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宜兴蜀山古南街枕山临水型民居空间形态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宜兴蜀山古南街枕山临水型民居空间形态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宜兴蜀山古南街枕山临水型民居空间形态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宜兴蜀山古南街枕山临水型民居空间形态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宜兴蜀山古南街枕山临水型民居空间形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蜀山古南街是明清时期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有着五千年的陶瓷烧制历史,并 于1 9 9 6 年评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陶瓷生产 不但形成了当地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决定了蜀山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构成独具特 色的生活文化。 本文以蜀山古南街民居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采访当 地居民、实际测绘、借鉴对比等方式,并结合实例深入分析研究蜀山古南街单户民居和 群体民居组合的空间形态,包括陶瓷的生产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民居空间形态的影 响,以及民居与山水环境的结合方式。 文章共分五章,分别对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一章提出本课题 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第二章归纳和整理蜀山古南街的客观综合环境,以及蜀山古南 街民居的历史发展,并提出了蜀山古南街与地形结合的三种民居空间形态。第三章和第 四章为本文重点,着重分析蜀山古南街单户合院民居的空间构成,并探讨其背后的形成 原因,解析了单户合院民居如何演变为有机的整体空间,揭示了微观的建筑组织规律和 宏观的蜀山古南街的空间形态的关系。第五章将浙江三卿口窑村民居与其对比,既增加 了一种研究类型,也希望通过两地民居的对比,分析研究民居空间形态的差异以及背后 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蜀山古南街;枕山临水型;单户空间;群体;陶瓷 a b s t r a c t a b s tr a c t a n c i e n ts h u s h a ns o u t hs t r e e ti st h em a j o rc e r a m i c sc e n t e ro fy i x i n gi nt h em i n ga n d q i i 】g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h a sf i v et h o u s a n dy e a r so fc e r a m i cf i r i n gh i s t o r y , a n di tw a sa s s e s s e d a st h eu n i t st ob ep r o t e c t e di n19 9 6 a n c i e n ts h u s h a ns o u t hs t r e e t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a n dr i c h 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c e r a m i cp r o d u c t i o nn o to n l yf o r m st h el o c a l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 ,b u t a l s od e t e r m i n e st h ew a y p e o p 】el i v ei na n c i e n ts h u s h a ns o u t hs t r e e lt h u sc o n s t i t u t eau n i q u e l i f ec u l t u r e 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s p a c eo fa n c i e n ts h u s h a ns o u t hs t r e e ti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 t h r o u g ht h ec o l l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r r 】e n t s ,i n t e r v i e w sw i t hb c a lr e s i d e n t s ,t h ea c t u a l r m p p i n g r e f e r e n c ec o n t r a s t , e t c ,a n dt h i sp a p e rc o m b i n e sw i t he x a m p l esa l i a l y s i n gt h e a n c i e ms h u s h a ns o u t hs t r e e tr e s i d e n t i a ls p a c ef o r m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i m p a c to fc e r a m i c s p r o d u c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a n dl i f e s t y l e t o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s p a c e ,a sw e l la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s t y l e b e t w e e n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a n dt h em o u n t a i ne n v i r o n m e n t t l 