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明末嘉兴生员沈起堂论到:“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从其对明代特刑政策的产物 卫、东厂等侦缉机关的评价中,可以看到明代特刑政策及机构的行为活动影响之大,及其 治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其中,厂卫制度构成的核心机构锦衣卫,其维护皇权专制为 的行为范畴包括侦缉、掌管诏狱,参与司法审判和协同有司维护治安等多个方面。行为 之广,实是明代任何一个机构所无法比拟。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的最初用意在于誊:强化和提高皇权,但随着明代历史的发展,锦衣 行为范畴也随着历代君主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其问。司礼监及内阁势力的消长对锦衣卫 为也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作用。锦衣卫不仅仅服务于皇帝,锦衣卫的卫帅们也开始视司 、内阁权势高下而与之交结。对明代的政治走向起到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明代中晚期 的政治冲突中充当暴力镇压工具,对明代政治生活造成巨大侵害。考察锦衣卫自身行为 的变化对于理解明代中央集权的发展走势及昂抑的过程亦有管窥之功用。 键词:明代锦衣卫行为皇权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m i d d l eo f1 7 mc e n t u r y , s h e n g q i t a n go n c es a i dt h a t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d i d n td i e d0 ;a s a n tu 曲s i n gb u tc h a n g w e is y s t e m f r o mh i sc o m m e n t ,w ec a nl e a r no ft h a t , a sp r o d u c t i o n e e i a lc r i m i n a ll a wi nm i n g d y n a s t y , i th a st r e m e n d o u sp o l i t i c a ls t a n d i n g t h ej i n y i w e ig u a r d ,a s l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h ec h a n g - w e is y s t e m ,i t sc o n d u c ti n c l u d e s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a d m i n i s t e r i n gi m p e l i s o n ,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j u d i c i a lt r i a la n dt om a i n t a i np u b l i co r d e ro fb e i j i n g t h eo b j e c t i v eo f n i n gu pt h ej i n y i w e ig u a r di st os t r e n g t h e na n de n h a n c ei m p e r i a lp o w e r l i n gd y n a s t y a st i m ep a s s e sa n dt h es i t u a t i o nh a sc h a n g e d t h eb e h a v i o ro ft h ej i n y i w e ig u a r d1 帅g ct o o t h es i u j i a na n dt h ec a b i n e tm a d e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j i n y i w e ig u a r d sb e h a v i kj i n y i w e ig u a r dn o to n l ys e r v e sf o r t h ee m p e r o r , b u ta l s oh a ss o m e t h i n gt od ow i t ht h es i l j j j t dt h ec a b i n e t t h eb e h a v i o r so ft h ej i n y i w e ig u a r dh a v ee f f e c to np o l i t i c a la l i g n m e n to fm i m a s t , e s p e c i a l l ya tt h ee n d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j i n y i w e ig u a r db e c a m es u p p r e s si n s t r u m , i dh u r tt h ep o l i t i c so f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 a tt h es a r l l et i m e t oi n s p e c t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 j i n y i v t a r d sb e h a v i o r sc o u l dh e l pu st os t u d yt r e n do f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 e yw o r d s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j i n y i w e ig u a r d ;姚v i o r :i m p e r i a lp o w e r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 b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 l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i 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 i 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绪论 一选题缘由 在学习明代政治史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对明代的锦衣卫 的评价上,早些年大多数的论文专著中用“恶名昭彰”来形容这个机构。