。 至战国末年,特别到秦统一后,“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 ,1 秦以后的东夷,不 再指淮泗流域和山东半岛的居民,而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日本等地的民族 了。 1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东夷传【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5 l 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戎:西戎是对西方民族的泛称。西戎之中又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大略有: 骊戎,春秋时居晋国的附近,今山西南部;邦戎冀戎,在今甘肃天水、甘谷一带; 扬拒、泉皋、伊洛,杂居在今伊、洛两水流域,;陆浑戎,本来居于秦、晋之间 的瓜洲( 即陆浑) ,因受秦人所迫,迁到今洛阳东部嵩县境内,仍称为陆浑;蛮 氏之戎,一名茅戎,亦称“戎蛮 ,亦属伊洛地区,今河南伊川县境。春秋末及 战国时,又有繇诸( 在今甘肃天水县附近) 、绲戎( 即昆夷,今甘肃陇西附近) 、 义渠( 今甘肃宁夏附近) 、大荔( 在今陕西朝邑县附近) 、乌市( 在今甘肃凉县附 近) 、朐衍( 未详何处) 等等多在陕西和甘肃两省境内。这可以看出,西戎某些 支属已深入华夏腹地,甚至居于周都洛邑附近。经过春秋几百年的融合与战争, 各戎支深入诸夏腹地,与其关系更加密切,到春秋晚期,与诸夏的战争失败而融 合于华夏,蛮氏为楚所灭,陆浑为晋所灭,骊戎之地初属晋后属秦,被灭诸戎, 大部分变为晋人楚人的编民。 南蛮:南蛮集团包括许多民族,南方民族相继或同时存在的族称主要有荆蛮、 越、庸、濮、巴、蜀等等。 荆蛮:又称蛮荆,也称荆楚。如太伯、仲雍“亡如荆蛮,宣王时“蛮荆 来威 1 ,“荆者楚也,“荆,楚本号,后改为楚一2 ,居于今河南省南部和湖 北省一带。随着楚国的发展和强大,它兼并了居于荆州的许多华夏族和荆蛮的国 家和部落。 越:越是周时我国南方的一个大族。春秋时,居于长江以南和沿海一带。越 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宣公八年( 前6 0 1 ) ,即周定王六年。这一年,楚王巡其 东疆,“盟吴越而还。越国在战国初被楚所灭,但越族并没有消亡。战国后期, 称为扬越、百越,其领域北至淮河、东南至海、西与荆州以鄱阳湖为界,包括今 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及广东等省。 庸:最初大概是“荆蛮的一部分。春秋时期,它是个小国。由于接近华夏, 较早的接受华夏文化,在被楚国灭后,也与楚人一样融合与华夏了。 濮:濮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最初活动于商王朝的西南,即豫北、鲁西一 带。西周时期,濮人散居在楚的西部、南部、和东部,濮人还处在比较松散的氏 族部落时期。杜预春秋释例云:“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邑 落自聚,故称百濮也。杜预这里所指的是春秋中期南迁后的百濮。楚人伐濮后, 濮人被迁到川、鄂交界的山区。 巴:古代巴国最早活动于汉水流域。后来和发祥于湖北长阳假山一带的土著 融合。后巴可能受到楚的威胁,逐渐向西迁移,控制了长江上游从重庆涪陵到瞿 1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2 杜预春秋左传正义【m 】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3 同上 6 l 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塘、巫峡地段,北与秦邻,东北近邓,东下与楚之秭归接壤,腹地在川东一带, 但这里的巴已经是属于战国时期了。 蜀:蜀初在汉中、南郑一带,与巴为邻,后来向四川西部延伸。春秋时期, 关于蜀的记载几乎不见,战国时与秦发生关系,后成为秦的一部分了。 1 2 华夷对立的背景 1 2 1 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 从上述华夷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春秋时期华夷五方格局基本形成。各民 族具有自己的“个性 和“特质,即各民族表现在语言、地域、经济、文化心 理方面所表现的多样性。同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所形成的民族共同 体的一体化趋势。这种相互融合、相互同化的历史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经开始了, 只是发生在个别地区的局部区域性融合,到春秋初年,民族格局的大变动加速了 这种一体化趋势的进展。 从历史上来看,华夏族不是从来就有的,她是杂糅四方的蛮夷戎狄而形成的。 关于华夏族的形成问题,学术界已有大量成果,在此不再赘述。起初四夷和华夏 族只是居住空间上的不同,彼此之间了解不够,也没有民族歧视意识。随着历史 的发展,华夏族凭借本身优越的条件,经济文化发展起来,而四方各族仍然很落 后。面对自己的落后,四方各族产生了自卑感,并且由于四方各族实行的是游牧 经济,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农业经济比游牧经济相对稳定和富庶,单一 的游牧经济需要从农业经济中得到必要的补充,中原地区对北方游牧民族具有强 烈的吸引力,刺激他们开始向中原地区进军,与华夏族杂居在一起。当时华夏国 家也在不断扩张和相互兼并,与夷狄展开了不断的资源争夺战争。华夏族与四方 民族之间矛盾激化,一时造成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的政治局面1 。 此时周王室衰微,周王室分封的数百个诸侯国中先后逐渐崛起五个大国,他们先 后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大大激发了诸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优越感。而处于 四方的夷狄也对于华夏文化存在偏见。夷夏之防突然变得很明显,尊卑亲疏观念 也变得十分强烈,于是,华夏与周边少数民族相对举的五方格局局面形成。 中原和周边少数民族都需要对方的资源和物产,用以满足自己日益扩大的经 济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了中原与周边民族的 互补的背景,使中原与周边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密切交往的关系。并且杂处局 面的出现,增加了各族彼此的了解,从文献资料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大 量关于四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记载。