硷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d e s c r i e st h er e l a t i v ec o n t e n to ft h e a n c i e n ts h u s h a ns o u t hs t r e e tr e s i d e n t i a ls p a c e t 1 硷f i r s tc h a p t e rp r o p o s e st h es t u d yo b j e c t s a n d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t b es e c o n dc h a p t ers u m r m r i z e sa n do r g a n i z e st h ea n c i e n ts h u s h a ns o u t h s t r e e f si n t e g r a t e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sw e l la si t s h i s t o r ya n dp r o p o s e st h em o u n t a i nt e r r a i n r e s i d e n c eo ft h ea n c i e n ts h u s h a ns o u t hs t r e e t t h e 廿1 i r da n df o r t hc h a p t e ri st h em a j o rp a r to f t h i s p a p e r ,w h i c hw i l lf o c u so na n a l y s i n gt h es i n g l e - f a m i l yr e s i d e n t i a lc o u r t y a r ds p a c e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t h ea n c i e n ts h u s h a ns o u t hs t r e e t ,a n de x p l o ri n gt h er e a s o r l sb e h i n dt h e f o r m a t i o n t h e ya n a l y s i st h ec o u r s ef r o mt h es i n g l e - f a m i l yr e s i d e n t i a lc o u r t y a r dt ot h eo r g a n i c 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o v e r a l ls p a c e ,a n dr e v e a l e s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l a w so fm i c r o 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t h eo v e r a l ls p a c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a n c i e n ts h u s h a ns o u t hs t r e e t t 1 】cl a s tc h a p t e rc o m p r i s e sz h e j i a n gs a nq i n g k o uc e r a m i c sv i l l a g ew i t ht h ea n c i e ms h u s h a n s o u t hs t r e e t , n o to n l yi n c r e a s i n gar e s e a r c ht y p e ,a n da l s oh o p i n gt h a tt h r o u g ht h es p a c e b e t w e e nt h e m , a n a l y s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r e s i d e n t i a ls p a c ef o r m , a sw e l la st h er e a s o n s b e h i n d k e y w o r d s :a n c i e n ts h u s h a ns o u t hs t r e e t ;p i l l o w i n gm o u n t a i na n dr i v e r ;t h es i n g l e f a m i l yr e s i d e n t i a ls p a c e ;g r o u p ;c e r a m i c s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苓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申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江南 太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昀4 圣4 , - - r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镩了臻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 每悠镄、 e l 期幽:垡:丝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江南夫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遥交论文的复印件静磁盘,免 许论文被查阅扣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蔗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 名:懿叠! 。 导师签名: e l 期: 、胁矾b 吨i 。y l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1 1 认识“蜀山古南街” 蜀山古南街,亦称蜀山旧街,是明清时期 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一度成为宜兴东南 八乡最热闹的地方,明代便有记载“商贾贸易 缠市,山村宛然都会”的字句( 如图卜1 ) 。 蜀山古南街位于宜兴市山水交界的地方, 布局沿河展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旧 时,蜀山占南街是繁华热闹的紫砂陶瓷一条 街。趣,过半的住户从事紫砂陶瓷生产和经 营他们利用自己的住宅后屋为陶瓷生产坊, 临街前屋则摆起货架经营店铺。