而在上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从锦衣卫的政治职能入手来对锦衣卫进行分析。当时 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锦衣卫能基本在整个明代一直存在而没有被取消 势必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到底是什么呢? 怀着这个疑问查阅大量的相关 资料之后,发现锦衣卫这个特刑机构在明代政治史的演进中对政治生活产生的巨 大的影响力并不单是以其残酷就能简单的说明锦衣卫的情况。在以往的明史研究 中,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内行厂被并称为厂卫或厂卫系统。之所以并称,不仅 是因为东厂、西厂、内行厂中除提督太监之外所有官校皆出于锦衣卫,史料之中 更为细致的描述了锦衣卫同其他的特刑机构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既有相同的 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而且将锦衣卫所担负的职责仅仅认为只是侦缉及其对明代司 法的破坏,这对于认识这个机构复杂而又多样的职责是不够的。锦衣卫总的来看 大体包括保卫( 内卫、缉捕) 、对司法的干预( 审讯、勘核、关押) 、监控( 刺察、 弹劾) 三个大的行为方面。在此拟在论文中对锦衣卫的执掌及其影响进行一些紧 要的论述。 要考察锦衣卫这个机构,就必须关注锦衣卫历代的卫帅和执掌卫事的官员及 其掌管镇抚司的官员。在明代锦衣卫的发展史中锦衣卫的高级官员一般被称为缇 帅。缇帅们有投靠宦官的,有投靠内阁的,也有依附皇权不可一世的。可以概括 的说这些缇帅们游走在三种权力之间。哪三种权力呢? 就是以皇帝代表的皇权和 由宦官从皇帝、内阁手中篡夺的权力及内阁大学士为代表的阁权。也可以从宏观 的角度来看锦衣卫在皇权集团和普通官僚集团之间的对弈之中扮演着一个不断 变化形象的角色。皇帝个人政治能力强则为皇帝所掌控;宦官势张则为宦官的爪 牙;当以内阁为代表的普通官僚势力平衡朝政时,锦衣卫则以宽勉或谨慎而为时 人所赞誉。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拟从锦衣卫的历代缇帅同皇帝、宦官、内阁大学士 之间的互动来分析锦衣卫的政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锦衣卫的依附变化。 二研究现状 研究明代锦衣卫行为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一个侧面从微观角度来探索明 磨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代宏观政治的一般性规律。当代史学家们对这一机构及其相关制度给予了足够重 视。近代对于明代锦衣卫之研究,当始于丁易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表的明代 特务政治一书,可谓是研究明代宦官、厂卫制度的奠基之作。书中通过翔实严 谨的考证,对明代锦衣卫的机构设置、具体职掌、职源沿革及探事职能的运作对 当时社会的影响等作出了精辟阐述,从而得出锦衣卫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 权力得以强化的结论。这一成果使其之后的学者对此机构的发展有了一个初步了 解。书中将明代的厂卫以阶级学说的观点定义为“特务机构”。这种观点在二十 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基本是被普遍认同,持此种观点的文章较多1 ,这一系 列文章基本上都认为明代厂卫人员就是特务。什么是“特务”? 汉语大词典出版 社1 9 9 0 年版汉语大词典云:特务,指的是“经过特殊训练,从事刺探情报、 颠覆、破坏等活动的人”。这种定义表面上看起来可以普遍代表普通人的思维 定式,但推敲之后就会发现如此定义未能反映出特务所从事的活动是体现国家、 阶级或政治集团的利益。由此,再以今天的眼光再来看待明代厂卫问题时,研究 者们的看法或多或少已经在发生变化。楼劲和刘光华便肯定了明代厂卫的监察行 为2 由此更进一步,后来的一些学者针对厂卫不同于明代其他政府机构的执掌 提出了广义监察和狭义监察的理论。钞晓鸿在他的文章里指出“所谓的狭义监察, 是指国家检察设施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施行的公开性检察。”而“广义监 察它既含狭义的监察,又含监督与监视。”3 其中论及“监督”、“监察”这两个概 念时,两种行政运行方向相反的监察机制被提出来。“监督”这个概念,钞晓鸿 认为是“民众对一定的国家机关及有关人员进行的公开性监察。”我们不妨也可 以认为是一种自下向上的监察。这种监察权力的存在是否也可以当成上层的监察 权力部分的向下移交呢? 即一些下层人士通过体制变化获得一定程度的监察权 力,并受到上层中央集权的支持和肯定这种部分监察权的下放,对于保证监察 大计的顺畅无疑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在谈及“监视”这个概念时,钞晓鸿将这 个词的职能承担者限定为“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关”并且认为“特务监视是明 朝监察机制的又一特色。