由于四夷相较中原经济和文化落后, 1 【清】阮元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m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出版社,1 9 5 7 7 l 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以及中原地区保卫自己的生存空间等原因,中原地区与四方各族的矛盾和战争渐 多,民族偏见和歧视也渐多,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主要是中原地区和四方各族之 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但是,经过夏商 周三代的交往和融合,在四夷内部已经产生了与华夏族和合的特性,这种和合性 随着他们的融合交往的扩大而不断扩大,民族间的差异性在减少,共同性在扩大 也是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特征和趋势。 可以说春秋时期打破了西周时期形成的较为固定的民族格局,是一个政治上 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重新分化组合的时期。正是由于 民族融合的趋势,华夏文化不断深化,内迁的和中原杂处的夷狄或是靠近中原, 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逐渐接受华夏文化。春秋时期,秦、楚、吴、越 等一些国家还被视为是少数民族国家,他们虽被视为夷狄,但与夷狄部族在文化 形态上并不完全相同,正在向华夏文化转型。特别是楚国,在与周边民族发生关 系的过程也是其实现华夏化的过程。楚人北上,和中原地区发生激烈的冲突,对 中原地区造成威胁,也在这种激烈碰撞对抗中楚国更多的吸收了华夏文化,最终 实现了由夷变夏的过程。在楚国活动的广大地域中,尚有濮、越、巴等交错杂居, 随着楚国势力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北上和南下传播途径,这些国家也在不断发生着 民族间的混杂、融合、分解,但最后通过楚国这个中间媒介而最终融合于华夏国 家,所以说,在华夏族的成长过程中,楚国为其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楚国的历 史地位不容忽视。 1 2 2 华夷对峙局面 春秋初年,周王室衰落,社会出现动荡的局面,华夏族的优越文明吸引着周 边少数民族,他们纷纷内迁。春秋时期,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冲突不断,首先 表现在军事上,最为激烈的是北戎与华夏之间频繁的战争。周王室衰微,大国之 间也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许多小国和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开始被强大的邻国 以暴力手段消灭或者被迫迁移,北狄和西戎命运差不多,都因处于秦晋之交而被 逼迁徙,北狄迁徙到晋北、太行山一带,使狄族人民有可能广泛的参加中原地区 的活动,狄人侵入华北平原后,狄族开始深入邢、卫地区。狄不断强大,不断深 入华夏境内,僖公三十一年,狄人攻伐卫国,卫迁到帝丘。于是,狄人长驱向 东,侵入鲁、宋、齐、卫2 ,分别于僖公三十年、三十三年;文公四年、九年、 十年、十一年、;宣公三年、四年侵齐,文公七年,狄人侵鲁西鄙,文公十三年 侵卫,文公十年时侵宋,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和人民带了了极大的灾难。 1 位于开州西南二十里濮阳故称。 2 指迁入河南的卫 8 l 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在狄入侵宋的时候,楚国的势力也向宋蔓延,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 不绝若线。川的局面。楚国一方面进行兼并战争,一方面开始与华夏国家争夺霸 主的地位,利用周王室的衰微之机,把矛头指向中原地区,目的的是为了掠夺土 地和人口,左传庄公六年记述:“楚文王伐申,过邓还年,楚子伐邓。十 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其间楚还先后“败蔡师于莘 2 ,“楚子如息,以食人 享,遂灭息 。3 楚通过吞并了申、息、邓诸国,打开了北进中原的大门,接下来 不断“伐郑”、“侵郑”,相继灭掉淮河流域和南方许多诸夏国家,对华夏构成威 胁。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据史料统计,左传所记春秋2 4 2 年间,晋楚交兵1 7 次,秦晋交兵1 8 次,秦郑交兵4 9 次,郑宋等弱国家受害犹烈,郑遭兵灾7 2 次, 宋遭兵灾4 6 次,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与政治秩序。 春秋时期的华夏族和少数民族冲突还表现在文化冲突上,主要表现在“夷夏 之辨”上,这方面的论著很多,讲述的也很详细。查看关于先秦文献资料,可以 看出史记作者司马迁第一次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情况,及后来后汉书也有 详细的记载,真实的揭示了少数民族的特性,诸如服饰、习俗、饮食、语言和生 产方式等各方面和华夏族的差异,此前的文献则鲜有这样详细的介绍,说明了春 秋以后,华夏族和少数民族的接触的频繁以及对于彼此的了解。正因为他们之间 存诸多不同,在两种文化发生突然激烈碰撞时,在形式上表现为冲突不断和歧视 态度,甚至是双方的兵戎相见。这从史料上可以找至l 。h 艮多记载,如“初,平王之 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日: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其礼先亡矣。m 4 这个材料反映了华夏族自认为有别于少数民族,并且表现出歧视少数民族的态 度,周大夫路过伊川,看见这里的人披着头发墓祭,并说这里的周礼丧失了,不 到百年后,这里将为戎人所有了,把周边少数民族视为没有“礼制 的地方。像 这样歧视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呢,不可弃也5 、 。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6 、“夷狄不言正、不正。 