然后,通过蜀 山古南街边的蠡河将陶瓷制品运往全国各地, 甚至畅销海内外,让中国乃至世界认识了宜 兴。 图1 1 蜀山古南街石碑 ”9 。“”“要裟8 “”“ 据熟悉乡里掌故的谈中歧先生回忆,“旧 时的蜀山古南街,在不到千米的街道两旁,商号鳞次栉比,店铺商家林立t 数目不下六、 七十家。计有茶馆三家餐馆三家,豆腐店两家,烟店一家,书占一家,生面店两家, 百货店两家。中药店一家,理发店两家,竹器店一家,私人诊所一家,还有一个京剧票 友社,当然晟多的还要属前店后坊的陶瓷店,大约有二三十家( 如图i2 ) 。抗战期间, 统治宜兴地区的伪和平军团长史耀民的团部就设在蜀山南街的潘家,由丁_ _ 史部殴在南 街这条旧街一度成为丁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保存完好的蜀1 山占南 街长度仅为3 7 0 余米,宽24 34 米,路面全为长14 米的整块花岗岩石条铺砌t 石条约9 0 0 余块,首尾相连线条方正明晰,经历千百年风欧雨打人行车压,石面十分光 滑其下设排水用的下水道。街道两边房屋大部分为明清两代的传统民屠,两层楼的砖 木结构。旧时民届下层沿街设长条木板拼r ,上层雕花格窗。目前在蜀山古南街,除经 营日杂州品的商铺外,仍然存存许多经营和制作陶瓷的作坊。 斟陆路交通的发达昔日靠着水运兴盛的蠲山古南街渐渐失去昨日的辉煌,人们逐 渐讨厌这罩潮湿、阴暗、湿冷的环境而相继搬离,只有部分年长的人们还留在这里。我 们也只能通过现留的民居建筑依稀感受昔日的辉煌,但是这些侵蚀不了它的j 力史价值。 1 9 9 6 年蜀山古南街被评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2 0 0 6 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 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宣兴紫砂。它是宜兴市紫砂制品的延续,在中国 的陶瓷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撮近几年,宜兴蜀山人们迓渐意识到蜀山古南街的历史 og 陶漆蓝书简【m 】x 津日花文艺出版社,2 0 0 83 1 5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价值,并积极对其展开了保护工作,特别注重紫砂陶瓷文 化的保护、继承、挖掘和发展,突出蜀山古南街的陶瓷特色, 以保护历史文化价值为主旨,尊重传统历史,以客观的态度恢 复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街巷的立面、蜀山大桥的昔日繁华。 2 0 0 8 年,本人有幸跟随导师参与蜀山古南街民居的大量 测绘调研工作,包括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当地居民的走访、 大量的民居测绘、计算机复原等工作,并将其枕山临水型民居 的空间形态研究作为本人的硕士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 果。然而,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在本 人搜集的有关蜀山古南街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中,我发现研究工 作一般都偏向于蜀山古南街的综合客观环境,诸如它的地理环 境,陶土或者古窑的挖掘工作,有关蜀山古南街民居的选址、 历史沿革、民居的发展以及民居院落的空间、总体布局等等几 乎没有。因此,还有大量关于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研究工作等着 我们去做。最后,我希望本文能以建筑的视角来研究蜀山古南 街枕山临水型的民居空间形态。 1 2 关于民居空间研究 1 2 1 国外相关研究 1 4 。1 。1 。1 1 。1 “。_ 民屠功能统计 茶馆三家 餐馆三家 甄腻盛二家 烟店 一家 书店 一家 生面店二家 l 百货店 二家 中药店 家 一 理发店 l= 家 一 。 竹器店 l 一家 私人诊所 一家 o 一一 京剧票友社;一家 图1 - 2 民居功能统计图 f i g 1 2r e si d e n ti a l f u n c t i o ns t a t is t i c s 关于国外民居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来说明:国外民居的研究和国外建筑学者对 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 ( 1 ) 国外民居的研究 1 9 6 4 年,威尼斯宪章确定了关于保护历史文物建筑及历史地位的决定,宪章中 规定:“历史文物建筑,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 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 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这是关于历史文物保护 的第一个宪章,强调了历史民居建筑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2 0 世纪6 0 年代西方建筑学的学者把研究和借鉴的重点转向民居研究,并形 成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理论著作,如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住屋形式与文化等书,表 达了西方建筑学者研究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的角度和方法。美国拉普普在住屋形式与 文化一书中论述了住屋之种种不同的形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能用单一形式来简单 解释,却源于同一个原因:由许许多多不同态度和理想的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求生存。 它们的反映因社会、文化、种族、经济及物理因素之交互作用而各有不同,即使在同一 地区,这些因素和反应都会与时俱移。在对民居的保护和研究中,许多西方国家都注 重延续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文脉,并纷纷建立具有本国特点的“乡村博物馆”或者“文物 威尼斯宪章【d b o l 】h a p :b a i k e b a i d u c o r n v i e w 4 8 0 9 3 5 h t m 2 h t m l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5 7 2 第一章导论 保护区”。 