“持此类看法的学者认为将厂卫纳入监察体系的说法是 1 韦庆远;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中华书局,1 9 7 9 年;壬恩厚:明代的镇压机构。锦衣卫一 ,中学 历史教学 ,1 9 8 2 年第5 期;栾成显:论厂卫制度 ,明史研究论丛( 一)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唐玉萍: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1 9 8 4 年第1 期;蔡理化:明代厂 卫制度的反动性:从厂卫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谈起) ,运城师专学报 。1 9 8 7 年第3 期 2 楼劲,刘光华:中国文官制度 ,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出版,4 4 3 页 5 钞晓鸿:试析明代监察机制,陕西师大学报 ,1 9 9 3 年第4 期 如东厂、锦衣卫这样执行特殊侦缉任务的机构在明代之前就存在过。并不能说是明代的特色。如汉代的 。执金吾”,南北朝宋齐之际的。典签”武周时期在都城丽景门内设置的。推事使院”,及宋代的。皇城 司”等皆是有史可考的特刑机构 2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值得深思的。厂卫在执行“监视”任务之时是同时将审讯、处理犯案人员一体纳 入自身的执掌之中。这就使得我们在对厂卫的行为认识上变得复杂。除了作为保 卫宫廷的内卫之外,我们既不能将厂卫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由文官组成的监察机构 等同,亦不能将其排除在监察体系之外。并且明代厂卫制度对明代司法体系及其 社会治安的影响尤其是在明王朝的统治中心影响力更是巨大。怀效锋于1 9 8 9 年 发表的嘉靖专制政治与法律l 一书,书中从司法的角度探讨了厂卫参与明代 司法生活并造成的影响。他认为厂卫参预司法是明朝司法制度的特色,厂卫参预 司法使明代专制法网畸形扩张在覆盖的面积和严密程度方面更超前代。在某些重 大案件的管辖与审判上甚至以非法的厂卫取代了合法的三法司是对明代司法生 活的严重侵害。此外,朱绍候在其专著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一书中则是从社 会治安的角度看待厂卫,认为“明代统治者直接利用特务组织来参与治安管理, 使其成为公开或半固定的国家组织机构”2 。其至少肯定了明代厂卫机关参与社 会治安且发挥一定的作用。由此看来在对厂卫的研究已经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探 讨厂卫在政治和法制上的实际作用及其影响。 三研究方法 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1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2 运用史料分析方法,以史料分析为立论基础。 1 怀效锋:嘉靖专制政治与法律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 2 朱绍候: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6 0 3 页 3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第一章明代锦衣卫创立背景及其行为研究 一锦衣卫的特性 1 锦衣卫创立的背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到:“君主是国家个人意志的、没 有根据的自我规定的环节,是任性的环节。”1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 农民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以继承元朝正朔的姿态开创明朝2 7 6 年的统治。如 同封建社会历代的治君一样,明太祖的治国理想也无外乎使自己的臣民“有城廓 之可守,田土之可耕,墟市之可利,婚姻仕进之可荣。”2 以这样的最初理念来延 续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人人乐业的社会形态。在朱元璋看来,去完善和巩固 一个我们今天称之为由“小农经济”决定而产生的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有为之 君在当时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条件下应为之奋斗不息去实现的目标和理想。然而, 历史的发展并不象封建帝王们所期望的那么完美。自从人类社会树立王权的那一 天起,专制就成为了皇权的代名词。并且皇权专制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人民 或多或少在意识和行为上的反抗,总是使得封建帝王们焦躁不安。同时,帝王们 也主要依靠刑罚来不停地填补人民在反抗过程中对专制体制撞击所造成的裂缝。 中国自夏商以来,历代的统治者在镇压一切暴动和反抗,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 转,保障其所制定的统治秩序中,非常注重以严刑峻法作为手中首选的工具。单 以明朝而言,鉴于元末以宽纵失天下的教训。明太祖毅然施行刚猛治国、严于治 下的政策。早在洪武二年二月,他在告诫臣民的谕旨中说:“元不重名爵,官及 私呢,吏不恤民,惟酒色财货。朕在民间,心疾之。今考官事之治,唯重贪吏之 禁,何以故? 天禄不可虚也夫廉公当官,犹行坦途、苛贪贿罹法,如入荆棘中, 既出无完肤,唯尔群臣戒之。”3 在这道谕旨中,明太祖表明了自己严于法治的 想法,并且也希望臣下能明白自己的用意。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明太祖自己也明 白光是以谕旨的形式不停地告诫臣下只会沦为老生常谈。只有依靠严刑竣法来使 官民人等在作奸犯科时“如入荆棘”。这样才更可能使臣民俯首帖耳于君主专制 下的封建秩序。