1 7 其实,不单是华 夏族对于少数民族有歧视的态度,四夷民族也对华夏文化存在偏见,如史记秦 本纪中: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 o 【清】阮元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m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5 7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庄公十年 m i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庄公十四年【m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十一年【m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闵公元年【m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四年【m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7 【清】阮元春秋毂梁传鲁文公兴元年【m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5 7 9 i 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故使由余观秦。亲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日:“使鬼为之,则劳神矣。 使民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礼乐诗书法度为政,然 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 ”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 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 日益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天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 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灾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天 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 治 这则材料说明,从夷狄的角度来看,华夏的礼乐和法度的文化并非是先进的,而 是衰亡的表现。华夏族和少数民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冲突当然在所难免。 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国在“尊王攘夷 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名义上是为了驱 除夷狄的入侵,维护正统,实质上是各有各的打算,企图取而代之。所以战争不 可避免,一方面是华夏诸侯国联合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另一方面是各诸侯国为争 霸主地位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不断,有时也表现为两种战争的同一。但无论哪一种 战争都对当时的形势有很大的影响。华夏族与四方民族之间矛盾激化,甚至武力 相对,但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只要发生碰撞和联系,就会伴随着同化的趋势, 只不过融合的趋势晚于武力的较量。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来下,杂处就成为 融合的一个必要条件,有了接触与碰撞,才会彼此发生改变,才能由原来的差异 性走向共同性,当然这种改变是一个自然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春秋时期融合的 主要是内迁的和中原杂处的夷狄或是靠近中原,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 族。当时,华夏族文明优越于周边各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对周边少数民族有着强 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随着周边民族入住中原时间一长,与中原以农业为主的华 夏族同处日久,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开始定居,从而改变了他们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楚国也被卷入大国争霸中,一方面同中原诸侯国争夺霸权,另 一方面也不断兼并周边的民族,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增强实力。待条件成熟 后,积极向中原文化靠近以争取正统。无论其目的何在,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到, 正因为这样,一些纯粹意义上的与中原文化特征迥然不同的南方少数民族部落才 有机会接触到华夏的先进文化,从而融合于华夏文化之中,楚国在这方面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楚国本身的发展过程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最终融合于华夏国家, 楚国正确的民族政策的实行,把华夏国家的文明带到少数民族之中,客观上促进 了民族的融合。 1 0 霉罩誊零鬻嚣:;薹! i 鬟譬:? i :z ? ? 篓雾:墨二毒笺i :i 篓:i ;i 釜;三:罴荔:巍;篓i 量:兰i 。轰豢j 叠j 苷:墨;i 。z j 童舅毫j j w 2 :1 荔:i j :? 焉曼! 一:囊积z 巷;适窖? 曼野:葛:旁芝季 蒜o ;,” 删p 。一州“_ u 一嘶“一“。“。1 1 ? 一? 。? 。 一 2 春秋时期楚国周边民族分布和楚固的发展 2 春秋时期楚国周边民族分布和楚国的发展 2 1 楚国的历史 关于楚国的族源,历来众说纷纭1 ,史记楚世家里记载:“楚之先祖 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楚是发迹于中原地区的一 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集团。楚族的祖先为季连,如史记楚世家中有“季 连,芈姓,楚其后也。 季连南徙后,从南方习俗,被华夏国家称为蛮夷、蛮荆。 殷商时期,商王朝不断对周边民族进行征服战争,荆楚地区也常被征讨,到商灭 亡,这种战争不断,其中最激烈的一次就是诗商颂殷武中记载的“挞彼 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衮荆之旅 ,同时,商王朝的文化也传播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