总体而言,国外对民居研究的历史追溯尚早,德国百年前就开始调查民居,出版 了德意志农家图集巨册;日本也较早的重视民居研究。在研究历史民居中,国外发 达国家走在了前面。 ( 2 ) 国外建筑学者对中国民居的研究 国外建筑学者对中国民居的研究成果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地理学教授k n a p p r o n a l dg 最为显著,他从1 9 6 5 年开始研究中国历史文物,建筑,探讨空间与中国文化 之间的关联,编写了诸如c h i n a so l dd w e l l i n g s ) 、c h i n e s eh o u s e s 等书,他指 出中国的民居就是一个生动的符号,是有意识行为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基本的文化形态。 一书则是以中国民居的功能、社 会和符号等方面为主要分析对象,探索了构成中国人生活整体部分的庭院、家庭祭礼、 风水、建筑美学、家具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对原始结构的保持、家、性别和家族的发展 使空间和构造的变化、血统在家族典礼空间中的作用及民居各部分空间的不同功能和内 涵。 1 1 1 国内相关研究 关于国内民居的研究按照本文研究的民居空间类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研究:国内 民居研究和国内枕山临水型的民居研究。另外,还介绍了些与本论文相关的民居空间研 究成果。 ( 1 ) 国内民居研究 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角度看,有关民居建筑研究起步较晚。国内正式将传统聚落 与民居建筑列为专题研究当自以2 0 世纪三四十年代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营造社” 的山西民居开始。与此同时,刘敦桢教授提出把民居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来研 究,并于1 9 5 3 年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致力于传统民居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中国研究 民居建筑的先河。 1 9 5 7 年,刘敦桢先生撰写了中国住宅概说一书,书中概说了中国民居的历史发 展过程,同时列举了明清时期重要的住宅类型,诸如北京四合院、苏州民居、云南一颗 印、丽江民居、吉林民居、皖南民居、福建客家土楼、四川民居,以及蒙古包、井干、 干阑、窑洞等。在这个期间,同时出版的还有张仲一先生徽州明代住宅、同济大学 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以及若干关于各地住宅民居的期干u 论文。由于文革的冲击, 大量期刊未能及时出版,也丢失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实为痛惜。 真正大规模开始研究中国民居当在改革开放以后,即1 9 8 0 年以后。中国的民居研 究形成一个相对的高潮,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复苏。研究人员开始着手整理以前幸 存的文件和资料,相应的民居资料一一出版,如刘致平先生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城市、住宅、园林、建筑历史研究室的浙江民居、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 黄为隽闽粤住宅【m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 9 9 1 3 1 5 姚光钰徽州古民居研究的几点雏议【j 】徽州社会科学,2 0 0 7 ( 1 0 )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等,最初是以民居形式研究为主。 1 9 8 8 年民居研究者们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团体中国民居学术委员会,民居研究已 经开始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研究建筑单体建筑到群体建筑组合,从建筑学角 度研究到融合人类学、社会学、审美学等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2 0 世纪后2 0 年的民居 研究不仅是对民居资料的调查,也不仅是对人文景观的记录,更多地关注民居形式背后 的文化底蕴,甚至是对一些曾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中国传统聚居方式进行保护性改造的 对策研究。 民居研究者们利用这些文化理论工具,更深入地发掘建筑及环境的文化意义。按照 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各地的民居文化之所以产生异同,在于文化内部有着独立定型的机 制,这包括生态环境( 地域、语言、人种) 社会( 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 和心理 ( 原始概念、心态、民俗) 。研究者们把民居研究放在这种多学科交叉的思维框架中, 出现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民居专著。关于传统民居研究方法,如陆元鼎先生的从传 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李冬、许铁铖先生的空间、制度、文 化与历史叙述新人文视野下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关于传统聚落研究,如姚 志琳的村落透视江南村落空间形态构成浅析,陆泓等人所著的娜允傣族古城、 建筑文化地理研究。关于民居空间研究,如段进先生所著的城镇空间解析太湖 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以具有明显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特征的太湖流域为研究范 围,运用结构主义关于结构的三种数学原型对传统小城镇的空间结构进行解析,揭示其 深层次的各镇空间组织规律。 ( 2 ) 国内山水民居研究 我国地幅辽阔,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 7 。由于地理环境 的原因,使得我国一部分居民必须靠山营造房屋。