但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障隘实是过多,具体分析来看,朱明立国 之初,情势的确不容乐观。在北方,元朝尚有。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 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杖,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4 巨大 1 马恩选集卷1 。4 1 4 页 2 馥麟蜀 嘲删秒掣秀孽垛旁 3 谈迁;国榷卷3 ,太祖洪武二年 谷应豢:明史纪事本末 卷1 0 ,1 4 9 页 4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的国防压力导致任何政策过于激烈都会引起新政权自身垮台。而在南方,新附区 的江南豪民大量兼并土地,隐占土地、赋税,这也威胁到新政权的存在。虽然从 理论上讲,皇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但在当时,新附区的地主阶级和平民中仍 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认可贫农出身的明太祖。仅从一则故事就可略知一二,。太 祖行京城中,闻一老妪密呼之为老头儿,因大怒亟传令五城兵马司总,诸军 至,日:张士诚小窃江东,吴民至今呼为张王。今朕为天子,而此邦居民呼朕 为老头儿,何也? 即命籍没民间甚众。”不仅如此,亦有讽刺皇后马氏的隐喻。 “太祖当于上元夜微行,京师时俗好为隐语相猜以为戏,乃画一妇人赤脚怀西瓜, 众哗然。帝就视,因谕其指,谓淮西妇人好大脚也。甚衔之。”1 这一切都使得明 太祖烦恼异常。加强中央集权、竖立皇权的绝对专制权威就成了明太祖最迫切的 渴望。 计划必须一步步实现。明太祖一方面在洪武三年( 公元1 3 7 0 年) 钦封二十 八候,兑现对功臣分封的诺言来安定军心,以抵御元朝的残余势力和打击国内的 敌对集团。另一方面,大肆掠杀江南豪族,使其“或死或徙,无一存者。抽这 皆与加强皇权相适应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及战后生产力恢复有积极的意义。然而随 着政局逐步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就开始显得较为突出。朝堂之上,以李善 长为代表的淮西功臣集团同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斗得不可开交。而在外领兵打仗 的将军们则专权自恣,大有“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之势。这一切也加重了朱 元璋的猜忌和疑心。明太祖也曾试图仿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劝退手下 的悍将们,但除了汤和看穿了他的用意而告退之外,其余的勋戚们并没有表现出 要告老还乡的意思,平日里倚仗军功更加多行不法。于是洪武年间大案迭起,“胡 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等大案中,七八万人牵连其中丢掉性命,功臣集 团基本被涤荡一清。朱元璋以个人是非为是非,对臣民进行严厉管制。就个案而 言,洪武年问的大案,其中“罪有应得”之人只是少数,而多数人纯属枉死。法 外用刑成为洪武年间延及明末而一直存在的严重问题。可以说法外用刑既是封建 司法体系重要特征,也是侵蚀封建司法体系的一大毒瘤。明代大案、要案的侦缉 和审理过程中,锦衣卫代表皇权参与处理,就应该视为是明代法外用刑的产物。 追根溯源,在锦衣卫成立之前,明太祖曾任用过许多“检校”,关于这些检 校的具体行为范畴,史书中并没有说得很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些人主 要从事监视在京官员以及侦缉其不法之事,同时顺带搜集一些社会情报。“太祖 1 徐祯卿:翦胜野闻 ,丛书集成初编 2 贝琼:贝清江集 卷1 9 ,横塘农诗序 5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用高见贤为检校,尝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太 祖知之。又与佥事夏煜惟务劾人,李善长等畏之。及兵马指挥丁光眼寻街生事, 无引号者拘拿充军。又凌说、杨宪执法不阿。太祖尝日:有此数人,譬如恶犬 则人怕。见贤又建言:。在京犯赃经断官吏无不怨望,岂容辇毂之下居之,及在 外犯赃官吏合发江北和州无为居住彼种荒田甚多,每人拨与二十亩开垦,亦且 得人纳粮当差。”1 这些检校不隶属于任何部门,而且没有组织机关。完全是由明 太祖直接操控的特殊行动群体。这些人的存在应当被视为出于加强皇权专制为目 的,法外用刑的产物。但奇怪的是,当时并没有任何大臣对此提出异议。虽然检 校官小职卑,但其代表皇权用事,并且多数情况下刺探的情报涉及官员贪赃枉法。 一般官员不敢揽事上身。这也源于封建法制的一个弊端,就是封建社会法制有个 特点,大案要案一般牵连较广。尤其是“明制重朋比之诛”2 连坐现象较为严重, 许多无辜受冤之人仅是和犯罪人员有些许关系,如门生、故交、邻里等等便会锒 铛入狱。洪武年间发生的大案皆牵连甚广,动辄数万人或被诛杀或被流放。而永 乐年间成祖朱棣在镇压反对者时,以“瓜蔓抄”而著名,以至方孝儒被“诛十族”, 更是旷历史之古今。如此,反对检校的举动无疑是一种政治自杀行为。 检校在半公开侦缉臣下隐私及不法之时,明太祖也在同时任用亲兵和中使更 加隐秘地潜藏行事。史书中亦有揭示这些人行为的诡秘。学士宋濂。尝与客饮, 帝密遣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实以对。笑日: 诚然,卿不欺朕。”3 又如吏部尚书吴琳于洪武七年( 公元1 3 7 4 年) 致仕回乡 之后“帝尝遣使察之使者潜至旁舍,一农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谨。 使者前日:此有吴尚书者,在否? 农人敛手对日:琳是也。使者以状闻。 帝为嘉叹。”4 检校、亲兵、中使侦伺察侦缉的行为完全处于皇权的庇护之下,所 以一般进行得较为顺利。但是这种临时性抽调不能跟上加强皇权专制的需要。要 使刺察侦缉活动在皇帝本人无暇亲自过问的时间里依然可以大量有效地向最高 决策者提供信息,同时也能对官僚阶层实施威慑性质的监控。唯一的方法就是将 其制度化并且组建系统的行为主体。行为主体由谁来构成,是检校、亲兵、还是 中使? 检校基本上是由个人负责对官僚阶层的监控和伺察行为。且检校成员的来 源较为复杂,文武官吏都有任用,检校之间也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这样松散的 体系无法转化形成一个统属关系严密高效的组织同时对于皇帝本人来说,大量 1 刘辰:国初事迹) ,丛书集成新编 2 明史卷9 4 ,刑法志2 3 控页 明史,卷1 2 8 ,宋濂传3 7 黼页 4 明史卷1 3 8 ,陈修传) 3 9 6 5 页 6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任用检校容易造成管理上的不便和无序化。而鉴于历代的教训,明太祖对于中使 的任用也多有所保留。他镌铁牌置于宫门诫之日;“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1 洪武年问,宦官基本充当皇帝私人杂役的角色,虽偶有任用,但始终难预兵刑。 于是亲兵就可以算作上选,以组建正式的侦缉机构。眼光放远一些,在明代之前, 类似于锦衣卫这种准军事化的特刑组织在各个朝代都应统治需要而存在过。如汉 代的“诏狱”,唐代的“丽景门”和“不良人”,五代的“侍卫司狱”及宋代的“皇 城司狱”这些机构基本都是以亲军卫士组成。所以不同于一些学者的观点,锦 衣卫旗校担负特刑任务就不能算是出于历史的偶然,亦不能说是明代统治者的独 创。明代锦衣卫与这些特刑机构间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 2 锦衣卫法外用刑的理论依据 可以这样说,明代并没有任何一部特别法规可直接作为锦衣卫特刑行为的理 论依据。但并不说明没有理论思想在支撑明代特刑行为的开展。在明朝初年不安 定的社会状况之下,明太祖从宏观的治国思想和微观的治国方法上都必须寻求一 条不一定稳妥但必须有效的道路。这也间接形成了锦衣卫特刑活动的理论依据。 ( 1 ) “三国三典”思想的变奏 “三国三典”思想起源于西周。周公旦为代表的统治者在积累和总结大量前 代用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刑罚世轻世重”的用刑理论。尚书吕刑中说: 。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 有伦有要。”其意在犯重罪而宜于从轻处罚的,应减等治罪;犯轻罪而应当从重 处罚的,加等处理。各种刑罚该轻该重,要根据时事变化,国家具体政治情况, 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宽严、轻重。具体操作标准就是所谓的。三国三典说”。 详之为“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该理论主张一 个国家建立政权初期,或在刚征服的疆域里,百废待兴,民众困顿,用刑应当偏 于轻缓,以稳定人心,与民休息国家安定、政局平稳时,或是在政治稳定的邦 国,则应当平和适中,不纵不枉国家动荡不安和在出现骚乱的区域,要重典治 乱世,以尽快使社会秩序趋于恢复,镇压和平息动荡、骚乱的不稳定因素。这种 。三国三典”理论的提出和施行说明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这 一理论逐渐融入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治世实践中,并成为后世政治理论和刑法思 想的组成部分。对后世历朝历代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其中“重典治世”的理论 更是成为严刑峻法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1 明史) 卷3 0 4 ,宦官传 7 7 6 5 页 7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明太祖在具体施行上一反“刑新国,用轻典”的国策。他认为明初社会是乱 世,“民经乱世,欲度兵荒,务习奸猾,至难齐也。”1 朱元璋亲身经历元末乱世, 将元朝的灭亡归结于“元政驰极、豪杰蜂起、皆不修法度以明军政。祀如此以来, 亲身经历与。三国三典”理论结合起来使朱元璋认定“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3 此外,明太祖重典治乱世的思想,亦受宋元理学影响。理学产生于宋代,逐渐 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学术。南宋朱熹是该理论集大成者。其法制思 想核心在于“存天理、灭人欲”并认为在封建司法实施过程中适度地“伤民之肌 肤,残民之躯命”是合乎义理的。其反对轻刑的理由是“然刑愈轻而愈不足以厚 民之俗,往往反以长其悖乱之心,而使狱讼之愈繁。”4 这也在一方面为朱元璋刚 猛治国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 2 ) 以例犯律 明代法律以大明律为基本大法,由明太祖亲自主持制定。在编订过程中 起初因为“惩元纵驰之后”所以“刑用重典”。而随着洪武年间政局的不断变化, 重典用刑被视为“特取决一时,非以为则。”遂“屡诏厘正,至三十年始申画一 制”5 全篇律文以六部执掌分门别类,定为六律以名例律冠各篇之首,合为七篇。 除了“法贵简当”外,内容严谨苛重,在唐律基础上“或损或益,务合轻重之宜 大抵明律视唐简核,而宽厚不如宋。6 明太祖对大明律十分自负,诏“子 孙守之,群臣有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7 但是,当朱元璋在诏令后 世不得擅行修改大明律的同时,其实自己就早已经在明代司法生活的发展过 程中埋下了以例破律,例以代律的种子。其来源有二,一为大诰,一为问 刑条例。 大诰,又名大明律诰。其名原出自 尚书,为周公征“殷顽”时训 诫臣民的书面文诰。朱元璋认为“明初乱世,患民狃元习,徇私灭公戾日滋。”8 而制大诰。大诰分四篇,是采辑官民过犯案例汇集而成的一部特别刑事法 规。在洪武十八年( 公元1 3 8 5 年) 编订后次年复作续编、三编,使内容不 断完备。