各地民居靠山建屋时,因地理环境、 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等等的因素,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传统聚落与富有特色的民居空间, 国内关于其山水民居的特色研究亦是很多。如余卓群的山地民居空间环境剖析,将 山地民居作为一种特色的民居类型研究分析;黄红春的重庆山地民居形态与现代人居 浅析重庆山地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分析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山城重庆民居, 由于多山、潮湿、多雨等客观因素而形成的山地吊脚楼民居,其民居面临山水地形时采 取了“吊脚”、“架空”等形式,将柱子伸入水中,力求上部发展,减少对地形的改变, 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形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所著的浙江民居中涉及到浙江 一些枕山临水的民居,以及分析总结了一些民居靠山、靠水争取空间的做法;还有更多 研究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生土窑洞建筑形式的书籍和期刊;图说民居中介绍的江南 水乡民居,它们为了交通运输、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开凿运河,渠道,贯通河流,形成 大面积的水道网络。贯穿整个城镇的乡村水路,连同密布的池塘湖泊,形成特色的水乡 民居,这些资料丰富了我国的民居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位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太湖流域周边的地理环境以平原为主, 水网密集,民居多近水而居。由于客观的地理环境,民居很少会傍山而居,多为富有诗 王其钧图说民居【m 】北京:中围建筑工q k 出版社,2 0 0 4 8 6 4 第一章导论 意的江南水乡民居,大量民居的研究将江南地区列为水乡民居类型来分析。本文的研究 对象是位于江南地区的枕山临水型的民居,实为难得。文章最后将其与浙江三卿口窑村 民居比较,既增加了一种研究类型,也希望通过浙江三卿口窑村民居和蜀山古南街民居 的空间对比,继续深入研究本文研究对象的空间环境、组织规律以及背后深层次的物质 文化原因。 1 3 本文的研究内容界定、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 1 3 1 研究内容界定 本文通过对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物质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的提炼,重点分析研究了蜀 山古南街枕山临水型的民居空间形态。 文章研究分析了蜀山古南街单户合院民居的空间构成,并解析了单户合院民居如何 演变为有机的蜀山古南街整体空间,揭示了微观的建筑组织规律和宏观的蜀山古南街的 空间形态的关系。同时结合实例深入分析研究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空间形态与地理环境、 陶瓷生产活动、社会习俗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同时对其枕山临水型的民居空间形态的形 成进行探讨,找出相对应的规律,总结设计方法。最后将蜀山古南街民居与浙江三卿口 窑村民居进行对比,分析建筑空间形式的差异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希望更深入的研 究了解蜀山古南街民居空间。 1 3 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 量化研究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测绘,走访当地民居,实际了解蜀山古南街民 居的现状,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不主观臆测,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基础。 历史文献研究:通过阅读文献,地方县志,调查蜀山古南街民居的客观综合环 境,了解民居发展的过程及社会历史背景。调查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生存形 成规律、建筑本身形成规律、居住方式形成规律、文化观念形成规律。 以建筑学为主,运用其他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在进行调查研究蜀山古民居时, 发现了存在一些相同或类似的居住模式,除对其空间形式的探讨,更希望研究其背后的 文化、生活方式。本文研究采用了符号论的原理,将蜀山古南街单户合院民居作为一个 基本符号单元,研究其构成整体空间的结构体系。 比较法:文章研究的最后将其与浙江三卿口窑村民居空间对比,增加了一种山 地建筑类型,更深入地分析因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等原因的不同而导致民居空间形态 的不同。 1 3 3 研究价值 民居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集中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历史,它 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所以研究民居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蜀山古南街建立在太湖流 陆元鼎从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j 】建筑师,2 0 0 5 ( 6 ) :5 - 7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域的地理环境和江南丰富的社会历史和人文的积淀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图底关系独 特、空间特征明确的枕山临水型的江南水乡商埠。 蜀山古南街的民居空间形态是蜀山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活动所赋予的,陶瓷的烧制 影响了这里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水运的方便促使这里成为了明清时期宜兴陶瓷 烧制、水运的热闹街市。