大诰所记案例定罪,刑罚极为残暴,量刑没有统一的基础规范。此 皇明祖训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卷1 4 ,1 8 9 页 明史卷9 3 ,刑法志 2 2 8 3 页 朱子全书卷6 4 ,治道- - ) 论刑) 7 4 6 页 明史卷够。刑法志2 2 7 9 页 明史 卷9 3 ,刑法志2 2 8 5 页 明史 卷孵,刑法志) 2 2 7 9 页 明史) 卷9 3 ,刑法志2 2 8 3 页 8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外,在洪武年间后期推行大诰于民间之时,规定“一切官民朱色人等,户户 有此一本若犯笞、杖、流、徒、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朱元璋以 这样一种强硬的手段将大诰推行于世,使专制法律在冷酷之余又彰显脉脉温 情的一面。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对于普法有积极的意义。从而使得一段时间内学 校教授大诰,科举考大诰,村舍集会宣讲大诰,并且朱元璋为鼓励 大 诰的推行,“天下有讲读 大诰,师生来朝者十九万余人,并赐钞遣还。”1 一 方面在大诰中朱元璋大用法外之刑,使大明律岌岌可危,存而不用。另 一方面,推行过程中以民户家中是否存有大诰,而在判罪过程中随意增加或 减少犯罪等级。这对大明律的量刑基础构成了一定的扰乱,造成“其后罪人 率援大诰以减等”2 的局面,而对日后明代司法实践的混乱埋下了祸根。同 时也为锦衣卫等特刑机关的滥刑、干预司法造成最原始的理论依据 同大诰一样问刑条例也是对 大明律的例解补充,是明代法律编 例的代表作。由于大诰需“子孙守之”终明之世,不可“稍议更改”。而例 可辅律,能适应社会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承袭宋制编例遂成洪武朝后主要的立 法活动。例分为判例和事例。事例是关于重大的,全国性或一时一地的政务上奏 以后由皇帝批准而颁行的法规。问刑条例附于大明律之后,亦称大明 律附例开创了中国封建法制律例合一的新体制,但在明代这样的封建社会也逐 渐走向了以例破律、例以代律的恶路。 在洪武朝之后,虽历代皇帝对于以例犯律有所修正。但在洪武朝大诰和 问刑条律公示之日起,其所造成的影响实难诛除。建文皇帝登基之前,请以 “明刑所以敦教,凡与五伦相涉者,宜皆屈法以伸情。”3 得以“改定七十三条” 后来刑部议“律条于条例不同者宜更定。”但朱元璋却以“条例特一时权宜”和 “定律不可改”为借口驳回了奏请。由此可见封建法制在帝王手里如何被任意玩 弄,对封建法制最大的破坏者其实就是皇帝本人。 叹日: “而后乃滋弊者,由于人不知律,妄意律举大纲,不足以尽情伪之交,于是因律 起例,因例生例,例愈纷而弊宜无穷。”1 律、例之间的分歧是造成明代司 法混乱在理论基础上的根本原因。 二锦衣卫行为范畴及开展 要谈及锦衣卫的行为范畴,就必须先要明晰锦衣卫机构划分及其职掌。据明 会典,明史所记载,锦衣卫首要职责为“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 大汉将军( 共一千五百七名) 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籍、 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此外,还担负“盗贼奸宄,街涂沟洫, 密辑而时审之”的职责。锦衣卫下领十七个所和南北二个镇抚司。中、左、右、 前、后五所领军士,分为十个司:銮舆,擎盖、扇手、旌节、幡幢、班剑、斧钺、 戈戟、弓矢、训马。六个亲军所:上中、上右、上前、上后、中后。其职为分领 将军、力士、军匠。此外还有一个训象所,领象奴养象,以供朝会陈列、驾辇、 驮宝之事2 。经历司掌管本卫的文移出入南北两个镇抚司,南镇抚司设立稍早, 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3 。北镇抚司则主要负责侦缉任务和掌管诏狱。也就是说, 锦衣卫中真正担负侦缉等特刑任务的是北镇抚司。 1 锦衣卫特刑活动开展的权力依据 锦衣卫以其开展特刑活动而独立于其它亲军卫所,在明代中期以后独与 “厂”并称于世,权倾普通法司之上寻根溯源,锦衣卫以皇权为依托,是施行 和加强皇权专制的暴力机构。锦衣卫的行为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明代皇权的发展 状态。皇权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条政治主线。如果将这条主线比喻成 一条蜿蜒而生的藤蔓,那锦衣卫就是这条藤蔓上一簇尖锐的荆棘,在保障皇权安 全发展的同时,其中也暗藏着一定的制约性因素。 明初,为加强皇权,明太祖废相,提高六部等级和对以刑部、都察院、大理 寺为核心的司法监察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地机构调整。直接目的在于将行政 权、司法权、监察权直接置于皇权掌控之下洪武十五年( 公元1 3 8 2 年) ,是一 个比较特殊的年份。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被平定。四月,明太祖取消亲军都尉 府和仪銮司,该置锦衣卫。在七至九月重定科举取士的政策,并从吏部选拔的三 1 明史) 卷9 3 ,刑法志,2 2 7 9 页 2 详参明史卷6 4 ,仪卫志内容 北镇抚司的增设在明史 中有不同的说法:职官志,中记载为永乐年闻增设,而刑法志 中记载 为洪武十五年增设锦农志 和明会典) 中皆无所提及据明通鉴 卷7 记载,在洪武年问镇抚 司只有五百多人,不可能在当时分为两个司,并且佃 官志) 中记载甚详于刑法志,此采永乐说。 1 0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千七百多人中选出优秀者授官。十月,罢御史台,设立都察院。使这个担负主要 监察职能的政府部门从一品衙门降秩为三品。十一月,以邵质、吴伯宗、宋讷、 吴沈四人为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在这一系列政治行为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 试图对建国初期所设立政府机构所掌握的权力重新再分配的企图,以此打破功臣 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性地位。