就它的民居而言,不但有着其它江南水乡古镇类似的文化和历 史特色,仍然具备其它民居所不具备的特点。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空间布局沿河呈线性布 局,传统民居沿山错落有致,陶瓷碎片堆起了整个蜀山脚下。目前蜀山古南街仍然保存 了大部分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传统的制陶方式决定了蜀山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院落 空间布局,对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的价值。然 而,目前对蜀山古南街的研究只停留在了对紫砂陶瓷和其考古工作层面上,并没有涉及 到民居建筑,加之当地人们逐渐搬离了蜀山古南街,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摒弃,民居 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摧毁。所以,对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空间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 需要去做。 虽然目前一部分蜀山古南街民居的部分居住者为了扩充生活空间,在原建筑的宅前 屋后以及庭院内部,使用简陋的建筑材料任意加建,对于房屋内部也任意分隔,但总体 来说,这些没有对整体的民居建筑造成太多的破坏,所以街区的肌理和建筑空间形态保 存尚好,这也为我本次研究民居空间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依据。 6 第二章 “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现状 第二章“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现状 2 1 蜀山古南街的自然环境 2 1 1 地理位置 蜀山古南街位1 。江苏省宜兴市,地处苏、浙、 皖三省交界的中- c 、地带。就大的地理环境而言,宜 兴市位丁江苏省最南端,地处东经1 1 9 。4 8 1 5 ,北纬3 1 忆1 31 8 。它东濒太湖,东南邻 浙江长兴,西南接安徽广德,西接江苏溧阳,西北 毗连江苏金坛,北面与江苏武进相傍,全市总面积 2 0 3 87 平方公里( 图2 - 1 ) 。 宜兴市总体地形为南部向北部倾斜南部为丘 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区,形成南高北低的格局。从 宜兴市坐车往其东南方向大约半个钟头,便可抵达 j 蜀镇,即蜀山古南街的直接管辖所属。在丁蜀镇 不远处望见一座不高的山,山坡呈南北走向,称为 蜀山,蜀山古南街便啦落于此萄山脚下。蜀山古南 街北起蜀山大桥与古北街相接,南至黄泥场,东至 图2 - 1 丁蜀填区往图 f l g2 1d i n gs h ut o w nl o c a t i o n 末坡书院,西濒蠡河,旧时长约一公里。从整体地形来看,蜀山古南街民居平行于蜀山 和蠡河,布局形成线性空间,分别向南北方向伸展( 图2 2 】。蠡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丁 蜀镇,由丁北部地势低于南部,河流出镇后往北,最终汇入太湖,全长约1 5 公里。蜀 山古南街的陶瓷制品,便是通过蠡河运往海内外,所以说蜀山古南街的兴盛与蠡河有着 密切的关系。目前保存完好的蜀山古南街仅长3 7 0 余米,为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o 。 2 1 0 气候条件 就气温来看。蜀山古南街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总体特征表现为春季多梅雨,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温暖湿润,多雨。这种气候条什对蜀】h 占南街民居的材料、 结构、造型和空间等等均产乍了一定的影响。概括占之,蜀【i | 占南街的气候条件有以下 三种特点: ( 1 ) 温度适宜。热量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 57 。,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 83 。, 年平均无霜期2 4 0 多天,生长期可达2 5 0 天左右,积温5 4 1 8 。 ( 2 ) 全年有雨。降水丰沛,年、f 均雨日1 3 66 天,年平均降水量1 1 7 7 毫米,春夏 雨水集中地面水、地下水丰富。 ( 3 ) 日照充足。全年n 照充沛,尤以7 8 月日照时数最多。农作物年可2 - 3 熟。 0 陈鉴明t 瑞铽m 1 北京坤国书赭m 社,1 9 9 2 汀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 * t 图2 - 2 蜀山古南街地理位置 f ig22a n c l e n ts h u s h a ns o u t hs tr e e tl o c a t io n 2 1 3 地方资源 蜀山古南街之所以能成为明清时期宣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是因为它拥有了两个 最宝贵的盗源:紫砂泥和水源。蜀山古南街位于丁蜀镇蜀山脚下,地处丘陵地带,地下 蕴藏著丰富的陶土矿,太湖沿岸又沉积著大量含铁质的土,这些都是陶瓷工业的主要材 料。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嫩泥三大类。白泥为灰白色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紫色 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i 嫩泥是土黄、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牯土。除了这三种泥类,蜀山 还有一种资源,是全国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这就是紫砂壶的原材料。 紫砂泥又称“五色土”,是陶都宜兴丁蜀镇得天独厚的特有陶士。紫砂泥只是甲泥 等混合矿泥中的优质泥,占其中的5 左右,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资源。