并在此过程中力图使皇权渗透到行政、监察、立 法的各个方面中去。锦衣卫的成立,更精确到镇抚司的诞生,正是明代皇权向行 政、司法、监察领域进行深入和掌控计划的一部分,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明王朝 的官僚体系实施监控。尤其是在京六部衙门及其高级官僚更是监控的重典目标。 在对明代皇权加强的评价上,我们以明太祖作为个案来说明加强皇权是一个 可以称之为充满矛盾的演变过程。首先,明太祖大量使用检校、宦官及之后锦衣 卫旗校对臣下的侦察,监视行为,从维护统治体系安全的角度来说,此种不符合 传统官僚政治理念的做法却能够给皇帝本人传递很多在朝堂之上得不到的信息。 这是由于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为主体,由普通官僚组成的专职的信息 搜集体系对于幅员辽阔的明王朝来说,区区的数百人所能发挥的作用很是有限。 鉴于此,朱元璋本人就在大臣面前毫不隐讳地谈论“察微”的重要性,他认为“人 君苟不能察其微,则君子小人莫能辨别。所谓“察微”也就是对全国各地军政、 民生、及官员的绩效和操守的深入了结。在废除丞相制度之后,对下情的了解程 度才是皇权能否得以扩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废除丞相制度是扩展皇权的第一步 骤,那么“察微”就该是第二步骤的指导原则,而特刑机构就是其具体化的物质 准备。“察微”不仅仅可以理解为皇帝对臣下的监视,也包括对社会各阶层的信 息进行深入地了解,所以信息的收集方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扩展信息来源渠道 对位于统治体系最高层的皇帝来说就显得有特别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位于统治上层的皇帝所得到的信息往往在经过行政官僚层层修 改之后,已经与事实相距甚远了。表面看来由都察院派遣御史,由通政司直接上 奏和六科给事中在对六部的监理过程中能够传递大部分政务信息。但是,这并不 能说明全部的问题。大量的社会弊端和各级官员的不法行为或出于私情或出于其 它官僚阶层内部原因而被隐瞒,无法如实上达于皇帝面前。如此长久以往地发展 下去,其结果就是官僚体系彻底腐朽而导致统治体系的垮塌。当然,作为信息最 终处理终端,皇帝个人的操守在直接影响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制定厂卫等特刑机 构的行为范畴。明朝历代皇帝,大致可分为洪武、永乐这样的加强专制君主,宣 1 余继登:典故纪闻 卷5 ,9 8 页 廖元琨明代锦农卫行为研究 德、成化、弘治那样的守成君主和以正德、万历、天启为代表的恣意胡为的君主 加强专制君主利用厂卫侦缉及宦官镇守、监军是出于加强中央统治,加强皇权的 需要。守成之君使用厂卫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维护皇权现有水平和平衡政 治体系上而喜好恣意胡为的君主则更多出于个人目的而滥用皇权。假若皇权为 虎,则厂卫便如其爪牙,反对皇帝滥政的官民人等必定成为利爪之下的牺牲品。 2 锦衣卫侦缉 明代的政治案件及重大的刑事案件,锦衣卫基本上都有所参预,并负责案件 的侦缉和审讯。不同于普通的司法机构,锦衣卫镇抚司在设立之初,其行为就被 限定为隐秘侦缉。由于通过以御史和给事中为主体的官僚监察体系无法大量获取 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更何况是官员的不法隐秘。厂卫的活动则对其有一定 的补充作用,厂卫的旗校们向皇帝传递的信息几乎囊括当时京城及周边地区各种 可靠的或捕风捉影的事情,大到官僚作奸犯科,小到市井流言,甚至小民家丑也 一并奏入。不同于东厂、和一度存在过的西厂和内行厂1 ,锦衣卫镇抚司开展刺 举等情报的收集活动的对象更多倾向于官员及其家属。通常情况下,一旦访察到 官员不法行为及威胁皇权的罪状后,由锦衣卫卫使或卫中其他高级官员在朝参之 时对其进行弹劾。 然而,就在锦衣旗校们隐秘地四处搜罗情报时,皇帝却在朝堂之上训诫臣下 关于风闻言事的危害性。洪武初年。有御史言陶安隐微之过者,太祖日:尔何 由知之? 对日:闻之于道路。太祖日:御史但取道路之言以毁誉人,此为 尽职乎? ”2 对此监察官员的切责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风闻言事的谨慎态度。 运用秘密侦缉的手段来获得信息则可以避免朝堂之上对议政的走向发生不必要 的误导。但同时作为弥补反对风闻言事而造成的信息渠道来源的缺失,秘密侦缉 起到很大的信息传递作用。此外,风闻言事若是为统治者公然认可,最直接的后 果便是告讦之风的必然盛行。由于明初统治者在朝堂之上对风闻言事的谨慎态 度,明代告讦之风并没有起于朝堂上的风闻言事,而是受了厂卫的秘密侦缉的间 接影响告讦事件才屡有发生。比较突出的个案是永乐初年在朱棣即位以后,由于 建文逃亡说四处流传和内战引起的人心骚动。成祖急需清除异己,收拾人心。大 肆屠杀和高压政策在短时期起到一定作用。但仍有大量从内心倾向于建文帝的官 1 由于西厂和内行厂在明代设立时甸并不长,所以明代侦缉任务主要由东厂和锦农卫镇抚司所领旗校来担 任西厂立厂二次,时间统共十年光景。第一次在成化十三年立厂至成化十八年废止凡五年零几个月 第二次在正德九年立厂至正德五年随刘瑾诛死而废,约五年左右内行厂随刘瑾而起落,大致从正德元 年用事至正德五年而止,也不过四年左右 2 余继登:典故纪闻) 卷2 ,2 6 页 , 1 2 廖元琨明代锦农卫行为研究 僚潜伏下来并不断煽动对明成祖的不满。明成祖在大量任用酷吏去侦缉镇压的同 时,更不惜破坏洪武禁令大量任用宦官去加入到侦缉活动当中去。大肆搜检支持 和同情建文政权的臣民,株连攀染甚至于将整个村庄夷灭,并称之为“奸党”。 经过一段时期的诛戮,出于稳定人心的意图,朱棣改变其清洗政策,禁止朝堂上 大臣问的互相“诽谤”而开始鼓励告密,一时间民间告密之风大盛,而挟仇诬陷 的事也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多数的告密事件主题都以“逆谋”为主,仅永乐二年 ( 公元1 4 0 4 年) 山阳民丁钰“讦其乡人里社赛神事,指为聚众谋不轨,坐死者 数十人”而擢为刑科给事中1 。在皇帝强烈的个人意志驱使下,情报的取向与皇 帝个人所关注的内容相一致。这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皇权在君主个人强权掌控 之中,锦衣卫等特刑机关在刺举各类情报时有很大的鉴别取舍性,并非后世所认 为的各种杂事都列在刺举的重点范围之内。纵观明代历史,由锦衣卫镇抚司和其 它侦缉机构所侦伺的谋逆案件多数涉及中高级官员,并且多数所牵涉的案件都发 生在京师及其周边地区。仅明初。胡蓝之狱”、“郭恒案”、“空印案”多有锦衣旗 校活跃其问,涉案人数最广的“蓝玉案”则直接由“锦衣卫指挥蒋璩告玉谋反” 2 在明代中后期,锦衣卫侦缉、刺举的重点对象仍是以高级官员为主,但其所侦 缉的内容已从“谋逆”渐渐转为侦缉官员结党、贪赃等其它不法之事,即所谓“阴 事”。 锦衣卫镇抚司日常的侦缉活动就其行为性质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如“景 泰五年( 公元1 4 5 4 年) 卫卒伺百官阴事,以片纸入奏即获罪,公卿大夫莫不揣 恐。”3 这种可以称之为随机性地伺察在明代日常政治生活中为大多数官僚所厌 恶,为官清廉的循吏们认为厂卫旗校的行为是“擅坐威福、贼虐善良”4 而贪 官墨吏则更是即怕又怒。第二种是在随机伺察之余,锦衣卫指挥们善于揣测皇帝 之意图,或直接秉承皇帝的意旨进行专案式地刺察。最为典型的案件如天顺年间 逯杲侦缉石亨、曹吉祥等不法事,以至于在天顺五年( 公元1 4 6 1 年) 最终激化 曹钦作乱清人查继佐论日:“曹钦之反,杲教之也“这一切起因便是“石亨恃 宠不法,帝渐恶之”于是“杲即伺其阴事”第三种伺察,既是纯粹出于锦衣 卫官校们的个人动机,其中又包括在政治方面的争权和经济上的敲诈。在明初如 明通鉴卷1 5 ,5 5 2 页 明史卷1 3 2 ,蓝玉传 3 8 6 6 页 明史 卷1 6 5 ,毛吉传) “7 2 页 明史 卷1 7 6 ,商辂传) 4 6 9 0 页 查继佐:罪惟录卷3 0 ,奸壬列传) 2 6 4 3 页 明史卷3 0 7 ,门达传) 7 8 7 8 页 1 3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洪武年问严于吏治的时代里,锦衣卫的官员根本无从谈起自身势力的消长,对于 皇帝个人权力的彻底依附,使得锦衣卫帅们只是仰皇帝鼻息而动。锦衣卫真正称 的上是皇权的紧密附属品。随着明代历史波折地前进,锦衣卫在永乐朝里走出了 纪纲,才真正意义上代表特刑机构登上明代的政治舞台。纪纲的出现可以说是有 其历史必然性,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偶然性因素,就拿纪纲 本人来说,史称“纪纲者,山东儒生,谙法家言,习骑射”,“便辟诡黠,善勾 人意向”。此人自效于永乐皇帝之后,不久便受命。典亲军,司诏狱”在对建 文遗臣的清洗中,纪纲秉承明成祖旨意,一手主理侦缉与拷讯。据 明史载: “纲觇帝指,广布校卫,日摘臣民阴事。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 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3 纪纲此人是在洪武二十年革除诏狱后, 被明成祖任命重新“典亲军,司诏狱”的第一人明成祖不惜背负违反祖制的恶 名重开诏狱,可见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在严刑竣法这一方面成祖完全继承了太 祖朱元璋治乱世需用重典的治国思想。纪纲秉承明成祖旨意,在将被侦缉人告发 后,多将其逮系大肆拷问,残酷异常。这违反了洪武二十年( 公元1 3 8 7 年) 制 定的将侦缉和审讯分由镇抚司和刑部狱执掌的政策。虽然案件处理的环节被简 化,并且案件处理的时间周期也随之大大缩短。但从权力制衡的观点来看,镇抚 司兼领侦缉和审讯这件事,其中暴露出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监督的权力必定会腐 败。纪纲倚仗锦衣卫所被赋予的危权排陷异己。浙江按察使周新和当时的名士解 缙皆由纪纲所迫害致死。像朱棣这样善于运用统治之术的君王,清楚认识到锦衣 卫这样特殊机关的两面性。一方面为他所用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会给政治生活带 来不良影响。为了防止这种不良影响的扩大化,成祖便命令从事秘密监视的机关 人员,使用互相监视的办法来达到制衡的目的。纪纲便是在永乐十四年( 公元 1 4 1 6 年) 被宦官揭发而处死。纪纲之死还与当时的政局走向有很深的关系。纪 纲在成祖授意之下用事过于刻毒,早已引起大多数官员的不满,而恰在永乐十四 年,由宦官揭发其罪将之很快处死,其中原因很耐人寻味,纪纲七月诛死,而十 月成祖就召集大臣商议迁都之事。迁都对于一个封建帝国来说是牵动国家根基的 大事,需要平稳的政治环境来保证其顺利进行。明成祖为了收揽人心,缓和官员 们心中的不满情绪,永乐十四年的纪纲之死就不单单只是东窗事发似的最终了 结。 1 查继佐:明书 卷2 4 ,锦衣志 9 7 4 页 2 明史卷3 0 7 ,佞悻传 7 8 7 6 页 明史 卷3 0 7 ,佞悻传7 8 7 6 页 1 4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 3 锦衣卫参与治安 史称锦衣卫参与京城治安职责之在于“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辑而时审之 在锦衣卫参与捕盗、维护社会治安行为上,明朝的普通官僚与皇帝能达成共识, 认为“锦衣,古虎贲、金吾之职也,入司扈卫,出掌缉捕。”2 如此以来,锦衣卫 协同、参与维护北京及周边地区治安,从永乐年间后逐渐制度化并规范化下来。 明代的北京,既是明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明王朝北方的经济中心。供往北 部边防的粮饷经由漕运,运至北京附近通州的京仓和通仓等仓场然后转运至北部 各边镇。因此当时的北京军民杂处,商业也十分繁荣。众多的人口,商业的繁荣 势必带来治安上的压力。时人描述当时的北京“盖都中,流寓十( 倍) 土著,游 闲屣士绅,爱隶城坊而五之,台五差,卫五辑,兵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