这种紫砂泥无 论是其单一的泥料,或通过多种泥料相配合成、经加工炼制的多种成分泥料,具有合理 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使其具备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和可塑性能好等 工艺优点,为紫砂陶器多种多样的造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用紫砂泥做出来的紫砂壶 具有非常好的透气性,能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刘温度的适应性也很好,在高温和寒 冷的低温下也小会炸裂,而且使用年代越久的紫砂壶,器身色泽就越发古雅,泡出来的 茶越醇郁,即使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 1 2 蜀山古南街的人文环境 2 2 1 蜀山古南街名祢的由来 蜀山古南街背靠蜀山,前黼蠡河,顺蠡河方向呈南北走向。沿蜀山脚下,按方向划 。障日j 尉镇志( m 】北京:中目书镕m 版社19 9 2 第二章“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现状 分为蜀山古南街、占北街、古东街和古西街但是目前保存晟完好的当属蜀山古南街。 关于蜀山和蠡河的得名,民间流传着两个故事。 蜀山,原名为“独山,明万历宜兴县治记载,苏东坡届丁蜀时,“爱其风景类 蜀,乃改今名。并在蜀山南街的尽头营建了东坡书院,留下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 初只为溪山好”等诗句( 宜兴古时称为阳羡) 。 蠡河得名,为的是纪念春秋时期楚人范蠡,蜀山陶业过去一直奉范蠡为祖师,称他 为“陶朱公”,“造缸先师”,相传范蠡助越王勾践覆灭吴国后,即带西施弃官潜行,出 没于太湖之滨最终定居宜兴,他看到,蜀山区的泥土,黏力甚强,宜作陶器,便发动 当地人民致力于制陶事业。为使自己免于暴露,将姓改为陶,人称“陶朱公。现在的 丁蜀镇的蠡墅,传说是当年范蠡居住的小村庄。嘉庆重刊荆溪县志“遗址补遗”条 f ,有“蠡墅在鼎山之两,范蠡成功泛湖,长居于此”的记载,而蠡河也被认为范蠡带 领百姓开凿而成的 。 2 1 2 浓厚的支化积淀 宜兴有着5 0 0 0 多年的制陶史和2 2 0 0 多年建县史, 它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原始文化、吴越 文化、道佛文化的发展,孕育了温文儒雅、富有诗意的 文人,代不绝书,索有“教授之乡”、“书画之乡”。历 史上就有1 0 位宰相和4 位状元均出自宜兴。东汉兄弟 封侯的蒋澄、蒋默“一门九侯”,二国两晋周宾、周鲂、 周处、刷切“四代英杰”,宋代状元余中、邵刚、邵材 邑三魁”,天下荣之,抗清名将卢象升、卢象观 都名垂千古o 。 蜀山古南街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加之受到客 观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诸多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 文化特色,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蜀山大桥两侧使用对联,对联是对桥的艺术 圉2 - 3 蜀山古南街街巷 f i g2 - 3a n c l e n t s h u s h a n 表述和赞美,提升了桥文化的品位。蜀山大桥系光绪七年( 1 8 8 1 年) 重建,古桥对联南 侧为“不霁何虹,天倩蜗皇来补: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北侧为“宣歙溯来 源,两岸静涵荆水绿i 浙湖通要道,一弓长抱蜀山青”。这幅对联乃是由周家楣( 字小 棠) 撰写用整块条石刻制,阳文突现,大气磅礴。周家楣为咸丰九年进士,授翰林院 庶吉士,历任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记名御史等职,著有 期不负斋政书1 0 卷及诗文j 卷。 第二,曲曲折折古南街以自身浑厚的民俗文风积淀,养出了陶都的性灵,育出了紫 砂壶的浑厚,培养出了很多不朽艺术之壶的制壶大师朱可心、裴石民和其他无数的制陶 o * 自凄蓝书简i m k 津+ i 花文艺m 版社2 0 0 83 1 4 o 宜* 历史文化i e b o i l h 雌蒯甑d 。d d r p d c h i n a y i x m 鲥i s tr l c t 2 2 7 c u l t w ch i m l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沦文 艺人。明清以来文人的积极参与又加强了紫砂茶壶制作的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使得 紫砂艺术得咀升华,成为造型艺术、书画与雕塑的结合体,以其别具一格的独特造型、 精湛的工艺、古朴典雅的色泽和优良的实用以及收藏功能,而名扬海内外。 第三,这种精神文化同样渗透到蜀山古南街民居的营造,民届的空间往往体现出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儒学思想在此得到的充分体现。宣兴深厚的文化积淀,包括 诸如诗词、书法、戏曲、对联等等灵活运用于民居的各个部位。关于民居的具体特征将 在后文进一步论述分析( 图23 ) 。 2 2 3 陶瓷烧制历吏 丁蜀镇羊角山古龙窑1 9 7 6 年出土的大量紫砂娥 器证明,紫砂陶器在宋代已开始烧造。至明代,紫砂 发达,在世界陶瓷工艺中独树一帜o 。丁蜀镇是宣兴 紫砂的发源地,有着五千年的陶瓷烧制历史。甚至可 以说,丁蜀镇的历史就是关于紫砂的发展历史( 图2 4 ) 。 据文博通讯1 9 7 6 年1 月号宜兴古窑址调查 一文载,在丁蜀镇附近先后发现古文化遗址7 处,其 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5 处;另有古窑址一百多处, 其中汉窑1 6 处,六朝窑3 处,隋唐、五代窑9 处, 宋元窑2 0 处,最多的是明清时期古窑址6 0 多处 。 囝2 - 4 紫砂壶的制作 f i g2 - 4h d m inm a k e 1 9 7 5 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在丁蜀南郊涧众村发掘出我国第一座古龙窑址,经 考证为唐代古龙窑,距今1 0 0 0 多年历史。历史上,蜀山周围窑户相对集中,紫砂艺人 散布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明人著荆溪疏对此有相关记载,清代周高起著阳羡茗 壶系一书中有“陶穴环蜀山”的描述。据考古队从采集到的陶瓷碎片分析,蜀山西坡 发掘点以烧制紫砂陶为主,南坡发掘点也烧制紫砂陶,也生产药罐等日用陶。据徐秀棠 回忆,1 9 5 8 年时蜀山上仍有6 座龙窑,其中紫砂窑2 座。龙窑分3 种,分别用来烧大缸、 坛罐和紫砂壶,前两者烧松柴,后者烧茅草。关于窑工的生活很是辛苦,民间就流传着 这样的一首民谣:“上龙窑上龙窑,不是腿断就伤腰,抬不起头,直小起腰,碰碰窑 砖就起泡。窑内火焰山,窑外雪花飘。一年到头上龙窑,人像猢狲难到梢。” 蜀山脚下的蜀山古南街,是前清到1 9 5 7 年问紫砂陶的窑户集中烧造、销售的基地, 街上的南北杂货店、药房、银行、陶货店密集,是蜀山一带居民采买必需品和做小买卖 的地方。窑户多存南街有自己的门市,在这里收坯、加工,然后在蜀山南坡的龙窑里烧 造,再由木船经蠡河,驶入太湖运往全国各地。 * 陶漳监书简 脚i 津:# 文艺山龌社2 0 0 83 0 9 * 陶漳蓝书简【m 】天津日花文艺出版杜,2 0 0 83 1 c * 第二章“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现状 2 3 蜀山古南街的居住历史 2 3 1 蜀山古南街的选址 中国古代在进行城市选址时,风水、阴阳五行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道教“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与回归自 然成为道教在建筑上的必然追求,建筑要结合地形,适应环境,同时又要符合阴阳五行 和八卦的规律,融于山水之间。 ( 1 ) 风水理论与择居 中国古代在选择村落的时候,传统风水学说对于村落外部环境的要求是:背靠主龙 脉生气的祖山、少祖山、主山、左右是左辅右弼的砂山青龙白虎,前有屈曲生情的 水流绕过,或是带有吉祥色彩的弯月形水塘,水的对面要有对景案山,更远处是朝山( 图 2 - 5 ) 。这种布局形式基本上是坐北朝南,有时鉴于实际的山势地形,也会出现其他的朝 向。 ( 2 ) 蜀山古南街的选址 关于蜀山古南街的选址,历史文献资料并没有涉及 太多。捌门只能通过仅有的资料做出大胆的猜测。从整 体地形来看,蜀山古南街背靠蜀山,面朝蠡河,民居围 绕蜀山,沿河呈南北方向展开,选址符合中国传统的风 水理论。 蜀山古南街独特的地理环境具备两个物质要素,即 蜀山和蠡河。蜀山海拔60 米,山脊走势相对平缓,山 脚有蠡河可通太湖。陶瓷的生产离不开水,蠡河不仅为 生产、生活提供了用水之便,而且可以将生产的陶瓷远 芒3 图2 - 5 村落理想选址 f i g 2 - 5i d e a lv i1l a g e l o c a ti o i l 销各地。至今我们仍可以看到蜀山民居沿河都建有水埠,可以作为日常生活取水、用水、 陶瓷洗泥、装载货船等等。其次,蜀山具有丰富的瓷土矿资源,对于陶瓷业来说,这是 很重要的。 2 3 2 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生长 蜀山古南街是以杂姓聚居为主,因水而兴的传统江南水乡商埠,古南街民居依水而 建,比比相连。民居的材料、构造、空间等等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和地理环境的需要,以 传统的木构建筑作为主要的建筑形式。蜀山古南街民居的基本空间单位为合院模式,以 前店后宅、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面阔一般为三间,开间3 米左右。 关于蜀山古南街民居初期的发展已无从考证,蜀山古南街,曾又称杨氏街。杨氏为 何人,据说街中还建有杨氏祠堂,已不可考。本文只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走访居 民以及现状来推测南街民居发展的过程。蜀山古南街民居的生长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 段: o 段进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一空间研究l l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6 3 0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个阶段是蜀山古南街民居定居时期。据当地居民介绍,大致从明朝开始,最初 蜀山古南街仅是几个近水而居的散房。 第二个阶段是蜀山古南街民居普遍发展时期。明史舆服志记载:“庶民庐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色彩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 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经过蜀山古南街民居的实地测绘,蜀山古南街的 民居多在七架左右,以及当地居民的介绍,所以推测蜀山古南街的快速发展,大致在明 正统十二年后,当然这些也只是一些推测,并不一定准确。 第三个阶段是蜀山古南街民居鼎盛时期。蜀山古南街真正鼎盛的时期应该在前清到 1 9 5 7 年这期间,成为了热闹的商业集市和陶瓷烧造中心,一度成为宜兴东南八乡最热闹 的地方,明代便有记载“商贾贸易缠市,山村宛然都会的字句。 第四个阶段是蜀山古南街民居衰落时期。大致从6 0 年代开始,蜀山古南街逐渐走 向衰败的命运。由于路陆的发达,替代了水运交通,蜀山古南街相对闭塞的路陆交通, 使得这里由传统的贸易集市,转变为了无人问津的旧街,很多人都从这里搬离出去,目 前住在这里的为外地来的务工人员。房屋土改后,一家分给了多户人家居住,并肆意拆 建、改造房屋在蜀山古南街,目前许多建筑内部空间都被人们肆意的分隔,随便改 造:有的民居无人居住而废置多年,屋顶长满野草,墙体多处破裂,甚至坍塌;有的民 居经过一场大火,完全被烧掉,无法看到原貌,甚为可惜;有的民居对自家老房子进行 改造,原先以烧柴为主的大灶,改为以燃煤的小灶或煤气灶台,整治了给排水系统,专 设了浴室卫生间,在堂屋上铺上地板砖、卧室摆放了组合家具,屋顶、门窗等部分也有 不同程度的任意改变。由于这些使用而导致我们无法看出原貌;还有的民居对墙体采用 简单涂刷近似色涂料的方法遮盖了原建筑精美的材料和细部。 2 3 3 蜀山古南街民居的功能分析 蜀山古南街由于占有水路交通的冲要地位而发展成为了紫砂贸易商业集市,不言而 喻,紫砂工作坊、码头、商店、服务、餐馆、旅社、戏楼等建筑内容成为主要类型,而 居住建筑成为次要的。 资料记载,蜀山古南街的功能分布如下: 桥北堍是新华楼,楼上是新华京剧票友社所在地,楼下是“洋龙宫”。靠山这面, 从大桥到黄泥场依次排列的商店:竹器杂货店,钟表店,品心茶社,书店,春和堂药店, 复春堂药店,广升南货店,理发店,百货店,手工裁缝店,石灰店,豆腐店,中西服缝 纫店,中式手工裁缝店,米店,豆腐店,豆腐店,兴培诊所,名艺人吴云根故居;米店, 南货店,紫砂同业公会旧址,石灰行。靠河这面,从大桥到黄泥场依次排列的商店:查 永和烟店,南货店,王全根菜馆,银匠店,东山杂货店,徐三隆烟店,轧面店,刨烟店, 陶庐荣社,南货店,开一天米店,申和堂药店,采三堂药店,东升阳南货店,中西服装 店,周勤北诊所,油漆店,南货店,毛顺兴陶器行,手工裁缝店,农业银行,福康陶器 段进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一空问研究l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